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与校园文化建设

2022-11-07

第一篇:大学生与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与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希望,是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平台。 每一所大学都应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与办学风格,大学特色是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是由长期的文化积淀而成的,是师生员工的价值坐标,也是一所大学有别于其他大学的标志所在。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作为未来事业的接班人,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很高。要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大学生是学校的目标,也是学校的责任。在大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一大批教授的辛勤劳动,同时更需要全体老师的努力,更需要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校园文化为大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大学

大学精神是对学校品格、个性、精神、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精神文化建设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整合,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一种价值理念与价值取向,她是全体师生校园活动的精神支柱与价值准绳。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作为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作用非常重要。大学精神是通过校园文化得以体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可以净化环境,为广大师生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积极正面的引导。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软环境”,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品位,更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校园文化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扩大了课堂教育的范围,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延伸了课堂教育的内容,使校园生活更加充实与生动,更加丰富多彩。校园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它由各种文化节、讲座、社团活动构成:如校园文化节、校园艺术节、校园体育文化节、校园社团文化、校园图书馆文化、校园学术讲座、校园科创文化等等。丰富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营造了一种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让莘莘学子徜徉其中,情操得到陶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活变得绚丽多姿,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兴趣与特长,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让个性得到张扬,让人格得到完善,让能力得到提升,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大学生活绚丽多姿。大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有白发苍苍的教授,英姿勃发的青年才俊,更在于具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第二篇: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与意义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包括四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导向、辐射、激励和陶冶等多种功能。针对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北京召开,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我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在精神导向、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等多个层面作出安排,注重培育主流文化,部署“文化兴国”战略。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不仅影响师生的审美情趣,还影响师生的智能。校园里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环境清新优雅,就可以陶冶情操,催人奋进,呈现出浓郁的育人氛围。而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产生着尤为重大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我国学者在对校园文化进行的二十几年的研究中,通过哲学、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工作等多种极为广泛的理论视角对校园文化大的概念进行了多种界定。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在特殊环境中,经过长期教育实践创造出来的,以师生互动价值观为核心并体现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总和。它包括以下四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以校园物质设施为载体,包括校园、校舍的设计布局,校园绿化、图书馆建设等方面;二是制度文化,反映校园的机构和文字为载体,包括学校中所特有的规章制度及保证这些规章制度执行的组织机构;三是精神文化,以学校理念为载体,包括学校中每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情感方式、审美情趣等。四是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各类群体、社团的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的校风、班风、学风等校园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的四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中物质文化是载体,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核心,行为文化是表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处于较低层次,精神文化属于较高层次。浓郁的校园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但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的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意义。高校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高校师生的软环境,对于形成浓郁人文氛围、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弘扬主旋律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水平的重要尺度。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的重要载体,高等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高校校园文化起到育人、导向、辐射、激励和陶冶等多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

(一)育人功能

育人功能是校园文化最根本的功能。校园文化凝聚着社会、民族文化的精华,它的影响无处不在,校园人只要置身其中,就能感受到这种特定的亚文化对其心理、思想、行为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文化氛围、精神环境,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受到教育和熏陶,以其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特点,影响校园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形成,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及性格的美化 与净化。

(二)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通过自身各种文化要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亚文化,是以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价值观念为指导,依据教育目的,对开放的社会文化分析、鉴别、认可,精心挑选、提炼浓缩、整理改造之后的积淀,体现国家和社会对年轻一代成长发展的期望。良好 的校园文化,将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过滤和改造,转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全人格和高尚品质的内在动力,会把大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积极适应社会的新要求,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三)辐射功能

校园文化不仅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它也能反作用于社会文化,从而表现出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际间的辐射,主要是通过高校之间的学术、文化、信息交流来实现。比如,现在高校之间普遍实施的互相选课、互聘教师等措施,以及普遍开展的校际文体活动,使各校文化实现优势互补、特色互补,促进了校园文化的校际辐射。二是校园文化向社会的辐射,主要是通过向社会输出高校的精神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要,以及向社会输送经过高品位校园文化熏陶的、高素质的人才等途径来发挥的。高校通过向社会输送人才和科技成果,直接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而人才和科技作为一种成果,孕育和生长在大学的特定校园环境中,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着人才的质量,影响着高等学校以什么样的面貌和精神状态走向未来。

(四)激励功能

大学师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大学师生广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状况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又是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激发师生强烈的创造欲望,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使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工作学习中争取更大的成绩。

(五)陶冶功能

陶冶功能是指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大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不是强行灌输的,而是寓教于生动形象的情境中,通过有形的、无形的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于潜移默化之中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从而最终塑造理想的人格。

(六)稳定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容易被接受的载体,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良好的校园环境通过陶冶、熏陶、凝聚等内在力量,给学 生成长提供优良的土壤,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集中于学校内部,集中于自我全面成才的追求与奋斗中,防止学生在校期间受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或过多沾染不良社会习气,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的效果,对学校的稳定起重要作用。

(七)展示功能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吸引广大青年学生自觉自愿参加,它象一种无形的模具,引导着人才的塑造。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位置就是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补充和锻炼自己,不失时机地展示自己的潜能和风采,使其发挥独特的作用,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之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八)调节功能

由于学习生活紧张而单调,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心理形态,需要适当的调适,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最佳调节方式,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校园广播站、学生歌咏比赛、美术书法、技能操作比赛、武术锻炼等多样的文化活动都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三、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充分认识

人们往往把校园文化建设仅仅看成标志建筑、书画艺术和社团活动,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大量的功能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过多地强调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使其成为承载精神文化的载体,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离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实质性和根本性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流于形式。

(二)缺乏长效性和系统性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主要表现为文化活动多,且偏重于娱乐文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把校园文化建设视为短期行为,忽视将这类活动纳人高校长远规划,缺乏长效性。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创造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文化活动、组织机构、工作队伍、文化设施、文化环境、校园精神等多方面的工作,要使得各个方面都得到协调一致的发展,就必须进行全面系统规划,才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 全面发展。

(三)缺乏全员参与意识

当前很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学生业余活动,从而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以及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校园文化建设就缺乏学校整体建设这个大环境,势必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效应。

四、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开展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在高校校园文化的三个层次中,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属于较低层次,精神文化处于较高层次。浓郁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但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层次的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意义。由于对校园

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一些高校将校园文化狭隘地理解为活动文化,认为校园文化仅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不能明确突出精神文化大的意义,于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品位低、不系统、不规范、不重视思想性等现象,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积累与探索,物质、制度层次的建设渐趋饱和,应该努力发掘现有的物质文化设施和制度文化的精神文化意义,明确突出精神文化层次的建设。

(二)总体规划,充分重视

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学校特色,将校园文化建设纳人学校长远与总体规划,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加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人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人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人进行素质教育。同时,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养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三)大力宣传,全员参与

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所能建设得好的,更不是仅凭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部门的努力就能收到相应的效果。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各个层面的创造活动和特定的创造目标体现出来的,反映着高校师生员工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并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高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广大师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的意识,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校报、校刊、校园网络等多种媒体,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形成全员参与的意识,校园文化建设才有可能得到和谐、健康、向上和蓬勃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三篇: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发展将面临更新更高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决定着今后校际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文化的较量。在此背景下,我校计划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以形成师生共同关注校园文化建设、更新学校办学理念、优化教育教学管理的良好氛围。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阐述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生。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传承文明的场所。校园中,学生占主体;教学中,学生是中心。不把学生作为考量的对象,一切研究都是隔靴搔痒。学生是可塑性较强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行为,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举足轻重。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人们,包括教育者,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即文化课成绩,而很少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有可能是不合格的,他们存在道德行为缺陷或心理畸形。在提倡素质教育、塑造和谐人格的今天,在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终身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关注当中,要从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环节和知、

情、意、行等学习结构入手,建章立制,将结果与过程联系起来,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的正确轨道。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寻找有效途径和方法,使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乃至教育教学管理进入自觉、有序状态,从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是我们课题研究倾力关注的内容。

四、课题组研究方向:

1、探求并获得学生行为习惯的类型、特点与规律,总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措施与手段。

2、使新课程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扩大教育内涵。

3、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关论述,将“知荣辱,树新风”活动落到实处。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时间安排

本课题组成员以初中教师为主,研究对象以初中生为主,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

在广泛占有材料,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成果将以典型案例及分析、理论文章、实验报告、学生活动、图片等形式呈现。

本课题研究自****年12月启动,***年1月至****年1月为课题研究期,***年3月进入结题阶段。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 指导检查课题进行情况

副组长:****审查材料协调关系

组员:**** **** 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督促检查课题研究具

体工作。

初中年级各班班主任寻找有效途径和方法,使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进入自觉、有序状态,收集整理资料。

第四篇:论飞利浦大学生足球联赛与校园足球文化建设.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飞利浦大学生足球联赛与校园足球文化建设

作者:吴国亮 张 晓 廖建华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8期

[摘要]文章结合飞利浦足球联赛发展的概况、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详细阐述了校园足球文化的概念、功能及意义。飞利浦足球联赛不但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还在各兄弟院校间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对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为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飞利浦足球联赛 校园文化 足球文化

[作者简介]吴国亮(1973- ),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警体部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研究;张晓(1980- ),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警体部助教,主要从事体育教育研究;廖建华(1979- ),男,江西高安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警体部助教,主要从事体育教育研究。(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2-0191-02

一、飞利浦足球联赛概况

1.飞利浦足球联赛的诞生。2000年10月,一项崭新的赛事——由飞利浦电子中国集团冠名赞助的大学生足球联赛出现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这是中国足坛和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国大学生足球运动率先从原有的学校体制中走出来,走向社会和市场。它开创了中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先河,相信它必将推进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大学生应该具有专业素质,但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又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飞利浦足球联赛正是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而产生的。联赛利用双休日在不同的校园举行,既可以活跃和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能促进他们参与健身和娱乐的积极性。飞利浦足球联赛诞生的根本意义在于,它将有力地推动全国高等院校足球运动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这项运动,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足球后备人才。

2.飞利浦足球联赛的技战术水平。从2005年举行的第五届飞利浦联赛分区赛来看,较之前的几个赛季,技战术水平有了全方位的提高。首先,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以男足为例,32支参赛队伍当中有22支队伍的平均身高超过1.76米,其中中国工业大学队平均身高达到1.80米,5名队员身高达到1.85米,该指标已经和专业队不相上下。其次,在技术水平方面,运动员普遍能熟练并规范地运用运、传、射等基本技术。再次,运动员运用技术的能力明显增强,防守、配合、攻防转换意识也得到显著提高。最后,球队的战术套路更加丰富,战术运用更加灵活。由于球队之间实力接近,比赛已成为身体、技术、战术、心理的全面对抗,比

赛更具观赏性。许多场次的比赛出现了只有在职业联赛中才能见到的倒钩、凌空抽射等精彩场面,如西南区男子决赛直到最后一分钟才分出胜负。

3.飞利浦足球联赛的文化氛围。足球作为高校最热门的运动之一,所带来的快乐属于校园里的每个人。各个高校的足球场,每天都是人声鼎沸。各个院校甚至班级,都拥有自己的足球队,学生自发组织的足球比赛,几乎天天可以看到。无论是十一人制的正式比赛,还是七人、五人制的以球会友,都会成为一次同学之间快乐的聚会。有时候他们还会拉起横幅,吸引众多的同学前来助威。这种别具一格的“大学生足球文化”使同学们享受到了足球带来的最纯粹的快乐。

六年来,飞利浦足球联赛始终坚持它的育人主张和文化特色,并赢得了亿万观众。飞利浦赛场悬挂了许多颇具哲理性的口号,如“感受足球、感受体育、感受文化”,“放飞足球、放飞梦想”等,这些让广大学生一走进赛场就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飞利浦突出各院校不同的文化特色,风格各异的参赛队队旗,狂而不野的观众,如诗的口号,热情奔放的足球拉拉队,让每个置身赛场的人热血沸腾。经过六年的发展,飞利浦联赛已经走向良性循环轨道,成为国内足球三大赛事和中央电视台转播的十大国内赛事之一。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界定及其功能

1.校园体育文化的界定。社会和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日益增长,大学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大学已逐渐从文化的边缘走向文化的中心,从一种所谓亚文化的边缘状况走入社会的主流文化。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在校园空间的活动过程,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共同营建的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风气,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一般来说,它是由校园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等几部分组成。校园体育文化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对于高校加强素质教育,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包括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表象内容,也包括体育风尚、道德观念、体育精神和价值观念等深层内涵。它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为校园群众所共建、共有、共享的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不仅仅是校园体育现象的简单总结,而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体现,比如早操、课间操、体育课、课余群体活动、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运动竞赛、体育竞赛、体育讲座、体育技能表演、体育俱乐部和体育节等。

2.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通过体育教育和健康的体育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体育的价值、运动的乐趣,了解和认识体育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作用以及贡献;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价值观,树立终生的体育观念,促使学生身心全面的发展。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的过程。青年大学生正值受教育、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担负着繁重的学习任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坚韧不拔的精神,而且能够调节情绪,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和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

三、飞利浦足球联赛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在飞利浦联赛上,26个省、市、自治区560支队伍共进行了28000场比赛,参赛队员和教练达到16000人。各地教育部门、体委以及承办院校的各级领导对比赛普遍都很重视,新闻媒体更是倍加关注。社会形象良好、学校观众火爆成为首届飞利浦联赛的大特色,激情四射的球员、狂而不乱的球迷、寓意深刻的标语口号、特色鲜明的文艺活动等都体现着飞利浦着力营造“中国足球新感觉”。飞利浦把足球赛事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融为一体,赛事每到一地,都要利用开幕式、闭幕式及比赛间隙,推出承办院校最有特色的文体节目。在活跃现场氛围、调动观众积极性的同时,以赛事为平台充分展示院校风采。同时,各承办院校也紧密结合赛事,在校园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足球文化活动,宣传飞利浦,烘托大赛气氛,使飞利浦联赛的影响远远地超过足球比赛本身。飞利浦所到之处,不仅推动了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也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由于各大高校对飞利浦联赛的重视和积极参与,甚至出现部分高校特招专业足球运动员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这更加速了比赛的发展和促进了水平的提高。同学们之所以关注飞利浦是因为所有球员都是身边的同学,甚至舍友、男友,所以更具亲切感,更加拉近旁观者关注的心理距离和认同感。因为没有利益的驱动,也就不存在那些弄虚作假的东西,因而更加真实。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受到这种“大学足球文化”的感染,很多院校已经或开始着手修建人工草皮的足球场地,试图为这种文化的发展营造一个更广阔、更适宜的环境。

四、构建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措施与途径

1.加强足球课程建设。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教材的合理性、科学性、可接受性、健身性和娱乐性对提高校园足球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教材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价值,对于那些缺乏实用性的教材,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运动技术难度大、动作结构复杂而不易掌握且无法激发学习兴趣的教材应考虑予以删除,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足球的需求。足球教学课程是校园足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专项教学课和课外足球运动。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学形式多样化、个性化,提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活动,要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资料、网络系统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充分利用电视实况转播、现场组织观看足球比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足球文化教育。课外足球运动是建设校园足球文化的重要途径,各高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充分利用体育场馆和师资,开展课外足球活动。

2.加强足球俱乐部建设。足球俱乐部是一个开放的会员组织,大学生在俱乐部中参加锻炼,可以达到提高技术水平、强身健体的目的,还可通过“足球沙龙”让学生有机会欣赏高水平的足球比赛,互相切磋、探讨。普通高等学校建立起来的足球俱乐部,是一种群众性的体育组织,在学校体委、学校团委的领导下,组织爱好足球运动的教师和学生参加比赛。在俱乐部中按能力可分为初级组、高级组、竞赛组。初级组的任务主要是使参加锻炼的学员学习和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技术和战术,学习一些基本的训练方法,完成一定量的素质训练,为进入高级组参加锻炼打下基础。高级组的任务是在初级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并具备一定的专项素质和裁判能力,能代表本单位参加校级比赛,成绩突出者可转入竞赛组训练。竞赛

组的主要任务就是强化会员的专项训练,代表学校参加飞利浦杯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高校足球俱乐部的运作离不开经济基础,要想使高校足球俱乐部生存,就要在资金的筹集上下工夫。第一,要转变俱乐部会员的思想观念,培养会员的体育市场意识,收取一定的会费,取之于会员并用之于会员。第二,要有学校的支持,通过比赛成绩的提高,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及教工、学生的认可,争取一部分基础经费。第三,积极宣传足球文化,利用足球运动的激烈性、趣味性、可观赏性大做文章,争取大企业、大公司的支持,用其名称或品牌作为足球俱乐部或球队的名称,既可以获得充足的资金,又宣传和树立了企业、公司的形象,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3.开展和参与校内外的足球竞赛活动。学校通过组织校内外足球竞赛,可以达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校园体育文化的目的。同时,根据不同的参赛群体与参赛对象,选择主题鲜明的比赛形式,诸如“对抗赛”“邀请赛”“三人制”“五人制”“七人制”等足球赛,并提倡师生同队、跨系组队、跨院组队等形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把师生吸引到足球运动中来,努力营造踊跃参与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使师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享受足球带来的无限快乐。

综上所述,高校开展足球运动是十分必要的,足球运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方式。重视大学生的足球课余训练,既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可持续性建设。校园足球文化应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做到“主动走出去,大胆请进来”,校园足球文化才能发挥其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健龙.通过构建大学生精神弘扬民族精神[N].光明日报,2004-07-27.[2]赵玉亭.我国优秀运动员和后备人才交流方案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2).

[3]李正贤.影响CUBA联赛参赛队培养的因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

(7).

[4]亦若.2002-2003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收场[J].中国学校体育,2003,134

(6).

第五篇:新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演进与启示

摘 要: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意识,在大学生成长、大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新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演进经历了成就与曲折并存的三个阶段,为新世纪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引领和服务于社会的原则;必须秉持科学、理性的精神;必须遵循时代规律和导向。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发展;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3--0177--02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学校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在长期的教与学、工作与生活等多方面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为广大教师和大学生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其核心是精神文化。它既包括大学的学风、校风,学生的思想、意识、观念、习惯及情感领域,又包括与大学校园和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等。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是培育合格大学毕业生的催化剂。对高校的学风、校风建设和大学生的思想具有较强的凝聚和导向功能,同时对促进大学自身发展和引领社会的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新中国成立后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揭开了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全新、独立的发展序幕。六十年来,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

1.建国初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崭新气象。各高校清除了国民党反动的政治教育,确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高校校园文化不仅成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而且成为高校工作和师生员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咯高校组织广大大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政治运动,高校逐步实行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广大师生不仅增强了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思想觉悟,而且创造了大量鲜活的文艺作品,使大学校园文化呈现出了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新气象。

2.“文革”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中,大学校园文化遭受到灾难性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中断,校园一度成为武斗的场所。一批批德才兼备的教师被打成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威、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干将,一个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被讥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甚至被诬为修正主义的苗子,高等学校的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导致校园文化走向歧途和退路,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进人低潮。

3改革开放后大学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1977年恢复“高考”,高校师生逐渐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狂热中解放出来,个人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对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有了更加理性的理解和诠释。1981年北大学子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表达了当代中国青年赤诚爱国;理性报国的共同心声,这一呐喊迅即成为响彻中国大学校园主旋律。高校校园兴起了以“读书热”、“文学热”和“哲学热”等为代表的“文化热”,形成校园文学的创作热潮。从1997年开始,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标志,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始走出校园,服务社会。这些活动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他们服务社会的意识,成为当代大学校园文化中的光彩一笔。

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有些同学有了“拜金主义”思想,学习被动,激情消退,有的大学生甚至理想迷茫,在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校园文化的建设日益被提到高等教育的前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种形式的高校校园文化研讨会相继召开,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人文思潮蔓延全国,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艺体活动、学术论坛等丰富多彩,推动了全国高校校园文化的蓬勃开展。

三、新中国成立后大学校园文化演进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后大学校园文化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经历了一些波折,受到了一些挑战。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文化发展过程在本质上是应答历史挑战的过程,能够应答新的历史挑战就表现出该文化的活力和发展。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必须总结历史发展成败,正确应对新时期的各种挑战,方能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历史证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始终把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导向作为基础和核心,具体应遵循以下三原则:

1.必须坚持大学校园文化引领和服务社会的原则。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属于高层次的精神范畴,它体现出的出来的是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风格和精神。纵观国内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学校走出象牙塔,服务社会成为当今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动力。因此,引领社会的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应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

所谓引领社会,就是大学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自觉地承担起以科学、思想、文化来引领社会的历史责任,要为社会提供科学、思想、文化,使大学成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科学摇篮、文化圣地。当整个社会出现功利化倾向的时候,大学应该保留净土的本色,应该有自己的象牙塔,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流,这就是“引领社会”。否则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就无法立足,整个人类的文明也将不知何去何从。这应该是大学文化发展最神圣的历史责任。

教育服务于社会的鲜明价值取向应是大学的重要定位,因此大学文化的建设必须致力于于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蔡元培认为,“凡一种社会,必先有良好的小部分,然后能集成良好的大团体。所以要有良好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以“发扬学生自动之精神,而引起其服务社会之习惯。”一方面,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提供更新的知识和优秀的人才,需要大学生产先进的思想指引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大学文化只有在社会的实践舞台上才能得到检验和发挥作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学生运动和改革开放之后的大学生的服务活动都证明了服务社会对推动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

2.必须秉持科学、理性的精神。坚持科学理性精神,是我国“五四”精神遗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引导了中国大学近百年的发展之路。文革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对科学、理性精神的亵渎,直接导致了大学校园文化的歪曲与没落。理性是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概念、判断、推理认识的阶段,科学精神就是求真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尊重事实、从事实出发的理性精神。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秉持科学、理性的精神,应该做到:首先,力戒空虚浮躁,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学校园文化不是花瓶的鲜花,也不应是一划而过的流星,它是在实践基础上稳定的群体意识。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必须从事实出发,自主、务实地走自己的路。其次,要把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创新结合起来。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文化创新的主战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过水与火的交融。实践证明,优秀传统文化始

终是中国发展的伟大精神动力,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撑。没有传统文化。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根基,没有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就失去了动力与目标。再次,把当代的法理精神融入到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内涵中。法理精神通常包括法律的观念和法律的意识,具体是指人与人之间所表现出的一种契约关系和精神。提高青年大学生法理精神的理性化程度,即对法律的认同、信任与尊重,从而理性地参与社会合作,履行社会角色,承诺社会义务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把法理精神融人大学校园文化中,才能从根本上屏除过去大学校园文化中遗留的权力崇拜意识和臣民心理,与当代的社会政治文化相适应,从而推动大学校园文化的进步。

3.必须遵循时代规律和导向。文革时期,我们的校园文化沦为了一部分的人政治“精神文化”,与时代发展的规律和导向背道而驰,使大学校园文化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作为校园文化的精髓,它本质上体现着一所高等学府所特有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既是学校长期发展以来育人思想的高度概括,又是民族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注重遵循时代的规律和导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抵制各种社会文化的侵蚀。首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帅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在当前价值观多样化冲击和冲突的社会转型期,大学同样存在着价值观困惑、盲从和偏颇的思想意识,他们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他们的思想行为、精神追求和发展方向,才能确保大学发展的和谐稳定,确保大学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其次,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无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广大师生不仅要传授和学习知识。更要把无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推之于社会,形成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氛围。再次,以“八荣八耻”的新道德观来陶冶大学生,塑造校园文化明荣知耻的氛围。坚持“八荣八耻”正确的价值导向的核心,要倡导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集体主义,对个人主义,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任感,把个人的事业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业之中,也只有在维护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基础上,大学生的个人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倡导“八荣八耻”的新道德观,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现,对内可以优化育人环境,对外可以树立学校形象。

只要我们科学认识和总结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成败,始终把精神文化的建设放到第一位,坚持正确的发展导向,我国大学校园文化一定会迎来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郭广银,杨明,我国高校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4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3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曲科军,以德育心推进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2).

上一篇:大学生养老院社会实践下一篇:大学生学生会招新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