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是当今不少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缺失的现实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成教学使命与增强时效性的要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论文 篇1: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SWOT分析

摘要:生态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必须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大力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工作。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存在的威胁和机会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SWOT分析法

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SWOT分析

(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内部优势分析

第一,高校具备良好的精神和物质环境。高校的精神品质是过去历代师生共同营造的,是高校的精神财富。校训作为高校精神的载体,体现着高校的优良传统,它是一个学校的精髓和灵魂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学校历史的回声与沉淀。高校优美的校园环境也蕴涵着这种文化底蕴、渗透着人文气息,并且成为影响师生道德品行和情感气质的重要因素。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和良好的物质环境,不仅能影响大学生的生态观念,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学会用生态学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而且对教师也会产生熏陶的作用,使教师教学相长,形成更好的生态教学氛围,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具体化。

第二,高校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丰富多彩。高校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是在高校的组织和倡导下,由师生组织的为实现高校教育目标而举行的各种健康有益的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不仅推动校园文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而且作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载体,它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如为发扬环保精神,安排学生观看环境保护影片、参加植树种草活动;为进行生态教育,开展了“珍爱地球每一天”的宣讲活动;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这些活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进大学生的环保使命感。

(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内部劣势分析

第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通过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当前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多为环保教育,并未上升到价值观念的教育,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是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完善教学体系主要是完善生态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目前,我国高校在课程内容方面比较单一,大多为生态责任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多数高校以选修课和系列讲座为主。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决定是否学习的课程,这样的开课形式,缩小了生态道德教育的对象范围。

第二,高校对改进生态道德教育方法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忽略生态道德教育方法的改进,长期以来,部分高校教师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水平不高,教学方法和形式比较单一,只注意课堂道德知识的简单灌输,而忽视了道德实践活动的实践与锻炼,使大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的认知浮于表面化,对大学生实行生态道德教育没有收到实效。还有部分高校只是将生态环保知识穿插在普通教学课程中,没有形成体系,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我国现阶段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趋于片面化。

(三)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外部机遇分析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政策支持。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强调的是全面发展,要求的是协调发展,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即重视人与自然和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启发和引导大学生为了人类长远利益,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习惯,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当代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有赖于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

第二,高校生态道德理论课改革发挥着导向作用。高校生态道德理论课改革既有利于生态道德理论课教师结合课程教学,促进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巩固,又为生态道德理论课教学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新的生态道德理论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突出强调,要紧紧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正确的方向,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贴近实际,紧密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生态问题,作好答疑解惑和教育引导,这为提高生态道德理教育效果提供了价值导向和政策指导。

(四)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外部威胁分析

第一,生态道德意识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个过程。生态道德意识来源于对以往人类活动中违反生态规律带来的严重后果的反省和对后代人的责任。然而,这种生态道德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形成之后的生态道德意识也有强弱之分。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的生存条件,人类生命的延续依赖于自然系统功能的持续发挥,以确保能量与营养的供给。因此,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生态道德教育,要唤起人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这也是生态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

第二,社会不良现象威胁着生态道德教育成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诸多社会不良现象也开始蔓延。大气污染、河流污染、森林破坏、土地沙漠化等环境恶化问题,危害着我们的生存环境。随地吐痰、乱写乱画、践踏草坪、随意粘贴小广告、乱扔垃圾、破坏公共设施等破坏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这种不良现象既造成了消极的社会影响,也妨碍了大学生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念的养成,威胁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成效。

二、我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探讨

(一)通过高校的环境熏陶,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

高校有其独特的精神品质和优良传统,譬如北大之创新、清华之严谨、南开之笃学、浙大之坚韧,这种精神品质被一代代的师生传承和发扬。高校的整体规划,校舍布局,建筑雕塑,宿舍布置,道路格局,场馆建设的和谐皆能体现高校师生生态道德方面的精神风貌,也蕴涵着这种精神品质和优良传统。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绿色校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同时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珍惜生命、爱护自然的环保精神体现人与自然的共融的同时也促进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可开展创建绿色校园活动,如举办环境宣传月、环境文化节,举行绿色知识竞赛、和谐校园环境征文比赛,从精神层面唤醒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倡导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处理、适度消费、低碳生活,从行动上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这种以普及环保知识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重点的高校生态意识教育,有助于高校大学生自觉地形成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生态道德行为。

(二)把握高校生态道德理论课改革契机,完善生态道德教学体系

高校生态道德理论课改革为生态道德教育发展提供了学科支撑、明确了努力方向,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应把握此契机,完善生态道德教学体系,为生态道德教育和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保障。可以从两个方面完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第一,从教学内容方面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内容可以从中外生态道德教

育的发展和经典名著中解读、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开展。将生态知识的掌握与生态意识的培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态知识正确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并主动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经。在课程选择方面将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生态环境技能相联系,培养学生调查和识别环境问题的能力,对生态环境现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第二,从课程设置方面完善。一方面,将生态道德教育列为公共基础课程。通过将生态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面对全校所有专业开放,让大学生能够学到比较系统的生态道德知识,这样学生认识生态问题也会更加深刻全面,行为也会更自觉。另一方面,针对不同专业的环境道德教育选修课。如为生物专业学生开设污染与生态、环境卫生等选修课;为地理专业的学生开设自然保护、资源保护等选修课,教给他们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策略与技能,使他们既能从道德方面深入认识问题,又能从自己专业角度提出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通过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减少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内容是生态行为的教育,其效果直接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如果恶意破坏生态环境等不良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任其蔓延,不但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削弱了一部分学生的环保动力,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当前高校必须通过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减少社会不良现象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成果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教育方法要采用灵活、务实、科学的方式。比如:课堂教学中尽量多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将许多枯燥的生态知识和环保法律做成富有动感的课堂教学课件,使大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中都有所深入和升华。将野外考察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带领大学生亲身去体验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氛围。组织高校大学生进行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开发方面的讨论或辩论赛,让当代大学生在唇枪舌剑之中领悟生态学的一些真谛。建立有特色、有吸引力的生态道德教学网站,用大学生自己的声音去唤醒他们的生态道德意识,形成大学生自己的视野。

(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丰富生态道德教学实践活动

高校的生态道德教学实践活动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中具有积极的影响力,校园内的生态道德教学实践活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挥作用,科学发展观在践行生态道德教学实践活动中得以贯彻和落实。一方面,将科学发展观引入生态道德教学实践活动中,既符合大学生寻求发展的要求,也能正确引导大学生关注生态问题,同时也克服了生态道德教学内容死板乏味的缺陷。另一方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道德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良知,还可以激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其价值观发生质的飞跃。为了使大学生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观,可开展多种主题鲜明的生态道德教学实践活动。如组织节约资源环保宣传,积极营造符合现代文明的绿色消费氛围。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日”等主题宣传日,组织学生深入大街小巷,开展环保知识、法律宣传教育和创建绿色文明社区、绿色生态城市等活动,开展清除白色污染、保护母亲河、植树种草,认养绿地等义务服务。

参考文献

[1]田甜.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

[2]王艳.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当代生态伦理的建构[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3]任玉萍.新时期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论[J].品牌教学与管理,2009,(7).

作者:王鹏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论文 篇2:

生态德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探索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是当今不少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缺失的现实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成教学使命与增强时效性的要求。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选择是: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科课程的教学内容中;立足校园的生态文化建设和日常生活,培养大学生的生态德性养成;充分利用高校社团的教育资源,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开辟第二课堂。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20世纪中期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全球出现了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发展生态理论和实践”遂成为全球共识。而生态道德教育是其中的基础性环节。当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新的形势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1]当前,部分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薄弱,出现了不少残杀动物、污染环境、超前消费、自我意识膨胀等现象。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积极面对当今社会生态道德缺失这一新的挑战,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来探索解决新课题的办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高校生态德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大学生自觉养成爱护自然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习惯。其实质是要求大学生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维护人和自然的和谐。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情感、行为习性和人格,这是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总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具体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针对大学生污染校园环境和喜欢“涂鸦式课桌文化”等不良习惯,展开环境保护教育。作为生态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教育强调人类不能无节制开发、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从正面来看,高校生态德育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去亲近自然,感受校园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生态美。从反面教材的警示效果出发,高校生态德育应该让当代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上存在的破坏环境的不道德行为的巨大社会危害,认识到部分学生对校园环境的污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真切地体会到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的伙伴关系,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观念。

第二,关于生态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生态法规的教育。生态道德规范和法制教育是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同时,社会更迫切地需要一种强制性的约束力来规范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加大高校生态道德规范和生态法规的教育力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三,关于生态道德体验和生态道德情感的教育。生态德育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情境和生态情境中不断引导学生感受生态美和生态的价值和意义。生态美是丰富和充沛的生命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和谐所展现出的美。“生态美是天地之大美,自然之大美,也是人与环境和睦相处之大美。人对这种大美的体验,必须由主体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繁荣及和谐的情景中去,和生命整体打成一片,同呼吸、共命运、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2]生态德育教师需要帮助大学生学会体验、享受生态美,从而拓展他们的生态道德体验,培养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

第四,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生态道德习性的养成教育。生态德育教师要使每一个觉醒的大学生将生态意识付诸行动,通过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性和德性;要让每一个大学生意识到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追随绿色时尚,建设绿色文明。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生态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主体的实践活动过程,是主体在教师的帮助下,消化、吸收、实践生态德育内容的过程。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环节理应成为这个过程的首要构成部分。

第一,将生态德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科课程的内容体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公民道德教育等构成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这三大板块。在价值观、人际道德和法制教育这三个点上它可以和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法则教育实现对接。目标与内容的相通性使我们完全可以在本门课的教学中挖掘出与生态德育相关的资源,从而实现教育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整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内容的三个部分都包含着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以第一章为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实践观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起源于自然界。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离不开自然界,对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赖性。而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看,自然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从而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正因为如此,人类必须尊重和善待自然界。通过实践,人将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在能动的实践活动中人改造着自然,从而表现出自己的类本质。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的和谐统一关系。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了解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进行的奋斗与奉献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热爱社会主义及拥护祖国统一的深厚情感和道德体验。

第二,立足校园的生态文化建设,在繁荣校园文化生活和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的意义上优化生态道德的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的生态德性养成。高校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之一。高校生态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依托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整体效应。因此,高校可以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一是开展各种生态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大学生对生态规律和生态发展的认知水平;二是通过大学宿舍的集体生活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养成珍惜资源、不盲目超前消费的环保意识、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三是建设校园生态环境,让学校的一花一草、师生间的一言一行都成为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风景线”,以此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

第三,充分利用高校社团的教育资源,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开辟第二课堂,从而巩固和发展大学生在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展的生态知识、意识和德性品质。高校社团是“大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追求为纽带,为满足自我归属需要、交往需要、娱乐需要、成就需要而结成的同辈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3]。高校生态德育可以通过扶持德育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相关社团来培育自身的教育资源。比如,生态德育教师可以考虑吸收优秀的社团成员参与教师负责的生态德育科研项目,以此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生态德育老师可以通过社团骨干成员的培养、社团的发展来逐步提升高校学生的生态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再如,生态德育老师可以利用社团的力量组织各种校外实践活动:在地球日、无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日等特殊日子里,通过大学生志愿者协会来组织学生开展改造周边环境的亲身体验和社区服务活动,使他们通过社会实践来提高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能力。其次,生态德育老师可以联合校团委、社团联合会等部门,合作举办校园生态文化节。在校园生态文化节等活动中,理论学术类社团的生态知识普及和志愿服务类社团的社会服务活动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高校丰富的社团活动能够使生态价值观辐射全体高校师生,强化他们对“生态和谐”这一共同理想和价值信念的认同,从根本上巩固课堂教学环节中生态德育成果。

第四,利用高校和相关政府部门、文教事业单位等在环境利益和目标上的共同点,建立高校生态德育的校外实习基地。大学不是自我封闭的“象牙塔”,高校生态德育必须立足于校园生活,面向学校周边社区乃至全社会来拓展。学生的生态道德人格和生态道德共识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场合综合形成的社会环境中展开的:“个人的道德在家庭里、学校里以及社会中形成……现代社会令道德教育难以施行的社会现象之一,就是道德学习的上述三场所之间丧失了道德共识”[4]。因此,建立实习基地、与所在城市和社会接轨是高校生态德育教学工作的必然要求。社会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生态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使生态道德教育的成果顺利地转化为大学生提升个人能力和素养、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能力。比如,高校可以联合环保部门共同建立生态德育的网络课堂,选派优秀的学生到环保部门参与他们的生态法制法规宣传、政策宣传教育等活动。所有这些对外交流和宣传的实践活动都能够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提升其社会形象,从而取得更好的协同放大效应。

因此,生态德育的日常生活实践和实习基地建设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成果畅通地反哺社会,从而为它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和社会实践获得良性循环发展的动力源,是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优势、教学与管理优势、社会资源的有效切入点之一。

总的来说,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科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需要积极探索生态道德教育有效融入校园文化和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有效途径,需要融入大学生生态道德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全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4).

[2]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66.

[3]胡元林,王涛.高校学生社团社会化功能透析[J].教育与职业,2005(9).

[4][美]A·威尔森.美国道德教育危机的教训[J].湘学,译.国外社会科学,2000(2).

作者:涂丽平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论文 篇3:

浅谈对独立学院学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摘要]独立学院是在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学生群体具有其特殊性。其学生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不足,生态意识缺失现象严重,对生态的重要性未能予以足够的认识,校园内出现破坏花草树木、乱踩草坪、虐待动物、铺张浪费、随处乱扔包装物等不良现象。因此,分析当前独立学院学生的生态意识的缺失,提出在独立学院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校风,完善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独立学院;生态道德教育;必要性

生态道德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总和。生态道德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或手段向受教育者传授有关生态道德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引导受教育者为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和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近年来,我国的独立学院发展较快,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7年底,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318所,在校生超过100万人。独立学院相对于母体学校及高职高专等其他类型学校,其学生有其整体特殊性,对生态道德认识不足。近年来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生态意识缺失现象严重,对生态的重要性未能予以足够的认识,校园内出现破坏花草树木、乱踩草坪、虐待动物、铺张浪费、随处乱扔包装物等不良现象。因此,分析当前独立学院学生的生态意识的缺失,提出在独立学院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校风,丰富素质教育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独立学院在生态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缺乏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保护环境是地球上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要使学生既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也要对后代、其他生命体乃至整个自然界负责。每个人都要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每个人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体,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是不道德的行为。目前,独立学院一些学生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环保及企业的事,与己关系不大,缺乏生态道德意识,生态文明观念淡薄,没有树立起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

2、学生对生态知识了解较少,思想认识不够。目前,独立学院学生对环保知识了解较少,尤其是通过课堂教育得到的知识更是寥寥无几。一些学校未开设生态环保课程,即使有也因教材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教师认为教好自己份内的课就可以,生态道德可有可无,没有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到日常授课之中,学生对环保知识的强烈渴望与学校生态环境意识的缺矢形成了突出的矛盾。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大多局于形式,未能从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一些学校热衷于参加校外环保大型活动,而对于校内的不良生态现象未给予积极关注,对破坏生态环境后果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3、校园内生态道德方面出现较多不和谐现象。独立学院一部分学生在日常行为中不良生态现象较多,如随意折花木、乱踩草坪、随地吐痰、虐待动物、吃野生动物的不道德行为。自习室课桌内满是吃剩下的小食品塑料袋,校园随手乱扔垃圾,长流水长明灯,不注意节俭,铺张浪费。一些同学追求物质享受,大吃大喝,一身名牌,逛街、请客、泡吧是常有的事,天天和称兄道弟的朋友用着父母的钱去大吃大喝,生日聚会必不可少,参加一场比赛后更要庆祝一番,比阔现象在大学生中出现苗头,生态消费观淡薄。

二、独立学院学生生态道德缺失原因

1、生态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目前,高校德育内容主要围绕着如何处理人与他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来展开,而忽视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及其他生命体的关系,反映了学校生态道德教育与社会环境相脱离、与学生心理需求相脱节。独立学院正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新型办学模式,基于“资源共享”条件下,一部分教师从母体学校选派,一部分从社会尤其是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年轻教师缺乏德育教育经验。加上独立学院自己本身的教学体系尚处于完善之中,生态道德教育与现有的德育课程及各学科还未能实现完全渗透。且教师教育方法单一,往往局限于单纯的特定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传递,停留在生态道德知识的宣讲上,以讲授法为主,而忽视学生对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判断。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没有有效结合,导致部分同学生态意识淡薄。

2、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高消费现象严重。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为本科三批录取,因较高的学费,所以在校学生家庭经济基础较好,高消费现状严重。独立学院的学生从家庭状况看,城镇家庭中,父母上班族居多,农村家庭中,大部分为家中有企业的或做生意的或家中农业收入较稳定的。大部分学生存在着高消费现象,虚荣心的驱使使他们形成攀比心理。对吃喝穿上非常“慷慨”,经常更换流行手机、穿名牌运动鞋及名牌时装、购买名牌化妆品。因为经济条件好,导致一些学生铺张浪费,不注重节俭。

3、学校教育流于形式,未能持之以恒。学校对于生态道德教育也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其中不乏存在形式主义,未能建立长效机制。一些活动主要通过宣传画、校园广播、有奖比赛等,活动开展时效果显著,活动过后就恢复原样。一些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社会实践和实习等身临其境的亲身体验活动,学校未能从源头上抓好生态道德教育。

三、独立学院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生态道德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目前,“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显得十分薄弱。其一,一些家庭教育成了溺爱和望子成龙的工具。父母不仅为孩子创造了优越舒适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而且大多家庭为独生子女,孩子的需要能满足的就满足,助长了孩子铺张浪费习气。所以,学生在家庭教育环境中缺乏生态道德教育。其二,一些学校的教育沦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由于一些学校及家长只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成绩成了他们的惟一追求,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生态道德教育很难实质性进入中学教育教学范围。考入大学后,家长关心最多的是就业、考研问题。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生态道德教育本来应该成为当代社会最紧迫的素质教育活动,但普遍的情形是生态道德教育在中学、大学校园中被忽略了,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既然一些中学的生态道德教育没有做到位,高校德育理应补上这一课。

2、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之一

德育首位是独立学院办学的价值指针,进一步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学校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的理念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和珍惜自然的教育,可以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使他们深刻理解我国政府提出的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的真正意义。通过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平等意识,树立生态责任意识,大力倡导生态消费观。通过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构筑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倡导消费公平,提倡物质生活的简朴,要求学生不追求奢侈豪华,不铺张、不浪费,珍惜每一点资源,从爱护花草树木一点一滴开始,从爱护校园开始,进而积极参与外部环保活动,促进校园和谐建设。

3、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构建和谐社会一是要贯彻以人为本原则,二是要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目前,国际国内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态危机,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代大学生是今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因此,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树立起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从而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独立学院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紧迫感,要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态道德教育的环境氛围,实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教育模式,学校要把生态道德教育纳人学校德育整体规划体系,教育学生以生态文明观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芙蓉.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咸宁学院学报,2007(5)

[2]王维正赵显杰.论营销学在独立学院学生管理中的方法创新,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4)

[3]张忠伦田雅芳. 浅析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

[作者简介]:郝伟韦(1980——),男,河北省河间市,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辅导员,助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杨宝清(1979——),男,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前旗,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辅导员,助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张建兰(1981——),女,河北省无极县,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助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郝伟韦 杨宝清 张建兰

上一篇:中小学教师培训农村教育论文下一篇:体育教学下思想品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