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4-04-25

江苏科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通用8篇)

篇1:江苏科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科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李银 张庆奎 张坚强

创建于21世纪30年代初的江苏科技大学在7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以立足船舶、情系国防、肩负使命、奋发图强为己任,扎根于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和光荣革命传统的江苏大地,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开发型、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适应服务面向的行业特性,始终把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诚朴务实、团结协作当作人才培养的重要素质要求,矢志不渝、不断探索。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这种素质要求已凝结为鲜明的“船魂”精神,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之中,发展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铸就为社会青睐、用人单位欢迎的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一、江科大文化与“船魂”精神

大学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传承、适应、批判、选择和创造文化的活动。大学文化建设理所当然成为高等学校格外关注的问题。可以说,高水平的大学文化对于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苏科技大学十分重视学校文化的传承、培植与创新。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江科大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注重办学理念的凝练与升华,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发展形成了“立足船舶,情系国防”的历史责任感,积淀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熔铸成“肩负使命,奋发图强”的“船魂”精神。这已成为江科大文化最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这种办学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江科大人创造学校发展新辉煌的精神动力。

1、江科大文化是一种塑造理想与道德情操的文化。“船魂”精神中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等内容是江科大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江科大人坚定的政治方向和历史使命感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为实现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执著追求、矢志不渝为之共同奋斗的精神。可以说,一部江科大校史,就是江科大人为发展船舶工业和国防事业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同时,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离不开博大的胸怀,我们培育和弘扬“船魂”精神,就是要着力塑造江科大人兼容并包的学术理念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培养江科大人虚怀若谷的气度。

2、江科大文化是一种倡导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文化。“船魂”精神就要倡导一种崇德诚朴的人文追求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只有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想共同培养下,江科大人才会既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又有崇高的人文理想。因此,要通过文化建设,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文科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其成长为一代又一代具有人文素养的科学工作者和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文工作者。所以我们培养的人才既有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又有知名的作家、画家、摄影家等各类精英人才。

3、江科大文化是一种磨练教师精雕细刻治学精神的文化。“船魂”精神就是要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精雕细刻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这种治学精神就是要求师生具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真理;就是办学认真,作风严谨;就是注重实效,不图虚名。精雕细刻不仅是教风、学风,而且是体现在江科大整体风格中,是浸透在江科大人骨髓里的东西。有了这种精神才有江科大多年的稳步发展。

4、江科大文化是一种培养团队与合作精神的文化。“船魂”精神中团队与合作的要素,既是过去江科大人创业、创新、发展的真实写照,又是现在和未来培养江科大人同舟共济、团结奋斗、共同致力于全面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团结协作,和谐一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可以说这是江科大人在办学实践中领悟到的成功要诀。船舶工业的产业特征特别要求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发挥团队精神。这种精神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大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构建和谐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氛围,没有内耗,集中精力努力建设新的江苏科大。

5、江科大文化是一种孕育自立与创新精神的文化。“船魂”精神中江科大人一直有一种“敢于争先,勇于创造”的价值追求。大学文化在民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仅要提供高科技,而且要创造新精神、新文化;培养的人不仅要掌握现代知识、现代技术手段,而且要具备现代人格、现代观念、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个性鲜明、情趣高雅、知识丰富、政治坚定、思想进步、发展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江科大人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有纪律,学术无禁区”的文化理念,在自主创新精神的旗帜下,繁荣学术、发展科学、提升个性、培养人才。

二、江科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江科大的文化建设渗透了“船魂”精神的育人内涵。江科大人非常重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高度统一。“做人”是江科大人做事、做学问的基本。做人德为先,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江科大的文化核心。

1、“船魂”精神激发江科大人立志成才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学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以及民族自豪感。江科大的核心文化价值经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从而成为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并转化成立志成才和报效祖国的强大动力。

2、“船魂”精神培育了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怀。长期的文化灌输,熏陶了江科大人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江科大每年坚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月活动,同时坚持开展“风采程”、“学习与成才”、“诚信与做人”、“警示回馈”等主题教育,培养学生“诚朴守信,乐于奉献”的优良品格。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每年都有数百支社会实践小分队,进社区、农村、进工厂,在服务社会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江科大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3、“船魂”精神倡导了优秀的师德风范。江科大建设发展的每一个时期,广大教师都表现了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诚朴务实,团结协作,涌现出一大批展现“船魂”精神、精心育人、鞠躬尽瘁的优秀教师。一代代优秀教师展现的“船魂”精神,感染和熏陶着一批又一批的江科大莘莘学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使得学校的各项工作日新月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4、弘扬“船魂”精神,学子桃李芬芳。长期以来,江科大通过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船魂”精神,将之贯穿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体系之中。这种“船魂”精神大大激发了我们的学子立足船舶、情系国防的情怀和振兴中国船舶工业的信念,陶冶了学子诚朴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爱国情操,造就了学子严谨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几十年来的辛勤耕耘,江科大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为国防事业、船舶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大学文化创新的思考

大学文化作为精英文化的发祥地,理所当然地应该担负起建构新文化和培养新型文明人的重要使命。大学文化作为中外文化首先碰撞、交融的结合部,一方面由于大量输入的各种外来文化信息,形成了不同于社会文化的特殊文化环境,使各种观念、思潮先在这里进行交锋、论战;另一方面,由于生活其中的个体具有知识密集、思想活跃的特点,他们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成员的相对独立的亚文化群体。他们受着外来文化的熏陶,又置身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中。因此,他们总是超前于整个民族,首先建构自己的新理论、新观念,并且不断向社会传播、辐射,对民族文化进行着某种程度的导向。而大学文化的特质也因此而不断地积淀、传承、创新。

1、大学文化建设应与时俱进。大学文化作为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文化体系中一个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亚文化,它是各种学术思想交流的平台,也常常是各种文化汇总、碰撞、融合的中心,它不仅可以充当传承文化的中介者和接受者,而且以它富有时代气息的高品位文化去影响、带动社会文化,对社会文化起示范导向作用,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反哺功能。要想在现代化进程中倡导一种先进的与时俱进的文化,就需要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既具有基本的人文知识和学习方法,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尊重人、关心人的良好品质。正是这样一种开放和创新的大学文化,才使校园成为学生喜爱、依恋和维护的家园。

大学文化建设如何与时俱进,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创新教育理念。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发展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变革是分不开的。教师教育观念又受制于社会的整体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究竟什么是教育,我们应当交给学生什么?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真正的创新教育遵循的教育定义应当是:教给人们必须遵循的这个东西,同时教给人们必须创新这个东西。教育不是工具教育,更不是为了获取学位,它要实现人的完善,获得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要教给人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更要培养文化价值观念,使人懂得人类文明的内在多样性和多元性,把人类文明放在一个价值整体的高度去理解。

大学的文化建设应该体现在打破文理分割、重理轻文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上自觉地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二者并重,强调学校探索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的途径。大学是精英文化程度最高、体现最充分的场所,是社会先进文化的中心。

2、大学文化建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断提升。大学是偏重学术研究的地方。大学有丰厚的文化积淀,集中社会最优秀的人才,有很好的学术研究传统和基础,因此,大学应当是文化建设最高的地方,是将个人的知识转化为群体文化的关键。教育工作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校园文化活动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文化建设中学生应是实践主体。单靠学生或单靠教师都不会实现文化建设的最佳效果,只有发挥二者的合力,以教师引导学生,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进去,大学文化才会得到提升。

3、大学文化建设要开放校园、加强文化交流。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实质是人类新的生存文化选择,教育正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中介。因此,必须重视大学文化的交流,使文化建设与大学功能统一起来。

文化之所以会不断更新,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正因为获得了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建立社会和谐关系的基础。没有对其文化的科学认识,也就不会有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大学文化具有特殊性,它的这一特点要求要有对文化共存的认识,避免对其他亚文化的机械排斥和歧视,重视从其他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从深入探索“他者”的意义,从“他者”的立场出发,反观自身,为自身的发展构筑丰厚的基础和可能性。优秀的大学文化必须是开放的文化,文化封闭和文化割据只能使文化没落和消亡。大学文化不能以校园为屏障限制自己,而要不断地吸取其他文化的精华发展自己。发展自己首先就要开放自己,加强与社会沟通,与社会其他亚文化交流,实现学校与社会共建,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互动,校园内部不同学科、专业互融的立体、开放的大学文化发展模式,以文化认同促进大学文化的健康发展。

4、大学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坚持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和谐。大学文化建设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一切为了教师,一切为了学生,是大学的工作目标。大学文化建设有利于人们情操的陶冶,心灵的美化,智慧的启迪,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才培养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和谐氛围,这些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安排、教风学风、师生关系、物质和精神的校园环境中,并透过这些方面对人的人格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意识或潜移默化地持久影响。在校园建设的规划上,要主动考虑自然与人文兼顾,活泼与庄重兼顾,共性与个性兼顾。

校园物质环境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物质基础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美化和文化设施的建设,使优美的校园文化发挥感化、濡染和熏陶作用。当然,物质环境的建设并不能代替精神环境的建设,不能忽视精神环境在文化建设中的根本性地位。因此,学校要注意保持良好学风、教风与校风建设的和谐,保持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内容与课堂内的教学内容的和谐。开展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工作。江科大人用自己独特的智慧服务于祖国与人类的同时塑造了自己的特色文化。这源于江科大人长期树立为国防建设与船舶工业服务的文化理念,积极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源于江科大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艰苦创业精神,并自觉地将这种精神转换为自己的办学理念;源于江科大人自觉地将自己的特色文化汇流进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并以“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姿态融进新时代的现代文明。文化建设任重道远,江科大人将继续秉承优良传统,进一步凝练“船魂”精神,在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的快车道上阔步前进!(

篇2:江苏科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风骨,是一所大学最鲜明的标志,是体现学校特色的、师生思想情感体认的群体文化,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因此,研究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大学精神的重塑,对于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中医文化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源头活水,生命力、生长力所在。中医药院校凸显中医文化、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一定能够助推学校的事业凝聚力、核心竞争力、学术创新力。

一、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现状:近年来不少中医药院校重视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目前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包括:中医药特色环境建设、文化阵地建设和丰富的文体活动建设;把握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律、创新中医药文化载体、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以及探索面向社会的校园文化开放措施等方面。如长春中医药大学王之虹校长亲自创意校园建设整体规划及建筑布局;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王群副书记主持“挖掘中医特色,创建品牌校园文化”的课题研究等。

2、问题主要表现为:

(1)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记和灵魂,也是一个民族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中医文化是中医学的根基和灵魂,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本质,而且决定了中医学的历史形成和未来走向。中医文化因之必然是中医药院校的灵魂,失却了中医文化这一灵魂,大学将成为批发促销医术知识的卖场,批量生产医匠技工的机器。

当前,中医药院校对中医文化的研究普遍表现为思想重视,行动不力;立足中医学的系统中医文化研究不多;中医学整体理论体系被割裂;基于历史视域的挖掘凝炼不够,基于时代视域、世界视域与时俱进的发扬推演不够;尚未能体现思想的深度、历史的厚度、理论的高度、视角的广度、发皇古义的精度、养生医疗的效度、核心价值的普适度。

(2)对校本文化的研究不够。中医高等教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每一所中医院校都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经历了起源、奠基和发展,并因际遇、人事、地域等不同,形成了自身的历史和特色。在当前,中药院校一窝蜂注重中医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校本特色、地域特色,避免中医药院校的几十校一面。

(3)重物质环境建设、硬件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软件建设;校园亭、石、路、像、铭等景点式设置较多,贯穿整体思想,体现中医人文精神、校本特色的系统规划较少;绿化程度越来越高,缺少药苑校园思想;对大学形象识别系统的认识重视、开发建设不够。

(4)相对而言,重校风建设,轻学风建设。当前,不少高校在重视校风建设(如校风、校训、校徽、校歌、景观小品等)的同时,学术风气、学习风气相对重视不够。中医药院校优秀的校园文化不能仅仅只有物化的表现,物化的文化其最终目的在于养人、育人;更重要的是人化的表现,学术风气、学习风气是中医药院校优良校风的人化的活的灵魂。师生之“气”、“象”,是中医药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鲜活生动的直接体现。

二、当前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加强中医文化研究。中医文化是中医学生存的土壤、思想方法的源泉、理论体系的基础,割裂了中医文化,中医学将不复存在。中医文化不仅具有文化所固有的软实力,中医文化是中医学的实力部分,具有主体地位。中医是五千年中医文化根系的干枝叶花,中医文化根深脉畅,中医才能叶茂花香,中医的核心价值观方能涵养于中、弘扬于外,原创力和生命力才能生发。

中医文化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宗旨、出发点,如水之源、木之本;同时中医文化也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水之精、木之华。

21世纪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既要解决人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中医学的传承问题,服务社会,治病救人;同时要解决中医文化、中医思想方法乃至中国文化的传承问题。我校要进一步加强中医文化研究,时代亟需立足中医的系统中医文化研究;要崇尚经典,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不仅是传授中医药知识的中心,也应是从事国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2、加强校本历史文化研究。坚持和发扬校本特色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立足点。校本历史、医史研究,要对南中医的校史进行全面搜集、发掘、抢救、整理、梳理,特别要加强重点人物、重点事件的研究,将南中医50年定格为历史的同时,确立其历史地位。

3、基于对中医文化的深入研究、校本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凝炼我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我校要重视对已深入人心的“三仁”教育理念的挖掘提升,通过对校史的深入梳理、研究、发掘,总结凝炼我校的大学精神。

4、以中医人文精神、南中医精神为灵魂,对我校校风、校训进行征集凝炼,最终定格为体现学校历史和特色的、师生思想情感体认、能够激发事业凝聚力的南中医群体文化。同时启动系统化规范和有差异性特色定位的南中医形象识别系统建设,提升我校的社会形象,增强全校师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5、在中医文化、校本文化、大学精神的指导下,进行校园建设整体系统规划。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校园建设,要有灵魂和精神,要有绿色和智慧。要形神兼具、动静相宜、山水相映、木石相依、高下相召、阴阳相感。应该具有厚重之形、质朴之象、灵动之感、仁和之气、薄发之势。使人乐之草,先民称作药,让整个校园橘杏常青、草药芬芳,窗舒意蕊、室度心香。

6、倡导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习风气。同时倡导以学术科技文化为中心、凸显中医人文精神,以师生高度参与的中医药学术精品活动、品牌活动为主导的社团文化。要弘扬中医学“以仁存心”、“大医精诚”的人文传统,使得“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开展富有中医人文精神、大学精神的校园科技学术文化活动,让它们成为中医药大学学风建设的砥柱和潮头;在校园内外大力弘扬大学精

神、弘扬中医人文精神,不盲目追随社会“时尚”之风,让大学引领社会文化潮流。

三、加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1、较为客观、全面、深入地进行我校校史研究,初步完成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史。我校的一部校史,应清晰明白地告诉世人,我校是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确立地、推广地;同时我校的一部校史,是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缩影和示范。

2、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我校中医文化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无论是重视经典,重视中医整体理论体系,重视中医文化所倡导的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研究,还是重视校风、学风、作风建设,其中相当部分是直接生产力,同时文化和系统能够持久发力,对我校核心竞争力、学术创新力等各方面事业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3、总结凝炼我校的校园文化及大学精神,并建议更改校风校训,使之能够真正传承发扬南中医的精神,体现南中医的特色、底蕴和风骨。成为南中医人的精神动力、智慧源泉,源源不断地激发出凝聚力、生长力。

篇3:江苏科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以下简称“科技超市”)建设是江苏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积极推进江苏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全国首创性的一项工作,是针对当前江苏“三农”工作的实际需求创新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一种新模式。科技超市自2010年启动建设以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科技超市新模式探索取得初步成功。2013年“农村科技服务超市”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国家有关部委,江苏省委、省政府等领导对科技超市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 围绕蔬菜、畜禽、水产、经济林果、苗木花卉等农业特色产业,累计建成科技超市总店、分店、便利店285家,覆盖了全省13个省辖市的92.3%涉农县(市、 区),组建了一支由3300多名专家组成的科技服务队伍,2014年转化示范新成果1623项,服务农民200万人次,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总额41.34亿元。

1科技超市的内涵

科技超市是借鉴现代商品超市理念,政府引导、 企业为主体、市场运作,以有店面、队伍、网络、基地、 成果、品牌等“六有”为主要模式,集聚各类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于一体,具有一定的创新、转化、培训、试验示范和产业化能力的综合性科技特色服务平台,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培育与发展,加快农业科技专家人才、 成果资源、农资科技新产品、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科技金融、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供需信息等向农村的转移聚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1,2,3]。

科技超市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服务形式的新颖性,即有形与无形产品相结合,将品种、技术、产品、 信息等科技要素整合到科技超市平台,提供各种农业科技服务,提高农民对科技的认知度与接受度。其二是服务内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即只要农民或企业进入科技超市,就能买到农业生产所需的产品和基本解决生产所遇到的问题。

2科技超市的主要进展成效

(1)宏观管理与规划布局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充分调研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进一步推动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发展的通知》和《关于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示范店创建的指导意见》,强化宏观管理与指导。江苏省已建科技超市总数285家,其中总店1家,分店、便利店284家,覆盖全省72个县(市、区)。自2013年以来,连续3年设立江苏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奖补资金,总额3000万元,共奖补科技超市139家。累计组建科技超市总店、分店、便利店三级专家服务团队3300多人, 2014年服务农民数200万人次,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总额41.34亿元。

(2)地方科技部门协同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大部分市县科技部门把科技超市工作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和推进,真正将其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新亮点、好品牌来打造,同时积极争取地方市县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徐州市成立了科技超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绩效考核办法、年度工作计划,全面推进超市建设工作。各地出台了许多好的政策措施,加大地方引导资金投入,为科技超市发展壮大“出谋划策”。徐州市将科技超市列入年度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纳入乡镇科技创新考核指标体系;贾汪区将科技超市工作列入全区农业重点工程; 兴化市将科技超市工作纳入乡镇政府科技工作目标考核,明确各乡镇分管科技工作负责人为超市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徐州、苏州、南京等市设立了科技超市专项资金,大部分市(县、区)在本级三项经费中安排资金引导支持超市建设。

(3)科技超市总店组织协调与科技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2014年以来,科技超市总店与省农科院、部分分店、便利店共同举办了草莓、西瓜、桃、葡萄等7次成果对接与品鉴活动,接待各界参与活动人员达1.6万人,组织分店、便利店技术人员举办专题培训13场次,培训人员达758人次,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方面加大了科技超市服务及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展示了一批最新农业新成果,被更多的科技超市及相关企业应用推广。面向省内外涉农高校院所,新征集入库科技成果405项,在科技超市总店四个成果示范基地展示了“苏蜜8号”西瓜、“金陵梦玉”樱桃番茄、“适度规模秸秆养羊”、中华绒鳌蟹 “长江2号”等一批新品种、新技术,组织科技超市承建企业参观对接。科技超市全年累计接受各地企业、 种养殖大户、农民现场及电话咨询379次,网上咨询15692次,解决实际生产问题7625个,网上超市累计发布各类科技信息58810条,总浏览量达6694万次。

(4)科技超市分店、便利店建设与服务实效进一步凸显。目前,285家科技超市均达到“六有”建设标准,科技超市整体形象得到明显的提升,科技超市服务产业、服务农民的成效日益明显。丰县羊产业分店服务农民达2.67万人,共帮助解决养羊过程中出现的需求和难题13万多人次;东海苗木花卉产业分店带动周边近1000户农户,增加农户收入3000多万元;璜泾镇设施蔬菜产业便利店服务面积达15000亩,带动周边农户1500多户,促进农户增收181万元。科技超市服务农业特色产业,从产中的技术咨询、 培训等服务,向产前的种子、种苗、农资和产后加工保鲜、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服务延伸,形成“服务产前指方向”“服务产中供技术”“服务产后提效益”的全程服务新格局。灌云设施蔬菜产业分店探索“开展公益性科技服务为主、农资科技新产品推广应用为辅、优质品牌农产品同步上线销售”的运行模式,常熟特种水产产业分店形成以提供纯公益性科技服务为主,辅以推广农资科技新产品的服务模式。

3科技超市的主要做法

(1)加强政府引导,统筹推进科技超市的建设与运行。江苏省级科技部门着力在规划思路、顶层设计、 系统推进、标准制定等方面强化政府的统筹协调与宏观指导作用,制定了《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科技超市的定位、目标与任务,指导各地规范建设科技超市。设立专项经费,对科技超市建设进行引导性支持;加强科技超市规范建设与运行管理,优胜劣汰,确保实效。

(2)坚持以企业为超市建设与运行主体,市场机制运作。科技超市重点依托一批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科技服务能力强、自主创新能力强、经济基础好的农业科技型骨干企业、龙头企业、科技园区等建设,这些企业在硬件建设与科技服务上作为投入主体,在科技超市的运行与管理方面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科技超市的发展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相辅相成,摆脱了农业科技服务依赖政府投入的瓶颈。

(3)构建“六有”模式,提升科技服务的水平。科技超市以有店面、队伍、网络、基地、成果、品牌等“六有” 为主要模式,构建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信息流与技术流相结合、网络服务与专家服务相结合、日常服务与专题服务相结合、咨询服务与培训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形成总店、分店和便利店三级科技超市网络,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和农民增收致富能力。

(4)强化特色产业的配套服务,提升科技服务的显示度。科技超市针对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时期的不同特点与需求,探索加快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问题,开展全程服务。沿着产业链, 从产中的技术咨询、培训等服务,向产前的品种、种苗、产后、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服务延伸,把原有的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农资服务整合到产业链的各个节点上,系统提升产业整体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服务的成效[4]。

(5)强化资源集成,提升农村科技服务的效果。科技超市充分整合优化国内各级各类科技资源,将科技成果转化、转移、咨询、培训等科技活动统筹到科技超市平台上,集成发挥各项活动的服务功能。同时建设了285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作为科技特派员在基层的落脚点和开展科技创业与服务的根据地,加快构建相对固定、长期有效的科技特派员服务网络[5]。

4目前存在的问题

(1)科技超市建设工作认识推进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徐州、苏州、连云港、盐城、泰州等科技部门科技超市工作成效显著,5市优秀超市总数占全省总数的60.5%。徐州、宿迁等市县科技超市建设工作步伐较大, 其中徐州新增超市数量占全省新建超市总数的47%。 但是,部分市县科技部门对科技超市工作认识不够、 引导推动不够、支持不够,导致科技超市建设工作停滞不前。

(2)科技超市信息化建设进展较慢。江苏省科技超市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系统软件开发已完成,但推进实施速度较慢,影响其整体作用的发挥。

(3)涉农高校院所和科技超市总店的创新与服务资源尚未很好利用。高校院所科技资源集成与注入还不够,如何有效调动高校院所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科技超市建设和服务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不能很好支撑科技超市发展和运行。同时,科技超市总店已聚集的科技创新与服务资源尚未有效支撑分店、便利店的服务与发展。

(4)科技超市自身科技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科技超市分店、便利店一体化建设存在体系发展“短腿”问题,部分分店在同一产业体系内只有1家甚至没有便利店,许多分店、便利店仍独自开展服务,没有建立有效的上下互动机制。在成果共享、专家资源共享、农资统一调配、农产品统一销售等方面,分店未对所辖便利店提供有效支撑和帮助。

(5)科技超市网站存在维护与更新问题。网上超市是实体超市开展科技信息服务的重要支撑平台,但目前网站信息资源与实体超市信息资源脱节,展示宣传与服务功能不强,动态信息不足,更新不及时,网上信息服务与专家在线咨询等服务的作用不够显著。

5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优化科技超市整体布局。要认真落实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进一步推动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发展的通知》精神,切实提高对科技超市工作的认识,抓好科技超市整体布局工作。一是针对便利店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坚持企业为主体,重点培育建设一批合格的便利店,实现“1家分店+2家以上便利店”的发展格局。二是大市科技部门要组织未建超市的涉农县(市、区)加快规划建设。三是各市县科技部门要做好限期整改科技超市的相关整改工作。

(2)加大推进科技超市示范店建设。要以树立典型、规范建设与服务标准,探索发展路径为出发点,创建综合形象好、机制新颖、服务成效显著、农民认可的示范店,着力在“软硬件建设标准化、运行一体化、服务全覆盖、创新与服务同步化、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机制长效化”等“六化同步”的建设新要求上下功夫,建成一批高标准的示范店。

(3)加快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和运行。要制定《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高效实用、提升服务”的原则,进一步推进科技超市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与运行。

(4)推动科技创新与服务资源向分店、便利店转移和集聚。要进一步加大农业新成果征集力度,充实成果数据库。选择一批适宜江苏应用的新成果在总店示范基地展示示范,切实组织好转移对接。积极联合涉农高校院所,按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科技成果产学研对接专项活动。鼓励承建企业与高校院所围绕产业发展过程的技术难题,联合实施科技计划项目。

(5)完善科技超市网站功能。要建设科技超市专家咨询服务中心,组建网络管理与信息员队伍,优化网上超市信息结构。组建专职专家团队,通过科技超市信息化系统开展咨询诊断、远程培训等,根据需求提供上门服务,定期整理咨询问答手册。在网上超市增加优质品牌农产品、农资科技新产品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板块。

摘要:江苏探索建设了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全国首创,被写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科技超市以“六有”为建设模式,通过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建设,市场化运作,服务农业产业链全程。文章对科技超市的内涵、做法、成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进行表述,对于探索建设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篇4:江苏党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以优良的党风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江苏省委和省纪委始终高度重视党风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提出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党风建设都要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扎扎实实地抓党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经过多年努力,全省党风建设状况总体呈现出逐年好转、风清气正的良好态势。

把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作为加强党风建设的组织保证。形成党风建设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各部门积极参与。纪委牵头协调,依靠全体党员共同努力,全党动手抓党风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省委坚持从自身做起,从省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抓起,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党风建设。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抓党风建设的政治意识、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推动全省党风状况不断好转。

把深入开展思想教育作为加强党风建设的基础工程,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省委坚持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连续5年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利用正反典型教育引导全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清正廉洁,管好自己、配偶和身边工作人员。每逢节假日、干部提拔任用、重大工程建设等重要时段,省委、省纪委主要领导同志坚持对领导干部进行廉政谈话、提醒谈话和诫勉谈话。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勤政为民的良好氛围。

把深化制度建设作为加强党风建设的重要保障,着力促进权力的规范运行。省委连续5年相继以制度建设年、推进年、提高年、规范执行年和制度体系框架构建年为载体,从省、市、县三个层面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制度建设。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巡视等党内监督制度,稳步推进职务消费改革。积极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大力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和民主监督,围绕权力运行,全面推进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加强对权力行使的有效制约和监督。

把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规违纪行为作为加强党风建设的重要手段,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综合运用组织、纪律、法律等手段,及时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重视群众信访举报,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查处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并按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追究有关领导责任,严肃党风党纪,赢得了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当前党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多年实践,我省党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仍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不纯,作风不正,引起了社会和群众的不满和批评。主要表现为:

领导作风方面:官僚主义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高高在上: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重自己“政绩”,轻百姓疾苦,不尊重规律,不实事求是,乱上项目、乱铺摊子,热衷于搞“形象工程”;缺乏民主意识和主动接受监督意识,习惯于个人说了算,不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习惯于拍脑袋决策,搞“一言堂”。

工作作风方面:作风漂浮,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热衷于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不思进取,工作标准不高,办事拖沓,不讲效率,遇事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弄虚作似,欺上瞒下,刻意掩盖矛盾和问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对实际情况不求甚解,习惯于凭经验办事,甚至欺压群众、与民争利。

生活作风方面: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热衷于迎来送往,挥霍公款;特权思想严重,在办公用房装修、公务用车、公款出国(境)等方面,相互攀比,讲排场、比阔气:有的思想蜕化变质,沉溺于灯红酒绿,吃喝玩乐,生活作风不检点、不正派,甚至“傍大款”、“包二奶”,追求低级趣味。

执行纪律方面:纪律观念淡薄,政治责任感不强,对上级决策部署和政策规定采取实用主义态度,有利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有的借口地方和部门的特殊性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阳奉阴违;有的放松纪律约束,以权谋私,甚至无视纪律规定,顶风违纪,贪污腐败。

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几千年来封建腐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又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健全、不完善,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不到位、惩处不得力等因素。但说到底,最根本的原因,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主观上放松了党性修养。

一是党性修养和道德素养低下。有的学风不正,动机不纯,放松政治学习、党性修养和思想改造,把学习看作职务升迁的“敲门砖”;有的官本位等特权思想严重,沉迷于自我“包装”,操守不严,品行失端,醉心于研究左右逢源、溜须拍马等所谓官场“潜规则”,培植关系网,唯上不唯实,投机钻营,跑官要官。

二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偏差。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和多元思想观念的并存,社会生活中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较为盛行,导致少数党员干部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和思维方式发生变化,淡忘党的宗旨,无视群众利益,脱离群众,私欲膨胀,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三是责任感和事业心缺失。有的只想当官,不想做事,工作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吃苦精神差,碰到问题不解决。遇到矛盾绕道走;有的责任心不强,老好人思想严重,怕得罪人、怕丢选票、怕影响仕途;有的个人主义严重。干一点事就想得到“回报”,在各种利益面前患得患失。

四是法制意识和纪律观念淡薄。少数党员干部忽视法律法规和党纪规定的学习,对党风党纪的规定和要求知之甚少,直至触犯被查才追悔莫及;有的在小节上自我放纵,认为吃一点、喝一点、拿一点、玩一点算不上违纪违法、出不了大事,以致小错酿成大错;有的在法纪面前心存侥幸,明知故犯,以身试法;有的自恃权重,排斥法纪和制度约束,以权谋私、为所欲为。

加强党风建设的思路

全面加强新时期党风建设。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加强党风建设,需要做到“五个坚持”:

立足教育。坚持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促进党风建设的根本途径。加强党性修养,首先,要加强教育。既要注重优良革命传统教育,又要注重新时期作风建设新内涵的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其次,要注重实践。把锤炼党性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相结合,与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结合,把党性修养落实到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上来。第三,要严格党内生活纪律。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民主议事规则、民主生活会等制度,运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强化纪律约束和民主监督。

找准关键,坚持把解决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

突出问题作为重要抓手。一是加强对党的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解决地方和部门利益至上、阳奉阴违以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二是积极构建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的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部门权力内控机制,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着力解决权力过分集中、暗箱操作、滥用权力等突出问题。三是增强宗旨意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深入实际、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并将制度执行情况列入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着力解决作风漂浮、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等突出问题。四是坚决制止和反对奢侈浪费。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行为,从严控制各种费用开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严肃查处纠正各种顶风违纪行为,维护法纪的严肃性。

强化监督,坚持把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党风建设。坚持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的积极参与,完善民主评议、勤廉双述、询问和质询等制度,保障党员群众对党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评议权。建立健全党风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更加重视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特别是网络媒体监督的作用,把党员群众的认可作为衡量党风建设实效的重要标准,并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先创优、选拔任用等挂钩,切实强化党风建设的责任和刚性。

着眼治本。坚持把改革创新、重在建设的要求贯穿党风建设工作始终。深入探索研究党风建设的客观规律,既要从眼前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抓起,着力解决当前党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又要着眼于党风建设的长效化和规范化,防止产生“抓一抓、紧一阵,放一放、松一阵”的现象。坚持用改革的精神推进党风建设,从内容、形式、举措以及工作机制等各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把重在建设的理念贯穿于党风建设始终,在党风建设的制度化、长效化上下功夫。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党风建设的短期和长期规划,扎扎实实抓好党风建设每一项任务,逐步构建加强党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健全机制,坚持党委领导、全党齐抓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风建设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党风建设涉及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必须结合党风建设的内容和要求,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抓党风建设的责任机制、分解机制和考核机制,防止和克服党风建设只是纪委等监督部门职责的片面认识。要进一步发挥党委各部门在党风建设方面的职能作用,形成合力:组织部门要将作风建设情况列入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内容,作为基础和前置条件;宣传部门要将作风建设的要求列入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良好风气;党校要将党的反腐倡廉理论、党纪法规等纳入教学计划,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各级纪委要按照党章要求,积极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履行好牵头协调和监督检查的职责。要坚持党风、政风齐抓共管的工作思路。在加强党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风建设,推进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和效能建设,促进依法行政,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篇5: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

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学校的师生,更是校园文化的活载体。因此,学校将不仅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特别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活动中,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课改工作能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进行,这将无疑是推动课程改革科学有序健康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本论文中主要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作出简单评述,并针对实践中的问题再进行简单思考,并初步设计出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实践研究

【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说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事情,需要你去认真对待,结合学校的情况及实际,并体现校容校貌、学校精神内涵的系统工程。有的人会说所谓的校园文化不就是在教学楼里挂上几幅字画、学生的作品、几幅标语、口号就行。有这样的想法,是以偏概全的想法。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们完成育人的任务发挥着积极作

用。因此,创设一个良好、和谐、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应该成为课程改革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是否能向纵深发展的关键。现就校园文化方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建生命化的校园环境氛围

1、校园文化环境的重建 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人才成长的作用。长期处在某一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如学校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不仅反映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学校的校风,很难设想一个环境肮脏,秩序混乱的地方,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在重建学校文化的今天,做为一个管理者,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这就需要讲求环境建设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规范性,精心创设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种场所,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优美、恬静、整洁的校园,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和美的享受,发挥了育人的作用。

2、师生精神文化的营造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善于运用学校的种种设施,活用教学资源,以增多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大自然机会,让学生畅游

知识的海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就是力量”等这些前瞻性名言、古训,均为我们揭示出读书文化的重要性。

二、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21世纪的学校是开放的学校,它将不再是闭关自守的,而是存在于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它与社会上的各种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利用各种德育阵地,加强与社区的交流与互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努力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例如请人来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开座谈会、讲座、心理辅导课,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共建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农村、工厂,进行实习、考察,调查研究。做好家校联系,办好家长学校,及时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能与家长紧密联系,接受群众的监督,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好下一代的良策。许多家长能够为了改善学校办学环境,支持学校课改工作出力。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校园文化的建设,既包括精神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含有环境建设的因素。在深化课程改革的活动中,我们要力求突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校园是一块净土,在这里只有书声,只有快乐。为此,我们要营造一种充满生命气息的文化,使学校成为师生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使教师在充满人情味校园文化中,怀着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学生能够拓宽发展空间,胸怀远大理想,让师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塑造人格,用自己的生命之光与被点燃的火种交

相辉映,从而使校园成为师生不断学习、交流和提高的场所。使师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知识殿堂的神圣,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三、几点思考:

1、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目的是提高学校品位、提高档次,更主要的是对师生产生共鸣,提升教育品牌。问题就出现了制作的材料价格上较高,如何既能提高教育品位又怎样使材料“物美价廉”呢?怎样与学校提出的“节俭校园”相吻合呢?

2、班级文化需进一步加强。以校园文化为背景,依据校园活动文化建设方案,可定期举行主题班会,真正让校园文化精神深入学生之心。开展异彩纷呈的班级文化建设,在共性中发展个性,可以适当为自己的班级设计班徽、班歌、班级口号等,形成个性鲜明的班级文化特色。

3、革命传统教育文化需加强。可以把某一月份定为革命传统教育月,在这个月里,学校可适当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继承一些优良传统,如:读一本关于革命传统的书,开展书法、美术比赛,演讲比赛,看一部关于革命传统题材的电影,写一篇革命传统精神的体会等。

篇6: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磐安县实验初中胡新成摘要: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功能的理论概述,探讨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提出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方法。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途径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素质教育理念结合现代教育发展理论和文化的社会功能,为满足社会培养人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相互交叉渗透后发展起来的,在学校教育中所呈现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它也是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近几年来,由于素质教育的兴起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认识,各级各类学校也纷纷构建起各种各样的校园体育文化。但由于人们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及对校园体育文化建构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还不尽一致,构建的方法也不相同,所以,我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与高品位校园文化的现实发展相比,尚缺乏科学、系统、综合的理论实践研究,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经验性物质来指导实践。

为此,如何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态度、意识、爱好和习惯,以及自学自练等多种能力,就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校园体育文化概述

1.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体育文化是指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相对于体育文化来说是一种亚文化,也是近年来跃入人们视野的热点文化。校园文化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才,校园文化可以定义为:在校园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身体练习为手段、各类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 是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培养目标、价值观念,管理特色、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内容在校园中的集中体现,它涵盖了体育在学校的全部内容、形式、价值和特征,是体育文化在校园中广义的概念。

2.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⑴教育熏陶,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文化环境是一个使人不断接受新文化滋养、熏陶、装备的园地。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体育文化形态。学校的体育教师,是拥有专门体育知识的人才,人类创造的体育文化以系统的知识形态经教师的传授,给学生们以滋养,使他们掌握体育的知识,认识体育的价值,逐渐地成长起来。同时,我们知道,文化是一种超个体的社会存在,它不依人的产生而产生,从个人角度看,文化首先是作为一种生活环境而先于个人存在的,人受其影响得到发展,从文化环境中吸取营养,潜移默化,收受熏陶,不断地追求培养人的可能和界限,促使人从“自然”到“文化”,从“现实”到“理想”的实现。

⑵强身怡体,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校园体育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即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的表现形式,由它所构成的体育锻炼过程,给予人体各器官系统以一定的强度和刺激,使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从而对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并能有效地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校园体育文化中的意识、行为、物质三个文化部分均能有助于人们的心理调节,满足师生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通过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可以锻炼意志品质,催人奋发进取,培养集体观念,加强组织纪律,协调人际关系,消除精神烦恼,给人带来欢愉,使人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

三、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生动、活泼、自主发展”为主题,以推进素质教育和配合“减负”工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文明、健康、活泼的课外文体活动为目标。

1.充分发掘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

重视对传统体育活动所内涵文化的发掘,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内容的研究,努力发挥体育文化的功能,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全面地了解体育、关心体育,从而调动广大学生的体育积极性。

2.强化校园环境的体育文化氛围

“学校无处不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文化潜在的教育功能,强化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功能的宣传,大力弘扬体育精神,努力提高校园体育文化内容和设施的教育性,并意图通过主题式体育文化的构建,以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

3.体育文化建设的多元化

改革传统的体育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把校园文化建设与体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以竞技为主单纯的体育比赛形式,使体育活动向大众化、娱乐化、健身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让更多的喜欢体育运动的人,能够参与到体育比赛中来,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4.创建学校特色的体育文化

学校每年都要开展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根据科学、艺术、实用、系统的原则和各自的特点,形成自己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需求,来吸引各种怀有不同目标的学生去关心、观察、体验、认识体育,并最终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四、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方法

1.重视校园体育组织系统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构建校园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我校建立以分管教育副校长为主任,由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团委、体育组、年级组、班主任、学生会体育骨干等成员共同组成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项活动均有记录,并纳入教师和班级的考核。

2.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校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学校体育文化开展的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培养一支造诣深、人文素质好、责任心强、作风正、对学生起表率作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教师的教育理念、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个人的性格、气质和作风,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因此要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师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教学思想,这是能否长期持久的开展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关键所在。

3.深化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体育课是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形式。在新课程背景下,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介绍体育文化的方法,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一方面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接受包括身体、思想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使学生全面的、系统的掌握体育知识,认识体育文化,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使学校体育文化的开展从根本上得到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体育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养成以后坚持锻炼的习惯。

4.加强课间操与课外体育活动管理

课间操与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的空间广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吸引广大学生参加。它的灵活性、选择性,能较好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兴趣爱好、不同基础水平学生的不同要求。课外体育活动既可以完成体育技能、体育素质的练习,又能活跃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促进学生体育活动积极性的提高。

我们把单一的课间广播操练习改变为形式多样的大课间操活动,项目由年级组、班级制定,项目有跳绳、羽毛球、板羽球、毽子、扔沙包、迎面接力等。学校政教处和体育组协同值周班做好检查登记工作。每天下午第四节课为课外体育活动课,是操场上最热闹,最开心的时刻。

5.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

体育竞赛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表现。校园体育竞赛的各类活动具有娱乐性,并且有对抗性和挑战性特点,深受师生们的喜爱。让参与者体验到了运动的乐趣,观看者也融入到体育活动之中,也能体验运动的乐趣。

我校体育组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每学年,每学期体育活动计划,现在一些项目已经成为一项传统赛事,例如一年一次的校运会,素质运动会、全校的跳绳比赛,每学期一次的年级篮球赛、排球赛、象棋赛、乒乓球赛、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等。年级组、班级组织的“擂台赛”“友谊赛”“对抗赛”五花八门。既有个人项目,也有集体项目,学生参与率100%,形式多样。当各班积极投入赛前训练和开展比赛时,这些都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体现了学生团结,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6.组织体育文化节活动

每学期定一周为体育文化节。利用课余时间,在全校开展全体学生参加的趣味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运动的乐趣。活动项目可以自定,在体育教师的协助指导下进行开展。如迎面接力、赶猪、抱球跑、推小车、长绳接龙、障碍运球等。这些活动参加人数多,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比赛,场面热烈,运动员们争先恐后,激励竞争,各班组织的啦啦队文明、奔放、热烈、充满激情,营造了良好的竞赛氛围。

7.举办体育知识讲座、竞赛

体育知识讲座是丰富学生体育知识的主要手段。讲座的题目可配合教学任务、国内外体育大事、体育动态、体育明星介绍、体育项目介绍、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焦点等等。例如:健康知识讲座、学生喜爱体育项目的介绍及裁判知识讲座,热点赛事讨论等。体育知识竞赛简单易行,结合讲座内容及报刊杂志内容,下发的体育宣传资料,组织各班级全校性的体育知识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8.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学校在课余时间组织的运动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而且还可能培养一批各项运动的骨干,对学校群体活动起到指导和画龙点睛的作用。我校确立了田径、篮球、排球、足球四个业余运动队,这些队的队员在班级里都成了技术骨干和指导老师,同时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带动了一大片体育爱好者,特别是有了阶梯基础,很多学生往往以进入这些运动队为目标,以进入这些运动队为荣,对学校体育的整体提高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9.发挥媒体的作用

我校每班都有计算机和大屏幕电视机,网上教学、查询便捷,利用这个优势,开通学校体育网,把一些体育运动的介绍、规则等知识上传到网上,学生鼠标一点便知,在校园网上发布体育信息,各类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很多是通过网上进行的,内容有体育知识、各类项目的介绍及规则、校园体育公告、精彩体育片段、体育欣赏、焦点论坛、校园体育之星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利用黑板报、橱窗的宣传和海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宣传、展览,与当前的体育形势或学校正在开展的体育活动相配合,制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定期的黑板报宣传主要是一些体育健康知识介绍、体育专题,在橱窗中不定期的展览学校体育掠影等。在各类活动的开展有中运用海报、球讯等吸引师生的注意力,运用体育标语等进行宣传。开展体育手抄报、班级黑板报体育专题的竞赛,营造一种体育氛围。

10.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

学校把各类、各级活动纳入到教师、班级的考核之中。如组织活动的次数、参加人数(参与率)、成绩、纪律、安全、道德风尚、卫生等等。严格按制度执行,责任到人。

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体系,把学生的参与率、名次、纪律、体育知识、体育习惯、态度、提高层次等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照顾个体差异,重视过程、态度和进步幅度。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优秀率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11.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

学校中诸如体育馆、田径场、校园绿化、雕塑、报栏、橱窗等物质环境,都可以通过设计,进行组织,改造和利用,从而构成物质文化环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同时,它们又成为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这些特质会折射入人们的心灵,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此外,体育建筑、设施、场地等,作为一种依托,又承受着师生们体育锻炼的实践。因此,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建造体育场馆、添置设施和精心合理地使用好已有的场地设施和器材。

近年来,我校始终重视体育设施的建设,学校建设了球类活动场地、学生体质监测室、教工活动室等,添置了健身器、飞镖、乒乓球桌等设施。对体育设施及器材实行专人管理、维护,提高体育设施的使用率,延长使用寿命。保护完好的体育设施,包涵着岁月的痕迹,见证着学校的发展,它不但是保护生命的屏障,更是传承文化的载体。

参考文献:

[1] 潘丽萍.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J].体育文化导刊.2002,3.[2] 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3] 陶华滨等.体育文化研究[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8

[4] 陶华滨等.体育文化研究[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8

[5] 刘纯献.浅谈校园体育精神[J].中国学校体育2000(4)

篇7:江苏科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校园文化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适应时代要求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农村教育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校园文化也愈发显出它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如何发展,如何建设既体现新时期教育要求又适合农村特点的校园文化?这样一个新的问题就摆在了面前。笔者在农村学校任教二十余载,深知校园文化的沉淀积累与弘扬创新有效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但相比城镇学校,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起步晚,而且大多没有独立性、连续性的校园文化积淀,这必然引起我们对农村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误区

(一)重外轻内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很多学校往往比较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精神文化建设。比如有的学校只注重搞学校硬件建设、布置校园绿化、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或者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片面强调开展文体等活动,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时,只对单一的物质文化建设乐此不疲。重外轻内,其原因很简单,因为物质文化是“外衣”,而多数人又习惯于“以貌取人”。

(二)机械借鉴

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学校的特色体现,是历史传承和时代特征的有机统一。“多歧为贵,不取苟同。”蔡元培先生的这句话形象的道出

了校园文化的特色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校没有系统的学习和调研,直接从网上生搬硬套,形成的校训、校徽等千篇一律,毫无生机,缺乏个性。有的学校标语内容杂乱;有些学校张贴的名人画像、警句格言过多过杂,而属于师生原创的内容却极少,这直接就导致师生对其漠不关心,等同虚设;有的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很多,但具体的落实措施不得力。这样的校园文化既无法体现学校的特色,又不能促进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

(三)形式单一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从而忽视了德育活动的开展。即使开展了少量的活动,因为缺乏专业的老师,导致很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有的学校文化活动看起来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却让人感觉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开展的,而且组织不够科学严谨,花架子多,说教型的偏多,没有体现校园文化的鲜明特色和实践性原则,活动内涵欠丰富。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表现形态也是丰富复杂的。校园文化是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一个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表现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表现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能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社会声誉等,如何紧扣时代特征来加强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师生为

本,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一)精神文化——精心设计、反复提炼

校园文化不仅有美化环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办学的理念、文化的精髓,它无时无刻不发挥着其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实际上是办学方略、办学理念、办学方向的集中体现。精心打造校园文化首先是精心提炼和确立学校的办学思想,具体体现为“一训三风”,这是一个学校的思想灵魂和文化核心,这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方向和目标。龙桥小学原来的校训是“勤奋、求实、开拓、创新”,校风是“新、实、活、乐”,教风是“爱岗、敬业、严谨、求实”,学风是“诚实、团结、勤奋、向上”。纵观原来的“一训三风”,大而空,这既没有结合学校实际,如嗟来之食,空洞乏力;更没有反映出该校的办学特色,平淡无奇,无滋无味。因此,提炼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自觉形成的、被全校师生共同认同和信守的学校精神和核心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第一步。于是,学校多次召开行政会、教师会,专题讨论研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反复的酝酿、提炼、修改、完善。同时,积极邀请专家“把脉会诊”,广泛征求意见。

龙桥民风彪悍,生性好斗,“匪性”顽劣,而人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综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地理环境、文化底蕴、价值取向、民风民俗等,最终形成了龙桥小学理念文化的基本架构。该校如今的文化载体确定为“清莲”,以莲喻人,因莲而洁。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莲花的七个特点分别象征人的七种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学校以莲高尚、善良、圣洁、正直的品质寓指龙桥小学人“洁”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高洁独立;自尊自爱,,令人敬佩。表达了龙小全体师生学习“清莲”的崇高品德和“觉悟”:面对外界不良的影响能像清莲生长在污泥浊水中一样,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龙小人在清莲文化浸润的校园里,每个人都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二)物质文化——科学规划、精耕细作

核心理念提炼出来了,校园文化才有灵魂,建设工作才有导向。但是,精神文化还需要物质文化去表达和体现,并最终呈现在学校环境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一字一画,譬如,砖的大小瓦的长短,花的种类草的高矮,字的方正画的风格,如此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合理的去布置、去修剪、去描绘。在校园环境和物质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坚持整体、系统、科学的规划原则,而不是毫无规划、目无方向的随心所欲乱做。学校聘请专业团队对校园环境系统进行了总体规划和设计,紧紧围绕“清莲”这个文化载体,秉承“形象整洁,教育廉洁,品行高洁”的核心价值,量体裁衣,形成了一个校园环境和物质文化的初步建设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期、艰苦地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必须科学规划、全面统筹和系统安排,把它纳入学校长远发展规划,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形成人人都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人人都是校园文化的享受者,努力形成浓郁健康 的校园文化,不断提高校园人的生活质量。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费时费力,不能一蹴而就;又耗财耗物,必须精打细算。通过全体师生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如今龙桥小学校园已经穿上一件漂亮、干净、合身、有品味的“衣服”。

(三)行为文化——创新载体、丰富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最终着力并表现在全校师生的行为举止上。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彰显校园特色,龙桥小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积极实施“品行”教育,努力让龙小校园“处处开花、朵朵留香”,让每一位龙小师生“心如莲花、一路芬芳”。

一是从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入手,以每月一主题的德育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教育活动,认真贯彻《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落实《一日常规》、《礼仪规范》,重点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采取明理--导行--自律的模式,抓反复、反复抓,常抓不懈,教会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人,说干净话,穿干净衣,做干净事。

二是立足课堂主渠道,构建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树立“校园课课皆育人”的意识,使课堂成为培育和发展学生道德素养的主要阵地;进一步加大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过程管理,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篇8:江苏科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课外学术科技平台建设,发生发展,思路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术科技的学习, 二是学术科技的创新, 三是学术科技的应用。这三个方面, 在一个时期可能同时存在, 并相互发生作用, 但因社会背景的不同, 会凸现出不同的侧重点。或重学习, 或重创新, 或重应用。创新是中间环节, 学习是创新活动的基础, 应用是创新活动的指向。目前我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基本呈现一种互动的促进机制, 即学术科研活动促进学习的深入、创新的活跃、应用的广泛。

一、我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历程和基本情况

1988年9月, 伴随着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逐步为社会接受, 并一步一步发展起来。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80年代初期到1989年前后,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恢复和校园文化的繁兴, 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开始启动。全国学联在其启动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不断修正校园文化活动领域, 最终提出“要将学术科技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来抓”, 开启了高校共青团、学生会和学校有关部门校园学术科技文化活动工作的新思路: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基金;营造校园良好学术氛围;促进研究与应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建立评比表彰制度。

第二阶段,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系统化、规范化, 并逐步向市场化、社会化迈进。1989年12月20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的31所高校联合发起的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览暨技术交流会, 开启了“挑战杯”活动的序幕。它经过十年的磨砺, 逐渐成为将高校人才智力资源与社会需求整和起来的一个平台, 成为高校青年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一面旗帜、一个主战场, 它确定了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第三阶段, 1999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举办使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取得总体突破。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在量的积累中逐渐实现了质的飞跃。它不再是“业余爱好”、不再是小打小闹、不再是小家碧玉, 而是发展到研究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学术理论和科技发明, 成为高等院校与现实社会、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平台建设的现状与思路

近年来,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作为高校育人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 在培养学生对学术的热爱与追求、坚实的专业基础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学术科研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各高校经过多年的内涵建设, 对学生的学术科技活动也越来越重视, 都有着相对较成熟的学术平台, 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平台建设还存在着科技平台走向成熟还需努力、缺乏或只存在运营不成熟的科技活动组织机构、国家级学术科技类比赛项目参与较少等一些问题, 现结合长春中医药大学实际情况, 探讨大学生学术科技平台建设的新思路。

(一) 争取各方面支持, 找好着力点, 打开突破口

学生的学术科技能力决定了她个人的科研生命、创新能力、职业生命力, 共青团组织应该呼吁各级领导、部门都要高度重视, 应该把它列入重点建设工程来抓, 争得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与保证。尤其中医学、中药学从学科的属性来讲, 属于自然科学中应用科学的范畴, 研究周期长、经费高、出结果难, 学生的科技活动需要政策引导、制度支持。研究生导师学术科研水平高、课题充足, 是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最佳人选, 而对导师最有约束力与管理权限的莫过于学科, 因此找好着力点, 以政策引导、制度约束, 才能打开突破口, 形成良性循环。

(二) 创设良好外部和内部环境

在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全国学术科技类活动挑战杯竞赛中, 相对技术创新的如火如荼, 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一些学科领域的学术科技活动则有些边角余料、生命垂危的感觉, 其形式与内容需要组织者的拓展与创新, 其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 其受重视程度则需要参与者的争取。此为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学生社团等组织机构在学术科技平台建设中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 许多细节性工作都是由它来完成的,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工作的有章可依, 有规可循, 科学化、正规化、有序化使管理机制建设变得必不可少;强大的师资队伍、内涵丰富的图书馆、畅通无阻的校园网络建设等为学生所用的学术资源是学术科技平台建设的基本保证。此为创设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 打造知名品牌, 吸引广大团员青年参与, 营造浓厚氛围, 搭建广阔学术科技平台

上一篇:安全知识进社区活动下一篇:后勤处副处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