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综述

2023-01-02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根据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趋向的深刻变革。为了适应新形势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挑战, 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国众多学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纬度来探讨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复杂环境。综合而言,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国际环境 (一) 全球背景下的思想道德教育。随着中国加入W T O, 全方位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会更加频繁, 以各种方式流入国内的西方政治、文化思潮的影响将加大。这时, 如何做到使学生能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 既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 又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既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又能够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之中。 (二) 网络时代 (或信息时代) 的思想道德教育。当前是一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开放的、信息发达的社会, 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和内容日益多样化。这种情况下,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怎样才能做到趋利避害, 使学生既有获取信息、求知的能力, 又能学会筛选、鉴别和吸收。 (三) “以德治国”背景下的思想道德教育。 (四)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教育。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热情, 推动了社会发展, 但也使一些人私欲膨胀, 产生很多消极负面的东西。在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 如何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树立社会的共同理想, 制止个人主义的膨胀, 也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面对如此复杂的德育环境, 学者们清晰地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使命, 归纳起来, 主要有:1.爱国主义受到冲击;2.价值出现真空地带 (道德虚无和价值相对主义) ;3.学生个性需求增强;4.传统观念和现代理念交织;5.现实生活中的伦理价值对学校教育原则的冲击。针对这些挑战, 学者们主要是从拓展思想道德教育内容、重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转变价值目标、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等几方面来论述的。

1 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改革与拓展

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 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应与时俱进, 不断地进行调整。我国许多学者站在时代的高度, 从各个侧面进行了分析。归结起来,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1 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首先要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给人类道德进步提供了历史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负面的影响, 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 由此, 在新世纪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要具有良好的科学价值和科学道德。科学技术在文化、生态、教育、政治等方面的价值均具有两重性, 在学校这个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 加强科学技术价值观和科学道德的教育, 是现代教育内容中不可缺失的内容。再次要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环境道德, 这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 使人、自然、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1.2 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一要明确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 建立有效的社会调控机制 (如法律法规的有效约束、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德“软”约束机制、崇高的理想等等) ;二要培养市场经济的合作精神;三要弘扬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

1.3 与“以德治国”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学者们侧重从社会主义本质层面阐述。具体而言主要是,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

1.4 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倡导环境道德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 注重人、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培养学生自觉维系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道德理念。关于具体的实施内容和途径, 不同的学者有其不同的侧重点, 有的关注个体自身的教育, 培养学生关心自我、保护环境, 关心他人、关注后代, 关心社会、培养国际合做精神, 节制物质欲望、弘扬精神追求;有的关注社会大氛围的建设, 倡导“绿色通道” (绿色环境和绿色消费) 的建设, 通过社会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发展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提升人们的人格自觉性。

2 有关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研究

2.1 整体构建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该模式着眼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构建, 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德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其中德育内容构建, 就是把德育内容的要素结构和层次结构划分出来, 以五大要素 (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 为纬, 以各项要素的不同层次为经, 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的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

2.2 活动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其实质在于认定活动——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又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作为目的, 活动或实践道德生活应当成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手段, 教育者应以活动作为个体道德发生、发展以及道德之个体意义实现的源泉来理解, 并作为促进道德发展的手段加以运用。

2.3 情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该模式的理论假设是, 认定情感既是人的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的行为发生的重要动力机制。所谓情感教育, 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 走向新的高度, 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 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 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2.4 欣赏型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这一模式的基本假设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 一曲动听的歌 (即实现德育过程的审美化) , 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的价值。这种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自主构建两方面就可以在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 “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矛盾也就随之消解。这一模式的具体目标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在欣赏中完成”。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从逻辑角度可以具体表达为:建立参与或伙伴式的师生关系;德育情境审美化;在欣赏中完成价值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欣赏型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是在德育过程中存在可以被学生欣赏的审美对象即“德育美”。思想道德教育过程诸要素的审美化是这一模式的建构过程, 为此必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美、作品美和师表美。

2.5 主体性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传统的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性的道德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 (1) 对道德教育价值认识上的狭隘与功利, 把道德片面的视为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与防范; (2) 对道德教育目标设定的虚无或低俗, 缺乏应有的感召力; (3)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的接受者, 普遍采用灌输的方法; (4) 片面强调学生对于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 而无视义务与权力的对等性, 忽视引导和提供机会与情景使学生对个体的人格尊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予以体会。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缺乏进取精神, 缺乏自律和自立能力, 害怕问题和回避矛盾, 缺乏责任能力和主动参与能力, 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挑战。实践证明:时代的进步和现代教育的发展都呼唤着“主体性思想道德人格教育”。

所谓主体性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就是以培育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即培养主体性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思想道德主体性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创造性、整合性和开放性。因此, 主体性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创造、学生的完整性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意向和能力。实施主体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条件是:生活世界是主体的根基, 交往和实践是关键, 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是保证。主体思想道德教育所要培养的是具有道德能动性、意志自由的道德人格。具体来说, 它要激发学生的自我需求、自我教育, 培养他们面对道德情境、道德问题做出自觉的理性思考、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从而克服困难, 积极主动地践行道德, 并对自己的道德行动结果负责。

3 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回归生活世界、人本身, 呼唤生命

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 我们正面临着这样一个不争的实事:人的意义与价值逐渐丧失, 并受到某种贬低和排斥, 从而造成了远离生活的局面, 而生活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根基。这种导致人类精神家园荒芜的“实证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在现实世界中越来越到挑战。使思想道德教育真正回归生活世界, 还道德教育的本来面目, 已成世界各国学者的共同呼声。胡塞尔曾把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生活世界首先是一个意义世界, 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能感受到乐趣、价值和意义。其次它是个“以人为本”的世界, 个体的、灵性的人是生活世界的核心。最后, 生活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世界, 思想道德教育要引导人们不断地去追求新的意义, 追求新的思想道德教育判断标准和价值选择。

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神, 要想真正从“知识世界”转到“生活世界”, 必须从价值观到方法手段做一系列的调整。具体而言,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 思想道德教育目的地转换:从规范客体的训练到主体的培养: (二) 师生角色的转换:由“你教我学”的知识传授关系走向对人生的引导和探索, 使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 不断实现心性的提升和人格的升华; (三) 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创新:从知识传授走向对话。通过平等地对话和沟通, 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德育活动中提升自己的人格素养; (四) 语言的转化:由道德教育、宗教语言转为生活话语, 通过“润物细无声”般的话语, 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实现情感的升华。 (五) 思维方式的转变:由他律到自律。

4 关于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研究

随着教育环境的客观变化, 近几年我国学者对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研究已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方法的沿用与支持——“灌输”;另一种是对之持反对的态度, 提倡主体参与式教学。对于前者, 众多学者认为“灌输”在现阶段并没有过时。纵观人类历史, 实际上没有一种教育不是从外部向个体内部注入, 没有一种教育不是以相对确定的真理为前提, 否则就根本不会存在教授什么、引导什么。正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言:“强迫学生接受道德价值和行为确实不好, 但我们别无选择。因为, 我们要成为的那种人是未来社会所要求的人, 而由社会所需要的这种人与我们与生俱来的那些潜能之间存在的距离是如此之大, 以至于不按社会的要求去限制……我们就不能形成一种社会性人格, 甚至不能成为真正的人。……如果说这就是灌输, 那么灌输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从某种程度说, 如果教育者不进行强制性灌输, 那就是不服责任的一种表现。并且从人自身的发展来看, 人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社会各方面知识的“灌输”, 从而使得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流传。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 灌输不可避免。对于后者, 许多学者认为灌输是一种强制性、封闭性的教育。这种教育一方面无视人的需要, 无视人的主体性地位;另一方面与社会联系不大, 禁锢了人的思想, 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由于其缺陷的存在, 他们主张建立一种新的思想道德教育——主体参与式模式, 通过使学生自主的参与到教育实践中, 在实践中实现自身人格的提升。笔者认为, 灌输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关键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讲求教育艺术,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道德知识并内化于心, 真正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5 思想道德教育总体特征: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

总结改革开放20年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尤其是近10年来德育理论的发展, 便会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 那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一方面继续在科学化轨道上前进, 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人性化的倾向, 而且二者正在逐渐走向整合。这一趋势特别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主体性思想道德教育思想的确立, 强调个性教育、责任教育, 深入思想道德教育功能认识, 反对道德灌输, 以及把生活世界视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根基等。以上几点当然不能代表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的全部, 但却对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全局意义。透过它们, 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 即:立足于人的生活的思想道德教育正在走向科学化与人性化的统一。这也正是时代的要求, 以上几点因深刻反映了这一时代趋势而必将在21世纪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摘要: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在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热情, 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很多消极负面的影响。面对复杂的德育环境, 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使命, 并从拓展思想道德教育内容、重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转变价值目标、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以期能对我国的德育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改革,模式,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马跃进.论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J].中国高等教育, 2003, 1.

[2] 葛茂林.以德治国条件下的道德教育创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

[3] 李荣江.浅谈高校道德教育内容的重建与整合[J].山西高等教育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3, 15 (4) .

[4] 李丹.祛魅的代价——当代道德教育意义的失落与寻归[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3, 5 (2) .

上一篇:初中科技教育的校本实践尝试下一篇:提高春季植树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