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施

2022-09-10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改变因循多年的教师教结论、学生背条条的教学模式, 把课堂教学变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人格的主渠道, 以利于更好地完成高校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

1 创新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在内的公共基础课。从教学目的来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 肩负着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理论素质的重任。从教学内容来看, 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依托的学科属于哲学、社会科学范畴, 既有鲜明的政治性, 又有很强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必须密切联系国内外形势, 紧随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不断更新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从教学对象来看, 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思维活跃, 自主意识强, 所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他们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能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 就他们所关心的一些诸如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国际形势的变化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给他们以令人信服的解答, 希望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然而长期以来,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是由老师或课本先入为主地给学生灌输, 强调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点的死记硬背, 而不是靠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实践去体验、去掌握和去思维。这样的学习, 不仅学生失去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兴趣, 抹煞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一般功能, 更是抑制了对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教育中的特殊功能。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应当遵循思维科学的规律, 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从学生实际出发, 研究学生的需求, 把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 启发思考, 注重参与, 倡导实践, 鼓励研究。这样,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收到较好的效果。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

近年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表明, 创新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施, 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确立三个原则。

2.1正确处理教学主体与教学主导的关系, 确立以学定教的原则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学双方的关系是一种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即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为, 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素质状况以及本学科专业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学习,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强化自主学习意识, 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锤炼, 根据自身的素质结构, 学习和掌握自身素质中所欠缺的东西, 达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 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而且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对而言, 它的育人功能要比其它学科更为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 尽管有些课程内容学生已经学过, 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化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反复不定。由此,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学科特点十分鲜明的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是要确立以学定教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教学的思路、方法和内容。

就学生而言, 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往往存在着如下三种情况:一种是反复学过, 并有了较好的掌握和领悟;一种是虽然学过, 但把握不准, 理解不透;再一种是新知识、新理论, 学生以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必须根据这几种不同的情况正确处理好教学主体与教学主导的关系, 突出“准、新、活”的课堂设计思路:

一是, “准”。即注重调查研究, 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知识底数, 做到有的放矢。在每个班开课之前, 任课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与班主任沟通、与学生交流等多种方式, 准确详细地了解班级的特点、学生的思想动态、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等情况, 为有针对性地选定教学内容奠定基础。

二是, “新”。即围绕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对学生能看懂的、已经有基础的知识点不再讲授, 通过提示、自学的途径加以解决, 把教学的重心放在精讲重点和难点上, 选择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材料, 让学生感受到理论鲜活的生命力。

三是, “活”。就是因专业不同、因班级而异,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如知识竞赛、辩论、演讲、学生试讲、讨论等都可以巧妙地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尤其要充分尊重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当堂提问, 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从一般意义上说, 创新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时惯于听而耻于问, 更不用说当堂向教师提问题了, 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功能的发挥。为此, 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要求学生当堂主动提出问题并予以解决。这样做既弥补了讲听脱节的固有缺陷, 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又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赋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内涵。

2.2正确处理打牢基础与开发潜能的关系, 确立发展优先的原则

创新是在原有知识的重新组合与构建基础上的一种突破。一般说来, 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 掌握的知识越多, 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 创新能力也越强。因此, 注重打牢学生的基础, 拓宽学生的视野, 乃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 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而且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更为重要的是, 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

首先是传授知识。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创新不是空中楼阁, 它必须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行。其次是教会方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方法好比钥匙, 有了钥匙才能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不是背诵经书的“传声筒”, 而是从事一项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应当是思路教学重于程式化的叙述式教学, 要由传授现成知识、现成答案变为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会学。只能这样, 才能使学生不断地获取新知。再次就是开拓视野。要创新, 就必须有开阔的视野, 这样才有可能抢占知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才有可能在知识经济时代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 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

由此看来,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 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就是说, 在处理打牢基础与开发潜能的关系中应确立发展优先的原则。具体措施有:一是实施开放式教学, 即“走出去, 请进来”,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基地, 深入社会进行各种社会调研活动, 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老红军老革命等来校进行讲学。二是开展系列专题讲座, 如“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 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深入学习理论的兴趣。三是开展读书演讲与征文比赛活动, 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思考创新。一项项主题鲜明的活动, 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深化。实践证明, 这一理论教育教学多样化的途径, 营造了开放的学习环境, 并且成为强化实践环节的有效载体, 对促进优秀学生潜力的发挥有着独到的作用。

2.3正确处理教学纪律与研讨自由的关系, 确立以研促学的原则

教学有纪律, 研讨无禁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阵地, 是传播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 肩负着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理想信念的重任。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强调教学纪律, 在基本的理论、政策宣讲中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但值得一提的是, 强调纪律并不排斥学术争鸣与研讨自由。须知,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教条, 它来源于实践, 又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 多层面、多角度不断地将其开拓创新。因此说,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引导学生坚持真理、不断探求真理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通过组织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辩论等活动, 解放学生的嘴, 打破一言堂,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式的讨论中广开言路, 交流思想, 达到明辨是非, 统一思想, 坚定立场,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们不难发现, 学生的创造性往往是在学术研讨中产生的。要真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表他们的见解, 就不能让他们时时面对到处是“禁区”和高不可攀的理论问题。为此, 首先教师要将深奥、抽象的理论变成学术性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思考和回答。在教学中, 每提出一个问题, 都要求学生不要照本宣科, 而是要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回答得不圆满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有特色, 有新意。其次, 在选择研讨课题时, 要改变过去那种将有现成结论的题目交给学生的做法, 科学设置研讨题目, 不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现成结论, 而是提出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自行推导答案。再次, 把科研引入教学, 激励学生以研促学。在教学中, 可以将一些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问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科研的形式加以解决, 形成全方位提高学生能力的自主教学模式, 从而有效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育实践的发展。

1文化传承与英语教学的内涵一致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且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 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 (community) 的习俗, 生活方式, 行为方式, 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 宗教信仰, 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随着民族的发展, 语言及其发展也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 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 文化依靠语言,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 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1.1 文化的一般内涵

本文对文化内涵的提及主要针对它与语言的关系上的体现。因此, 关于英语中的文化传承问题的内涵实际上是针对语言文化的传承所带来的一系列启示。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 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研究常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英语教学而言, 它涉及到英国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1.2 英语教学的本质

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授, 而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有益于英语的理解和运用。众所周知, 交际能力的获得和自如发挥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 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 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 (听说读写) 加上社会能力 (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

2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传承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系及应用语言专业研究生李艳玲认为, 语言蕴涵在文化之中, 英语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是密切相关的。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决定了文化教育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新的历史机遇期, 英语教学应重视传授交际文化知识, 培养文化意识, 帮助学生跨越纯语言知识障碍, 通过文化教育, 提高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但英语教学中, 往往偏重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 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 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 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 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 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高等英语教育中, 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就必须遵照“相关、实用、循序渐进”几项原则, 对文化导入的内容作必要的取舍。相关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 或者是教材的拓宽。文化导入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 尽可能与语言教学同行。

2.1 英美文化教育的内容

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内涵:A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的意义离不开“语言环境”, 要想理解话语, 归根结底要懂得说话人的整个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学习英语的过程, 就是通过英语这一语言工具了解英语文化的过程。B文化教育的内涵:英语教学处处涉及文化的内容。文化背景知识是文化教育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并且在外语教学中起重要作用。综合

文化传承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齐明君

(河北经贸大学056001)

摘要:文化教育是高等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学好英语必须要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由此展开的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承及其操作方案的研究将成为当代高等英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文化文化传承语言文化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 (2007) 09 (a) -0082-02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改革,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研究学生的需求, 把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 实施创新教育。这样,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收到较好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创新教育, 要正确处理教学主体与教学主导的关系, 确立以学定教的原则;要正确处理打牢基础与开发潜能的关系, 确立发展优先的原则;要正确处理教学纪律与研讨自由的关系, 确立以研促学的原则。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育,以学定教,发展优先,以研促学

上一篇:试论四川省企业环境保护税纳税筹划基本方法下一篇:心电门控多层面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术诊断肺动脉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