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2024-04-18

衔接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共14篇)

篇1:衔接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负荷理论在口译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以认知负荷理论为理论框架,描述认知负荷理论在大学英语专业口译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在口译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口译课程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适当降低口译材料的难度以控制内在负荷,优化口译材料的`呈现方式以降低外在负荷,同时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口译学习动机,增加有效负荷,从而提高口译教学的效率.

作 者:杨眉 YANG Mei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浙江丽水,323000刊 名:教育与教学研究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年,卷(期):200923(12)分类号:G441关键词:认知负荷理论 口译教学 内在负荷 外在负荷 有效负荷

篇2:衔接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衔接理论是篇章语言学和语篇分析中的`重要理论.以篇章语言学的衔接理论为基础,以出现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本中的课文为语料,探讨衔接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意义.分别从衔接理论对于培养学生猜测词义、略读、寻读和分析文体特征四个有效阅读策略方面加以分析,展示了衔接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潜力.

作 者:文慧 WEN Hui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24 刊 名: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7(2) 分类号:H319 关键词:语篇衔接   词义猜测   略读   寻读   文体特征  

篇3:衔接理论在口译短期记忆中的应用

一、衔接理论概述

语言学家Halliday (韩礼德) 和Hason (哈桑) 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 (英语中的衔接) 于1976年出版, 这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此书提出:“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联系, 衔接指的是语篇中的不同成分在意义上有所联系的现象。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同一句子内部的不同成分之间, 也可能出现在两个相邻的句子之间, 有时还可能发生在相距较远的两个成分之间。如果语篇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 那么这两部分之间也存在衔接的关系”[1]。其他语言学家继续深入研究并丰富了衔接理论, 如:Mann等语言学家提出了修辞理论;Danes和Fries提出了主位推进理论;胡壮麟阐述了衔接的多层次模式, 包括社会符号层、语义层、结构层、词汇层和音系层[2];张德禄、刘汝山将衔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3]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评述了前人的成就和问题, 成为衔接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衔接理论, 衔接手段主要包括: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其中, 语法衔接通过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语法关系使语篇语义连贯统一, 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四种关系。照应有三种类型:人称照应 (通过人称代词、所有格限定词和所有格代词体现) 、指示照应 (通过指示代词和指示副词体现) 和比较照应 (通过做比较的形容词和副词体现) 。替代是用一个项目替代另一个项目的过程, 而省略是省略一个项目的过程。连接通过相连成分表现语篇不同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词汇衔接是通过语篇中部分词汇意义上的联系来实现篇章的连贯, 包括同词复现、同义词、上位词、概括词和搭配。

二、口译记忆

记忆为“人类大脑对外界输入的有意义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并提取的过程”[4]。根据记忆持续时间的长短, 分为瞬时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三类。[5]瞬时记忆又称感官记忆, 是外界对人体感官刺激时产生的信息记忆, 其特点为持续时间很短, 若听者未对信息注意, 那么此信息将在几秒钟内从感官记忆消失, 反之此信息则会进入短期记忆。短期记忆又称工作记忆。为了测量短期记忆的储存量, Miller (1956) 曾做实验, [6]让参加者在看一遍后回忆3-12位随机排列的数字组合, 结果显示, 参加者能回忆的最大数量为7±2个数字, 由此他推断:人类短期记忆的广度为7±2个组块。长期记忆的储存量很大, 主要储存人们以前经历过、了解过的信息。[7]

对于口译过程中的记忆机制, 鲍刚表明, “在口译实践中, 瞬时记忆与原语听辨有关, 长时记忆与译前准备有关, 短时记忆与存储原语内容、关键词等信息有关”[8]。由此可见, 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主要运用短期记忆这一高强度脑力活动的环节, 瞬时记忆是短期记忆的保障, 长期记忆为短期记忆提供后台支持。

三、衔接理论指导下的口译短期记忆

对于一名正在口译的译员来说, 其记忆机制中, 短期记忆承受着最大的压力。因为口译员无法控制和预测当时的形势, 并且口译记忆时间根据当时发言人的讲话时长可长可短, 尽管可借助于笔记, 但仍需短期记忆将笔记和所听内容相联系。在无条件做笔记, 如用餐、行走时, 口译员也只有依靠短期记忆, 所以提高短期记忆能力是每个口译员都需面临的关卡, 而衔接理论为口译员提供了提高短期记忆的几种方法:

(一) 信息分析记忆

法国释意派代表达妮卡·塞莱斯科维奇提出, 口译分为“话语阐释”“脱离语言外壳”和“重组原语信息内容”三个阶段。[9]可见, 口译记忆不是大脑对已储存信息的简单还原, 而是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编码处理后的储存和加工过程, 所以口译员在听取信息时, 应根据衔接理论的“连接”关系尽可能分析信息的结构及上下文逻辑关联。根据衔接理论, “连接”主要涉及四个范畴:增补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和时间关系。此外, 包括“of course、well、anyway、after all”等在内的连续词和语调也具有衔接功能。对这些“连接”关系的分析有助于口译员对所听信息重组结构、弄清脉络, 从而加强短期记忆。

以以下段落为例, “如今, 青少年所拥有的物质条件得到改善, 但他们的心理健康却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原因如下:首先是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父母关系不和是常见的不良影响因素。另外, 家长对孩子的情感表达不当也是重要原因……”经过短期记忆中的信息逻辑分析, 不难发现其中包含了转折关系“但”、因果关系“原因如下”、增补关系“另外”和时间关系“首先”, 记忆结构链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到心理社会因素影响 (总) →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 (分) →父母关系不和——家长对孩子情感表达不当 (再分:并列) ……这样的信息分析有助于提高短期记忆。段燕和王文宇在针对口译短时记忆训练方法有效度测试中发现:“最有效的训练方法是提问分析原文层次和采用逻辑关系专项材料, 它们有助于学习者进行信息深层次加工的练习”[10], 这正是衔接理论中“连接”关系应用于口译短期记忆的表现。

(二) 记忆重复

根据记忆原理, 短期记忆中储存的信息保存时间很短, 而对信息的重复记忆可延长其在短期记忆中储存的时间, 甚至进入长期记忆。因此, 口译员可借鉴于衔接理论中词汇衔接的“复现”手段以加深短期记忆。“复现”分为同一词、同义词、上位词、概括词和搭配几类。例如, 若需口译以下句子:A happy boy is standing beside a tree.a.That boy is very cheerful.b.The person is very cheerful.c.That thing is big.d.A girl has left the tree.经分析发现, 在a句中, “boy”得到重复, “cheerful”是“happy”的同义词, b句中的“person”是“boy”的上位词, c句中的“thing”是“tree”的概括词, d句中的“girl”和“boy”形成互补的搭配关系。口译员在听到这几句话时, 脑海中应不断重复这几种关系, 最终形成“A happy boy is standing beside a big tree, while a girl has left it”的简洁实质内容, 这样短期记忆效率得到提高。

(三) 信息组块化

Miller认为, 尽管人的短期记忆容量只有7±2个组块, 但每个组块的信息储存量可变化, 可以是一个数字、一个词、一个词组甚至几个句子。“认知心理学认为, 对已储存的记忆信息进行组块是克服短期记忆局限的有效手段。”[11]信息组块化是指通过各种综合手段, 把相关信息归类到一个信息单位, 以达到扩大短期记忆组块容量的目的。综合手段包括衔接理论中的“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等。例如, 在以下段落中, “中国河流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 流入海洋的称为外流河, 长江、黄河、珠江等向东流入太平洋, 雅鲁藏布江向南流出最终注入印度洋, 它们都属外流河。内流河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沙漠、盐滩中, 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 “它们”属于人称照应, “外流河”和“内流河”构成搭配关系, 经过信息组块化处理后可发现其中包含了“外流河”和“内流河”两个主要的信息单位, 其余的信息为包含在这两个信息单位下的具体内容和细节。

四、结语

口译短期记忆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储存和加工过程, 而衔接理论为口译短期记忆的提高提供了阐释视角和方法。除了以上方法外, 可提高口译短期记忆的信息视觉化法和联想法也抽象地融入了衔接理论, 各种衔接手段往往综合贯穿于口译短期记忆的过程中。口译者对衔接理论的熟练应用能对口译短期记忆能力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Hasan, R.1976.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 8.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

[3]张德禄, 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150.

[4]彭聃龄.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204.

[5]朱宝莱.应用心理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6]Miller, G.1956.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J].The Psychological Review 1956, 63:81-97.

[7]Baddeley, A.D.Essentials of Human Memory[M].East Sussex:Psychology Press Ltd.1999.

[8]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8:152.

[9]达妮卡塞莱斯科维奇.口译技艺:即席口译与同声传译经验谈[M].黄为沂, 钱慧杰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2:9-15.

[10]段燕, 王文宇.口译短时记忆训练方法实证探索[J].当代外语研究, 2012 (11) .

篇4:衔接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词汇衔接 语篇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一、引言

听力作为人类语言交流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被广泛地运用于日常交际活动中。如果离开了听说,人们的日常交际就很难得以实现。人类首先是通过听来接触和学习语言的。提高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是英语学习者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的重要一环。听力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意义上的听力教学把听力理解作为一个被动的,一成不变的过程,注重个别单词,短语的理解。忽略了听力理解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语言解码过程,它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比如上下文语境,文化语境,语言和认知心理等。它要求听者在接受到听力信息后,能够对信息的整体得以把握,而不是只听到孤立的句子和单词。培养学生对语篇全局性和整体性的认识,可以提高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其听力理解能力。

二、词汇衔接理论概述

1.衔接的定义。Halliday在1962年首次提出衔接这个概念,之后Halliday和Hassan在Cohesion in English (1976)详细解释了这个概念。他们提出衔接是一个语义学概念,它的功能是提高语篇的连贯性(Halliday & Hassan, 1976)。Halliday和Hassan的衔接理论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个是语法衔接,另一个是词汇衔接。

英国语言学家Mona Baker这样定义衔接:语篇中的各个部分都是通过语法,词汇以及其它方面相互连接的 (Mona Baker, 1992)。因此,正是各个部分的语法和词汇的衔接才创造了语篇。中国语言学家胡壮麟提出衔接是语篇各部分的语义关系或者是能够表达语篇意义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胡壮麟,1994)。他同时指出衔接是一个语义学概念,而词汇,短语,从句和句子属于语法范畴,它们都是衔接的具体表现(胡壮麟,1994)。

2.衔接理论。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语义关系,衔接在具体的语篇中体现为指称,省略,替代,连接等语法手段以及重现,搭配等词汇手段。语篇中的各个衔接手段借助意义把语篇中的语言成分连接在一起。Halliday和Hassan认为,衔接是指将语篇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他们指出,衔接通过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实现(Halliday & Hassan, 1989)。Hoey认为词汇衔接比语法衔接更重要,在他看来词汇衔接是“衔接纽带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Hoey, 2000)。

在国内,许多语言学家也在西方研究的基础上对衔接做了许多研究。黄国文(1994)把时态等其它形式也列入到语法衔接中。他提出了文本的四个特点:语法机制,词汇衔接,逻辑连接,语用和语义含义。基于Halliday和Hassan的理论研究,胡壮麟对中英文的衔接进行了对比。在他的书《语篇的衔接与连贯》里,他扩大了衔接的范围,把及物性,语音语调等也纳入了衔接纽带的范围。另外,朱永生(2001)是我国第一位对中英语篇衔接进行对比研究的语言学家。另一位语言学家廖秋忠(1992) 注重的不是衔接的分类而是强调省略,重复和连接,他认为这些才是衔接的手段。

自从Cohesion in English 这本书面世以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致力于衔接手段和连贯性的研究。词汇衔接无疑是衔接手段中的重要一环。

3.词汇衔接分类。基于Halliday和Hassan的衔接理论,词汇衔接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复现和同现。复现包括重复,同义词,上下义。同现包括反义词,互补以及搭配。

三、词汇衔接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中的应用

1.复现。复现指的是一个词在语篇中以重复,同义词,上下义词,概括词或者以其他形式出现的词。通过复现句子在语篇中得以连贯和衔接。

(1)重复。重复主要指的是词或者短语在语篇中反复出现词语或者短语的反复出现可以让语篇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在英语听力中词汇重复可以帮助听者在听力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于语篇的中心内容。例如,在2015年6月CET-4听力真题中,短对话理解的第2题:

M: Do you know Shirleys new address? Shes got some mail here and Id like to fold it to her.

W: Well, weve not been in touch for quit a while. Lets see, Mary should know it?

Q: What does the women mean?

分析:在这一对话中男士问女士Shirley的新地址,而女士则回答她们也好久没有联系了,说Mary应该知道, 这句话虽然听上去是疑问句的口气,但是其实就是表达略为肯定的语气的,正确答案“Mary probably knows Shirleys new address.”中的 “probably knows”与原文中 “should know”是重复的,这种词汇衔接中的重复也能帮助学生定位正确答案。

(2)同义或近义。同义或近义指的是两个不同的词表达相同或者相近的意思,词的意思可以指的是人,事情,过程或者质量等。词汇同义或近义作为词汇复现的另一种重要手段,在听力理解中为了识别信息也经常被使用到,这一点在历年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力真题中可以得到证明。

在2015年12月CET-4听力真题中,短对话理解的第3题:

M: Mike told me yesterday that he had been looking in vain for a job in the art gallery.

W: Really? If I remember right, he had a chance to work there, but he turned it down.

Q: What does the woman say about Mike?

分析:由问题可知问的是女士的话,所以我们可以主要听女士说了什么,正确选项中“He declined a job offer from the art gallery.” 中的“decline” 与原文中女士说的“turned it down”是同义表达,都表示“拒绝”的意思,所以很容易锁定正确选项,这也是听力理解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考察模式,而利用原词同义替换的方式也是确定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2015年6月CET-4听力真题中,短对话理解的第6题:

W: Thank you for bringing the books back.

M: I thought you need them over the weekend, many thanks for letting me use them.

Q: 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

分析:这一对话中,女士说谢谢你归还了我的书,男士则感谢女士借书给自己,而正确答案是“The man appreciates the womans help”, “appreciate”和“thanks” 都表示“感谢的含义,所以这一题也是同义替换。

(3)上下义词。上下义关系是由一个上义词和一个或几个下义词共同体现的,下义词与上义词之间属于“A是B的一种“的关系。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下义词在语篇中出现时,它们之间便形成“共同下义”的关系,这些词称为“共同下义词”。上下义词的运用有助于帮助听者对所听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从而达到由表及里的听力效果。

在2014年6月CET-4听力真题中,短对话理解的第2题:

W: Since its raining so hard, lets go and see the new exhibits.

M: Thats a good idea.Mary Johnson is one of my favorite painters.

Q: 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

分析:这一题的几个关键词是“exhibits”,“painters”,而本题的正确答案是“Outside an art gallery”, “gallery”,“exhibits”和“painters” 构成上下义关系。

2.同现。同现指的是在一个语篇中,一些词在一个特定的主题中出现,而其他的词则不会出现。同现包括反义词,互补词以及搭配等。分析近些年的大学英语听力试题,出现最频繁的是词汇搭配。搭配的词汇可以在一个小句中,也可以在不同的小句中,这种跨句搭配,能把分布在不同小句中的若干成分从语义中衔接起来。作为词汇衔接理论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听者可以通过对词汇搭配的识别在听力过程中建构信息间的语义联系。同时,它也有助于帮助听者依靠语境,展开联想,激活自身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最后能够理解或分析推断出所听信息的真正含义。

例如在2015年12月CET-4听力真题中,短对话理解的第6题:

W: Excuse me. Could you tell me where the visitors parking is?I left my car there.

M: Sure. Its in Lot C. Over that way.

Q: What does the woman want to know?

分析:这一对话中,由词汇“where”与“I left my car there”之间所建构的搭配关系,不难听出女士是想问路,问自己停车的停车场在哪,所以可以确定正确答案是“The way to the visitors parking”。

四、结语

本文在概述了词汇衔接理论的同时,通过对近年大学英语四级听力考试中的真题分析,笔者发现听力考试的例题中大量存在词汇衔接现象,其中出现比较频繁的是重复,近义词以及搭配。笔者认为将词汇衔接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应该是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注重听语篇中的关键词信息,以及注重听力原文中与答案中的近义词转换,培养全局意识,从整体语篇角度出发,分析和推断一个主题中一些词的搭配含义,转变学生传统的听力思维模式,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听力成绩和能力。

参考文献:

[1]Baker,Mona.In Other Words: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2.

[2]Halliday,M.A.K.&Has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3]Halliday,M.A.K.&Hassan,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M].Victoria:Deskin University Press,1989.

[4]Hoey,M.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5]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6]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7]廖秋忠.廖秋忠文集[A].北京语言出版社,1992.

篇5:衔接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语篇衔接与连贯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英语写作教学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教师们更重视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文章根据Halliday的理论,从语篇衔接连贯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无法恰当运用衔接手段实现语义连贯的实例,并提出相应对策.

作 者:张鸣瑾 ZHANG Ming-jin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年,卷(期):200829(6)分类号:H314.3 H315关键词:写作 衔接与连贯 写作偏误

篇6:反思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通过对教学反思理论的简单介绍,分析了教学反思的种类、有效方式和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作 者:张淑欣 王爱冬 作者单位:张淑欣(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王爱冬(燕山大学)

篇7: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课题札记

在使用北师大版教材的阅读材料过程中,笔者全过程尝试使用了图式理论,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在总结如下:阅读前,充分发挥图式的预测推理功能;阅读中,充分发挥图式的信息处理功能;阅读后,充分发挥图式的巩固拓展功能。

1、读前——充分发挥图式的预测推理功能

Halliday和Hasan(1976)曾说过,学习英语的大部分工作在于学会做出正确预测。阅读前的预测推理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引出适当的背景知识,激活必要的图式。预测法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自上而下地认识篇章,即使文中出现了较多的生词和繁复的结构也不会影响阅读理解。在教学活动中,笔者采用了如下方法:

(1)利用图片预测。教师先以直观图片创设话题情景,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图式,通过师生互动,巧妙地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到课文主题来,借助层层递进的话题引导,使学生逐步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境界。

(2)利用标题预测。标题是语篇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语篇信息的发散中心。通过阅读课文标题,引导学生对语篇内容进行预测,调动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使其产生阅读的兴趣,快速进入阅读状态。然后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来验证自己的预测,使自身处于一种主动认知的状态。

2、读中——充分发挥图式的信息处理功能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图式具有信息处理的功能。学生对材料的处理包括选择、加工、补充、判断和推理等。学生头脑中的某种图式被激活以后,就会成为吸收、加工文章中文字符号信息的框架,与该图式有关联的信息就会被纳入框架之内。

(1)进行略读训练。略读(skimming)旨在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同时也为下一步确定阅读的框架打好铺垫,它只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主要信息,这对于节省阅读时间、提高阅读速度很有好处。

(2)理解篇章结构。设计识别篇章结构和概括段落大意两个任务,有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语篇的逻辑结构、谋篇布局和主题思想。任务的设计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活动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和做笔记。

(3)优化寻读训练。寻读(scanning)旨在从文章中找到某一特定的信息,或为某一目的寻找相关信息,不要求学生理解每个信息。笔者就经常引导学生寻找段落的主题句,或寻找时间、地点、数字、关键词和事实细节等非常具体的信息。信息匹配任务有 助于学生明晰文章的思想脉络,而以表格呈现文章细节能使语篇内容具体化、简约化和系统化,培养学生通过寻读(scanning)快速查找信息词的能力。

3、读后——充分发挥图式的信息拓展功能

Post-reading部分指导学生利用已建立的图式进行各种活动,如复述、改写、讨论、评价等(彭支乔《试析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争论,并为学生创设自由、宽松和活泼的讨论氛围,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8:衔接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交替传译,口译,语篇,衔接,连接词

1 概述

在语言学中, 语篇一词是指任何长度的, 语意完整的口语或书面语段落。语篇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既可以是口头的, 也可以是书面;可以使对话或独白, 散文或诗歌。从一句谚语到整篇的戏剧, 从的一句瞬间的求救到会议上一整天的讨论, 都属于语篇的范围 (韩礼德, 2001) 。因此在翻译实践中, 交替传译的原文和译文都属于语篇范畴, 应具备语篇的各种性质。构成语篇的各部分之间存在着语义上或者结构上有形和无形的联系, 交替传译实际上就是先对源语中的各种联系进行识别, 然后再用另一种语言进行重组的过程。因此, 除了要抓住源语大意外, 译员还应该准确把握源语中的词汇结构及语义等各种联系, 即各部分间的衔接和连贯, 这样才可以在信息重组时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的语篇。以往的学者们在对于语篇的分析研究大多是针对散文、戏剧和小说等内容, 对于口译语篇的分析是比较少的, 因此语料文学性较强, 而实用性不足。笔者认为, 随着目前口译行业的飞速发展和口译教学的广泛深入, 对口译进行语篇面的具体分析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 该文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了交替传译中的连接词使用上。所选的语料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的现场口译。

2 交替传译中的衔接性

语篇是由句子组成的, 但又并不仅仅只是一连串的句子, 语篇的容量要远远大于句子。我们不能把语篇看作是简单的语法单位, 具体来说, 语篇是一种语义单位, 一个语篇和一连串句子的关键性区别在于:在语篇中各句子的语义之间具有一致性, 即句子之间的衔接性。

衔接这一概念是由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传世人韩礼德于1962年首次提出的, 在1976年, 韩德礼与其妻哈桑合作发表了《英语的衔接》 (Cohesion in English) 一书, 使“衔接”一词正式成为语言学术语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衔接是指形成语篇的句子之间所存在的意义关系。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定义为“存在于语篇中并使之成为语篇的意义间的联系” (2001) , 因此衔接并不是一种结构关系, 而是一个语义概念, 是存在于语篇中两成分之间的一种语义关系。当语篇中两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逻辑上的联系, 或者是对彼此的理解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那么这两部分之间就存在着衔接的关系 (2011) 。

韩礼德指出, 语篇的性质体现在所有语篇都具有一定的组篇机制, 也就是说语篇中的句子是具有相关性的, 因此是相互衔接的, 而不是一串不相关的句子, 语篇所体现出的整体性反映了其组篇机制。这里的整体性就是各部分之间的衔接性, 衔接是组篇机制的唯一来源。

在交替传译中, 讲话者在完成一段讲话之后会停下来, 让译者进行翻译。在此过程中, 演讲者输出的源语和译者的口译内容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 有条理的, 前后一致, 上下连贯的语言整体, 即语篇。所以译员在进行口译的时候不能只注重语法和词汇等零碎的语言现象, 而是要从整体出发进行考虑, 要意识到一个完整的语篇所具有的的性质和结构。

3 语篇中的连接关系

衔接是形成语篇的重要机制, 衔接关系既存在于一个语篇中的各句子之间, 也存在与一个句子内部的各分局之间。韩礼德和哈桑将英语的衔接类型归纳为五种, 引用 (Reference) , 替代 (Substitution) , 省略 (Ellipses) , 连接 (Conjunction) 和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 (2001) , 其中连接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衔接手段。

3.1 连接的含义

连接是指通过语义关系将语篇中各信息单位联系起来, 所以连接是通过语义形成衔接的。说到连接, 我们一般会想到传统语法中的连词, 如英语中的“then”, “thus”, “but”和汉语中的“因而”“所以”“但是”等, 这些连词的功能就是将语篇中相邻的句子联系起来。连接词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 甚至可以通过前句从逻辑上遇见后续句子的语义 (胡壮麟, 1994) 。韩礼德和哈桑曾对语篇中的连接成分做出描述:就其本身而言, 语篇中的连接成分是不具有衔接作用的, 它们是通过具体意义来预示语篇中其他成分的存在, 从而间接地完成衔接 (2001) 。所以, 连接成分本身并不是衔接的, 单独的连接词也没有任何意义。

3.2 连接的分类

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 韩礼德和哈桑根据不同的连接词所强调的不同侧面, 将连接手段归纳为了四种不同类型:

1) 增补型 (additive) :即前后两句之间是递进关系, 简单来讲就是后一句对前一句进行语义上的补充或增加。常见的增补关系连接词有:for instance, further, moreover, thus, and等。

2) 转折型 (adversative) :即后一句与前一句的语义是相反或是对比关系, 表达了与“预期”相反的语义。常见的转折型连接词有:“but”, “though”, “however”和汉语中的“尽管”和“但是”等。

3) 因果型 (causal) :即连接词连接的两个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 这里的因果是不存在没有固定的顺序的, 既可以从因到果, 也可以由果及因。此类常见连接词有:“therefore”“because”, “for”, “hence”。

4) 时间型 (temporal) :即前后两句在语义上是时间关系。时间型连接词可以体现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常见的时间型连接词有:“previously”, “then”, “before that”。

4 对李克强答记者问现场口译中连接关系的分析

本文中所用材料选自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3月17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及现场口译文本。此次为李克强总理做翻译的是来自中国外交部的孙宁。答记者问的源语语篇是提问、回答的形式, 目的是为了向中外记者解说并宣传我国当前的各项相关政策。其语言带有很强的个人特色, 如前任总理温家宝喜用古诗词, 而李克强总理的语言最大的特点则是:通俗易懂, 简单朴实。例如李克强在记者会上用一系列“大白话”来解说其观点:“打断了骨头还连着筋”,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干”, “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政府就得过紧日子”等。孙宁作为外交部专业翻译, 其现场口译做到了快速、准确、恰当, 语言也较为简洁。笔者从中选择部分内容来分析四种连接关系在专业译员现场口译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4.1 增补关系

例1.:

在本句中, 汉语源语是总分结构, 首先总的说明了主题思想, 即“不断改善民生”, 第二句首先通过“也就是说”对第一句进行补充, 这就是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增补连接。第二句中的第二小句“特别是”又是对第一小句的添加说明, 这属于两个小句之间的添加连接。而最后一小句与第一小句为并列关系。源语的语义结构是较为明显的。在译员的口译中, 在第二句句首采用了“That is to say”作为连接词表明本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 表达前后两句的增补关系, 在第二小句的句首选择“especially”来表明“the low income group”对第一小句的强调补充, 在两小句之间形成衔接。

4.2 时间关系

例2:

从例2的源语中可以看出, 三句之间是比较简单的时间关系, 从“30多年前”到“去年”再到“未来”, 译者用表示时间的三个时间短语“Over thirty years ago”, “Last year”, “Going forward”就可以将三句时间上的衔接关系表达出来。除此之外, 讲话者在本段中讨论的“贸易额”的变化也是一种时间关系的表现, 即“贸易额”随着时间变化的发展情况, 从“不过10亿美元”到“已达到近5000亿美元”再到“会更大”, 完整的反映了“贸易额”在三个时间段的发展过程, 这属于比较复杂的间接时间关系,

例3:

时间关系不仅指事件本身的先后顺序, 也可以是语篇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关关系, 反映说话人的主观认识或是对事件重要性的判断 (1994) 。时间关系可以完整地反映一个事件的发展过程, 本句中从讲话者的“约法三章”可以推想出, 下文将会陈述了对于事件的三点主观认识, 并通过“一是”, “二是”, “三是”串联起来的, 译者在口译中使用的“first”, “second”, “third”作为对应, 条理非常清晰。

4.3 因果关系

例4:

因果关系可以表示产生某种结果的理由或是完成某项行动的目的。理由不同于原因, 理由是对某一陈述是否真实提出的论据, 或是为说某句话提出理由, 因而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1994) 。如在例4中, 前半句给出了两个理由, 即美国政治家们“为美国利益而来”, 而“我”是“为中国利益工作”, 后半句则是讲话者根据上述两个理由所持的观点-“既然大家都讲利益, 那好, 利益就有共同点、汇合点, ”因果关系在这里表现为讲话者经过推理得出的观点, 相当于是说:“我根据之前的内容得出结论”。当因果关系中包含具体的原因, 目的和结果关系时, 其最简单的表达形式是不予区分的 (2001) , 例如So的意义包括“作为……的结果” (as a result of this) , “由于……的理由” (for this reason) 和“为了, 因……起见” (for this purpose) 。所以译者在这里选择“so”或者“for this reason” (For this reason, we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and our interests have convergence.) 都是可以的。

例5:

而例5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是因果关系中表示完成某种行动的目的。分析源语段, 从前半部分可以看出, 讲话者想要完成的具体行动是“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 而完成此行动的目的则是让人人都“……可以取得应有的回报, ……可以获得应有的收获”。所以译员在这里用“so that”和“then”来表示其目的性, 都是非常合适的。其次从另一方面来看, 例5还存在着一层隐含的条件关系-因果关系下的一种, 即如果在“人人都享有平等机会”的条件下, 人们就能“取得应有的回报”或“获得应有的收获”的结果。这种条件关系可以简要概括为“在这种情况下, 会怎样……”或者“如果……那么……”, 表达条件关系的简单形式是then, 译者还用了“so that”, 在这里表示会造成的结果, 也是可以接受的。

4.4 转折关系

例6:

在例6中, 源语段并没有出现十分明显的语义连接词, 但是从其语义分析, 可以看出第二句表达了与第一句“预期相反”的语义。第一句讲话者表达的意思是想要完成者三项任务, 就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若语义“与预期相符”的话, 应该是接着讨论会付出怎样的努力或者会面对怎样的困难。而在源语段中, 第二句表达的是已有了“好的基础”, 因而前后两句为转折关系, 如果直接用转折连词“but”或“however”, 可以译为:But/However, my predecessor Premier Wenjiabao and my colleagues who have later retired have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our future work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明显更多的考虑了语义上的因素, 第二句讲的是目前严峻形势下好的一方面, 因此用了“The good thing is...”与前一句的“arduous efforts”形成对比, 以表示其转折关系, 同时也表达出了事情好的一面。在这里要比直接用转折连词更符合源语语义。

5 结束语

分析材料可以看出, 专业译员在汉英交替传译过程中对连接词的使用还是比较广泛的。连接词对于理解和重现源语篇中各部分的衔接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体来讲, 在汉英交替传译过程中, 译员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 对于信息的整合重组是非常关键的。要特别注意对汉语源语各部分之间逻辑语义关系的把握, 充分理解源语中各部分之间的衔接关系。这里的理解并不只是对某个单词或者片段的理解, 而是指对所接受信息整体含义的把握。译员向听众传达的应该是一段结构完整, 逻辑清晰的完整语段。因此在将源语段转换为目标语时, 要选用恰当手段重现各段各句之间的衔接关系, 并形成完整严密的英语句法结构, 这样才能完整准确的向听众传达源语内容。否则很容易只记录下了零散的词汇和句子, 而没有形成连贯的语篇。所以译员需要重点把握两个方面, 一是源语篇的主题思想, 二是思想片段之间的衔接关系。只有既把握了主题思想又将其各部分自然的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才是成功的口译。

本文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汉英交替传译, 没有涉及到英汉交替传译, 文本类型也比较单一, 这是本文在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也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R,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陈莹莹.韩礼德衔接理论与语篇阅读教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 (9) .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篇9:衔接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语篇衔接 连贯理论 阅读教学 应用

一、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

听、说、读、写是学好英语的四大法宝,而阅读是英语学习过程的重头戏。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最早由韩礼德夫妇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提出,韩礼德及夫人认为文章是由一定机制的系列句组成,不同的句子依靠衔接与连贯机制构成整个文章,他们将其概述为“谋篇机制”,同时他们也指出,短小的句子之间尽管不存在完全的“谋篇机制”,但依然存在着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特性。为更好地理解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我们可以将整篇文章比作人体,而不同的句子则是身体上的各个器官,不同的句子依照相应的衔接与连贯机制组合,最终构成整个文献。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一经提出,便受到世界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衔连理论主要应用于语篇分析与语言教学两大领域。英语作为大学学习的重点科目之一,要想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英文能力,就必须将英语的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列入教学范畴。怎样结合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进行阅读教学,正是目前教学工作的难点之一。

二、衔连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衔连理论的重要性。衔连理论的应用是推动英语阅读教学的基本保障,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传统的阅读教学关注单词词意、语法结构等内容,将整个文章进行拆分裂解工作,难以把握阅读文的核心,仅根据简单的问题进行答案的收集与寻找,导致学生并未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导致学生缺乏相应的英文阅读理解能力。衔连理论将文章看成整体,力图寻找每个句子之间的衔接关系,从整体的角度深入挖掘文章核心,关注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二,衔连理论重视整体化、全面化看待文章,明确事物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利于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进行文章分析工作。

2.衔连理论的应用教学方式。衔连理论又可细分为词汇衔接分与语法衔接两大方面,阅读教学工作也应将其作为教学重点。首先,词汇衔接是衔连理论的基础。词汇衔接通过使用类似或相关的词语来构成文章,保证文章整体的关联性,主要表现为词汇重复出现与词汇搭配出现两类。词汇复现通常表现为一个单词或其近义词、指代词在文章中多次出现。而词汇搭配出现指的是单词以固定搭配出现,如“dress up”一同出现便表示打扮等含义,单独的“dress”则只有穿上衣服的意思。因此,重视衔连理论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必然要关注词汇衔接的问题,以拓展学生的词汇量为基础,完善英文固定搭配体系,让学生提高阅读英文词汇的能力。

其次,重视衔连理论更是要关注语法衔接在阅读中的比例,事实上理解语法衔接要比词汇衔接的难度大,语法衔接主要表现为替代、照应、连接三大方面。替代指词性与词语项目之间的变更与转换,以名词性、动词性与从句性替代作为关键,照应则是反映文章的前后呼应关系,不同的情境中的照应不尽相同,能够表现为人称照应、前后照应等,连接则是利用连接的关键句进行信息的传输,一般不需要去上下文中过多寻找相关信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大学生重视语法连接的特点,关注文章内部的紧密联系,能够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思维能力。

3.衔连理论的应用教学模式。为更好地将衔连理论与阅读教学工作结合,应形成专门的阅读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模式。(1)提出问题并解决模式(Questions and Solution),这种阅读模式适用于简单的英文文章,此类文章一般在第一段提出问题,在接下来的几段进行分析阐述。在进行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形成发现问题,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考模式,提高学生解决阅读难题的能力。(2)提出普遍主张接下来提出反对主张的阅读模式,即“Claim and Countclaim”这种文章一般在开头段落提出普遍观点,接下来几段进行自己观点的阐述,通常是与普遍观点不同的意见。针对这类文章的进行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自身的观点,结合文章进行细致分析。(3)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的方式,即“Questions and Answer”模式,尽管这类模式与第一类提出并解决模式类似,但这类模式在第一段存在明确的需解答问题。学生在进行阅读练习中,应明确问题,并研究相应的答案。(4)概况问题并逐步解析模式,即“General and Specific”模式,这类阅读文一般采用总—分结构,第一段提出核心观点,接下来几段逐步进行阐述,加深主题。在进行阅读教过程中,应提醒学生领会文章主旨,按层次开展主题的分析工作。

三、衔连理论应用的要点

衔连理论在文章分析与阅读教学中广泛使用,但在应用过程中要重视三大要点:第一,锻炼学生对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理解能力,提升其对连接的敏感度。这种敏感度需要大量阅读量才能加以巩固与强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衔连能力锻炼时要多选择经典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从而提升连接的敏感度。第二,引导学生加强对词汇连接与语法连接两大方面的能力,关注替换词、指代词、连接词、专有名词等用法,扩大英文词汇量,理解“this”“that”不同代词的用法,保证学生准确理解文章。

综上所述,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在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衔连理论的实施过程,明确其应用方式及类型,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站炜.语篇衔接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教育家.2010(04):289.

篇10: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图式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猜测词义,预测下文,修正理解偏差,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增强阅读理解力,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用能力.文章分析了图式理论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图式理论对教师“教”英语阅读理解和学生“学”英语阅读理解的启示.

作 者:王彩虹 作者单位: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外语系,湖南长沙,410205刊 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8“”(6)分类号:H319关键词:图式理论 英语阅读 教学

篇11:衔接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情?知教学”理论的着眼点就是情知交融,即情感因素与认知因素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情?知教学”理论不仅关注了学生的认知性学习,同时也把陶冶情操、培养品质的情感性学习作为教学的重点,从而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情感 认知 目标导学

最近学习了冷冉老先生提出的“情?知教学”理论,与我校推行的“目标导学研究”可谓殊途同归。冷老先生提出的“情?知教学”理论,概括地说就是把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辩证统一起来进行教学。这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教学重视认知因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把教学的着眼点集中于认知目标,这样做的弊端就是忽略了情感目标。传统教学理论把情感目标当做达成认知目标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作为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看待。“情?知教学”理论不同,它强调教学目标应当融合了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二者并重,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如此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关注学生的诸多情性因素,如情绪、情感、性格等。忽视了情感因素的教学,认知无力,思维凋谢,课堂沉闷。所以,只有把情与知两个客观过程融合,才会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情”呢?

一、精心预习,激发热情,以情导学

一个良好的求知过程,应该从预习开始。预习是指个体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主动地去了解、质疑、思考新的对象的求知过程,即“温故知新”的过程。预习是一种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学习中,这种习惯对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极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自主的学习能力。它把自主学习放在了首位,也正体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预习是一个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可忽视环节,它实质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良好预习方法的掌握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它虽处于学生学习的开端,却直接影响了学习的全过程。如果缺乏了有效的预习,没有学生对文本的前期准备,就没有高效的语文课堂。如:在讲授《背影》一课时,我提前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这是一篇回忆父亲的散文,一般的文学作品,在描绘一个人时,常常选择最有代表性的部位――面部。但是本文却另辟蹊径,选择了父亲的背影,不惜笔墨重点描绘。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答案。这种悬念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导他们认真地阅读文本,通过品味文章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从文本中寻找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为高效的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出问题,激发热情,以情促学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自“好奇”与“质疑”。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的问题,使用恰当的语言,提出明确的问题,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难易适当的问题。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深入教材,了解学生,懂得学生的心理,并且真正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问呢?

首先,巧妙设疑,激发情趣。

巧妙构思,设置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只有新颖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引人深思,让学生有深入探究文本的愿望。如:在学习《心声》一课时,我用这样几个问题设置疑问:文章写的是谁的心声?他有什么心声?他为什么有这样的心声?这样几个问题,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让他们自主地阅读课文,深入思考,达到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其次,难度适宜,以生为本。

特级教师宁鸿彬曾说:“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难易适中,还要兼顾深度和广度,循序渐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给学生展示创新能力的平台。如: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在把握了文章的主旨“与民同乐”后,我又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醉翁亭记》的“乐”与《小石潭记》的“乐”是否一样?这个问题就把两篇文章的主旨进行了巧妙的对比,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横向的对比,看到了同样身为被贬的文人,两位作者不同的心境。同时,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后,提问要精准结合,拓展思维。

“精”“准”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课堂目标的重、难点进行设计,提出的问题应精要、准确,用一系列精准的问题串连起一个严整的、层次分明的、高效的语文课堂。如:学习《伤仲永》一课,通读全文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问:标题中,哪个字是全文的文眼?第二问:这个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第三问: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接下来,我又问:你认为,应该如何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样的四个问题,不仅把文章的重难点汇聚到了一起,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了天资与后天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到了后天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才有重要的作用。如此一来,就达到了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有机融合。

可见,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要不拘一格,要根据文本“量身定制”,切不可千篇一律,单调呆板,一成不变。只有有效的提问,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三、作业科学,激发兴趣,以情引思

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来设计作业,即作业的有效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课外拓展学习的必要性,而其思想性与人文性则使得语文学习成为一个较为长期的、潜移默化地得到陶冶感悟的过程。因此,作业的设计就用心揣摩,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社会生活的问题,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班级中的孩子在假期里观看了大学生辩论赛,并很有热情和兴趣。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留了一个辩论的作业:关于文中的“三味书屋”部分,你认为是一个束缚儿童的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产物,还是严厉中不乏有趣的学习场所呢?班级中分为两派,课后合作,寻找论点和论据,下节课上进行一场辩论大赛。这一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他们积极地深入阅读文本,查阅资料,准备材料,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这项作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满怀热情地去完成,并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组织材料、语言表达的能力,做到了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有机融合。

四、团结合作,激发热情,以情助学

团结协作是新时代学生必须具有的一种能力和品质,同时也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合作的情境,从而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如:在学习古文时,我要求小组组内合作,讨论、解释重点实虚词,然后翻译句子。每个小组中的学困生可能只会解释简单的实虚词,而稍难些的就由中等生完成,当翻译句子遇到问题时,优等生就会发挥他们的作用。这样的合作,让组内每个学生都获得了话语权,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语文能力,有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兴趣。

通过这些实践,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情?知教学”理论对我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帮助和指导,也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把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知结合起来,才能打造更和谐、更人性化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篇12:隐喻认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认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The thesis analyzes cognitive mechanism of metaphor at first and finds that metaphor has strong cognitive power and that metaphor cognition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language development. The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also a kind of cognitive activity after discussing acquisition mechanism of English learners. Based on these discussions, the author talks about how to apply metaphor cognition theory to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especially vocabulary and culture teaching.

作 者:左景丽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36;陕西理工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陕西,汉中,723000刊 名: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年,卷(期):22(2)分类号:H319关键词:metaphor cognition mapping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篇13:衔接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合作学习,成教脱产生,英语口译教学

传统外语教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 注重对知识和语法的教学和传授。随着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的问世和认知心理学的提出, 人们逐渐认识到语言学习是受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 外语教学应该是“教”和“学”的有机结合。除了传授语法和规则外, 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 学生应该成为外语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成为课堂主体, 已经成为外语教学探讨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入合作学习理论无疑对口译教学的成功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合作学习理论概述

合作学习理论 (cooperative learning)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该理论对于改善课堂教学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受到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了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 在大中小学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外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但是在不同国度, 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实践方式和研究角度都大相径庭。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 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个人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我国合作学习领域著名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 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现。”合作学习理论之所以经久不衰, 与其拥有众多理论的支持分不开的, 能支撑合作学习的理论主要有 (张晓玲《合作学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 发展理论。来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 社会互赖理论。认为群体是成员之间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 各成员间互赖有其差异性。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认为同伴教学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4)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个体是在于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 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进行学习, 学习涉及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

2 合作学习理论与高职院校成教脱产生英语口译教学

2.1 高职院校成教脱产生及英语口译教学特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现代化趋势的发展, 成人教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稳步前进的必然要求, 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和普专生相比, 成脱生在以下方面形成了共同的特点:1) 起点低底子薄, 对政治、英语等公共课程不感兴趣, 面对这样的群体, 英语专业教师该如何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对口译教学产生浓厚的学习激情。2) 学习目的各异, 大多数学生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 部分学生是为了文凭而读书, 更有甚者是迫于家庭压力, 完全没有读书的主观意愿, 这样的学习目的使得口译课程的开展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有的放矢, 因地制宜, 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3) 自卑感强烈。大多数学生是由于高考落榜, 基础薄弱而进入成教学习, 因此从内心感觉低人一等, 技不如人, 有很严重的自卑心理。口译教学需要的是学生的胆识和丰富的知识背景, 以适应口译即时性、准确性等特点。

2.2 合作学习理论在成脱生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实践

2.2.1 明确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英语口译合作学习通常是以活动为主要方法, 为了使活动不偏离提高口译双语能力的主题, 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 并及时进行监控, 使课堂口译交际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口译讲究“信、达、雅、快”,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应根据口译课程特点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直译、意译和音译并举, 多接触并了解学生, 从成脱生特点出发,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2.2.2 积极转变教师角色, 科学分组, 合理监督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教师从教学的主体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监控者和促进者, 对学生偏离教学目标的活动教师应给予适当指导。合作学习应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 为了充分发挥学习个体和学习小组的优势, 在组建小组时应尽量使成员间保持合理差异, 形成互补, 同时要合理分工, 定期互换角色, 对活动的开展环节进行不定期监督, 使每位学生都能各司其职, 愉快合作, 顺利完成任务。

2.2.3 进行公平评估, 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是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的评价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提高合作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只有争取更多的机会进行口译练习, 参与活动中, 才能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才能迈向胜利的彼岸。同时, 教师更应该让学生明白, 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是为了取长补短, 总结经验, 从而改进学习方法和活动方式, 以期取得更大进步。

3 结束语

合作学习理论在实践中证明了能够有效地增强成脱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能提高其语言交际能力, 使成教院英语教师树立了既教会学生做事又学会做人的观念, 以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它改革了传统的授课模式, 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助合作精神, 不仅传授了知识, 也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1.

[2]蔡慧萍.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张晓玲.合作学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 (6) .

[4]Johnson D W, Johnson R.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heory and Research[M].Edina MN: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1989.

篇14:衔接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原形范畴理论;口译方法;口译策略

一、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具有范畴成员最多特征的原型和与原型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的其它成员以及模糊不清的边界组成,即范畴的三个组成要素:原型、其它成员及边界。原型是范畴的典型成员,与其它范畴成员享有更多的属性。因此,它是范畴的核心成员,其它成员依据与原型成员相似性的多少分别位于范畴的不同位置,构成范畴的边缘成员。从最典型的成员到最边缘的成员其所具有的家族相似性是递减的。

二、原型翻译词替代方法与“次原型”矫正策略

由于口译,特别是同声传译对译者在时间上要求的苛刻性,所以译语和源语之间难以做到如笔译那样的精确对应。另一方面我们知道,该原型是建立在与“家族相似”模糊分类理论上(Bell,2005)。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如果译者只抓住了原型的意义,而不记得或不知道非典型词,并不是他们的错。例如:在同声传译中,将“雪鸡”译成“猫头鹰”不能归为错误。译者容易想起最具显著特征的原型词。于是译者“退而求其次”,用原型词求得宽泛的对应。

这种宽泛的对应势必影响译文的质量。那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既能减轻短时记忆压力,又可以提高口译质量?答案是肯定的。有一种处于过度状态的词处在原型词和对应词之间,我们姑且把它称之为“次原型词”。

例如:“靳柯想要刺杀秦王”(梅,2000)。说话人话音刚落,口译者就开始解码:“Jin Ke has decided to kill the king of Qin.”可能由于压力和短时记忆负担,所以译者一开始没能找到精确对应词“assassinate”,于是用“kill”来代替,因为“kill”是一个基本范畴词,但是译者立马想到“kill”过于宽泛,并没有表现出“杀”的方式和动机,而“次原型词murder”会更好一些。但是,译者突然间意识到了“刺杀”其实就是“暗杀”,于是找到了精确对应词“assassinate”。于是,就用“assassinate”取代了“kill”。所以最后的译语输出是这样的:“Jin Ke has decided to kill the king of Qin。 Er…Exactly speaking, assassinate the king of Qin.”

综上所述,译者在口译时采用原型翻译词替代方法和“次原型”矫正策略的步骤为:(精确对应词)-原型词-次原型词-精确对应词。括号表示可选择。

三、结语

由于口译活动也可看成是原型理论范畴,所以笔者才把原型范畴理论应用到口译中来,尤其是用来解决口译中由于时间仓促而造成的翻译困难问题。口译的“时效性”特征在短时间内使给译者在心里和记忆力两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所以译者在寻求译语对应词时,难免出现无法找到精确对应词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原型翻译词替代方法应运而生,来求得双语间的宽泛大致的对应。但是又出现了另一问题:译文质量不达标。为了解决这一新生问题,笔者又提出“次原型”矫正策略,即译者在原型词之后,下意识地搜索“次原型”词来校正之前的原型詞,并用衔接语使译文连贯。这是口译者的一种搜词策略,通过这条路线,缓解译者压力并提高译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John R Taylo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Bei 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 Roger T Bell.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Wittgenstein,L.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M].New York: Macmillan, 1953.

[4]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郑银芳.谈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上一篇:经济贸易学院先进党总支事迹材料下一篇:查新报告委托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