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融资市场发展论文

2022-04-19

【摘要】企业为谋求发展,商业银行为扩大市场份额,电商平台为追求更多利润,均会开展金融融资活动。在互联网背景下,供应链金融是较为新颖且更具综合性的金融融资模式。论文对供应链金融进行概述,重点分析企业金融融资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金融融资市场发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融融资市场发展论文 篇1:

资产证券化融资对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

摘 要:目前世界各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中国这一方面正处于起步阶段,资产证券化水平较低。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创新产品,资产证券化在化解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完善现有融资体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金融结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证券化产品的逐步推行,资产证券化必将推动中国金融场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金融市场发展;影响

资产证券化是发行公司出售或抵押具有预期收入流(现有的或将来的)的资产或联合资产作为发行适销证券担保的一种融资手段,包括抵押证券和资产证券两种形式。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在于对贷款中的风险与收益要素的分离与重组,使其定价和重新配置更为有效,促使参与各方均可受益,实质是融资者把被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收益权转让给投资者。

一、资产证券化的益处

(一)增强流动性

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融资方资产的流动性,释放金融风险,如银行通过证券化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功能,可以将难流动的中长期贷款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及时获取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其次,对不良资产进行证券化,可以成批量、快速地将不良资产转换为可转让的资本市场产品,重新盘活部分资产的流动性。

(二)资金多样化

资产证券化作为重要的金融创新工具,将大大丰富我国金融投资工具,扩大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同样有利于增加我国资本市场融资工具的可选择性,可使筹资者通过资本市场直接筹资而无须向银行贷款或透支。

(三)财务与管理比率提高

银行可以通过真实出售将信贷资产转移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而不用将其持有到期,从而释放风险资本金,以最小的成本增强流动性和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

(四)改善资产/财务管理

资产证券化可以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本利用率。如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是一种期限长、流动性差的业务,银行很难在短期内对资产负债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如将抵押贷款证券化,可为金融机构根据变化的市场环境及时调整自己资产负债结构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五)资本市场的参与程度和认知度得到加强

从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来看,资产证券化产品已成为主流产品,业务量巨大。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中,资产证券化产品也将是最重要的业务品种。开拓这一业务有利于健全我国的资本市场,扩大资金投融资渠道,有利于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

二、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对金融结构的影响

资产证券化扩大了原有金融市场的内容。资产证券化作为以相关资本市场为基础而衍生出来的一种资产收益所有权的关系,或者是一种虚拟的所有权交易。它对金融市场进行了扩容,产生了一个新的平行的金融市场,而且这个新的金融市场具有许多原金融市场不具有的特点。新的资产证券化金融市场中,市场占用具有更低的持有成本,即持有该资产不用支付像现货那样的仓储或托管所产生的费用,而只有资金的成本和收益的机会成本。此外,这个新的金融市场还具有更高的效率,因为相关的价格信息会及时地在其价格上得到反映。

(二)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资产价格的影响

随着资产证券化、债券化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资产市场容量不断扩大。资产价格也随之变化,而资产价格对末来收益的预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资产价格及其变动可能包含一些对货币当局稳定政策有用的、有关当前和末来经济境况的信息。

(三)资产证券化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本质上讲,货币政策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银行金融中介)的信用扩张和收缩机制,调整经济金融活动中的货币供应量.最终扩张或收缩经济金融活动。但货币政策的效力取决于“货币乘数效应”。在凯思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中,货币需求具有3种形式:为了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货币需求,即货币的交易动机,又称货币的交易性需求;与货币价值贮藏功能相关的货币的谨慎需求;人们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持有其金融性资产的投机性货币需求,又称资产需求。依照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实际的货币总需求等于(广义的)交易性的货币需求与投机性货币需求之和。

(四)资产证券化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

资产证券化的特征分析说明,从金融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资产证券化提高了金融效率,但同时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易变性。资产证券化金融市场作为一种产权收益交易场所,往往不涉及资产本身,而只是对它的所有权益和代表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的资产支持证券进行交易。实质上是对相关工具的本金和利息予以拆除或剥离,从而对证券化资产未来收益率进行交易的一种方式。然而,由于资产证券化金融产品(资产支持证券)市场是从原生金融市场(如债券、股票、期权期货市场)基础上形成的,之间的价格变化因素是同一的,因此,它们的价值变化具有相近的规律,除时间以外,资产证券化金融产品价格变化与两个市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价格具有高度相关性。因此,资产支持证券的市场会对其他原生市场产生传递作用。

三、资产证券化促进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帮助银行提高竞争力

近几年,国内商业银行“短存款长贷款”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问题日益突出,導致流动性风险不断加大。根据巴塞尔协议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规定,无论是基于商业银行资本金充足率,还是基于其发行次级债成本的考虑,商业银行都必须面对并设法缓解资本约束的困局。而推出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可以经由资本市场获得资金,为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分散和化解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加资产流动性提供一条有效途径;除了为商业银行提供风险疏导渠道之外,资产证券化还能为商业银行带来多方面的收益,具体包括通过真实出售将信贷资产转移出资产负债表,从而释放风险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通过将兑现的资金进行新的投资并担当资产管理人的角色,增加收益渠道等等。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商业银行风险的降低和收益的提高,增强商业银行竞争力。

(二)沟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

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在多层面上达成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证券化产品是国际债券市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可以丰富资本市场产品,为机构投资者提供更多供选择的交易产品,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发行证券化产品,商业银行可将长期存量信贷资产变为资本市场可流动的证券,可以实现商业银行的功能回归,通过投资于证券化产品,保险公司、基金公司或者其他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又进入资本市场,促进资本市场、银行体系和保险市场各市场的协调发展。

(三)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变现过程

目前,我国4家资产管理公司还有近七成的不良资产亟待处置。而目前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主要是债务重组、招标拍卖、打包出售、债务追索、债权转让等,像资产证券化这样的金融创新工具和手段应用得还不普遍。不良资产的“不良”并不是资产没有价值,而是因为资产不能按当初的合同约定定时定额回收。由于这一根本上的不同,不良资产证券化交易使衍生出的资产类型可能较为多样。经过谨慎周密的资产价值分析、变现能力和进度分析,妥善安排信用提升的措施后,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增加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成为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提供一个新的工具。我国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如2004年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德意志银行合作的资产证券化和分包一揽子协议合作项目,以境外投资形式处置部分不良资产项目涉及债权余额25.52亿元,其他金融机构也在继续尝试不良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正在成为资产管理公司加快有效处置不良资产,努力提高资产回收率的重要手段。

四、给投资者带来有益的影响

(一)投资者能够降低投资的风险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典型的结构性融资,它不是对一笔资产,是把若干笔具有不同现金流回流速度、规模,不同风险程度的资产打包组成一个资产池,将资产池中的资产作为一个整体,按照金融工程的原理,用这些资产产生的現金流作为偿付基础,发行不同等级的资产支持证券。按照收益风险相对应的原则,不同等级的资产支持证券按照约定顺序或特定的分配方法享有不同的信托收益,承担不同水平的风险。

(二)投资者能够获得较大的流动性

美国资产证券化之前,投资者向原始权益人直接发放贷款,所形成的资产流动性很低;或者投资者购买原始权益人直接发行的债务证券,由于原始权益人自身的资信能力不高,这种债券的流动性也偏低。但是在资产证券化后,投资者购买的是资产支撑证券,由于资产支撑证券具有较高的信用评级,已成为商业银行等机构投资者的主要投资对象,投资者可以获得较大的流动性。

(三)投资者能够提高自身的资产质量

资产支持证券作为一种新的投资品种,丰富了资本市场产品类型。它属于固定收益类产品,与一般的债券有些区别。但它的收益变化相对比较小,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而且是稳定、可控的。由于资产支撑证券具有较高的资信等级,投资购买资产支撑证券,能提高投资者的资产总体质量,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这对于金融类的投资机构来说,尤其重要。

五、结语

资产证券化的迅速发展对金融市场的确会产生多方面的显著影响: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分散金融风险;有利于减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助于企业优化融资结构,提高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利率将更迅速地反映货币政策的改变,并将给投资者带来一系列的有益影响。

参考文献:

[1]喻国平. 资产证券化融资对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J]. 价格月刊,2008(06).

[2]那铭洋. 资产证券化和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1(04).

[3]赵甜. 论资产证券化对金融稳定性影响[D].北京交通大学,2011(07).

作者:董昊

金融融资市场发展论文 篇2:

金融融资的风险评估与应对研究

【摘  要】企业为谋求发展,商业银行为扩大市场份额,电商平台为追求更多利润,均会开展金融融资活动。在互联网背景下,供应链金融是较为新颖且更具综合性的金融融资模式。论文对供应链金融进行概述,重点分析企业金融融资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

【关键词】金融融资;供应链;风险评估

1 引言

为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企业在开展金融融资活动时,应充分评估各类风险并积极主动地制定应对策略。基于此,对于金融融资活动风险评估与应对的探究有着重要意义。

2 供应链金融

相比于单一的金融投资、银行贷款等金融融资活动,供应链金融更具综合性,能够围绕产业结构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等各利益相关方开展金融融资活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利益方的资金合作,提高各方的经济收益,降低融资成本。供应链金融能够实时监控现金流的变化,并针对现金流的变化情况对其进行优化控制,进而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供应链金融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第一,商业银行作为供应链金融主体,重点研究各参与要素,重点分析供应链的商流、物流要素;第二,产业主要变为供应链金融主体,各方均注重研究产业结构,在开展金融融资活动时,更注重明确各参与方的职责,调节各参与方的协作关系;第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充分融入互联网,展现出了体系化、多元化优势。随着相关理论研究的持续演变,国内供应链金融也在飞速发展,依靠互联网技术以及经济的水准的持续提升,为企业提供了更开放多元的金融环境。

3 金融融资特点

在供应链金融第一个发展阶段,中小企业为获得融资,需要依靠核心企业的担保,向银行提供中小企业与优质核心企业的交易往来凭证,进而获得融资,但这会增大优质企业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在供应链金融的第二个发展阶段,金融服务商会借助互联网技术,有效串联供应链上的各参与方,收集供应链各环节信息,将这些信息提供给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开展融资活动的凭据,进一步識别、控制融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第三个阶段,金融机构与供应链上各家企业共同构建综合性的服务平台,分别对接各家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构建金融融资活动的生态体系,能够无缝对接不同资金偏好且信用等级不同的企业,进一步推动去中心化,提升风险识别、风险控制效率质量。

4 企业金融融资风险评估

4.1 市场无序

当前是互联网时代,企业在开展集中融资活动时,要注重应用互联网技术,搭建互联网平台,尽可能地规避识别及控制金融融资活动中的各类风险,但是企业在开展金融融资活动时,还很难有效地运用互联网技术,无法有效整合供应链各利益方的资源,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也并未构建完善的、针对性的融资政策体系,使得企业在面对融资风险时,需要制定更为科学周全的应对策略,持续优化健全风险处理体系。在互联网环境下,国内的供应链金融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各大金融机构可投入巨量资源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各商业银行在开发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持续拓宽技术范围,而各大电商平台也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客户优势调动资源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使得在互联网时代逐渐形成了供应链企业、电商平台、金融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竞争格局,这为融资市场增添了更多活力,但也导致政府的相关融资政策很难给予供应链金融融资活动的充分信任度,也导致市场出现了过度竞争问题,进一步加大了企业金融融资活动的不确定性。例如,在互联网金融的高潮阶段,国内各地区出现了大量的金融机构,由于行业并没有充足的行业壁垒,大量P2P平台涌入市场,导致国内金融融资市场出现大量的虚假融资活动及卷款外逃的问题,使得金融融资市场极不稳定,严重扰乱了金融融资市场秩序。

4.2 违约风险

企业在开展融资活动时,需要与电商平台金融机构紧密合作,提升金融融资模式的运行效率,实现利益共享,增强融资效果。但在实际的融资活动过程中,由于各参与方很难保持利益一致,不能清晰地划分各参与方的权利义务,不能明确认定物权,会影响各参与方的协同发展。例如,商业银行在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需要承担较大的金融风险,因此,在开展融资服务时,产生出择优服务、挑选企业出身等问题,更倾向于国企央企、优质民企,极少对中小微企业开展融资服务或对中小微企业设置了较为苛刻的融资条件[1]。与此同时,优质企业处于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在产业结构中有着较强的话语权,因此,在与中小企业商业银行进行合作时也会提出条件,加大了中小微企业银行的违约风险。

4.3 信用风险

由于国内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时间相对较短,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还未完善相应的法律条例,这使得企业在依托供应链开展金融融资活动时会承担法律风险,很难规避法律道德间的盲区。从微观角度,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尚未建立规范的信用保障体系,没有充分覆盖各类风险状况,无法有效应对信用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融资活动的效率。

5 企业金融融资风险应对策略

5.1 优化融资运行环境

为更好地应对金融融资活动中的风险问题,首先需要优化融资活动的运行环境,规范融资活动秩序。在互联网背景下,大量的电商平台涌入金融融资市场,基于此,政府职能部门应在原有的金融融资规则基础上,完善互联网融资活动规范,增强金融融资市场的竞争多元化、发展多元化,进而吸引更多优质的金融机构,拓宽国内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机会,使其具有更广阔的选择面,帮助国内各地区的中小微企业获得更有针对性、更优质、性价比更高的金融融资服务[2]。

5.2 明确各参与方的权力边界

为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违约风险,减少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提升融资服务的覆盖面积,首先需要明确在供应链链条上开展金融融资活动及各参与方的权责界限,明确中小微企业电商平台、金融机构甚至物流公司的权利责任。借助大数据技术广泛收集各方的信息资料,尽可能地转变金融机构的信贷歧视理念,改善各利益主体的服务理念,促使其通过创新服务方式、产品种类,增强融资服务质量,持续向中小微企业倾向贷款额度、贷款比重。与此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微企业也应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转型升级,全方位地提升企业的经营活动质量、效率,加强自身在金融融资活动中的竞争力、吸引力,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风险识别能力、风险规避能力,进而谋求在金融融资活动中的优势地位。

5.3 完善融资保障体系

有效降低金融融資活动各参与方的信用风险,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快法律制度的建设速度,确保各参与方在融资活动开展时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确保在规范条件下开展金融融资活动,尽可能地保障融资活动各参与方的权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的金融融资模式始终处于动态过程,相关职能部门在完善法律规章制度时,需要在保障各参与方融资权利权益的基础上解决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与此同时,各参与方还应推动金融融资活动与区块链技术的紧密融合,充分借助区块链技术的技术优势,推动金融融资活动的去中心化,降低各参与方的信用风险,尤其要提升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效率,使其能够更为高效便捷地获取金融融资。

6 结论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企业在开展金融融资活动时,会借助供应链的结构优势与产业链条中的优势企业、金融机构共同合作,解决自身的融资需求。企业在开展金融融资活动时,会遇到市场竞争无序引发的风险,遇到各参与方无法协调发展所带来的信贷歧视,进而引发企业的违约风险,还会遇到因制度体系不完善带来的信用风险。通过优化融资环境,明确融资权力边界,完善融资保障体系,能够有效应对金融融资活动中的各项风险。

【参考文献】

【1】李赛楠.基于表外融资的金融创新活动及其风险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6):312.

【2】刘春晓,康进军,李欣.内控视角下合作社融资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创新研究[J].商业会计,2017(15):62-63.

作者:吴崇迅

金融融资市场发展论文 篇3:

中国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问题分析

[摘要]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达地区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还有加大的趋势。金融资源地区分布的失衡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的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存在相当明显的地域差别。促进我国金融资源在地区间合理分布,充分发挥金融资源的作用,将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 金融资源 地区分布差异 协调发展

Analysis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difference of Financial Resource in China

Wu Zhao-xia

( Business Schoo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Hunan ProvinceHunan Xiangtan 411105)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问题日渐突出,特别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达地区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还有加大的趋势。协调我国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己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目标。依照现代金融理论的解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之所以会呈现较大的差异,虽然有其社会、历史和自然原因,但金融差异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也不可忽视。金融资源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特殊的战略性资源,其重要作用已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实践所证明。金融资源地区分布的失衡必然会加剧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我国的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同经济一样,存在相当明显的地域差别,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金融资源而中西部地区的金融资源相当的匮缺。因此深入研究我国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的现状、原因,并以此提出协调金融资源的地区分布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金融资源在地区间合理分布,充分发挥金融资源的作用,实现我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一、 我国金融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

(一)我国金融资源的总体状况

自改革开放和金融改革以来,我国的金融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层次的金融资源得到了巨大的丰富和发展。接下来,我们分别从金融资源的不同层次来探讨我国金融资源的总体状况。

1.货币资本金融资源

在测量货币资本金融资源时,我们常用货币资本金融资源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 来测量。据统计,自1990年到2009年的二十年间,我国存款余额从1990年的14012.6亿人民币上升到2009年的612006亿人民币,增长幅度高达43.68倍;贷款余额从1990年的17680.7亿人民币上升至2009年的425597亿人民币,是1990年的24.07倍。存贷余额之和从1990年的31693.3亿人民币升至2009年的1037603亿人民币,是1990年的32.73倍 。我们发现,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以存贷款余额计算的货币资本金融资源总量有了极大的增加。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

在开放经济下,货币资本金融资源不仅仅来自国内,来自国外的资本也成为了货币资本金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的背景下,测算货币资本金融资源的时候,有必要将实际利用外资额考虑在内。从1990年起,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整体上呈稳步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199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仅100亿美元,截止2009年末,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已经达到900亿美元,是1990年的9倍。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制度性金融资源

制度性金融资源作为金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从银行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到目前,我国从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独统我国银行金融业的状况发展到国有股份制银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并存的局面。截止2009年末,2009年,全国各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个数、从业人员均有增加,资产规模快速增长。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计18.9万个;从业人员287万人;资产总额274.1万亿元,同比增长27.3%。

同时,我国的非金融机构得到了飞速发展,自1979年10月以来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用社、投资公司、租赁公司、典当公司、基金公司以及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相继成立。目前我国非金融机构的种类基本齐全。

同时,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得到了飞速发展,1979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以后相继成立了中国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系列信托投资企业;同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获准建立,随后又建立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并引进了外资保险机构等;城市信用社和和农村信用社也先后建立;自1987年第一家证券公司成立,证券公司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获得了快速发展。同时,投资公司、租赁公司、典当公司、基金公司以及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涌现,中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种类上已经比较齐全。

与此同时,我国也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一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货币市场,包括同业拆解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等等。二是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中国形成了以债券和股票为主体的多种证券形式并存的,包括证券交易所、交易中介和监管机构在内的资本市场体系。到截至 2009 年年末,我国上市公司总数达 1718家。

3.金融商品资源

金融商品由最初基本空白发展到当前的包含存单、股票、债券、基金和信托凭证等多样化投资工具的格局,也得到了巨大的成绩。以股票融资为例,2009年我国A股融资(首次公开发行)总额达到2062亿元。

总的来看,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恢复,我国金融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有完善的金融制度指导和制约下,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为主体,其他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以及初具规模的金融市场体系,包含巨大数量的可用货币计的金融资源及多样化的金融商品的金融资源体系。

(二)我国金融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恢复,我国金融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有完善的金融制度指导和制约下,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为主体,其他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以及初具规模的金融市场体系,包含巨大数量的可用货币计的金融资源及多样化的金融商品的金融资源体系。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就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金融资源的分布非常的不均匀,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地域差异。

(一)、货币资本金融资源差异

我们先对可用货币表示的金融资源进行比较。对货币资本金融资源的指标选择我们采取存贷余额。我们发现,无论是存、贷款数量还是存贷款的增长速度,东部地区 都远远胜于中西部地区。2009年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分别为35.6万亿元、9.0万亿元、10.3万亿元和4.3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24.8万亿元、5.9万亿元、7.2万亿元和2.9万亿元。

图一2005年—2009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地区分布

数据来源:根据2005-2009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测算

进一步的,我们考察各地区的实际利用外资额情况。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开放程度、投资环境、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各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情况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据统计,我国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了900亿美元,但是,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了582.3亿美元,占全国的64.7%;而中、

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之和也刚刚300亿美元,仅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35.3%。

数据来源:根据2009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测算

(二)、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差异

从金融银行性机构的角度来分析,截止2009末,全国各地区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计18.9万个,从业人员287万人,资产总额74.1万亿元。但是占全国GDP一半以上的东部地区也聚集了中国60%以上银行业金融资产,银行机构也主要集中在东部。据有关统计,东部地区占据了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个数的39%左右,中部地区大约为25%,西部地区为27%,东北地区9%。从结构上来看东部地区不仅拥有大量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而且还活跃着大量的股份制银行及外资银行。此外,东部地区聚集了中国四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部,外资银行的总部也基本上设立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极少,金融机构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是工、农、中、建四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民生、光大、华夏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仅在少数中心城市设有分支机构。以甘肃为例,全省银行业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居于绝对垄断地位,全省尚无一家境外和外资金融机构。地方性商业银行仅有兰州市商业银行一家,且规模偏小。

数据来源:根据2009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测算。

在非银行性金融机构方面,同样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分布差异。从证券类金融机构来看,2009年末,总部设在东部、中部和西部的证券公司分别为56家、14家和19家,我国60%以上的证券公司的总部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基金公司来看,我国93.7%的基金公司将总部设立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相比,优势相当明显;从期货公司来看,东部、中部、西部期货公司分别为113家、32家、18家;另外,91.4%的保险公司将总部设立在东部地区,仅有8.6%的保险公司将总部设立在中西部地区。就保险分支机构数量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差距间的差距相对较小,但东部地区仍具有一定优势。

数据来源:根据2009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测算

在金融市场方面,我国的同业拆解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等金融市场交易和结算中心无一不是在东部地区。两大证券交易所分别分布在上海和深圳。发达的金融市场又为东部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吸纳大量金融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进一步丰富了当地的金融资源。

3.金融商品资源差异

我国各地区之间开发利用金融商品资源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股票和债券是最常见的金融商品资源,以2009年的数据进行统计,我国东部地区A股筹资额占全国A股筹资额的75.4%,中部地区占比仅为11.6%,西部地区为12.3%,东北地区为0.7%;H股筹资情况也大致和A股相似。从股票的开发主体上市公司角度来看,2009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国内上市公司家数分别为1024家、276家、304家和113家,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也说明了金融商品资源地区间分布的差异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2009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测算

通过上述对各个层次的金融资源比较分析可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区域之间金融资源分布的差距巨大。东部地区无论在哪个层次的金融资源上面都明显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

二、 我国金融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 地区经济发展差异

从金融资源的属性来看,金融资源是具有客观性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的金融资源的总量是与该国或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环境等相关的[1]。具体的来讲,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决定了该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决定着该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社会总的投资以及居民的储蓄量等等,而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金融资源丰裕程度。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的经济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远远的较中西部地区发达,东部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水平、社会总投资以及储蓄量都远远的比中西部地区高。因此,东部地区金融资源的丰裕程度相应的优于中西部地区。

此外,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不同的金融资源的“门槛效应”[2]。在研究经济增长如何影响金融发展时,格林伍德与约万诺维奇[3](1990)、格林伍德与史密斯[4](1997)在他们各自的模型中引入了固定的进入费或固定的交易成本,借以说明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随着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的增加而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很低,人们无力支付固定的进入费,或者即使有能力支付也因为交易量太小、每单位交易所负担的交易成本太高而得不偿失,从而没有能力去设立和利用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很多地区无法承担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设立和使用费用,因此也成为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存在显著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地区经济市场化水平差异

东部地区的经济改革较中西部地区早,而且从改革一开始就重视金融活动与运行的市场基础。东部地区无论是经济运行体系还是金融运行体系的市场化程度都较中西部地区高,而且拥有相当程度的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创新意识相当高,积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5]。从企业角度来看,其对拓宽融资渠道的要求非常强,不仅从银行等进行间接融资,并且在实践中开拓融资途径,积极从资本市场等进行融资,加上其自身利用金融资源的成本消化能力不断增强,对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从而使该地区形成了较强的资本积聚能力。而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改革较东部地区晚,而且不如东部地区彻底,政府手段代替市场的现象还时有常见,这导致金融机构的创新精神以及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意识不如东部地区,进而使对金融资源潜在的需求未能转化为现实的需求。

(三) 二元经济与一元金融调控政策的矛盾

我国经济改革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我国的经济与金融资源都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显现出相当明显的二元状态。然而,由于金融改革的严重滞后,至今我国的金融政策法规及金融调控还是没有考虑到地区差异,采取“一刀切”形式。特别是由于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在中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更多的是以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经济运行为参照系[6]。这种不考虑地区差异的宏观金融调控政策往往对金融资源较少的中西部地区更为不利。比如由东部地区投资过热引起的国家统一的信贷收缩政策来讲,由于东部地区金融的市场化程度较高,资金规模总量基数大,所以对中央银行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抗震”能力较强,受到的冲击较小。相反,西部地区对紧缩,所受的冲击较大。而实际上西部地区的经济并未过热,但是却要承受信贷调整的结果,这导致中西地区也不得紧缩投资规模,影响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影响金融资源,扩大了金融资源的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分布差异。2003年我国考虑到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热问题而采取的信贷紧缩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甚小,但是对中西部地区刚刚起步的经济却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打击。

(四)金融支持的地区差异

尽管国家在进行金融调控时采取一元政策,但是由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在总体上开始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为了促进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在金融支持方面上很大程度上倾向东部地区。如国家对东部地区施行了相对宽松的存贷限制以支持当地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又促进了东部地区金融资源的增长。国家又把资金交易中心、外汇交易中心、黄金交易中心等设立在上海、深圳等东部地区,为东部地区建了完善的金融体系提供了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我国的两大证券交易所和四大股份制银行的资金清算中心也均设立在东部地区,这一方面促进了东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建设,另一方面又为东部地区吸收来自其他地区的货币金融资源提供的便利。此外全国农村金融改革在江苏试点,全国金融综合改革在浙江温州启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也首先在浙江开始,这些对东部地区的金融政策倾向给东部带来了制度创新的效应,增强金融创新的活力,降低了创新的成本。

(五)金融微观主体的效率原则

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性非银行机构遵循效益原则,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在配置分支机构时大量积聚在东部地区;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中西部地区的效益比较低下,导致大量的商业银行不愿意进入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甚至退出中西部地区。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在1998年到2001年进行了机构改革,其改革的一大措施是退出中西部地区,有统计表明以中国工商银行2002年与2001年相比,东部地区各省平均机构数量由1463个减为1401个,减少了4.2%,而中部地区各省平均机构数量由1044个减为883个,减少了15.4%,西部地区各省平均由601个减为515个,减少了14.3%。 另外,从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趋利性更强的金融机构来看,由于中西部地区几乎无利可图,除了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城市,很少有股份制或外资商业银行。而在东部地区,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甚至深入到了镇一级行政单位了。

另外,从金融资源中的货币、资本资源等的流动性、逐利性角度进行研究,货币资本等总是追求最大回报率,其总是由回报率低的地区流向回报率高的地区。由于发达地区市场化改革早,改革彻底,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等,形成规模经济,拥有更好的投资项目或投资机会,从而使发达地区的资本收益率高于欠发达地区,资本收益率的差异就导致了投资需求的差异。欠发达地区由于资本收益率低而使投资需求受到抑制,在发达地区在旺盛的投资需求拉动下,导致欠发达地区的金融资源向发达地区流动。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其实就存在着这种现象,考虑到目前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金融资源回报的差异性较大,金融资源为获取较高的收益回报通过各种渠道从中西部转移到东部地区,这进一步加剧了东西部地区之间金融资源分布的差距。

三、政策建议

金融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如何因地制宜,缩小地区间金融资源差距,进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实现我国地区间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体上来说,中西部等地区的金融资源相对劣势,因此主要从获得国家宏观政策支持、丰富货币和资本资源,发展金融机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等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1.国家宏观政策支持

对我国各地区金融资源和经济增长研究表明,区域差距的缩小在我国是一个渐进而又长期的过程,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地区能否在质量和数量上取得较东部沿海地区更快更好的发展。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还要强调政府的政策作用。

巴曙松[7](1999)认为由于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在中国经济中的举足轻重地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更多的是以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经济运行为参照系。但是这种“一刀切”的金融政策忽视了中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会对中西部地区造成事实上的不利。中国的多次经济调控表明,采用无差别的金融政策,其结果往往导致西部经济“启动慢而刹车快”,加剧东部与中西部发展差距。

因此,要切实的根据中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给出相应的金融宏观调控,促进中西部地区的金融资源和经济的增长。如实施有差别的利率政策,在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确定基准利率和浮动上下限的基础上,中西部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实施适合自身的利率,制定利率浮动的具体界限;实施适合中西部地区实际情况的存款准备金率,中西部地区的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低于东部地区,从而平衡因货币乘数不同而导致的金融资源的供应量的差异;在制定具体的金融发展目标等方面也应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美国曾实施过会员银行法定准备金率,不但根据银行规模大小,而且根据银行所处的三类地区分别制定。如1935年纽约、芝加哥、圣路易斯的国民银行都属于“中央储备城市银行”,活期准备金率为26%;其他16个城市的国民银行为“储备城市银行”,准备金率最高为20%;其余不发达地区如阿肯色州、俄克拉荷马州、得克萨斯州国民银行为“乡村银行”,准备金限额为14%。80年代初法国政府为推动老工业区“再工业化”计划和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也有类似的做法。借鉴美国和法国的做法,我国可以考虑对中西部实行与东部地区有差别的金融政策,从而增加中西部可利用的金融资源,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2.大力丰富中西部地区的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

同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来源渠道窄、数量少,人均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只有东部地区的1/3。因此,发展中西部金融资源,首先必须大力丰富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从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的构成来看,最主要的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是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这占据了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的80%以上。由于金融资源的客观性,无法实现金融资源的跨经济、社会背景的增长。但是,金融资源同时具有流动性,特别在金融工具和金融体系越来越完善的今天,金融资源的跨地区流动是相当普遍的。所以如何让东部地区以及外国资本到中西部地区进行投资,让发达地区的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往中西部地区流动是丰富中西部地区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的重要手段。这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全方面的支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从我国的实际来看,由于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另外加上中西部各地区政府的支持等,中西部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另外,在丰富中西部地区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的时候要考虑多渠道丰富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例如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票据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等等,鼓励本地企业多元渠道融资,向资本市场发展。

3.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

在金融系统中,金融机构作为整个系统中的“微循环”不仅遍布于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网络之中,还支持了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微观主体。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明显不如东部地区,比如江苏省平均每县有107个银行机构,而青海平均每县只有14个银行机构,差距达8倍。而且由于中西部地区整体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不如东部地区,金融机构不愿意进入中西部地区。

发展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主要是大力发展本地中小商业性金融机构,对现有的城市和农村合作社等进行重组改建,吸收地方民间资本,成立中西部区域性的发展银行、城市合作银行等地方性商业银行和一些农村合作银行等地方性金融组织。此外,中西部地区政府应该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进入中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进一步丰富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

4.构建市场原则主导金融体系

作为金融资源的一部分,金融体系对经济的作用也是相当的明显的。完善有效率的金融体系,对经济会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而缺乏效率的金融体系,不仅对经济的作用不积极,在有些情况甚至会出现负效应,比如经济学家研究的“金融抑制”现象等。因此,本文建议用市场机制规范发展金融机构,建立并完善各区域尤其是西部地区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大力促进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提高金融效率。另外,要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推动中西部地区金融深化。同时各地区应积极推进更多的金融创新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度身定做金融工具和产品,使金融业运作与地方经济更加紧密的结合。在对金融资源的配置中,要消除行政和计划的干涉,以市场的原则进行配置,切实提高金融资源的开发效率。此外,在中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和健全金融机构中介体系,完善担保、抵押、评估和保险等中介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当前中西部地区经济金融领域中存在的银行贷款难与企业难贷款的矛盾,促成经济金融的有效对接。

5、加强区域内金融合作

区域金融合作不仅可以打通经济区域内的各类金融市场,而且还可以在经济区域内建立金融信息共享系统,能够大大的提升金融资源使用效率。我国东部地区金融比较发达,而且拥有上海和深圳两大金融中心,有条件而且有能力加强区域间的金融合作。考虑我国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现实,东部地区应充分发挥上海和深圳的金融中心的辐射作用,在各地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的指导下,在金融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和监管下,形成资金流通最畅、资金使用效率最高、金融机构合作最广的区域性金融体系。这种金融体系的形成,既是加强东部地区的金融合作的强大动力,又是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上海、深圳作为金融中心的集聚与辐射功能,使上海和深圳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信贷市场、保险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等功能不断向区域内的其他城市扩散,推动东部沿区域企业通过多种渠道融通资金,并充分发挥区域内各类金融市场子市场的作用,加速区域内资金流动,优化企业产权结构,最大限度地优化区域内金融资源的配置。

6、稳步发展涉外金融,进一步完善非实体性金融资源

东部地区金融机构可以适当的和境外金融机构进行合作,适当的引进境外投资者。大型的外资跨国金融机构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遍布全球的强大的服务体系。因此,我们和其合作,可以学习其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加快金融业的创新,开拓思路。当然,我们也要加强外资金融机构对资本市场的并购管理,以确保我国金融安全。其次,逐步开放对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限制。其实在东部地区,很多外资金融机构已经在当地开设了营业性机构,比如在上海,花旗银行、梵高银行等已经经营多年了。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可以加强金融行业的竞争,激发中资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力,并且在竞争中增强自身对管理、业务、风险等的操作水平,这对金融环境和金融体系的完善是很有好处的,对东部地区更加有效的开发金融资源也是非常有用的[8]。

参考文献:

[1] 白钦先.论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J].广东商学院学报报,2003(5):5-10.

[2] 雷达,赵勇.门槛效应、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7):25-33.

[3] Greenwood, Jeremy and Jovanovic, Bruce. Financial Development, 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J]. Polit. Econ. 1990 (5):1076- 1107.

[4] Greenwood, Jeremy and Smith, Bruce. Financial Markets in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s [J]. Econ. Dynamics and Control, 1997(1):145.

[5] 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 于则.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分析[J].管理世界,2006(2):18-22.

[7] 巴曙松.宏观金融调控工具效率问题研究[J].金融与市场,1999(6):30-33.

[8]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金融研究处课题组.金融资源区域配置的失衡性探析-四川与东部部分省市金融增长的比较分析[J].金融研究,2004(9):134-144.

[9] 李长春.外资银行进入的溢出效应与监管合作[J].上海金融,2007(6):44-46.

作者联系方式:

吴朝霞 手机:13317329946

电子邮箱:wuzhao9519@163.com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大学商学院411105

作者:吴朝霞

上一篇:医疗卫生行政监督论文下一篇:海尔集团营销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