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理论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2022-10-10

1 引言

“衔接”这一概念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于1962年首次提出的。后来在他与哈森(Hasan)合著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把衔接定义为:“存在于语篇内部的,能使全文成为语篇的各种意义关系”。他们认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的是语篇中所存在的意义关系。当语篇中的某一成分的解释依赖于另一种成分时便产生了衔接”[1] 。

韩礼德与哈桑(1976)认为衔接是语篇特征的必要条件之一;黄国文(1987)认为:“语篇的网络系统体现为衔接和连贯:前者是有形网络,即通过语法﹑词汇和篇章手段表达语篇组成部分之间的显性关系[2] ;胡壮麟(1994)也指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研究的核心,也是语篇研究能否站得住脚的关键。”[3]以上研究表明,衔接手段是构建语篇的必要条件之一。

2 英语语篇的衔接模式

韩礼德和哈桑(1976)将衔接分为五种:

(1)照应(reference):指语篇中一个成分是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照应又可分为外指(exophoric)﹑内指(endophoric)﹑反指/上指(anaphora)或预指/下指(cataphora)。

(2)替代(substitution):指用替代词去代替上下文所出现的词语,替代词只是形式,其词义需从替代的成分去分析。

(3)省略(ellipsis):指的是语篇中的某个成分省略,它的使用时为了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并使语篇上下文衔接紧凑,被省略的成分要借助语境才能理解。

(4)连接(conjunction):指通过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手段,连接成分多为过渡性词语,表示时间、因果、转折、条件等逻辑关系。

(5)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指用词语达到语篇衔接的目的,包括重复、搭配、同义、反义、上下义等。

3 英汉衔接手段的对比及在翻译中的应用

翻译的本质是译者将源语转换为译语的一种动态过程。奈达(1969/1982)曾指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征,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遵循每种语言的特征。卓有成效的译者不会把一种语言的形式结构强加在另一种语言之上,而是要随时做必要的调整,把源语的信息用译语独特的结构表达出来。”[4] 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应依据汉语的习惯调整衔接手段,使译文达到语篇的另一标准—可接受性。

3.1 语法衔接

英汉语言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这两种不同语言的形态特点反映在英汉句子结构上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英语重形合(hypotaxis),而汉语重意合(parataxis),因此英汉翻译时,要重视形合到意合的转换,使英语的显性连接关系转换为汉语的隐性连接关系。试看下面的例子:

In the nineteen-eighties,prosperity based on rising financial markets created its own vocabulary(“yuppies”,“dinks”,“masters of the universe”),its own cults(0f the M.B.A.of the C.E.O),and its own popular culture.

译文:20世纪80年代,由金融市场上扬带来的繁荣产生了本行业的词汇(雅皮士、丁克族、宇宙王),产生了本行业的偶像(工商管理硕士和首席执行官),产生了本行业的大众文化。

3.2 词汇衔接

胡壮麟(1994)认为:“词汇的衔接方式可分为重复、泛指词、相似性、可分类性和搭配五个种类。”[3]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很多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并非一一对等,翻译时需先梳理译文中词汇的衔接关系,并进行适当的转换,使译文措辞合乎汉语的表达习惯。试看下面的例子:

原文:…yet,as it sometimes happens that a person departs his wife,who is really deserving of the praises the stone-cutter carves over his bones;who is a good Christian,a good parent,a good child,a good wife,or a good husband;who actually does have a disconsolate family to mourn his loss…(W.M.Thackeray,Vanity Fair)

译文:不过偶尔也有几个死人当得起石匠刻在他们朽骨上的好话。真的是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贤良的妻子,尽职的丈夫,他们家里人也的确爱思绵绵的追悼他们。……(杨必译)

4 结语

衔接是语篇产生的必要条件。赵彦春在其著作《翻译学归结论》中指出:“翻译的基本属性是衔接和连贯的映现。”由于英汉语言在语法体系和表达方式的差异,在英汉翻译中,应充分认识源语和译语在衔接方式的异同,尊重和顺应译语语篇衔接规范,通过合理取舍、合理调换,达到两种语篇之间最大限度的织综映现。

摘要:衔接是语篇特征的必要条件之一。由于英汉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差异,衔接手段的运用也各有不同,依据语篇分析衔接理论,结合翻译实例,探讨衔接手段切换在英汉翻译中的表现形式与差异性,从而使译语语篇和源语语篇尽可能做到形式与功能的对应,最大效度地实现等效的英汉翻译。

关键词:衔接,语篇,翻译,可接受性

参考文献

[1] Holliday,M.A.K and 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76.

[2]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0-17).

[3]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iii).

[4] Nida,E.A.and C.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1982(3-4).

上一篇:云安全技术在企业网络安全中的应用下一篇:浅析新时期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