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现状综述

2024-05-08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现状综述(共6篇)

篇1: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现状综述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现状综述

摘要

经过“洋为中用”和独自发展的阶段,现今我国职业教育正进入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时期。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这一时期最为紧迫的重要任务。理清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有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本文在收集、阅读报刊、论文及书籍等的基础上,简述世界部分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追溯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并简要概括研究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兴起。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更是发展迅速。在职业教育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依据国内经济发展现状、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等,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也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现状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特别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努力构建适合本国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学者、专家也多次研讨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体系,力求为本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明航在《五国职教体系的比较》[1]一文中对德国、加拿大等五个国家的职业 1

教育体系进行了相关比较。他提及,德国是“双元制”的典型代表,职业教育层次性、梯次性极强。“双元制”的实施需要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三方的密切合作,属于企业本位的现代学徒制度。徐志鹏在《国外职业教育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2]中对美国、日本等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简单阐述。他指出,日本的职业教育基本上由短期大学、专门学校和专修学校构成。整个职业教育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企业教育构成,三者联系紧密。白汉刚在《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3]一文中指出,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呈开放性,具有大众性的特征;职业教育主要由综合高中学校、社区学院等公共教育机构来承担,社区学院开设的课程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的特征;重视普适性、宽泛的能力,培训的人才是“宽专多能型”。美国的职业教育跨越了中等教育、中等后教育和成人教育三个阶段,是以课程和项目形式散落在单轨的教育系统中,并通过学分认可和转移来实现。

此外,一些专家、学者也对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探讨。英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教育与培训并举的。高等教育不仅是指大学,而且还包括继续教育中的高级科技教育等所有中学后的教育,也不只是正规学士、硕士、博士课程,还包括非正规的业余证书课程。

二、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可追溯到古代,但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却始于近代。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独立的体系,形成于1904年“癸卯学制”。在一百余年的发展中,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大致经历了借鉴与初创(1902-1912年)、承袭与探索(1912-1949年)、改造与受挫(1949-1978 年)和完善与创新(1978年至今)四个阶段。

借鉴与初创阶段是指实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鸦片战争后新式学堂的建立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2年,清政府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壬寅学制”中将实业教育纳入到学制,但只在各级普通学堂章程中略微提及,以一种附属的形式存在于学制中,并未作独立表述。1904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人合拟《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并正式颁布实施。“癸卯学制”构筑了以普通教育、师范教育与实业教育为主干的

国民教育体系,实业教育也第一次以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形态出现,在层次、阶段、形式上已基本齐全。在层次上,分为初、中、高三等,其中除高等实业学堂单设外,初中等实业学堂均附设于中等各实业学堂及普通中小学堂内。在阶段上,分为职业启蒙、职业准备和职业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在类型上,分为农、工、商、商船四种,其中又以初、中等工、农为主。形式上,分为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和学徒制。在分布上,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及沿铁路线的发达地区或内陆发达地区。与此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法律。

承袭与探索时期,我国实施了振兴民族实业的政策,并相继建立了一些新兴行业。同时,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受到了外来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职业教育思潮异常活跃,与我国传统文化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也在不断构建中。在层次上,以初、中等为主;在类别上,分农、工、商、商船、家事、师范等,但仍以农、工、商和商船为主;在阶段上,职业启蒙、职业准备和职业继续教育齐全;在形式上,有学校教育制和学徒制;在分布上,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有了很大改观;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的结合方式有职业学校制、学徒制和综合中学制。

改造与受挫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经历了除旧呈新的转变。职业教育体系性质上,逐步改造为民主的、大众的教育;层次上,分为初等和中等,以中等技术教育为主;类别上,分为工科、农林、医科、财经、政法、体育、文教、艺术、旅游服务等;阶段上,职业启蒙阶段仍在小学进行,职业准备阶段的教育主要在初高中进行,职业继续教育阶段在各类中高等院校、业余学校进行;形式上,分为学校教育和学徒制,企业、工厂、农场和军队等也参与到职业教育办学中来;分布上,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但较解放前已有很大改进。

完善与创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拉开了新的序幕,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经过几十年来的改革和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在借鉴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国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系。徐志鹏的《国外职业教育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4],欧阳河、蒋莉、张燕的《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

形成和演进》[5]等文对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研究。

从层次上看,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已发展为三级: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均分为初、中、高三级。

从形式上看,职业教育形式有办学形式与教育形式两种。

(1)办学形式上,有公办与民办两种。但从整体说,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形式以公办为主,民办等其他形式并存。

(2)教育形式上,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包括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和民间学徒制三种。前者是学历教育,属于国民教育体系范畴,后两者是非学历教育,属于职业培训范畴。职业学校教育就目前而言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主要由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承担。初等职业学校仅有职业初中、初中毕业后3+1等;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高等职业学校主要包括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以及技师学院。职业培训是非学历性的短期职业教育。依据职业技能标准,培训的层次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其它适应性培训。培训工作主要由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社会和各方面(包括个人)举办的培训机构承担。民间学徒制是以经验技术为主的生产劳动技术的传授方式。

从类型看,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已基本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专业门类齐全,专业设置多样化。

从分布看,我国初等职业教育主要集中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分布相对均衡,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但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反映是工业社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是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

四、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观念和体制上的原因,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仍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并在不断的发展中呈现出诸多问题。欧阳育良、戴春桃的《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6]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比例失调,政出多门;功能定位不清,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职业培训薄弱,非学历教育未受到应有重视;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及成人教育之间,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之间的衔接和沟通不畅;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封闭,灵活性与开放性不足;农村职业教育薄弱等问题。吴基盛在《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适应性问题研究》[7]一文中,从职业教育结构方面阐述了职业教育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类型结构方面看,我国职业教育仍以发展正规的学历教育为主,而非正规的职业技术培训仍处于薄弱环节。从地域结构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结构存在区域的不平衡。从程度结构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层次主要是中职和高职层次,本科层次很少。从专业结构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中文科类、管理类比重偏高,工科类比例偏低,而农科

[8]类比例更是偏低。马建富在《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忽视人作为主体的发展功能,忽视职业教育自我完善和发展功能的提高;过分强调正规教育的学校教育,忽视职业培训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制度上存在缺陷,政策上不完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畸形发展,影响职业培训体系的构建等。马树超指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缺乏开放性;资源投入少,缺乏协调性;职业学校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空间等问题。

综合多位专家、学者的观点,从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人才培养、师资培训、课程教材、教育管理、科研及经费筹措等体系出发,归纳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是职业教育结构体系杂乱,职业学校分类不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不足,影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二是人才培养缺乏战略高度,与社会需求体系存在差异,专业设置量多,学生能力过于细化,综合素质不高。三是职业学校教师出现倦怠现象,教师专业化速度较慢,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机制不完善。四是职业学校课程设置陈旧,教学缺乏系统性,职业教育地区间发展差异较大。五是职业教育管理职能分割,机制不灵活,既弱化了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也影响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六是职业教育科研机构不完善,水平不高,成果缺乏民族性、独创性和实践性。此外,我国职业教育中职业培训力量较弱,职业培训机制不健全。

参考文献:

[1]明航.五国职教体系的比较[N].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3):64-66.[2]徐志鹏.国外职业教育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7-8.[3]白汉刚.职业教育体系的国际比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2):12-17.[4]徐志鹏.国外职业教育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7-8.[5]欧阳河,蒋莉,张燕.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演进[J].职教论坛,2008(10):59-64.[6]欧阳育良,戴春桃.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56-59.[7]吴基盛.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适应性问题研究[N].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229-230.[8]马建富.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2(6):7-8.[9]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9-82.[10]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2: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现状综述

一、研究问题和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寿命的不断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随着世界趋势进一步加快。科学的进步,医疗的发展使得老龄化进程加快,老龄化加快的现实又随之引起了空巢现象,这使社会发展与社会前进产生了矛盾的交集,必须在发展的同时解决好这一现象。据有关资料统计:到 2011 年,全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已达 1.78 亿,老年人口比重高达 13.3%。到 2015 年,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将近

2.21 亿,占总人口比重16%,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 860 万,平均每年递增 0.54 个百分点。到 2030 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面对庞大的老龄人口问题,一些先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已有了解决之道,应对之策。而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白发浪潮已成为一种隐形的社会危机,如不能正确的处理对待,将会影响到经济的平稳发展,社会的稳定。我国必须在发展老龄事业的问题上足够重视,认识到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对解决老人养老问题的紧迫性,发展的脚步是刻不容缓的。在我国社会经济、国际关系发展平稳的时期,有针对性的解决老龄事业中的突出问题与矛盾,在改善老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面貌、社会福利待遇与制度体制改革等方面入手,逐步的解决各种问题。每个家庭都有老人,每个人都会变老。如何解决老人养老问题,不仅是每一个家庭面对的难题,也将是整个社会面对的挑战。

二、文献综述

在短短的十几年之间,我国就步入老龄化社会,所用的时间比其 他任何国家都要短。一般发达国家在从成年型到老年型国家的转变,要花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并且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的前提下,我国则与之相反。我国在 20 世纪 80年代就开始对养老问题开始研究,在对老人主要养老场所研究时发现,由于家庭规模变化,我国家庭养老功能出现逐渐弱化的现象。为了弥补这一现象,便提出发展社会机构养老,如建立养老院和老年公寓等。但由于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机构养老又有很多不足,许多老人不愿意选择社会机构养老,许多学者开始不断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开始大力提倡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模式。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已成为发展养老服务的研究热点。吴蓓认为:逐步开展和规范志愿助老活动,同时加强社区服务,要稳定他们的服务范围和对象方面入手,形成一种规范化制度。赵丽

宏认为:社区服务是一种政府行为,必须从政府角度,加强对社区服务的物质帮助,在宏观层面上政策支持,加强宏观管理,而非深入细致地组织具体的活动。刘菲认为要想扩大社区养老服务的规模,想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就得使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项丽萍认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成功与否,很大因素取决于是否拥有一个专业的服务管理团队。

此外,还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我国社区养老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老年人需求研究、我国社区养老现状调查研究、社区养老问题及对策等。近年来我国逐渐认识到发展社区养老的重要性,2000 年 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关于老龄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完善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近几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大力开展了社区的建设工作,尤其是为老年人的服务上,下了很多功夫。虽然仍有许多不足,与国外的社区服务还有很大差距,但已初成体系规模。在对老年人的服务中,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活照料方面。生活中老年人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出门购物,家务清洁,修理上下水,维修家电,理发洗澡等,社区会安排服务人员帮他们解决。二是医疗服务方面。老年人在生病时不方便走动,社区可以通过安排医护人员到老人家上门治病;如果是日常检查,老人可以到社区内的医疗保健室进行血压、血糖的测试。三是精神慰藉方面。在社区内通常设有聊天室,老年人可是通过交流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交流互相安慰,互相引导,防止产生心理疾病。四是文体娱乐方面。在社区内组织老年人开设合唱班,舞蹈队,举办象棋大赛,诗词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五是紧急救护方面。在一些社区内,在高龄老人和独居老人家内都安装了应急服务玲。这种服务可以及时应对突发状况,可以使许多老人在遇到危机时及时得到救助。

近些年虽然在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方面有所加强,但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也是不断被提出:如我国社区养老硬件设施不完善;我国目前社区发展过多依赖政府;我国社区养老的各项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对投入社区资金不足;社区专业服务人员少;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到位等等。如何解决社区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是历史交给我们的重任,不断完善我国城市善社区的养老服务就是要有针对性的把出现的问题一一解决,在摸索中前进,探得行至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研究的理论视角与假设

我国的社区服务的实践正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建设也不够完善,这导致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缺乏充分的实践经验支持,也缺少理论的总结与提炼。本文尝试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研究社区养老服务问题,以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淮南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分析

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对策。

随着“421”家庭模式的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且如今的老年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养老的需求不断增加,不仅要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而且对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也有很大的需求。随着社区的不断发展,社区养老的优势可以弥补家庭养老很多的不足,形成以政府管理为主导,社区与家庭养老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本研究在福利多元主义的指导下提出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对策,具有实际参考意义与应用价值。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在方法论上采取文献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理论分析;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方法等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情况。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一、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背景研究

(一)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意义

(二)社区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地位

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三、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为老服务体系中社区养老设施的供需矛盾。

(二)社区为老服务意识及价值理念滞后

(三)社区养老服务人员队伍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

(四)社区为老服务资源之间缺乏整合和协调

(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资金设投入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四、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一)设施供需方面:以需求为导向提供服务

(二)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意识及加强相关养老方面的知识宣传

(三)队伍建设:利用现有社会资源,组建专业服务队伍

(四)资源整合方面:整合社区资源,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五)资金支持方面:拓宽养老资金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五、结语

参考文献:

[1]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常铁威.新社区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3]蔡禾.社区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杜鹏.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6]费孝通,《费孝通社会学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年)

[7]格诺德·兰德斯伯格.纽约市老年人社区服务问题.国外社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8]侯玉兰,侯亚非.国外社区发展的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9]侯岩,郝福庆,陈磊.《中国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6.[10]彭希哲.城市老年服务体系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斐迪南·滕尼斯,《社区和社会》,1887.[12]苏珊.特斯特著;周向红,张小明译.老年人社区照顾跨国比较

[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13]唐忠新.社区服务思想与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9):160-162.[14]唐忠新.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3-4

篇3: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现状综述

目前, 中国大陆有8 296万残疾人, 其中25%居住在城市、75%居住在农村。残疾人职业教育是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职业技能、提供谋生手段, 有利于减轻残疾人家庭的负担、促进社会发展。

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支持保障

(一) 法律法规

中国残疾人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由国家根本法、专项法律、行政法规、部门及地方规章四个层次组成。

具体来说, 国家根本法即宪法。要求国家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建立和管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 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 扫除文盲, 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 鼓励自学成才。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专项法律主要包括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教师法等。它们确定了中国职业教育体系, 明确了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强调了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和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义务, 确定了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结构和支持体系, 部署了残疾人职业教育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策略和师资培训工作。

行政法规有《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教师资格条例》等;部门及地方规章涉及《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安徽省残疾人保障条例》等。上述法规针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发展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二) 经费保障

依据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相关规定:国务院教育、民政等部门制定本部门职业学校学生的人均经费标准。遗憾的是, 这一标准目前尚未公布。省级人民政府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的人均经费标准, 职业学校举办者应按学生人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学校教育免学费, 中、高等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对残疾学生减免学费并提供生活补助, 中等职业学校的残疾学生和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享受1 500元/年的国家助学金。

国家部门举办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从1991至2010年, 政府财政拨款占这类学校总经费的比例从84.5%升至95.1%。逐步增加的财政拨款为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不过, 各地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学生人均经费标准存在差别:东部地区的济南市每生每年9 000元, 如果济南市的一所学校有200名残疾学生, 每年将得到180万元政府财政拨款作为日常公用经费。但西北地区的乌鲁木齐市每年每生仅有3 600元, 按照这个标准, 一所有200名残疾学生的学校, 每年得到的公用经费只有72万元。公办学校获得经费的其他渠道有社会捐赠、校办企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等。

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 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予办学经费的适当支持。

(三) 师资队伍

《教师法》规定:取得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 应具备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的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 应具备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目前, 中国有关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的研究非常有限。根据陈蓓琴等的研究, 在11所初等和中等残疾人职业学校中有438名教师, 更多女性教师 (62.0%) 在这类学校工作, 教师的年龄呈正态分布并集中在25~45岁 (87.0%) , 本科学历为主 (73.3%) , 11.2%的人拥有硕士学历, 学生与教师的人数比例大约为10∶1, 高于国家标准 (3∶1) 。

在残疾人高等职业学校中, 王雁在调查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时发现, 43.0%的教师在35岁以下, 在35~54岁之间的有57.0%, 老教师非常少, 他们中的50.0%拥有本科学历, 43.0%拥有硕士或博士学历, 学生和教师的比例大约为20∶1, 基本符合国家标准 (18∶1) 。

作为残疾人教育的师资, 不仅要掌握普通的教育知识、技能, 还要掌握特殊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目前, 中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在数量和素质方面存在如下问题:教师人数有限, 难已满足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专任教师比例偏低, 许多课程由文化课教师或行政领导兼任;“双师型”教师 (既具备教师资格又拥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的比例低于40.0%, 许多教师缺乏与所教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此外, 大部分教师接受的在职培训仅有几天时间并且与职业教育关系不大, 在高校和企业中的长期培训机会非常有限。教师职后培训的覆盖面和针对性有待提高。为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中残联于2009年在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从此, 每年有数百名残疾人职业教育教师在这里接受培训。

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类型

中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分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种类型。

职业学校教育由国家规定学制、实施较系统的教育、颁发学历证书;职业培训不限学制, 是以就业、转岗或在岗提高为目的的非学历职业教育, 完成培训者可获得结业证书, 符合条件并通过考试者可获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普通教育机构和残疾人教育机构共同实施残疾人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机构采取普通职业教育方式, 主要针对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和其他符合条件者, 将他们安置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 因为他们可以和健全学生一起看和读;残疾人教育机构采取特殊职业教育方式, 设置特殊班级, 主要针对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和精神残疾者。职业培训也可由接收残疾职工的单位实施, 或采用远程教育方式。

(一) 职业学校教育

职业教育是残疾儿童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身体的缺陷和早期成长环境的限制, 残疾儿童的劳动与职业能力发展往往滞后于同龄的普通儿童, 在他们进入整个教育体系的小学阶段时, 不论特殊学校还是附设有特殊班或招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 都要开展低年级的职业启蒙和高年级的职业教育内容渗透, 通过日常的生活指导和专门的劳动技术课程, 培养残疾儿童具备基本的劳动能力和职业意识, 为他们接受初等职业教育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1.初等职业学校教育。

在普通职业初中随班就读, 是残疾人接受初等职业教育的形式之一。职业初中的招生对象为小学毕业或至少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少年, 学制3~4年, 培养具有初中文化基础、掌握初级职业技术的人才, 如初级技术工人、农民技术骨干等。从统计数据看, 约96%的职业初中位于县城及农村, 专业与农业生产相关, 如农作物种植、家禽饲养等;近15年来全国职业初中的数量呈递减趋势, 从1997年的1 469所缩减至2011年的54所。

在特殊学校的初中阶段增开职业教育课程或设置专门的职教班, 是当前残疾人职业学校教育的常见形式, 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劳动能力, 并利用职业教育优势将教育和康复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或为他们进入高一级的教育和培训机构打好基础。多个省市调查发现:相当多的特殊学校正在开展初等职业教育;专业涉及编织、烹饪、家政、美发、缝纫等数十种, 部分学校还结合地方特色办有花卉种植、玉器雕刻等专业, 学制3年;个别培智学校为弹性学制, 与传统学制相比, 这种学制允许智力残疾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和时间。

2.中等职业学校教育。

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在初中教育基础上实施, 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 是中国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残疾人可在高中阶段的特殊学校、残疾人职业中专学校、普通职业中专学校、技工学校的普通班或残疾人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并以前两者为主要形式。

2012年全国开展视力残疾人和听力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的特殊学校分别有22所和121所, 在校生7 043人, 其中大多设置职业高中班 (部) 或开设职业教育课程, 学制3年。学生不仅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基本课程, 还要学习一些专业技术知识, 如盲校的推拿按摩, 聋校的工艺美术、服装设计、机械维修、烹饪、计算机应用等。学生毕业后颁发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可选择就业或参加高考进入高等学校。

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设有至少1所省级和若干所市级及以下的残疾人职业中专学校。这类学校的招生对象包括生活可以自理的肢体残疾人、视力残疾人、听力残疾人等;初中文化程度者学制3年, 高中文化程度者学制1年;专业涉及中医康复保健、工艺美术、机电维修、电子商务、装饰设计、酒店服务等;学校大多具备校内实训场地和校外合作企业;学生毕业后颁发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在校期间也可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优秀毕业生有机会根据合作企业的需要推荐就业, 或升至高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学校。

2006—2010年, 残疾人职业中专学校与开设高中阶段教育的特殊学校数量比在1.48∶1~1.78∶1之间, 其中残疾人职业中专学校的招生数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人数比例呈逐年递增趋势。截至2012年底, 全国有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 (班) 152个, 在校生10 442人, 毕业生7 354人, 其中5 816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3.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职业教育层次也会产生向上延伸的趋势, 推动残疾人职业教育逐步进入高等教育范畴。自1985年山东滨州医学院开始招收肢体残疾大学生算起, 中国残疾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历史还不到20年, 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残疾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相当于大学专科层次, 是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和义务教育后残疾人教育的重要形式, 在高级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实施, 学制2~3年, 专业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相衔接并有所扩展, 毕业生可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中国残疾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第一, 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1 280所普通高职院校招收各类轻度残疾学生随班就读。2012年, 全国本科、专科层次的普通高校合计招收残疾学生仅7 229人, 残疾人随班就读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数有限。

第二, 单独建立 (如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或在普通高校内设置专门招收残疾学生的学院、系、专业 (如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 , 根据学生情况实施“单考单招”, 即单独命题、单独组织考试、单独录取残疾考生。2012年, 全国有1 134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下页表1显示了2013年实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单考单招”的院校概况, 各校均为3年学制, 大多面向听力残疾学生, 专业从1~9种不等, 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招生总数为1 000余人。

第三, 实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与普通高校合作开办大专班。各地盲校与医学类普通高校联办推拿按摩大专班最普遍, 例如, 1993年起南京盲人学校和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1993年起乌鲁木齐市盲人学校和新疆医科大学联合。2012年底, 全国有13 735家盲人推拿中心, 这种职业已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 成为视力残疾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毕业生从事推拿按摩工作的就业率高、收入乐观, 是实现他们有尊严地生活、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有效途径。

第四, 通过高等教育自考考试、远程教育等多种渠道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前者采用学生自学参加考试、学分累计的方式完成学业。后者以国家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为代表, 它已在全国建立了31个地方学院和教学中心, 累计招收学员近万人, 以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方式和函授方式为主, 专业有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会计、英语等。

(二) 职业培训

残疾人职业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和创业培训等, 在农村和城镇呈现不同特点。

残联部门举办的中短期实用技术培训是农村残疾人职业培训的主要形式, 注重与生产扶贫相结合, 帮助残疾人成为“技能明星、致富能手”。自然、文化环境不同的各个地区提供因地制宜的培训内容, 如安徽的工艺剪纸、云南的民族刺绣、西藏的唐卡绘画、江苏的龙虾养殖、新疆的玉器雕刻等。

城镇残疾人职业培训注重与就业相结合。职业培训机构开展以实用技能为主, 以集体就业、分散就业或个体就业为目标的培训, 内容包括面向视力残疾人的心理咨询师、推拿按摩、计算机基础, 面向听力残疾人的网络客服、来料加工, 面向肢体残疾人的话务员、电子商务等。2012年清华大学举办了首期残疾人企业家培训班, 内容涉及宏观经济与政策解读、企业家战略思维等, 探索了残疾人商业精英的培训模式, 对残疾人职业培训发展创新有借鉴价值。

2010年全国各级残疾人培训机构有4 704所, 其中残联部门下属的2 504所、其他部门下属的2 200所, 培训城镇残疾人274 367人次、农村残疾人558 137人次, 共有116 389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2011年, 中残联发起“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年”活动, 使残疾人培训机构增至5 254所, 新就业残疾人稳岗率不低于80.0%。截至2012年底, 全国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达到5 271个, 其中残联兴办1 927个, 依托社会机构兴办3 344个, 29.9万人次的城镇残疾人接受了职业培训。

福利企业等吸纳残疾职工的单位开展以生产安全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的岗前培训、以生产技能为主的在岗和转岗培训, 促进残疾职工适应职业生活、提高职业技能。培训动用各界力量、多种形式并举, 既可推荐残疾职工到职业培训中心学习, 也可请专业教师来企业做专题培训。

残疾人职业培训根据个体的技能水平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及以上三个等级, 符合相关标准, 并通过国家职业技能水平考试者可以获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以长沙市的盲人推拿职业为例, 申请初级专业技术等级 (推拿按摩士) 者需要具备中专学历和一年工作经验;申请中级专业技术等级 (推拿按摩师) 者需要具备中专学历和五年工作经验, 或大专以上学历和3年工作经验;申请高级专业技术等级 (主治推拿按摩师) 者需要具备中专学历和12年工作经验, 或大专以上学历和6年工作经验。

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管理体系

国务院领导的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残疾人联合会四部门负责管理各级各类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 指导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会、研究机构参与决策咨询和科学研究。

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职业教育具体政策、发展规划和规章制度, 指导、督促、检查职业教育工作, 指导所辖地区的特殊学校、普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

民政行政部门负责残疾人群体的保障工作, 管理各级民政技术学校和民政培训机构招收残疾学生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 指导福利企业吸纳残疾职工并做好职业培训。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完善职业资格制度, 建立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 指导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开展招收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实施职业资格鉴定工作。

残疾人联合会主要负责促进残疾人教育、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 各地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等隶属于残疾人联合会管理。

随着人权意识的觉醒和职业教育观的进步, 近几年, 中国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初步建立了“一、二、三、四”式的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 见图1。

“一”即各级各类残疾人职业教育秉持同一个目标:培养残疾人适应社会、掌握生存技能、过有尊严的生活、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二”即普通职业教育机构和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共同实施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 残疾人学员可根据自身残疾类型和程度选择最少受限制的学习环境。

“三”即残疾人职业教育有三个层次: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个级别, 职业培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及以上三个等级, 三个层次相互衔接、逐步延伸, 并与普通教育互相沟通, 建立起从初职到高职、从初级工到高级工的残疾人职业技能成长通道。

“四”即各级各类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由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残疾人联合会四个部门依法管理, 它们彼此协作又各有侧重, 在不同社会层面、用不同视角共同探索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推进这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结语

中国在发展职业教育、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法律体系待完善、教师培养待加强、区域差距待缩小、无障碍建设待推进、专业范围待拓展、教学质量待提高等。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加大残疾人职业教育投入, 加强实训基地和“双师型”师资建设, 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 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教育, 使残疾学生都能掌握一项生存技能, 将成为中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摘要:残疾人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培养残疾人掌握生存技能、适应现代社会、过有尊严的生活、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它分为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种类型, 由国家根本法、专项法律、行政法规、部门及地方规章提供法律保障, 由教育、民政、残联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四个部门负责管理, 初步形成了“一、二、三、四”式的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

篇4:我国教育传播领域研究现状综述

【关键词】教育传播 文献 问题 趋势

教育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系统全面地研究整个教育过程的传播现象。研究教育传播有助于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效率,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1 概念界定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广义上来讲,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传播现象,教育过程就是一种传播过程,如此,我们的研究范围就会扩展到整个教育领域。笔者认为,教育传播是一个整体概念,它是传播的众多类型中的一种,与其他的传播活动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的独特性,它有培养和训练人的明确目标,有特定的受众群体,传播过程控制性强,传播内容强调系统性和科学性。所以把教育传播拆开来单独研究教育或者单独研究传播,严格来讲都不能算是在教育传播领域内的研究。

2 样本筛选

2.1样本筛选标准

文献的研究主体是教育传播,满足教育传播的四个特点。在此选取每篇学位论文的研究重点或创新点作为研究对象,样本选取时间截止到2014年3月10日。为了保证样本的质量与科学性,国内期刊论文选取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作为样本来源。

2.2检索文献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期刊论文检索,分别以“教育传播”和“教学传播”为篇名检索文献,年限截止到2014年3月10日,范围限定为“核心期刊”和“CSSCI”。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博硕士学位论文专业检索输入框里面,输入搜索语句:“(TI='教育传播'ORTI='教学传播')”,年限截止到2014年3月10日。初次检索到期刊论文160篇,学位论文20篇,共计180篇。

2.3筛选文献

将初次检索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导入NoteFirst3.1中建立文献数据库。对所有180篇文献进行整理归类,剔除会议、广告、重复等无效样本,并在阅读文献摘要和浏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样本筛选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最后得到完全符合样本纳入标准的期刊论文119篇,学位论文17篇,共计136篇。

3 文献分析类目

在对文献进行仔细研读的基础上,根据样本中对教育传播的相关研究,并结合本文需要,从文献的发表时间、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这3个类目对样本进行了深入分析。

3.1发表时间

此类目截止到2014年,将样本按照发表时间进行分类排序,以便直观地分析出我国教育传播相关研究的总体研究趋势。

3.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借鉴徐辉、季诚钧[4]关于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将研究方法分为“定性与思辨”“定量与实证”两个大类目。“定性与思辨”大类中包括感悟性思辨、概念化思辨、多学科思辨和哲学思辨四种具体方法;“定量与实证”大类中包括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软件工程法六种具体方法。

3.3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类目分为六类:教育传播理论与特征研究、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研究、教育传播信息与符号研究、教育传播环境与媒体研究、教育传播师生与互动研究、教育传播应用与效果研究。

4 分析结果

4.1发表时间

笔者经过整理资料总结如下:整体来看我国教育传播领域的相关研究呈螺旋上升、曲折发展的趋势。1987年,我国开始对教育传播进行相关介绍,随后几年教育传播相关研究稳中有升,并在1996年达到了第一次高潮,但20世纪末我国教育传播领域的研究陷入低谷,但低谷过后又伴随着高潮的来临,从2001年起,教育传播领域的研究又呈现出螺旋上升曲折发展的态势。

4.2研究方法

经笔者统计,我国教育传播领域相关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定性与思辨方法,占到了总量的85%(116/136),而定量与實证方法占总量的15%(20/136)。感悟性思辨是以自身经验、学识积累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解释、阐述或思考的一种研究方法。在使用定性与思辨方法的全部116篇文章中,属于感悟性思辨的有85篇之多。

4.3研究内容

教育传播领域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按照年份分类,统计结果如下:我国教育传播领域非常重视理论特征研究和过程模式研究,两类研究内容的相关文献都达到了40多篇,而其他内容的研究与之相比则显得数量不多,基本都在10篇左右。

4.3.1教育传播理论与特征研究。我国教育传播理论与特征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教育传播理论、教育传播特征、借鉴其他理论实践来指导教育传播领域研究。

4.3.2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研究。我国教育传播领域的相关研究中,过程与模式研究是成果最多、最受学者关注的。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相关研究涉及教育传播策略、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和教育传播模式三方面内容。

4.3.3教育传播信息与符号研究。教育传播本质上体现为教育信息的流通,而教育信息必须被传播者编码成某种符号后才能传播出去,由此可见信息与符号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

4.3.4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研究。教育传播的任务是传递教育信息,而教育信息的传递要靠教育传播媒体来承载,教育传播活动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发展,这也使得教育传播媒体不断增加和完善。

4.3.5教育传播环境与互动研究。教育传播环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所处的客观环境,即通常所说的物理环境。广义的教育传播环境,除了上述所提及的物理环境外,还包括教师间、师生间、学生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心理环境。

4.3.6教育传播应用与效果研究。教育传播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教育目标,取得良好的教育传播效果。将教育传播理论成果应用于实际教育教学中,在实践中评判其是否完成最初的教育目标是衡量教育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5.1过于偏重定性与思辨方法,应注意尝试使用定量与实证方法

我国教育传播领域的相关研究,使用方法过于单一,笔者发现我国教育传播领域的相关研究中方法意识不强,思辨倾向严重,不善于使用实证研究。对此,笔者认为研究者应该注重多使用定量与实证方法进行研究,科学化自己的理论假设,同时努力强化自己的理论水平,将感悟性思辨提升至概念化思辨、多学科思辨和哲学思辨的高度,充分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思路与方法,综合规范运用多种方法,将定性与思辨、定量与实证方法相结合,增强多元方法意识。

5.2缺乏应用于效果的实践检验,应加强教育传播应用与效果方面的研究

将教育传播理论成果应用于实际教育教学中,在实践中评判其是否完成最初的教育目标,是衡量教育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我国教育传播领域缺乏应用于效果方面的研究。好多研究者分析了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但是仅停留在理论思辨层面,这就势必会存在闭门造车、研究结论过于理想化、理论不适用于实践等问题,研究中的分析结论及提出的理论假设并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

今后研究者应注重教育传播应用与效果方面的研究,在得出结论假设的同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验证结论假设的有效性,以实践来检验研究结论假设在具体实施中的应用效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教育传播研究过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5.3对传受双方及其交互的研究不足,应就传播主体开展长期系列研究

传者和受者是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对教育传播效果影响巨大。笔者发现样本中涉及教育传播者与教育受传者及其之间的交互研究相对于教育传播领域其他方面的研究,是比较少的,并且研究大都不够长久,没有系列研究,理论思辨居多,缺少科学实践。

未来应该更多地针对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传者与受者以及他们之间的交互进行研究。因为人具有复杂性,在教育传播相关研究中,我们要重视教育传播综合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宏观的传播效果,还应该开展长期、细致、深入的调查,实时跟踪研究,争取做出具有高度科学性系列研究,这有利于教育传播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入更高层次。

5.4教育传播相关概念模糊不清,理论体系不健全,应完善理论体系,清晰界定概念

我国教育传播领域内的文章经常出现概念混淆的问题。如“传播媒体”与“传播媒介”、“教育传播”与“教学传播”、“传播信息”与“传播内容”等概念模糊不清,这些概念的混淆对我国教育传播学今后的科学快速发展非常不利。另一方面,虽然理论研究很多,但深度和广度均不够,时至今日我国对教育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尚未完成,对教育传播学的分类、模式、研究方法、研究范畴以及价值内涵等重要内容学界尚无权威统一的说法。

6 趋势展望

6.1研究更加多元化

研究者尝试从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信息科学等其他学科理论中探寻研究新视角新思路,使理论研究更加多元化。

6.2对移动学习教育传播的相关研究是今后的方向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功能强大的新媒体层出不穷,智能移动终端的兴起加速了移动学习研究进程,移动学习理念渗透进整个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但是纵观我国教育传播领域,目前还没有出现专门针对移动学习教育传播的相关研究。移动学习是未来教育的趋势,今后教育传播领域定会围绕移动学习的教育传播问题展开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6.3对主体间性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的研究将越来越深入

在以往的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研究中,研究者往往是以“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或“教师学生互为主客体论”为基础来设计教育传播的过程与模式。而随着当代哲学交往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在信息化时代新兴技术大融合的背景下,之前的过程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時期下的教育传播,这就要求在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的研究中要以主体间性为教育传播活动的基础来设计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

6.4教育传播的研究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过去的教育传播领域相关研究由于受到当时教育理念与思想的影响,研究范围仅局限在学校教育系统中。随着社会发展与科学进步,以及泛在学习、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人心,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传播研究范围已经扩大到家庭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这三大教育系统之间产生了协同效应,相互作用并影响各自的教育功能。目前国内外已有学者对协同教育领域内的教育传播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李运林教授承担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协同教育的研究》重点课题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并为建立协同教育理论打下基础了,“十二五”期间,他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同教育研究》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重大课题也正在进行中,以期为教育传播在新领域的研究做出更有价值的探索。今后教育传播的研究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协同教育将成为教育传播研究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李运林,曾艳.教育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6(01):10-12,36.

[2]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7.

[3]高蕴奇,等.教育传播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2.

[4]徐辉,季诚钧.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篇5: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现状综述

——乌达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文化事业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王秋华

乌达区注重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积极探索建设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依靠先进文化加强社会管理,引领社会发展。

改革文化体制,改善服务环境

乌达区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全力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工作环境。

乌达区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职责下移的工作方式,计划将原文化馆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引入的专业文化人才全部下放到学校和社区,鼓励其在基层充分发挥作用。同时,由文化馆牵头,组织基层文化工作者形成业余团体,制定考核标准,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鼓励其出作品、创精品,提高文化队伍整体素质。目前,乌达区已培养业余文化队伍60余支,参与人数2200余人,专职辅导员10人,业余辅导员60余人。

乌达区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在原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乌达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全面负责文化娱乐经营场所及重点地段的文化监察及管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经营活动,确保文化经营活动有序开展。

乌达区突出特长文化教育,在各中小学校探索实施文化差别化发展计划,在不影响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鼓励各类特长学校的出现。乌达区一方面允许具备一定特长的学生自主择校,加大培养力度,提高特长学校整体实力;另一方面,全力为部分书法类、文艺类聘用教师提供充足的创作时间,鼓励其发挥特长,为学校多做贡献。

打造特色队伍,繁荣基层文化

乌达区本着文化工作整体重心下移思路,繁荣基层文化,带动群众文化活动,使群众文化活动成为自觉行为。

今年,乌达区在打造学校、社区特色文化队伍以及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各学校以器乐为特色,结合自己学校资源优势,申请相应的乐器配备。根据学校申请,乌达区出资约130万元为学校配备乐器。到目前,各学校乐器配备已经到位,正在开展队伍组建工作。乌达区鼓励各社区根据自身优势、文艺特长,成立特色文化队伍,并提供服装、设施以及培训等。在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乌达区成立了14支百人群众文化队伍。目前,这14支队伍已经成长为成熟的群众文化力量。其中,乌达区投资近20万元成立的百人威风锣鼓队,让乌达区有了自己的锣鼓队伍。

完善发展思路,推动新的进步

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乌达区进一步完善了文化工作的发展思路。其中,乌达区将以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服务中心、基层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资源为平台,积极开展书法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活动,加快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

下一步,乌达区将加强图书馆建设力度,使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方向发展,在“十二五”期间,乌达区图书馆将实现与内蒙古图书馆的网络链接;加强社区图书室、企业图书室的建设,鼓励居民、员工都来阅读,倡导全民阅读习惯,营造大家都来阅读的良好氛围。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乌达区还将加强软件建设,通过创新服务方式等,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吸引读者来图书馆、图书室阅读。

乌达区将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全面开展书法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等活动。下一步乌达区将派出书画院专业人士到各学校规范书法课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笔会交流,增加在内蒙古、在全国书协中会员的数量;选送高层次书法人才出去培训,普及和提高书法水平。

十六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述http:// 2011年09月24日17:3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记者 周玮 白瀛 黄小希 常亦殊)在上海,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可按需自主选择,预订品种丰富的文化“美食”;在深圳,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机让借书、还书如在ATM机上存取款一样方便;吉林已实现农村数字电影全覆盖,500多支农村放映队穿行在乡间村屯„„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83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90%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已建成40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万场电影,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此外全国已有1743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的阳光遍洒中华大地。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与方向。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下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作出重要部署。党的十七大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新期盼,把“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将之作为“三加快一加强”文化改革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

按照中央的部署安排,各地各部门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摆上重要位置,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相关政策,健全设施网络,拓宽服务渠道,加快构建覆盖城乡、面向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8倍,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大力推进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支持各地文化建设。“十一五”期间,中央投入39.48亿元用于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82亿元用于广播电视村村工程建设;投入近23亿元用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投入46.9亿元用于农家书屋工程;投入63亿元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是“十五”时期的近4倍;此外,2008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5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文化实施免费开放。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文化投入结构也逐步改善,文化事业费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向基层倾斜,比如2010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达到85.78亿元,占全国的26.6%,比2007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吉林省靖宇县农村电影放映员刘晓明近来“相当忙”,他开着自己的微型面包车,每天穿梭在吉林省东部山区的乡间小路上——他要赶在秋收开始前,为14个村庄放映完今年的最后一场电影。

作为一名农村放映员,刘晓明切身感觉到农民文化生活的改善。“今年我们就放了《建国大业》《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好几部大片,这样的大片农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搁以前谁敢想呀?”

不仅农村电影片源不断丰富,放映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让农民看电影的积极性更高了。“以前放电影赶驴车,扛的是好几十斤重的胶片机,放的影片老,图像还模糊;现在我们开‘微面’,用的是轻便的数字机,放映影片新,图像清晰,声音还逼真,你说大家伙能不爱看吗?”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免费的电影大餐,并非靖宇县农民的“特殊待遇”。来自广电总局的数字:“十一五”时期,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共组建农村电影数字院线240条,数字电影放映队4.1万多支,拥有数字放映设备4.2万多套。2010年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超过800万场,覆盖了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形成了遍布全国农村的数字电影放映新格局,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确定的“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基本实现。

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基层群众文化权益,包括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内的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完成覆盖全部已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而按照1998年这一工程刚实施时的统计,在我国有70多万个散布在偏远深山中、交通不便地区的行政村,居住在这些地方的1.48亿人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

——覆盖了90%行政村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泛整合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及广电、教育、科技、农业等部门的优秀数字资源,依托各级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为基层送知识、送欢乐,截至2010年底累计服务群众近10亿人次。

——已覆盖全国50%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通过在行政村建立农民自管自用的公益性阅读场所,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到今年底,全国预计建成50万家农家书屋。

„„

近年来,为让更多百姓享受“优质文化就在家门口”的公共福利,全国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不断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截至2010年底,全国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1743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如期全面免费开放。

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目前,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已免费开放,陕西实现省内“三馆”全部免费开放。

免费开放之举,获一片叫好声,被社会普遍认为是提高公民素质和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犹如一股春风,在人们心中激荡起走进文化艺术殿堂汲取知识、提高修养、享受文化权益的阵阵暖意”。

创新服务方式:打造文化民生品牌

从社区的文化活动到大剧院上演的芭蕾舞,从锣鼓巷的民俗文化到相声俱乐部,从旅游文化节到群众周末大舞台,北京文化惠民工程带给市民实实在在的精神享受。

据介绍,北京市文化基础设施总量全国第一,部分领域已接近世界主要城市水平。其中博物馆数量156家,仅次于伦敦居世界第二;公共图书馆在伦敦、东京和巴黎之后居世界第四;人均拥有电影屏幕数量接近巴黎、日本水平。各行政村已基本建成多媒体综合文化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有线电视、电子政务、有线广播、图书信息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电影、党员教育和远程教育“八网”合一。

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各地纷纷出台新举措,努力打造文化民生品牌,探寻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发展新路。

——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展“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网”三大文化流动服务网络建设;推出“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联盟以及“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等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共建共享工程,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河北全面完成县级数字影院建设,全省各地规划建设了一批集游艺娱乐、休闲健身、公益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景观、文化广场,打造了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霸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邯郸市“欢乐乡村”农村文化工程成为全国先进典型。

——陕西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项目,统筹职能、统筹规划、统筹项目、统筹资金,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为进一步明确基层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责任,2011年上半年,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十二五”期间将在全国东、中、西部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群众自办文化:我的文化我唱主角

“虽说平时也参加过不少演出,但是如此高规格、大场面的舞台还是头一次,这些舞台灯光音响设备真是好,我没想到自己也能在这样的舞台上唱歌。”说到参加“辽宁省首届群众文化节”的感受,张林田竖起了大拇指。

正在举办的辽宁省首届群众文化节将持续到10月15日,一个月的时间里举办14台特色文艺晚会,从社区群众声乐器乐展示、老年合唱节、农村小戏小品展演,到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展演、皮影戏精品展演等,将有4000余名张林田这样的群众参与演出。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大大调动了群众自发的文化创造热情:“我的文化,我唱主角。”

在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自办文化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为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各地文化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以及社区文化指导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支持农民群众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因运行机制较为灵活、演出成本较为低廉,在农村文化市场如鱼得水。作为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领头人,“梅花奖”获得者胡嫦娥和团里的演员们抬着戏箱,上矿山、进山庄、入农家,足迹遍布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数十个县、近千个村落,演出6000余场,观众上千万;五年来,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平均每年下基层演出300场次,几乎天天有演出,同时努力为家乡培养更多文化骨干——与当地文化馆联手,开办“马头琴培训班”,全县现在有专业马头琴手5000多名。

“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建议所描绘的未来五年文化民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我省绘制文化发展美好蓝图

2011年11月13日07:27 来源:东北网

作者:谭迎春 欢迎发表评论0 字号:

纠错|收藏|订阅将本文转发至:转发到和讯微博|转发到新浪微博|转发到搜狐微博|转发到腾讯微博|转发到QQ空间|转发到人人网|转发到豆瓣网|转发到手机

黑龙江日报11月13日讯 擂响发展劲鼓,绘制美好蓝图。全省上下抢抓战略机遇,以和谐文化建设为主题,以文化创新为动力,以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全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记者从省文化厅、省发改委了解到,“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文物)事业费投入总计超过3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25倍,年均增长19.3%,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风生水起。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省编制完成了全省地市级文化三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抢救性文物保护“十二五”建设规划,将全省44个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和3个历史文化名镇、名城以及21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建设规划,全方位、多层面地推进全省文化发展建设。

推荐阅读

上海街头再现股民扎堆“马路股市沙龙”(高清组图)电价上调方案或获批

国内中小企普遍反映税费负担重 国有勘探企业蜂拥海外探矿 红会否认通过民政部门发文索捐 图:从前当红玉女如今变谐星盘点 [股神争霸] 涨停王浮出水面 富人移民带走了多少人民币?

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力争到2015年,创建3个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6个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成省博物馆新馆,争取立项建设省群众艺术馆新馆、省数字图书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馆、省杂技中心、黑龙江大剧院等重点文化设施。争取到2015年,全省13个市地城市全部建有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的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今年重点完成137个文化站的续建和新建工作及190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到2012年,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十二五”期间全省将新建数字图书馆143个,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1.2万个,为青少年提供绿色上网空间。

挖掘特色题材,打造龙江艺术精品。以提升黑龙江文化精神的吸引力、凝聚力为核心,抓好民族、民俗、油田、森林、农垦、老工业基地等特色题材,打造独具龙江特色、龙江风格、龙江气派的艺术精品。建立和完善扶持艺术创作、生产、传播的长效机制,探索制定重点文艺项目立项、招标、签约等制度。“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2-3个达到国家顶级水准的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精品剧目。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工程。重点保护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生存状况濒危的名录项目。制定名录项目分类保护标准规范,完善名录项目的传承机制。依托具有突出杰出性、代表性的国家级名录项目,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力争1-2项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在省级建设一个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市(地)级建设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在县级设立专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在乡级设立名录项目传习所,形成“省、市、县、乡”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网络。

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基地园区建设。树立大文化、大开发、大融合、大开放意识,精心实施冰雪、冰灯冰雕、冰上杂技、动漫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在资金投入、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推进我省5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大庆文化产业实验园区建设,推进哈尔滨群力和牡丹江等地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使文化产业成为龙江经济支柱性产业。

篇6: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现状综述

顶岗实习作为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实现课堂学习向岗位就业过渡转化的关键教学环节,为我国高职院校广泛采用。顶岗实习时长因专业不同而不同,一般为0.5~1年,占学生在校专业课学习时间的1/5~1/2。可见,抓好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对提高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质量意义重大。与此同时,因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分散在各实习单位、日常受实习单位管理等原因,学校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指导存在困难。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加强顶岗实习阶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我国学者作了大量研究,本文就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一、顶岗实习构建教学质量监控的内涵

关于“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涵,我国相关研究者观点相近,即: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指顶岗实习过程中,用以保证顶岗实习质量的一系列教学管理和监控机制,通过这套机制的有效运作实现顶岗实习预期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制度体系、管理组织体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等。

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的现状与问题

根据文献综述,普遍认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学质量标准缺失。教学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果质量标准”,即用来衡量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是否达到要求的标准不明确甚至缺失;二是“教学过程质量标准”,即用来规范实习工作开展、服务于保证学生通过实习达到教学目标的标准不完备甚至缺失。作为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依据与参照系,结果与过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双重缺失或不完备,导致了顶岗实习阶段教学质量监控的无从谈起。②过程管理制度不完善。完备的制度建设是管理的基础。目前各院校在开展顶岗实习过程中都制定了相关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手册》等指导性文件,但经调查在这些制度文件中,对教师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如何进行专业指导、如何保证教学效果等具体可操作的关乎保证教学效果的文件普遍缺失,亟待补充完善。③顶岗实习指导不到位。由于学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实习地点分散、指导教师人数不足、指导教师能力有限、实习工作与专业不对口、具体执行程序模糊等复杂原因,目前顶岗实习阶段的校内教师专业指导基本缺位。学生到实习单位后,实习单位将学生视为新进员工,一切皆从服务于生产需要考虑,学生自身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基本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和精神。()④监控体系不完善、教学管理不到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教学质量监控内容不明确、标准不清晰;教学检查主体不明、分工不清;教学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结论不够客观;教学反馈不及时、不落实等。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环节教学质量监控的深度和效果都不尽理想,因此,构建系统性顶岗实习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被提出并不断完善。

三、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针对以上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顶岗实习环节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相关研究者提出了构建专门的针对顶岗实习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体系,并搭建信息管理平台。但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理论并结合各自学校开展顶岗实习教学的实际情况分别构建了不同的质量监控体系,较有代表性的包括以下几类: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邹寄燕基于ISO9000标准构建了适于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具体包括:在坚持“确立顾客(即学生和企业)为导向”、“坚持全过程监控”和“坚持持续改进”三项原则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健全了基于ISO标准的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文件体系、组织保障体系、信息通道以及基于PDCA(计划、实施、评价、处理)循环的监控体系(如图1所示)。

该监控体系从项目管理过程为切入点进行构建,角度新颖、逻辑清晰,然而在操作性方面却存在现实困难。在计划阶段,绝大多数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质量目标中并未对单独针对顶岗实习阶段提出人才培养目标,这也就意味着后续实施、评价和调控环节缺少了判断依据和标准;其次,实施教学环节,教务处、教学督导员、指导教师在监控教学的过程中,三者的职责分工情况、教学监控的程序、途径和方法、如何协调学生实习单位管理和学校专业指导和管理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不解决,实际上是无法进行实施的;同样在问题整改和持续改进环节,问题反馈和改进的机制是否建立、如何通过过程中相关因素的改进实现顶岗实习环节教学效果的改进等摆在面前;最后,三方评价的问题,因顶岗实习在实习单位完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理应有而且应主要由实习单位给出,同时学生可以自评、学校指导教师评价可适当占一定比例,然而教育部评估和麦可思评估的数据因其是从宏观角度的评价,与针对到学生个体的顶岗实习成绩评价不适合参与进来,是两个层面的评价。所以,该监控体系虽逻辑正确,但要具体到操作性层面,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内容还很多。济南工程专业技术学院韩丽君和齐守泉提出了“三三三模式”,即: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督导;各级部门在教学运行、教学质量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进行三线监控;学生、教师和企业对顶岗实习环节进行三方评价(如上页图2所示)。在该模式的指导下,该学院实验班学生企业满意度显著提高、就业转化率从以往的40%提升到了70%,效果良好。淮南联合大学袁田利和朱小萍在“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三级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观建立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顶岗实习过程中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如上页图3所示),是对“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三级管理”的细化和深入。

广州番禹职业技术学院李绍中和欧阳葵在分析了影响顶岗实习教学质量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同样提出了“校级、院系级和专业级顶岗实习三级管理机制”,并在此运行机制下构建了目标子系统、制度子系统、运行子系统、条件保障子系统和质量评价反馈系统(如图4所示),五大子系统的有机运行保证了顶岗实习阶段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实施。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裴来芝基于以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出了顶岗实习管理和监控平台的研发与搭建(如图5所示),从而实现顶岗实习远程、实时的监控与管理。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首先,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顶岗实习阶段存在的教学质量管理松散、不完备等问题,构建系统性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有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其次,在构建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过程中,根据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特点和工作管理特点,构建基于“学校―院系―实习指导教师”的三级质量落实和反馈体系、同时辅以学生管理人员等相关部门配合是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但同时,也可以看到的是,如果仅仅是建立三级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而无统一管理的数据平台,监控和管理的效果将大打折扣。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教学管理将成为未来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必然趋势,对于教学特点明显区别与日常教学的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独立的数字化教学管理与监控平台的建设将成为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提高顶岗实习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纪春明,赵磊。构建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 )。

[2]王华欣。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J].职业技术,2014,(3 )。

[3]韩丽君,齐守泉“。 三三三”式高职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3 )。

[4]袁田利,朱小萍。高校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陇东学院学报,2014,(1 )。

[5]李绍中,欧阳葵。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 )。

[6]裴来芝。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信息平台的研究[J].科技广场,,(7 )。

[7]于勤,张圣,王栋,杜建平。高职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4 )。

上一篇:700字初一作文下一篇:职场正能量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