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的发展论文

2024-04-27

金融市场的发展论文(精选6篇)

篇1:金融市场的发展论文

关于金融市场的开发发展的探析的论文

一、金融开放的必要条件

经济的增长和金融业的成长与开放是形影相随的。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时,金融市场的发育必须与之配套,否则,金融市场的落后就会阻碍一国的经济发展。一国为求得表面上暂时的金融市场稳定而放弃对金融市场开放的做法,是以牺牲本国长远经济利益为代价的。所以,在此不存在金融市场应不应该开放的问题,而是应研究一国金融开放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讲,一国的金融对外开放之前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要具有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具体来讲,就是指一国在较低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而且政府财政赤字及经常项目一直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少发展中国家为了加速经济发展而在国内推行高通货膨胀政策,虽然学术界对通货膨胀本身的看法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是人们一致认可的,即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胀率在10%以上)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不利的。正常情况是把通胀率控制在3%以内,从而做到与大多数发达国家通胀率接近一致。此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国民收入恒等式表现为经常项目差额等于私人部门净储蓄与财政收支差额之和。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储蓄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前景看好而投资水平较高,因此,净储蓄往往是负的。如果一国财政过分扩张而出现严重赤字的话,该国经常项目必将恶化。而经常项目恶化所造成的外汇市场外汇短缺和本国货币的相对过剩,使得本国货币对外贬值不可避免,严重时会引发金融危机。所以,一国将财政赤字和经常项目赤字严格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是防止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2、要有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

金融开放以后,政府必须娴熟地运用各种宏观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调控,以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这就对政府的政策运用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各种政策工具要具有可以灵活运用的客观条件。比如对财政政策而言,要求财政收支状况良好,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对货币政策而言,要求其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没有受其他情况的牵制,并有发育良好的操作场所。二是政府要具有进行宏观调控的丰富经验与高超的技巧,能对具体情况做出针对性的决策。比如,政府应能灵活地运用短期货币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当本国货币贬值时,政府应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各利率较高的短期国库券,把资金从外汇市场上吸引到短期货币市场上来,以此达到稳定汇率和货币供给的目的,当本国货币升值时,政府应能够反向操作。再者,政府还应该进行高效的和有力的金融监督,因为金融开放后,各种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业务的活动更为复杂,对其监督的难度更大。

3、要具有发达的市场体系和稳健的金融体系

从商品市场来看,价格应能充分真实的反映供求状况,不存在市场扭曲,能随市场上各种因素的变动做出灵敏的、及时的调整,并且与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一致,不会产生过大的差异。从金融市场来看,则要求利率不存在被扭曲的现象;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工具和品种繁多,交易者众多而不存在寡头垄断;金融市场上的交易活跃,价格’即利率和汇率+富有弹性。在这一点上,外汇市场和短期货币市场的发育显得尤其重要。为了使金融开放以后外汇市场能够活跃,外汇供求相对平衡,除了必须增加外汇市场上交易工具的品种外,应允许适度的外汇投机存在。因为,正常情况下的外汇投机大多是稳定性投机,当外汇供大于求时,投机者从短期货币市场上获得所需资金,买入外汇,客观上阻止了外汇汇率的下降;当外汇供不应求时,投机者往往会抛出外汇,降低了外汇汇率上升的压力。外汇投机存在的必要前提是包括资金拆借和短期国库券市场在内的短期货币市场比较完善和发达。

二、金融开放过程的控制

一国在推行金融开放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为了减少和化解难题,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1、不能一哄而上,只能循序渐进。如果一国既希望从金融市场开放中得到好处,又不希望冒更大的风险$那就应该把握好金融开放的步伐。在国内金融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时,一定不要急于全面开放金融市场。所谓“一定问题”是指不恰当的会计、审计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金融机构对政府的过分依赖、金融法规不完善或执行不严等。在实践中,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和目标不尽相同。因此,政府在决定首先开放哪些金融机构时,应尽量选择一些制度健全、管理严密的金融机构不能一哄而上。

2、金融对外开放过程中切勿放松对银行部门的监督。从根本上讲,银行业是否牢靠与金融危机有着直接的联系,以中央银行为主的政府机构在保障健全的银行体系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央行必须制定好相应的金融法规并保证其认真执行,比如督促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及时改正其存在的错误,建立完整和有效的会计、审计制度,以减少不良资产等,一国在这方面的任何疏忽都可能招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反映银行状况的许多信息都可以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银行的自有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缓冲手段,当银行的大多数贷款投向于风险较高的部门时,自有资本的作用就更为明显。因此,银行自有资本的数量应该是一个监控指标。银行自有资本的.变化趋势同样也很重要,自有资本的下降往往是银行资产状况恶化的一个表现。此外,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也能提供必要的信息。在许多情况下,金融危机与银行资产高度集中于某一部门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当这一部门存在价格暴涨暴跌的可能时。最后,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时间结构也能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良好的资产和负债结构在期限上是大体相同的,而当银行拥有巨额短期负债的同时拥有大量的长期资产时,便会遇到潜在的压力。

3、灵活的汇率政策是保证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手段。一国采用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有助于稳定投资者的信心,但往往导致该国货币政策失去自主性。因为,在金融市场开放,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本国货币的利率水平只有与国际货币利率水平保持某种一致时,才能维持汇率的固定不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就只能以维持对外关系的稳定为首要任务,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维护国内经济稳定的作用。如果一国采用了相对灵活的汇率政策,即实行某种形式的浮动汇率的话,对外经济的调整大多可以通过汇率的变化来解决,货币的独立性就会大大增强。尽管有人认为浮动汇率会削弱一国的财经纪律,影响国际投资者的信心,但它所带来的灵活性以及对外汇投资者的约束是显而易见的。上世纪70年代初,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解体后,各主要工业化国家所采取的各种形式的浮动汇率制正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经验也证明了灵活汇率安排的优越性。例如智利和墨西哥,实行资本开放政策之后,智利政府因强调汇率的灵活性而采取了爬行钉住的汇率安排方式,以适应本国通货膨胀与国外通货膨胀之间巨大差异的需要,而墨西哥政府则由于更强调维持国外投资者的信心而采取了固定汇率。起初看来$墨西哥的政策似乎更有收获,国内通货膨胀迅速下降,到1994年已跌到与美国通货膨胀基本一致。与此同时,人们对智利缺乏固定汇率的约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因为该国的通货膨胀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一直都在20%-30%之间。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不是智利的汇率出了问题$而正是墨西哥的汇率出了问题,从而导致了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产生。

篇2:金融市场的发展论文

1.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作用主体——农信社。

1.1在中国,农村信用社全面的长期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是农业国家政策补贴的发放工作,是最广泛分布在农村分支机构的,这样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得以充分利用。据统计,目前,农业相关贷款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超过三分之一以上,农户贷款占78%,在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具有98.4%和67.7%的覆盖面和服务覆盖任务。

1.2在一些地方农村信用社的创新,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的宝贵经验。首先,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就必须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为目标,致力于广阔的农村市场。其次,下沉服务中心,了解和掌握农民的真正需求,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机构,以及开发具有农户“双赢”的理财产品。第三,要改变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从过去等待农民们进入活动现场谈合作,到现在与农民紧密联系,避免信息和合作的不对称没安排和合作的失败。第四,全面完善的服务。通过扩大网络和服务覆盖范围,使用简单的营业网点、定时服务、开设金融便利店、小额支付方便点及其他金融服务,这样得以真正的走近村庄。

2.资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1在发展和扩大农村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联系的过程中,资金要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该基金为载体之间的经济联系,已经成为各种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资本市场的公开和发展,以满足农村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或为适应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横向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相应的农村金融市场,农村商品经济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2农村经济体制经过30年的改革之后,在中国的农民之中劳动力市场机制已经形成了,但在市场资源配置过程中,还是有明显的滞后。相关的,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在农村的变化,也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其原因是,农村发展,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不同步,即要素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发展严重滞后,滞后阻碍了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目前,中国的农产品采购和销售价格已经放开,农产品市场已基本形成,政府也试图规范市场经济参数。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1.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仍然沉重。

在中国农业银行时期的改革过程中,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农村信用社已经显示出重要性。有资料显示,各金融机构中农村信用社拥有有80%以上的农业贷款。然而,农村信用社商业背离合作金融物业的发展影响了“三农”服务的效果。这主要表现为:历史包袱问题,与具有一定的信贷资产相比,农村信用社有更多的负债。在商业化改革的影响下,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这种片面实现的功能和有选择性的贷款已经越来越明显的存在于农村信用社中,贷款结构显示了越来越多的“非农业”和“城市”的倾向,广大农民获得贷款持续下降,为农民提供覆盖金融服务是非常有限的。

2.金融体制不完善,尚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2.1目前,农村金融体系是不健全的、是不完整的体制、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机制功能也不健全、政策扶持还不太到位,这些问题使农村金融已经成为整个金融体系的“瓶颈”和“短板“,这些问题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需求,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难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2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明显的组织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健全等问题。一是在信贷管理系统中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采取的是贷款审批权,降低了信用的基层分支;并引进通用业务策略转移、信贷集中到中心城市并提供优质的客户。在领先的经营策略中,银行贷款集中于少数重点企业,而乡镇工业、特色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是少之又少的,这使支农作用减弱。二是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单一,受限于许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的政策有效性的产业化。

三、解决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问题的办法

1.拓宽融资渠道,服务经济发展。

1.1一是扩大银行理财产品。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出售贷款,加强信贷资产结构调整。二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设立企业产权交易平台,探索建立产权交易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权流动。开发和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引导产业资本和风险投资基金进入投融资领域。三是保险功能的融资。该基金会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保险业,加强管理和内部控制,以提高公众意识;努力培养挖掘,以提高保险市场;强化服务意识,以提高潜在的宣传服务水平。特别是在建立基金股权投资行业的`发展,以及其他形式的重点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设施支持的。

1.2与产业优化升级和发展要求相结合,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促进转型升级紧密结合,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行业的关联性。为了鼓励创新导向的中小企业信贷和金融产品,融资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具有需求量大,并承担少的特点。积极宣传中小企业股权质押和推广、仓单质押、票据融资、债务追讨、专利权质押等金融产品,加强适当的保值避险的发展,适合不同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非信贷金融工具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1.3加大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络输入等电子金融服务,方便解决市民的日常金融需求。通过采用联保,小额贷款业务的贷款支持农民工,大力推进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在融资,信用担保,金融企业在农民工的生产和生活展开。

2.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要制度先行。

2.1推进制度建设。激烈的市场竞争,价格竞争将显示为工具,优胜劣汰的情况就会出现。如果普通的企业被淘汰可能不是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很大,但如果金融出现在市场上,企业被淘汰出局,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这就对市场有很大的形成性影响。因此,如何建立风险控制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2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使得金融监管系统的安全得以有效运行。目前的分业监管制度在我国,无论是宏观、微观审慎监管的部门或中央或地方机关,从自身风险防范角度来看,所有的监管机构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其中一些相关法规的衔接与连贯存在问题。

篇3: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思考

我国离岸金融的现状

1. 离岸金融市场的概念及特点

离岸金融市场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欧洲开始兴起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出的定义是:离岸金融指银行及其他机构吸收“非居民”资金向非居民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离岸业务的特征在于: (1) 独立于东道国在岸金融体系之外; (2) 离岸机构吸收和运用的是注册地国家货币之外的其他国际货币。离岸业务的优势在于, 非居民资金汇往离岸账户, 离岸账户资金汇往境外账户, 以及离岸账户之间的资金可以自由进出。离岸金融市场, 特指经营非居民之间的融资业务的国际金融市场。它具有交易主体非居民性、交易货币境外性、融资规模庞大性、交易业务便利性、管理环境宽松性等显著特点。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加强本国金融竞争的一大特征。

2.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的现状

1989年5月, 招商银行在深圳率先获准开办离岸银行业务, 开启我国离岸金融服务先河, 其后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及其深圳分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深圳分行相继获得离岸银行业务牌照, 离岸金融市场在深圳开始发育。1998年年底,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内银行离岸资产质量恶化, 央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叫停了所有中资银行的离岸资产业务。2002年6月, 央行全面恢复招商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的离岸业务, 并同时允许交通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开办离岸业务, 上海开始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尽管不少地方政府和其他商业银行对离岸业务抱有极大的兴趣, 但央行至今只对上述四家中资银行发放了离岸银行业务经营许可证, 且在管理上均是按“试点”和“试验”的标准进行审慎监管。

我国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1.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是我国金融业走向国际化的客观需要。

所谓金融国际化就是指金融活动超越国界, 从局部地区性的传统业务活动发展为全球性的创新性的业务活动。其具体内容包括:金融机构的国际化,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金融业务的国际化, 金融人才的国际化, 货币的国际化, 金融资产和收益的国际化等方面。离岸金融的发展可以从以上各个方面促进一国金融向金融国际化方向转变。建立离岸金融市场, 将吸引大批跨国金融机构进入, 使国内金融机构在直面竞争中得到锻炼, 学习先进经营管理技术与理念, 为自身的跨国经营积累经验, 有利于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大批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 会带来最新的金融工具, 使国内金融产品迅速与国际接轨, 有利于金融业务的国际化;离岸金融市场本身的性质更注定它对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大批跨国金融机构的进入也必将带来和吸引大量的国际金融人才, 有利于国内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带来金融人才的国际化;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 使开展离岸业务的城市成为国际货币的集散地, 这也为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提供一块实验场所, 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2. 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可以有效的吸引外资。

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吸引外资来我国投资, 我国出台了许多对外资的优惠政策, 但是这只是一个历史的产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 这些政策将逐步的取消。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效仿我国实行了对外资优惠的政策, 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 使得一些外资流向他国。在这种情况下, 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不失为一种过渡性措施, 既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外国投资者的投资环境需求, 又可避免对我国现行的政策体系形成不必要的冲击, 从而达到既积极合理引进外资又防止外资流入干扰宏观调控的目的。

3. 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可以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战略提供方便融资渠道。

随着我国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的步伐加快, 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由于国际离岸金融市场是一个完全自由化的市场, 具有规模性、国际性和资本高流动性等的特点, 因而, 建立离岸金融市场, 有利于进一步加大我国吸引外资的力度, 实现国内资本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完全对接, 便利国际资本流动, 诱发资金的集聚效应, 改进国内企业的融资条件和融资环境, 降低其融资成本, 从而为国内企业提供长期、高质量的资金来源, 为国内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提供可靠的资本保障。

4. 立离岸金融市场可以为我国金融体系改革提供一个实验场所。

银行业是金融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 2006年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 已不同于过去有很大主动权的开放, 而是必须遵循市场准入承诺和国民待遇承诺, 遵循国际法则的开放。而现实中与国际银行业相比, 我国银行业存在着很大差距。面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不利局面, 要尽快缩短我国与世界银行业水平的差距, 在我国银行业中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就显得相当必要。在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逐步探索国际化的道路, 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给我国银行业带来跨越式发展。首先:增加银行利润空间。离岸银行业务的交易成本较之国内银行业务低, 同时还享有一些税收优惠, 自然会比国内传统业务具有更高的利润空间, 且有机会使该银行在国际金融界享有一定的信誉, 树立在同行业中的形象。其次:促进银行金融创新, 增强竞争能力。我国银行业在税前利润、利润增长率、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人均利润等反映经济效率的指标排名中都处于较低水平, 其盈利能力与国外大银行相比有很大差距。在我国扩大离岸金融业务的经营范围, 有利于推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促使银行不断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 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实现银行经营多元化, 从根本上提升中国银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再次: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做准备。长期以来, 我们的利率由政府决定而非由市场决定, 这使我们的银行缺乏在市场化条件下运作的经验。而离岸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是相对独立的, 完全由资金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来决定, 开展离岸银行业务可为国内银行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为将来利率的市场化做好准备。最后: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离岸金融市场使我国银行业同世界金融市场的联系加强, 容易把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传导到我国银行, 因而银行监管机构势必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提高有效监管并控制风险的能力。

5. 立离岸金融市场将推动国内金融业的发展。

为了向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和更加有力地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金融业必须参照国际惯例来管理和营运。因此, 有必要在设备、技术、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向西方引进、学习, 不断吸收、提高和创新, 使我国金融业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必将增强国内金融业的压力, 打破经营垄断的格局, 促进经营业务范围的开拓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内金融业面对离岸金融市场的压力, 必将使现代化的操作技术手段—电了设备在金融业广泛应用, 积极开拓多样化, 适用各方面的需要、极为便利的服务手段和业务品种, 如各种证券、各种票据、各种信用卡、各种投资方式、各种交易方式、各种支付方式等等, 使得各种机构企业、家庭和个人, 在办理交易结算、支付等方面变得更为容易、简便、快捷。

6. 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是顺应全球金融发展趋势要求的举措。

当前, 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已是全球金融发展的趋势。国际经验显示, 大凡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或地区, 都拥有在国际区域经济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国际金融中心。例如:国际资本流动在规模、流向和速度都发生了极大变化的情况下, 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抓住了这个机遇纷纷建立了便于融资的离岸金融市场, 最大程度上吸引和利用外资, 提高本国的金融实力, 建立本国乃至一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例如:东京、香港、新加坡已经成为著名的国际离岸金融中心。马来西亚、泰国、韩国也相继建立了离岸金融市场, 开展了离岸金融业务。可以看出各国都在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来推动本国的金融业走向国际的舞台, 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同时, 这些金融中心又反过来促进了本国和本地区的经济快速的发展, 八十年代开始起飞的亚洲的四小虎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全球金融的发展趋势向我国金融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大国, 必须尽快的扭转我国在国际金融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和建立一个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际金融中心。为此, 必须加快建立离岸金融市场, 顺应全球金融发展的趋势。

篇4: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离岸业务的特点是:信用证的申请人和受益人都在境外。通俗地说,就是“两头在外”:从事离岸业务的机构从境外吸收存款———债权在外;向境外发放贷款———债务也在外。也就是说,用境外的钱赚境外的钱。这样,经营者把境外的银行业务拉到境内做,从客户手中赚取利差、汇差和手续费。离岸业务的迅速发展,促使伦敦、香港等地“离岸国际金融市场”相继形成。离岸金融市场是国际资本追求金融自由化的产物,它以全球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主要工业化国家实施严格的金融管制为前提,以资金能够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为条件,以追求资本增值为目的。目前,国际上的离岸金融市场大致有三种类型:兼具境内和离岸业务的“内外一体式”的伦敦型市场;境内与离岸业务“内外分离”的纽约型市场;设在巴哈马、百慕大群岛、开曼群岛等以避税为目的的避税港型的离岸市场。市场离岸金融中心的作用不可低估。据有关估计,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货币存量的50%通过离岸市场周转,世界私人财富约有1/5集中在离岸市场上,1/5多的银行资金投资于离岸金融市场。

除了存在金融管制和大量国际游资等因素之外,离岸金融市场的设立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相应的专业人才;健全的法律制度;有利于吸引资金流入的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金融市场具有相当程度的规模经济与发展潜力;自由开放的环境,方便从业人员出入境,电信通讯及资料能自由传送,外汇能自由流动;有优惠租税条件;等等。

根据境外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实践,建立离岸金融中心有以下有利作用:通过离岸金融业务的所得税等其他税费收入,获得数量可观的外汇收入;国际资金的流入有利于利用外资;有利于增加本国居民的就业机会;有利于提高本国金融业的技术水平和金融专业人员的素质,进而提升金融服务业的产业档次。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能刺激本国、本地区资本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国内资本市场还没有充分发展之前,为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提供了一种过渡性的办法,即可以借助于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初步建立起本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时,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还有助于消除国家对金融资本的垄断,刺激储蓄的形成和在国际间的汇集,鼓励资金在区域内乃至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

当离岸业务在国际上迅速发展、日臻完善的时候,中国的金融改革也正在向纵深推进。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的企业要出去,国外的企业要进来,都需要提供及时的金融服务。而中国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在这种情况下,离岸业务成为加强金融服务的途径。只有及时地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才能抓住机遇,壮大中国的银行体系。早在1989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就正式批准招商银行首先试办离岸业务。招商银行具备开展离岸业务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有能够广泛联络客户的关系以吸收游资;有与国际金融中心直接便畅的联络。招行总行在深圳,它背靠内地、身在特区、毗邻香港。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开办离岸业务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据招行的统计,招行“离岸”存款已占全行外汇存款的40%,通过离岸业务办理的结算业务量已占全行外汇结算业务量的50%;用离岸业务所创利润已占全行外汇业务利润的52%。招行开办离岸业务累计创利达1000万美元。招行试办离岸业务的经验证明,中国银行业有条件、有能力驾驭这种新型的金融工具,用境外的钱赚境外的利。

篇5:金融市场的相关论文

摘要:民间金融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民间金融合法化、“阳光”化已是大势所趋。文章提出了进一步放开和规范民间金融的措施。

关键词:民间金融;中小企业融资

长期以来,民间金融一直被冷落,在制度上也有相应的规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及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和不断完善,民间金融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事实上,无论从我国信用体系自身发展来看,还是从经济发展对金融活动的要求看,让民间金融合法化、“阳光”化,都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进一步实行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

一、民间金融概述

(一)民间金融的概念

民间金融亦称民间借贷、地下金融。本文所指的民间金融主要指游离于官方正规金融机构之外的,发生在非金融机构的社会个人、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各种投资及资金借贷的金融活动。民间金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活动的必然产物,在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不足的情况下,又是一种必要而且重要的补充。

(二)民间金融的特点

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相比还是有许多的差别,民间金融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参与主体和资金来源的广泛性。

(2)参与方式的灵活性。

(3)形式多样化。

(4)借贷利率市场化。

(三)我国民间融资的现状

民间融资是相对于国家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而言的,泛指非金融机构的自然人、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财政除外)之间以货币资金为标的价值转移及本息支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的日渐活跃,私营经济日益发展壮大,民间融资亦以各种形式发展起来。由于民间融资本身固有的隐蔽性特点,人们很难确切地了解它的实际规模。

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目前国家正在实行的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逐步收紧银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与获取银行贷款之间矛盾的扩大,民间融资的规模正在逐步的扩大。

巨大的资金来源和市场需求构成了民间金融存在的市场空间,投融资需求滋养着民间金融。我国城镇居民持有可支配的货币数额较大,且逐年呈上升趋势。

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以非常快的速度逐年增长。从居民存款可以看出,我国民间资本潜力巨大。目前中国的存款利率较低而且可供居民选择的投资渠道仍十分有限。民间大量资金闲置,而民间金融活动又有着较高的回报,在趋利动机的驱动下,大量民间资金就流入了民间金融市场,吸引着许多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小企业。而大量的民间闲置资金使得急需资金而从正规渠道难以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选择向民间融资。

此外,优化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迫切需要进一步开放民间金融;推进我国现有利率制度改革也可以从民间金融的利率生成中得到一些启示。

二、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

(一)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现状及融资状况分析

1、中小企业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越来越大

朱宏任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一季度全国工业通信业运行情况发布会上说,从今年一季度情况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中小企业同比增长16.9%,这个增速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增速要快2.5个百分点。前两个月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的总额同比分别增长41.7%和31.1%,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增长10.4%,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来源于新华网204月20日)。

中小企业正成为我国创新的主力军。目前,中小企业完成了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不少中小企业已经从早期的加工、贸易等领域,向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等领域拓展,目前中小企业在不少地方已形成产业群,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化协作的基础,成为大企业配套的供应商。很多中小企业向“专、能、特、新”方向发展,是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

2、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

由于长期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和获取资金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长期困扰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与生存的瓶颈问题。深圳银监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市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和缺口加大,企业融资缺口环比增加22%,平均融资缺口为332万元。同时,样本企业平均授信余额环比增长2个百分点,融资成本环比增加21%。

造成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如下。

从内在原因分析,是因为部分中小企业自身质素不高。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内因主要有:产权制度不明晰;财务制度不健全;自身实力有限,固定资产数额较少等。中小企业的自身缺陷导致其社会信任度低,融资十分困难。

从外在原因分析,金融扶持不足。首先,银行缺乏利益驱动。银行业普遍强化了信贷管理,以规避贷款风险为第一原则,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大;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在同等数额上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贷款成本高使银行缺少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益驱动。

其次,由于证券市场发育滞后,广大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加之我国的风险投资行业才刚刚起步,满足不了大量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二)中小企业在民间金融平台上融资的优势

中小企业不可能完全依靠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资金支持,经验证据也表明中小企业在正规金融市场上只能获得有限的资金支持,而民间金融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上确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具体分述如下。

1、信用约束优势

民间金融机构在放贷时一般不要求抵押或担保,主要是靠借款人或者中间人的个人信用。在这种信用前提下的借贷活动有着道德约束的保障,而且这种道德约束往往比法律制裁更有效。这点在清末山西的票号依靠亲戚朋友的关系来缓和票号内部和外部都存在的委托关系――代理道德风险中表现明显。民间借贷有是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借款人对借款有着无限责任,当借款企业逾期不还时,民间金融机构就可凭借条上诉,法院也会以个人借贷纠纷的形式予以受理。

民间借贷在放贷时也可能要求担保,但对担保品没有严格的限制,民间金融的交易双方能够绕开正规金融机构关于最小交易额的限制。

2、交易成本优势

所谓交易成本,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即人际关系成本。民间金融操作简便,可以针对企业的不同信用状况、资金用途等设计个性化信贷合同,有时可能只需几分钟即可办理好一笔贷款业务,正适合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频、急”的特点。

同时民间金融组织本身具有小巧灵活的特点,使得民间金融更具有灵活性的交易成本优势。合同执行期间,交易双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就贷款的归还日期、利率、归还的方式等进行创新与变通,与正规金融机构比具有相对较低的交易成本。

3、资金配置效率高

民间金融机构的“股东”常常与运作者之间关系密切,他们的监督成本以及出现“坏账”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民间金融的产权制度与中小企业具有很多的相似性与兼容性,从而使两者之间较容易形成诚信和协作。民间金融是一种合约双方自愿达成交易的市场化融资机制,贷款人一般都是具有理性行为的“经济人”,贷款人在没有任何行政干预的情况下自主地把资金投放到还款能力最有保证的借款人手中或预期收益最佳的投资项目上。而对借款人而言,对借款具有无限的责任,增加了借款人的还款约束,这就让借款人必须合理和高效率地使用资金。民间金融的发展有助于资金的有效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金的配置效率,增加了社会的总体福利。

民间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合理的规避风险,更加有助于民间金融自身的发展和更好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还需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三、民间金融规范的措施

(一)确立民间金融机构的合法地位

政府首先应当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民间金融的合法性,保障民间金融机构和国有或国家控股的正规金融机构在法律上具有平等的`地位,明确民间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鼓励、支持民间金融的规范发展,使其在金融服务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人民银行应该从掌握宏观金融运行总量、金融市场运行、利率水平及其波动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出发,进一步加强对民间金融活动的监测,并定期发布监测报告、政策指引和风险提示,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的活动。

政府应该应该为民间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力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诈骗舞弊、敲诈勒索及X社会性质的违法活动,着眼于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逐步营造有利于民间金融经营和发展外部环境。同时,政府可以在赋税方面对民间金融机构有所倾斜以促进其更好的经营和发展。

当然,政府在民间金融建立、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行政干预,使得民间金融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完善。

(二)培育诚信法治的市场,改善金融环境

要将体民间融资纳入正常轨道,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促进全社会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法制和诚信的市场。要建立健全个人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促进个人和企业遵纪守法,注重信誉。建立和完善包括以政府为主体的担保体系、以金融机构出资为主的商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互助型担保体系。

(三)培育不断健全民间金融机构

在培育和不断健全民间金融机构的过程大体可以按照“三步走”的方式来进行:首先是融资超市,其次是小型投资机构;第三是建立融资银行。

融资超市融资超市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放小额贷款。融资超市通过向国家贷款,然后再把带来的款“零售”给小额贷款人。国有大银行通过审核,把资金批发给信誉好的融资超市。这样既解决了国有大银行做小额贷款的高成本,又有效的缓解了小额资金用户的融资难题。

民间投资机构设立民间投资机构实行较低的市场准入原则。由民营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合伙或入股发起设立,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可以吸收居民入股,也可以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接受社会组织和个人的信托存款,但不得吸收公众存款。资金运用主要是为中小型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提供融资支持。

民间融资银行可以考虑按照一定的设立条件,对于符合成立条件的民间金融形式,允许其依法成立金融机构,并下发营业执照,建立民营性质的融资银行。一方面,建立民营性质的融资银行时需要一定数量的资本金,保障其正常的运营和发展,但是资本金的数额要求不要太大,资本家的形式多样化并提高非货币资金的所占比例,以便于民间资本和部分中小企业资本的进入。另一方面,准许民营性质的融资银行根据市场状况吸收公众存款,并将所吸收的资金投入市场,特别是投入到中小企业需要相当规模的融资中去,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相当规模融资时的压力。

融资银行可以是上下游企业战略联盟在一定的条件下出资设立的,为战略联盟的各家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联盟内的企业应当看成是一个整体,在融资上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甚至可以采取零利率的资金借贷转让方式,确保整个联盟企业内部的资金流顺畅,优化资金的配置效率。

在民间融资银行运营的过程中,可以允许并鼓励具有一定实力的或者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在民间融资银行“上市”,发行其公司的债券。居民通过购买其债券取得预期的收益。

另外,鉴于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信不足、难于提供足够的抵押品或者一时难以提供抵押品,还可以成立风险投资基金,以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当然具体怎样来组织民间金融机构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需要因地因时因人制宜。

(四)建立健全行会、商会并充分发挥其在民间融资过程中的作用

首先,行会、商会在民间融资过程中的中介者作用。中小企业自主、自愿的原则加入行会或商会组织。行会、商会对所加入的企业在资金状况、信誉、生产状况、发展潜力上做出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并向相关的民间金融机构发布,供民间金融机构参考,以利于民间金融机构及时准确的掌握相关企业的信息。行会、商会要广泛的收集多家民间金融机构的信息。把各家民间金融机构的融资方式、资金情况、担保条件、借贷利率等信息汇总起来,并对不同的融资方式、融资条件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提供给企业,帮助企业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融资渠道,以取得最具优势的融资。当然,行会、商会还可以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适当的担保,以利于中小企业在暂时达不到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担保条件时取得贷款,有助于中小企业解决暂时的困难。

其次,行会、商会在民间融资过程中的指导者作用。行会、商会还可以在中小企业运用贷款提供指导。尽量使企业的资金用到刀刃上,提高中小企业的资金效益。同时,行会、商会还应该及时提醒中小企业偿还即将到期或者已到期的贷款,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信誉。

(五)建立有效的民间融资利率信息的发布机制

证券交易所的主要功能就是发布股票的价格信息,同样各地方的民间金融市场也应当建立相应的利率信息发布机制,使民间金融融资利率水平趋同化,保障民间融资的信息通畅,降低民间融资的成本。各地的报纸、电视、网络把各省市县的民间融资利率信息分别发布出来,为以后民间金融的发展探索更加高效有益的渠道,加快民间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家骅、谢瑞巧.台湾民间金融的发展与演变.财贸经济,

[2]王明吉.温州民间金融的利用及启示.中国乡镇企业会计,,(7)

[3]李树生,李新.北京郊区民间投资问题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4]吴晓灵.全球PE北京论坛上的讲话[R]

[6]吴敬琏.转轨中国[M].四川人民出版社,版,第72―84页、228―229页

[7]花旗银行著;社科院研究生院黄念译.民间金融作用不应低估[N].中国证券报,1月4日第15版

[8]张松.民间金融与我国金融制度变迁[J].江苏社会科学,第6期

[9]王自力.民间金融发展的出路是什么[N].南方周末,207月28日,第C20版

[9]李伟.民间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当代财经,年第5期

[10]陈程.中小企业亟需民间金融发展[N].中国经营报,2005年8月8日,第A16版

篇6:金融市场下银行高校研讨的论文

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产业化政策的逐步实施和金融业在第一二产业领域内的投资稳定与饱和,各金融实体在教育业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争夺日趋激烈。以我校(山西财经大学)为例: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太原市商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在两年内先后进入学校设立代理点(以前仅中国工商银行一家)。各商业银行对教育领域如此看好,根本原因在于高等教育领域的资本市场的潜在利润有待开发。

高校之所以最后成为各大金融主体青睐的对象,是和高校市场的特点和金融业的拓展分不开的。理论上讲,高校是没有产出的行业,当然,这里的产出指的是商业利益。而银行(指商业银行)是以利润为最终目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教育产业看作一项福利事业,银行一直没有介入高校市场的拓展,但近年来,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提出和发展,高校越来越需要足够的资金给于支持和发展,同时高校也形成一个相对庞大的资金供给者,跟高校合作越来越频繁并形成一种趋势。

一银行在高校的业务现状

目前,各银行在学校的主要业务有:代收学费,发放助学贷款、教职工工资、学生补助、奖学金,吸收存款和代收电话费等。从上述各商业银行的业务内容来看,其主体集中在中间业务以“手续费”或“折扣”的形式来获取较微薄的利润。事实上,就我国目前金融状况来说,其主体收入尚在银行的传统业务--资产业务(发放贷款)和负债业务(吸收存款),所以,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争夺尚未达到高峰阶段。

就此而言,高校市场似乎很狭窄,可开发的空间不大,但是,高校市场有其独特的地方。现在许多高等院校都是面向全国招生,有近1/3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每学年的学费、生活费近万元,主要是通过邮局汇款和银行异地存取服务获得。2001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含高职)在校总人数为1175.05万人,如果省外学生的费用全部通过银行获取,以中国工商银行现行0.5的手续费结算,仅此项业务银行每年可获取196万元的手续费。然而,地方性商业银行由于其地域局限性将失去这一市场。

具体说,地方性商业银行由于其经营业务范围仅限于某一城市(如太原市商业银行只在太原市有业务)或某一地区而不是全国联网经营,事实上,其业务已经被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内。加之各地方性商业银行均是以其前身“城市信用社”转型而来,无论其资本实力还是服务质量范围上都无法与四大商业银行相抗衡。所以,笔者认为,除非地方性商业银行开拓出别具特色的地方性服务内容,否则必然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拖垮。

与此同时,各银行进入校园后都是采取同样的占领方式,即大量发行银行卡。这是否真正意味着他们已经占领该市场呢?事实上,某一金融实体是否占领高校市场,其标准还在于所吸纳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的数量以及所承揽服务内容的多少而定。如何开拓高校市场,如何才能在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利润,有必要对高校市场进行深入剖析。

二高校市场的特点

(一)消费主体的特殊性

对于高校市场来说,其消费主体一分为二:一是有稳定收入的教职工,他们有自己的家庭、相对固定的工作,其消费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多。因此,他们属于社会消费群体。二是完全依靠家长的90的在校学生,他们人数众多,不但无固定收入,而且还占了学校消费绝大部分。事实上,学生消费可以归为社会消费的`一部分(其消费收入来自家庭)。但无论是教职工还是在校学生,他们作为资本需求者和资金供应者,都应是各个金融主体市场战略的重要组成。

(二)学生消费的差异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增长势头明显,官方统计显示,我国社会基尼系数为4.8-5.0之间,已接近世界警戒线。而把高等教育作为产业来发展,使得这一差距体现得更为明显,从而造就了学生消费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可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

1.以完成学业为基本目的的资金需求

这部分学生有的是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或是计划生育超生的家庭;有的则是由于父母下岗,或是家庭离异所造成的城市新增贫民。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2000年新生中有30的家庭连每月300元的生活费也提供不了,更别说每年几千元的学费。他们迫切需要获得助学贷款使之顺利完成学业。

这种状况为商业银行进军教育市场提供了基本市场需求,而事实上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民营商业银行均未在这一层面打开其资产业务。根本原因在于消费群体的信用体系和担保制度很不完善,加之国家政策对学生贷款的优惠政策(一般均为低息或无息贷款)使各商业银行即使冒高风险也未必有利可图。所以他们均以放弃“高校资产业务”为代价来避免风险。

2.以个人消费为目的的消费群体

此类学生家庭条件较好,消费的步伐气息浓厚,追求时尚品牌,其消费水平已经超过一般的工薪阶层,他们迫切需要更便利的条件来满足其消费需求。

3.介于其中间的消费群体

他们有着正常消费习惯,据调查,2000年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四所高校学生的月消费均在400-600元之间。

以上两类学生的主要消费为娱乐(包含旅游,电脑,手机,CD机等),服饰和生活日用品等,这为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商品买卖还主要以现金交易为主,刷卡消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有待于银行网络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笔者以为,这应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有益探索。

(三)学生消费的周期性

在高校市场中,学生是消费的主要群体。由于学生的时间相对集中,假期也较长,紧张的学习之余,假期旅游已成为学生最好的放松方式之一,特别是在“假日经济”的带动下,这一现象正呈日趋上升趋势。此外,假日购物、回家探亲等在我国经济领域中已形成了一股不可小瞧的力量。

同时,随着大学就业、择业竞争的激烈和复合型人才的走红,各种“考证热”成为大学校园的消费新热点。如现今流行的“四证一照”(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托福、GRE和汽车驾驶执照),“商务英语”,“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等。而各类考试的时间比较固定,如每年的1月、4月、6月和9月都是考试的高峰期,便使得在这一领域的消费具有周期性。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假期消费和考证、考研大军,另一方面,传统的定票、报名、报班等已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人们迫切需要有一种方便、快捷的服务来满足其愿望,这对以中间业务见长的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其开拓金融市场提供了可选的方向。

(四)网络消费的到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购物又成了学生消费的另一增长点。2000年中国高校共有1041所,中国教育科研网覆盖了全国160多个城市,国内已经有1000多所高校的校园网高速接入该网,联网主机达120多万台,用户超过800多万人,而且正在快速上升,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年份1999200020012002

高校学生网民数量(万)496636800913

网上购物人数(万)--76160288

购物者人均年花费(元)--50120300

(居于历史数据得到)

由上表不难看出,如果每一位高校学生一年之内用于网络购物的支出是300元(2002年为例),那么学生网民的网络购物支出将达八亿六千四百万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网上购物支付主要局限于各类信用卡,普通拥有储蓄卡的用户还得通过邮局汇款。这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不便,而且由于时间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如果商业银行加大网络建设,提供方便的网上支付服务,那通过这一服务也将得到不小的利润。

(五)创业基金的来源

现在,在国家大力倡导创新的今天,学生创业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但创业所需的原始基金成为制约大多数创业者的瓶颈。同时,学生创业担保制度极其不完善,一般而言,创业基金来源有以下三方面:1.由学校提供,但由于学校资金有限,而申请人数较多,因此只能实现少部分人的愿望;2.向家人或亲朋好友筹款,但这种筹资方式所能筹到的资金有限,不能满足较大数额的资金需求;3.向银行贷款,但由于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以稳健经营为原则的银行一般不愿意对这些项目进行融资。再者,风险投资基金对项目的要求过高,难以吸引资金投入,因此,筹资难一直是制约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如何打破传统的贷款信念是银行开展风险投资并获取更大利润的关键所在。

(六)金融与电信在高校市场的潜在竞争

据调查,大学生较中学生在消费上有明显提升的方面主要为服饰消费、休闲消费(主要是旅游和进出娱乐场所)、网络消费和电话卡。事实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的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已在大学生电话消费上大得其利。

目前,在高校校园中,主要存在以201卡、IP卡和各类手机卡并存的局面。电信网络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来了危害,一方面,各式各样的电话卡涌入市场,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随处可见的废卡也污染了环境;另一方面,银行卡在完成了传统的存取和支付功能后就无所事事。如果银行和电信在某些业务上兼容,以银行卡代替电话卡,同时开通电话银行服务,就不仅能够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还能通过巨大的电信网络把银行业务扩冲到每一个角落,双方均有利可图。

(七)未来消费的制高点

高校学生即将走出校门,高等教育使其在消费观念和品牌意识上有了不同的转变和加强,他们是未来的“白领”,有着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各银行在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消费动向,银行应在此期间不失时机的扩大宣传,提供优质服务,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创造无形资产。据笔者推测,各商业银行进驻高校的另一重要目的便在于抢夺未来消费的制高点,在高校消费群中互打“印象战”。

(八)高校建设的资金需求

随着高校的扩招,许多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受到了相应的挑战。教育体制改革后,经费的投入已远远满足不了学校建设的要求,他们正在寻找其它渠道来解决学校发展的滞后因素。

三商业银行的市场拓展

商业银行主要有债权、负债和中间三大业务,就负债业务而言,由于高校消费主体的特殊性,学生的资本市场主要是社会中居民(家长)资本市场的一部分,而其流动性较强,因此,只要抓住居民的资本市场也就抓住了学生的资本市场。那么,怎样在高校进行市场拓展呢?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变相地抓住学生的消费市场是其关键所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严格完善信用担保制度,把银行的资产业

(包括助学贷款、创业基金贷款和学校建设资金贷款)逐步渗入高校市场。

鉴于目前中国教育处于由福利事业向产业转化的过度阶段,国家政策对此具有明显的对比性:一方面,主张在校学生自负求学阶段的一切费用(助学贷款就是比较明显的政策倾向);另一方面,对于相对比较贫困的学生又放宽政策要求商业银行给予优惠条件,这使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被强制执行国家政策,让渡了部分商业利润。由于学校建设资金由各院校本身法人资产做抵押,同时银校合作,资金-人才相结合的模式使学校建设资金的获得变得相对容易,而助学贷款、创业基金贷款由于基本上是对无产者的资助,担保制度又相对不完善,一般而言,学生助学贷款的担保人是学生本人的老师或校长,平均资金收回率仅为30,事实上该担保是纯粹意义上的信用担保,没有任何资产做抵押,风险系数极高,所以各银行大都把还贷期限定为学生毕业前。而这实际上并未起到助学贷款的作用,因为很少有学生能够在毕业前具备+还贷能力。至于创业贷款,更是高风险投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高校市场拓展银行资产业务,关键在于担保制度的完善,具体有以下措施:

1.改变以往教师作为担保对象的现象,改为以学生本人的家庭成员作为担保人,同时以家庭财产为抵押,建立有形资产抵押制度,取消或完善信用担保。

2.对于家庭相对贫困又不得不完成学业的学生而言,可以放宽限制,但措施要得当。具体讲,在银行、学校和学生本人之间订立两个有效合同。第一,把学生对学校交纳的费用转移为银行对学校的负债。第二,学生对银行负债。

有必要解释的是,银行应一次性清偿对学校的负债,而学生对银行的负债可以分期付款,但学生应在协议中保证,在获得就业岗位时,有义务第一个通知所负债的银行,并在工作2~3年后,银行有权从学生的收入中依次扣减,直至还清债务。至于学生与工作单位的有关事项应自行协商。同时,学生应将自身具体家庭住址、状况等如实在协议中载明,以便银行执行其权利。

3.对于创业基金,银行应严格要求和审阅其投资创业计划报告,把其作为贷款的第一要求,其次,在取得创业基金后,学生应定期向银行呈递有关财务经营报告,接受监督,并从利润中依次扣减所负之债。对创业学生的家庭财产也应列为备抵押对象,视风险情况而定。

4.转移风险,即把学生负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银行投入一定的保险费,一旦学生无力偿还,则责任由保险公司承担。

(二)加强银行与商业流通的联系,实现银行与终端消费市场的结合,

同时完善网上支付服务。

随着零售业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银行与超市、商场的联合日益明显,而高校的学生是零售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之一。银行应尝试把中间业务介入零售业,尤其是高校密集的地方。周围的各大中型超市、商场全面实行购物刷卡,银行便可获取“折扣”或“手续费”。一方面,零售店可既定只要使用某银行卡即可适度优惠(比如9.5折),这样可以鼓励学生使用该银行卡。同时,由于持有该银行卡即可享受优惠,学生也会增加对零售店的商品消费,这样一来,无论是对银行还是对零售业均有相当大的利润可图,而消费者也能从中获取实惠,应当一项是比较理想的尝试。

(三)扩大中间业务,代理各种外出旅游、车票和各类考试的报名、报班及资料等。

其主要目的不仅在于通过各种服务获得一定的手续费,而且还能提高银行的知名度和增加其在高校市场的“印象值”,为将来消费奠定基础。

(四)实现金融与电信合作,共同开发高校市场。

高校学生的电话消费是学生消费里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应当提高银行卡的含金量,扩大其使用范围,以更快捷的方式赢的市场,如:以银行卡代替电话卡,开通方便的电话银行服务。这不仅使银行与电信合二为一,双方均有利可图,还可以实现电话卡的冲值功能,避免以前电话卡的一次性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给消费者带来的不便。

(五)提供优质服务,创造无形资产。

第一,关于对模拟银行的筹建。所谓模拟银行是指由银行负责出资,在高校内建设一与实体银行在构造和功能上完全相似的“微缩”型银行,事实上,对高校学生来说是一模拟的“金融实验室”,目的在于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了解银行业务的机会(这与高校市场知识性和研究性的特点相吻合)。一方面,通过对模拟银行的筹建加强高校市场对银行的关注,提高知名度,更为重要的是把该项服务作为银行的另一创新型业务,成为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

第二,设立“银行奖励基金”。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贫困但成绩较好的学生以及对银行经营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学生进行奖励。当然,奖励基金不一定要局限于金融领域,任何有利于学校、学生和银行方面均可。

上一篇:同济大学女生的抉择下一篇:中秋节给客户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