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比较研究综述

2023-01-11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教育文明源头上两位最早的大教育家, 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教育传统。中国传统教育是在不同于西方的地理环境、经济形态、社会结构、文化模式中发展起来的, 它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与中国特定的社会、时代及其教育变革发展相适应并与其紧密关联。尽管它也许与西方教育面临着同样的时代主题, 但在发展的具体情形、途径方法、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却表现出极大差异。目前孔子学院遍及全球, 英语已经成为国际化语言, 跨国界的交流已成趋势。我们今天面临的是一个日益开放、多元复杂、交往频繁、文化融合的世界, 教育理论的发展迫切需要打破妄自尊大的闭锁倾向, 在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的同时借鉴国际最新教育理论成果, 坚持本土与国际、现代与传统、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对话、交流与互动, 在中西方教育与文化传统对立融合中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我们在21世纪回溯历史, 遥望东西方文明的开创者, 借助于理解东西方教育和文化在源头处的不同走向, 分析我们当今东西方教育和文化的发展趋势。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中西方教育文化发展的奠基性人物, 二者的比较研究, 对于梳理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和促进中西教育思想的交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方面的研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兴起来, 逐渐深入, 研究者们展开了各个方面的比较。笔者将这部分的研究整理出来, 进行梳理、分析与反思, 以期促进这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关于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比较研究的内容

(一) 关于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目的的比较研究

关于教育目的, 研究者一致认为两位教育家都在肯定教育作用的基础上, 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 致力于教育为政治服务。刘兆伟在提出,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相近, 只是习染的不同使人相差很远, 肯定了人受教育的可能性与教育改变人的作用,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及知识”, 认为人天生有区别, 但教育可以使所有人都得到改进[1]。王娟华指出:孔子与苏格拉底都主张教育旨在解决当时的社会道德问题, 然而孔子的目的在于以“仁”的主张, 使伦常的教育内容永远流传下去, 苏格拉底的出发点旨在使所有人掌握真正的、永恒不变的、本质的美德, 使教育伦理本质化[2]。从搜集到的文献来看, 针对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目的的比较研究较少, 只是在某些篇章中略微提及, 大部分相关研究都是针对孔子和苏格拉底二者教学的比较。

(二) 关于孔子与苏格拉底教学论的比较研究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学论的比较研究, 主要围绕二者的知识观、教学方式展开。

关于二者知识观的比较研究:邓晓芒证明了苏格拉底的对话把言说标准确立于言说本身, 把对话当作双方探求真知识的过程, 孔子则把言说标准放在言说之外的个人情感体验之中, 是一种任意独断的权利话语, 由此而形成了中西两千多年传统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的根本区别[3]。袁征指出孔子的教学内容为道德知识、原则, 教学方式是讲解传授, 而苏格拉底的教学内容是逻辑分析与思考, 教学方式是辩论, 孔子认为对于权威的观点和要求必须战战兢兢地全部接受, 不能有任何疑问, 而苏格拉底没有经过认真论证的伦理观点都是靠不住的, 没有任何的结论可以教给学生[4]。关于二者教学方式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对孔子“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产婆术”异同的分析。王维娅总结为:主要都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 重视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 但是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 孔子重直观, 强调“学”, 苏格拉底重抽象, 侧重“思”, 孔子采取的方式灵活多样, 苏格拉底则形式单一[5]。陈桂生指出, 二者都属于互动式交谈, 且都属于伦理谈话, 谈话涉及问道、问经、问事、问行藏、问对弟子评价, 但是启发式教学则以弟子问、先生答为主, 产婆术以先生问、谈话对象答为主, 启发艺术则从一般到特殊, 产婆术从特殊到一般, 在探求知识方面, 孔子相信温故而知新, 苏格拉底则志在探求新知[6]。关于二者的差异, 黄学溥指出: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除了启发式的提问外, 还辅以浅近的例子说明深刻的哲理的方式,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只限于一味地提问题、回答问题, 在这方面,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更全面些[7]。

王岚说道苏格拉底法与孔子的教育方法相比, 千篇一律, 机械呆板, 他不问对象、时间、地点, 老是运用那一套问答, 十分繁琐, 且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孔子教育方法更灵活, 因材施教[8]。研究者们都认为孔子和苏格拉底注重学生的主动性, 注重启发学生思考, 但二者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一样。相关研究主要通过对古文的记载进行深度分析, 来挖掘二者思想的差异, 研究的逻辑性很强, 也十分深入。但是对于二者教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研究主题过于集中与局限, 主要在知识观、教学组织展开, 探讨的主题不够广泛, 没有扩展到教学中的其他因素。

(三) 关于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影响的比较研究

关于二者的教育影响的比较研究, 袁征指出二者教育教学本身的出发点不一样所造成的影响也不一样, 孔子为了维护统治, 苏格拉底在于探索新知。张传燧指出孔、苏两种对话教学反映出东西方教育两种不同文化传统及其思维特色, 中国:直觉思维——实践理性, 西方:逻辑思维——思辨理性[9]。邓晓芒指出中国自孔子开始建立起延续2000多年的传统道德体系, 而苏格拉底则促成了西方哲学史从自然科学向精神哲学转折而建立起唯心主义体系。研究者普遍看到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于中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但是上述研究都是从宏大的视角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走向, 笔者认为这方面的比较也可以结合历史中以及当代的一些具体现象进行阐述说明。

二、对孔子与苏格拉底比较研究的反思

(一) 研究视野有待拓宽

对二者教育思想的比较基本上都集中于对产婆术和启发式教学异同点的分析, 笔者认为研究者不应该只停留在前人做过的领域, 应将视野拓宽, 看到有研究意义方方面面的问题。在前人的基础上, 研究一些新的问题, 有所创新。总的来说, 这方面的研究还并不是很多, 关于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影响的研究更少, 希望未来的研究者可以看到这方面的缺口。

(二) 加强研究与现实的联系

这方面的研究缺乏对现实教育的建议, 大部分研究都是宏观地进行比较总结, 缺乏实践意义。苏格拉底代表的西方文化、西方的教育理念, 结合这一点, 可以怎么去做, 如何促进思想的交融、进步, 研究者们都只是蜻蜓点水地掠过, 没有详细展开。笔者建议可以用微观的视角, 将视角聚焦在一些具体的现实问题, 用对理论的分析, 指向现实中中西教育、文化差异的现状, 以及面对这种差异, 该如何对待, 又如何解决差异引起的问题。

三、对今后研究的浅略建议

(一) 研究深入化、具体化

当今世界是一个不断融合发展的世界, 各地区文化在差异中有相同之处, 在碰撞中不断交流、更新, 新的文化、新的教育取代旧的。中西文化差异十分引人注目,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从源头上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能指导我们认清现实, 客观地看待这种差异, 同时看到两种文化各自的闪光点, 以相互学习的理念, 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所以笔者倡导研究者们能将这部分的研究不断深入, 力争在前人基础上攻一些新的领域, 将这种比较进行得更深入、更细致、更具体。

(二) 研究目的指向现实、指向未来

近现代的历史证明了只着眼于脚下、尘封自闭会导致落后, 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新思想的灌溉。对孔子苏格拉底的比较, 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我们的目的不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分析和反思。通过研究, 我们应该树立更为理性的哲学观和教育观。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 尊重差异和寻求沟通, 以平和的心态吸收各方文化的精华, 以这样的理念来改造现实, 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摘要:伴随着“孔子热”, 我国出现一批学者开始研究孔子和苏格拉底, 关于二者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取得诸多成果, 主要涉及教育目的、教学论、教育影响的比较。但相关研究也存在重理论轻现实、研究视野窄化等不足。今后的研究要拓宽思路、思想结合实践、理论结合现实、结合具体问题进行整合研究。还要注意将研究目的指向现实和未来, 倡导更为理性的哲学观和教育观。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比较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 刘兆伟.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J].教育评论, 2002, (5) :88-90.

[2] 王娟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出发点及其践行过程特点的比较[J].开封大学学报, 2004, 18 (3) :28-31.

[3] 邓晓芒.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J].开放时代, 2000, (3) :39-45.

[4] 袁征.美德是不是知识?—苏格拉底和孔子教学法的比较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 1999, (6) :77-82.

[5] 王维娅, 王维.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之比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9, (4) :83-88.

[6] 陈桂生.孔子“启发”艺术与苏格拉底“产婆术”比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1, 19 (1) :9-15.

[7] 黄学溥.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比较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 1988, (2) :91-95.

[8] 王岚.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J].鄂州大学学报, 2000, (1) :52-54.

[9] 张传燧.孔子与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比较文化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 2006, 18 (6) :62-66.

上一篇:外伤性脑梗死56例诊治体会下一篇: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