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言文化在日语教学中的运用

2022-09-11

日语教学不仅要讲解日语的语言结构, 语法体系, 还必须要向学生介绍符合日语语言习惯及日本文化背景的语言行为。让学习者理解蕴含于语言之后的背景文化, 这对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至关重要。

文化素养的教学内容包括文化背景知识, 言语行为特征和非言语行为。文化素养的形成建立在不断地大量感知的基础之上。因此, 文化素养的教学应贯穿语言教学的始终。通常人们在用语言进行交流时, 根据语言的“语言规则”与蕴含在语言背景中的“文化习惯”, 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日语教学中如果能够正确地使用日常用语, 无疑可加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加深其兴趣。现就在日语教学中融入文化素养知识从三个方面作一个阐述。

1 女性用语

自古以来, 日语中就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而日语的性别歧视首先就表现在日语中存在有大量的女性用语。据考证, 在奈良时代, 这种差异并不明显, 仅限于若干词汇, 如女性称呼男性为「君」等。在平安, 镰仓时代, 男女用语的差异开始表现在男性多用具有庄重色彩的语词汇, 而女性多用和语词汇。从室町时代开始产生了「女房语」, 「女房语」是在皇宫中侍奉天皇的女官员创造使用的。进入江户时代后, 由于规定了男女不同的社会地位, 女性的言行受到了社会环境的种种限制, 使女性用语在语音, 词汇, 语法和表达等方面都具有了和男性不同的特点。例如在表示敬意时, 女性习惯在名词前面加上一个接头词「お」或「ご」:「お腹」「お足」「お財布」「お中元」「おひや」「ご案内」等;在一些词的后面要加上「です」「ます」等等。在现代日语中, 女性使用敬语仍要比男性多。

(1) 敬语

在日本的商业活动中, 无论在商业广告, 业务洽谈, 还是在银行, 旅馆, 商店等接待顾客的活动中, 无不大量的使用敬语。因为日本曾经是一个天皇制的国家, 在这样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 产生不同等级使用不同的语言 (敬语) 其实也是很好理解的。虽然如今的日本已经是一个很明主的国家了, 等级已经不再是敬语使用的关键了, 而个人与人之间的“权势”关系、内外的亲疏关系, 基于利益的关系以及基于公私场面的关系成了使用敬语的关键。打个比方, 对于「先生」这个称呼一般是对于政治家、律师、大夫以及老师的尊称;如果你对于司机或工人使用的话, 对方非但不会以为你是对他的尊敬, 还以为你在讽刺他呢。因为这种称呼不符合他们的身份或职业。「お疲れ様でした」译成汉语为“您辛苦啦”, 所以学生在下课后经常按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老师说「先生、お疲れ様でした」。而这时日本老师则认为“辛苦”的原因是为学生讲课, 而让老师辛苦的学生却向老师说「お疲れ様でした」是非常失礼的。按照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应该对老师说「先生、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谢谢老师) 。

(2) 暧昧语

由于中日两国的语言, 习惯, 价值观, 行为方式等文化背景各不相同, 因此, 将两国语言文化相比较向学生讲解日语词汇和语法的用法是非常重要。以拒绝邀请为例,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和日语之间的不同:

[汉语]小王:“快到中午了, 一起吃饭去吧。”

小李:“不行, 我下午有事, 你自己去吧。”

[日语]吉田:「お昼、まだだろう。一緒にどう。」

松本:「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でも、どうしても急ぎの仕事がありまして。今度、ぜひご一緒させてください。」

吉田:「そうか、じゃ、またの機会に。」

拒绝邀请时, 中国人经常是直接拒绝对方, 而日本人会先表示感谢, 然后委婉地拒绝, 有时也会只用「ちょっと…」。日本人在举出拒绝理由及原因时, 用的最多的是「ちょっと用事があるので」、「都合が悪いので」等表达方式。另外还常以「ちょっと体調が悪いので」、「風邪気味なので」等生病及身体状况不好为理由的表达方式。在日语中, 不太会使用「行きません」、「やりません」、「いりません」、「興味がありません」等这些直截了当拒绝的表达方式。如果无视这一语言规则的话, 对方可能会非常不愉快。在日语语言规则中, 直接拒绝别人的表达方式不仅仅是拒绝话题中的事情, 而且还带有“我和你之间的关系并非十分重要”, “不想和你交往”等含义。除了邀约的对方是家人等关系非常亲密的人之外, 日语中拒绝对方通常应使用间接的表达方式.因此, 有人说日语是一种暧昧的语言, 说日本人的态度不明朗。可以说不用直接的拒绝方式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日本人的言语行为深受日本等级社会关系的影响。在日常交往中, 他们很重视相互之间的关系的协调和融洽, 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日本人说话比较委婉, 讲究心领神会, 他们不轻易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也很重视日常的表面礼仪, 敬语体系特别发达。做事尽量不给他人添麻烦, 集团主义意识很强, 这些都会反映在其言语行为中。非言语行为的种类很多, 除了手、脚等肢体语言以外, 面部表情、说话声音大小、穿戴打扮等, 都在向对方传达某种信息。日本人在交往中很守时, 守时被认为是有礼貌、重效率的表现;一般来说, 中国人说话声音较大, 日本人说话要小声一些。尤其在公共场合说话, 他们都是尽量小声讲话, 为的是不影响他人。在日本的公共汽车上、地铁里, 很少见到大声说话或高谈阔论的人。

综上所述, 在日语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比较两国文化在言语行为及非言语行为等方面的不同, 通过练习、实践, 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可以说语言是每个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一面镜子, 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摘要:传统的日语教学只注重语言教学, 往往忽视了文化素质的教育。只有充分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 才能把握语言的精髓,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外语人才。

关键词:日语教学,文化背景,文化素养,语言行为

参考文献

[1] 田新德.外语教学中的交际文化背景知识[J].外语教学, 1999.

[2] 赫钟祥.日语中的性别歧视[J].日语知识, 2004, 4.

[3] 张正东.外语教育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 1999, 4.

上一篇:公司法强制性与任意性边界之厘定:一个法理分析框架下一篇:浅谈“农家书屋”在农村发挥的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