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景观与校园文化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环境育人”视角下校园文化景观提升设计研究 ——以厦门大学为例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刻变革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自上世纪90年代起,高校新校区的建设和老校区的改造工作蓬勃发展,校园建设模式逐步由增量扩张到存量更新转变。由于建设速度过快且建设时未能全面了解学校的文化精神内涵,产生了大量千篇一律、缺少文化特色的校园,归根究底,则是建设过程中对校园文化环境塑造的漠视和缺失。环境培养人,而人的发展过程始终处于环境之中。校园文化景观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校园需要分层次的文化景观提升,以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这对师生思想行为的认知和形成至关重要。对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景观的研究,不仅可以传承校园的特色文脉、树立校园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而且在提升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打造特色校园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章绪论部分对校园文化景观的相关概念做出界定,探讨校园文化景观塑造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第二章列举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基础,在收集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东西方校园的建设历程和误区,并吸收优秀的建设经验,总结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理论依据。第三章为调研章节,对厦门大学思明校区文化景观的变迁历程和现状调查进行普查、分类、归纳。第四章总结调研成果,并结合调研情况对厦门大学新老校区的文化景观建设提出分层次建设的合理化意见。第五章以实际项目为契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印证前文的设计理论和手法。第六章对全文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阐明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新时代的教育体制要求校园环境的塑造不仅需要优秀的建筑设计和校园规划,更需要校园环境的营造。本文的创新点是从校园文化景观的角度切入校园研究,以小见大,以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以“环境育人”为出发点,分析良好的校园环境对育人的重要性,打造富有活力的校园场景。采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结合凯文·林奇提出的城市系统层次理论,将校园文化景观的多样因素分层次普查研究,形成校园文化景观体系,并提出相应的改造提升策略。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环境育人

学科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缘起

1.2 课题的提出背景

1.2.1 厦门大学文化景观的特殊性和代表性

1.2.2 大学校园的文化景观建设普遍有所欠缺

1.2.3 师生对校园环境的新要求

1.3 主要概念界定

1.3.1 文化景观

1.3.2 校园文化景观

1.3.3 校园景观文化

1.3.4 校园环境提升

1.4 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综述

1.4.1 广义文化景观的研究成果综述

1.4.2 校园整体环境及文化景观设计的研究成果综述

1.4.3 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研究成果综述

1.4.4 厦门大学校园的研究成果综述

1.4.5 研究状况综述

1.5 课题研究目标及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1.7.1 研究框架

1.7.2 创新点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校园文化景观的案例研究及相关理论梳理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

2.1.2 系统论的研究方法

2.2 国内外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特点

2.2.1 国内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与园林的关系

2.2.2 国外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与城市关系

2.3 国内外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案例分析

2.3.1 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景观设计

2.3.2 莱斯大学布洛斯坦咖啡厅设计

2.3.3 东京大学赤门环境设计

2.4 校园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

2.4.1 空间性与设计的弹性化

2.4.2 时代性与设计的创新化

2.4.3 传承性与设计的整体化

2.4.4 在地性与设计的地域化

2.4.5 迭加性与设计的动态化

2.5 校园文化景观的场所精神

2.5.1 校园文化内涵

2.5.2 校园文化基础

2.5.3 校园文化定位

2.5.4 校园文化语境

2.5.5 校园文化在地

2.6 校园文化景观的隐性功能

2.6.1 文化传播的载体

2.6.2 价值教育的导向

2.6.3 校园特色的基石

2.6.4 隐性教育的平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厦门大学文化景观的变迁历程与现状调查

3.1 历时性——厦门大学文化景观变迁历程回顾

3.1.1 私立时期(1921-1937)——小规模建设、基本风格形成

3.1.2 国立时期(1938-1949)——校园修复

3.1.3 建国后至文革时期(1950-1966)——初步形成组团布局

3.1.4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1976-1990)——全面建设,校园格局基本稳定

3.1.5 整合时期(1991至今)——校园风格的协调、校园环境更新

3.2 共时性厦门大学文化景观建设体系的现状调查

3.2.1 区域——校园功能分区

3.2.2 道路——校园路网

3.2.3 界面——多边性开放空间

3.2.4 节点——校园建筑

3.2.5 标志物——景观小品和文物古迹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厦门大学新老校区文化景观现状分析与建设原则

4.1 新老校区文化景观的建设误区与经验

4.1.1 新校区文化景观建设误区与建设原则

4.1.2 老校区文化景观建设经验及手法分析

4.2 厦门大学老校区文化景观保护提升原则

4.2.1 建立体系,系统保护

4.2.2 片区归类,结构整合

4.2.3 由点到面,关系强化

4.2.4 强化辨识,元素拓展

4.3 厦门大学新校区文化景观建设健全原则

4.3.1 系统再现,综合把握

4.3.2 结构清晰,便捷通达

4.3.3 关系再造,和谐共生

4.3.4 元素强化,彰显个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厦门大学文化景观保护及提升设计

5.1 白城(镇北关)遗址保护与环境提升设计

5.1.1 区位及历史沿革

5.1.2 现状描述及问题

5.1.3 改造提升策略

5.1.4 叙事空间的构建

5.2 南强二教学楼综合改造提升设计

5.2.1 区位及历史沿革

5.2.2 现状描述及问题

5.2.3 改造提升策略

5.2.4 交往空间的营造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成果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片索引

附录B 表格索引

附录C 校园文化景观分布及详细介绍

上一篇:布线结构与结构设计论文提纲下一篇:工艺性化学工程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