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匠论文范文

2022-05-09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建筑工匠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主要有三大流派,分别是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统造园技艺(扬州园林营造技艺)、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徐州民居传统营造技艺)。

第一篇:建筑工匠论文范文

工匠精神视域下建筑装饰专业教学的运用探讨

[摘           要]  分析建筑装饰专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发现其对应专业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人才缺口过大,在不断与新的科学技术进行结合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加强建筑装饰专业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建筑装饰专业人才有系统的专业教育与培训。与此同时,在中国重视创新发展的这一时期,中国越来越重视工匠精神在各个行业的体现。而建筑装饰专业毕业生是典型的技能型人才,建筑装饰专业类学生毕业后常常在建筑装饰施工企业或设计部门一线进行工作。因此,重视工匠精神视域下建筑装饰专业教学的运用探讨,对促进建筑装饰行业发展及创新进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建筑装饰专业;教学;运用

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在各国的人才与企业上都有一定的体现与传承。工匠精神并不仅仅是所有工匠都具有的品质,而是部分工匠对自己的产品足够的细心、用心,在进行产品的制作时不断提升自我能力,从而打造出最优秀的作品,在日复一日、重复枯燥的动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风格并加以体现。

一、深度分析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工匠本人对自身具有一定的要求与较高的职业素养,始终坚持自己的行业追求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不忘初心。精益求精规范每一个细节,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制作;同时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日常的性格并不外向,常常严谨、内敛,与外界没有过多的交流,凭借自身的执着为所在的行业奉献大部分的精力与才智。除此之外,工匠并不僅仅是守旧传承传统手艺的“守旧人”,他们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技术的创新与结合,完成了一系列重大且具有影响的项目;“工匠精神”的力量在于对岗位的热爱,心中对职位的热爱与坚持不断激励工匠们,使工匠精神不断传承、弘扬。

(二)认识并理解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敬业、追求完美。但深度剖析工匠精神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在进行工作时要有基本的职业道德与基本的伦理关系认识,工匠性格沉稳、内敛并不代表自大、傲慢,工匠在工作中尊重制度并且尊重客户;在职业生活中守时、节俭、敬业、重视合作,这就充分说明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是成年人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标准;其次,工匠精神对工匠的要求,便是工匠对自身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的正确认识,工匠自己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匠在职业生活中的判断。对于工匠来说,在工作中可以找到快乐,在平凡中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就要求工匠要在学习阶段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在职业生活中要有充分的责任感,从而使工匠在进行枯燥的职业生活中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准则,而不是迷失在枯燥、重复的工作流程中。最后且重要的是,工匠精神对于工匠自身的人生信仰与工作方式有一定要求。工匠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改善与同样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进行技术的分析、感情的交流,从而不断在平凡的职业生活中提升自我价值与工艺技术,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

二、工匠精神在建筑装饰专业教学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较为落后

通过对建筑装饰专业的探究,发现我国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对于高速发展的建筑行业来说,建筑装饰专业人才供应出现较大缺口。同时部分建筑装饰人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从而出现了设计水平不一致、较多装修质量问题,以及设计方向局限,这使建筑装饰专业人才设计的质量难以保证,抑制了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同时,我国院校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大致相同,都是建立在传统知识教学上,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没有帮助和体会,没有帮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分析好职业目标,这使学生在进行建筑装饰专业学习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督促,降低了学生进行建筑装饰专业学习的兴趣,无法培养学生的耐心与细心,从而使学生在基础学习时没有感受到工匠精神对于建筑装饰行业的重要性。同时,我国院校对课程的安排过于理想化,通常是先进行建筑装饰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再进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实践活动安排课时较少,学生无法根据实践活动进行理论知识的结合,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最优效果,而工匠精神大多数体现在实践过程中,这也不利于建筑装饰专业学生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联系较少

对于建筑装饰专业的学习来说,建筑装饰专业属于实用性的美术类专业,相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来说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及运用能力。但通过网络对于我国当前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情况分析,建筑装饰专业教师在进行实践任务的发布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发布的任务与实际联系较少,因此学生在进行实践项目的设计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较少,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缺乏项目设计的能力;同时,学生的能力只限于美术专业理论知识,没有对建筑装饰相关项目的了解、认识,例如会出现无法进行施工材料的识别、建筑方位及距离的确定等现象,使建筑装饰设计效果不尽如人意。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无法满足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设计能力,无法满足社会对建筑装饰专业人才的需要,使建筑装饰专业工匠精神的核心层面、建筑装饰设计基本能力及个人基本设计风格有所缺失。

三、建筑装饰专业工匠精神培养探讨

(一)重视日常教学是培养建筑装饰专业工匠精神的基础

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属于技能型人才,因此,建筑装饰专业日常教学通常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筑装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另一方面是就业前期的就业指导实践教学。学校在进行建筑装饰专业的理论教育时,要对企业及社会对建筑装饰专业人才的要求有所了解,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职业生活有足够的细心与耐心,使学生在职场生活中认真、负责。同时,在进行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实践教学时,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个人性格有足够的了解,帮助学生制定适合、恰当的就业方向及职场工作方式,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建筑装饰设计才能,不断进行弊端的优化与改进,为学生普及建筑装饰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进行工程设计时的注意事项,使学生可以在日后的职业生活中更快地融入,在职业生活中进行自我的优化,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建筑装饰专业知识可以用在职业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不断的优化中逐渐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并不断培养自身对建筑装饰行业的工匠精神。

(二)重视实践与学习的结合是培养建筑装饰专业工匠精神的提升

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其细节并没有完全进行优化与改良。因此,学校要与企业进行交流与学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多次的实践机会中逐渐发现自己的问题,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学习到相关的建筑装饰专业知识。学校可以通过引进企业的优秀人才担当建筑装饰专业的兼职教师,通过企业优秀的兼职教师,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真实的建筑装饰行业职场,了解岗位的工作特点及工作要求;同时,企业兼职教师可以与校内理论知识教学教师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与探讨,可以将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及真实的建筑装饰行业进行结合,使制定的方案更加适合学生日后的职场生活,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实践技能掌握能力。

同時,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时,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了解建筑装饰企业的企业文化及企业理念,同时可以了解工程设计时的工程安全问题、工程造价问题等多个方面。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具有融合职场生活的技能,使学生了解了基本的社会人才取向,逐渐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建筑装饰专业工匠。

(三)增强建筑装饰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在进行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的培养时,要对成绩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建筑装饰专业学生进行引进,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加强对企业环境的认识及项目的熟悉能力,在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学校及企业的共同实验模拟支持操作下,进行新兴材料或技能的研究,定期承担国家下发的研究项目,通过检测实训课程及相关的技能培训,增强建筑装饰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从而使建筑装饰专业学生有追求的目标,这就完成了工匠精神建立过程中的核心层面——职业信仰。在进行定期的项目研究及服务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实训项目,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实训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教师日后理论知识的教学有所帮助。而对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在进行定期的项目研究及服务时,由于学生并没有足够的工程设计能力,因此在进行实训过程中主要进行真实职业生活的体验及实践技巧的学习,逐渐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及建筑装饰设计能力,使学生在日后的就业过程中更加具有竞争力。同时,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实训项目的参与时,可以适当下发一些难度较低的工作给学生,学生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增强对建筑装饰专业学习的热爱,逐渐培养学生建筑装饰行业的工匠精神。

四、结语

工匠精神视域下建筑装饰专业教学的运用探讨首先在于对建筑装饰专业学生日常的理论知识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生活工作能力,这是培养建筑装饰专业工匠精神的基础;其次学校及教师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的安排教学,使学生在多次的实践活动中逐渐提升自身的价值及工艺技术,这是培养建筑装饰专业工匠精神的提升过程;最后要适当地增强建筑装饰专业的影响力,在进行实训项目的参与时,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是培养建筑装饰专业工匠精神的过程,从而实现工匠精神视域下建筑装饰专业教学的职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尹颜丽.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五年制高职职业能力与相应学习领域分析[J].职业技术,2017(10).

[2]王唯佳.高校建筑装饰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4).

[3]李海霞,何立志.高职建筑装饰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四川水泥,2019(2).

[4]乔芳.高职建筑装饰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8).

编辑 马燕萍

①本文系课题“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OBE教学模式研究与探讨”(课题编号:2019YB0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薛玲雅(1976—),女,汉族,浙江台州人,讲师,研究方向:民宿传承与再造、建筑装饰设计、建筑设计。

作者:薛玲雅

第二篇: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与工匠保护研究

[摘要]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主要有三大流派,分别是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统造园技艺(扬州园林营造技艺)、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徐州民居传统营造技艺)。根据国家文化部门认定的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统计,目前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3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人,从事传统建筑营造的工匠有数万名之多。通过对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三大流派传承人与工匠的生存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存在传承人年龄老化,面临断层,后继乏人的困境;缺乏认定制度,社会认同感低;传承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培训体系;传承人认定标准过高,没有形成群体团队和梯队。对此,可以从建立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挖掘和保护制度以及匠师注册与认定制度,建设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示范基地,建立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培训与技能鉴定中心,建立保护协调机制等方面来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进行保护,同时积极营造尊重传统建筑、崇尚工匠精神良好氛围。

[关键词]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工匠;保护

2015年11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1]。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要“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2]。

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和风格延续传承的核心内容是地方传统样式、材料和工艺等匠作体系构成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建筑在建造前期一般只有功能、外观和尺寸的控制,其后主要靠工匠依据家族或师徒“口传身授”等形成的营造法则和多年练就的精湛技艺来完成。传承主体是依靠传统师徒制,通过传统建筑营造、修缮和保护项目过程中口授身传的方式进行传承的工匠群体,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原汁原味保护的一个关键,就是要有掌握营造技艺的传承人和专业工匠。

《江苏省“十三五”美丽宜居城乡建设规划》中提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统建造技艺,促进当代创新利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在2017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提出了保护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和工匠的议案[3]。江苏传统建筑营造传承人与工匠的保护就是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既传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对工匠精神进行了传承和弘扬。

一、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发展现状

江苏省拥有一大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与工匠,通过调研走访,以下将对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概况以及传承人与工匠概况进行分别叙述。

(一)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概况

目前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主要有三大流派,分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造园技艺(扬州园林营造技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徐州民居传统营造技艺)。

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还以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山帮祖师爷明代建筑匠师蒯祥设计建造了明故宫、天安门等,由香山帮传承人与工匠营造的经典作品包括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明轩”、加拿大温哥华“逸园”等佳作。扬州园林营造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扬州园林既具有皇家园林金碧辉煌、高大壮丽的特色,又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自成一种风格,代表作有美国华盛顿“中国园”、德国“清音园”、泰国“唐园”等。徐州民居传统营造技艺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作有徐州户部山余家大院、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

(二)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与工匠概况

根据国家文化部门认定的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统计,目前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人(1人去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人、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人;扬州园林营造技艺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名;徐州民居传统营造技艺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名。

江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拥有瓦工、砖雕工、石工、石雕工、叠石工 、木工、木雕工、油漆工、裱糊工、彩画工、泥塑工、彩绘工等30多个技术工种,从事各工种的工匠有数万名之多。

二、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与工匠的发展困境

为了充分了解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与工匠的生存现状,通过对27位各级传承人与部分工匠采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了调研,分析数据后从中发现这些传承人、工匠的生存、发展面临以下困境:

(一)传承人年龄老化,面临断层,后继乏人的困境

调研数据显示,在世的27名各级传承人中50岁以上有12人,占44%;60岁以上有11人,占41%;70岁以上有3人,占11%。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平均年龄达到63岁左右。在对一些工匠进行年龄统计时发现,他们普遍年龄都在50岁左右。传承人和工匠 群体因收入普遍偏低,而劳动强度高等原因面临断档,行业从业人员流失严重。此外,由于傳统建筑营造技艺资料抢救、匠师培养、从业人员工作环境等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传统营造技艺濒于失传。

(二)缺乏认定制度,社会认同感低

目前,社会各界对中国传统建筑存在价值认识不足,对从业人员的社会价值认同不够。传承人是对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相关人员的荣誉称号,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匠师,但从传统建筑行业来看,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认定制度。除了少数匠师被评为非遗传承人外,绝大多数匠师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定,社会地位仍然比较低。

在对27位传承人和一些工匠学历进行统计时发现,高中以下学历的占到70%左右,普通工匠的学历则普遍在中学以下,学历低再加上工匠都是从事一些又脏又累的体力活,因此这些工匠往往受到社会歧视,社会认同感低。

(三)传承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培训体系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方式有家族式、师徒式、社会化三种传承方式,其中主要为家族式传承和师徒式传承,社会化传承方式比较少,调研的27位传承人中受家族式传承和师徒式传承的占到90%左右。传统师徒传承方式虽能培养出具有较好实践能力的“技艺合一”传人,但因招收学员数量有限,培养出的继承人相对较少,学员从拜师到出师需要十几年的时间。目前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的培训大体还是沿袭建筑八大员培训,尚未形成专门针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培训体系,也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对其进行培训。

(四)传承人认定标准过高,没有形成建筑营造团队

目前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非常高,一般是要求技艺传承必须有谱系可查,没有谱系的工匠就无法得到认定。从江苏省内的各级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的数量来看,国家级仅有1人,省级4人,而从事古建筑修缮行业的工匠却有数万人,相对来说,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的数量较其他项目的传承人偏少,因此人亡技绝的现象频频发生。

三、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与工匠的保护策略

针对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与工匠生存现状,通过认真的调研分析与论证,本文提出以下五点保护的策略。

(一)建立江蘇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挖掘和保护制度

针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情况,进行更大范围的挖掘、抢救、保护,遴选一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寻找散落在江苏省各地的各工种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人,积极申报各级非遗传承人。在重视谱系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传承人实际承担的工程项目内容、技艺技能的认定。对于传承人(团队)负责营造的建筑项目采用不同标准,鼓励其传承和创新传统技艺。改进保护形式,针对传统建筑营造要团队、多工种协作的特点,采取“领衔人+群体”的群体传承保护形式。

组织专家开展系统研究和全面整理,将江苏省传统建筑关键技艺和施工精髓形成的图、文、音、像等宝贵资料建档,形成江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资料库;采用模型再现、三维虚拟技术、计算机模拟等手段来再现建设过程。同时,鼓励江苏省各地传统建筑技艺流派,鼓励各位传承人及研究人员加强合作,形成面向普通从业人员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使用手册和施工操作规范,规范不同流派、不同类型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二)建立江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匠师注册与认定制度

建立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匠师注册制度,健全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匠师的个人档案[4]。职能部门通过报刊、网站、电视等渠道发放“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匠师调查表”,调查表信息包含个人基本情况,所传承项目的核心技艺、技艺要领等,本人代表作品,带徒授艺情况等。职能部门组织专家评审调查表,对一些技艺精湛的工匠进行注册建档,建立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匠师数据库。对入选的工匠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其收授徒弟,传承技艺。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定期组织业内专家对其进行考核评定,对带徒传艺突出的匠师给予奖励,表现不好的予以清退。制定各级工匠薪资标准,切实提升工匠收入水平,稳定专业工匠队伍。

通过举办传统建筑工种技能大赛等方式,以此提高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人才的社会地位,调动技能状元和技能大师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传统建筑营造工匠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

开展“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大师”认定工作,对通过认定的人员,由江苏省政府授予“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大师”荣誉称号,并给予物质奖励。在江苏省古建筑保护与修复工程项目招投标时予以优先考虑,由政府主导的项目中可以采取单一来源招标方式,让这些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大师的精湛技艺得以全面施展。

(三)建设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示范基地

建议由政府出资建设一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示范基地,在苏州、扬州、徐州分别建设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示范基地、扬州园林营造技艺传承示范基地、徐州民居传统营造技艺传承示范基地。

示范基地以館坊相结合的模式运作,展馆作为展示窗口,工坊作为传承示范基地,展馆展示三大流派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经典力作,匠师在工坊从事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材料制作、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流程的示范与教学,匠师在示范基地施展才艺的同时又传授了技艺。

建立培养基地,建立学校、企业、传承人共同参与的“现代学徒式”培养机制。核定各类人才培养主体的职责,进行分类培养,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示范基地与学校开展多方合作,联合开办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展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传统建筑保护修复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共同培养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

(四)建立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培训与技能鉴定中心

加强对传统建筑营造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认定和技术技能培训,建立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培训与技能鉴定中心,定期举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人才培训班,聘请国内外知名传统建筑领域专家讲授理论知识,聘请技艺精湛的老工匠现场操作,传授实践技能,实现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培训一体化及规范化。

建立健全与传统建筑营造相适应的职业分类和标准;协同开展传统建筑从业人员职业能力认定,加大技术技能考核比重,扩大从业人员基础队伍、提升职业认同感;建立健全传统建筑营造从业人员技术技能培训和从业资格提升机制,切实提高从业人员薪酬待遇。

开展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技能鉴定工作,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匠师进行技能等级评定,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采用实地操作、现场考核等方式,通过技能鉴定的,由住建部门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将合格证书纳入持证人就业、工资水平核定的范围。

(五)建立保护协调机制,营造尊重传统建筑、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

各部门应制定政策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形成共同推进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和工匠保护的合力,营造尊重传统建筑、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

文化部门应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机制,科学设置认定标准,针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藝的特点,加大技能水平考核认定力度,将更多拥有精湛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但没有谱系传承的工匠认定为各级传承人。

教育部门加强与文化、建设等部门的合作,积极推动高校开展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对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及校企合作单位给予政策性倾斜。建立学校、企业、传承人共同参与的“现代学徒式”培养机制,核定各类人才培养主体的职责,进行分类培养,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联合拍摄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相关专题片,在小学、中学教育中加入传统建筑文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课程,加强相关知识培训。

住建部门在项目招标、评奖评优等方面应支持和引导古建企业的发展,加快制定与古建工程难度强度相匹配的行业收费标准、各级工匠薪资标准,切实提升工匠收入水平,稳定专业工匠队伍。并通过举办古建工种技能大赛等方式评选技能状元和建造大师,不断提高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人才的社会地位,增强传统建筑营造工匠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

财政部门在政府投资的古建筑工程的采购制度上要优化工程招投标条件设置、评分体系及合同条款,择优选取拥有传统建筑非遗传承人、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实训基地的古建企业,并建立古建高技能人才津贴和奖励制度,完善对古建技能人才及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和激励机制,引导扶持古代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道:“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5]保护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与工匠,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的真正落实,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形成人人劳动的良好社会风尚。

江苏省傳统建筑营造技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也是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我们急需建立切实可行的“抢救评估”和“先予保护”的机制,传承江苏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将这块延续“乡愁记忆”的基石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2015-11-03).新华网,http: //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1/03/c_1117027676_2.htm.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 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EB/OL]. (2017-03-14).新华网,http://www.js.xinhuanet.com/2017-03/14/c_1120623723.htm.

[4]路方芳,齐一聪.基于日本文化财登录制度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699-18701.

[5]中共十九大开幕,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EB/OL].中国政协网,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

〔责任编辑:徐雪野田丹婷〕

作者:王浩 袁乐

第三篇:“工匠精神”传承在高校建筑艺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中国建筑艺术价值的教育研究成果略显不足,艺术教育方面还停留在模仿国外高校的艺术教育,没有形成特有的艺术教育体系,并且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在高校建筑艺术教学中,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并得到传承关系到未来建筑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关键词:工匠精神  建筑艺术  教学

工匠精神,英文是Craftsman’s spirit,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在高校建筑艺术教学中,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并得到传承关系到未来建筑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一、建筑艺术与“工匠精神”研究现状

我国高校建筑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工匠精神”的传承已有一定的融入和结合,建筑艺术与工匠精神都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一脉相承,厚积薄发,在文化的传承中沉淀与结晶,拂去尘埃都能找到其来时的路径。目前中国建筑艺术价值的教育研究成果略显不足,艺术教育方面还停留在模仿国外高校的艺术教育,没有形成特有的艺术教育体系,并且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偏向建筑教育历史的研究偏多,专门针对建筑艺术融入建筑工程专业课程的研究课题相对较少。

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增加、网络媒体的持续开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清楚建筑必须要科学化、生态化、人文化方向迈进。我国的建筑教育体制改革呈现出不断向教育智能多元化、建筑结构多样化、教育过程终身化、教育体制民主化方向发展。

二、高校建筑艺术教学中的“工匠精神”元素

1.建筑艺术中“工匠精神”的体现

一个完美的建筑作品呈现,不能没有建筑艺术的“大师”和“大家”,同样也不能没有精勤于业的“能工”和“巧匠”,一件件传之于世的建筑精品,无不闪耀着建筑艺术与工匠精神的光芒。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的多种外在形态和形式综合显现出来的,独具匠心的格局来自于“工匠精神”的精雕细刻,这种“工匠精神”来自于文化的传承。

2.“工匠精神”传承下的建筑艺术教学意义

传承“工匠精神”,展现建筑艺术的美学价值,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将建筑艺术教学与“工匠精神”相融合,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工匠精神”在建筑艺术教学中的传承路径

1.找到建筑艺术与“工匠精神”的融合点

挖掘“工匠精神”传承下建筑艺术教学的融合点,重点是发掘“精益求精的品質”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的剖析和案例素材。在找寻这种契合点的时候,不是硬性的植入式的融合,而是自然的植入。对于文化自信背景下,建筑艺术教学中的“工匠精神”元素进行深入探究,并将其在建筑艺术教学中进行实践应用和教学推广。

2.在教学内容上将“工匠精神”与建筑艺术相结合。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与建筑艺术是相融相通的,尤其是“精益求精的品质“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是可以找到元素间的穿插交汇,得到结合与应用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建筑艺术教育是建筑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教学内容中,可以将建筑艺术的案例及历史延展与“工匠精神”的人文或事件案例结合,即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完整体现有能渗透工匠精神。

3.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工匠精神”。

在教学环节和模式的设计上,教学课时和考核模式的设置上综合考虑两者的契合点。我们需要将建筑艺术的教学中与“工匠精神”相联系的元素进行剖析,将精益求精的创新理念灌输于建筑艺术的教学中。教学环节中可以与学生进行大量的互动,给学生布置反映“工匠精神”的小品作业,由学生占主体的翻转课堂式教学;在考核模式中,也注重“工匠精神”品质和能力的考核,并给与一定的分值体现。

4.在具体的建筑艺术教学中激发文化自信。

建筑艺术教学必须与文化自信深度融合,将建筑艺术教育推广到高校建筑类教育的全体学生,并作为提升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使之普及化、全面化、普通化而不是仅仅作为艺术专业才学习的一项专属权利。通过建筑艺术课堂的教学,让学生认识的我国建筑艺术中走出的大国工匠,他们身上不仅有工匠精神又有惊世的完美作品,进而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5.注重“工匠精神”思政元素的发掘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精益求精的品质和创新精神决定了对建筑艺术有着本质的关联和促进作用。结合国家战略化典型案例,“一带一路”,“生态化绿色建筑”以及全球化战略眼光等,深入开展建筑艺术课程教学与“工匠精神”结合的教学研究,挖掘和整合社会教育资源 ,使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延伸。

四、结束语

“工匠精神”在高职建筑类专业的传承意义不再仅仅注重专业知识的教授,而更加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注重学生的全方位教育。“工匠精神”的传承在建筑艺术教学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影响越深远。

【参考文献】

[1]付晋德. 建筑艺术与工匠精神[J].2016

[2]郭庆军 ,吴杰 . 建筑行业“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J]. 2017

[3]刘一颖"工匠精神"在艺术专业教学中的传承[J]. 2019

作者简介:

张斌(1982.12--),男,汉族,山东淄博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工程教学及学生管理研究

作者:张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建筑工匠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工匠精神论文范文05-09

工匠精神范文05-16

工匠精神范文04-08

工匠精神感悟范文05-26

工匠精神答案范文05-26

工匠精神科技范文05-26

工匠精神分享范文05-26

工匠精神现状范文05-26

工匠精神作文范文05-26

工匠精神公司范文05-26

上一篇:细胞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产业投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