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备课策略

2023-01-04

每每和一些同事探讨科学课的教学时, 几乎众口一词, 认为科学课的备课麻烦;而面对课本, 就那么三言两语, 几幅插图, 几个问题, 如若准备欠丰, 上课时一定捉襟见肘, 效率低下。再看看教师本身, 要么非科班出生, 要么自己本身对科学没有兴趣。

本文旨在校正教师对科学课的看法,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宏观地谈谈科学课的备课策略。直白地说, 备什么呢?

一、备一份科学的态度

人们都说:态度决定高度。所以, 在上科学课之前, 教师就应当有科学的态度。所谓态度, 就是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包括爱、恨、喜、恶等情感要素。而科学的态度, 首先指的是教师上科学这门学科的正确情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然后指教师对科学的执教理念。教师接受了这门课程, 就得主动与它建立良好情感, 爱科学, 学科学, 用科学在教师身上应当有积极的体现, 哪怕先是被动, 自己的刻意去爱上它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教师对科学的爱, 应当是教学的先决条件, 否则, 你的科学课一定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有了刻意之爱, 就会渐进为自然之爱, 孩子们那份好奇心, 那份惊喜将如涓涓细流浸润教师的心田, 让教师收获科学教学的成就感。

通俗地说, 科学课的开设就是让孩子们对大自然和生活建立兴趣, 产生幸福感。作为科学执教者, 需要让科学在孩子的心目中是和蔼的, 是亲近的, 零距离地认识到科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科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 让他们认识到科学的基本思考方法, 思维方式, 而非为了期末那几个考试成绩。教师更应认识到我们任教科学的使命在于让学生对一些科学话题产生好奇心, 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 养成爱科学爱研究的好习惯, 懂得面对一个有趣的问题如何去研究它。自然而然, 教师对该门课程的重视是一个重要前提。教师切忌抱残守缺地以应试教育思想面对科学课的备课与教学。

二、备一份务实的课标

一谈课标, 也许你就会想到, 不是有一本权威的且人人都能查阅的《课程标准》吗?是的。但是, 我发现, 对于科学课程标准, 我们万不能生吞活剥, 囫囵吞枣。课标中规定的目标往往高度浓缩了科学研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定性较多, 定量阙如, 不过, 在这点上, 《课程标准》说得好:“为了使科学课程的目标不再是口号, 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使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 滴水穿石的水。”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对课标进行分解, 简化至易于显现的程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说:“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 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 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 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 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 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上述“总目标”描述丰富, 但却很抽象, 针对常识和文化基础各不相同的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在教学中, 我们不可能各个年级面面俱到, 达到那么多种理想目标。我们得根据自己所在的年级, 自己的学生实际, 进行有机的取舍。以下就是笔者对自己所在学校的学生的科学“总目标”的务实化解读。

三年级:首要的目标是学会对大自然的观察, 试着搜集自然界的材料, 大胆想象, 不怕出错, 常握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常识。

四年级:学会搜集证据, 在证据的基础上去想象, 凭证据说话, 而不能单凭想象信口赤黄。

五年级:研究证据材料, 凭证据去看问题, 想问题, 自己动手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不能让好奇心昙花一现;满足之后, 让大家分享自己的科学发现, 无论来自于查阅, 还是来自于动手实验都值得鼓励。

六年级:学会自己确立自己的课题, 并以此为中心进行研究, 借助于老师或网络, 得到研究方法, 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 学会对比、推理、归纳、总结。

就课标而言, 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学生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环境进行合理解读, 重新整合。让孩子们乐于接受, 而不是让课标编写者满意, 否则, 只能说那是典型的书呆子行为, 科学课的效率将十分低下。我想, 通过课堂, 孩子们对科学发现、科学研究有了一定的兴趣, 并对自己得出的结论津津乐道, 我们的课标就算至臻圆满。

三、备一班有备的孩子

教师备课的同时, 与此相匹配的是学生也得有充分的准备。教师作为科学课的主导者, 就得备一备学生, 备他们的心态、激情、好奇心;为他们设置悬念。学生怎样才算有良好的准备呢?我想, 学生之备显然衍生于教师的备课工作。科学课上, 有些实验是长周期的, 有些是短周期的, 有些是当堂即行的。长周期的准备应当在教师的教学谋划中体现, 教师应当列成行事历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比如, 植物的向光性向水性研究。学生在提前一周就得按要求作好黄豆萌芽工作。同时, 教师要亲自动手, 我的实验过程就在教室后边的实验桌上, 每个孩子都是能看到的。其外, 教师必要与家长充分勾通, 群发短信是一项比较经济的沟通方式, 让家长重视孩子的科学, 积极支持孩子作好每个阶段的实验, 并天天观察记录, 在一个专用的科学实验记录簿上, 将各项指标记录在案。在课堂上, 教师可别忘了表扬一下那些准备充分的同学, 赞杨一下那些准备规范的同学, 展示一下, 评价一下, 对他们的准备情况作好记录, 并公布。意在昭示这是一项重要的家庭作业, 如果没有完成到位,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和对孩子面对面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在这个问题上, 教师不要随便落下一个孩子, 目的在于教育孩子无论何事, 都力争做一个有良好准备的人, 因为任何惊喜, 总会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如果孩子们作好了准备, 整个课堂效率大增, 不至于临到课堂方“缺钱少米”, 样样被动。万事具备, 只欠东风, 届时的观察, 交流, 归纳, 总结, 水到渠成, 言之有物。孩子们准备的过程也是科研的过程, 也是兴趣强化的过程, 更是科学思维的培养过程。

四、备一份鲜活的链接

教材, 对于每一位师生而言, 人手一份, 那还准备什么呢?在这儿, 要准备的是鲜活的链接。所谓链接, 就是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包括科学简史、课外其它阅读材料、音像制品、教师自己收集的自然科学实物, 学生以此更加深刻地了解科学教材所展示的内容, 让他们获得的科学结论有着充分的佐证。我们知道, 科学教材更多的是导语, 提示语、实验报告表和彩图。本身的文字内容不多, 教材本身是凝固的, 对于某些偏远地区的孩子面言, 甚至是僵化的。有的教材或题材范例来自北方, 有的范例来自南方, 有的略显陈旧, 有的太过高端, 有的与当地实际有出入, 比如说, 苹果这种果树, 生长在北方, 江南只是极少地区出产, 而且品质较差。这时候, 教师需要进行精心准备, 准备替换树种范例, 并将教材范例降格为次要。对于教科书, 有的要增补;有的要大量参阅乡土教材, 有的引导学生户外考察。目的就是让教材鲜活起来, 让孩子们感觉生动, 感觉亲近, 让科学知识更有说服力, 让科学探讨有更广阔的空间。

综上所述, 科学课的备课策略在于教师要从心理上调整态度, 爱上科学, 进而爱上科学课, 进而爱上为孩子们上课。有心理学家说, 人们对事情本身并不排斥, 排斥的原因在于对事情的看法。所以, 只有教师改变看法, 形成一份科学的执教态度, 才能改变自己的备课格局, 从而精确地解读课标, 脚踏实地去追求课标的境界, 循循循善诱, 旁征博引, 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和收获。

摘要:每每和一些同事探讨科学课的教学时, 几乎众口一词, 认为科学课的备课麻烦;而面对课本, 就那么三言两语, 几幅插图, 几个问题, 如若准备欠丰, 上课时一定捉襟见肘, 效率低下。再看看教师本身, 要么非科班出生, 要么自己本身对科学没有兴趣。要上好一堂科学课, 首在备好课, 而要备好课就得有良好的心理预期, 有科学的备课策略。笔者认为, 前述问题之核心问题还在于教师对于科学课的先入为主的心理排斥, 而心理排斥的首因在于缺乏最基本的备课策略, 缺少一份提纲挈领的备课思想。

关键词:科学课,备课,策略

参考文献

[1] 郝京华: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解读[M],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 (美) 兰本达: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

[3] 喻伯军主编: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第215页.

上一篇:新生儿糖尿病一例下一篇: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及运行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