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论文

2022-04-19

近年来,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境外上市成为新的热点话题。从1993年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家中国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境外证券市场上市,如1997年中国电信,2000年中石油、中国联通,2003年中国人寿保险,从2004年开始,国有银行业也驶上海外上市的快车道。2006年10月27日,工商银行正式在香港上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论文 篇1:

民营企业境外债券融资及其风险分析

摘要:民营企业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可以获得大量流动性较好的长期资金。本文分析发现,“绿城中国”通过境外发行上市、可转换债券、高息债券方式进行融资,缓解了资金紧张的压力。但由于企业违背高息债券契约,“绿城中国”在2009年提前对高息债券进行赎回。由于国际投资者认为新兴市场国家发行的债券风险较高,在要求更高溢价的基础之上,还要求企业在债券合约中包括多项严格的排他性条款。一旦企业违背债券契约,将会面临很高的债券风险。

关键词:境外融资 公司债券 赎回

民营企业选择海外债权或股权融资,是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市场选择,也是国内资本市场缺陷的结果。对于我国民营企业而言,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可以充分借助国际成熟的金融市场,利用外资获得大量流动性较好的长期融资,缓解资金紧张的压力。企业海外融资,从根本上说,是资金和制度的供需双方自由选择的过程。企业海外发行债券是指在国际债券市场上以外国货币或境外货币为面值发行债券融资。目前对于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债券融资的研究还非常有限。以“绿城中国”为例,从资金、市场环境、制度与监管方面,分析民营企业选择海外债券融资的原因及其可能存在的风险。

一、债券市场及境外债券与股权融资选择及监督

(一)国内公司债券市场分析 我国境内公司债券的发行,由于主管部门的不同,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形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管的称为企业债券,主要以中央国企、地方重点企业为发债主体,发债募资的用途几乎全部投入于政府部门已经批准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称为“公司债券”,主要以上市公司为发债主体,所募集的资金由公司自主决定使用。公司债券包括公司债、不可分离和可分离可转换公司债;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受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监管的称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包括短期融资券(一年内到期)和中期票据(一年以上到期),主要以非金融企业为发债主体,所募集的资金由公司自主决定使用。近年来,我国公司债券受国家政策支持得到迅猛发展,在2000年至2009年之间共累计发行债券26007.53亿元。但这一数字,不仅与同期银行贷款的累计新增额不可相比,而且与同期国债、金融债券、央行票据和股票中的任一品种累计发行数额都相距甚远。表(1)根据发债企业所有制类型分类,比较三类公司债券的规模,呈现企业债券独占鳌头,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异军突起,“公司债券”有待发展的局面。表(2)说明2000年至2009年间在境内发行的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的企业中,国有企业559家,非国有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集体企业等)有54家,其中民营企业仅有31家。因此,民营企业几乎很难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的方式获得资金,仍然无法充分利用债券融资工具。在发达国家中,公司债券是各类公司获得中长期债务性资金的一个主要方式,由于公司数量众多,因此,其每年发行量既高于股票的融资额,也高于政府债券。

(二)境外债券与股权融资比较 由于民营企业境内融资存在制度障碍,采用境外股票发行上市或公司债券融资的方式,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从正面来看,由于境外资本市场更加成熟完善,企业在境外融资可以降低资本成本,提高资本流动性。但由于境外严格规范的资本市场对企业的信息披露、管理体制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这种要求有利于企业改善治理结构、转变经营理念、树立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因而民营企业获得资金的同时,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信息质量和公司治理结构。我国民营企业目前境外融资市场主要包括香港主板、香港创业板、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全美证券交易所、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新加坡SESDAQ等等,包括海外股权融资和公司债券融资两种方式。当前学术界的研究主要以国有企业境外上市为研究对象。对民营企业境外融资,尤其是债券融资的研究,由于数据收集的难度,目前还基本停留在规范研究层面,缺乏数据和实证结果对观点和结论提供支持。公司债券融资,相比股票具有不同的特点。首先公司债券融资的筹资费用和筹资风险都相对较小;其次,利息在税前扣除,具有节税效应;同时公司债券的预期收益通常比股票稳定,特别是在市场波动较大或企业风险较高的情况下,更有利于吸引投资者,能更有效的融通资金;此外,对于股东来讲,发行公司债券也不会稀释其股权,有利于保持其对公司的控制力。但为了保证债券发行人对利息的支付和债券到期时的兑付,债券契约中往往对企业的投资、财务状况、股利发放、未来的融资计划等,有着严格且苛刻的规定,以保护债券持有人的利益。另外,由于债券通常对利息的支付和债券到期有着明确的时间表,因此企业在特定时刻需要持有大量的货币资金。当然只要公司的股东投资收益高于公司债券的利息率,就可以发行公司债券,发挥其财务杠杆效应,即通过发行债券扩大负债规模,可以提高普通股每股收益水平,并增加权益资本的投资报酬率。

(三)海外债券发行相关法规与监管 相对股票市场,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还是一个计划性、管制性很强的市场,基本上还实行着市场规模管理制度和严格的以主体性质为主的市场准入制度。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12月16日发布,1998年1月实施的《关于中国境内机构在境外发行债券的管理规定》对在中国境内注册的法人(以下简称境内机构)在境外发行债券进行了相应的规定。《管理规定》指出,中国人民银行是境内机构发行外币债券的审批机关,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以下简称外汇局)具体负责境内机构发行外币债券的审批、监督和管理。《管理规定》还指出,境内机构发行外币债券应当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未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擅自签订的发债协议无效。外汇局不予办理外债登记,银行不得为其开立外债专用帐户,本息不得擅自汇出。对于中资机构在境外发行短期外币债券,应当占用短期对外借款余额控制指标。中资机构在境外发行中长期外币债券应当占用中长期利用外资计划指标。境内机构在境外发行可转换债券应当占用中长期利用外资指导性计划指标。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外发行可转换债券以外的外币债券,不实行计划指标管理。

二、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及债券融资案例

(一)“绿城中国”香港上市 “绿城中国”1995年1月成立于杭州,主要从事在内地的住宅物业开发,开发项目包括别墅、低层公寓、高层公寓,开发地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在2006年7月13日,“绿城中国”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摩根大通和瑞士银行是发行上市的联席全球协调人、主承销商、保荐人和簿记管理人。“绿城中国”全球发售部分超额认购逾10倍,国际配售也获温和超额认购,集资总额为24.5亿港元。“绿城中国”香港上市采用了“红筹股”方式,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香港上市。公司创办人宋卫平及其配偶夏一波透过注册地位于英属维尔京群岛全资子公司Delta House Limited和Wisearn Limited实现对“绿城中国”的绝对控股。“绿城中国”的股权结构如图(1)所示。表(3)汇报了2003年至2009年期间的“绿城中国”的盈利状况和财务指标。在2003年至2009年间公司收入和总资产逐年提高,同时银行及其他借款、债券也逐年增长。在上市年度2006年,所有者权益增加幅度最大,2007年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主要是由于增发和可转换债券转换股本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前后,“绿城中国”负债率基本维持在35%以上。事实上在2006年上市之前,“绿城中国”使终处于“资金紧缺”的状态。为筹集资金,公司在IPO年度2006年还同时发行了可转换公司债券和高息债券。

(二)“绿城中国”境外发行债券 在公开发行上市之前,2006年1月10日,“绿城中国”发行本金总额1.3亿美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是首次公开发售前可转换债券结构融资(pre-IPO CB structure)在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的首次运用。1.3亿美元可转换债券包括有抵押2011年到期的6500万美元强制性可转换债券及6500万美元非强制性可转换债券。6500万美元的强制性债券也分为两部分,其中4000万美元债券必须转换成股份,而2500万美元债券则可以灵活选择,可以转换,也可以持有股份或让公司回购。6500万美元的非强制性债券将享有10%的年利息直到股票上市,上市之后的年利息为6%。投资者可在股票发行6个月后进行转换,或相当于IPO后涨价104%后再转股。如果没有转股,5年到期后将由绿城兑现。1.3亿美元可转债背后的抵押资产,是“绿城中国”51%的股份及另一家“绿城中国”全资子公司51%的股份。合同还设有专门的附件约定,“绿城中国”最迟必须于2006年下半年在海外上市。如果没有如期上市,投资者有权要求公司在未来18个月内兑现可转债并补偿三年的债券利息。2006年11月公司发行本金总额4亿美元7年到期的高息债券(票据)见表(4)。高息债券在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 Inc.的PORTAL市场进行交易并于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高息债券年息率9%,须每半年于期末支付,并需要在2013年11月8日前赎回,否则将于该日届满,公司可以按照赎回时间按表(3)表述本金百分比的赎回价赎回全部或部分债券。高息债券相比增发股票或可转换债券,不会稀释公司股权,也不会摊薄现有股东的回报。但是每隔半年,“绿城中国”都要为此支付金额为1800万美元的高额利息。和大多数高息债券一样,债券合约中,设立了多项苛刻的排他性条款,对项目公司债务比例,“绿城中国”此后出售资产等事宜做出了多项限制内容。按照高息债券合约,在违约的情况下,高息债券承销机构及持有债券总金额25%以上的债权人均可要求“绿城中国”提前赎回债券。由于“绿城中国”采用红筹上市方式,境外可转换公司债券和高息债券的发行需要参照《关于中国境内机构在境外发行债券的管理规定》中外商投资企业的监管模式。由于我国对于外汇的管制,“绿城中国”首先需要按照规定向国家外汇管理局报送外币债券的发行计划,并获得批准。然后根据要求,在银行开立外债专用帐户。发债所筹集的资金无论是存放境外或者在境外直接支付,还是转换为人民币使用都必须通过外汇局的批准。另外,对于可转换债券来说,还需要提交国务院证券委员会进行审批。由于涉及换汇问题,境外债券融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麻烦,而且会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

(三)“绿城中国”债券危机 2009年4月“绿城中国”的全资附属公司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绿城房地产)与中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信托协议。根据信托协议,初始信托资本最高为19.83亿元人民币,其中工商银行已认购其中85%的信托单位,资金是人民币16.83亿元。信托将于出售完成时向“绿城中国”下属项目公司“海企绿城”及“无锡绿城”分别提供12.5亿元及4.37亿元贷款。该信托贷款年利率高达14%,并规定:若“绿城中国”各方发生重大不利事件,将以1元代价向信托人出售其抵押的杭州项目公司和无锡项目公司的所有剩余权益。这一信托计划的履行,导致“绿城中国”违背2006年高息债券合约中,项目公司债务不得超过总负债15%等多项内容。2009年4月21日,“绿城中国”发布公告,称其拟以85%的价格,提前赎回2006年发行本应于2013年到期的4亿美元的高息债券。绿城中国提前赎回该批票据的目的,是要对票据契约进行修改,以大幅消除或修订限制性承诺以及违约事项等条款,避免自身违约而带来的风险。根据高息债券发行时的契约规定,在2009年11月8日前,“绿城中国”许诺的赎回价格为债券总金额的109%。“绿城中国”在2009年4月发布的公告中称,将从当日起提前对该批票据发出收购要约。票据持有人可在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5月19日下午5点(要约到期日)之前,收取每1000美元本金支付850美元的全部对价。如果“绿城中国”债券回购计划无法获得债权人的支持,持有债券总金额25%以上的债券人便有权要求对其资产进行清算,“绿城中国”将进入破产程序。如果“绿城中国”进行破产清算,高息债券往往列在银行贷款等各项债务之后,难以获得清偿。即使债券持有人的利益能够得到保障,清算程序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最终“绿城中国”的破产风险促使债券持有人接受提前赎回的方案。“绿城中国”在2009年还提前赎回了其在2006年发行2011年到期的可转换债券12,360,000美元(相等于人民币84,497,000元),2010年提前赎回2007年发行2012年到期的人民币金额21.28亿元的可换股债券。以上债券的赎回,意味着“绿城中国”海外融资暂时告一段落。2009年以后,“绿城中国”开始较多的使用国内信托融资的方式。信托虽然意味着较高利率的融资成本,但它没有高息债券违约可能带来的公司清算风险。另外,由于信托资金的募集在境内完成,募集时间短,也就不存在境外融资中涉及的外汇管制问题。

三、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公司海外债券融资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资本市场情况来确定的,是一种市场化行为。由于境内资本市场不能满足民营企业资金供给,所以境外融资成为企业在特定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在境外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审核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比较健全,对债券契约履行情况的监察也较为严格。另外,由于国际投资者通常认为新兴市场国家发行的债券风险较高,因此需要更高的溢价,要求企业在债券合约中包括严格的排他性条款,并提供资产抵押,以降低了购买债券者的投资风险。一旦企业违背债券契约,将会面临很高的债券风险。

*本文系上海市重点学科金融学建设项目(项目编号:J512-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易宪容、卢婷:《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管理世界》2006年第7期。

[2]洪艳蓉:《公司债券的多头监管、路径依赖与未来发展框架》,《证券市场导报》2010年第4期。

[3]魏玺:《境外主要债券市场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世界经济情况》2008年第8期。

[4]欧阳令南:《对我国在境外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比较研究》,《上海金融》2001年第10期。

[5]易宪容、黄瑜琴:《中国机构海外债券融资研究》,《管理世界》2005年第8期。

[6]Ke B, Rui O, Yu W. The Effect of Cross Listing on the Sensitivity of Managerial Compensation to Firm Performance, Working Paper, Penn State University, 2006.

[7]Hung M, Wong T J, Zhang T. Political Relations and Overseas Stock Exchange Listing: Evidence from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2008.

[8]Leuz C, Oberholzer-Gee F. Political Relationships, Global Financing, and Corporate Transparency: Evidence from Indonesia,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6.

[9]Broner F, Lorenzoni G, Schmukler S. Why do Emerging Economies Borrow Short Term, Working Paper,World Bank, 2004.

[10]Schmukler S,Vesperoni E.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nd Debt Maturity in Emerging Economie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es, 2006.

[11]Areskoug K. Exchange rates and the Currency Deonominations of International Bonds,Economica, 1980.

(编辑 梁 恒)

作者:余玮

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论文 篇2:

国有企业海外上市的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境外上市成为新的热点话题。从1993年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家中国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境外证券市场上市,如1997年中国电信,2000年中石油、中国联通,2003年中国人寿保险,从2004年开始,国有银行业也驶上海外上市的快车道。2006年10月27日,工商银行正式在香港上市。

海外上市,也称境外上市,是指资金需求者在境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或其他衍生金融工具),并在境外证券交易所流通转让,得以向境外投资者直接筹集资金的信用行为。它是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企业境外上市融资一般有四大步骤,首先是上市规划,其次是引进策略投资者,第三步是申请上市,最后是招股挂牌。目前我国企业境外上市有11种方式,包括:境外直接上市、境外间接上市、境外买壳上市、A股发行H股、H股、S股、ADR/GDR发行A股、红筹股发行A股、多重上市(多地上市)、存托凭证(DR)和可转换债券(CB)。境外上市的地点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纽约和新加坡等地。

国有企业海外上市现状

国内企业在海外上市,最早要从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算起。十多年来,海外上市发展迅速,上市地点扩大到香港、纽约、新加坡等地,上市公司涉及能源、电力、金融、运输、机械制造、原材料、钢铁、汽车及网络、科技、电信等各个领域,涵盖了目前中国最为重要、成长性最好的行业和对国家利润贡献最大的企业。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2003年以来,来自伦敦、新加坡、东京、多伦多等国外交易所的高层人士频频造访中国,不断开展宣传攻势,以期能够吸引国内优质企业前去上市。近年来,大型国内企业赴海外上市开始加速。2000年,中石油、中国联通在香港、纽约两地上市;2003年,中国人寿保险在香港、纽约两地上市;2004年12月,中国国航在香港、伦敦上市;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2006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上市。

中国证监会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企业海外新上市(IPO)的数量为48家,筹资金额约70亿美元;2004年的数量为84家,筹资金额111.5美元,尤其是2005年,由于有交通银行、中国神华集团、中国建设银行等大型企业,使得这一年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筹资额达到了206. 47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在海外上市的近310多家中国企业的市值已经达到了3700亿美元,为深沪两市A、B市场可流通市值的2.39倍,其中80%都是具有垄断性资源的优质国有企业。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数量、规模都呈现升级趋势,大型国企现身于其中的次数越来越多,呈现出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上市公司的质量普遍很高。如前几年上市的中电信、中石化、中联通,2005年上市的中建行,2006年上市的中行、工行等,都是国家创利的骨干企业或各行各业的领头雁;二是融资规模越来越大。2004年融资规模比2003年增长了59%, 2005年比2004年几乎增长一倍;三是上市地点相对集中,美国、香港两地是国企海外上市的首选地,尤其香港已成国企境外上市的主要舞台;四是海外上市越来越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优惠政策。例如国务院专门制定的《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到境外上市公司章程必备条款》等法律、法规。

海外上市的原因和目的

国有企业选择海外、境外上市的原因和目的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扩大融资规模和推动国企改革。

(一)扩大融资规模

企业上市的目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融资,而海外上市就是融集国外资金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首先,国内证券市场融资容量有限。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不长,境内资本市场在融资规模上与纽约、香港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1月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1381家,总市值31095.16亿元,流通市值10135.70亿元,我国企业上市公司的总市值相当于美国2005年11月30日的1/100,仅纽约交易所的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约为76亿美元,我国国内上市企业的平均流通市值只有0.91亿美元,是纽约上市公司平均流通市值的近1/90。从IPO融资规模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建行分别达到42.2亿美元、56.5亿美元和90亿美元。而国内规模较大的三次IPO——上海宝钢、中石化和联通A股的规模分别只有9.4亿美元、14亿美元和13.9亿美元。从国内外证券市场的资金规模募集情况分析,2004年深沪两市发行的98只新股共募资353.46亿元,约42.7亿美元,而香港联交所2004年新上市公司60家,融资额达到1014亿港元,是上交所募集资金总额的近3倍,纽约证交所2004年的融资额更是超过数千亿美元。境外资本市场资金规模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强劲的资金实力能够保证境外市场在应对巨额融资时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其次,筹资成本和筹资效率也是企业选择上市地的主要因素。我国企业海外上市的费用,比国内上市高2倍以上。海外上市融资有其特有的优点:1、时间短,效率高。海外上市一般采取备案制度,从申请发行到发股上市所需时间大大短于国内。这一时间,在香港为6—12个月,在新加坡为6—9个月,在美国的纽约证交所最短为3个月,在NASDAQ市场为3—6个月。但在境内这一时间短的要2年以上,长的则需要3—4年,并时常受到一些政策因素影响。2、政策导向。长期以来,监管部门认为,海外上市的筹资数额较大而境内发股难以达到这种筹资规模,因此,将海外上市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发股上市的首选方案。如果再将国际接轨、完善治理结构等因素考虑在内,则海外上市几乎成为大型国企的主要选择。政府为促进国有企业的海外上市近几年还出台了相关的文件。

(二)推进国企改革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大型企业特有的体制和经营特点,和其过于依赖财政的支持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1990年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悄然开始,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政策促进国企改革。中国加入WTO之后,大型国企改制的任务更加艰巨,与国际接轨迫在眉睫,而海外上市的严格要求,正好可以促进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与国际标准接轨,规范其财务及经营活动。

国有大型企业的内部长期存在很多问题,如:产权不清、资产结构不合理、机构臃肿、企业冗员等,导致国有企业运作效率低下,许多企业连年亏损,这样的企业是无法与国外同行业企业进行竞争的。因此,中国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的国有企业的海外上市,实际上是完全融入国际经济竞争中,这就要求按照国际规则进行竞争,进行改制与重组,提高运作效率,增强竞争力,为中国企业参加国际竞争打下基础。比如:中国石油从1998年初开始进行整合到2000年4月在纽约、中国香港上市,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进行了从资产重组到员工人数缩减2/3的改革。同样,中国石化、中海油的海外上市,也使这两家企业和中国石油一样完成了耳目一新的改革。同时,海外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和分析师也会对未来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压力,中国企业只能把改制与重组变得更加完善。从1999年10月中海油在纽约上市失败,到2001年2月在纽约成功上市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此外,海外上市还可以促进公司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技术,增强国内企业的知名度,加强国有大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为了扩大融资和深入企业改革,国有大型企业会继续加快海外融资的步伐。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国有企业完善自身的治理结构和经营方法,与国际接轨,进入海外金融市场上市融资。

同时,伴随海外上市融资,国有企业也会提高其国际知名度,加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抵住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企业对我国传统和基础行业的冲击,最终提高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世界中的地位。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04级)

作者:阎贵铂

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论文 篇3:

国际化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与策略

【摘  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疑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逐步走向成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财务管理现代化是企业顺应新时代而做出改变的关键所在,要想巩固自身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领导地位,现代化进程必须加快。企业财务管理是经营管理的核心,现代化不仅是关键,保持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的前提,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所必需的战略选择。文章分析了国际化所带来的的影响和挑战,并提出应对财务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财务管理现代化;经济全球化;挑战;策略

1.企业财务管理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1.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压力

中国在加入WTO以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国内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双重挑战,无疑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压力。为了更快的跟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企业采取多元化发展、跨国经营、内部重组等一系列的改革来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变革。财务管理贯穿企业一切经营活动始终,是企业经营的核心,企业顺应全球化的改变必将引起财务管理的转变,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现代化进程变得日益复杂。

1.2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

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导致企业对市场的变动变得更加敏感。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企业与外部各领域之间的联系也随之剧增,作为市场的主体,自主理财必不可少,理财活动日益频繁,也使财务管理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因此,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决定着其经营的成败,财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性也随之可见,发展必然会使挑战变多,现代化进程迫在眉睫。

1.3管理范围的不断扩大

财务管理涉及企业的每个部门与每个经营阶段的经济活动,例如生产、供应、销售等各个环节,财务人员都会全程监督与控制。财务管理为企业內部的市场营销管理、产品质量管理、产品生产管理等提供基础资料,也为人事变动、市场占有、应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提供信息。同时,还需要涉及企业与外部各个领域的各种关系,无疑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逐渐增多,实现企业价值化最大化的目标变得更加艰巨,相关任务逐渐繁重。

1.4相对落后的财务理念

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对象所在的外部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财务管理的概念也应该发生变化。发达国家长期以来一直使用先进的概念,如平衡记分卡,经济增加值(EVA)和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国内财务管理虽无法在短时间普及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但股东价值最大化、现金为王等现代先进理念应该具备。

1.5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人才一直以来都是市场竞争中的焦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更为强调了这一点。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财务管理工作仍旧缺乏创新性与多变性,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工作效率较为低下,还不能适应国际背景下的发展要求。国内的一些企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裙带关系,造成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下,缺乏管理能力,所拥有的理财方法也比较落后,达不到财务人员的基本专业素质要求,造成很严重的影响,许多企业由于人才的缺乏,其财务管理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与作用,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要想更好的融入国际一体化的整体发展大势,离不开专业财务管理人才的支持。现代财务人员要具备能力理解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整体战略,它可以有效地评估公司目标的实施进度和实施情况,为调整和完善公司的战略目标提出建议,为公司实现业务管理目标创造有利条件。财务人员还需要了解国际化战略与长期企业战略之间的联系,进行有效的行业分析和公司估值,并需要掌握现代风险管理方法。人才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是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因素。

2.财务管理现代化的动因

2.1财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并采用国际化战略,全球化战略具有其特有的复杂性。因此,财务管理现代化对企业试试国际化战略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国际战略的实施需要财务人员的参与,这一过程需要一系列的专业风险分析,结合实际对企业国际化战略逐步完善,设计绩效评估指标并监测绩效指标的实施过程,进一步为战略完成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人员需要通过积极参与企业发展大方向的把控。例如,行业内外部环境、国际宏观环境和市场变化,保证企业的战略决策是建立在大量正确有效的科学调研之上,达到降低企业整体运营风险的效果。

2.2财务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性

企业为了能更好地参与到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中,财务管理现代化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包含直接和间接这两种融资方式。其中,直接融资是一种融资机制,股票和债券最为重要。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融资,世界银行和其他机构是筹集资金主要渠道。目前,越来越多的强大公司不满足于国内市场,希望能更快、更好地参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财务管理活动在国际化过程至关重要。首先,财务报表是国际客户之间沟通的桥梁,方便外国客户了解企业的产品以及了解企业的资金实力以及信用评级,所以财务人员必须掌握以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的能力。再次,财务管理现代化是企业参与国际投资的必要条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开展业务活动时,合作伙伴公司需要使用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来促进业务沟通。

2.3财务管理现代化的可行性

科学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国际贸易内外部环境的逐步改善等新变化不仅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企业财务管理现代化供了相应的外部条件。首先,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增加了新产品的开发成本,促进了各公司在新品开发上的合作,并通过扩大市场份额和产品销售规模,来达到开发成本共担的战略目标。再次,科学的进步也带来了交通环境和设施的进步,无疑降低了国际运输成本,国际贸易活动也因此变得更加灵活。第三,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世界消费更倾向于选择高质量、低成本的商品,这一变化降低贸易壁垒,刺激外国投资者进入国内市场。第四,跨国公司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二将生产经营活动向低成本国家及地区转移是明智的战略选择,是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重要途径。由此可得财务管理现代化是完全可行的,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3.企业财务管理现代化要求

随着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财务管理的本质特征、企业管理中所处地位以及其自身的功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例如,一般企业的财务部门都是所有管理部门的领导部门,其他部门会依据财务部门的管理决策来制定相应计划,这是由于财务部门是最直接影响企业经济状况的部门。现代企业的首要目的是要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保证企业的收益性与统一性,企业运营的最高目标一般以财务目标为奋斗标准。总而言之,财务管理已经上升为企业经营的核心所在,由此可见,财务管理现代化是企业顺应国际化大趋势的首要保证。

3.1财务管理理论国际化

国际投融资活动以及纳税结算等业务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展开,无疑给企业提供了更广大的发展空间,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财务管理者也必须更新与加强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储备,包括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的理财观念、理财目标等内容进行拓展与强化,因此,优秀的国际财务管理理论是财务人员最直接的学习来源。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显然使得传统的管理理论不能跟随时代潮流,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投资决策需要这一现象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结合实际业务,研究与学习西方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加快企业财务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3.2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

财务活动都根据财务目标展开,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财务管理目标的多样化应从以下三个部分入手:第一,运营能力目标要求管理人员应以扁平化结构化的方法组织财务活动,从而达到提高运营、盈利和对抗风险的能力。第二,企业的运营效率目标,不仅包括经济效率目标,还包括社会效益目标。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企业还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它们不能破坏社会环境作为企业发展的前提。第三,社会经济命运的目标。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利益是所有因素共同的。公司利益,财务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和协调公司与所有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以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为了使目标多样化,我们必须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了提高企业效率,必须保证财务活动的科学性,对于企业资本结构以及应收应付等影响当期现金流的项目要特别关注,以提高企业综合能力,也是协调企业财务活动的前提。只有从理论上澄清这个统一的财务管理目标体系,才能提高实际财务管理的管理效率。

3.3财务管理方法多样化

财务管理者必须掌握最新的财务管理方法,才能提高自身能力;才能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才能保证企业投融资活动的正常进行。经济全球化、交通的便利、科学高速进步以及贸易方式的变化激起了全球贸易的竞争热潮,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的财务管理的方法体系的建立变得尤为重要,加快财务现代化进程。

3.4企业财务管理对象扩大化

财务管理基本概念表明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财务关系所进行的管理。我国企业目前面对的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资本市场创造的金融工具越来越多,财管管理的对象也不仅局限于本企业财务系统,而是面对企业资金的筹资和投资,保证企业正常的资金流动,所以财务管理对象越来越大。企业业务活动必定会伴随一系列经营衍生物,例如,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国外客户信用管理、库存外币的管理、金融衍生物的管理,其中现金流管理和财务战略管理最为关键。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必定会进一步扩大财务管理对象。

4.企业财务管理现代化的策略

4.1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即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责是“当家理财”,这种传统观点在知识经济时代环境下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国际环境下要求我们拓宽理财内容。传统的理财观点仅局限于事中控制,然而对于一项新的经济事件,我们需要把它分为三个阶段: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必须囊括这一事件的全过程,才能到达现代化要求。传统的管理思想倾向于把财务管理人员的决策权过于放大,导致很多决策过于专断,这不仅挫伤了其他部门参与决策的积极性,更会导致决策的不全面性和不公正性。由于不正确的管理思想,往往导致许多矛盾发展为个人矛盾,无形中增加了其解决難度。因此,财务管理现代化的首要策略就是要更新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结构,加快机构设置及财务管理人员的调整,不仅有助于缓和各方面矛盾,更能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4.2建立财务风险意识

财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最大威胁,每个管理人员必须培养风险意识。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企业应将风险管控意识渗透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强调风险可能带来后果的严重性,提高企业人员对于风险的敏感程度。风险预警和管理机制的有效建立是保证企业降低风险产生几率的重要保证。应对不可分散风险,例如,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率、汇率等风险,企业应尽可能的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来降低可能带来的损失,减少对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

4.3选择适当的管控模式

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的内部结构以及目前拥有的业务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越来越复杂,导致财务管理的内容和管理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无法跟得上现目前的需要,为了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企业必须选择适当的财务管理模式。根据自身的资产情况以及发展战略安排进行详细的分析,利用专业人才对于目前先进财务管理模式的认识和了解,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有效管理模式,在日后的经营实践中加以检验,依据绩效评价的等程序,从而确定出最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

4.4优化财务管理结构

财务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改变在于改变现有的金字塔形财务管理机构设置,平行化管理结构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节约了决策时间,避免了独断的决策,增加企业人员的参与度,使其充分发挥自身功能与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杜绝裙带关系是阻碍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于任用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定期对其进行业务绩效考核,保证工作环境的纯粹性,也要为财务人员创造提供更多的学习及实践训练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4.5加强财务人才培养

人才始终是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是加快财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国际战略的逐步实施,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了,新的发展形势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基础技能,更新自己现有的知识架构,这样才能够符合财务管理现代化的要求。首先,财务经理必须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学习金融理论和实践在国际社会的最前沿需要扎实的外语基础,以便在第一时间学到相关信息。再次,战略制定和风险管控是现代财务人员必备技能。现代财务管理人员只掌握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那么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战略管理的概念和实践,也要参与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传统模式下,内部控制比较关注项目流程,然而现代管理更要求全面的风险管控,财务人员只有总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充足的实践经验,才能找出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并做好相关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与实际结合,及时找出解决或有风险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财务人员要掌握编制国际财报的技能,提供坚强的信息后盾。只有努力提高各方面的专业技能,财务人员才能满足财务管理国际化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实现财务现代化。

4.6会计准则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报完美融合。首先,我们应该着手提高报告质量以及规范我国的会计体系。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过渡战略,能够有效加快我国企业完成国际化转变的速度,从而加快财务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例如,小型企业或者非上市公司可推迟采取我国统一会计体系的进程,鉴于他们规模有限,可允许他们在一定时期内实施与上市公司不一样的会计准则,缩小其转变幅度,降低难度,最后完成会计准则的转变。其次,其要想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必不可少。中国的经济变化巨大,企业站在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角度,结合实际来实现财务现代化。可操行和科学性在实行转变过程中一定不能被忽视,否则导致理论无法实践。

4.7会计工作手段现代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要求企业必须加大对财务管理信息化投入,这对于财务管理现代化尤为重要。企业如果缺乏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持,财务管理现代化就无从谈起,所以财务管理活动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5.财务现代化的实践

5.1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工具,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亚马逊一直将企业信息化建设置于其战略发展的首位,以确保其维持其成本战略。在金融信息化问题上,情况也是如此。只有充分关注信息化,才能在市场战争危机中收集信息,获取竞争优势。财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的整合有利于财务管理人员及对项目进行事前事后監控,及时得出评估报告,总结应对方案,以便更好地进行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5.2严格成本管控

降低成本来增加利润,是进行财务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等财务目标的基本手段。目前可以利用的财务方法有很多,例如,优化融资方式从而降低资本使用成本、合理设计企业资本结构等。将市场意识过渡到内部成本管理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经济全球化让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其的必要性愈发凸显,目前企业能够做的只有顺势而行,借助现有的资源发展自身。越快实现财务管理现代化,才能抢占先机,取得竞争优势,不断吸纳国内外先进财务管理方法,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更好地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闫志芳.论财务管理的国际化[J]北方经济,2011(10).:60-63.

[2]范鑫.财务管理国际化和网络化的探讨[J]软件工程师,2010(07).:14-15+3.

[3]蒋玉梅,孙志凤,张红霞.教师视野中的高校课程国际化--基于对中英大学教师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3(08):74-83.

[4]银昕.互联网出行打响“第二回合”战斗[J].中国经济周刊,2018(16):62-64.

作者:鄢灯辉

上一篇:煤炭企业成本核算论文下一篇:上市公司审计质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