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政治教育冲突理论研究论文

2022-04-30

[摘要]陈云他在长达7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一贯高度重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新时期,全面系统总结陈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历史经验,对于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有着重大现实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外国政治教育冲突理论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外国政治教育冲突理论研究论文 篇1: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内容、方法和环境等方面的特点,并就我国和新加坡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点和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研究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期对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所裨益。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加坡;差异性;启示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道路上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以世界眼光来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和树立解决问题的全球性意识,不断借鉴和汲取外国有益的经验和方法,只有这样,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创新,才能在新形势下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为此,研究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点和差异,从中获得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对于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特点

从历史发展来看,新加坡人主要是由近一百多年来从亚洲、欧洲等地区迁移而来的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其移民社会的特性加上殖民统治的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影响,使得新加坡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社会特色。因此,要想实现“新加坡人”这一最具特色的教育目标,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以承认自己民族和文化传统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求移民和他们的后裔,不仅要认同和保留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要持一颗宽容之心接纳和尊重同处一片国土上的其他民族的文化,促使人民和谐相处,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

(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点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文化也由此呈现出多样性。在建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时,新加坡十分注重将中西方文化中的有点进行吸收,大力倡导中国的儒家思想,坚持东方传统的价值观的李光耀更是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作为他的治国之纲。与此同时,新加坡还特别注重德育的发展,将德育理论课程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为了加强德育课程教学的效果,学校更是将德育课程的分数计入到学生升学考试的总成绩中,使其思想扎根于每个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除此之外,新加坡政府真正践行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完美结合,使公民的法制观念有效地树立起来。

(三)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长期保持很强的实效性,与他将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进行统一发展和综合促进有直接的联系。首先,新加坡在学校教育方面,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阶段认识的特点制定分阶段、分层次的灌输内容。其次,新加坡政府还颁布详细的道德教育教学大纲。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德育课程都会有不同的主题,并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有效的遵循了受教育者认知接受规律,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科学性。最后,新加坡运用隐蔽性教育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隐蔽性教育属于无意识教育方式的范畴,它是指教育者按照预先制定好的教育方案,将其塑造成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并设置于受教育者周围,引导其去体味和感知,在满足受教育者兴趣爱好的同时,使他们受到心灵的感化和人格的升华,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接受教育。隐蔽性教育方式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使人们的思想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启迪和净化,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

新加坡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良好的育人环境。第一,净化社会氛围,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出一个有力的大环境。正所谓,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在创造人。[1](P.92)新加坡政府认为,良好、文明的社会环境,能促进人民行为的文明,因此政府在市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实行了“高薪养廉”的政策,致力将新加坡打造成为政府廉洁、社会风气良好、人民文明有礼的礼仪之邦。第二,学校、家庭和学校三者合一进行德育。新加坡民族和宗教多样而复杂,虽然各族的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教育大体相同,但信仰、思想作风却存在差异。因此,新加坡教育者强调家教的重要性,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同时,学校十分鼓励学生去参加社会活动。如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义务清洁运动、植树劳动活动、敬老爱老活动、睦邻运动、国家意识周、同心周等活动,使新加坡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得到了健康发展。[2](P.165)

二、中新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主要共同点和差异之处

(一)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共同点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上,两国都非常重视正面的引导教育。如都通过透彻说理、耐心引导、典型示范、言传身教等方式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正向的启发和引导。因为同受传化的影响,在灌输教育方面,新加坡也与我国有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灌输方面体现颇多,都特别注重通过讲述经典传统故事来使受教育者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学习。

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方面,两国都显示出了强烈的国家干预性。在我国,国家设置了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机构,通过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如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并组织他们在专门的时间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新加坡政府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实行统一的指导和全面的干预,政府不仅制定出了具体的方案和步骤,还对方案实施的保证性措施进行了详细制定,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和管理。

(二)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差异之处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渗透性等特点。但就目前总体来讲,仍侧重于理论教育法,即灌输教育法。各级学校都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发挥着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具有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有步骤、有考核、有反馈等特点。此外,我国思想政治角教育还重视榜样教育和自我教育,通过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等方式,来教育和引导人们,从而激发人们的学习、工作的积极性。

新加坡注重从家庭凝聚力量。新加坡政府将“家庭为根”等内容融入了到了“共同价值观”,通过国家立法、出台相关政策来维护和促进家庭完整。同时,新加坡鼓励子女陪同父母居住,政府也经常组织多样的尊老、爱老等福利活动,使老年人不仅得到了物质帮助,还使老人的精神世界得到的关怀。通过维护这种融洽的家庭氛围,不仅使新加坡的传统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世代延续,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秩序朝着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三、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东方大国,在随着历史不断变迁的同时,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有着不同的变化,但“家”和“国”的概念在中国人民心中是根深蒂固的,是一个挥之不去的中国情结。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迫切需要强调爱国主义精神,以此来将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在东西方文化碰撞融与合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与新加坡同样都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新加坡辩证地吸收儒家文化,很好地解决了东西方文化冲突、化解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继承和发展问题。从新加坡的经验启示我们,中国当前应当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下去,辩证的吸收其精华,树立适合中国当代国情又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相融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强化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把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化推向世界。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和实践性

新加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小学、中学和大学中实行分层次展开的教育,因此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我国,各级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受到重视,但长期起来在对教育内容分层上仍存在着不明显等问题。甚至让学生感觉到,同样内容的课程,小学学习,中学也学习,进入大学后还要学习,有些学生由此出现了“接受疲劳”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进行系统化提升,应在掌握和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教育,制定科学的计划和纲要,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与此同时,新加坡在教育过程中,完美运用了隐蔽性的教学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国的学校教育虽然也注重隐蔽性教学的方法,但没有真正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并且也没有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得到切实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国应该适时的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注重其层次性、实效性和实践性,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其思想根深蒂固。

(三)加强法制教育,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的社会环境

总体来讲,两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对本国公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两国的政府和教育部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教育目标方面也都显示出了强烈的国家干预性。但新加坡的法律十分完备,涵盖了许多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涉及到了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对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抽烟、乱扔杂物等都通过立法规定了相应的处罚,从而以完备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为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都可以借鉴。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战略,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要注意培养人们的法制观念,在宣传道德规范的同时,也应借助法律手段来保证各项人们道德意识的树立,要不断完善立法,把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法制化轨道,并通过详尽和操作性强的法律条文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卢文洁.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J].商品与质量 (理论研究),2010,(6).

[责任编辑:胡 悦]

作者:张渝新

外国政治教育冲突理论研究论文 篇2:

陈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述论

[摘要]陈云他在长达7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一贯高度重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新时期,全面系统总结陈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历史经验,对于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有着重大现实意义。陈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从微处着手、小事做起是陈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是陈云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喜闻乐见的风格和大众化的语言是陈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批判反思是陈云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陈云;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 历史经验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11-29

[作者简介]朱磊(1978—),男,河南南阳人,湖北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讲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HTH]\[基金项目\][HTF]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实现文化领导权的路径与基本经验研究”(项目编号:13YJC710076)、2013年湖北理工学院校级创新人才资助项目“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项目编号:13xjr01C)的阶段性成果。

陈云是作为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他长达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常怀“百姓柴米心叩,万家忧乐杯牵”的群众情怀,谦虚务实,坦诚直言,无私无畏,坚持原则,尊重真理,严守纪律,以高尚的人格风范和异乎寻常的精力、才能和智慧为党和国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陈云一贯高度重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创造性地开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运行机制、基本方式和行动指南的认识、把握和揭示,更是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时期,全面系统总结陈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本经验,对于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

一、从微处着手,小事做起是陈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

综观陈云的一生,在他所从事的众多工作领域,他都能艺术地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他所从事的工作之中,而且这种渗透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没有轰轰烈烈,没有彩旗招展,也没有虚张声势。相反,陈云一直从微小处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却取得了效果显著的实效。讲清小道理,解决小问题,开展小活动,多做小事情是陈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地方党部如果不关心群众的生活,不为群众的切身利益而斗争,置群众的痛痒于不顾,而要开展群众运动,要群众热烈起来与党与政府与军队一道艰苦奋斗,这是不可能的事”。 \[1\](P167)陈云经常说:“做群众工作的干部,不论是中央委员还是区委委员,都是群众一级的干部,大官要做小事”。\[2\](P318)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陈云赴江苏从事农民运动。在领导农民运动中,陈云从来都是先调查研究,然后亲自制定相应对策。从小到“如何开会”、“如何制定会议流程”、“怎样用壁报、图画、歌曲”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陈云都是亲历亲为。延安时期,陈云主持中央组织部工作,这期间,陈云提出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如何发展壮大党员队伍”等等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而且,这期间,陈云在中组部率先开展学习马列经典著作活动、倡导中组部干部直接面对面解决群众和党员的疑问。他曾经说过:“吃饭穿衣,就是一件大事,一件难事,作为一个革命家,不能只高谈阔论”。\[3\](P256)陈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从群众基本的生活小事着手的。新中国成立后,陈云负责全国的财经工作。这期间,陈云经常去的一个地方就是集贸市场,亲自去了解老百姓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他亲自过问北京市民关心的过冬“大白菜”供应问题、“母猪应下放给农民私养”、“冬天有没有人上街扫雪”等问题。另外,陈云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善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比如,陈云要求他的伙食要严格按照标准,他的工资要降一个级别。为了节约用水,他刷牙向来都是一杯水,至今,陈云居住过的洗漱室墙壁上还贴有“节约用水”的字牌。

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项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首先就要树立群众路线的观点,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解决群众的小问题、小利益。毛泽东在1934年1月22日至2月1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说:“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4\](P136-137)陈云说“不要看不起这些,这是人民的大事”。他认为,执政党不能仅仅向群众要东西,还要记得一定也要给群众很多东西。“注意群众切身问题,帮他们解决困难,这是发动群众的关键”,他呼吁各级政府一定要注意解决群众的小问题。他说:“农民的一些问题在我们有的同志看来是小事,可在农民看来是大事。我们不仅要帮群众解决大的问题,也要帮群众解决小的问题”。\[5\](P264)陈云同志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向来是踏踏实实,一丝不苟的。他的思想政治教育涵化在平时生活的细微之处,比如,他经常倡导的“勤俭节约,杜绝浪费”,“不迎不送,不请不来”等等。这些都是陈云在日常生活中亲自倡导并践行的。他在家乡搞社会调查时,和农民同吃同住,亲自参加劳动,尽力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事实上,陈云这种深入群众,细致入微的作风才是人民群众渴望的,同样,细致入微,实实在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才是群众需要的。

讲清小道理、解决小问题、开展小活动、多做小事情、宣传小人物的一个优势就在于:操作性强,持续性久,而且容易形成“晕轮”效应。故而,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策略上有必要从“文山会海”周期式的“口号”运动中解放出来,扎扎实实地深入群众之中,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真正解决老百姓的生活小问题,把小道理讲清楚,把小事做实,把实事做好,把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在实实在在的小事之中,杜绝形式化、表面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是陈云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

中国共产党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选用“群众运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确取得了显著的实际效果。但这并不一定证明“群众运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适用于任何时期的任何对象和任何事件。

陈云在早期领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中,也采用过或者尝试“群众运动”式的工作方式。例如,他在1934年担任白区工作部部长时就要求“广泛发动和领导群众的日常斗争”。同时,他注重“在领导斗争中,不是要提出许多要求,不是要提出过高的群众还不了解或不能立刻为这些要求而起来斗争的口号。在提出要求时,必须倾听群众的意见,适合他们的需要”。\[6\](P26)另外,新中国成立后,他在领导经济建设过程中,也曾发动过群众共同监督搞好工程质量的先例。但是,陈云在选用“群众运动”的同时,一定会随时关注事件的运行过程,发现有“过火”或者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时及时纠正。他说:“注意在基本建设中开展群众运动,这是重要的,我们还要继续搞,但是业务机关放松了必要的管理工作,特别是技术管理工作,是不对的。应该说,搞群众运动,并不是取消管理制度,而是使群众起来参加管理,改进管理制度,遵守管理制度”。\[7\](P106)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是陈云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运行的动力机制。

当前,我国的各项法制还不够健全,所以,倘若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全部诉诸“群众运动”时必然暗藏着巨大的风险。尤其是当人们的“规则意识”、“道德意识”、“公平意识”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时,这种风险就显得尤为可怕,任其发展可能是致命的。另外,在实践中,还必须谨记“少戴大帽子”的教训。陈云说:“如果随便给人家戴上这类大而无当的帽子,一个人头上戴上三四顶,恐怕就‘差不多’了,不能工作了。”\[8\](P115)

此外,陈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风格始终如一的是“务实”。“务实”是陈云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征。陈云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不是热一阵、冷一阵。相反,陈云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始至终都强调依托党内的制度机制作保证。“我们党要强调一下,要有民主生活制度。民主集中制要坚持,要立个规矩。” \[9\](P359)今天,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饱受争议,甚至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不敢声称自己的职业身份。原因之一就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的东西太多,花架子太多,没有制度的约束,随意性很大,而且最致命的是应付性事务多。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引起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质疑。尤其是在某一个时期出台一项重大决策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就会忙一阵,等到这阵风一过,又归于平静。人们不禁会问:思想政治教育究竟是做什么的?难道仅仅是传话筒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陈云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点是不同的,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陈云善于把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日常的业务工作之中,不是“风来了,有风;雨来了,有雨”式的做派。所以,他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的是“务实”,而绝非“临时抱佛脚”或者是“冷热病”式的“作秀”。“常态化”、“日常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看似“冷冷清清”、“不声不响”,其实,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最具影响力。因为,“常态化”、“日常化”、“制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人们思想的“综合影响”和“渐次发展”的规律。相反,“群众运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追求其短期效应,无视人们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今天,现实中的“群众性”思想政治教育运动还时有发生。笔者在这里并不是刻意贬低“时效性”的政治运动,而是强调根据实际情况,区分不同内容,划定重点对象和一般对象,把有限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集中起来,避免四处出击、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式的实践模式。因为,人们的思想问题很多都来自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植根基层实践,植根群众的生活,才会取得成效和生命力,也才能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化解好矛盾冲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为只有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才会深远和持久,也才会慢慢在老百姓心底扎根。“运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泛化思想政治教育,非但没有实质性效果,而且会带来一系列不利的后果。

三、喜闻乐见的风格和大众化的语言是陈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

陈云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特别注意运用群众能够听懂和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尤其是当对象是文化知识不高的农民时更要强调语言的朴实性和方式方法的可理解性、可接受性。早在1929年,陈云就提出:“在农村进行宣传工作,要注意农民能接受的程度,多用壁报、图画、歌曲来宣传”。\[10\](P7)陈云在莫斯科学习期间,在讲课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层次,并且紧紧围绕实际问题进行讲解,使学生们能够听懂。所以,陈云的讲课深受学生欢迎。当时在学校学习的韩光回忆说:“一九三六年,党派我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学习期间,经常听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史平(陈云)等领导人的报告。王明作报告,总要捧着马列书本,讲讲翻翻,翻翻讲讲,使听者听不明白,最终也不知讲的是什么。而史平(陈云)作报告从来不拿稿子,讲的都是我们想知道又不知道的国内政治形势。”“我和刘仁、李范五、林纳、于苏等同学经常讨论史平同志的报告,对他的每个观点,所述的每一历史事件都特别感兴趣”。\[10\] (P196)1938年陈云在《军队服务团》的讲话提纲中更是一针见血地呼吁,在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时“不激昂,要和蔼——免得农民认为神经病。”\[12\](P94)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都应该在实际工作中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不能继续陶醉于自己设定的小范围内的“自娱自乐”。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有一种刻意把理论研究神秘化的倾向。“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用一大堆抄来的或生造的语词来‘讲’自己也没有弄清楚的问题着实不足取”。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持续进行“茶杯里的风暴”,也不能只满足于做表面文章,做官样化承诺,“空话连篇”、“套话满篇”的形式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只会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画地为牢”。空泛的大道理,人们都懂;玄妙精深的理论,人们只能望而却步。只有将“大道理”、“大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逐渐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毛泽东曾经讲“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3\](P534)陈云在讲到要爱护干部时就打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使用干部不要今天拉起来,明天又放下去,好像打桩一样”,“对于干部不要‘抬轿子’,只说他的好处”。\[14\](P55-56)用“打桩”和“抬轿子”的比喻形象说明了爱护干部的必要性,使人一听便知。

陈云在开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注意用群众都能够听懂的语言和方式来开展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反,如果不考虑到群众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机械地讲述着所谓的“大道理”或者“大理想”,那么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任何吸引力,甚至没有任何意义。陈云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明中之处就在于他总是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用老百姓自己的语言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因而,他的“大道理”和“大理想”总会被老百姓轻易地理解和接受。

综观陈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他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写的文章,我们会发现,陈云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很务实,贴近群众生活、贴近群众实际,没有华而不实的浮华成分。他的文章读起来语言朴实、生动,没有套话、空话,因而很受群众喜爱。一句话,陈云的思想政治教育风格如同其人格一样:朴实无华。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15\](P382)

四、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批判反思是陈云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指南

陈云在开展实际工作中,一条重要的方法就是不断总结经验,修正错误。他一直提倡“根据过去的经验,找出新的办法,我看这项工作比日常的业务工作更重要”。\[16\] (P340)1939年5月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1939年12月的《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几个问题》、1940年12月的《学会领导方法》、1945年5月的《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1946年7月的《东北的形势和任务》、1947年2月的《怎样才能少犯错误》、1948年4月的《辽东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教训》、1948年11月的《接收沈阳的经验》、1949年8月的《目前财经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1953年9月的《克服财经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1956年1月的《公私合营中应注意的问题》、1957年9月的《经济体制改进后应该注意的问题》、1958年12月的《总结经验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1962年2月的《怎样使我们的认识更正确些》、1978年11月的《坚持有错必纠的方针》、1979年6月的《经济建设必须尽早注意的两个问题》、1980年12月的《经济形势与经济教训》、1988年10月的《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问题》等等。这些著作中直接阐述总结经验性的文章的有7篇,间接阐述总结经验,修正错误的有11篇。陈云一生当中没有犯过大的错误,甚至连小的错误也基本没有。这当中的原因固然与陈云的性格、修养有很大关系,但是,陈云善于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正错误,探索工作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也是他在许多领域取得重大贡献的原因之一。可以说,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批判反思是陈云思想政治教育坚实的行动指南。

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自身建设,是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革命还是建设,在开始时是没有任何先例和经验可供参考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一边探索,一边总结。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通常称七千人大会)上说:“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社会主义经济,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17\](P105)因此,在实际开展工作当中必须要勇于尝试和摸索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应该说,在党内,陈云是善于总结经验,勇于改正错误的典范。1938年9月,陈云在认真总结干部工作经验后提出:“然而我看,错误虽不可免,但也不必怕。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不犯错误就不会进步。一个人犯了一次错误,同时也就是得到一个教训,不断地取得教训,方能不断地改进自己。正确的东西常常是从错误中得来的”。\[18\](P53)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对经济建设领域的陌生,毫无经验可循,陈云鼓励从事财经工作的同志说:“我们面临的经济建设任务是十分巨大的,在工作中一定会犯一些错误”,因此,正确的方法是“经常总结经验教训。要从成功的经验中学习,特别要从失败的经验中学习。这是使我们减少错误的好办法。一个人做事不可能不犯错。有一种人,犯了错误只是觉得不好意思,另一种人,却把失败当作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后一种态度,显然是正确的”。\[19\](P173)另外,陈云还要求对犯错误的同志进行耐心教育,不能一味地严肃批评。他说:“对于犯有这样错误的人,应该帮助他们从错误中得到经验教训,鼓励他们继续前进,不使他们灰心丧气”。\[20\](174)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如何利用外资的困惑,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所以一再说对外国资本家在欢迎之中要警惕,这是因为我们有些干部对这件事还很天真,我之所以要提出这样的问题,丝毫没有不要利用外资的意思,只是敲敲警钟,提醒那些不很清醒的干部”。\[21\](P249)他还强调,由于我们对改革开放一缺经验,二缺技术,所以,“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22\](P251)随时总结经验,不断修正错误是陈云在各个工作领域中一贯遵循和坚持的工作方针。正因如此,他在党建领域、财经领域、纪律检查领域中都作出了有目共睹的巨大贡献。陈云“以辉煌业绩、深邃思想和崇高品德,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上,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23\]

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故而理应正视目前国际国内新变化,善于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不断调整方向,发现规律,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点,力避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目性,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2\]\[3\]\[6\]\[7\]\[8\]\[16\]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9\] 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14\]\[18\]陈云文选(1926一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转引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2\]陈云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19\]\[20\]陈云文稿选编(1949一195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1\]\[22\]陈云文选(1956一1985),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3\]李长春:《在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15日要闻版

作者:朱磊

外国政治教育冲突理论研究论文 篇3:

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与职业倦怠研究

(天津职业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天津 300410)

摘要:角色冲突是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表现与成因,进而从降低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角度,提出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职业倦怠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和玛勒诗认为,职业倦怠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人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1]。在有关职业倦怠的根源分析中,许多学者认为角色冲突是重要因素之一[2][3]。

在社会分工更加细化、专业化领域更加广阔的今天,辅导员角色定位已从最初单一的“政治引路人”逐渐走向多元,其角色冲突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也更为典型和突出[4][5]。

一、角色冲突理论

(一)角色的定义

角色概念中有四個核心的内容:角色期望、角色扮演、角色行为、角色学习。社会对角色所持的期望形成了角色规范,为角色行为规定了一般的准则和方式。个体根据自己对各种社会角色的理解,按照这些角色要求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由于对角色有不同的理解而有不同的行为。任何社会角色都是在对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学习而逐渐获得的[4][6]。

(二)角色冲突定义及表现形式

角色冲突是指个体不能满足多种角色要求或期待而造成的内心或情感的矛盾与冲突。[3]它包括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时由于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角色内的矛盾冲突,以及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7]。

角色内部冲突表现为:不同群体对同一角色有相互矛盾的期待或要求;角色行为主体对规定的角色行为有不同的理解。角色之间的冲突表现为:角色集中的几个角色如果同时对其提出履行角色行为的要求;当两个角色同时对一个人提出两种相反的角色行为要求[4][8]。

二、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表现与成因

(一)高校辅导员的多重角色演变

辅导员一职从1952年在高校开始设置。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至此,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得到基本确认[4]。

(二)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表现

美国学者威尔逊认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2]。高校辅导员角色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角色工作成果的“无形性”与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冲突;角色责任的分散性、模糊性导致多方角色期望无法满足的冲突;角色责任在时空上的无限延展导致与其扮演的其他社会角色的冲突;角色工作压力和强度与角色幸福感严重不对等引发的冲突;角色扮演能力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所需要的经验、知识、技能之间的差距所引发的冲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4]。

(三)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的成因

1.社会和教育环境的复杂化,辅导员由传统的、相对单一的角色,转换为一个新的“角色丛”或“角色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宿舍管理、危机处理、勤工助学、社团活动等日益成为辅导员面临的重要任务[3]。

2.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需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心理和职业发展指导等作保障。而现实中的高校辅导员专业背景多样且流动过快,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使他们无暇对本职工作进行深入研究。面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行为的偏差、心理的压力和就业的迷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3.高校辅导员工作是典型的助人职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不同于专业教师的学术成果,辅导员的成就感往往来源于内心以及学生们的评价,是无形的看不到也摸不着。

4.高校辅导员工作在时间上无限扩展,突发和棘手的问题时刻考验着辅导员们原本已经很脆弱的神经。另外,在高校内部往往存在对辅导员角色的模糊认识,认为凡是涉及学生的工作一律是辅导员的工作。这也导致了辅导员工作在空间上的无限延展。

5.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压力和强度是难以想象的,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例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落实。而辅导员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所承载的压力严重不匹配。

三、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与职业倦怠

众多研究都已经证实角色冲突是引发职业倦怠重要因素。外国学者斯可瓦布(Schwab)、利思伍德(Leithwood)、布瑞恩(Byrne)等在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角色冲突造成职业的压力感和倦怠,尤其是情感衰竭、去人格化方面。”

角色冲突还会导致角色紧张(roledeviance)。角色紧张有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如果冲突超出了可以忍受的程度,又未能及时化解,就可能造成各种心理障碍,甚至引发生理疾病,直接引发职业倦怠[4]。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在应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过程中,有效的干预需要采用个体和组织干预相结合的干预策略。下面就如何有效缓解其职业倦怠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高校辅导员角色行为规范和角色期待

高校辅导员角色责任的弥散和多重角色期待是引发角色冲突的关键,也是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要缓解职业倦怠首先就要让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责任有边界化,将原来的角色规范进一步识别,将那些不属于职业规范的责任剔除。另外,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另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师生比严重失衡,其履行角色责任的能力必然受到挑战。针对这一方面我们应该做的就是逐步使师生比例趋于合理。

(二)建立不同层次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培训体系

由于职业倦怠造成的人员流动严重影响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成效,新入职辅导员不仅没有学生工作经验,更不具备解决问题应该具备的专业背景。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了职业倦怠。这就要建立从入职培训到细分模块的专业培训。其中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发展以及学生基础管理等模块。

(三)提高高校辅导员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

有学者指出引起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是职业付出与职业回报不成比例,职业倦怠严重程度与两者的比例有关。所以高校应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进而有效降低因为付出和回报失衡引发的职业倦怠。

(四)不断加强和充实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指能够导致个体积极组织行为的心理状态,它包含了效能、希望、抗挫折、乐观四个成分,且四个成分具有协同效应[9]。有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与职业满意感、工作绩效等密切相关。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资本可能是降低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干预措施。心理资本能通过高度集中的、短程的在线训练干預得到开发[10]。

五、小结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绝对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彻底解决的,需要社会、高校和个人共同努力方能得到缓解。真实工作环境要比理论研究复杂得多,真实问题的解决也要比单纯从理论层面提出几条建议要难得多。所以,真正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问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曹茹.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3.

[2]杨秀玉,孙启林.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职业倦怠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4,(9).

[3]韦有华.教师的心理素质[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朱炜.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5]王小明.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1991:348-351.

[7]林祟德,等.心理學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56-660.

[8]孔令智.社会心理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313-315.

[9]Luthans F,Luthans KW,Luthans BC.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J]. Business Horizons,2004,47(1):45-50.

[10]骆宏,赫中华.466名护士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及离职意愿的关系[J].中华护理杂志,2010,(10):933-935.

作者:高本才

上一篇:美术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技术论文下一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