小学语文课的朗读指导

2024-05-07

小学语文课的朗读指导(精选十篇)

小学语文课的朗读指导 篇1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其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小学语文的朗读指导主题活动 篇2

一、研究背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也已深入人心。但在本班日常教学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朗读的兴趣,学习情绪浮躁不安,不能沉静的品读和感悟文章,导致课堂上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学生的朗读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为此我确立本课题,旨在结合阅读教学内容及小学高年级学生特点,探索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真正把读落到实处,使学生乐读、愿读,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研讨过程

主持人:《桂花雨》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读了几遍下来,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我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鹿校长:这节课上的顺。在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思乡情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这里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说话练习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有意作了铺垫。

王校长:这节课上得实。“摇花乐”是课文内容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先让学生读,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指导学生朗读,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利用课件让学生形象地感受那飘香的桂花雨,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从而感受“我”童年时代摇桂花的快乐。

李主任:要上得活。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

马老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试教父亲随口吟诵的那首诗时,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不是显得操之过急,就是所花费的时间过长,反而冲淡了教学的重点“我的乐”。要想自由地驾御自己的课堂,教师的确必须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和一定的的应变能力!

三、得出结论

1、把朗读的标准交给学生

从一年级起,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正确是指用普通话朗读,语音规范,没有错、漏、增、回的误读现象;流利就是读得自然连贯,不结巴;有感情是指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不唱读,把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发于外,形于声“。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必须把朗读的这些标准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按照标准进行朗读练习。

2、把读书的时间让给学生。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3、采用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①、消除顾点,让学生敢读。

一些学生天性胆小、懦弱,平时讲话都有些胆怯,声音很低,好像蚊子哼,再加上有的学生基础差,一旦在众人面前读书就心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 朗读和表达能力与其他学生相比就差上一大截,他们自己也认为,读书水平“见不得人”,于 是“沉默下去”。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使他们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朗读,其他同学也要变讽刺、嘲笑、批评为安慰、欣赏、表扬。要注意循序渐进,让他们慢慢树立信心。暂时不熟悉的课文,决不让其单独当众朗读,而应先纠正他们的错读,再集体练习,等到他们读熟后再读给大家听。

②、内外结合,让学生乐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机会,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朗读,让学生多读多练,使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味语言文字的优美,课后要布置适当的课外阅读的任务,定期举行读书读报知识竞赛、朗读竞赛,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到红领巾广播站去播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由“会读”到“乐读”。(课前五分钟朗读训练)

4、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5、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6、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7、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小学高年级的朗读教学指导

高年级的朗读教学,在低年级形成的朗读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进行朗读技巧的渗透,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我们可以在范读或领读的基础上,直接给予停顿、重音、节奏等一些朗读技巧的指导。

特级教师张光璎老师说:“现在的语文课,很少有读的技巧的指导,似乎话剧演员才需要技巧。其实,语文课的读也需要技巧,这种技巧的知道是一种渗透。”

一、朗读课文要注意语速

语速是指导朗读时速度的快慢,具体可以分为缓慢、稍慢适中、稍快、较快等。语速的快慢是根据文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朗读《鸟的天堂》一文中的众鸟纷飞景象这一部分时,为了体现出鸟多、树上的热闹和我们眼睛的应接不暇就应读得快一些,反之,如果语速缓慢,就很难体现出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总之,语速的快慢将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内容变化。所以,要想使学生能正确了解内容的变化,教师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住语速。

二、朗读课文要注意语调

语调是指朗读时声音的高低。一般可以为低沉、高昂先抑扬或先扬后抑(也就是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等。准确地把握语调的高低就能正确地抓住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心情。

三、朗读课文要注意语气

语气是指导朗读出怎样的感情。如赞美、喜爱、喜悦、高兴、悲伤、气愤„„。一篇文章正确地读出语气是学生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一般来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的语气中都能体会出来。如朗读《桂林山水》一课,教师采用喜爱赞美的语气去读,就很容易使学生体会到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再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出悲伤、同情、愤恨的语气,就会使学生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体会文章的内涵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难点,因此,要想学生准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应该从注意朗读文章的语气入手,加强训练。

四、朗读课文要注意重读或轻读

朗读时的语速、语调、语气是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的关键,而重读和轻读也是阅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语速、语调、语气指的是对句、段、篇整体地处理,而重、轻读则是指句、段、篇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的一词。一般来说,一个词的重读和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密不可分的。也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字词才能重读。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由于文章的中心是为赞颂詹天佑的伟大成就和爱国思想,所以这句中最能体现中心思想的词就是“杰出”和“爱国”这两个词,理所当然应该重读,其它词“轻”读,才更能体现出这两个词的“重”。

但是,朗读技巧的传授不能唯技巧化,必须是一种巧妙的“渗透”。渗透的方法很多,如:结合范读渗透;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渗透;在对话中渗透等。总之,指导学生朗读是当今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训练项目,如果我们能把上述四个方面紧密地结合,再加上多样化的朗读,如配乐、分角色等,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但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而且将显著提高学生们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小学语文课的朗读指导 篇3

关键词:研读文本;补充饰词;发挥想象;促进朗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由此可见,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表达出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为了使学生读出情感,读出理解,读出感悟,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采取了范读、领读、教读、创设情境读等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语段对学生加以训练。

在此,笔者就以《去年的树》为例,简单谈一谈语文课的朗读指导。《去年的树》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译者是我国著名作家孙幼军。课文讲的是鸟儿历尽千难万险寻找朋友---树的故事。故事生动有趣,读后让人痛惜之余更是深深的感动,感动鸟儿的执着,感动鸟儿的守信!因此应通过多读领会课文主题,并读出学生自己的感悟。

一、研读文本促朗读

看到一篇好的文章,我们往往会触景生情,望文生义,这就是书面语言的魅力。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读好课文,我们应该经常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本,从文本中生发情感。比如《去年的树》的第一段“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如果学生读得语气很平淡,教师就应加以引导。启发问学生:“你想,当鸟儿给好朋友---树唱歌时,心情怎样?树听着朋友鸟儿的歌声,心情又会怎样呢?”学生应该会轻而易举地回答:“他们都是非常高兴的。”教师继续启发:“那你能不能让我们感觉到他们彼此的高兴,彼此的幸福呢?”学生再读第一段,教师加以点拨,“好朋友、天天”让学生重读,两个“天天”后读的声音延长,再加上读的表情,使鸟儿和树的和谐相处形象地浮现在听众的脑海里。通过对课文的反复研读就会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朗读水平的提高。

二、补充饰词促朗读

小学语文的不少课文里,作者为了具体形象地再现塑造的情景,就添加了一些修饰性的词语。比如《尊严》一课:“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从“狼吞虎咽”这一修饰词看出,这些逃难的人饥饿之极。这些修饰词给了读者朗读情感的依据。但是有些课文并没有或者很少有这些修饰词,这就靠读者根据故事的内容和自己的体会来把握情感,不过,这也给了读者较大的空间。因为我们知道,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对文本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产生独特的个人体验。让学生添加修饰词可谓是一种不错的感情朗读的方法。

比如《去年的树》,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听了树的请求,鸟儿会怎样地回答呢?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添加修饰词。学生们会这样添加:“鸟儿(感动地)说……”;“鸟儿(坚定地)说……”;“鸟儿(毫不犹豫地)说……”等等。再如:“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春天,当鸟儿重返树林去找好朋友---树,可是却没有看到树的影子,这时,他会怎么问树根呢?学生的理解就更多元化了:“着急地问、奇怪地问、伤心地问、紧张地问、疑惑不解地问等等”。有了这些自主的阅读体验,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接下来,我们让学生默读其余的段落,看看自己可以通过在哪儿添加修饰词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时,学生就很快掌握了这一朗读的方法。比如:鸟儿(急急忙忙、急切地)向山谷里飞去;她(焦急 、非常着急地)问大门……鸟儿(又急切地)向村子飞去。

学生只要能准确地添加上这些修饰词进行朗读,就说明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深刻的情感体验,对课文的内涵就有所感悟了,我们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发挥想象促朗读

有时候,作者在文本中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空白点,让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比如《去年的树》的倒数三段:“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那么,这三段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一段,想象鸟儿盯着灯火,会说些什么。学生们可能会说:“朋友,我知道你是为了给人类照明才牺牲自己,你真伟大!”“我为有你这样一个舍身为人的朋友而骄傲!”“你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你的牺牲是值得的!”等等。此时,引导学生再朗读最后三段,就会读得深情、动人!

以上是结合《去年的树》谈的几点关于语文课的朗读指导方法。只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就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小学语文课的朗读指导 篇4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招之即来、呼之欲出。

2. 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培养较好的习作能力

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发展语言,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文中内容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巧, 从模仿到内化到自创,能自然而然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如很多人在若干年后对小时候烂熟于心的名家名篇, 回忆起来仍然记忆犹新,达到“妙笔生花”的境界。

3.朗读基本技巧与运用

3.1基 调

所谓“基调”,原指音乐作品中主要的调。作品的基调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作品总的思想感情色彩和分量。而朗读基调指朗读某一作品总的态度情感及运用朗读技巧的整体特点,也就是朗读某篇作品时运用语气、语调、速度、停顿、重音等大致方法。

把握作品的基调, 从分析文字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入手。在分析中,着重抓住作者的态度情感概括提炼,就可以弄清作品的基调。然后,根据作品基调相应地设计整体朗读技巧,这也是朗读一篇作品的朗读基调。

3.2语 速

3.2.1根据人物个性运用速度

人物说话音调和人物说话速度一般是协调和谐的。通常说话声音高而响的人,说话速度可能快一些;说话声音低沉的人,说话速度可能慢一些。一般朗读少年儿童、年轻女性、作风泼辣的人、性格豪放的人、机灵活泼的人、凶恶狡猾的人的语言和行动,可以快速朗读;而老年人、成年男性、作风懒散的人、性格憨厚的人、心思迟钝的人、慈善老实的人的语言和行动,就应运用慢速朗读。

3.2.2根据内容气氛运用速度

一般表现危急、紧张、热烈、惊异、激愤、欢乐、驳斥、争辩等内容气氛的语句,速度要快;而表现平静、庄严、安闲、沉痛、沉思、沉郁、失望、疑虑、怀念、劝慰等内容气氛的语句,朗读速度应该缓慢一些。

4.读悟结合 ,相互促进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朗读时自然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人生道路上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教学时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感受到亲切爱怜、压抑、愤懑及含蓄、深沉的基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情朗读的目的。

5.把 握朗读形式

设计朗读的形式为全体学生服务,而不是几个“朗诵家”表演。从学生层面可齐读、个别读、小组读等,从教师层面可范读、引读。

当文中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多采用分角色朗读。《田忌赛马》中孙膑与田忌对话,当内容故事性较强,又新奇有趣时可采用表演读,如《坐井观天》一文,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低段教学。适当运用全班齐读,当文章情感积蓄而突然暴发,需要强烈渲染气氛时使用全班齐读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飞夺泸定桥》中战士们冲进城的段落,《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壮士跳崖时的豪情呐喊。适时范读,当学生朗读始终不能到位或需要教师创设朗诵的语言情景时可采用范读、引读。这也是朗读指导中常被忽略的。当学生对文本的朗读达到一定水平,可采用比赛读、挑战读……朗读形式纷繁多样,一课中要力求形式多样,但岂能面面俱到? 因为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要准确把握朗读形式,合理运用。

6.正 确朗读 ,养成习惯

有人说:字典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字典。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宋代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规定: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规定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规定他们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境界,养成预习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应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

7.依 据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咀嚼、品尝。同时指导学生用恰当情感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 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正确地停顿;二是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自然而然进入这种意境,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 篇5

人们观察、描写景物往往处在一个“定点”的位置来进行,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景物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即使表现同一事物,立足点、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效果也各不相同,这是小学作文景物描写的常用方法之一。随着观察点的变换,迥然不同的景物就会扑面而来,千姿百态的景象就会呈现在面前。因此,这就需要把定点与移动观察结合起来。

二、“虚”要与“实”结合

“实”景即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也就是能感知到的现实之景。“虚”景即指未出现之景,也就是联想、想象之景。以眼前之景引发联想凸现出已逝之景,未来之景,或引发想象,创造出新景象,并将不同时空领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描写,这就是虚实相生法,这个也是小学作文景物描写的常用方法。虚实结合地描述景物,能使所描之景更形象,能使作品富有立体感,同时达到深远境界。

三、“动”要与“静”结合

静景和动景是客观存在的。高山、花草、树木及建筑物等,在我们平时的观察中往往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聚散的云彩,风雨中摇曳的花朵、树叶和小草等却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

我们观察景物时,既要注意它的静态,又要注意它的动态。若只写静景,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动笔时,需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相对比,相互映衬,这样绘景才会生动、活泼,写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

四、“景”要与“情”结合

景物是客观的,但若不能给“景”自然地烙上“情”印,这样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其实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篇6

一、从读进手,指导学生读“准”课文

小学生是来学校读书的,他们从进学第一天起,就是来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从学拼音开始,就得读准声、韵、调。把握好认读的工具,以利今后的识字和学习普通话。在阅读教学中,它把“读”作为教学的主旋律,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语言材料,才能使他们在阅读教学中把书读好。

首先,加强教师范读,使学生学有榜样。教师是孩子们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是孩子们最乐于模仿的对象。教师出色的范读能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其次狠抓一个“准”字,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谓“准”就是发音正确,不念错,特别是方言较重地区的学生要过好语音关,要做到朗读不添字,不掉字,不读破名,不唱读,使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圈、点、划、记的习惯,碰到把握不准的字要勤查工具的习惯。

最后明了朗读技巧,使学生朗读达到要求。读正确、流利这是朗读的基础,教师还得指导学生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这除了在课堂上多指导学生朗读外,还应该让学生把握有关的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例如,《再见了,亲人》离别的场面,对大娘说的话,要用敬重的语气读,由于她是长辈;对金花,用亲切的语气读,她是小字辈;对大嫂,是同辈,就应用关切的语气读,就能体会出中文那敬重、关爱之情。

二、读中品味,帮助学生培养语感

语感的练习和培养是让学生正确地把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小语教材中所选的阅读文章,大多是精典的范例,有它的可读性。特别是那些出色片断,只有我们认真往品读,才能感悟文章的妙处。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就应捉住第二、三自然段加以反复诵读,细细品味课文中不同的语气变化,捉住关键字眼,突出几个“真”字,留意“啊”的读法,运用声情并茂、抑扬抑扬的语调朗读,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往感受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奇、秀、险的独特风姿,领会“船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从而进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要想进步阅读教学的质量,就必须突出重点,牢牢捉住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名段精讲多读,特别是课文中一些揭示内蕴、议论抒怀的中心句更要让学生多读品味。如《一夜的工作》中未两段的语句:“……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们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单!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大声对全世界说,似乎我的声音全世界都能闻声似的:‘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一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像这样的语段,就应该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出语调,读出情趣,使学生在朗读中明了课文的意蕴,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熟读成诵,促使学生积累语言

学习语文www.chenmingming.com,就得熟读古今中外的一些名篇佳句,化别人语言为己用。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熟读的效果。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无论学什么课文,我们都得就学生明确积累什么。过往,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要求学生背记一些内容,但背记的内容往往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词语解释等,没有捉住本质的东西。我们现在要求学生积累的是“语文”本身的东西,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以及短小精悍的古诗,还有散见于课文的出色句段。只有把这些东西背诵下来,才能不断充实学生的语言库存,使他们终身受益。

小学语文课的朗读指导 篇7

1.教 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要以读代讲, 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课文内容。有时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从而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慢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 》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就无法表达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就无法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 无法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创 设朗读情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朗读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为让学生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我一边用多媒体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解说:“孩子们,我们已乘着竹筏小舟来到漓江上,面对巍巍青山,悠悠碧波,有没有朗诵家来上一段啊? ”影像感染加上言语激励,创设出良好的朗读情境,学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诵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身临其境地体会什么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另外,音乐情境的创设,也能使朗读增色不少,配乐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屡见不鲜,特别是古诗中经常运用。伴随古筝曲吟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种超然物外的意境虽不能言传但能体会得到。

3.熟练朗读 ,掌握节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音清晰。通过反复诵读训练,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课堂上,我先将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出一个语段,让不一样的学生读,比较其好坏。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束缚, 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著名电影演员邱岳峰同志曾写过一篇有关朗诵的文章,他说:“不要去念字儿,而要去说事儿。”

在诗词教学中,学生常常感觉开头难读,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不能尽快进入意境,读起来生硬造作,这就要加大读的量(次数)。朗读量的加大,定会引起质的变化,这里的质,是指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及以后对其他文字的理解。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是一首词,在学生预习之后,我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然后学生分组试读,再大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通过重读的字词,学生自然领悟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特点。一篇文章开始时并不一定能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但只要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学生的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使他们思维活跃,慢慢悟其真义。

4.提高教师朗读素养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老师朗读并享受朗读。我们探讨朗读教学的意义,就是要引起老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课堂上多拿点时间,多想点办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我们听了那么多的语文课,发现课堂上老师们虽然都很重视朗读,但是很少有教师给学生范读,甚至有的老师一味地要求学生这里读得重一些,那里读得轻一些;这里读得慢一些,那里读得快一些……学生怎么读都读不出味道。其实这个时候,只需老师范读一下,师生就会进入朗读的美妙境界。

如何练出朗读的真功夫呢? 不妨看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备课时是怎样备“朗读”的:“我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备朗读,至少读三四遍,上公开课,读的遍数还要多。要求学生背的,我先背下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人物要读活,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符号,等等。总之,要读出语感来。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了,我才敢走进课堂,因为我可以让学生从我的朗读里去感受、去理解,因为我取得了指导朗读的发言权。”于老师给我们的启发就是用心备好每一篇课文的朗读。

5.抓 住重点 ,品词品句 ,反复咀嚼

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读好”的意识:抓住重点词语读,抓住重点语句读,注意朗读能力的迁移。在读懂的基础上,抓住时机,让学生背诵,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是一种促进和激励。

6.多 读少讲 ,以读带说 ,以说促解

小学语文课的朗读指导 篇8

一、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在小学高年级的朗读教学中,应该根据教材内容,采取有效措施来发挥朗读的作用。特别像是文章《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比较有意境,同时情感丰富,行文优美生动的材料,在开始朗读前必须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节奏,找到恰当的语调和感情表达。如在朗读《草原》中“那里的天……表示我的愉快”这部分内容时,必须要能找准重音和停顿。只有细致入微的指导,才能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使是没有见过草原的同学也会被朗读者带入一片想象中的草原、无拘无束,自由洒脱。

二、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泛读水平也会影响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小学课本中的很多课文都要求以读代讲,如果不能将这些内容读出来就没法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思。因为只有朗读才能准确地将叙述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才能将他们的喜好与立场叙述清楚,最终让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就需要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与锻炼,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学习如何朗读,掌握正确朗读方法的兴趣。在朗读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画出节奏,和停顿点的方法。特别是类似于《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种思想感情比较沉重的文章,更需要借助于朗读才能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连教师在朗读的过程中都磕磕绊绊,吞吞吐吐地,小学生又如何能体会到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想要表达的悲痛与不舍之情。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自己有一定的朗读水平,自己读出来的东西能够打动并感染到学生,让学生发现朗读的魅力所在,才能真正让学生对朗读感兴趣,并通过朗读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关于朗读,本文借用朱作仁的一句话:讲解是没有生命的,就好像是对尸体进行的解剖,而好的朗读则是活的,它能让静止的文字动起来,能让死的东西生机勃勃。是呀,朗读不仅仅能够充分地将文章中的善恶美丑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听众面前,更能够带动听众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形成思想上的共鸣。如《少年闰土》,内容淳朴、生动,行文简练、朴实描写了一个勤劳勇敢,朴实健康,聪明活泼的乡村少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能够有效借助朗读这一教学措施,将描写少年闰土的内容作为朗读材料,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将更加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具体操作措施是,老师在进行范读之前首先要对人物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掌握人物的形象。也可以借助提问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认识比方说作者从刚知道闰土要来,见到闰土、闰土走后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从闰土的外貌和言谈举止来看,闰土有什么样的性格?然后老师还要抓住时机正确地引导进行各种形式的阅读。

四、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在一些课文中,总会出现个别段落,其中有很多重点用词,也有很多用意比较深刻的句子,能够集中体现作者的思想观念,表达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情与立场。老师应该特别重视这些内容,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课文的思想路线,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比如说在学习《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的时候,文中出现的“这里原来画的……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我这时的全部感情。”等用意比较深刻的句子,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读出节奏感,读出感情,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中国强大,民族复兴的重要性,才能陶冶学生们的爱国情操。当然没有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更能直接明了地表达作者写作时的爱国热情了。总而言之,老师对重点语句与词汇的朗读指导,既能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与中心思想,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找到语感与节奏,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能力制定教学策略。做好朗读训练不但是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同时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提高运用语文知识的积极能力。

小学语文课的朗读指导 篇9

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各学段目标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写话)、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大类。朗读虽然没有独自归一类,但却贯穿于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虽然程度不一,但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足以说明,朗读与阅读教学密不可分。

为什么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如此强调朗读呢?我认为朗读之于阅读教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一面镜子———映照出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朗读是一种集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个性化的综合性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换言之,教师如何了解学生与文本进行了什么样的对话?如何知道学生具有什么样的阅读体验与感受,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了什么程度?我认为,最好的办法不是简单枯燥地问答,而是通过学生直观、生动的个性化朗读。

记得我在教北师大版语文第十册的《囚歌》时,让学生自己读第一小节“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有的学生用义正词严的语气读这一小节,而有的学生读出坚定、愤怒的情感。这时,班上一位平时十分天真活泼的小男生主动站起来读,他用了一种出人意料的语气语调让全班顿时安静下来,我也很惊讶,立马抓住时机让其他同学来评价。

师:你听完有什么感觉?

生:好可怕,太恐怖了。

生:毛骨悚然啊!太邪恶了。

生:像是魔鬼在引诱人,想让人掉入陷阱中。

生:好像要是上当了,就会永远成为魔鬼的仆人、奴隶,好恐怖的感觉。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生:他在读“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时是笑着读,笑得特别阴险、狡诈。

……

这位学生的朗读一下子打开了其他同学的想象力,把同学们带入到解放战争年代,感受到叶挺将军所面临的威逼利诱,也激起学生心中的正义感,仿佛自己也化身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面对任何诱惑都绝不动摇,将诗歌读得有声有色,入情入境。

倘若没有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教师很难真正了解学生与文本进行了什么样的对话,更遑论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与感受。所以,我认为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是教师了解学生阅读体验的一面镜子,是学生阅读体验最生动直观的外现形式。如果教师无法准确地了解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又如何对学生的阅读做出有效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呢?

二、一座桥梁———连接学生和文本,让学生与角色贴心对话

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带领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

王崧舟老师在《慈母情深》中有这样一段课堂实录:

师:“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觉?

生:快要哭的感觉。

生:眼泪快流出来了。

师:母亲已经把钱给了我,按理我应该感到怎么样?

生:感到开心。

师:但此刻的我没有快乐,只有四个字“鼻子一酸”,为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用心体会,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为什么鼻子一酸,用波浪线画出来。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出示这句话),齐读。

师: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什么感觉?

生:待不下去。

生:马上离开。

生:但我的母亲呢?(齐读语句)

师:噪声停止过吗?依据在哪里?

生:母亲大声地问。

师:为什么?

生:我们大声问是因为七八十台——

生:旁边女的大声喊道是因为七八十台——

生:接着又对我喊是因为七八十台———

师:从“忙碌”一词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母亲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工作。

师: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师:明天的母亲将要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师:春天的母亲将要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师:秋天的母亲将要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读——(生读)

师:我第一次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假如是你,你看到母亲这样工作,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难过。

生:伤心。

生:难受。

师:再读这句话,读出自己对母亲的那份真情。

……

王老师抓住关键词语“鼻子一酸”“忙碌”引导学生品读字里行间蕴藏的真情实感,一步一步地通过朗读、感受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将文本中所蕴含的伟大母爱再现课堂,钻进孩子的内心深处,播下爱的种子。这是一种举重若轻、化繁为简的教学,体现了教师高超的追问技巧、极强的言语渲染和引导能力,以及对文本的言语表达、思想情感的剥丝抽茧的挖掘和细腻的把握。

三、一把利铲———帮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感悟文章中心

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例如,教得太多,读得太少。有些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教一篇文章,讲解一篇文章的内容,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不是为了引导学生去钻研文本,去感悟和思考。完全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背道而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例如,北师大版语文第八册第十一单元的《欲速则不达》,这是一篇内容简短、语言精练、情节简单、涵义深刻的成语故事,文章所包含的中心思想不难理解,那就是:过于性急反而达不到目的。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如果只是为了达到文章的中心而进行问答式讲解,那简直就是牛嚼牡丹,课堂也将变得庸俗浅薄。我在教这一课时,抓住景公“心急”这一主线,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体现景公心急的句子:

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

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道:“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了,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

景公驾车驭马行了几百步,又嫌马不努力向前,索性弃车,自己徒步跑开了。

在指导朗读时,我通过范读、动作表演、词语置换、同学评价、言语渲染等方式,引导学生抓住景公求速心切时的动作、语言、心理,如“霍地”“快快”“火速”“夺”“又嫌”等重点词语,读出景公越来越急的心情。学生也自然而然地在朗读中感悟到,景公之所以不能达到快速回到都城的目的,完全是由于他过于心急,才接连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导致的。所以说,只要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文本中蕴含文章思想情感的语句,选择巧妙地朗读指导方法,必然能够引导学生铺下一块块砖,在层层深入的朗读中达到感悟文章中心思想的目的。

总而言之,朗读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设计好朗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让朗读不流于表面,真正扎根在学生的心中,做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吴伯萧曾经忠告:“把功夫下在多读原文上边。”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朗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真正地理解文本!

摘要: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外在表现;它是一座桥梁,连接学生和文本,让学生与角色贴心对话;它是一把利铲,帮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感悟文章中心思想。

小学语文课的朗读指导 篇10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 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更应关注课堂氛围与情境的创设, 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 开创生动、形象、有趣的切入点, 教师可事先准备具体生动的趣味图片, 或充分应用文中形象逼真的插图,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促进其产生朗读的欲望, 激发其朗读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朗读训练而言, 兴趣绝对是一个重要因素, 这是因为只有学生产生了朗读的兴趣, 想读, 乐于去读, 才能用心朗读, 认真朗读, 也只有这样才能更为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 体会课文的情感, 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例如:在《鹿和狼的故事》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事先拿出准备的一些鹿和狼的头饰, 让学生选择不同角色的扮演, 做一个“狼抓小鹿”的小游戏。一般情况下, 以动物为题材的童话如《小红帽》等, 狼几乎都是欺负弱小的角色, 狼是凶残的, 而鹿是善良的, 所以学生选择小鹿角色的比较多。在经过这样的小活动后, 学生朗读文本的兴趣与求知欲望被充分激发, 接着, 教师再引出课题, 讲述凯巴伯森林中鹿与狼的故事, 展现同一地球上不同生物之间的制约与联系, 表达不能因自身片面的认识去判定或决断某一个想法, 而是必须尊重动物界甚至是整个生物圈的相互关系。这样, 学生在表演中朗读课文, 就产生了探究文本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饱含情感地进行个性化朗读训练

朗读, 是将书面语言通过规范的发音、有声的语言进行的再创作, 它是将无声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 形成情感的表达与领悟的过程。所以,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与指导时, 要明确对朗读教学的认识。首先, 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揣摩课文的内容与情感, 再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 致力于声情并茂的语言环境与节奏的掌握, 为语文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 教师也应充分尊重、珍视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与创造性的朗读,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陶冶情操, 体会语言的优美, 领悟其中的情感。

例如:在《老人与海鸥》的教学中, 要充分应用课文所包含的深厚感情与感染力,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思考问题, 如“老人与海鸥有怎样的感情?”“老人和海鸥相处时有怎样的默契?”“老人去世后海鸥又有怎样的表现?”等等, 同时找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地方, 将其深情地读出来。这样, 学生在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情况下, 各抒己见, 全程带有丰富的感情, 有效地进行了个性化的朗读训练, 对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起到了高度升华的效果。

这样, 学生更愿意学, 更乐于读, 有助于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带有情感地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朗读,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培养其朗读能力及全面语文素质, 领悟感情, 感受美。

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小学语文的朗读训练, 在培养其朗读能力的同时, 更应掌握良好的朗读技巧, 不能仅是单纯、机械的重复朗读, 所以, 教师可开创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 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有效提高其朗读水平。例如:教师可首先进行泛读, 为学生做出典范与榜样, 对文质兼优的课文树立正确、流畅、饱含感情的范读, 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将精美的语境展现于学生面前, 传递给学生整体感知;也可联系生活进行朗读指导, 正所谓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来源, 坚持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题材的发现和朗读, 教师应为其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另一方面, 现代高科技技术产品的出现, 也可成为教师指导朗读训练的工具, 如多媒体幻灯片的应用, 能在优美文字表述的同时, 展现真实的图像, 同时配以声像系统和生动的画面、图片等, 将学生带入朗读的意境, 激发其创造兴趣与能力, 有效提高朗读效果。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的课堂教学中, 可提前准备一些地震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在讲课之前播放, 让学生对地震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 然后自然而然带入1994年美国洛杉矶那场大地震中父亲救儿子的坚定信念和艰辛挖掘, 最终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现代化技术的有效应用, 更有利于良好课堂范围的营造。

总而言之, 现代语文朗读教学, 提倡在朗读中形成对情感的领悟, 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因此, 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眼、耳、口、脑等的综合训练, 促使学生乐于朗读、会朗读、善于朗读, 在有效的朗读训练中进行情感的体验与感知, 领悟课文内容所展现的美。小学语文教师也应高度重视从教学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 形成对学生朗读训练的熏染, 指导其持之以恒地进行朗读训练, 激发其浓厚的朗读兴趣, 培养并提高其朗读能力, 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从而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培志.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与指导[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5) :124.

上一篇:词汇组块法下一篇:补中益气汤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