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俗体育近十年的研究综述

2022-09-11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 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 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随着社会高速的发展, 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动, 民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新的变迁, 在当前民俗体育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近十年民俗体育文献的研究也较为活跃, 据不完全统计, 相关论文百余篇, 专著有涂传飞 (2011) 《农村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 雷少华 (2012) 《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 刘旻航 (2012) 《我国民俗体育的现代功能及社会文化价值研究》这些专著就民俗体育的概念、发展及其价值等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

一、概念研究

目前学界对于对于民间体育的相关概念界定与范围划分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不同的学者存在不同的看法。涂传飞、程志丹等人 (2007) 对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和关系进行了辨析, 认为民间体育由传统体育和非传统体育组成, 传统体育的包含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 但是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又有交叉, 两者是并列关系。但是王俊奇 (2008) 对于民俗体育的概念划分有不同的看法, 认为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四者概念有相互重叠相互交叉的并不单纯是民族体育和传统体育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概念存在交叉重叠, 。陈红新 (2008) 认为民间体育涵盖民族体育, 民俗体育是传统体育的分支, 是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众多学者对民间体育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 但是就其中的概念界定并未达成一致。

对于民俗体育概念的研究并不多, 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只有3~5篇, 学者们对于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内涵的理解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对于概念的界定并未达成一致的意见, 目前民俗体育的概念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

二、民俗体育价值研究

民俗体育活动, 依附于群众日常的风俗习惯中, 具体表现于当地节日礼节中, 与当地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观念与风俗习惯相适应。刘旻航 (2012) 以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为切入点认为“体育文化形态的价值本体体现并映射于其对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并且指出了民俗体育文化的两种主要模式即主线复合式和价值对流式演进模式。民俗体育也有有其内在的生命力, 正是这种内在的生命力, 在举办体育活动过程中与外部客观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巨大的效益。高松山 (2007) 研究了洛阳的民间体育风俗认为民俗体育旅游投资效益较高能对当地旅游发展带来较大的推动作用, 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并且延续民间民俗项目能够为旅游开发提供长期的资源保障, 也利于传承和丰富民间体育文化。

三、区域民俗体育文化

王铁新 (2011) 对晋南社火民俗体育进行了研究, 认为社火民俗体育传播和传承的关键问题是对民俗体育知识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状况。晋南民众参加社火民俗体育的动机主要是愉悦身心、增进健康、传承文化。制约晋南社火民俗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民众对民俗体育了解不够、政府组织乏力、民俗体育后继乏人等。

尹国昌、涂传飞等人 (2007) 对台湾地区民俗体育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 邓凤莲 (2008) 对河南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进行了探讨, 认为民俗体育旅游是一种高层次、高品味、高参与、体验性的文化旅游, 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罗远标 (2011) 对海南民俗体育进行了研究, 研究了海南民俗体育的分类, 特点和发展现状等, 认为除具有一般特点外, 海南民俗体育文化还具有热带休闲性、经济性、多样性的特点。并就其发展特点结合发展现状提出海南民俗体育发展模式的构想。

从研究可知, 对于区域民俗体育的研究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不同的区域进行了不同的研究, 有对于具体民俗体育活动的研究, 也有对于某一地区的地区性质的整体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和发展战略的研究。

四、民俗体育的功能

李艳茹 (2007) 认为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跃现代社会文化生活、富我国体育文化内涵、动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交流、强身健体娱乐身心, 促进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状况的提高等。谢军 (2007) 闽台民俗体育文化的渊源及其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

体育文化可以推动政治, 成为团结中华民族的纽带, 闽台民俗体育文化, 以其特有的术语相同、身体运动内容项目一样、表现的方式方法一致、意识形态认同, 使得闽台人民能有更高的认同感, 并具闽台体育有极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民俗体育的现代发展研究

王若光 (2011) 认为民俗体育的知识、技能、竞技性、技巧性、锻炼方法、组织教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主要影响因素。思想观念的革新、突破传统的体育观念、提高民俗体育文化自信、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的态度是发展民俗体育的基本途径。

周传志 (2013) 从电影《阵头》的情节对当代台湾民俗体育的创新与发展进行了分析, 民俗阵头作为一项传统体育, 受到现代西方体育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当局注意挖掘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 有效利用现代传媒, 注重自身的变革与创新, 实现了民俗体育运动阵头的创新与发展这也给我们一个提示:创新是民俗传统体育发展进步的动力;民俗传统体育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民间传承人通力协作, 共同努力;民俗传统体育更应注重自身理论体系的构建以适应时代需求。谭东辉 (2011)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信息网络平台的构建研究, 分析了目前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结构框架, 尝试应用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 将民俗体育活动的数字化仿真对民俗体育文物的数字化复原对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行展示等, 具体的框架搭建进行了阐述。

但是对于此类民俗体育信息网络平台的构建研究还较少。

六、民俗体育不同视角的研究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

陈永辉 (2009) 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保护的启示, 提出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保护的路径。

(二) 体育人类学视角

涂传飞 (2010) 以体育人类学的调查方法以舞龙活动为例对客家民俗体育活动的成因与功能进行了研究。

(三) 宗族社会视角

周传志 (2013) 从民族宗教视角进行了研究认为:民俗体育既受宗族意识和宗族势力的推动, 也在闽台宗族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不同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承担了族别认同和文化内聚的功能, 维持宗族秩序和社会稳定。

(四) 解释学视角

借助于解释学视角高亮 (2014) 对我国民俗体育本质进行了解构, 认为民俗体育应该具备四个维度, 健身、竞技原生态、社群性, 这四者构成了民俗体育的三维关系, 够成功了空间状态整体对民俗体育赛事的理解。

对于民俗体育的研究视角还是比较多, 但是也并算不上丰富, 对于民俗体育这种特殊的文化活动, 应该也能够有更多的研究视角来对其进行研究。

七、现代化民俗体育研究

胡娟、王凯珍 (2007) 认为:民俗体育是民族文创的根基, 深入民族的灵魂, 民俗体育现代化就是防止传统体育被遗弃的方式。作者从龙舟竞渡对民俗体育的现代化转型进行了研究, 民俗体育的现代化与民俗的变迁有密切的关系, 而民俗生存土壤、民俗主体传承方式和传承心理的改变是其现代转型的深层动因。

民俗体育是一种传统体育, 但是迫于社会发展, 其必须现代化, 由此它便陷入二律背反问题, 即对于同一个对象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各自成立但却相互矛盾的现象。王若光 (2012) 对我国民俗体育现代化演进问题从二律背反”、“后现代主义”、“运河路径”理论三个方面考察。民俗体育现代化是民俗体育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决定民俗体育未来发展的关键, 民俗体育的现代化研究是近些年才逐渐丰富起来, 目前民俗体育现代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俗体育现代化的转变与现代化背景下民俗体育的路径构建, 民俗体育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的困境与发生的新转变, 但是对于具体民俗体育现代化的案例详细的的个案研究还是较少。

总的来说民俗体育宏观研究较少微观研究较多, 特别是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 各个地区的民俗各有特点, 对民俗体育的研究方法来说成果产出也是微观个案研究较多。但是对于民俗体育现代化的微观个案研究比较少, 未来民俗体育的研究可从民俗体育的微观个案着手, 讨探新时代与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俗体育, 民俗体育与不同形式的现代表演的文化比较。

【相关链接】

⑴人民的风俗习惯。清朝薛福成《创开中国铁路议疏》:“民俗既变, 然后招商承办……可以渐推渐广, 渐续渐远。”

⑵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情况。《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 必先观国政, 料事务, 察民俗, 本治乱之所生, 知得失之所在, 然后从事。”

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 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当中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 民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表现为民俗文化的变化上,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寻找民俗文物, 留下民众生活的历史, 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 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 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正是这种民俗文化, 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造就了中华民俗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 因此弘扬中国民俗文化传统, 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 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 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 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 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 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 家中不许扫地, 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确定民俗的范围与分类, 是为了建立认识民俗、描述民俗的理论框架。关于民俗的范围与分类, 不同的民俗学家由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特定的课题需要, 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自然状态的民俗丰富多彩, 千头万绪, 民俗学产生不久, 学者们就尝试提纲挈领地把握它们。

摘要:本文以文献研究述评为基础, 概述了近10年来我国我国民俗体育的研究成果, 目前关于我国民俗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研究、价值研究、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民俗体育的功能、民俗体育的现代发展研究。而我国民俗体育研究中对于民俗体育的现代发展研究还较少, 并且对于这方面的微观个案研究尚还缺乏。

关键词:民俗体育,综述,体育

参考文献

[1] 谢军, 陈少坚, 林晓英.闽台民俗体育文化的渊源及其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07) :6-12.

[2] 李艳茹, 汪普健, 张黎.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及其资源的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07) :88-91.

[3] 胡娟, 王凯珍.从民俗到体育:龙舟竞渡的缘起及现代转型[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02) :18-20.

[4] 李红梅, 郑国荣, 方千华.论民俗体育的现代化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8 (06) :34-36.

[5] 陈永辉, 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J].体育学刊, 2009 (05) :91-94.

[6] 陈永辉, 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9 (03) :75-80.

[7] 刘旻航, 李储涛, 赵壮壮.民俗体育文化价值演进规律研究[J].体育科学, 2012 (06) :85-89.

[8] 雷少华.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2.

[9] 周传志, 陈俊钦.宗族社会视角下的闽台民俗体育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3 (07) :12-15.

[10] 高亮, 麻晨俊.解释学视角下的我国民俗体育本质解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4 (04) :31-37.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下一篇:高等数学理论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