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名地名在英语中的翻译

2024-04-25

中国人名地名在英语中的翻译(精选5篇)

篇1:中国人名地名在英语中的翻译

英语人名地名的翻译

英语人名、地名,有工具书可查,全国统一,读者方便。我国出版的《新英汉词典》《英华大词典》正文中都列有英美等国家的重要地名。《新英汉词典》附录里有常见英美姓名表;近年出版的《辞海》后面附有“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此外,有辛华编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中国地名委员会编的《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出版)《法语姓名译名手册》以及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德语、罗马尼亚语、日语等姓名译名手册。如仍然查不到,可以借用上述工具书中含有相同音节的词条中的汉词拼组。

如Spoited Tail这个人名,《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中没有列入,但倒有包含相同音节(或音素)的词。Spotted Tail一词,可参考SpOtts(斯波茨)与Olmste以奥姆斯特德)取前者的首音节与后者的尾音节,组成“斯波特德”。Tail一词可参照Tailor(泰勒)译为“泰尔”,全名可译为“斯波特德·泰尔”。

假如必须自译,有几点要注意:

(1)要用我国出版物沿用已久的名词,不要另起炉灶,人名如“罗斯福”,“伊丽莎白”等,地名如“泰晤土河”,“洛杉矶”等。

(2)用音译,慎用意译及以音谐意,如人名Wall,sleep,译成“沃尔”与“斯利普"不可译成“墙(墙壁)”与“睡(睡眠)”。地名Longbridge,Pleasant Hill,译成“朗布里奇”,“普莱曾特希尔”,不译成“长桥”,“令人愉快的山”。

(3)人名中姓和名(及教名)之间,用圆点间隔,如John Thomas Smith“约翰·托马斯·史密斯”。姓氏前有Jr译成“小”以示与其祖父相区别,地名若有两个词,则不间隔,如Las Animas“拉斯阿尼马斯”。

(4)具有较明显的外来民族特征的姓名,按原民族语言译音,如Skolovski“斯克沃夫斯基”(波兰语发音),其余按英语发音习惯处理,如Skolovsky “斯科路夫斯基”(英语发音)。

(5)用我国普通话发音,用规范的、通俗的汉字。

篇2:中国人名地名在英语中的翻译

2018翻译硕士考研:人名及地名

一、福岛核电站(Fukushima Nuclear Power Plan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核电站,由福岛一站、福岛二站组成,共10台机组(一站6台,二站4台),均为沸水堆。受东日本大地震影响,福岛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机构

桥大学的雪梨苏塞克斯学院,信奉清教思想。在1642年一1648年两次内战中,先后统率“铁骑军”和新模范军,战胜了王党的军队。1645年6月在纳西比战役中取得对王党的决定性胜利。1649年,在城市平民和自耕农压力下,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共和国。1653年,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自任“护国主”。

八、霍布斯((1588-1679),出生于英国威尔特郡一个乡村牧师家庭,自幼聪颖好学,15岁进著名的牛津大学学习。毕业后不久,到一个大贵族家任家庭教师。在欧洲大陆旅游多年,结识了许多科学家。曾经做过培根的秘书,深受培根思想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一度移居法国,克伦威尔执政时,返回英国。此后,他的思想得到了传播。

九、史蒂夫·乔布斯(1955-2011),发明家、企业家、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前行政总裁。1976年乔布斯和朋友成立苹果电脑公司,他陪伴了苹果公司数十年的起落与复兴,先后领导和推出了麦金塔计算机、iMac、iPod、iPhone等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2011年10月5日他因病逝世,享年56岁。乔布斯是改变世界的天才,他凭敏锐的触觉和过人的智慧,勇于变革,不断创新,引领全球资讯科技和电子产品的潮流,把电脑和电子产品变得简约化、平民化,让曾经是昂贵稀罕的电子产品变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篇3:中国人名地名在英语中的翻译

1 人名的重要价值

1) 人名的文化内涵

人名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形式, 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人名的语源十分广泛, 所涉及的典故也居多, 文化容量比较庞大, 且变化多端, 针对人名文化与人名翻译的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比较重视“起名”, 在我国春秋时期, 学者孔子就极其强调“名”, 比较著名的学说有“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等。尽管孔子所指的多是名分、名义, 但发展至后世, 人们对名字、名称等也极为重视。[1]

2)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名称

文学, 从本质上讲也是“人学”。文学作品创作向来以“人物”描写为中心, 即通过人物刻画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映。一般情况下, 为更加深刻地描绘出人物的性格, 暗示人物的经历、命运与结局等, 作者总会小心谨慎地为故事人物择取名字, 而绝非信手杜撰或随心所欲。从某种程度上讲, 文本分析或者叙事分析通常会遵循一个基本原则, 即选择人名就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法, 每一个人名都具有展现人物个性、活力以及命运的功能。如狄更斯在作品《大卫科波菲尔》中, 将主人公继父的名字取名为“杀人石 (Murdstone) ”, 这一名字在衬托人物的形象与个性方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能;还有萨克雷在小说《名利场》中, 将两位性格完全相反的女性取名为“Amelia”, 意思是勤劳, 这名女性为人善良, 且十分勤劳, 而另一名女性“Sharp”, 意思是尖刻, 而其在作品中的形象也是以自私狡诈为主。著名学者尼科诺夫就曾说过, 越是有名的大师, 在为作品中的人物选择名字时越是谨慎。

3) 《红楼梦》中人名的意义

《红楼梦》中的人物数量达数百人之多, 给这么多的人物角色起名字, 其实并不是一件特别棘手的事情, 但要想为这么多人物选取有内涵、有特色的名字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人物命名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名隐喻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些具有象征含义的人名通常都是采用谐音进行命名, 即将名与姓隐埋于音, 实现音与义的结合。如作品中的甄士隐, 谐音“真事隐”, 意思是将真正的事情隐去;贾雨村, 谐音“假语存”, 意思是用假语村言编纂出一段故事情节等。第二类是人名预示着人物的命运与结局。这类名字往往暗示出了作者对故事中人物悲剧命运的哀叹之情, 如贾府中的元春、迎春、探春与惜春这四名女性的名字, 采用了藏头双关的艺术手法, 连起来读的谐音即为“原应叹息”。第三类是人名暗示人物的个性与形象。曹雪芹也常用人物名字对人物的形象与个性进行暗示性的介绍。[2]同时, 透过这些人物的名字, 还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这些人物的基本态度等, 如作品中的贾敬, 其谐音即为“假经”或“假敬”, 暗示出了这位人物不问世事的心理状态;还有贾赦, 谐音为“假色”, 暗示出了其苟活且好色的个性特征。等。由此可以看出, 人名在《红楼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价值。

2《红楼梦》的人名特点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堪称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 是集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于一身的文学宝库。要想深刻理解这一文学佳作的精髓, 首先就必须领会作者对人物命名的技巧和特点, 了解每一个名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小说中人物名字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借助谐音命名

比较明显的是作者对谐音的借用, 有些谐音直接点明主题。比如, 《红楼梦》提纲挈领式的人物——贾雨村的谐音“假语村”, 作者以“假语村言”提醒读者, 有统领全文的作用;甄士隐的谐音“真事隐”, 指事情的真相被隐藏。有些人名的谐音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比如英莲的谐音“应怜”, 表达了这一人物值得被人同情的含义;甄家的丫环娇杏的谐音“侥幸”, 有幸运之意。

2) 以趣闻轶事命名

比较典型的便是贾宝玉这个名字的由来。因其衔玉而生, 一出生下来口里就口含通灵宝玉, 上面还刻了字:莫失莫忘, 仙寿恒昌。贾家因此认为他是上天恩赐的孩子, 能够光宗耀祖。

3) 以珠宝玉石命名

人名不只是一种称谓符号, 其还具有反映人物身份、背景、地位、个性、愿景以及爱好等功能。[3]《红楼梦》中的几个大家族, 其自然希望自己家族的人丁兴旺、财源广进等, 因而有不少人物都被用金玉进行命名。如宝玉、宝钗、贾珍、贾珠、珍珠、琥珀等。

3 英译本《红楼梦》的人名翻译艺术

《红楼梦》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庞大且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即使是国人也常常会受到疑惑, 更何况是对中华文化不太了解的外国读者。当前社会上流传较为广泛的两份全译版本分别是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 tone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两个版本各有千秋, 都是将《红楼梦》推向世界的有力之作。

1) 音译法

汉语人名翻译目前最常用的翻译方法就是音译法, 杨宪益夫妇译本和霍克斯译本在主要人物方面大部分采用这种方法。在细节上, 有些微妙差异。杨译本常常采用韦氏音标音译, 例:甄士隐译为Chen Shih-yin, 贾雨村译为Chia Yu-tsun, 贾宝玉译为Chia Pao-yu, 林黛玉译为Lin Tai-yu。这种翻译更加符合英语常用的发音习惯, 对于外国读者来说接受度更高;霍译本较多时候采用汉语拼音, 例:甄士隐译为Zhen Shiyin, 贾雨村译为Jia Yucun, 贾宝玉译为Jia Baoyu, 林黛玉译为Lin Dai⁃yu。这种翻译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了保留了原著中的原汁原味, 对于外国读者来说更加容易了解到最真实的中国文化。然而, 《红楼梦》并非是一部普通的文学作品, 曹雪芹在给人物命名时可是花费了一番功夫的。如果单纯地将贾雨村、甄士隐按照上面的音译法翻译出来的话, 那么读者便很难从本质上理解曹雪芹“假语村, 真事隐”的深层次内涵了, 所以这两个译本都在译文后面加了特别的标注, 是为音译加注释说明。[4]比如, 杨译本的甄士隐, 后面加了Homophone for true facts concealed这样的标注。这种翻译方法虽然将原文中深藏的内涵明确地给予解释说明, 不过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说, 他们读Chen Shih-yin (Homophone for true facts concealed) 和我们国人读甄士隐 (真事隐) 还是存在一定差别的。

2) 意译法

霍克斯译本在翻译人名上还采用了意译法, 是译者将自己对小说的理解与领悟和原作者本身的人物命名用意结合起来, 从而另外选择了一个译名, 句子结构也有可能做较大的调整。霍克斯将这种译法大多用在奴仆和丫鬟的名字上, 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贾府的奴仆和丫鬟的名字都有着属于自身的、深层次的寓意, 并不同于主要人物的起名思路。霍克斯译本非常巧妙地将鸳鸯译为Faithful, 给人一种人如其名的想法, 充分地揭露了贾母身边这个丫鬟的性格特征:对贾母无比忠诚, 誓死不嫁。这样看来译文似乎别有一番滋味。将甄家丫鬟娇杏翻译为Lucky, 同样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另将晴雯翻译为Skybright、袭人翻译为Aronma、平儿翻译为Patience, 这种翻译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外国读者可细细品味其翻译之妙, 耐人寻味。另外, 就是对外号的意译法, 外号也是人物的名字, 也可直接用于人物的名称呼唤。外号之类的人物名字主要是为了表达意义, 简而言之, 其首要功能就是传情达意。[5]采用意译法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外号、别号、小名、绰号、昵称、艺名等进行翻译, 不仅能够更为精准地表达其含义, 而且可以使译作与原著在功能上达到对等。如《红楼梦》中的二姑娘又有诨名“二木头”, 三姑娘则有“玫瑰花”这一诨名, 杨宪益译本将“二木头”与“玫瑰花”分别以为Dumbbell与Rose, 这种意译法能够更加准确到位的表达出原文的真实寓意。

3) 注释法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 使得目标语读者很难像源语读者那样, 准确无误地领悟到人名背后所隐藏的特殊含义。或许会有部分优秀的翻译者能够化用莎翁或者乔叟名著中的代表性人物名称, 但依然无法彻底避免译作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本中人物个性与命运的艺术性描写。基于这种情况, 杨宪益在译文中使用了拼音法, 但由于《红楼梦》中的“人名文化”太过重要, 因而想要真正译好原著, 就必须要对原著中的人名所隐含的文化内涵进行诠释或备注。这是因为寥寥数语根本无法完全阐释出其内在含义, 添加注释是极为关键的手段。而采用注释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注释不受次数与句长的限制, 因此可以更好地填补意译与直译的不足;另一个则是注释法不会干扰到原文的完整性与结构性。根据注释法的这些特征可以得出, 所有的人物名称都能够通过注释得到妥善与准确的翻译。[6]

4) 其他翻译法

《红楼梦》的英译本还应用了拉丁语、法语等其他翻译语言形式进行翻译。法语对英语使用国家并不陌生, 即便是在现代英语中依然能够寻找到法语的影子或足迹, 因此, 在读到一些常见或常用的法语词汇时, 英语语言阅读者并不会感到吃力。尤其是法语用阳性与阴性之分, 用法语进行命名能够一眼分辨出男性与女性的名字。其中, 用法语词汇对人名进行翻译, 还可以更为突出地彰显出女戏子们的特征与身份。比如, 珠宝类的人名“宝官”, 用法语翻译则是“trésor”, 即对应英文词汇“treasure”。这类人名用法语进行翻译不但可以更好的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而且能够让英文读者毫不费力的猜测出其含义。[7]另外, 作品中有许多具有神话色彩的人物形象, 有道士、尼姑、和尚、神仙等。译者在翻译这类人名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人物姓名中所包含的特殊含义。译者应该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最大化地表现出原著对神鬼之力的刻画。杨宪益译本中, 将“渺渺真人”译为the Taoist of Boundless Time、“茫茫大士”译为the Buddhist of Infinite Space, 一方面说明了这两位仙人和天地同寿命、不可侵犯的尊贵身份, 另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其法力无边、能够代言浩瀚的时间和空间的蕴意。

中国传统的姓名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如何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姓名也是一门学问, 它在小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 翻译作品的成功与否与人物姓名的翻译方法密切相关。如果人物姓名翻译不得体, 势必给传统文化传递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前文对于《红楼梦》这部文学佳作本身命名之妙的品鉴, 在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人名的处理, 我们得知译者在进行人名翻译时并没有固定的章法, 也不需要统一的模式。不管是音译、音译加注、意译, 或者是一些特殊译法, 都需要译者依据具体的文体, 按照修辞和作品传达内容的需要, 借助灵活多变的处理方法, 加上自身对作品的领悟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去把握, 巧妙运用语言, 理清思路, 便能拿出一部上好的译作。

参考文献

[1]师杰.论《红楼梦》英译本人名翻译策略[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2]苏涣.浅谈《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人名翻译[J].中等职业教育·教育随笔, 2011 (5) .

[3]梅傲雪.浅析霍克斯对《红楼梦》中人名的翻译[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 .

[4]傅煊翔.生态翻译视角下的汉语典籍人名翻译研究——以《红楼梦》翻译为例[J].英语教师, 2016 (05) .

[5]李田心.《红楼梦》人名翻译探微——人名的功能与尤金.奈达的“功能相当”翻译理论[J].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3) .

[6]肖家燕, 庞继贤.文学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05) .

篇4:中国人名地名在英语中的翻译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对跨文化翻译借用的国家,关于这一点历史资料上有所描述。到了五四运动前后,我国学者对西方文化的研究翻译一度空前高涨,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来,我国对西方文化的翻译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个国家不仅加强了对我国发展的新闻报道,也加强了与我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并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展开了多边合作。另外,我国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也开设英语新闻频道,对外宣传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国家政策法规。对内则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把英语国家的人名、地名等文化形式编纂成书,让读者方便学习使用。例如我国出版的实用《新英汉词典》《英华大词典》都列有英美等国家重要地名和常见英美姓名表;近年来出版的《辞海》后面也附有“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还有新华社编辑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中国地名委员会编写的《外国地名译名手册》等。它们的作用在于给出了一个统一的翻译标准,正是这个标准的存在解决了英文翻译中同地不同名、同人不同名所带来的困惑。因此这些都可以作为英语新闻报道中人名、地名翻译的参考依据。但是这些既定的翻译内容和快速发展多变的国际局势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人物的翻译相比还是存在不足之处,这就给英语新闻报道中的翻译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没有参考标准会让我们的翻译忙乱不一,这时读者就有可能百思不得其解。下面笔者就英语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几点分析:

英语新闻报道中的人名地名翻译的现状

1.不同的人员不同的翻译

在英语新闻报道中人名、地名的翻译中,不同的人很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翻译结果,这也是导致同人不同名、同地不同名的主要原因。有的翻译人员总是撇开约定俗成的翻译而按照自身习惯进行翻译,例如德国有位外交部长“Fischer”,他经常在CCTV-5和新闻频道上露面并译为“菲舍尔”,但是同样姓“Fischer”的一名德国跳水运动员,CCTV-5上的一位主持人总是翻译为“菲斯切尔”;又如1989年11月5日黎巴嫩选出了新总统,但是新华社一些驻外分社发的电讯先后出现了“勒内.穆瓦德”和“勒内·穆阿瓦德”两种译法;另外《人民日报》翻译人员又给总统翻译出了新名字“里尼·穆阿维德”。再有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美国籍匈牙利犹太人乔治·绍罗什因大炒货币而成为世界各大新闻媒体共同报道的热门人物,我国各大媒体也参与了报道,但是在翻译时却出现了几个名字,如“乔治·索罗斯”、“乔治·索洛斯”等,这种同人不同译名的出现在当时给读者带来了不小的困惑。

2.不同地区不同的翻译

经常浏览或聆听国际英语新闻报道的受众不难发现,在英语新闻报道中不同地区对同一事物的翻译报道是不尽相同,尤其是在人名地名的英语新闻报道中,这种“乱译”现象颇为严重。例如对美国前总统布什(Bush)的翻译,在我国大陆Bush被翻译为“布什”,在我国台湾被翻译为“布希”,在我国香港地区被翻译为“布殊”。而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The Republic of Kenya),在大陆被译为“奥巴马”,在我国台湾地区则被译为“欧巴马”。再例如,对世界基地恐怖分子头目Osama Bin Laden翻译时,在台湾地区被译为“奥萨玛·宾·拉登”,港澳地区则译作“乌萨玛·宾·拉登”,而在我国大陆地区译为“奥萨马·本·拉登”。

3.不同时代不同的翻译

某些翻译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例如上世纪中后期,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把我国新疆地区称之为EastTurkestan,我国新闻媒体报道中把它翻译为“东土耳其斯坦”,这种翻译是十分错误的,于是在1992年被改译为“东突厥斯坦”,简称“东突”。再如在1949年以前我国将意大利(Italy)翻译为“义大利”,1949年之后将Italy改译为“意大利”。

英语新闻报道中人名、地名翻译应注意的事项

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新生的事物也在不断的涌现出来,在英语新闻报道中肯定会对这些新事物有所涉及,这时没有既定的参考,英语新闻编采人员不得不自译,当然自译不能乱译,否则在英语新闻报道中,读者或受众很可能会感到困惑不解。为此,笔者就英语新闻报道中翻译时应注意的事项作出简要的分析。

1.人名、地名翻译报道要沿用公认名词,

英语新闻报道中对于人名、地名的翻译要沿用我国出版物使用已久的名词,不要另起炉灶,例如人名“伊利莎白”、“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地名“洛杉矶”“纽约”等,如果在报道翻译时对这些公认的名词进行“创新”,只会让读者受众感到困惑不解,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严重的话还很可能丧失一些读者受众。另外,我国专家学者在长期的研究中也编写出了很多英语国家人名、地名的词典,所以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翻译人员在翻译人名、地名时,要多查查相关词典,和权威保持一致。

2.人名、地名要用音译,慎用意译或音谐意。

人名、地名的翻译不同于其他的翻译,它讲究的是音译,一旦选择从意译或音偕意来翻译,那么就会别扭,例如,在翻译“Wall,please don’t drink any more,it is time to sleep”的时候,报道翻译时就不能翻译为“墙壁,不要喝那么多了,该睡觉了”,不然就显得非常别扭,读者就会质疑翻译人员的英语水平,而是应该翻译为“沃尔,不要喝那么多了,该睡觉了”,句中的“Wall”是个人名,人名被翻译为“墙壁”显然是不妥的,因此在翻译时应音译为“沃尔”,这样符合讀者对外国人名的印象。

3.在人名、地名翻译中避免使用生僻字

在人们生活实际中人们常用的汉字也就那么三五千个,即使有些生僻的汉字曾经学习或使用过,但由于不是常用汉字,也就常常被人们所遗忘,所以在英语新闻报道中对人名、地名的翻译应避免使用生僻字,不然广大读者不熟悉,英语新闻报道的内容在读者心目中也就大打折扣了。其实在英语新闻报道中使用生僻字的例子枚不胜举,只不过由于生涩难懂的缘故逐渐的被替换掉了。例如阿拉伯(Arab)在原来翻译时译为“阿剌伯”就很不妥,所以才有了大家所熟悉的“阿拉伯”;苏伊士(Suez)在原来报道翻译为“苏彝士”,这个“彝”字就过于生僻,造成很多读者不认识;还有在张竹明等人翻译的《罗马十二帝王传》里面被翻译为“恺撒”,这个“恺”字很多人还是觉得生僻不识,所以现在我们一般都是使用任炳湘翻译的《高卢战记》中对“凯撒”的翻译,这个“凯”字就简单多了,而且也能让读者所熟知。

4.在翻译专业术语时应注意的事项

英语新闻报道大都站在時代的最前沿,接触的都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而这些技术势必将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并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英语新闻报道对专业术语的翻译务必要准确、准确、再准确。基于专业术语的复杂性,在翻译中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曾有人把“the newly developed picture tub”(最新研制成功的显像管)错误的翻译为“最近发展了画面管”,还有人把“a unique instant-picture system”(独特的瞬时现象装置)翻译为“独快的图像系统”等等。专业术语作为某一专门概念的词语,如果在报道时出现错译、它译,读者理解起来就会更加难懂,所以在翻译时要谨慎处理。

5.翻译流行词语的注意事项

在网络普及使用的大环境下,文化的发展呈多元化趋势,并由此新生出来许多具有时代气息的流行用语,那么在英语新闻报道翻译时就要深入的了解流行语产生的整个背景,例如在形容比女方年龄小得多的男朋友或小情人时,人们常用小“toy boy”来形容,这时就不能翻译为“不值钱的男孩”,而应该翻译为“小白脸”。这样,在英语新闻翻译中融入时代特色,使英语新闻翻译更具塑造性。

参考文献:

[1]朱天文.美国新闻期刊中汉英翻译采用的策略和方法[J].上海科技翻译,2003(03).

[2]国家语言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选编[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年版.

[3]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中国地名委员会.外国地名译名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篇5:中国人名地名在英语中的翻译

最早的汉字拉丁化的实践来自于中西方的交流, 若要介绍中国的一些地名、人名或其他固有名词到西方, 必会涉及汉字拉丁字母化的问题。明清西方传教士为了学习汉字和传教的需要, 开始系统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而注音系统也因为编著者的母语习惯而各取所需。

1605年天主教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 (Matteo Ricci) 的《西字奇迹》具有开创性的系统化意义。

1626年耶稣会士金尼阁出版的《西儒耳目资》是最早用音素给汉字注音的字汇, 所用的拼音方案是利玛窦方案的修正。

1902年法国远东学院的汉学家顾赛芬神父制定了法国远东学院拼音 (EFEO) , 简称EFEO拼音, 是二十世纪中期以前法语中最常用的中文罗马字拼法。

而在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拼音出现之前, 影响最大的当属韦氏拼音和邮政拼音, 威妥玛拼音 (Wade–Giles system) , 简写为威玛式拼音、或者韦氏拼音, 是一套用于拼写中文普通话的罗马拼音系统。韦氏拼音系统为20世纪中文主要的音译系统。1979年以前, 威妥玛拼音广泛运用于英文标准参考资料与所有有关中国的书籍当中。尽管至今为止, 绝大多数的韦氏拼音应用都已被汉语拼音所取代, 还是仍有部份区域 (尤其是在台湾县级以上的地名) , 还是以韦氏拼音拼写。

1906年“帝国邮电联席会议”统一地名拼法, 创造了邮政式拼音, 这是一套以拉丁字母拼写中国地名的系统。始于晚清, 1906年春季于上海举行的帝国邮电联席会议通过其使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继续使用邮政式拼音, 因此它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拼写中国地名时最常用的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在大陆地区邮政式拼音逐渐被汉语拼音取代。邮政式拼音以威妥玛拼音为根据, 不过采用一些已经普及化的地名拼法。此外, 一些地方使用当地方言或古音来拼写其地名。

2. 新汉语拼音在地名翻译上的影响

以首都北京的新旧罗马化翻译 (Beijing, Peking) 为例, 利用美国当代预料库COCA (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 笔者得到两种“新旧名”的总词频 (frequency) 和每百万词频 (frequency per million) 和近20年词频变化等数据。

从词条 (TOKEN) “Beijing”得到的数据发现总词频和每百万词频分别为8815和18.98, 其中口语 (SPOKEN) 为1168和12.22;小说 (FICTION) 为255和2.82;杂志 (MAGAZINE) 1451和15, 18, 报纸 (NEWSPAPER) 2902和31.68;学术 (ACADEMIC) 3039和33.37.

从词条“Peking”得到的数据总词频和每百万词频分别为550和1.18, 其中口语为30和0.31;小说为74和0.82;杂志167和1.75;学术为152和1.67.

而近20年词条“Peking”的各项数据都显著少于“Beijing”, 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提升, 最为明显的是在历时词频表中的2005-2009时段, 两个词条的频都有明显提高, 因为在2008年中国发生了许多引起了国际社会极为关注的大事:一, 春节前1月10日到2月2日南方雪灾;二, 2月中旬以来, 中国股市持续下跌;三, 3月14日, 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发生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四,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五, 8月8日晚8点, 第29届奥运会正式在中国北京拉开帷幕;六, 10月24日至25日, 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举行。从词条出现在最多的类别:新闻报纸类, 可以看出西方媒体的关注是08年词频明显上升的主要原因。

3. 改变不了的历史

老拼音是历史的产物, 了解之后便不难理解其中原因。我们的首都并没有改变名字, 变化着的是英文翻译中的字母拼写, Peking是北京的旧名, 出现在早期的外国文献中, 而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决定在翻译地名, 人名中采用拼音来代替之前一切中文罗马化方案, 拼音是一套不同于以前任何西方人发明的罗马化注音的新拉丁字母注音方案, 理论上来说, 那是第一次Beijing这个词出现在西方为人知晓。在八十年代, 中国开始强制性的应用拼音来取代在各大空, 海航线, 和官方文件中西方人使用上百年的西式罗马化中国地名。这就是为什么Peking至今还能在绝大多数西方人的脑海中产生回想, 特别是老一辈的西方人, 他们依然会使用老的韦氏拼音直至今天。多数原因是因为老的西式中文罗马化注音在发音上要比新汉语拼音上要容易得多。

毕竟, 新旧两种注音的读音在西方人眼中都只是中文读音的模仿而已, 不少西方人认为对城市的中文注音罗马化应以能否准备模拟出中文读音为主, 同样的注音改变也出现在其他的中国前首都中, 就像Nanjing之前的Nanking一样。或许大家还记得那部电影《重庆森林》的英文翻译Chunking Express, 而要用新汉语拼音“翻译”, 只能写成Chong Qing Sen lin.恐怕这部电影这么写估计只能吸引到特别“文艺”的外国青年了吧。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关于路名标识的拼写和译法中国网2004年9月27日

[2]鲁军, 陈姝.深圳地铁英文标识有点怪市民积极出谋划策[EB/OL].深圳商报2005年3月6号

上一篇:广西高速公路管理条例下一篇:《湘夫人》教学设计 (高二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