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

2022-09-10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 是学生学习的巨大源动力。初中化学主要是启蒙教育, 教材内容比较琐碎, 涉及的基本要领达80余条, 学生感到难记, 不易掌握, 提不起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笔者在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上好绪言课, 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绪言课是初中学生接触化学理论知识的第一堂课, 绪言课的成败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故而绪言课不能照本宣科、随便带过。而应给学生多介绍一些最新的、有趣的事例。内容必须丰富、详实。例如:化学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化学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大自然中有趣的化学现象等。这需要教师平时注意收集资料, 有所积累, 才能举出生动、有趣、鲜活的例子;另外教师应多用一些轻松活泼的语言, 活跃课堂气氛。注意情感的投入, 融洽师生关系, 为今后师生的教学交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营造宽松气氛, 在探究中培养兴趣

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 积极倡导并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 允许学生与教师相互讨论及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养成探究意识的基础。例如:在讲“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教材上是先把广口瓶的容积分成五等份, 然后再做实验。最后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为此有的同学提出异议:“既然我们要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但我们并不知道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而为什么做实验时我们一定要先把广口瓶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呢?分成八等份、十等份不行吗?”这个问题的提出, 让我非常吃惊, 我高度地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 敢于探究的精神, 同时我也号召同学先做实验, 然后再测量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占整个广口瓶的几分之几。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1、培养探究人格, 激发学习兴趣。勇于创新探索的志向、科学顽强的毅力,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是探究人格的基本内涵。

(1) 在教学中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适当讲述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介绍当今世界化学科学研究前沿和面临的主要困难, 以及化学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环保、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

(2) 设计要求高、难度大、有一定危险的实验。例如:面粉爆炸实验, 氢气爆炸实验, 细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等实验。这些难度较大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演示, 严格按照实验规则准确操作。教师要对失败者加以鼓励, 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勤奋严谨的科学品格。

2、培养好奇心、强化探究欲。

好奇心是形成探究欲的一个基本要素。而探究欲的不断强化又为学生产生好奇心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例如, 学习通电分解水的实验中。理论上氧气的体积与氢气的体积比应该是1:2。而实际上细心的同学发现并不是1:2, 而是略大于这个数值 (尤其是在实物投影上打出来后观察更明显) 。这一现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于是我请同学们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让同学们在课后去查一下氢气与氧气的溶解性表, 结果发现氢气的溶解性远远小于氧气的溶解性, 答案也就自然得出了。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验后, 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也促使了学生探究精神的养成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 我在讲解金刚石可以在液氧中燃烧时, 有同学提出, 液氧的温度很低, 金刚石能燃烧吗?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课堂讨论的气氛很热烈。使学生对物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和理解。

三、渗透情感教育, 培养后进生的兴趣

后进生的情感细腻、脆弱。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不注意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积极性, 就极易将他们推到反面, 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 以至破罐破摔、厌学逃学。笔者曾就一个学生做过实验调查:该生学习成绩较差, 尤其数学, 经常受到教师批评。由于教师忽略了对该生心理的承受能力, 忽略了情感的培养, 挫伤了他的自尊心、积极性, 结果导致了该生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 对数学厌烦, 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而我则察言观色, 积极对他进行鼓励、表扬、与之谈心、交朋友、慢慢和他建立感情, 增加他的精神食粮, 使他产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结果在当年的中考中, 该生其它功课的成绩均不理想, 尤其数学成绩差, 但化学却考到了八十几分。这就是充分尊重后进生的人格, 注重情感培养的成功的典型范例。

现代中学生与以往的中学生相比, 有较大的变化。受家庭、社会的影响, 交往比较广泛。但他们的交往,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仅凭感情交往, 较易感情用事, 对自己喜欢的教师, 毕恭毕敬;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却敢顶撞挑衅。实践证明, 学生对哪个教师有感情, 他教的这门功课学生也学得好。如果我们对待后进生, 能投入大量的情感交住, 把他们视为真正的兄弟、姐妹, 结成忘年之交, 思想上给予引导, 心理上给予疏导, 学习上给予辅导, 生活上给予关心, 相信后进生会视你为知己, 对你信赖, 对你佩服, 由此迁移到你所教的科目, 对化学感兴趣, 认为学不好化学就对不起你。这就是“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的效应。

四、开展讨论, 启发兴趣

课堂教学中, 结合实际提出问题, 引起争论, 老师就可以顺势用化学知识来做解释。如让学生讨论桂林的山水为什么千奇百怪, 溶洞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你一言、他一语提出了各种答案。这时老师可因势利导, 加以解释, 这是难溶于水的碳酸氢钙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变成可溶的碳酸氢钙, 而可溶的碳酸氢钙受热后又变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 即难溶的碳酸钙与可溶的碳酸氢钙之间在互相转化。而桂林的山石中碳酸钙含量比其它地方高。经过千百万年的上述变化, 就自然变成了“甲天下”的桂林水山水。另外, 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滴水石穿”讲到自然界中化学现象:“滴水石长”, 桂林的石笋古柱就这样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地长高。并且由此绰号出日常生活中的硬水。泉水、井水等常是硬水。在水壶和锅炉里能形成锅垢, 这是由于生成了碳酸钙等沉淀的缘故。并且提出水的硬度高对生活和生产都有危害。洗涤用水如果硬度太高, 不仅浪费肥泉, 而且衣物也不易洗干净。长期饮用硬度很高或硬度过低的水, 都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 对硬水进行处理, 以降低或消除综的硬度是很重要的。通过这一番讲解, 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对碳酸钙与碳酸氢钙间的转化这一知识印象更深刻,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上一篇:民间公益组织运作模式研究——基于杭州滴水公益服务中心实证研究下一篇:浅谈会计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