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党的历程

2024-05-04

思想汇报-党的历程(通用8篇)

篇1:思想汇报-党的历程

党的发展历程入党思想汇报范文;

敬爱的党组织:

通过第5期党课培训班的党课学习,我对党的历史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党的光辉历程是一部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奋斗史。我们正继承着前辈奋斗不息的伟大事业。一百多年来几代先进中国人的追求和奋斗要在我们手中发扬光大,变成现实。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我们责无旁贷。中国是正在发展中的大国,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是必然的,要正确的认入党申请书范文识这些困难,并迎难而上。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现在的我们首先要完成当前的任务,学好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为将来从前辈手中历史重任而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二 十世纪二十年代,是近代中国社会及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曾经创造出世界上独领风骚的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然而,当欧美一些国家从十七世纪中叶开始确立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者却盲目地以中央帝国的“康乾盛世”而自傲,自我封闭,拒绝扩大与外国的交往,仍然陶醉于昔日的辉煌之中。而事实是,原来文明程度落后于中国的欧美国家,这时已远远地跑在了中国的前面。

19世纪中叶的中国,饱受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不甘屈辱的孙中山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他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由于中国旧社会性质未能改变,中国的先进分子继续探寻救国救民的新途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企图重新瓜分世界,先后结为反共同盟,成为欧洲和亚洲的战争策源地。经过长期的准备,日本帝国主义于1937年7月公然发动大规模的全面侵华战争。

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突然向中国驻军进攻,中国官兵奋起抵抗。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中国共产党高举起抗日的大旗,在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党的各级组织积极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战争。

所以,没有共产党九没有新中国!我们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的道路;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直至今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党这九年的辉煌成就业绩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作为一名刚刚加入的入党积极分子,我在思想上和党建理论知识修养等方面与老党员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会不断向老党员学习,按照党章之规定来要求年历己,在生活中做到一个真正党员应做到的事,决不给组织丢脸。我也有一些缺点,但在党组织的教导下,入党申请书范文在理论知识的不断修养中,我有决心改正这些缺点,希望组织不断教导、帮助我,使我早日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浏览本文章的人还查看了入党思想汇报栏目如下文章

入党思想汇报之“生态文明”思想的建构

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思想汇报

篇2:思想汇报-党的历程

敬爱的党组织:

通过第5期党课培训班的党课学习,我对党的历史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党的光辉历程是一部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奋斗史。我们正继承着前辈奋斗不息的伟大事业。一百多年来几代先进中国人的追求和奋斗要在我们手中发扬光大,变成现实。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我们责无旁贷。中国是正在发展中的大国,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是必然的,要正确的认入党申请书范文识这些困难,并迎难而上。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现在的我们首先要完成当前的任务,学好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为将来从前辈手中历史重任而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近代中国社会及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曾经创造出世界上独领风骚的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然而,当欧美一些国家从十七世纪中叶开始确立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者却盲目地以中央帝国的“康乾盛世”而自傲,自我封闭,拒绝扩大与外国的交往,仍然陶醉于昔日的辉煌之中。而事实是,原来文明程度落后于中国的欧美国家,这时已远远地跑在了中国的前面。

19世纪中叶的中国,饱受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不甘屈辱的孙中山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他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由于中国旧社会性质未能改变,中国的先进分子继续探寻救国救民的新途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企图重新瓜分世界,先后结为反共同盟,成为欧洲和亚洲的战争策源地。经过长期的准备,日本帝国主义于1937年7月公然发动大规模的全面侵华战争。

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突然向中国驻军进攻,中国官兵奋起抵抗。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中国共产党高举起抗日的大旗,在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党的各级组织积极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战争。

所以,没有共产党九没有新中国!我们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的道路;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直至今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入党申请书范文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党这九年的辉煌成就业绩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篇3:简述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历程

百家争鸣时期, 即春秋末至战国末年,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这一时期出现诸侯纷争, 各自争霸的局面。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形成了众多学术流派, 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峰期。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以自己的文化观念和音乐审美意识影响着当时的音乐活动, 诸子百家中, 最有影响的首推儒家、道家。孔子站在儒家文化立场, 倡导美善交融的审美意识, 继承了之前的“礼乐思想”。以“仁”为本的音乐精神始终贯穿在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中。纵观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 孔、孟、荀都以“和”为审美准则, 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要求音乐成为政治的工具、统治的手段。“礼”与“中和”的儒家音乐美学基本特征成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主流, 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两汉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宫廷音乐机构——乐府的设置、音乐形式 (相和歌、鼓吹乐、歌舞百戏、各种器乐曲等) 的丰富, 促使了音乐美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汉初有黄老之学的音乐美学思想, 它反应于陆贾的《新语》、贾谊的《新书》, 而以刘安及其门客所著的《淮南子》为主要代表。 《淮南子》丰富而新颖的音乐美学思想为音乐的创新发展解除了禁锢, 也为礼乐的发展打开了顺应时代的思路。

魏晋—隋唐时期, 前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 是持续数百年的社会大动乱。它带来了苦难的同时, 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进入、道教与儒教继续发展—— 多元的政治经济文化使人们的文化思想空前活跃, 音乐审美思想得到较大发展。其中最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是阮籍《乐论》、嵇康《声无哀乐论》。阮籍虽崇奉道家思想, 受玄学影响, 但也不一概排斥儒家。

进入隋唐, 中国封建社会到了辉煌鼎盛的时期, 政治强盛, 经济发达, 文化繁荣, 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得到了长足发展。如教坊的建立、宫廷燕乐的兴盛、民间曲子音乐的蓬勃发展等等。但与音乐审美活动的繁荣相较, 隋唐的音乐美学思想相对滞后。其中较有影响的是隋文帝杨坚和唐太宗李世民的音乐美学观。

在唐代相对滞后并且儒家审美思想占据重要统治地位的时期, 《乐出虚赋》较有新意, 是我们研究唐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文献。

进入宋代社会, 城市经济的发展促使整个社会具有世俗化倾向, 音乐文化的重心由宫廷转向民间, 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繁荣发展。宋、元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十分关注音乐的审美问题, 在诗文中表述了自己的审美观点。如范仲淹在《今乐犹古乐赋》中提出了音乐具有古今相同的教化功能:“古之乐兮所以化人, 今之乐兮亦以和民”, 认为音乐从古至今具有“化人”、“和民”的作用, 还强调“与民同乐”。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后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增长, 疆域的扩大, 边地各少数民族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 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从多个视角探讨音乐美学问题的局面。这个时期的道学思想仍在继续, 王阳明 (原名王守仁) 的心学——“心即理”、“心外无理”学说, 达到中国哲学的又一高峰。

中国的近现代指1840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19世纪下叶, 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中华民族陷入危亡困境, 救亡图存、渴望变革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于是, 人们将眼光投向进入工业文明的西方, 开始从科学、文化、制度等方面学习西方。19世纪末, 音乐审美实践出现了受西方音乐文化影响的“新音乐”现象, 不仅引进、移植了西方的音乐品种, 在音乐表演形式、作曲技法、欣赏方式、音乐教育体制上也都陆续借鉴了西方音乐文化。20世纪初, 随着西方美学思想不断传入中国, 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一是从音乐“救亡图存”、“改造国民性”的功能诉求转为对音乐美育的学理探究。二是探索如何借鉴西方音乐, 发展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代表人物有王光祈、刘天华等。

摘要: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源远流长, 在这漫长的音乐美学历史中始终探讨着情与礼、声与度、欲与道、悲与美、古与今、乐与政、雅与淫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从原始社会的萌芽时期透露出的微弱的审美意识一直到近现代, 都在向着更好更合理的方向无限发展着、突破着, 成为构建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音乐学体系重要的一支。

关键词:音乐美学思想,音乐社会功能,礼乐,经济

参考文献

[1]李泽厚, 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5) .

篇4:思想汇报-党的历程

关键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历程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030—02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在带领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光辉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并最终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然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党内曾先后出现了多次严重的“左”、右倾错误,这些错误给中国革命和党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而党当时之所以会犯这些错误,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党内尚未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运用于中国的实际,并赋予本民族的特色,这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活的灵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简洁、最准确、最精辟的表述,它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丰富的内涵;其基本要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

一、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缺乏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引领革命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高举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同一切腐朽的势力作着艰苦卓绝的斗争。最开始的革命形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了一些曲折。大革命的失败经验表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实践证明,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毛泽东十分强调以中国的具体革命斗争形势来确立党的政策。1927年,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毛泽东基于当时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同时,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并且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的相继发表,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这次会议指明了革命的新出路,但是却滋长了“左”倾情绪。

20世纪30年代初期,王明掌握了中共中央领导权,“左”倾错误在中国共产党内占据统治地位,以至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为什么中国的民主革命在开始的时候屡屡受挫?关键的一点,就在于缺乏一条科学的思想路线来引领全党,以至于犯了“左”倾错误和右倾错误,从而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斗争道路。

二、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初步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但是,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并没能在幼年即国民大革命时期自觉地提出来。因而,真正自觉地探寻思想路线,是始于土地革命时期。

1929年12月,党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会议,会议明确指出:要反对主观主义的唯心观念,认为如果对政治形势进行唯心的分析和对革命工作进行唯心的指导,那么其必然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12月)中提出了加以纠正的方法:第一是“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第二是“使黨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第三是“党内批评要防止主观武断和把批评庸俗化,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治”[1]92所提出的这三条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思想的先声。

1930年5月,毛泽东发表《反对本本主义》,针对本本主义者照搬苏联、一切“拿本本来”[1]111的做法,鲜明地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115的观点。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1]11—112,初步形成了“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1]116。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也开始转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

从1935年底到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月27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实践论》和《矛盾论》(1937年七八月间)、《论新阶段》(1938年11月)等著作先后发表。这些重要著作,都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动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科学总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的结果,它集中“剖析了主观主义尤其是以教条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左’倾冒险主义的表现、危害及其产生的思想根源,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战争观和方法论,揭示了指导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基本规律、基本战略和策略,这些都为全党进入抗日战争的新阶段作了极为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2]。由此,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清晰起来。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9年)正式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并向全党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3]534的伟大任务。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3]522—523,并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3]534。这使得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更加明确。

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在《共产党人》创刊号上发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3]611的思想第一次以最完整的形态被提了出来。这是实事求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一次飞跃,不仅为全党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而且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已经日渐成熟起来。

不久,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并对其作了科学的解释,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4]801,还突出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党的思想路线至此已经形成。

继《改造我们的学习》之后,毛泽东又于1942年2月发表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这三篇文章是关于延安整风运动(1941年5月—1945年4月)的基本著作。“在这些文章里,毛泽东进一步地从思想問题上总结了过去中国共产党内路线的分歧,分析了广泛存在于党内的非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作风,主要是主观主义的倾向,宗派主义的倾向和作为这两种倾向的表现形式的党八股。毛泽东号召开展全党范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即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原则整顿作风的运动”[4]795。在这次整风运动中,经过对党风、学风、文风的进一步整顿,使得全党统一了认识,而且逐渐将实事求是作为全党的思想路线和行为准则。

1945年6月11日,党的“七大”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党章总纲上具体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批判地接收中国与外国的历史遗产,反对任何唯心主义的或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标志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这一时期的确立,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了良好的思想准备。中国革命从此逐步走上了顺利发展的道路,并很快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又继续坚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领导中国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历史证明,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科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人民克敌制胜的强大法宝。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王春明.毛泽东在党内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与巩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9):67.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篇5:党的光辉历程思想汇报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今已走过了九十五一年的坎坷路途。它从只有五十多人的党发展到有七千四百多万名党员,执政五十多年的世界上最大的党。近九十五一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人民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出路。从而也侧面客观的证明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的党,不愧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要积极努力的做到老师要求的。

在政治上起和兴作用,在组织上起凝聚作用,在行动上起表率作用,在学习上起标兵作用,在生活上起服务作用,在权益上起维护作用。以崇高的精神鼓舞人,以优秀的形象影响人,以模范的行为引导人,以先进的事迹感动人,以浓厚的氛围感染人,以良好的学风化育人。养成求知爱学、求真务实、团结互助、争先创优、拼搏进取、比学赶帮的精神。做社会的好公民、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角色、集体的好成员、他人的好榜样、党组织的好党员。争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新一代的我们,肩负着党的历史责任,我们应该无所畏惧,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未知的明天扬帆起航!

党的光辉历程思想汇报三

今年,我们迎来了建党九十五周年,在学院的学生会工作中,我们就为这个特殊的日子举办了许多的活动,像深化主题教育。以 “3.5”志愿服务日、“五•四”运动纪念活动、建党九十五周年庆祝活动、国庆节庆祝活动等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加强宣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结合我院团员青年的实际,广泛开展以“诚信”、“感恩”、“守法”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放飞梦想,青春足迹”五四系列活动像是红歌比赛等。

如今我们学习了党的历程。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之后,我深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而作为一名预备党员,看到党的组织及领导能力越来越大,我感到格外自豪和敬畏,并更加坚定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为做一名党员努力奋斗。现代中国面临着更加复杂环境,更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荆棘坎坷,看不清的路口,辨不明的黑夜白昼„„党额成长史,奋斗史,曲折史,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个逐步形成的过程,是在复杂的阶级斗争与国际环境中确立起来的,是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所确立的。那么,我们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最好的拥护党的途径便是树立远大的理想,肩负起建设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今已走过了九十五年的坎坷路途。它从只有五十多人的党发展到有七千四百多万名党员,执政五十多年的世界上最大的党。近九十五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人民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出路。从而也侧面客观的证明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的党,不愧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五年的历史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富强,中国人民民主,自由,幸福而不懈奋斗的过程。90年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们从中深刻的体会到,成功必备的要素,除了智慧,勤奋以外,还应有很强的耐挫能力和不畏困难的精神;在平常的学习工作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应发挥当年我们党在曲折的发展过程中不畏艰辛的精神。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决定做到以下几点: 一、自觉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胸怀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坚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脚踏实地地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党的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在工作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体体现 。二、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其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 。三、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抓紧学习专业技术、法律、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不断拓宽知识方面尽力争取掌握本职岗位所需的各种知识。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中增强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四、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组织上布置什么任务,就义不容辞地去完成什么任务,并且树立认真扎实的工作作风,无论干哪项工作 ,都要认认真真地去干,实实在在地取得成效 。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何为自己正确的人生之路恐怕是当下我最该考虑的问题。走好自己的路,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奋斗,将自身的发展与祖国的发展相联系,这即为我们当前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的一己之力。

新一代的我们,肩负着党的历史责任,我们应该无所畏惧,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未知的明天扬帆起航!

篇6:思想汇报(党的发展历程)原创

敬爱的党组织:

通过观看《建党伟业》,我对党的发展历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体会,现写于下。《建党伟业》为建党90周年献礼作品,将党的历史从历史课本中提出,将其形象化,立体化,当曾被我们背记僵化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此起彼伏的事件被串联叠加在一起,这一段党的历史如卷轴般在我们眼前展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毛主席的一篇文章,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就是从星火开始。由只有50多个党员的微小数字发展起,如电影中有人质疑一样“这么几个人还想建党?”,到后来用中国共产党人惊人的勇气努力与先进的认识吸引越来越多人,感染越来越多人,发展壮大到有燎原之势,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并且直至今日一直稳固扎根于民间。50多的数字实在微小,而壮大的直观感受是现今党员队伍的壮大。由少到多,由弱到强,这中有中国共产党敢于担当的勇气,有中国共产党善于学习实践的智慧,有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险克服困苦的精神,有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始终如一的决心。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就像一个有思想有理想有精神的爱国少年,为正义为人民挺胸迈步,有所担当。可以有过幼稚,错误可以更改,从放弃武装领导权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学到中国共产党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从王明左倾错误学到要结合中国国情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向前,这也是我们现在需要继续学习的。

篇7:党校培训思想汇报:党的光辉历程

敬爱的党组织:

今天上了本期党校培训的最后一堂课,是由彭xx老师为我们讲授的主题为党的光辉历程,青年的学生肩负的使命课题。听了彭老师的课,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我们大学生身上肩负的历史重任。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成立,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其根本宗旨。28年的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我们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1997年十五大的召开,江泽民同志提出我国近代的历史使命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并且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论是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不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因为他们没有以先进的理论作指导,为中国人民指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青年大学生与党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等的准备。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为党的事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并促进了党的发展。作为青年大学生,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为共产事业奋斗。少年强则国家强,因此,我要提高自身素质,坚持理想与信念,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里面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要坚持勤奋学习的工作态度,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对待学习和工作。用知识武装自己,服务于社会和国家,遵从自己的良知与道德,争荣而避耻。争作一个民族和国家,个人和社会都认可的有德,有荣,知耻之人。

我们要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重视借鉴历史经验和学习研究党的优良传统,共产党独具特色的光荣文化传统是我们为社会奉献,服务大众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今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学习和回忆党的历史,有助于我们系统了解党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把握发展中积淀的丰厚的人文精神。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借鉴历史经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我们提高自身修养素质有着积极向上的意义。

通过这两次课的学习,加深了我对党的理解和热爱,也增强了我己的历史使命感。党课虽然结束了,但是但是对于党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在以后的日子中,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得到党组织的认同,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篇8:邓小平民生思想发展历程探析

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之前的根据地建设, 即从1929年邓小平发动百色起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个时期邓小平关注民生的举措主要有这样两点, 第一点是认清政府在群众运动中的地位, 他认为:“政府对于群众运动应是扶持的态度, 所以不应对群众采取旁观或漠不关心的官僚资本主义态度。但是群众运动应该是群众自觉自动的运动, 所以政府也不要采取干涉或代替包办的态度。” (1) 他认为虽然政府的法令是从上至下实行的, 而群众运动是自下而上的, 两者其实并不矛盾, 因为立场是一致的, 只是不同位置做法不同。政府要使群众得到利益, 而又不能妨害群众的自觉性。这中间, 人民群众是主体, 是历史的缔造者, 是代表大体劳动者的利益, 必须充分相信人民, 依靠人民, 政府的工作才能够切实地实行, 这其中应该注重与人民交流的方法方式, 从而提高成效。

第二点是如何处理好经济与粮食的问题, 在太行山的经济建设中, 邓小平提到:“经验告诉我们, 谁有了粮食, 谁就有了一切。” (2) 他认为这个时期要解决的首先是粮食问题。实事求是的解决好这个问题, 是提高劳动人民的抗战热情和生产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也是保障前线战士的士气需要。而解决粮食问题, 就必然牵涉到经济问题。经济市场是粮食的基础, 是经济流通的载体, 需要把握好经济规律, 才能促进粮食的发展;而粮食是经济的关键, 粮食的产量和储量直接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也是战时的后勤保障。因此需要保障经济与粮食的平衡发展。邓小平认为:“没有正确的对策, 就谈不上经济建设;而这些政策的订定, 必须以人民福利和抗战需要为出发点。”“任何一个经济建设的事业, 没有广大人民自愿地积极地参加, 都是得不到结果的。” (3) 邓小平认为经济的建设与民生的建设是紧密联系的, 经济建设必须要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福利出发, 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而广大劳动人民的鼎力支持, 相互协作, 也才能迅速的发展经济。必须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才能发挥最大效力, 不仅使经济发展, 还要让人民享受到更多的福利。

第二个阶段是在建国之后改革开放之前这段中间时期, 即从1949年至1977年邓小平73岁高龄第三次复出。这期间邓小平经历了两起两落, 也使他对民生方面又有了自己新的诠释。

这个阶段邓小平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在战后迅速恢复生产, 解决社会现存问题。他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出要调整工商业, 调节劳资, 解决失业问题;在西南局城市工作会议报告提纲中指出应及时解决城市工作最中心的工厂管理、工会工作和在工人阶级中建党等一系列问题, 这样可以加强组织性纪律性, 从而更好的稳定社会, 逐步发展生产。

除了稳定社会发展之外, 邓小平第二个着重点在教育, 他提倡要办好学校, 培养干部, 整顿教学纪律, 提高教师待遇, 办教育一要普及二要提高, 在社会普及全面性的同时全面提高质量, 为新中国的建设培育后续人才。

邓小平认为革命之后主要的任务是搞建设, 要脚踏实地, 不能盲目夸大成就, 不能搞浪费。他的第三个着重点在于平衡“骨头与肉”的关系问题。在“骨头”和“肉”的关系问题中, 既要抓好工业、交通等“骨头”, 也要重视科研、文教、卫生、公用事业等“肉”的因素, 既要考虑国家现实, 也要直面人民群众的切身需要。他还要求共产党要接受监督, 不能脱离群众, 要实行民主, 不断学习, 共同建设;要积极恢复农业生产, 解决好生产关系的问题, 农村和城市的关系问题, 以及市场和物价问题, 从而全面提高人民建设的积极性。

这个时期的邓小平主张立足现实, 瞻望前途, 吸收总结经验和教训, 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规划好新中国工业和农业的建设, 以及教育等公共事业的同期筹建。

第三个阶段, 也就是邓小平民生观基本形成时期, 这个阶段应从改革开放开始, 即应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这个阶段由于深化改革,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

初期是从1978至1982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以农村为切入点改革开放至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邓小平说:“工业越发展, 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 (4) 他认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 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 (5) 这个时期邓小平关注的焦点最先是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得出了显著的效果, 提高了人民劳动的积极性, 使粮食大幅增产, 人民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保障。而解决了农村的问题, 也为后来城市的改革发展提供了相应基础。

1979年我国开始设立经济特区。这期间邓小平关注的是如何使我国经济冲破瓶颈, 高速的向前发展。邓小平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 经济工作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不只是当前, 恐怕今后长期的工作重点都要放在经济工作上面。” (6) 这时候的邓小平深谙中国基本国情, 认为只有生产力发展了, 经济发展了, 才能够解决社会矛盾。而只有解决了社会矛盾, 才能够从根本上治理民生问题。八四年邓小平南方视察时又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 实行开放政策, 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 就是不是收, 而是放。” (7) 这时候的改革开放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邓小平看到改革开放前期取得的重大成效, 更加坚定了改革工作政策的执行和中国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

中期是从1982至1992年。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邓小平致开幕词:“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理论。” (8) 这是我国首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拉开了新时期的神州大地新建设的序幕;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 指出要自觉运用价值规律,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邓小平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这样,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对发展我国经济建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5年3月13日,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实行医改, 核心思路是:放权让利, 扩大医院自主权;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1987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 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指出了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强力杠杆。这个时期邓小平目睹了改革开放时期已取得相应的成效, 深谙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改革开放时期各方面出现的问题需要如何应对解决, 邓小平以一名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高瞻远瞩, 应对新时期出现的问题冷静分析, 综合国情来一一予以解决,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了旗帜, 指明了道路。

后期是从1992至1997年。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2、1994年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 1992年9月, 卫生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意见, 提出医院要“以工助医”、“以副补主。”1994年7月1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这个时期垂暮之年的邓小平仍然注视着国家的发展趋势, 关注着人们的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民生建设。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民生观脉络大致就如上分析的三个阶段, 其中第三阶段是其思想的基本形成时期, 因而也是最重要的。而从这时期起, 我国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同时新时期的民生建设也应该有新的规划, 新的步骤, 以至于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时, 各方面事业都全线前进。

研究邓小平民生思想发展历程的意义在于:

第一是理论意义, 想要了解任何一种思想, 就必须要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实时环境, 熟悉其整个脉络, 从而达到对思想最大限度的还原, 继而才能做到继承与发展。当时我国所面临的的“穷”的处境以及人民生活的窘迫, 使得邓小平不得不思考民生这个重大问题。而一系列的解决措施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可行的。研究其发展历程对整体把握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具有着强大促进作用, 而着重研究邓小平民生思想体系, 对于今后我国民生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这也是马克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活的灵魂”的一种表现。

第二是现实的指导意义, 应对新的时期我国民生建设出现的新问题, 而怎么最大限度的解决好这些问题, 需要有对理论体系的深度研究, 才能有具体完善的实践提案。在新时期的民生建设中, 需要继承邓小平所构建的民生体系中的优秀成分, 从而少走弯路, 因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已经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的第一步。继承是必然, 发展也是必然。首先必须立好旗帜, 做好目前时期内的工作, 才能逐步渐进。通过继承邓小平民生思想, 在已建成的民生体系框架上继续发展, 再结合我国基本国情, 从现实的角度来思考发展下一步既定目标, 以及实现的路径和方法。通过探析邓小平民生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实践建设, 来指导我国今天的民生建设进程, 且为我们正在着手解决和即将准备去解决的民生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实践观。

邓小平的民生思想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树立了最终目标即达到共同富裕。在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进的过程中, 应整体把握邓小平民生思想, 对民生事业采取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的总体规划, 宏观调控把握方向、微观建设做好实事。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 民生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 我们需要不断的挖掘、开发邓小平民生思想的新时期价值, 不断的创新思维、开拓发展, 与时俱进, 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才会正道前行。

摘要:文章概括和分析了关于邓小平民生思想的发展历程, 结合历史发展的现实轨迹, 来把握邓小平的整个民生思想线轴, 概述其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发展历程, 在其横向的发展历程上探寻其纵向的理论深度, 以借鉴于我国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

关键词:邓小平,民生思想,发展历程

注释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 1994:7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 1994:7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 1994:85.

4邓小平.邓小平思想年谱 (1975‐1997)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15.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 1993:65.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 1994:194.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 1993:51.

上一篇:读后感-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下一篇:用星星写一个拟人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