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古建筑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建筑的实用性,还要求建筑具有人文情怀、艺术美感,融合人文特征、文化特征以及艺术性。古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发展,也是建设有特色的现代建筑的有效策略。文章主要对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策略进行了分析。

第一篇:古建筑论文范文

浅析徽派古建筑

【摘要】通过对翟氏宗祠的平面及立面等的分析,得出徽派古建筑在消防设计方面所做的一些独特考量,以其对我们先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徽派古建筑中华第一祠消防设计

闲暇之余,我在书架中偶然发现一本测绘画本,是关于徽派建筑“中华第一祠”——翟氏宗祠的古建筑测绘作品,这是我在大学期间随古建筑老师一起进行暑期古建测绘的作品。我翻开测绘画本,犹如打开一扇记忆的门,当年参加古建筑课外兴趣小组的情景历历在目。

中华第一祠——翟氏宗祠位于安徽泾县桃花潭东北,这里因大诗人李白的踏歌古岸而闻名于世。翟氏宗祠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有近五百年的历史,坐北朝南,五楹三进,仿皇家祠堂兴建,规模宏大,是徽派建筑的杰出代表,建筑面积约3524平方米(含偏房,总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狮,祠内有前厅、天井、享堂和寝楼。地基为花岗石铺成,建筑采用银杏木、红木、楠木等名贵木材,上下木石结构件均有精美的雕刻。

(图示一)

祠中曾藏有历代帝王将相、地方官吏所赐名匾108块,宗祠左右有10多间偏房供议事、看管使用。大门上有“江南名族”横匾,享堂中悬“忠孝堂”三字红底金字木匾。过年祭祖时,祠内可摆108桌酒席,声势显赫。

公元一九九七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的罗哲文先生来泾县考察时,赞叹翟氏宗祠为“中华第一祠”,并欣然题写了匾额,因此而得名。

我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在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建筑装饰与建筑用材等上面,都是独具匠心的,具有巧夺天工之美。而徽州建筑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粉墙、黛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徽派建筑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形式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然而徽派古建筑能比较完整的保存下了,这与其独特的消防设计分不开的,翟氏宗祠也不例外。在这里,我想和大家来探讨一下我国徽派古建筑的消防设计问题,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结合翟氏宗祠的实例,从以下几点来说明徽派古建筑在消防设计方面的问题。

第一, 消防的平面布局设计方面

翟氏宗祠是坐北朝南的五楹三进五朝门的家族祠堂,规模宏大,仿皇家祠堂兴建,也只有皇家才能开五朝门。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宗法礼制下,属于“违法建筑”了。

(图示二)

翟氏宗祠在平面布置上大体呈“目”字型布置,长度约为87米,宽度约为34.6米。平面功能上由入口门楼、前厅、两边碑廊、享堂、寝楼等组成。翟氏宗祠的大门前是个约36米见方的前广场(如图示二所示),一进入门楼就是进深只有5米的前院,前院正面就是进深约7.8米的前厅,前厅两边是厢房,通过后廊连接,左右两边对称,只是在西边厢房的主体外面有一偏房,是整个祠堂的附属建筑,有住房、厨房和菜园等,是当时仆人居住生活和劳作的地方。

(图示三)

通过前厅,我们来到25.7米左右见方的大庭院,庭院两边是碑廊,很是大气,这里是承办各种仪式的室外活动广场,正对面就是整个祠堂的中心建筑——享堂,其五开间三进深的设计使其宽达34.6米,深达19.2米的平面,高度达13米,高大敞亮,给人以震撼,整个建筑得到了升华。通过享堂,后面就是一个9米左右的天井,天井被走廊自然的分成2个长方形的景观水池,再后面一眼看去并是寝楼,里面供奉着祖宗牌位。整个翟氏宗祠平面的疏散出口共有五个(如图示三所示),分布均匀,分别为正南边的主入口大门、碑廊二侧的侧门和后面寝楼二侧的侧门。建筑从南到北经过大门楼——前院——前厅——大庭院——享堂——天井——寝楼等一系列空间序列,每个序列平面上就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防火分区。前院四周围合的前厅,就是属于第一防火分区。通过前厅进入方方正正的大庭院,大庭院的正中并是祠堂的主体建筑——享堂,其为第二防火分区。享堂高达近13米,前面大庭院为其消防救援场地。第三防火分区即为后面的天井和寝楼围合的,寝楼为2层木结构建筑,左右二边为疏散楼梯。

第二, 安全疏散设计方面

我国古建筑大多数为单层建筑,有的局部为二层木结构建筑。翟氏宗祠多数为单层,局部为二层建筑。其安全疏散的疏散出口为五个,分布比较均匀。主入口设在南边,大庭院中间位置二侧各设置一个出口,后天井二侧也各设置一个出口,(其二侧门平时为封堵的,防止被举报为“违法建筑”)这些出口能保证每个防火单元在着火的情况下,都可以通过最近的疏散出口安全疏散出去。后面的二层寝楼左右两边各设置一部疏散楼梯,符合疏散的要求。

第三, 消防设施设计方面

我国古建筑大多数为木结构建筑,最容易发生火灾,如何防止火灾的发生和蔓延,在这方面,翟氏宗祠做的比较好,其消防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在木结构构件的材料上进行防腐防火的处理,不容易着火;如大门楼的木结构就进行碳化处理(如图示一所示)。另一方面,每个防火分区甚至一个防火单元内部,均用马头墙进行了竖向的分隔,起到阻止火势蔓延的作用;如西边的碑廊在一次火灾中烧的干干净净,但就是其和主体建筑享堂有一道防火墙——马头墙的阻隔作用,防止火势蔓延到享堂,避免了更大的火灾损失。其次,在寝楼前面的天井中设置了两个水池,既可以做景观水景之用,又起到消防水池的作用,以便于万一着火能及时取水进行灭火。

综上所述,享有“中华第一祠”美誉的翟氏宗祠,不仅仅在建筑艺术、建筑技术、人文历史等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而且在建筑消防的专业设计方面也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6版(2009年8月1日)

【2】 單德启《安徽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12.1

作者:王文斌

第二篇:浅谈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

【摘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建筑的实用性,还要求建筑具有人文情怀、艺术美感,融合人文特征、文化特征以及艺术性。古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发展,也是建设有特色的现代建筑的有效策略。文章主要对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古建筑;现代建筑

古建筑是前人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历史与文明的见证,是人类的文化遗产。现代建筑富有现代化格调、风格独特,是现代城市的标志。由于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我国现代建筑正在逐渐丧失自己的特色。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之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代建筑的特色化发展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1、古建筑的特点

1.1结构形式

从建筑材料方面考虑,古建筑是以木材来作为房屋的主要构架,因此古建筑多为木结构体系。采取的连接方式,主要是软性连接,具有良好的韧性。与现代建筑相比,古建筑的墙体也有着一定的不同,古建筑墙体多不具备承重之效,可作为幕墙,也可作为敞开墙,从而为建筑打造出了隔而不断的流动空间。

1.2平面特点

古建筑大多数是以一个方形的“间”当作单位的,“间”是由四根木桩围成,“间”的大小、数量,对古建筑大小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我国古代多以奇数,如九、七等作为吉祥数字,所以古建筑中,“间”的数量为单数,且主人地位越高,“间”的数量也就越多。

1.3群体特点

对古建筑的群体特征进行分析,其是由“间”沿着建筑的中心线向两边对称分布的院落。在中心线上的是重要的建筑,彰显了“集权”的思想;中心线的两边是次要的建筑,且两边也是对称建设。与此同时,古建筑中存在着诸多虚实相间的庭院变化,体现了建筑层次性的特征。

1.4建筑装饰

斗拱、椽、檩等,是古建筑中比较常用的装饰构件,这些构件上具有雕刻,从而达到良好的装饰效果。与此同时,古建筑的匾额、门窗等部位,也会采取美工、雕刻等工艺,可以提高构件的美观性,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繁荣文化底蕴的一种体现。

2、现代建筑与古建筑的区别

现代建筑与古建筑最大的区别便是建筑材料不同。古建筑多使用木质材料,构件连接时采取榫卯结合的方式,使得古建筑在韧性、可塑性方面有著明显优势。而现代建筑是以钢筋混凝土为框架,这就使得现代建筑在刚度、强度、耐久性方面有着明显优势。现代建筑与古建筑的融合,也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

3、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策略

3.1思想上的融合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了古建筑上。北方地区的古建筑多是为展现主人的高贵地位、尊贵身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便是宫廷建筑,如北京故宫,多是采取青砖黄瓦的形式,来展现皇家之贵气。北方地区的古建筑也比较注重方位、风水等,如宫殿周围建筑相对矮小,从而彰显宫殿的尊贵。南方地区的古建筑更加注重天人合一,讲究人与建筑的有机融合。南方地区的古建筑,多巧用当地的植物河流、地势地貌,具有浓郁的自然风格。

现代建筑对古建筑的属性进行了弱化,但在如今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现代建筑中也要有机融入古建筑的自然属性,也就是说,通过使建筑接近自然、利用自然,来打造富有自然特色的现代建筑。这种思想其实是融合了“天人合一”这一古建筑的设计思想,是现代建筑对古建筑思想的继承。从设计思想方面,实现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满足人们对建筑、自然的双重需求,是实现现代建筑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2现代仿古建筑

现代仿古建筑是现代建筑与古建筑的融合策略之一。仿古建筑是采取现代建筑的相关技术,对古建筑的形式进行仿造的一种建筑。但并非单纯的仿造,而是将古建筑的某些可以表现历史风貌、具有历史特征的元素提取出来,并结合现代装饰工艺技术进行创新。中国古建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现代建筑提供了大量的思路与灵感。纵观我国现代仿古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建筑师对中国古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将中式传统建筑形式附加在西式建筑上;第二,改革开放时期,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推动着建筑行业的繁荣发展,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大量古建筑被毁坏,盲目崇拜西式建筑,崇尚“高楼大厦”,建筑风格出现了模式化的倾向;第三,当代,民族意识不断提高,专家和民众开始对现有建筑进行反思,探索如何建造既能体现当地特色、又能实现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的现代建筑,这样的背景下,现代仿古建筑应运而生。

3.3现代商业街仿古建筑

商业街改造工程越来越多,现代商业街建筑与古建筑融合,也是现代建筑与古建筑的有效融合策略。目前,商业街改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将旧建筑拆除,重新定位建筑风格,然后重建。如,很多城市的商业步行街,将原有老街道和周围建筑整体拆除,重建现代风格的商业街。为体现街道原来历史,而在商业街东西两头设立牌坊以作纪念。从设计方、施工方角度考虑,这种将旧建筑完全拆除的做法,可以节约时间、成本较低,无需为保护文物而大费周章,同时将周围房屋拆除,就相当于在一张白纸上重新绘制蓝图,也更容易确定新商业街的风格。这种商业街改造方案,可以推进城市化发展,繁荣商贸,但却抹杀了人们对旧街道的记忆,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另一种是,将旧建筑保留下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改造局部外观,并对旧街道进行形象包装、景观规划。我国很多旅游景点采取的是这样的改造方案。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湖南的凤凰古镇,小镇中很多古街的改造体现了现代建筑与古建筑的融合。如以木质结构组合的吊脚楼,但木质结构的稳定性、耐久性却不能满足其商业运营功能要求,所以其应用了钢筋混凝土基础等现代工艺进行了改造与加固。因此,现代建筑设计中,应有机融入古建筑文化,让人们感受古建筑的美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结语:

综上所述,古建筑是人类一笔宝贵的财富。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应深入发掘古建筑的结构形式、文化底蕴、内涵意境等,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继承与发扬,并要结合现代先进的工艺技术进行创新,实现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完美融合,促进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永强.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探索[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2):110-111.

[2]时智泽.简论我国现代建筑对中国古建筑元素的传承表现[J].现代装饰(理论),2016(12):191.

[3]胡为为.中国古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启发[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2):226+228.

作者:张宴宾 吴强 王亚非

第三篇:古建筑的审美探析

摘 要:中国传统建筑与审美相辅相成,关系密切。而山西古建筑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由于地区文化的差异性,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也彰显了对于建筑形态与设计审美的追求,对于研究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及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以山西古建筑应县木塔为例,展开对古建筑的审美设计的研究,增强人们对审美以及对设计艺术美感的认识感触。

关键词:应县木塔;造型美感;设计;审美

在对古建筑进行考察时,不仅要看其建筑的结构和外观设计,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建筑带给受众的审美感知,关注受众的情感体验,这成为衡量建筑设计的关键因素,优秀的建筑应是实用功能与审美的结合。古建筑作为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名片,其具体的文化传承,包含着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习惯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内容[1]。研究古建筑的设计与审美特征,能够让观者对于建筑的审美感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探究潜藏于古建筑内极为多姿多彩的设计美学思想。今以应县木塔这个隶属于山西的古建筑为范例,对其所蕴含的古建筑设计美学进行研究。

一、古建筑设计原则

中国古代,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在设计方法上既追求其形式的独特性,但总的设计原则又深受历史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主,其他设计思想为辅的相互融合。古建筑的结构多以木构架为主,应县木塔作为木构架的代表,成为了建筑历史文化的载体。在对建筑进行设计之时,一般会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体现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多用于建筑的主体结构,以其结构的工巧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使得古建筑能够具备更高的使用价值及观赏价值。

应县木塔作为如今在中国保存完好的木构塔式建筑,年代最为久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该塔为稀有的木结构楼阁式塔,整体构架纯用木材,无钉无铆,靠着各种形态各异、功能齐全的斗拱来支撑,而构建木塔的榫卯结构,就是虚实结合在建筑中运用的最佳体现。卯榫结合,一实一虚,一柔一刚,刚柔相济,不仅极为美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木塔的抗震能力,很好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无”思想。虚实结合的运用使得这座塔整体性极佳,科学合理、设计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堪称“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国家文物局的评价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整个木结构建筑史中,至今为止依然存在的典范便是应县木塔,对于中国建筑的发展而言,其相当于一个坐标,拥有极高的价值。”

应县木塔位于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现在木塔周围全都是现代建筑,它独自屹立。木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年),称佛宫寺释迦塔。木塔整体建于四米高的台基上,外观为六层屋檐,结构与现代高层建筑采用的结构大同小异。但随着时间流逝,木塔已发生损坏,人们利用古建筑进行旅游开发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古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古建筑本就未完全置身于现代生活中,因此要实现人类与其的共生发展,把握好度,不要让其丧失原始的艺术气息。

二、古建筑审美角度

在对古建筑的设计方法已经掌控的前提下,更深层次地研究其设计审美角度,剖析那个时代人们在审美方面的追求以及古建筑本身具备的美学规律。山西应县木塔其审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应县木塔造型之美。古建筑都具有独特的造型特点,应县木塔最大特点就是无钉无铆、纯木结构,却能够屹立千年。这座宝塔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的典范。整座宝塔高67.31米,在世界所有木塔里面,它的高度位列第一。共用落叶松木料三千余立方,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该塔除了首层使用的是立面重檐外,其他层面都是单檐,一共有五层,六道檐口。事实上,它一共有九层,因为每一层中间都有暗层存在。由于首層使用的是重檐,同时还有回廊,所以从外观来看,该塔的屋檐只有六层。每一层的支撑都是木柱,分为内外两圈,柱子数量为32根,8根用于内槽,24根用于外檐。在木柱中间,有不少梁、斜撑、短柱以及枋,构成方向不同的复梁式木架。此类结构具备一定先进性,与现在用于高层建筑之中的“内外筒体加水平桁架”存在相似之处,所以它也有“现代高层建筑筒体结构之先驱”的称号[2]。此外,木塔在设计上还大胆使用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大量使用斗拱结构。整个塔体内,使用的斗拱种类一共有54种,不同的斗拱所采用的组合形式不同,一部分是把枋、梁以及柱融为一体,在所有层面都呈现中空结构层,这个结构层的形状是八边形。此类斗拱的连接方式并非刚性,因此当出现地震以及大风之类的水平作用力时,木材便会出现摩擦,甚至产生位移,进而能够将一些能量损耗吸收掉,对变形进行调整。此外,平座斗拱这种存在于内槽以及外檐上的部件,能够跟梁枋结合,形成结构层,从而让内外两个圈融为一体。除了塔体,塔顶铁刹的设计也是天机神意,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精美的穿天铁刹。自下仰望木塔,塔体与铁刹相得益彰,显得和谐沉凝、深邃幽远,不得不为当时匠人们的工艺所折服。

(二)应县木塔环境之美。古人在选取构建古建筑的位置时,通常将山水等环境因素融入进去,设计古建筑之时,其设计理念与“天人合一”思想相契合,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将这种思想又融合进去。通过自然的烘托,让古建筑拥有更为优美的背景,并且将建筑所具备的意境美烘托出来,对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协调性进行平衡,对人伦道德特有的审美文化内涵加以关注,使山水环境与古建筑互相映衬,从多个层面使古建筑所具备的设计美感得到强化。在进行设计时,应县木塔所使用的木结构体系不少,而该结构不具备很好的耐久性,因此古建筑在使用年限上受到影响,为此一般会进行涂漆保护。这种保护方式,同时也可以增强建筑的独特美感,达到坚固、耐用、美观的效果。应县木塔在设计过程中,遵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木塔内的佛像以及壁画,与整个宝塔相协调。应县木塔作为单一的古建筑,突兀地矗立在少有参照物的盆地南缘,衬托着天高云淡的塞上美景,正是有了周围环境的衬托,才凸显出其巍峨壮丽。

(三)应县木塔装饰之美。如前人所述,古人的设计原则一方面要建筑的造型艺术以及结构独具特点;另一方面也要其在装饰设计方面带有艺术美感。一般来说,在进行装饰设计时,会用因借以及精细的方法来对其美感进行彰显[3]。存在于古建筑上面的装饰,通常会对其本身结构加以利用,使之能够呈现美感。同时加上工匠的精雕细琢,使材料表现曲线美,发挥出装饰效果。应县木塔的装饰美不仅以其精美的斗拱装饰和佛像壁画,更有“一木二匾三铃”,是它的精髓所在。就如黑格尔所言:“在所有艺术种类中,建筑艺术为当之无愧的魁首。”巨塔一成,各类艺术云集,许多慕名而来者留下了大量匾额、楹联与诗歌。其本体的佛教艺术自不必说,依附于木塔的书法、雕刻、绘画、诗歌等,也都值得一观。塔上现存的牌匾有近50块,赫然悬于塔躯的各个部位,这些牌匾中,书法之精湛,文意之隽永,均可称为上乘。而在第三层塔檐下三字匾额“释迦塔”,是木塔匾中最古老、最珍贵的一块。这些精美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牌匾,是这座古老神秘的宝塔最好的装饰物,它们赋予了宝塔建筑美感与历史底蕴[4]。应县木塔的设计,观者更多地看到了其中的崇高与壮美,它用自身的方式营造出了意境和美感,给人以审美上的独特享受。

三、古建筑审美特质

建筑的审美特征与设计密切相关,建筑的实用性也影响着观者的美感。观者对于建筑的审美体验是不自觉发生的,因此建筑的审美性成为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将观者的审美体验与建筑的实用美观融于一体,可以说是古建筑设计普遍的审美追求。在设计过程中,要将地域文化内涵灵活运用于设计之内:一方面需要对设计思想进行体现;另一方面要全方位地使中国的民族特有的文化凸显出来。山西古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是其寺庙、宫殿还是普通的民居,都是很讲究建筑形态的,从立体结构、平面布局到表面雕刻,都是独具匠心、精雕细琢,充分体现了建筑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就像《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山西古建筑在中国的地位极其重要,其艺术之美与文化底蕴之丰富,在彰显晋文化的地域魅力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建筑艺术审美理念。

四、结语

对于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而言,古建筑极为重要,一方面它能够将审美享受呈现给世人;另一方面还能够使人真实地感受历史文化,审美和设计呈现出相互依存的表里关系。本文从不同角度论述古建筑中的审美因素,同时深入研究其设计审美追求,对设计方法以及思想进行具象化剖析,特别是对于应县木塔的环境美、韵律美、造型美以及装饰美进行了探讨,在剖析其文化背景的同时,对潜藏于其中的文化美也进行了深入分析。立足于不同角度对古建筑所具备的审美设计进行剖析,对当前与今后的建筑设计,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晓峰.古建筑的设计审美研究论述[J].设计,2018(7):50-51.

[2]闻阔.辉耀千古的应县木塔[J].中关村,2018(9):106-111.

[3]楼庆西.凝固音乐里最绚烂的旋律:门的艺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千门之美》前言[J].重庆建筑,2011(10):62.

[4]刘勇.品读应县木塔[J].中国测绘,2019(8):78-82.

作者简介:张宇,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艺术学理论研究生。

作者:张宇

上一篇:数学类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学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