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语言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筑语言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当代建筑界面充满了深浓的生态意识,本文从“建筑立面”、“建筑屋顶”等视角,对注重生态与可持续的建筑界面形态进行分析与归纳,提出了“双层表皮”、“可启屋盖”等10种建筑界面的生态语言。

第一篇:建筑语言论文范文

传统建筑装饰语言属性分析

摘 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自国外而来的建筑装饰文化同我国的传统建筑装饰文化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碰撞。这就需要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语言的属性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外建筑装饰文化的融合,促进我国具有特色的传统建筑装饰文化进行的传承和发展。本文就传统建筑装饰语言的来源、特性、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等方面展开分析。

关键词:传统建筑;装饰语言;属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我国在建筑装饰方面的也呈现了出了一定的国际化倾向,中西方的融合逐渐加强。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只有充分的对我国的传统建筑装饰语言的相关属性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在更好的促进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的融合的前提下,保持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建筑装饰文化进行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创新。

1 传统建筑装饰语言属性的相关概念

1.1 传统的概念

就“传统”这一词汇而言,其主要是起历史相传而来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共同认识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可见,就传统而言,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和规律性。建筑装饰作为社会中的一种文化而存在,其与传统之间存在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内在的联系,其在成为传统建筑装饰之前,必然有一段被广大群众接受认可的过程,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沉积积累之后而成为一种传统建筑装饰。

1.2 建筑装饰语言的内涵

建筑装饰语言在根本上说,其实表达建筑的一种手段,该手段是在建筑装饰实践活动中,经过长期的创造和总结而来的。建筑装饰本身是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物,同时具备一定的技术性、艺术性、实用性、审美性等。建筑装饰语言作为建筑装饰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兼具上述建筑装饰的几大特性。可见建筑装饰语言是双重的统一载体,是行和义的的结合体。在这里行主要是指建筑的形式、材料、空间等,义主要是指其所要向人类传达的思想和信息,即其所要表达的内容。

1.3 属性的概念

事物是一个具体的存在,在存在的过程中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性质,如形状、颜色等等,同时事物在存在的过程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个体,而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在一起,在联系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关系。事物的属性主要是指事物的性质及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的总称。就传统建筑装饰语言的属性而言,其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其来源、特征、内在规律等都是其自身属性的一部分。

2 传统建筑装饰语言的来源

一提及传统建筑装饰,人们普遍的思考方式是从审美的角度进行理解,可是翻开建筑装饰的相关记载查看其演变历程可知,其来源并非仅仅是单一的审美功能,而是在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基础上,综合发展演变而来的。首先,传统的建筑装饰源于其使用价值,是对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一种满足,使建筑更加的坚固耐用。例如,高邮龙虬庄遗址中的杆栏式建筑,为了解决防潮的问题,在地面所进行的蚌壳面的铺设。其次,传统的建筑装饰来源于中国传统“巫”文化的体现,以满足人们对于情感和精神力量的追求。例如,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红烧土颗粒铺设的活动广场,该处的红烧土颗粒已不是就其使用功能方面的需求而铺设的,而是与原始的巫术礼仪行为有关。最后,传统的建筑装饰在一定程度来源于对于美的追求,从而满足其自身的心理愉悦。可以说对于美的追求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这种审美意识有着一定的傳承和继承性。例如,在建筑构造中的对称原则即是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增强而产生并得到传承和发展。

3 传统建筑装饰语言的基本特征

传统建筑装饰语言作为语言符号的的一种,其必然像其他语言一样,具备可解读、可传递、可归纳以及可演绎的基本特征。这有在具备这些特征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对建筑装饰语言进行积淀、传承、演绎,使我国的传统建筑装饰语言真正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同时,传统的建筑装饰语言作为建筑装饰的外在体现,建筑装饰在发展的过程中深深的嵌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印记,因此传统的建筑装饰语言也同样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无论从题材、样式、色彩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伦理性和等级性。另外,在传统建筑装饰发展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但是在整体而言,均呈现出一定的统一性和继承性,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大环境的印记,均是对传统的建筑装饰的积淀、传承和发展。

4 传统建筑装饰语言的内在规律

传统装饰语言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深受我国传统文化及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其内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装饰题材的选取及造型设计等两大方面。就装饰题材的选取而言,在对装饰题材选取的过程中均细致而慎重,这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对相关题材的神圣理解。在对主题的表达上均正大而鲜明,并在表达的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平和、谨慎、严肃的氛围。在对装饰题材的寓意上均体现着祈福纳祥的寓意,以求平安吉祥,在这方面的表达上一般是通过谐音的利用、符号化的题材、隐喻的表达等来实现。就造型设计而言,首先是在利用线条的过程中曲直相结合使用,从而表现出刚柔相济的视觉美感。其次在造型设计中充分利用动态的设计,以求动静互生,从而实现我国建筑崇尚的稳固与和谐的审美标准。最后,在造型布局的过程中,充分讲究疏密相间、离合互应的装饰意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

5 结语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语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古代社会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只有对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语言的属性进行相关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够对我国的传统建筑装饰文化进行良好的传承和发展,更好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装饰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大平,顾威.传统建筑装饰语言属性解析[J].建筑学报,2012,06:49-52.

[2]高丽.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语言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门窗,2014,01:396.

[3]李丽,贾晓浒.内蒙古地域建筑装饰艺术特征研究[J].华中建筑. 2014(05).

[4]李艳红,吴尧.无锡传统建筑古村落——荣巷故里 灰塑研究[J]. 大眾文艺. 2013(04).

[5]吕海雪. 细节决定品质:室内空间与装修设计的细节关联[J]. 现代装饰(理论). 2012(01).

[6]吕海雪.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梅县大新城客家“围龙居”装饰设计中的创新理念[J]. 小城镇建设. 2008(04).

[7]王素芳.传统民居中的文化意识[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24).

[8]郑海晨.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语言刍议[J].中国科技信息. 2007(07).

[9] 魏大平. 传统建筑装饰的更新应用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0.

[10]朱盈. 赣南客家祠堂装饰艺术研究[D]. 赣南师范学院 2010.

[11]杜海斌. 民族传统精神在中国建筑现代化过程中的表现[D]. 合肥工业大学 2007.

[12]罗剑. 家具的环境特性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7.

[13]杨昌鸣,汝军红,陈雳. 保护及利用与城市生活有机相融——天津静园(溥仪故居)保护利用规划[J]. 建筑学报. 2006(06).

[14]张天洁,李泽. 西方近代公园史研究刍议[J].建筑学报. 2006(06).

[15]蔡永洁. 空间的权利与权力的空间——欧洲城市广场历史演变的社会学观察[J]. 建筑学报. 2006(06).

[16] 陈伯超. 中国近代建筑的中国观——以沈阳近代建筑为例[J].建筑学报. 2006(06).

[17]丁明达.新中国驻外使馆建筑发展历史回顾[J].建筑学报. 2006(06).

[18]Jiangsu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总体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 2006(06).

[19]沈国尧,孙万文.从广州到兰州——大学校园规划的反思[J].建筑学报. 2006(06).

作者:菅莹莹

第二篇:建筑界面的生态语言

摘 要:当代建筑界面充满了深浓的生态意识,本文从“建筑立面”、“建筑屋顶”等视角,对注重生态与可持续的建筑界面形态进行分析与归纳,提出了“双层表皮”、“可启屋盖”等10种建筑界面的生态语言。

关键词:建筑立面; 建筑屋顶; 生态语言

Key words: building facade; building roof; organism's habits language;ecological language

文献标识码:A

建筑界面是建筑的外在形态,是使建筑空间从自然界无限连续空间中分离出来的决定性要素,建筑界面由建筑立面与建筑屋顶组成。在生态与可持续理念的影响下,建筑界面形态构思力求能够反应生态的内在要求,如使建筑最大限度地获得日照、采光、通风以及节约建筑能耗等;另外,建筑界面与各种相关技术的整合,也代表了当代建筑的发展方向,这种重技术的倾向使得当代建筑界面形态更加理性与生态。

1建筑立面的生态语言

建筑能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这种感受来源于形态。建筑形态与语言、符号等本无联系,但在如何表达思想、情感这一意义上,建筑却象语言学一样,有一种系统化的、可以诠释某种信息的符号系统,因而形成了建筑的语言符号体系。当代生态建筑立面更是处处充满了理性与诗意的生态语言。

1.1 双层表皮

双层围护结构是当今生态建筑中所普遍采用的一项措施,被称为“可呼吸的皮肤”。通常,“双层表皮”的内层是普通意义上的建筑界面,拥有建筑围护功能以及可正常开启的窗扇;而外层界面主要起附加作用,如为建筑遮挡不稳定的猛烈气流;两层界面间安置防止阳光直射的百叶。而内、外两层界面间的空气又充当了建筑内部空间的气候缓冲区域,使建筑内部拥有更为舒适的气候环境。双层界面在减低建筑能耗、实现建筑生态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建筑形态,增加了使用者对建筑空间层次的体验。如德国埃森的RWE公司塔楼,是一座拥有双层玻璃表皮的圆柱形建筑。该建筑的内外两层玻璃间距50cm,有利于空气的流通,并安装了一套遮阳系统。内层玻璃可以自由开启,外层玻璃阻挡高空的风力,因此其内部工作间可以享受自然的空气却不必担心高空猛烈的阵风。这一生态与诗意构想使大楼基本上放弃了昂贵的机械空调,也节约了能源。此后还有盖茨大楼、吉宝欧文化中心等等,更是“双层表皮”充满智慧与诗意的完美表现。

1.2 立面复合

建筑外表不再是一张单一的“膜”,建筑立面可利用檐廊、柱廊、构件凹凸、构架、构造墙等多种手法,创造一个开放的、有层次的“立面空间”,该手法不仅“软化”了建筑立面设计、增加立面的景观层次、加强了建筑与环境的对话,更重要的是立面也具有了生态调节、遮阳等多种功能。如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办公楼,在西向建筑主入口处设计了一面大尺度的防晒墙。这面由混凝土制成的防晒墙完全与建筑脱开,在夏季与过渡季节,可以完全遮挡西晒的直射阳光;防晒墙与建筑主体之间的空隙有利于室内空气的流通(拔风作用)并可保证主体建筑室内的均匀天光照明。在冬季,防晒墙能有效地遮挡西北风,从而有效缓解外部气温对建筑内部的影响。“立面复合”的设计手法和细部处理给人们以诸多新颖的感觉。

1.3 立面绿化

界面绿化是指利用植物的美学、生态学和能源保护等方面的优势,将植被与建筑的表皮相结合,进而达到绿化、美化及生态的目的。从生态学的角度讲,墙面尤其是垂直墙面是建筑实现生态化的薄弱环节。因此,如何解决墙面的保温隔热问题,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立面绿化”是有效的途径之一,绿化犹如为建筑穿上了一层绿色的外套,在夏季能对室内空间与建筑外墙起遮阳作用,同时减少外部的热反射和眩光进入室内,在冬季成为建筑的附加保温层;绿化的立面使建筑拥有看起来更自然的外观,同时软化了城市“水泥化”的僵硬形象。“立面绿化”已成为广泛使用的建筑生态化和建筑美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1.4 可调界面

依据环境可以进行自我调节的建筑界面是当代建筑在高技术条件下实现生态化、节能化的新措施。1996年,欧洲的30多位著名建筑师共同签署了《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中应用太阳能的欧洲宪章》,其中曾对建筑界面做出过如下的陈述:建筑外墙对光、热和空气的穿透性以及墙体本身的通透程度必须是可调控的,即能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的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其建筑立面的设计就是利用照相机光圈可调原理。努维尔在窗户上装入了按照阳光的强度调节进光量的装置,建筑主立面覆以隔栅,形成单元格式立面构成,每一个单元格里都清晰可见控制调节的电子线路板,充分体现出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关于这座与众不同的建筑,努维尔曾这样说过:“传统的建筑是以固定的体量作为基础。这里边没有注意到光的首要性——正是光使我们能够看到建筑;并且它忽视了光的可能性以及它的多样性,一旦你理解了光是如何的丰富多变,并且感受到它的丰富性,你的建筑语汇就会立刻变得不同,这是许多经典建筑所没有想到的。这样,一个暂时的建筑变得可能了——不是因为暂时的结构,而是因为光随时改变着建筑的形态。”

1.5 遮阳构件

当代的生态建筑对于遮阳设计非常重视。良好的遮阳设计不仅有助于节能,符合未来发展的要求,而且遮阳构件还具有使建筑趋于人性化的作用,透过精致的细部设计充分展现材料特性与细腻的尺度,改变人们对于“工业时代”机械美学冷冰冰、缺乏人性化尺度的看法。当代的建筑遮阳形式有横向的或纵向的遮阳格片,有可以塑造震撼的室内光影效果的布幔遮阳,也有角度自动可调、遮阳不遮光的百叶窗帘。不同形式的遮阳构件适用于不同的地区和建筑,而且对于建筑立面具有不同程度的装饰效果。如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弗雷尤斯地方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在向阳的一侧设计了一组银色的遮阳板,用来阻挡夏季酷热的阳光。阳光透过遮阳板的缝隙投下缕缕的光斑,犹如谱写一曲动人的旋律。曾几何时,遮阳构件已被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建筑师广泛采用,成为生态建筑立面典型的形式语言。

2建筑屋顶的生态语言

与建筑立面一样,建筑屋顶也是建筑界面的一部分,建筑屋顶的生态化也应该采用理性的生态设计与感性的艺术创作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将生态学的原理落实为可操作的建筑形态模式语言,建筑屋顶便拥有了丰富多彩的,多种功能与动态相结合的外部表现形式。这样,我们的建筑不仅具有优美的屋顶形态,更有生态与形态相得益彰的完美意境。

2.1 可启屋盖

早在古罗马时代,就有中心庭院的雏形。采用可开启玻璃顶的现代中庭空间更具气候的调节性。夏季,屋盖开启,中庭在烟囱效应的作用下,经由“可呼吸的外墙”流入外界的新鲜空气,循环后由中庭上方排出。冬季,屋盖下降,室内的通风主要靠建筑的外墙来实现。在整座建筑的生态循环中,“可启屋盖”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德国柏林盖茨总部、日本松下电子公司信息交流中心等,均采用了“可启屋盖”的设计策略,“可启屋盖”不仅保证了这个开放、透明的工作场所的高质量室内环境,同时也创造了与生态共辉的优美建筑外部形态。

2.2 漂浮屋盖

“漂浮屋盖”是当代建筑经常采用的形态构成手法,其特点是以附加整体性屋盖“笼罩”在由功能自然形成的建筑屋顶之上,“漂浮”的上屋盖与建筑自然屋顶之间形成部分“灰空间”,该空间区域也具有气候缓冲、遮阳等功能。同时,由于“漂浮”屋盖摆脱了与建筑平面的必然联系以及空间限定的模糊性,大大增强了建筑对人行为活动的包容性,建筑形态更为自由。如屈米设计的弗雷斯诺国立当代艺术学校,用一个巨大的屋顶将新旧两部分整体罩盖,形成一个半室外、半室内的空间区域。该区域因具有优美的空间形态、良好的气候条件和适宜交往的特质倍受到人们喜爱。

2.3 屋顶花园

1926年,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勒·柯布西耶出版《建筑五要点》,其中就有关于建筑屋顶绿化的内容,其本意是要恢复被房屋占去的地面。屋顶绿化对城市景观、环境以及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等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当然,屋顶绿化必然会对建筑室内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可以减少夏季和冬季的温度波动。此外,屋顶绿化还可与城市广场、花园等公共开放空间相结合,逐步走向城市化,向城市开放,向普通的公众开放,也是当代屋顶绿化的发展趋势。法国波尔多的梅里纳克航空管制中心便是“屋顶花园”的优秀代表,该建筑最大胆,也是最吸引人的就是一个庞大的几乎插入地下的斜面屋顶。屋顶上种植了大量的灌木,从一个角度看过去,建筑宛如一座坡地花园,“屋顶花园”的设计赋予了建筑独特的个性——自然、开放、亲和力强。

2.4 架空坡顶

“架空坡顶”是当代常用的建筑形式,开口倾斜的架空屋顶内能形成热压对流,即使在无自然风的条件下,架空坡屋顶也具有良好的隔热和自身散热调节性能。坡顶或陡或缓、或长或短;形态多变,色彩纷呈。因而,架空坡顶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生态与可持续的建筑形式语言。较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当属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的“管式住宅”。“管式住宅”实际上是把烟囱拔风原理应用于剖面设计中,在低层高密度的住宅群体中,既可在户内创造小型化的阴影户外空间,又有效地解决了室内空气流通的问题,并产生了直接反映地域气候特征的优美建筑形态。

2.5 通风塔体

利用竖向连续空间的“烟囱效应”,在大体量的建筑中设置高出屋面的通风塔,实现室内的自然通风,降低能耗。与此同时,通风塔体也创造了独特的建筑形体特征。建筑师肖特和福德设计的英国莱切斯特的蒙特福德大学机械馆,是综合利用了风压及热压从而实现建筑自然通风的实例。建筑师将建筑庞大的体量分割成小块,这样既在尺度上与周围古老街区相协调,又能形成一种有节奏的韵律感,可谓匠心独具。

3结束语

充满生态的建筑界面是在传统的、静态界面创作理念的基础上,借鉴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将建筑界面表层视为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有机生物体的表皮,进而运用技术手段和多样化的建筑形式来创新建筑形态语言,实现建筑节能等生态综合目标。其界面形态的新颖性、地域性和功能的必然性,正在孕育形成我们时代风格的特征性。这种开放的、多样化的界面形态特征,正在以一种模式化的生态语言,赋予当代建筑以独特的艺术与可持续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西班牙]帕高·阿森西奥著.生态建筑.侯正华、宋晔皓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李冬华著.高技术生态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3] 周浩明,张晓东著.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4] 韩靖,梁雪,张玉坤.当代生态型建筑空间形态分析.世界建筑.2003,08:80-82.

[5] 李哲,曾坚,肖蓉.当代生态建筑的美学新模式.新建筑.2004,03:62-64.

[6] 张蔚,魏春雨.建筑复合界面初探.南方建筑.2004,06:33-36.

[7] 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8] 石孟良,彭建国,陈亮.建筑生态化设计教学新体系.建筑学报.2007(1):9-11.

作者:马 平 石孟良

第三篇:建筑表皮设计与材料语言的探讨

【摘 要】建筑表皮设计与建筑材料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建筑表皮发展的认识和建筑表皮设计材料的分析,探讨了建筑表皮设计与建筑材料语言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表皮;材料语言

建筑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艺术表达形式,建筑表皮不仅为室内空间提供必要的保护和私密性,而且在审美和文化方面构成一个城市的视觉印象,故比较引人注目的建筑表皮会在瞬间传递出关于建筑的第一信息,因不同的建筑表皮材料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建筑表皮设计与建筑材料语言之间的关系。

1 对建筑表皮发展的认识

建筑表皮在广义上讲是指建筑的外观,在构成建筑的诸多要素中,建筑表皮给人的印象最为直接和深刻。建筑表皮的具体做法和最终形式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下的建筑水平和审美倾向。基于新技术、新结构和新材料的发展,建筑表皮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相对独立存在的建筑设计要素,表皮成为一个连贯的覆盖整个建筑的抽象元素,在强调独立个性的当今社会,明确又强烈地表达着建筑师的观点。美国建筑师亚历山大最著名的《建筑模式语言:城镇、建筑、构造》一书中写到:“当然,你无论选择何种饰面材料,都应该使外墙表面能吸引你去抚摸它和依傍它。”【1】建筑表皮的各种形式、内容经由视觉转化成信息,就成为我们所认知的“建筑形式”,建筑形式经过有目的的设计将转化成建筑的意义。拿最近的世博会来举例,英国馆是风中的“蒲公英”,日本馆是会呼吸的蚕宝宝,马德里馆是能调节冷暖的“竹屋”……一位建筑师这样评价世博会的建筑表皮:它可识别材料的质感,可识别技术的创新,可识别理念的逻辑,可识别发展的方向,可识别建筑师的性格,可识别一个国家的态度。这些建筑表皮赋予建筑生命和灵魂,也是当今社会多元化和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特征要求的体现,设计充满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注重建筑表皮的材料以及构建的艺术表现是其一,反映信息时代特征的媒体化建筑表皮是其二,其三是探索积极调节而不是被动保护的建筑表皮【2】。可见,未来建筑表皮发展的趋势是可持续、环保、节能以及与功能和文化及艺术的表达相关联的表皮,这些都促使建筑表皮的设计者将日益变化的功能需求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深入研究和思考。

2 对建筑表皮材料的掌握

随着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的不断发展,建筑表皮和建筑形象也显现出一种多姿多彩的景象。各种各样的材料让我们眼花缭乱,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那么如何确定建筑表皮的材料表达建筑的功能和宣泄建筑设计者的情感就是直接面对的问题。

2.1 掌握建筑表皮材料语言的必要性

对于建筑表皮而言,材料是不可或缺的漂亮时装。当材料特色在一种非常规的条件下得以表现或者材料通过一种难以预见的新方式使用时,建筑就会出现崭新的形象,使人耳目一新,故建筑表皮设计中要充分挖掘建筑材料的艺术表现力。赖特指出,“每一种材料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材料有自己的故事”,“对于创造性的艺术家来说,每一种材料有它自己的信息,有它自己的歌”。丹尼尔·李布斯金则说,“每一种材料自有其语言和诗意……建筑师能用它们达到更高的目标,表达想法与情感、诉说故事、描绘历史”。可见,每种材料都有各自独特的设计语汇,建筑表皮设计中,材料的变革与发展将会引起建筑形式的变革,一件优秀的建筑表皮作品与建筑材料的选择一定是息息相关的,建筑材料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材料历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里程碑,历史上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都是以材料名称作为标志的,故每个建筑师都应该把握好材料语言。

2.2 掌握建筑表皮材料的表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选择具有多样性,如木、石、砖、钢、玻璃、混凝土、树脂覆层、新型耐久涂料、纸、薄膜、软合金等。其中包括对传统材料的创新运用和不断产生的新型材料,这些给建筑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创新空间,使得建筑表皮具有潜在的表现力。如上海世博会中英国馆用的“亚克力”,显示发光效果的LED点被分散在亚克力条内,通过电脑控制实现了建筑表皮无限变幻的可能;西班牙馆的藤板、马德里的竹质、万科馆的麦秸秆、波兰馆的木质等给建筑表皮注入了浪漫和自然的气息;卢森堡馆用的耐候钢等每一种材料都释放着属于自己的语言,每种材料都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这种语言有无限的发展空间。故有人说,材料是历史的、现实的、表现的,同时也是象征的。我认为没有某一种材料是更现代的,没有一种材料是更传统的,关键是要看如何使用它,对建筑来说,不同的建筑应该有不同的材料表达,不同的材料应该反应出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

2.2.1 砖

砖,古老而传奇。传统的砖是泥土在高温之下烧结而成的建筑材料,是自然而永恒的。中国古代的建筑体系里,木是作为结构支撑体系的,砖和瓦是作为围护体系的,砖围绕在我们周围,瓦在我们的头顶。阿尔瓦·阿尔托说“砖随时间的推移会沉淀出美感,人们可以读出它的年龄就象认识树木一样。”因此,砖是传统建筑表皮肌理的主要构成材料,如乌拉圭一个教堂的砖墙,时间与光线都给我们留下永久的回忆。另外,砖小巧、轻盈的体形,排列起来独具逻辑性,甚至连最简单的墙壁也能因他的排列使得韵律变得丰富多彩,常采用的方式有缝隙交错中的十字缝、五出五进等,看面排列中的三顺一丁、两顺一丁、五顺一丁、一顺一丁等排列方式,还有马莲对、担子勾、狗子咬、三破中、小联山、大联山等;复杂多变的图案构成方式有倾斜旋转中的人字纹、柳叶人字纹,单元重复图案的如万字锦、双笔管做法、褥子面、套方、步步锦等。今天的建筑表皮设计中常用的外贴面砖、外挂仿石装饰板等做法可谓异曲同工。借鉴、学习和运用传统建筑砖装饰的肌理构成手法,能使建筑呈现出更为丰富多样的立面形式,增进建筑表皮设计的传统文化内涵【3】。

2.2.2 木材

木材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较早的建筑材料之一。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美观、加工性好等特点,但是作为建筑表皮设计材料,木材颜色给人以温暖感;木材的高明度给人以明快、华丽、整洁和高雅的感觉,明度低的则给人深沉、厚重、沉静、素雅、豪华的感觉;纯度高的木材有华丽、刺激、豪华的感觉,反之则有素雅、厚重、沉静的感觉。木材表面的纤维切断后表现出的无数个细胞凹槽,反射的光泽有着丝绸表面的视觉效果;纹理和节子是天然形成的图案,能够让人们产生一种亲切感。木纹是由大体平行但又互不交叉的图案构成的,能够让人产生流畅、井然、轻松、自如的感觉【4】。另外,其触觉特性远比金属、玻璃、混凝土和石膏为好,且木材环保性强,可持续性强,节能保温,且容易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融入到自然的形象中,这样木头的建筑跟树林,色彩和质感能够达到一个非常自然的表情,故木材将是未来建筑表皮设计的一种重要材料。

2.2.3 混凝土

在我们的印象里混凝土是粗糙的、灰色的,但在把混凝土和其他的材料以合理的比例混合使用时,清洁的混凝土表面与同样精心制造的木材或金属结合在一起,或是对混凝土进行光和影的巧妙处理,这样就能看到混凝土细腻和柔软的一面,使得他作为建筑表皮设计材料呈现出的“素”和“静”更加自然。

2.2.4 玻璃

玻璃不仅具有澄净、透明的特点,而且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玻璃出现了微晶玻璃、抛光嵌丝玻璃、槽型玻璃、玻璃砖等不同种类;玻璃外观上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是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的表面處理有上釉、酸刻、喷砂、丝印等方式,这些新技术以及玻璃优良的绝缘性能和荷载潜力使得玻璃既可以柔弱,也可以坚强,给了我们无限的选择,建筑表皮的表情因带有网格或其他图案,传达出更加丰富的信息和含义;建筑表皮的肌理也因透明程度的不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5】。

2.2.5 金属

金属能够被弯曲、扭转、以及变形,却不影响本身的性能,并易于加工,正因为金属的这种延展性与柔韧性而被建筑师作为建筑表皮设计所利用,如铝合金、钛锌合金、铜等金属材料的合金幕墙或屋面板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典型的建筑表皮有:在古根海姆博物馆设计中,金属冲孔板作为建筑表皮,带来了可供想象的奇幻空间【6】 ;瑞士巴塞尔火车站附近的沃尔夫信号塔,六层高的混凝土外被20厘米宽的铜片包裹着,铜片的光亮感与周围铁路的锈迹斑驳的环境形成对比,在窗户的位置翻起的铜片,使光线和景观进入到塔里,夜晚,从窗户翻起的铜片中透出的灯光,又透露出建筑的尺度。

2.2.6 其他

除以上材料外,建筑师在建筑表皮设计中常常使用的材料还有以下几种:①竹类,此类植物生长快,可再生能力强,生产周期短,纹理通直、色泽淡雅、材质坚韧、资源丰富,且是一种可持续性材料资源,很多建筑师尝试引入竹子作为单体建筑的皮肤。②玄武岩,作为表皮材料,白天阻隔、吸收太阳热量,晚上将其释放出来,可平衡昼夜温差。美国加利福尼亚的道密纽斯酒厂设计就是把附近可采集到的天然石块,装入金属丝编织的“笼子”中,形成尺寸较大的、形状规则的“砌块”,形成建筑表皮,这种有绿色、黑色等不同颜色的玄武岩墙,与周边景致优美地融为一体【7】。③高分子膜等。

综上所述,木材给人温暖,钢材与玻璃有现代感,马赛克很艺术,耐候钢的复古……不同的材料显示着它们不同的性格与情感,也向我们展示建筑的不同特征与功能。对于建筑师来说,材料是他们手中的利剑;对于材料来说,建筑师是它们心中的灵魂;究竟是灵魂找到了利剑;还是利剑成就了灵魂?实际上在这个重要的环节当中,用建筑材料构造很重要,一是材料再造;二是建筑设计中的材料策略;三是建构与材料;四是绿色建筑与绿色材料;五是新材料+新技术=新建筑。故我认为未来建筑材料的发展有几个重要方向:一是易于回收,二是提升他的物质性质,三是原材料来源广泛,四是生产过程更加环保。

2.3 建筑表皮的设计与材料语言的探讨

通过材料的运用,建筑表皮具有多种表现形态,这些表现形态通过视觉转化后的形态作用于人的心理。从远古时代朴素和本真的建筑表皮,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性建筑表皮,工业化时裸露、单调乏味的建筑表皮,到如今多元文化时代,数字信息技术使得建筑表皮呈现出多元化,可以看出建筑表皮的发展受到意识形态和技术的影响。结合当前时代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建筑表皮的材料语言创作表现出自由化倾向,这个倾向也在一些重要标志性建筑中表现出来,如国家大剧院的“水泡”,国家奥运场馆的“鸟巢”、“水立方”等这些崭新的建筑立面形象,无明确几何界限的建筑造型,体现了不同于传统墙面的自由化视觉特征。这些依赖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建筑表皮与社会文化也息息相关,因此表现出建筑表皮材料语言创作的第二个倾向:文化情感倾向,即这些建筑表皮的“表情”不仅消除了视觉上的枯燥,还关照了人的情感和心理,设计了一种建筑隐喻,宣泄我们的感情,表达我们的思想,从而使得建筑表皮具有了生命力。如广州歌剧院的外部形态犹如在平缓的山丘上放置的大小不同的两块“砾石”,立意来自于传说中屹立于珠江中的海珠石——广州的镇城之石,故称“圆润双砾”。第三个倾向为生态化倾向。即建筑表皮和材料的表现都力求“天人合一”的一种境界,应用地方材料,合理利用地方环境。如伍崇在设计悉尼歌剧院时从环境出发考虑建筑造型,断面上一连串的圆柱体显示“系出同门”的感觉,他称之为自然中的激浪拍岸。建筑师在表皮设计中要实现这三个材料语言创作特征,与材料的物理属性、化学属性、生态属性和视觉属性密切相关。建筑师往往是在把握和了解材料物理和化学特性的基础上,赋予材料以理念,展现材料的审美价值,促进整体视觉形象的表达,实现材料与人的良好沟通。建筑材料的視觉特征主要体现在材料的形状(包括在形状上的独立与分离,或扭曲或增减或旋转的变化以及断裂的形式)、色彩(包括运用材料固有色、环境色、设计色以及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变色彩的方式)和质感(或匀感、或混杂、或透明和对表皮进行软化等)三方面,他们直接赋予建筑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视觉效果【8】。这些都使得建筑创作变得更加自信,表意更加丰富和深刻。

建筑的表皮设计离不开建筑材料的支撑,建筑材料也在制约和限制着建筑师表皮设计的工作,建筑材料的发展为建筑师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前景,建筑师对建筑材料的惰性认识又阻碍了创作的提高。故对建筑材料的认识不能够只停留在静态的水平上,应不断追随建筑材料发展的脚步,不断更新自己对材料的认知,有时甚至是彻底颠覆自己的材料观念。唯有如此,创作才会永无休止;惟有如此,创作才能与时俱进, 开放发展。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2]孙超法,当代建筑表皮设计的三个趋势,建筑创作,2007.1

[3]郭敏帆,传统建筑砖装饰的肌理构成手法,低温建筑技术,2009.7

[4]刘雁,张建新,周宝国,环志中;现代木结构建筑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初探;江苏建筑;2005.3

[5]石媛媛,当代建筑表皮的多样性,山西建筑,2010.01

[6]何可明,金属材料在建筑表皮中的应用及其反思,建筑与文化,2010.3

[7]孙凤明,武国平,王晓健。当代建筑师对建筑表皮原生性材料的探索,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011/14529.htm,2010.10.27

[8]张金歌,现代建筑表皮材料的语言表达,中外建筑, 2009,7

作者:王美龙

上一篇:文物保护论文范文下一篇:勘探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