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2022-09-10

传统的日语教学带有明显的工具性动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片面地认为日语教学, 作为一门外语教学学科, 只要抓紧基础知识教学 (词汇、语法教学) , 以及基本技能训练 (听、说、读、写训练) 就足够了, 这种教学忽视学生在日语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忽视学生的个性取向和兴趣发展, 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忽视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

虽然语言首先是一种工具, 但是仅仅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是不够的。外语已从一种工具转变成一种思想, 一种知识库。在2003年制定的日语课程新课标实施建议中, 将“文化素养”、“情感态度”以及“学习策略”三部分内容列为重点表述内容。在课例设计中, 除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基础训练外, 还包括了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可见现代日语教学已从单一的工具性目标转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双重目标。因此, 在日语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的意识, 使文化规范的教学能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 通过中日文化的比较, 加深学生对语句的理解

中日两国在文字上有着十分相近的文化背景。利用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 而且对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是有裨益的。因此, 在教学中, 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把标日中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 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二是日常交际方面的, 包括问候、称呼、道别、致谢、建议等。在此只需把日本人和中国人寒暄问候的话和称呼等日常交际用语比较一下, 就知道其间的差异, 同时也说明比较中日文化在日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比如说, 在日本, 早上和别人问候时应当说「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或者「おはよう。」, 这两句话相当于中文的“早上好”。但是日语当中「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和「おはよう。」这两句话使用的场合是不同的。当对方是自己的长辈或者上司, 又或者是关系不太密切的朋友时, 使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如果对方和自己关系挺近的, 或者身份地位相当, 这时就应该用「おはよう。」。而这种区别是咱们中文的“早上好”很难体现出来的。因此, 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不能仅仅把一个句子教给学生, 让他们死记硬背, 而应当告诉他们在每一句的背后所隐藏的文化背景, 最好是能将这种文化差异通过对比的方式表现出来,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2 在文学课中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在日语教学中, 不管日语课程的专业设置中有没有开设专门的《日本文学》课程, 在教学中都不能回避文学课的讲解。中日两国的文学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以说, 日本文学脱胎于中国文学, 不管是神话、诗歌还是小说。就古典文学这一范畴而言, 中国文化均给日本文学以丰富的营养。在教学中, 遇到文学作品的讲解时, 不但要系统地讲解语法, 而且不能忽略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日语教学若是排斥文学教育, 那么就只是枯燥乏味的语言形式的工具训练, 而最终绝不能掌握这一工具。

3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找寻人文精神

外语教学除了对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训练之外, 还应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贴近现代生活的鲜活语言的传授, 尤其要指导学生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 以便扩大知识面。有条件有能力的学生还可阅读原著, 促进其认识、理解、鉴赏等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处理好“阅读”与“如何阅读”这两者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明治、战后以来, 日本文坛涌现出了夏目漱石、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大江健三郎等海内外极富盛名的作家。推荐学生阅读这些作家的作品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即使无法阅读原文, 阅读翻译文也能获益匪浅。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可能会因不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创作背景而觉得作品晦涩难懂, 所以在推荐阅读前,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有关作品的创作年代, 作者的创作动机等等。

另外, 日本民族有着大量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 不了解这一点, 在交往中就往往把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强加于对方, 或用本民族的思维去理解他们的言行, 常引起误会。因此弄清楚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对顺利进行交际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还应告诉学生哪些语言现象体现了日本人重视和谐的人际交往这一显著特征;帮助学生体会日本人比较喜欢保持双方情感交流的一致性、语言表达中委婉多于直露等特点;提醒学生哪些遣词造句、行为举止容易在交往中破坏交际的和谐气氛;适当提示隐含在语言表达或行为举止背后的文化因素等。比方说, 在和日本人打交道时, 鞠躬是必不可少的礼节。甚至有的时候, 当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时, 鞠躬也是不违背礼节的行为。这种身体语言可以说是非常日本式的, 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特殊性。再比如说, 我们遇到日本人的老师或者医生, 律师, 政治家时都可以称呼其为“先生”。当然, 称呼学校的老师为“先生”是表示尊敬, 然而, 对政治家也称“先生”的话, 就不仅没有了对政治家的崇敬之意, 反而更多的包含的是揶揄之意了。因此, 在教学中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细节是十分必要的。日本语言教育家西尾实在他的著作中, 将语言学习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听说言语生活的领域”, 他称之为“地盘领域”。第二阶段是“读写语言生活的领域”, 第三阶段是“文化语言生活领域”。可见语言的学习最终都会进入到第三阶段, 即“文化语言生活领域”。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应用无不受到文化体系的影响和制约。语言不能脱离文化独自存在。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再从学习者的认识角度来看, 语言既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也是认识世界的工具, 因此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在当前人们津津乐道于素质教育的话题时, 我们也应当看到外语教学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必然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日本和我国, 在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人文性渗透有其意义所在:教师通过自己对语言与文化的感悟激起学生的共鸣,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问题, 在外事活动中, 既要保持该有的民族气节, 又要防止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从国际大视野的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 努力做到客观、公正;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人文性渗透, 有助于学生获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语言输入,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此外, 在“工具性”中渗透“人文性”, 在“实用”中渗透“审美情感”, 有助于学生审美情趣提高。

总之, 文化教学跟语言教学一样, 没有定法可言, 但是教学有法, 只要我们认真研究, 一定能找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摘要:现代日语教学已从单一的工具性目标转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双重目标, 学习日语, 不能仅把日语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 还应重视隐含在语言表达或行为举止背后的文化因素。文化素养的教学应贯穿现代日语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文化教育,中日文化比较

参考文献

[1] 郭常义.日本语言与传统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00.

[2] 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中国日语教育[M].讯通出版社, 1998, 483.

上一篇:数字化技术在高职服装教学中的探索应用下一篇:脾切除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门脉高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