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2022-09-10

1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下,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在“民工潮”的形成和发展中应运而生, 且其规模还在扩大。据全国妇联的统计, 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 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1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 引发了诸多的教育问题, 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缺失, 学校教育缺位, 社会教育缺乏等“三缺”问题, 解决这些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些年, 社会各界主要从问题陈述, 原因分析, 策略提出的微观层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研究, 很少有人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力量等方面对其进行宏观研究。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 借助生命历程理论的社会学研究范式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分析, 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2 生命历程理论概述

生命历程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的分析范式, 发轫于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中的芝加哥学派对美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移民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等的研究。生命历程主要指在人的一生中, 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等宏观因素影响的年龄级角色和生命事件序列。如上学, 结婚, 生子就是一组生命事件序列。生命历程理论主要关注整个生命历程中年龄的社会意义, 社会模式的代际传递, 以及宏观事件和结构特征对个人生活史的影响。艾尔德将生命历程理论归纳为四个核心原理, 分别是“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个人能动性”原理、“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和“生活的时间性”原理。[2]该理论侧重于考察剧烈的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与发展的显著影响, 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成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与个人力量互动的产物。

目前, 生命历程理论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个案研究。很多学者认为个案研究所得的结论不具有“代表性”, 因而影响研究成果的可靠性。但刘中一曾说:“我们虽然也承认个案考察确实在‘代表性’和‘普遍性’方面可能存在着实证主义者所说的某种欠缺, 但仔细记述和分析这些‘个案故事’, 我们会发现很多情况下却更能够直指问题的核心和要害”。[3]

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的解读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是指父母外出打工半年以上, 留在户籍所在地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其教育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制约, 又有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成熟的影响。本文以艾尔德归纳的生命历程理论的四个核心原理为基本理论支撑, 通过对一个典型个案的分析, 从宏观的角度解读“民工潮”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案例:

小张, 男, 17岁, 贵州某村曾留守儿童, 5岁时, 父母去广州打工, 将他留在家乡, 由爷爷奶奶照管。在家里, 爷爷奶奶十分溺爱他, 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 也很少打骂他, 当和其他孩子吵架、打架时, 他们也总是护着他。在学校里, 他们班上有60人, 超过半数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 老师较少, 并每天忙于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等事务, 较少关注他们这些留守学生。小学六年级时, 他和一些行为不端的学生混在一起, 原本学习较好的他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开始逃课。上初中后, 小张觉得父母虽然没读书不多, 但通过打工仍能赚钱, 又常听到村里的人说, 现在许多大学生毕业也不好找工作, 于是初二时, 他毅然选择了辍学并外出打工。但几年之后, 他意识到还是应该多读点书, 可已经没有条件和心境读书了。

3.1 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

出生在哪一个年代, 属于哪一个同龄群体, 基本上就可把人与某种历史力量联系起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结合其生命事件序列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从时间来看, 留守儿童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从空间来看, 父母外出打工, 留守儿童生活在城乡二元结构中的农村, 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其教育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如在小张的案例中, 在农村这个限定空间里, 父母外出务工, 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失当, 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 社会教育良莠不齐, 使其价值观、教育观发生改变, 过早地放弃学业, 外出打工。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在时间和空间上, 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应积极建立四位一体的、连续的教育网络, 突出家庭教育, 加强学校教育, 净化社会教育, 加大政府教育工作投入, 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3.2 个体能动性原理

生命历程理论认为, 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建制之中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自己的生命历程, 人在社会中所做出的选择除了受到情景定义的影响之外, 还要受到个人的经历和个人性格特征的影响。个体差异和环境之间的互动产生出个体的行为表现, 所以人的能动作用和自我选择过程对于理解生命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4]在小张的案例中, 尽管外部环境对其发展不利, 但他没有主动去改变目前的处境, 而是顺其自然, 过早地选择物质化的生活。

因此, 无论是家庭教育, 还是学校教育, 都应该重视孩子的挫折教育, 而不只是传授一些简单的生活知识和书本知识, 要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变自己的现状和命运。

3.3 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

事物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 作为个体的人总是生活在由亲戚和朋友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中, 每一代人注定要受到在别人的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生命事件的干扰。从生命历程理论的代际转换原理看, 小张的父母进城打工, 无意识中向他传递了“读书无用”的思想, 使其认为父母读书不多, 也能通过打工挣钱, 并使他产生了“早打工, 早致富”的思想。

要减少父母外出务工给孩子造成的这种不良的代际传递, 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应加强联系, 采取相应措施, 如农村中小学可以通过开设一些关于职业启蒙的课程, 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初步的职业理想。

3.4 生活的时间性原理

生活的时间性原理认为, 个体生命事件的发生必定存在一个社会性标准时间, 可以理解为事件发生的恰当时间, 即在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 是一个最佳时间的概念。假如生命历程的发展偏离了恰当的社会性时间, 就有可能带来麻烦、困惑甚至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 并受到社会的“惩罚和制裁”。[5]“民工潮”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性标准时间”产生了较严重的消极影响。正如案例中的小张在留守生活中出现了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 进而弃学并过早地进城务工, 在身心发展不成熟的年龄, 极易受不良社会环境影响而误入歧途。当意识到这样的选择是错误的时候, 已经错过了读书的恰当时间。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新的边缘群体, 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 教育问题首当其冲。近年来, 社会各界主要从呈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策略的微观层面来剖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本文试图从生命历程理论的视角,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宏观解读, 进而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生命历程理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面临亲情缺失等问题[EB/OL].http://www.gov.cn/jrzg/2008-02/27/content_903341.htm:1.[1]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面临亲情缺失等问题[EB/OL].http://www.gov.cn/jrzg/2008-02/27/content_903341.htm:1.

[2] [4]李强, 邓建伟, 晓筝.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J].社会学研究, 1999 (6) :1-18.[2][4]李强, 邓建伟, 晓筝.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J].社会学研究, 1999 (6) :1-18.

[3] 刘中一.性别偏好的生成——一个生命历程理论视角的考察[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 :114-117.[3]刘中一.性别偏好的生成——一个生命历程理论视角的考察[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 :114-117.

[5] 高梅书.生命历程理论视野下的农村青少年社会化问题[J].甘肃农业, 2007:15-17.[5]高梅书.生命历程理论视野下的农村青少年社会化问题[J].甘肃农业, 2007:15-17.

上一篇:体育竞赛与和谐校园的思考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护理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