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认识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建筑认识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建筑节能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节能的重点。通过对建筑节能现状、节能任务和节能方法等的研究,分析了建筑节能对建设成本的影响,阐述了建筑节能经济性的现实意义。

第一篇:建筑认识论文范文

对建筑给水排水的认识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级城市建设的节奏也在不断加快,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多,施工过程也日趋复杂化,如何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做好建筑给水排水的工程设计,已经成为了工程建筑能否圆满建成的关键,也是现代城市建筑设计者都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目前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施工发展现状,展开对我国现阶段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全面认识。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施工;发展现状;认识

在现代城市建筑施工过程中,给水排水工程在整个工程的施工和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建筑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分为设计、施工、运行以及管理几个过程,在每个过程中都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按照工程施工标准,将各自的工作做好,确保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综合质量,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目前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下面就简要分析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形势。

1.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覆盖范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各级建筑业也得到迅猛的发展,城市建筑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注重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在不断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工程进行了改革,这其中就包括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发展至今建筑给水排水专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体系。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国家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覆盖范围也有了大致的定位,从现代建筑物的使用范围和功能角度分析,水的系统包括各类给水和排水系统、循环系统以及消防系统等等。

2.建筑给水排水工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下面就简要分析一下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在新时期的发展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国家政策的调整

隨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也为了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国家在加紧对相关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标准,并通过立法的手段对全国范围内的建筑工程进行综合管理。对于建筑工程中的给水排水工程也提出了新的设计和施工标准,比如在2003年就颁布了《建筑积水排水设计规范》,而且每年都会对规范中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款项进行调整,保证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顺利进行,大大提升了对于工程质量的保障,实现了对水资源使用的综合管理,不仅提升了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而且对于推动我国给水排水专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2建筑给水排水行业地位的变化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建筑行业也迎来了“春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发展,这就使得我国建筑给水排水专业的系统数量越来越多,这也就标志着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工作日趋复杂,工作量较以前相比也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这就需要从事建筑给水排水专业的广大工作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经验,能够及时处理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出现的问题。

2.3 相关组织的成立带来了新的机遇

早在2005年,我国从事建筑行业的多名专家就已经就我国建筑给水排水行业的发展展开了相关的构想,并申请成立了“中国建筑学会积水排水分会”,这一举措不仅看出了我国政府对于建筑工程中的给水排水工程的重视,而且给我国建筑给水排水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我国建筑给水排水行业的发展准备了良好的外界条件,推动着我国建筑给水排水行业的平稳发展。

3.建筑给水排水的发展形势

新时期,随着我国国内水资源形势的日趋严峻,加之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对我国建筑积水排水的影响,同时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些影响条件下,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在未来势必会迎来良好的发展形势。下面就我国未来建筑给水排水的具体发展形势作简要分析。

3.1 尖端化和普及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下,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越来越快,随着城市现代化建筑的大量涌现,将会对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建筑内部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系统和功能要求,这也就标志着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对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施工和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快,使得建筑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施工空间更加宽广,也利于国家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推动我国建筑给水排水的良性发展。

3.2 技术发展的多元化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逐步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讲究水暖结合,将优秀毕业生放在适合的岗位上,并进行重点培养,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对建筑给水排水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综合管理。此外,在对建筑给水排水专业的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该讲究理论联系实际,课程的设置应该紧贴实际,提升广大建筑给水排水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建筑给水排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总结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会相应增多,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做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工作,抓住工程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而完善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推动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晓天.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质量控制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7):187.

[2]邓洁,汪爱河.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信息,2011,(7):171-172.

[3]吴惠麒.试析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节能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0):921-921.

作者:邹良冶?王梓燕

第二篇:建筑工程中节能的认识

建筑节能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节能的重点。通过对建筑节能现状、节能任务和节能方法等的研究,分析了建筑节能对建设成本的影响,阐述了建筑节能经济性的现实意义。

1.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基于资源紧张、环境承载力薄弱的国情和受认识、体制、机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全国95%以上的既有建筑未进行节能设计,属于高能耗建筑,仅住宅及公共建筑的供暖空调能耗就占全国全年总用电量的近30%,在冬夏季节供热和空调使用高峰期,其用电量更高达42%左右。由于大气环境的破坏,近几年夏季高温季节及冬季严寒等恶劣天气不断的增多,如不改变现有建筑能耗状况,预计到2010年全国需电量将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2. 建筑节能的当务之急

制定基本政策,夯实建筑节能基础要加大国家建筑节能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为建筑节能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全面掌握我国建筑能耗实际状况,做好建筑能耗统计、监测、考核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起草了《建筑能耗和节能信息统计体系实施方案》、《建筑节能监测体系实施方案》、《建筑节能考核体系实施方案》,修订了《民用建筑能耗和节能信息统计报表制度》。这些举措为建筑节能工作在我国的全面展开和高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建筑节能一定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激励政策,助推建筑节能发展建筑节能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经济利益驱动才会有持久的发展动力。国家应对涉及建筑节能的新技术、新建材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在创新投融资体制、设立建筑节能专项应用和奖励资金、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的经济和税收激励政策方面进行积极应对,如减少土地出让金收益、加大科研投入、减少营业税等;强制实行供热体制改革,使居住及公共建筑集中采暖按热表计量收费方式在各大中城市普遍推行,在小城市试点;鼓励采用蓄冷、蓄热空调及冷热电联供技术,中央空调系统采用风机水泵变频调速技术;加快节能门窗、新型墙体材料,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物的利用。

(2)强化系统管理,为建筑节能提供保证建设项目全寿命历经立项、建造、使用等不同阶段,过程漫长,涉及到建设单位、业主等多方利益,建造、使用成本控制涉及面广,单靠个人或企业难以调控。尤其对于公共建筑来说,业主、使用者、运行者之间相互分离,建设业主一般只关注项目的建造成本控制,忽视高能耗建筑在未来使用中,给业主和社会带来的高额费用;物业管理公司绝不允许使用中的节能措施影响客户生意,而使用者的节能只能是一种被动的使用成本控制,根本达不到全面节能、节约国家资源的目的。因此,要扭转只重视建造成本控制,轻视使用成本控制的状况,推行节能建筑、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进行工程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要依靠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全面立法,出台相关的经济激励政策,确立合理的设计规范,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将建设项目的使用成本控制工作强制实施于项目的决策、建造、实施及使用的每个阶段。

(3)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建筑节能产业提速建筑技术和建筑产品的发展都与建筑节能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建筑节能产业方面,不仅要围绕建筑围护系统以及空调、照明等设备系统开展节能,还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应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领域为重点,加强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研究与推广,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4)建筑节能一定要讲求经济效益。 采取建筑节能措施会导致建筑造价的上升,一般的,新建节能建筑的造价要比非节能的同类建筑的建造成本增加10%左右,节能投资(为节能而增加的工程造价)主要花费在建筑物的屋顶、外墙、外窗三大部位。研究表明,六层框架建筑是节能建筑与传统建筑土建造价的分水岭,节能建筑超过六层以后,建筑成本不断下降,价格优势突显;从总体来看,节能在材料和施工上增加的绝对费用以及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增加的比重不高,具体表现如下。①在围护系统方面,测算表明,外墙若采用多孔粘土砖加保温砂浆的构造,每平方米墙面面积节能投资约为15元;如采用水泥聚苯板做外墙外保温,每平方米建筑造价增加约60元,节能投资占工程土建造价的8.7~10%,投资回收年限约6~9年;如采用纤维增强聚苯板做外墙外保温,每平方米建筑造价增加约50元,节能投资占工程土建造价的7.4~9.6%,投资回收期约为5.6~7年。②外窗实施节能65%设计标准,以塑钢双玻窗取代塑钢单玻窗后,每平方米建筑造价增加约50元,节能投资占工程土建造价的8.0~9.6。采用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玻璃,在夏季,能抑制65%太阳能辐射不进入室内,并能保证透光率达到70%,能使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达到4℃~7℃,夏季空调可节电20%~30%左右;冬季隔热涂膜的特殊金属膜可使室内的暖气(远红外线)约90%不外流,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每年可节约20kg~40kg标准煤。③在墙体工程上,采用加气砼砌块自重减轻,房屋的整个承重体系发生变化,结构件的截面和配筋变小,基础的埋深变浅,并且因墙体表面较粘土标准砖平整,可减少抹灰厚度及建筑物自重,墙体造价不增反减,且使承重结构体系的工程造价得以节省。④在屋面工程中,采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水泥聚苯板等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取代传统的砼架空隔热板后,每平方米建筑造价提高约8~10元,节能投资占工程土建造价的1.5~2.0%左右。⑤供热采暖方面,在建筑物围护系统节能方面增加费用的同时,供热采暖系统方面会减少费用。根据试点工程的设计计算,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在围护系统方面造价增加了50元,是土建造价的5%;在供热采暖方面造价减少了40元,是采暖系统造价的18%。抵消后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只增加约10元左右,节能投资占工程土建造价的1%。⑥采用生态节能建筑技术,每平方米造价比一般高档住宅增加600~800元,但建筑在制冷、采暖等方面的运营费用可减少约30%,同时建筑舒适度和整体质量也显著提升。以地源热泵系统为例,它将中央空调系统、地板采暖和生活热水三种功能融为一体,使用免费的可再生能源向住户提供20℃~26℃的室内恒温,且兼有24小时的生活热水供应。安装中央净水系统,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增加成本不超过20元,但就饮用费来看,直饮水比桶装净水每吨要节省100余元。

4.结语

节能建筑的工程建造成本虽然比普通建筑工程的建造成本高5~7个百分点,但节能带来的长远经济效益,却远远超过这部分增加的造价。节能建筑不仅将改变人们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还将长期性地节约居住者和开发者的使用成本,对人的健康的意义是远远大于经济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杨锐,王兆. 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应用探讨[J].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7-11.

[2] 陈玉香. 环境温度对某深基坑围护结构内力与变形影响分析[J]. 昆明学院学报,2010(3):100-103.

[3] 岳立,牛晓婧. 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建筑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76-78.

[4] 王晶. 高等学校校园建筑节能设计[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6):157-158.

(作者单位:河南濮阳中房置业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付军平

第三篇:论建筑设计风格之认识维度

【摘要】简要介绍了建筑设计风格的含义及特点、复杂性、研究意义等,在时间、空间与纯度的三维柱状空间体系中系地分析了建筑设计风格,从而提供了探索建筑设计风格的继承与发展的新视角。

【关键词】建筑设计;风格;系统性;时间;空间;纯度

1 建筑设计风格的含义及特点

建筑设计是以人工环境为对象的设计活动,具体而言可以分为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建筑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要求,从而对人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及工作环境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改造,达到使用功能的必需条件和视觉环境的美好享受,建筑设计可以提高空间的生理、心理环境质量。建筑设计风格,则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者一个人的建筑设计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的内涵,从这一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

2 建筑設计风格的复杂性与研究意义

1)建筑设计风格属建筑设计的精神功能范畴,建筑设计史中不同艺术风格的产生、发展和变换,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并且往往与相关的空间造型设计的风格紧密结合,甚至与其他门类的艺术(绘画、音乐)和文学的风格息息相关,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共同发展形成了人类文明的艺术史。建筑设计风格通常是与某一地域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融入设计者个性心理体验,形成风格的外在和内在因素;然而,风格与上述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态的、变化的、流动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风格在突破自身局限、寻求各自发展道路的同时又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形成逐渐螺旋上升的生长轨迹。

2)纵观中外建筑设计史,各种设计风格层出不穷,无论是各地独具特色的传统风格,抑或放之四海皆准的现代风格,还是力求精神变革的后现代风格……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人目不暇接。作为设计者,对于建筑设计风格的清晰认识却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设计风格细分的定位研究缺失,建筑设计实践上艺术效果自然就会大打折;并不罕见的是提到中式,有人会忽略汉唐风格与明清风格之间的差异,论及欧风,也有人会无视南北欧之间的不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解决建筑设计风格定位的问题———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我们有必要从更加系统的角度认识建筑设计风格体系,理清建筑设计风格中的内在因素与文化脉络,从而更好地为设计创作服务,推动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3 风格的内在因素和认识维度建筑

设计来源于人类生活,建筑设计风格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建筑设计风格,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特点社会文化逐步积淀,最终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地理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同时融入设计者的创作构思综合而成。所以每种典型的建筑设计风格都强烈反映地域特色与时代文化。传统建筑设计风格理论,往往主要以历史时期的划分作为风格分类的主要脉络,同时对于地域文化因素进行辅助说明,形成近乎一维(时间或历史)的建筑设计风格认识。更进一步,中国的前辈建筑教育家梁思成曾按照“古”“今”“中”“外”四种特征,把设计分为四个档次———以“中而今”为上,次之“西而今”,再次“中而古”,以“西而古”为下;这种划分方法综合时空两种因素,清晰明了而长期为业内共识;显然,“古”与“今”为时间(历史)维度,“中”与“外”则为空间(地域)维度,对于建筑设计风格的认识无疑向前进了一步。系统认识建筑设计风格,不能一味的着眼于多变的形式,而应更多分析建筑设计风格背后的地域因素与时代因素,形成既有整体又有局部的系统性建筑设计风格认识。

4 建筑设计风格系统的特征解读与分析

1)建筑设计风格系统的基本维度与含义分析。空间(地域)维———人类文化有很强的地域联系(连续及差别),建筑设计风格也是如此,这种地域之间的联系构成建筑设计风格细分研究基础与基本认识维度。例如从地域角度研究:东亚—中国—华南—岭南的风格序列,从中探寻文化脉络与文化发展走向。不难看出,空间(地域)维度的连续性使其分布在风格系统的圆周之上,颇似简化的地理时区划分。

时间(历史)维———由于社会生活因素的变化,不同地域的建筑设计风格不断变化发展,依照自己的规律不断前行,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建筑设计风格的历史延续性,比如就中原地区而言,由于社会生活的延续性,建筑设计风格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的变化轨迹。显然,时间(历史)维由于其单向性使其呈直线与空间(地域)维平面正交。

纯度维———建筑设计风格系以特定某一地域某一时代的风格为典型蓝本(最纯粹的设计风格),比如明清苏式小木作风格,继而由于表现手法不同产生此风格特征明显程度不同的建筑设计作品,可视为风格纯度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既与技术手段进步有关(比如以不锈钢代替木质的中式冰纹屏风),也与设计表现手法的突破有关(比如突破传统设计构图的对称性限制)。不难理解,通常所谓“现代中式”的“现代”是一个纯度的概念,而非时间(历史)的概念。显然,对于特定地域及历史时期的风格,设计作品的创造性和设计师的水平更多体现在对于既有风格纯度的把握上,比如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比之十分明清苏式风格设计,设计五成的明清苏式风格设计更难把握,也更有创造性和挑战性。

2)建筑设计风格系的特征几何面。按照上述分析,建筑设计风格系为规则的柱状空间,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特征几何面深入认识其空间秩序,时间秩序与纯度秩序。其中,同空间(地域)面表现为过时间轴的半平面,此面上所有设计风格的地域特征相同,而时代特征和纯度特征(明显程度)则各不相同;同时间(历史)面表现为系列的水平圆形平面,此面上所有设计风格所处时代相同,而地域特征和纯度特征(明显程度)则各不相同;同纯度面表现为系列同心圆柱面,此面上所有设计风格纯度特征(明显程度)相同,而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则各不相同。

5 结语

建筑设计风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同时不同地域与历史时期建筑设计风格的对立与统一,推动着建筑设计发展的历史进程。正如某知名广告所言“灵感在于创造,更在于传承”,通过对各种建筑设计风格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与认识,我们可以探寻设计文化历史脉络,掌握其设计内在规律,准确进行设计风格定位,在当今信息时代设计多元化的格局发展中正确对待设计风格的国际化与民族化、技术化与艺术化,促使建筑设计推陈出新,不落窠臼,推动建筑设计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06.

[2] 殷 丹.设计风格的矛盾性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

[3] 廖风华.基于PCCS色系之装饰设计色彩规律再认识[J].室内设计,2009(10):8.

作者简介:

录海永、1964年2月、男、郑州市金水区人、助理工程师、工作于河南新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刘延庆、1970年9月、男、河南省荥阳人、助理工程师、工作于河南新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作者:录海永 刘延庆

上一篇:数字农业论文范文下一篇:管理服务论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