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的研究历程

2023-01-10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历程,大致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1 初始阶段(1978-1984)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问题,事实上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就已经展开了大量的讨论。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不断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正是围绕着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是一门科学这一问题,开始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问题的大讨论。

1982年6月7日至9日,由《社会科学研究》期刊编辑部邀请的成都、重庆地区部分理论工作者和企业政工部门的同志举行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讨会。在讨论会上,针对这个问题出现了几种观点,观点一: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观点二:应以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观点三:应该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并以它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观点四:应以管理心理学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在1984上半年召开的全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会成员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第二种观点认为不仅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还包括其它旁邻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的某些合理部分等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同时要吸收其它学科理论,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理论工作者在他们的著作和文章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为体进行了论述。由张蔚萍、张俊南合撰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一文明确的指出:“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它首先是根据辩证唯物注意、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提出来的。”后来,他们在合著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一书中,进一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心理学、教育学和共产主义道德学为理论基础的,而且只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其所属的各门具体科学作为理论基础,其它一切科学只能是借鉴和参考,而不能作为指导思想。由振东、一凡合撰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一文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是有其理论基础的。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它和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共产主义论理学有紧密的联系。另外,文中还着重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当中的三条重要的原理:物质与精神、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必须灌输的思想;毛泽东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理论依据。

2 发展阶段(1985-1992)

从1984年的下半年开始,一些高校创办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这一阶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而逐步进行的,它是对前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出版了一系列的专业的教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问题研究也主要是在这些教材中得以体现的。这一阶段对这个问题主要存在这样几种观点:

一是,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委托复旦大学教授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问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还必须吸取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作为专业理论依据。”同时,书中还进一步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当中的五条重要原理,主要包括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重要的能动作用,政治对经济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必须灌输,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五条,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教育学的一般规律,要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要掌握道德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要吸取其他学科的知识。

二是,1988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耀灿教授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并且阐释对其有直接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重要原理。

三是,199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邱伟光教授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其中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主要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五条理论依据,主要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关于“灌输”的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四是,由童彭庆撰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简述》一文,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有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两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综合性,它还要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人才学等学科的理论,还要吸取和借鉴资产阶级管理科学中的知识,例如行为科学的一些合理的因素,以及技术性的学科知识,例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专业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研究有进一步的发展,比初始阶段的研究要更为确切和全面。

3 深入阶段(1992-至今)

90年代初期至今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阶段。

这段时间,出版了一系列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教材,在这些教材中都有专门的章节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问题进行了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由陈成文、徐志远、严华合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一书中的第二章就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问题进行了论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而且还具体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论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的关系。

二是,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的由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教育学原理》一书中的第二章,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坚实的理论基础,阐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当中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依据的观点,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三是,由吉林大学教授陈秉公著的《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中的第一章,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了江泽民同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方面的有关理论观点,列举出了九条主要理论依据,还把人格学的一些知识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借鉴知识。这九条原理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原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关系原理;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灌输的原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原理;人的全面发展的原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原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原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原理。

四是,1992年《南京师范大学学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辑》发表王建优同志撰写的《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一文,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所有相关学科是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将理论基础作了阐释。

五是,1996年第3期《云南教育学院学报》发表邹学荣撰写的《简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石》一文,归纳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问题的几种观点,提出并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石。

六是,《山东师大学报》1997年增刊发表许明撰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一文,从六个方面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

七是,2001年第4期《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了一篇由米展、吉飞合撰的《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一文,文中首先论述了学科理论基础的确立依据及其含义,在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分为三个层次:哲学理论基础、一般理论基础和应用理论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还取得了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专项成果。由罗国杰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比较系统地、全面地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问题。2002年5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由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一书,这是对前一本书的进一步完善与深化,概括更为全面,围绕着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辨证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性和创造性,阶级分析方法与阶级斗争理论,社会主义思想的灌输与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这十个主要的理论依据展开了具体论述。

摘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观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使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纵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历程,进一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历程

上一篇: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探究下一篇:小刺猬温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