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翻译理论

2022-10-18

长期以来, “翻译理论”似乎都是翻译家和学者们的天下。但凡谈及翻译理论, 必然是引用古今中外著名专家的深奥理论;但凡谈及翻译理论的应用, 必然是指导翻译者翻译中外作品的范畴。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在中国高校中, 众多的英语学习者对翻译理论的迫切需求。这里所指的英语学习者并非是英语专业的学生, 他们虽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也不能指望他们在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之后全都成为“英语专家”。但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多年来走入一个误区, 把英语当成一门学科来教, 语法和词汇是重中之重, 所谓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巧中的“译”也在应试备考的题海中变成了“就事论事”, 很少从理论的高度去讲授翻译。但是笔者认为, 应该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强调一些重要的翻译理论, 然后用这些理论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 这样方能使他们更好的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 更加透彻的领悟英语文化, 以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 更加灵活的把英语作为一种工具, 而不仅仅是应付考试的学科。因此, 本文脱离纯理论的角度, 或者说脱离了翻译家和学者谈论的深奥晦涩的理论角度, 着重于讨论一些对于英语教学有指导作用的翻译理论 (包括翻译原则, 翻译策略) , 更以英语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载体, 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 翻译原则与翻译方法——直译、意译

在英语教学中, 首先要避免把翻译理论等同于翻译方法。翻译方法是我们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翻译观或翻译原则的影响下, 采取的具体做法, 比如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以及正反、反正表达法等。所以, 在英语教学中, 翻译观或翻译原则尤为重要。

1.1 翻译原则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具体说来, 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但是, 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换易言语”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无疑就是:翻译的原则是什么?翻译的方法是什么?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 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此标准对中国翻译界影响深远, 以至于后人谈及翻译, 必提“信、达、雅”, 就连在没有专门学习过翻译理论的学生之中, 恐怕不知“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的也是凤毛麟角。然而严复的翻译原则, 在翻译实践中很难完全达到, 它只是高度概括的抽象标准, 缺乏切实的指导性, 尤其在现代翻译中, 为何“雅”?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原文不达, 也可以故意使之“达”;原文不雅, 也可以故意使之“雅”。那么, 这样和“信”字不是自相矛盾吗?光绪二十年 (1894年) , 马建忠 (1845-1900) 在其《拟设翻译书院议》中提出了“善译”的标准, 归根结底就是“信”—从内容意旨到风格效果无所不信;钱钟书提出“化境”;傅雷提出“不求形似, 而在神似”, 然而,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 如果采用“善译”或者“神似”、“化境”—作为标准去衡量学生的翻译甚至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 可以说, 没有任何人能够“达标”, 因为这对于精通英汉两种语言的翻译大家来说都难以完全实现, 更别提只是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学生了。所以我们应该提出更适用于教学实践的翻译原则:1) 信守源语言的内容意旨;2) 尊重译入语的语言习惯;3) 考虑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这三条具体原则是笔者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因为只有在翻译原则的指导下, 形成正确的翻译观, 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欣赏外国文学作品, 或是在实用翻译中作为参考。

1.2 翻译策略——直译与意译

翻译原则是抽象的, 是宏观的,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翻译实践, 就需要借助一些具体的翻译策略。而在教学过程中, 最常提到的翻译策略就是直译与意译。何时用直译, 何时用意译;怎样把握直译与意译的界线度, 都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翻译理论的发展史上, 直译与意译之争由来已久, 但现在已经达成共识, 直译和意译不等于死译和胡译。直译是既传达原作意义又照顾形式且为译语读者所接受的。直译强调形似, 模仿源语言结构, 照顾语序但是又兼顾意义。直译在文学翻译中所占份额大于在科学翻译。因为科学翻译重内容而不重形式;意译是传达意义而不拘原作形式的翻译。意译侧重变形保意, 形式上有增有减, 词序前后有变, 是据意调形, 以适应译语的形式要求。所以意译的自由是表达的自由, 而不是改意的自由, 这是把握意译不走向胡译的关键。

直译和意译的使用领域并没有严格的区分,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 也是应该让学生铭记的总原则是:当原语与译语可以相互理解, 或者虽然有差异, 但经过解释仍可以理解的情况下, 可以使用直译的策略;当文本中含有与本文化紧密相关的概念, 而且译入语中没有的时候, 用意译的策略更加稳妥。该原则在学生进行英汉翻译时提供了一个宏观的理论指导, 但是我们在翻译实践中不能走极端, 不能奉行教条主义, 因为直译和意译原本就是一对相辅相成的范畴。

2 英语教学实践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现状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走入了一些误区:把英语当成一门纯粹的学科, 词汇和语法是课堂讲授的重中之重, 在一定程度上, 忽视了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放在英美文化背景之下的学习, 听、说、读、写、译五项技巧中的“译”也在应试备考的题海中变成了“就事论事”, 教师很少在理论的高度去讲授翻译, 学生对待翻译也像做数学习题一样, 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在语言的整体框架下欣赏文学作品, 在独特的文化氛围中翻译文本, 帮助学生建立适宜的翻译观, 并学会在翻译过程中, 有意识的选择直译或意译策略, 进而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2.2 存在的问题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翻译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类。

(1) 太过于拘泥源文本的形式, 造成译文晦涩难懂, 不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 即死译。笔者从讲授的教材中挑出几个典型例子以示说明

例1:I am not in E.B.White’s class as a writer or in my neighbor’s league as a farmer, but I’m getting by.

学生译文:作为一名作家, 我与E.B.怀特不在一个阶层;作为一个农民, 我跟邻居不在一个同盟, 但是我还过得去。参考译文:作为作家, 我和E.B.怀特不属同一等级, 作为农场主, 我和乡邻也不是同一类人, 不过我应付的还行。

从此例, 可以看出学生译文的特点就是完全按照原文的形式, 实行字对字的翻译, 尤其是在处理class和league两个单词时, 完全按照字面意思翻译过来, 使译文很不通顺, 还有farmer一词, 没有在全文的语境中考虑它的意思, 直接翻译为农民, 而farmer在词典中的解释是one who works on or operates a farm, 并且根据上下文, 我们得知作者确实是属于后者:he operates his own farm.所以翻译为农场主更加贴切。

例2:Alongside me was a slender woman in a black dress, my guide back to a time when the surrounding settlement in Dresden, Ontario, was home to a hero in American history.

学生译文:在我旁边是一位苗条的穿着黑裙子的女子, 她是我的向导, 带我回到了那个时代, 那个时候安大略省的得雷斯顿有着美国历史上一位英雄的家。参考译文:我身边是一位苗条的黑衣女子, 把我带回到过去的向导。那时, 安大略省得雷斯顿这一带住着美国历史上的一位英雄。此例突出的说明了学生在翻译的时候, 死守着原文的语序, 甚至每个单词的词性, 在此句中, home一词的翻译充分说明了学生中存在的严重的“死译”, 使译文变成了看起来是中文, 仔细读来全然不是中文那回事的“怪胎”。

例3:What better word to describe the way in which we have been forced to live?What sadder reflection on all that we have become in this new and puzzlingtime?

学生译文:还有什么更好的词汇来描述我们被迫生活的方式?还有什么对我们在这个崭新的令人困惑的时代变成的样子的更可悲的反映么?参考译文:还有什么更好的字眼能用来描述我们被迫选择的生活方式呢?还有什么更为可悲地表明我们在这个令人困惑地新时代所感受到地惶恐之情呢?从这些译例可以看出, 学生的翻译中更多的是直译, 而且是绝对的直译, 甚至是死译, 应该让学生明白意译的重要性, 在保留原有形式而导致语意不通的情况下, 应该考虑调形保意, 使之更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

(2) 忽视中英文化差异, 对习语和成语胡译、乱译

这只要是因为学生缺乏有关英美国家宗教、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 造成盲目随便的翻译, 尤其是在处理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的文本时, 忽略了要忠于源语言的重要性, 也以教材中的句子为例

例:There was only one answer:flight.“I knew the North star, ”Henson wrote years later, “Like the star of Bethlehem, it announced where my salvation lay.”

学生译文:只有一个答案:逃亡。“我认识北斗星, ”多年后汉森写道, “就好像伯利恒的星星, 它告诉我在哪里我可以被拯救。”参考译文:只有一条路可走:逃亡。“我会认北斗星, ”许多年后汉森写道, “就像圣地伯利恒的救星一样, 它告诉我在哪里可以获救。”很显然, 学生的译文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处理好the star of Bethlehem的翻译, 学生的译文没有突出Bethlehem这个地方所具备的宗教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中国学生对于基督教缺乏了解, 不知道伯利恒是传说中耶稣降生的地方, 因此被奉为圣地, 那里的星星就像汪洋大海中的灯塔一样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 给人以希望, 自然就是基督教徒的救星了。

不同的民族对一些具有文化义的动、植物词以及季节词的属性和特征的认识往往有异同之处, 故而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并出现了许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隐喻现象, 使英汉语中的某些词语产生了褒贬、好恶、悲欢等浓郁的感情色彩。中国人十分喜爱猫, 用“馋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c a t“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山羊”是个褒意词, 而英国人却视“g o a t”为色鬼, 淫荡的人。狗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相当高, 所以有了以下表达方式: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个幸运儿) ;You a re a yellow dog (你是胆小鬼) 等, 汉语中却有很多词汇比如走狗, 狗腿子之类的贬义词。笔者曾在一名学生的作文后批注-are you a yellow dog?结果那名学生带着一脸无辜和委屈的表情来问我为什么称他为狗?由此, 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翻译的时候尤其重要。有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成语也值得注意。例如:L i c k/Kiss the dust (《弥加书》第七章第17节) 不能冒失地译成“五体投地”或“顶礼膜拜”。该成语深层喻义是“卑躬屈膝, 忍受侮辱”, 其贬责之意与汉语中的“胯下之辱”略有相同之处。还要避免把汉语鲜明的民族或地方色彩强加到译文中去。例如, 学生看到Speak of the devil, he will appear就会脱口而出“说曹操, 曹操到”。但曹操是中国的历史人物, 西方人未必知道。如果强行把该谚语翻译成中国谚语, 岂不是有点不伦不类, 不洋不中?所以有时候直译或者字面翻译要优于意译, 因为有时直译能保持原文的生动形象, 补充或丰富汉语词汇, 使译文新鲜有力。

3 结语

正确的翻译原则可以让我们掌握正确的翻译策略, 正确的翻译策略又能指导我们找到适宜的翻译方法, 所以我们不能片面的强调具体的翻译方法, 而是要把翻译放在宏观的框架下进行处理。在英语教学中, 这就意味着, 不能只是让学生为了提高翻译而进行题海战术, 那样提高的也不过是语法和词汇, 那只是初级水平的翻译, 相反英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理论上的东西, 比如正确的翻译理论, 为了配合翻译理论, 在英语教学中, 老师要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来教授, 多多强调它的文化特性, 强调它和汉语的差异, 多补充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来开阔学生的眼界。正所谓翻译大家都是“杂家”, 奥妙也在于此, 翻译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更是把一种文化引进到另一种文化, 只有如此, 不管是翻译大家, 还是英语学习者才能掌握翻译的正确方法。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国高校中众多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者对翻译理论的迫切需求, 强调一些重要并且有指导意义的翻译理论, 能够使他们更好的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 更加透彻的领悟英语文化, 以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 更加灵活的把英语作为一种工具使用。因此, 本文着重于讨论一些对于英语教学有指导作用的翻译理论, 包括翻译原则, 翻译策略, 更以英语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载体, 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英语教学,翻译原则,直译,意译

参考文献

[1]  Mary,  Snell Hornb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2]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3]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4]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5]  李亚舒, 黄忠廉.科学翻译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6]  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5.

[7]  平洪, 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8]  师新民, 肖维青.信息化翻译教学的新视野[J].外语界, 2006 (5) .

[9]  司显柱.文学:译可译, 非常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9) .

上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及其路径选择下一篇:论“实名制”与公民隐私权、言论自由权的平衡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