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保护论文范文

2022-05-13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古建筑保护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合理地改造和保护古建筑有利于古代传统建筑文化的妥善保存,更有利于现代建筑在古建筑的影响和作用下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有效解决了新城发展和古城保护之间的矛盾,为城市文化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第一篇:古建筑保护论文范文

古建筑修缮与保护措施探讨

摘要:我国是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有很多古代特色建筑,这些建筑形态各异、作用不同,规模也有差异,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受到政治、自然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古建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甚至倒塌,需有关人员采取科学的保护、修缮措施,使更多的人能亲眼见证我国的灿烂文化。本文主要分析了古建筑修缮和保护环节存在的问题,比如保护修缮古建筑的方法有待改进、民众保护修缮古建筑的意识淡薄等,以武侯祠汉昭烈庙为案例分析对象,对该古建筑存在的问题与具体的修缮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并思考古建筑保护和修缮的实践,旨在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修缮;措施分析

我国古建筑不仅是艺术形式与艺术载体,还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展示艺术魅力的同时,由于多是砖石结构或土木结构,也需要专业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维修、保养。但是从现有的保养与维修方法来看,古建筑的维护手段存在一些问题,与理想情况存在一定差距,需学者与研究人员不断探索。

一、文物古建筑修缮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众保护修缮古建筑的意识淡薄

首先,很多边远地区的群众古建筑保护意识都十分淡薄,当地的古建筑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与艺术欣赏价值,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监督与管理,遭受人为破坏,部分群众在发现他人破坏以后,也没有及时上报。其次,部分参观古建筑的群众在参观时也不具备较强的文物保护意识,乱刻乱画,破坏古建筑的外观与结构。

(二)保护、修缮古建筑的方法有待改进

古建筑流传至今,已经历了千百年,在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下,群众更倾向于实地走近古建筑,领略其魅力。很多古建筑也因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对其进行保护修缮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缮采用的技术不够先进,仍是传统的修缮方法,无法有效保护古建筑,可能会对古建筑的完整性与观赏性造成影响。

(三)古建筑的整体性遭到破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划分新老城区的现象,在城市结构不断复杂化的当下,人文环境也变得更加多元化。部分地区为了满足自身的城市化发展需求,会在建设过程中牺牲部分古建筑,尚存的古建筑规模不断减小,虽然部分古建筑也得到了一定的修复,但是由于修复技术不够完善,可能原有的风格会被破坏。

二、古建筑保护与修缮案例分析—以武侯祠汉昭烈庙为例

武侯祠是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三国文化遗址。武侯祠博物馆由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大部分组成,博物馆现存的建筑主要为清代遗存,汉昭烈庙在明洪武年间被大规模修整过一次,汉昭烈庙和武侯祠被沿轴线分为前后两殿,奠定了建筑格局。2019年,成都市政府对汉昭烈庙进行了修缮,修缮部分主要包括大木结构修缮、墙体修缮、屋面修缮、屋脊修缮和小木作修缮。

(一)大木结构修缮

汉昭烈庙建筑群大木構架的残损主要包括开裂、糟朽、拔榫、弯垂、蛀蚀,因为汉昭烈庙建筑群的屋架是由梁、柱、檩、枋等构件组成,这些构件几乎承担了整个建筑的荷载,这种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的古建筑十分容易出现老化、虫蛀及变形等现象,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修缮。例如,在修补开裂时,工作人员就引入了嵌补法进行加固。对于裂缝直径在3 mm以内的,用环氧树脂腻子,环氧树脂、固化剂、增韧剂配比为100∶20∶6;对于裂缝大于3 mm的,工作人员采用木条嵌入再利用胶黏剂粘牢抹平的方式;对于部分裂缝大于30 mm的,工作人员则采用嵌补加装三道铁箍的方式。

(二)墙体修缮

汉昭烈庙建筑群墙体的残损主要包括开裂、空鼓、酥碱、返碱与变形,因为古建筑的主要承载体为木结构,墙体发挥的是分隔与围护的作用。由于砖石本身是一种脆性亲水材料,一直暴露在空气中,会被有机物、水分侵蚀,受到外力作用时易发生残损。在修缮时,可以采用剔补维修、扒锔拉接、拆除重砌与抹灰处理的方式。例如,工作人员对汉昭烈庙建筑群墙体采用剔补维修的方式,利用小铲或凿子将已经发生风化与酥碱的部分完全剔除干净,从酥碱的位置开始逐渐向四周剔除,使整砖完全暴露。在剔除环节完成以后清除灰尘,砍磨、加工砖块,再用水泥贴牢。

(三)屋面修缮

汉昭烈庙建筑群屋面的残损包括屋面断裂、屋面破损、瓦件滑落,主要因为外力作用、植被干扰与施工工艺。在修缮时,可以采用瓦件拆卸、分类存放、瓦件安装的方式。例如,在对汉昭烈庙建筑群屋面进行修缮时,工作人员就通过揭顶与大修落架的方式,揭除屋面瓦件,根据原材料、原尺寸,重新修复与更换已经出现损毁与缺失的瓦件。工作人员还用人工传递与人工揭取的方式,先拆揭勾头滴水瓦及瓦当筒瓦,按从下至上、从左至右、两坡面的顺序操作,用小竹筐加滑轮垂直运输至地面。

(四)屋脊修缮

屋面上的脊与脊饰十分精致,但是汉昭烈庙建筑群的屋脊却存在十分明显的损毁,比如唐碑亭西北翼角在地震后脱落,正脊脊端存在局部缺失现象,大门及东西侧门屋脊原来也有开裂现象,现已用水泥砂浆临时补缝。由于汉昭烈庙建筑群的屋脊制作材料为泥灰、砂浆等材料,这些材料暴露在空气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鼓、开裂以及翘边等现象。在进行修缮时,采用的措施主要为原位夹护保护措施、补充测绘、旧脊修补与新脊制安。例如,针对唐碑亭的正脊修缮工作,工作人员考虑到此脊在经历地震后,未发生断裂与倾斜,只是出现了端部锤灰层剥落。因此工作人员在不更换木构件的前提下,对该脊采用原位夹护的保护方法。具体操作步骤:首先,用生石膏涂抹脊的表面,厚度为30 mm左右;其次,当石膏完全干透后,割除要更换的椽子,并采用木枋进行加固处理,分别用100 mm×50 mm的木条立杆夹护,下端与梁连接作为脊的支撑,如图一所示。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保护脊,还可以保证拆除石膏层后,原脊形态不受影响。

(五)小木作修缮

小木作指的是除了梁、柱、檩、枋、椽子以外的其他木构件,也称“装修”或者“装折”。汉昭烈庙建筑群的小木作病害包括裂缝、变形、糟朽、蛀蚀与残缺,大多数小木作都是没有木心的枋材,部分由木棂条组成,形式单一,受外力作用时,也十分容易发生变形或折断。因此,工作人员在对汉昭烈庙建筑群的小木作进行修缮时,先拆卸,检查损坏的根数与部位,根据原有尺寸与材料加以补配,在制作时也十分注意画线的准确性。

三、古建筑保护和修缮的实践思考

(一)增强大众的古建筑文物保护意识

在信息不断发展的当下,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媒体宣传、网络宣传的方式加大对古建筑保护的宣传力度。博物馆也可以结合古建筑保护的主题,开展更加多元、有趣的实践活动,与大众深入互动,通过抽奖、答题的方式,调动大众的参与热情;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使大众接触古建筑保护相关的各项知识,激发参与感,增强大众的保护意识。大众在旅游时也能自觉遵守相关法规,积极配合文物保护部门的日常工作,为古建筑保护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强化专业人员的培养

要想真正改善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要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强化:第一,不断出台更多优惠政策,为在校学生提供保障,使其能把更多精力用在文物知识学习方面,真正做到学有所成,為古建筑保护工作贡献自身力量;第二,为古建筑保护与修缮人员提高福利待遇,使其坚守自身岗位,努力提升自我;第三,为古建筑保护与修缮人员提供实践机会,使其能在不断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理论知识,提升业务能力;第四,强化古建筑保护与修缮人员的责任意识,使这部分人员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完成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使命。

(三)坚持科学的古建筑文物修缮方法

为了最大限度地恢复古建筑至健康状态,保护与修缮人员一定要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修缮方法。工作人员首先要具备统筹意识,在开展修缮工作前,要全面了解古建筑的破损情况,结合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对其合理修缮。

(四)贯彻落实古建筑文物修缮政策

为了进一步优化古建筑的管理,有关部门要定期更新古建筑相关的修缮政策,为古建筑的修缮工作提供标准支撑。因此,古建筑管理单位也要定期核实古建筑的破损情况、修缮情况,对其分类汇总,结合具体的汇总数据,制定有针对性的修缮策略。

(五)切实保证修缮资金的投入

修缮资金包括财政资金、经营收入、社会资金投入及个人出资,要想让这些资金更为有序地投入古建筑保护,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首先,对于归属国家的古建筑,可以由政府部门出资完成修缮,如果投入的资金有剩余,可用于后续的开发、保养。其次,对于归属村组织的古建筑,村组织一定要主动承担对应的修缮费用,如果修缮费用过高,可以把情况上报国家,申请补助。最后,如果古建筑的修缮规模大、范围广,仅依靠国家财政依然吃力时,可以向社会筹资。

四、结束语

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真正提升修缮工作的实效性,必须积极了解修缮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找到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做好修缮前期的准备工作,确定修缮方法,保护好我国的古建筑。

作者简介

杨萍,1979年5月生,女,汉族,山东泰安人,文博助理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古建筑修缮及保护。

参考文献

[1]严衬霞.李待问与佛山古建筑修缮—以佛山祖庙灵应祠古建筑修缮为主[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7-21.

[2]林德有,林雨桥,邹贵通,等.浅析贺州古建筑修缮及其保护[J].砖瓦,2020(5):85-86.

[3]李明华.原址修复古建筑修缮综合施工技术研究[J].建筑施工,2020(8):1440-1442.

[4]苏小博.古建筑修缮方面监理的工作经验与体会[J].居舍,2020(31):160-161.

作者:杨萍

第二篇:古建筑改造及其保护研究

摘 要:合理地改造和保护古建筑有利于古代传统建筑文化的妥善保存,更有利于现代建筑在古建筑的影响和作用下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有效解决了新城发展和古城保护之间的矛盾,为城市文化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本文中简要介绍了世界各国古建筑改造和保护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古建筑改造保护的历程与现状,并从中西方古建筑改造与保护的发展差异中总结出适合我国古建筑改造与保护的方法。

关键词:古建筑;改造保护;中西方;研究

随着世界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的加重,国际主义风格的城市日益显露出其自身无法抗拒的弊端。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现代建筑的拥挤和形式的单一,地方特色文化的不受重视,使得人们对现代建筑越来越反感,在反感和厌恶之余,人们开始怀念古色古香的古建筑,于是,古代建筑的改造与保护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种时尚和潮流。虽然世界各国发展现状也因地域、因文化而异,但依然是同多异少。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历程与现状也受到了关注,保护措施也当仁不让地发挥着重要作用。综合中西方文化发展的差异,中国有了独具特色的古建筑改造与保护方法。

1 世界古建筑改造保护的现状

世界各国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下,对古建筑的改造保护的现状不尽相同,但依旧是共同点占主要方面。世界古建筑改造与保护在经历了一系列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之后,步入了更加正规化的保护路径。随着世界各国对古建筑保护认识的逐步加深,古建筑保护的策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深度和广度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深度地挖掘和不断地寻求更加个性化、创新化、高效化的保护策略与方法,以下便是笔者对世界各国对古建筑改造保护现状的简单归纳。

①保护对象的扩展。世界各国的古建筑保护对象不再仅仅限于对那些具有极大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古建筑进行保护[1]。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古城都遭受的很大的迫坏,人们逐渐意识到必须将那些应该保护而暂时还没受到保护的大批古建筑纳入保护的对象之内,许多一般的历史古建筑也应有选择性的进行保护。②保护范围加大,不仅仅局限于对古建筑、古景区本身的保护,只要是临近古建筑的场地,大到一个城市、一条街道、一户人家,小到一个路灯、一个垃圾桶,甚至是一块瓦砾,一株植物都应该受到保护。所用的这些与古建筑保护有关的元素都应该纳入保护范围之内,与古建筑本身共同加入改造与保护的行列。③保护深度的增加,世界古建筑的保护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统统纳入保护之中。另外,对该建筑和城市所传递的悠久文化氛围也重点保护起来。④保护组织范围的扩大。由以前单一的国家保护形式扩充到以国家保护组织为主导,地方保护组织广泛参与其中发挥保护作用的多样形式。官方组织与民间组织双剑合璧,共同发挥作用,提高了古建筑保护措施的执行率,促进全民参与保护古建筑,掀起了一股保护文物古迹的热潮。五是各国的立法措施日渐完善,健全和有效的法律制度对保护古建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上几个方面便是世界古建筑改造与保护的主要现状,这使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很多国家的古建筑改造工作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于是官民一心,共同推动本国的旧城改造与保护工作,提高了保护的效率。

2 中国古建筑改造和保护的历程和现状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立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它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文物保护为中心的单一体系的形成阶段;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的发展阶段;以及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的成熟阶段。”

毋庸置疑,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前进的,但道路是曲折坎坷的。在保护体系建立、发展和完善的每个阶段,巨大的沉痛和挫折为都事先都保护体系的进步、成熟奠定了基础,尽管一路不停地建立保护措施,但近代极大的文物破坏率超出了国家和人民的承受范围。由于近代中国大规模的战争持续时间长,后来又经历国内阶级斗争、改革开放后城市现代化发展。这些一定程度上都成为迫害古建筑和古建筑保护体系的元凶。综合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文物破坏与保护历程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2.1 战争毁坏,初步立法保护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是世界战场的主战场,大规模和持久的战争使中国的文物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量的珍贵文物被抢劫以致流失国外,古城建筑遭到了致命毁坏,中国以园林建筑为首的大批的古代建筑遭受到了洗劫,如将死的老人般在夕阳中呻吟和叹息。为了加大对这些已毁坏古建筑的保护,1930到1956年政府连续出台了《古物保护法》、《古物保护法细则》、《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指示》、《关于保护地方文物古迹的管理办法》等等十几部法律文件对包括古建筑在内的许多文物古迹进行保护[2]。可是由于当时中国处于特殊的年代,这些制度和法律仅仅又刚开始制定,执行效果并不是很好。由于当时全国人民普遍缺乏古建筑保护意识,因此,古建筑的保护工作的开展及其不顺。

2.2 文革毁坏,立法、宣传保护

十年文化大革命让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均倒退了二十年,这并不单是一句空话。文革期间以“破坏思旧”为重点的一系列破坏活动使得中国的珍贵文物、历史文化古迹在二战的基础上受到了毁灭性的灾害。文革活动对传统文化的大肆毁灭除了体现在对人性的摧残上,还有对古建筑等无止境的破坏,例如对岳飞庙、孔林等珍贵建筑的极度摧残,对以后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针对这一现状,文革后国家又相继颁布了多项法律条文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特别是197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173条和174条。将文物保护纳入到国家刑法的条文中,使文物古迹的保护程度迈出了一大步。还有1982年的《关于保护我国古代文化名城的指示的通知》等,都对文化古迹的保护至关重要[3]。另外,国家对文化名城保护的宣传工作日益完善,民众的古城保护意识逐渐提升。

2.3 城市現代化的破坏,保护力度加重

改革开放至今,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为了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很多古代建筑被摧毁重建新区,这种破坏一直延续至今。当下,古建筑保护的力度更重,一些具有极强针对性的法律文件也相继出台。如1994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保护的内容、规划和成果等。对古建筑的改造与保护意义重大[4]。

3 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城改造与保护方法

世界古城改造的现状,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其实改造亦是一种保护古城的有效手段,中国与世界优秀国家的的古城保护手段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应根据自身古城改造和保护的现状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城改造与保护方式。

3.1 中西方古建筑保护的差异

首先是在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古建筑的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他们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历史上虽发生过战争,古建筑受到破坏,但由于民众参与其中共同保护,使得大部分保存下来。其次,欧洲一些国家的文物古迹保护法律巨有很强的执行性和操作性,相较于中国流于表面的法律文件,西方的文献更能较强地促进对古建筑的保护[5]。再次,欧美等许多国家中的的现代化文化发展模式与中国迥异,这也造成了在对古建筑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之民族文化的差异也是其产生保护措施不同的重要因素。中国应借鉴西方国家古建筑改造与保护中的有效手段,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古建筑改造与保护方法。

3.2 中国古建筑改造和利用的方法

3.2.1 改造时坚持四原则

中国在改造和保护古建筑时要坚决吸取世界古城改造的优秀经验,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发展、完善改造和利用的有效方式。要顺利完成古城改造,必须坚持四原则:①改造利用与古城维护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城市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又能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损害环境。②改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③坚持“群体性”原则,即建立古代建筑文物保护区,对保护区内的一切进行保护。④坚持安全利用的原则。旧城改造的同时,要对保持原有功能的古建筑加强安全措施的保护,以便改造与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3.2.2 改造时注重结构保存

由于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均是木质的,如若不加思索地照搬欧洲对建筑内部进行改造的方式是行不通的,木质结构的建筑经风吹雨打后会比较疏松、甚至开始腐朽,人们不断地修葺是不可避免的,在以这种建筑组成的建筑群中,由于建筑一直发生着或巨大或轻微的变化,所以运用结构保存的方式是比较符合实际的[6]。例如对浙江台州路桥老街的改造就是这样。将路桥老街的旧建筑按照原有的结构模式进行修葺建筑,虽运用原结构,但改造幅度却很大,建成效果也令人很满意。

3.2.3 改造要适当保留建筑外观

对那些结构较稳固的古建筑要进行外观保留,即在改造时只需要对建筑内部的细微部位稍加修补或整顿即可。欧洲大部分以坚硬的砖瓦为外观的建筑,在进行外观保留时较中国的木质建筑容易,但这并不代表外观保存的方式不适合对中国古建筑的改造。以木质材料为主题的中国古代建筑中也不乏保存较为完善的,针对这些历久不衰的建筑,可以进行外观保留。这样既能体现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又能传递现代建筑文化精髓。外古老内现代的建筑风格,是现代很多人所追求的。

3.2.4 有意识地对旧建筑进行翻新

时间的悄然流逝让很多古建筑由盛变衰,在旧城建筑材料发生质变的同时,房屋的某些功能也渐渐消失,布局和摆设也发生的巨大的变化[7]。严重紊乱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如断裂的墙壁、歪斜的室内梁柱,不堪入目的地基,砖瓦剥落的墙面等使古建筑形同废墟。这时需要将古建筑进行一定程度的翻新,这样才能促进该建筑的二次利用。翻新是在恢复原建筑所有优点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其文化意义不会因此流失。翻新后的建筑焕然一新,内部摆设的现代化与整个建筑的古文化气息融为一体,极大愉悦了居住者的心灵。

3.2.5 扩建是古建筑改造的重要手段

扩建的目的是将原有建筑的功能以此种形式进行扩展。在原有建筑的旁边、或与原有建筑相邻、相接的地方建立其它与其外貌相似、文化内涵相当的新建筑,于原有的古建筑共同形成一个整体,达到互相补充、互相借鉴的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原有的建筑不适应城市发展时,可以运用此种方法对旧城进行改造,以促进古建筑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和谐统一。

3.2.6 改造中善于运用多样的设计手法

在对古建筑改造的过程中,人们除了对改造后建筑功能的考虑之外,最容易想起的就是改造后建筑的外观与原有建筑的协和度。旧建筑的设计手法繁之又繁,这里主要归纳三种主要的方式:①使改造过的建筑古朴风格和旧建筑相同。②使设计后的建筑与原建筑迥异,呈现不同于旧建筑的新风貌。③设计后的建筑融合现代与古朴的双重风格,以适应人们对现代建筑的高需求。第一种在国内外运用比较广泛,强调对历史风貌建筑的外观保存。第二种在国内成为一种流行,广泛应用在改造和设计古建筑的实例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第三种一般流行于国外,在这里就不加细谈了。

4 小 结

综上所述,世界一些国家对古城改造的现状,给中国的古城建设中的改造和保护提供了有用的范本,使我们不再摸着石头过河,对古建筑未来的发展看到了一些光明和希望。古建筑改造和保护的方法很多,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物古迹运用恰当的改造和保护方法是一种艺术,值得我们仔细推敲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金磊.漫话世界古建筑与古塔的保护[J].规划师,1997,02:47~49.

[2]王琬琼.我国文物建筑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国务院批转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2,04:137~142.

[4]周璐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中的保护区划问题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

[5]顾方哲.欧洲古建筑保护体系的形成与启示[J].山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135~142.

[6]张海彦.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动力特性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7]郭婷婷,马晴晴.浅谈旧城改造中的古建筑保护[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1:443+327.

作者简介:邵琳(1988-),女,汉族,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古建筑保护。

作者:邵琳

第三篇:基于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分析

摘 要: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在漫长岁月长河中,留下了诸多古代建筑。这些古代建筑形态各异、规模不同、作用不同,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体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受自然、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古建筑出现了破损,甚至遭到破坏。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的保护和修缮措施,让更多的后人可以见证我国的灿烂文化。文章对文物古建筑修缮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讨论了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分析如何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希望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修缮;分析

不论是带有秦砖汉瓦的建筑,还是享誉世界的四大名楼,这些古代的文物建筑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不同建筑中可看到不同时代的特色,这对研究我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诸多领域有重要意义。在时代发展长河中,很多古建筑都遭到了破坏。这一现象得到文物保护部门、文化部门等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对很多古建筑均进行了修缮。但在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下文进行详细的分析。

1 文物古建筑修缮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1 民众保护修缮古建筑的意识淡薄

首先,很多边远地区群众文物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如在我国偏远地区存在的古建筑,虽有着很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但由于疏于管理,缺乏监督,导致古建筑遭到人为损坏。群众发现破坏行为也没有及时上报到相关部门;其次,参观古建筑群众自身的文物保护意识有待提升。部分群众到古建筑的旅游景点游览参观时,存在刻画等不文明行为,也有部分开发商对古建筑造成破坏[1]。

1.2 保护修缮古建筑的方法有待改进

古建筑历经千百年的时间,在如今这个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更希望亲临古建筑。但由于旅游业和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很多古建筑受到破坏。因此,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是极为必要的。我国目前古建筑保护和修缮的方法较为落后,修缮原则依然沿用整旧如旧原则。这样的修缮方式不仅对建筑的保护效果不佳,同时也破坏了建筑的整体性[2][3]。

1.3 古建筑的整体性遭到破坏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致使很多地区出现了新老城区的区域划分问题,城市结构更加复杂多变,人文环境也开始多元化。部分地区为满足城市规划需求,打造现代化都市,牺牲部分古建筑,让为数不多具有文化代表性的古建筑消失在人们视野中。部分尚存的古建筑在规模上也开始缩小,还有部分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复,但修缮手段的不科学导致古建筑风格发生变化,失去原有韵味[4]。

2 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问题的原因

2.1 整旧观念不合理

在对文物古建筑进行保护与修缮的过程中,政府及组织机构存在着盲目性的特点。如对已发现的问题进行小修小补,对即将褪色、腐蚀的材料没有加大保护力度。在有的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中利用了最新技术,却没有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翻新,导致文物古建筑受损严重,失去原有文化底蕴。很多文物古建筑整旧不科学。参与古建筑的人员缺乏对艺术和历史的理解,加之不合理的修缮,让古建筑的历史烙印丧失殆尽。

2.2 修缮概念模糊

部分文化保护机构在修缮中追求新意,希望在外观改动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保持文化气息。但在实际操作中,容易把翻修古建筑和修缮混为一谈,错误地认为翻修古建筑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发扬。如一座明代建筑,在“修缮”后成了宋代的建筑。虽然建筑的美观性提升,也更加稳固,但建筑风格彻底发生改变。因此,在保证古建筑原始性、完整性和历史性的基础上,需要科学、合理的保护,权衡修繕方法。

2.3 修复方法不科学

在当前的古建筑修复中,很多文物保护单位都过于依赖现代技术。修缮的速度和质量虽然都在提升,但在保持原有风貌上,显然不及手工建筑、修补。且在保护和修缮的过程中还存在只关注其表、忽视内在的情况。部分建筑内部由于潮湿、风化、蛀虫啃食等,建筑结构发生变化,甚至存在安全隐患。此外,还存在修缮后的古建筑华而不实现象。这与修复方法不科学有很大关联[5]。

3 如何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

3.1 明确保护的内容

要想保护和修缮古建筑,除了保护建筑的本体,还要对古建筑的文化底蕴、艺术风格、建筑环境、建筑技术、施工材料等进行保护。古建筑的每一片一瓦中都蕴含着古代经济、政治、文化、风俗、建筑等方面的信息。一旦现存的古建筑被损毁,那么这些宝贵的文化信息也将荡然无存。古建筑向世人展示了文化、宗教、民俗等内容,传承了装饰、陈设、雕刻等高超的技艺。很多建造者都从古代建筑构造中寻找灵感,借鉴设计理念。古建筑的存在和古建筑周边环境关系密切,从古建筑基址的位置选择可发现古人在风水匹配等方面的哲学。因此,在修缮过程中不建议动迁古建筑,也不可破坏古建筑的原有韵味。

3.2 明确保护的原则

古建筑的保护需要依据《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在实现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保护的原则具体如下。首先,原真性原则。原真性是古建筑价值和文化特色的根本,要留存古建筑承载的历史信息,使其修缮后既非仿造的、也非恢复重建的。其次,完整性原则。古建筑自身与周边的环境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如果周边环境遭到破坏,也会对古建筑的历史价值造成一定影响。因此,要保证古建筑的完整性,需要将周边的街巷、古树、水系、古井、古桥梁等环境、景观一同保护起来。这样不仅保护了物质形态的古建筑,也保护了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艺术,更加完整地向人们展示历史面貌。最后,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原则。对古建筑的保护不仅体现在现存的建筑遗产,而且要深入保护相关的民俗、艺术、民间文学等内容。如人们在参观著名的黄鹤楼时会自然地想起李白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对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也要协作保护[6]。

3.3 保护与修缮的手段

3.3.1 做好准备工作

开展修缮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要在保证建筑稳定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建筑原貌;采用视频、拍照和绘画结合的方法,在先期详细记录古建筑内部、外部、周边的环境和布局,并做好精确测量,保证每个待修复部位是可以还原面貌的。同时,在修缮中要保证材料足够,对相关的材料进行查阅,对古建筑的年代及修缮后可能造成的影响深入考虑。此外,文物保护工作者需要对建筑受到损坏的因素进行分析,确定遭受损坏的程度,设计出具体的修缮方案。在修缮中要尽量使用手工操作的修缮方法,对技术要求较高的修缮部位采用现代化技术,尽量保持古建筑原有面貌。

3.3.2 明确修缮方法

修缮方法对修缮结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修缮。首先,在材料的使用上要保证建材的质量,木材要保证没有病虫害。其次,对柱、梁的修缮,尽量利用大棚自然干燥的方法;对窗料、斗拱的修缮要使用烘干脱脂的方法。最后,在修缮期间尽量避免阴雨天气,屋面需要做好防水施工[7]。

3.3.3 提高人员素质

在修缮过程中,要想保证修缮质量,人的因素至关重要。要组建专业的队伍,队伍人才不仅要具有审美观念,还要掌握修缮技术。文物保护单位要积极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也要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在修缮方面有人员保障,确保修缮效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想保证工作的实效性,需要了解修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在保護与修缮中做好准备工作,明确修缮方法,让更多人见证我国古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梦飞.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研究[J].山西建筑,2016(4).

[2]田桓宇,董力博.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6(42).

[3]姜丛梅.结合古建筑修缮工程实例浅谈古建筑保护修缮方法[J].江苏建筑,2015(3):57-61.

[4]夏岚.我国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及措施分析[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6).

[5]史永强.关于古建筑保护及修缮的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5):90-91.

[6]史波.浅谈古建筑修缮保护理念和技术[J].现代经济信息,2018(22):388+391.

[7]林丽.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以金华白龙桥俞氏宗祠为例[J].价值工程,2017(5):119-121.

作者:蒋志民

上一篇:中国美术史论文范文下一篇:女性与法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