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科技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建筑科技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在如花似锦的傣族村寨,一幢幢形式独异的竹楼隐现在翠竹蕉林之中,曲折的小径联系着幢幢竹楼……西双版纳州位于云南省正南端,是云南省唯一一个国土面积完全位于热带地区的州市。在这里世代居住着傣族同胞,竹楼就是他们的安栖之所;而傣家竹楼也成为西双版纳最突出的地理标识。

第一篇:建筑科技论文范文

论建筑业科技成果推广创新

[摘           要]  当今,建筑科技成果不断推广,但其推广仍存在诸多困难。我们要依据现实问题,作出科学的发展规划,在完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并健全服务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通过采取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增加资金投入。针对建筑业科技成果推广创新展开以下研究。

[关    键   词]  建筑业;科技成果;推广创新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柱,建筑业是其他相关行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先导行业。一直以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是外延型、粗放型,主要是拼人力、拼资源和拼设备,这样一种发展方向已然不适合现如今科技快速发展这一大趋势,在我国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今天,这种传统的发展方式不被提倡。在全国城乡建设的新时期下,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加强建筑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提高建筑业科技成果的含金量,在大力推广的基础上建立创新型国家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使建筑业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全面提升,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此一来,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也更加有信心参与国际竞争。

一、建筑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含义

建筑业科技成果指的是具有新型、先进、实用价值等特点的科技成果,在产品、工艺、材料、设备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从而促进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这对我国科技成果的研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建筑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能够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行业技术获得进步,从而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以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个重大战略,加快“两个根本转变服务”国家重点科技目标的实现。科技成果推广的主旨是将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发挥成千上万科技工作人员的力量,将其大面积地推广并应用到农村和工矿企业中,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增长点,提升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达到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目的。

二、建筑业科技成果推广的现状和问题

(一)建筑业科技成果推广的现状

1.科技成果推广的管理机制

目前,为了加快建筑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在建设科技管理部门、中介机构和企业之间形成了相互协调的关系,其中,企业为主体工作机制。2000年建设部召开的全国建设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为了加快建筑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完善建设科技创新体系。一是政策研究制定创新体系,主体为建设科技管理部门;二是服务创新体系,主体为科技推广机构。由于各地推广力度不一样,即使政府大力推广科技成果,但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再加上,中介机构的成长过程比较缓慢以及企业推广模式的欠缺等诸多原因,使建筑业科技成果并未在实质意义上得到推广。

2.科技成果推广的管理体系

科技成果的有效推广是在以下三个管理体系相互合作的前提下形成的,即技术政策、技术公告、推广项目。其中,技术政策和技术公告属于政策层面,推广项目属于推广层面,由中介机构完成,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有利于工作机制职能的转变,符合政事分开的改革要求。但是,由于政府的推广不直接面对受众体,而且相关专业人才也比较欠缺,不能为应用企业制定专业性方案,因此,建筑業技术成果的推广工作缺乏针对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难以与企业发展相匹配,使得推广会和推介会成为政府舞台,缺乏实践意义。

(二)当前科技成果推广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建筑业科技推广中存在诸多不足,如市场竞争不够规范;科技推广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建筑科技研发与推广的应用机制有待完善;建筑企业欠缺科技研发的人才和技术,缺少专利技术;建筑前期勘察、设计与施工环节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工作相互分离等。

三、建筑业科技成果推广中面临的困难

(一)体制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原有企业赖以生存的研究开发机构逐渐被削弱了为建筑业提供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的功能,这对政府职能和创新链结构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此外,大学也自成体系开展技术研究,但选题与研究成果与生产实际、市场需求相脱节,使建筑业生产中迫切需要的成果供给短缺,导致建筑业科技链与产业链严重脱节,这给建筑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带来了非常大的阻碍,难以形成规模产业。

(二)市场困难

我国建筑业供给总量存在严重过剩的问题,企业常常陷入价格战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的关系中。再加上,行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都使得建筑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维持在较低水平,很多企业由于长期亏损,难以继续生存下去,不得不滞留在行业内,从而引发企业间的非理性化竞争行为,严重破坏了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则,导致市场经济失灵。企业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不遵循基本建设规律,从而使建筑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三)人才困难

在建筑业科技成果研发和推广的过程中,科技人员是主心骨,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由于我国的人才考核制度不够完善,当前从事建筑业科技成果研究及推广的科技人员队伍不稳,且数量不足,无法实现建筑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人才支持。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建筑业效率普遍低下,使建筑业科技成果研发和推广人才队伍的建设出现诸多问题,如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创新能力薄弱等,建筑业科技成果推广缺乏相应的智力支撑。

(四)信息困难

我国建筑行业由于自身发展的原因,使建筑科研、推广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仍未建立,科研机构与推广机构、科研创造者与传递者之间未能形成传播点,没有实现建筑业的运行机制的市场化,相应沟通和传递机制有待完善,使得大多数建筑业科技成果创造者未能与建筑业生产者形成有效沟通,致使建筑业科技成果无法与生产实际相衔接,更无法运用于实际生产中。

(五)资金困难

足够的资金是科技成果推广的经济保障,推广能否取得实际效果与吸引到资金有着紧密联系。推广所需资金甚至比科技研发所需资金要高出很多。目前,虽然我国建筑业科技成果推广所需资金形成了多元化的供给格局,但依然远远不能满足建筑业科技成果推广的资金需求。资金不足使建筑业科技资源浪费,这也为建筑业生产与发展带来了潜在的损失,再加上,由于不能形成“科研-生产-效益-资金-科研”的良性循环关系,使得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建筑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瓶颈”。

(六)产业困难

从产业角度分析建筑业科技成果推广存在的困难我们可以发现,根据建筑业的技术经济特点总结出如下几个科技成果推广中的产业困难:一是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每个建筑产品都是在多技术系统集成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建筑企业在空间上却处于离散状态,因此,建筑业不具有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优势;二是建筑業设施和材料具有复杂性和耐久性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进程;三是建筑项目的契约特性也是制约建筑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创新的重要因素。

四、建筑业科技成果推广创新对策

(一)完善相关政策

在建筑技术和技术创新特点的影响下,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对创新者权益的保护。因此,为了加大科技成果推广的力度,这就需要由政府来设定一些特殊权益,如将科技成果推广与提升资质、中标、获奖直接挂钩;在遵循企业资质标准的前提下,着力体现企业科技成果推广等内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制定规范和行业标准的前提下大力推广新技术,减少落后技术的使用率。此外,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会,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建筑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创新,能够很大程度上挖掘科技人员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科技人员在科技研发与推广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建筑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就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开放、竞争的用人原则。建筑企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创新,需要调动科技人员的研发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企业应完善物质和精神激励,制定科学的奖罚措施,对于积极参与、研发成果优秀的技术人员要给予重奖,在分析技术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回报,提高他们参与技术研发的积极性。此外,由于建筑企业正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可以将技术人员的研发成果作为技术股,鼓励技术成果这一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三)多渠道增加投入

建筑企业技术成果的推广与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必须采用多渠道、多层次的融资方式,减少技术成果在推广和创新方面的阻碍。一是企业应加强自有投入,建立科技投入体系,主要内容为企业科技发展基金和企业专项科技费;二是扩大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设立专项服务于技术研发与推广贷款资金;三是建立科技成果推广风险基金,政府可以鼓励公共机构为建筑企业提供科技成果推广资金。此外,因为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所以政府财政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对建筑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应大力支持公益科技成果的推广,在税收优惠、资金担保、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从而提高企业对建筑业科技成果推广投入的积极性。

(四)完善服务体系

一是对现有建筑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并完善建筑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机构,使其发挥应有的功能。二是培育民办建筑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机构。民办建筑企业运行机制高效、灵活,且生命力较强,政府应予以适时的引导和扶持。三是完善建筑业技术成果中介服务机构,真正将建筑业科技成果引入社会生产中,加强科技成果与实际生产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是科技成果最为直接的推广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宜明.建设科技成果推广机制的形成与发展[J].建设科技,2018(10):3-5.

[2]金维兴,唐晓灵,张建儒.中国建筑业技术创新体制研究[J].建筑经济,2018(9):17-22.

[3]赵雪凌.我国建筑业技术创新障碍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2017(4):87-88.

[4]叶耀先.建筑业技术进步和建设创新型建筑业[J].建筑经济,2016(2):7-11.

◎编辑 武生智

作者:李志伟

第二篇:科技促进民族传统建筑的绿色创新

在如花似锦的傣族村寨,一幢幢形式独异的竹楼隐现在翠竹蕉林之中,曲折的小径联系着幢幢竹楼……西双版纳州位于云南省正南端,是云南省唯一一个国土面积完全位于热带地区的州市。在这里世代居住着傣族同胞,竹楼就是他们的安栖之所;而傣家竹楼也成为西双版纳最突出的地理标识。

2010年3月,由“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支持,云南省竹藤产业协会与昆明理工大学联合开展的“西双版纳新型竹楼民居研究与示范”调研及宣传教育活动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实地展开。

云南省森林资源匮乏,民居以木结构为主的结构体系难以为继,采用竹建材将减缓建房对森林资源的压力;因为地理环境因素,村镇建筑面积占全省总建筑面积的60%以上,大量采用现代高能耗建筑材料(如钢筋、水泥等)建造砖混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对资源消耗的压力过大。采用竹建材将减少高能耗建筑材料的使用,传热系数降低60%,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同时,通过合理设计,改善民居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薪柴用量以及空调电耗,节约能源。

“竹在食品、房屋、家具等许多领域的应用历史悠久。在许多国家,竹子以多种方式得以巧妙利用,一生都可为人类服务。”研究西双版纳新型竹楼民居的柏文峰教授说,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竹子是房屋建造和其他结构最古老的材料之一。作为品质优良的建筑材料,在许多产竹国家都得到了广泛运用。

柏文峰,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小额赠款计划“西双版纳新型竹楼民居研究与示范”项目的负责人。在勐海县第三届茶王节上,他和志愿者多次宣讲减缓气候变化知识、绿色建筑对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以及新型竹建筑的实用,发放了《气候变化与绿色建筑知识宣传手册》,有200多人参观了项目施工现场。柏文峰表示,节能减排是中国政府基本国策,也是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绿色经济强省的基本发展目标。竹建材是可持续绿色建材,发展竹建筑符合政府的政策。

传统建筑和新科技的融合

“建筑材料的全球性紧缺是很令人担忧的问题,特别在发展中国家。木材及其他传统建筑材料因短缺而产生的相应的价格上涨,使以竹为原料的房屋建筑数量不断增加。” 柏文峰说。但实际上,以西双版纳为例,现代都市文明和城市化进程,正让越来越多的傣族原住民迁出竹楼,融入钢筋水泥的森林,传统建筑在经济的浪潮中消极殆尽。

在森林退化与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竹子作为生态、环保、可再生资源,如何替代塑料、钢材乃至木材,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竹建筑就是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竹原料在产竹国非常容易获得,西双版纳盛产的“凤尾竹”更是天下闻名。“根据哥斯达黎加建筑学家的计算,每年只需70公倾的竹林就可建造竹房屋1000间;但如果以木材为原料,则需要砍伐600公顷天然林。”他进一步分析说,大多数竹楼的建造,对于本地人来说,已是驾轻就熟,无需特殊技术处理;而竹子的多功能性却可为经济型或高档建筑提供丰富的技术选择,也比较容易与其他先进建筑技术结合使用。

因此,建盖竹楼的耗时一般都比较短。以景洪市周边竹制农舍的建筑为例,每一层的施工时间大致为2-3天,但若用混凝土、钢筋或原木建造,最少也要10天才能完成一层施工。竹建筑对于西双版纳原住民并不是一件新鲜事物,他们能够保持自助方式建造自己的竹楼,让建筑与人文的关系更加亲近、得到发展。

新型竹楼保留了传统傣族竹楼干栏式的特征,外观与村里其他的木质楼、砖混民居楼房基本一致,而整栋楼建筑采用以竹代木的处理方式,以木芯填充竹节,在竹篾墙体空腹中填充聚苯板、矿棉、原竹纤维等材料,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竹楼密闭性、隔音、保暖隔热效果差的问题。柏文峰介绍说,这种竹楼与当地钢混结构民居相比,造价降低20%、自重减少40%、可减少80%不可降解垃圾,建筑过程中减少碳排量10吨左右,抗震设防达到8度,使用年限为20年。同时新型原竹楼面采用了新的技术,密排原竹替代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了结构;在原竹结构层下面挂石膏板作为防火层;用原竹结构层上面铺竹纤维和水泥增强生土作为上部防火层;利用药剂真空加压解决了原竹防腐、防霉、防蛀。

“西双版纳新型竹楼民居研究与示范”项目的负责人给《中国周刊》提供了一份数据:当地常规砖楼用钢量约为35kg/m?,水泥用量约为140kg/m?,而新型竹楼民居用钢量15kg/m?,水泥用量为60kg/m?,都仅为前者的43%,按当地平均每户250m?的民居规模计算,则每栋新型竹楼民居用钢量减少5吨,水泥用量减少20吨。据测算:每生产1吨钢,排放约1吨的二氧化碳,耗水48.6m?;每生产1吨水泥熟料,排放约1吨的二氧化碳。因此,与相同面积(250m?)的常规砖楼相比,每栋新型竹楼民居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5吨,节水243m?,明显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新型建筑带来的可持续发展

柏文峰在总结新型竹绿色建筑优势时说道:“西双版纳州竹资源丰富,但是原住民不愿意居住在传统竹楼内,竹资源仅用于自家临时建筑搭建,不能产生任何经济收入。新型竹楼的建造,大量竹材将用于永久性建筑的营造,当地民族群众出售自家竹材业可获得收入。原竹成熟期5至7年,而且可以连续多年持续砍伐,竹建筑的发展,将为当地群众获得可持续的出售竹材的收入;当地工匠亦可以利用新型竹楼技术为社区、风景区兴建新型竹建筑,形成民族建筑产业,在商业性营造活动中获得收入;新型竹建筑的涉及到一些原竹的处理环节,如采伐、运输、三防处理等,也为当地社区创造了收益。”

竹材作为快速的可再生资源,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建筑领域在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西双版纳新型竹楼民居研究与示范”项目被纳入到政府建设部门推荐的建筑新技术中,使竹材资源丰富的广大农村地区减少高能耗建筑材料,如钢筋、水泥、木材等的应用,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减缓全球气候的变化。

“对于西双版纳州这样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城市建设一定不是越‘现代化’、密集化和统规化越好,相反,应该心存对当地一方水土的敬畏,保持其个性、传承其特性,大力推进新竹绿色建筑的发展。”柏文峰认为,对于整个云南省的热带、亚热带农庄的建设和使用,都应着眼于绿色、生态、环保、低碳,让竹元素更多、更完美地在建筑设计和成品展示中得到体现,“这样,一定会实现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文化效益等多赢的结果。”

作者:李冰 色色

第三篇:力推“绿色建筑”,打造海淀北部生态科技新区

“建筑节能是北部新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应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海淀北部新区理应成为建设绿色建筑的典范区域。”

“十一五”期间,海淀区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提前两年实现了北京市下达的20.82%的节能任务指标,万元GD能耗累计下降了30.97%,分别高于全国和北京市平均水平11.91和4.38个百分点。进入“十二五”时期,海淀区节能减排任务严峻,面临“几乎不存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能源消耗的余地、人口快速增长加大了能源消耗、边际效益递减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难度”等诸多不利因素,节能减排压力变大。

“发展循环经济、以低碳节能环保技术建设北部地区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为海淀‘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节能减排工作奠定基础。”北京新宇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安生博士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建筑节能是北部新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海淀北部新区应该成为建设绿色建筑的典范区域。”

布局“绿色建筑示范区”

海淀北部地区的功能定位主要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网络通信、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科技金融产业等领域的总部基地和研发企业,来实现产值过万亿的科技创新基地的规划经济目标。可以看出,单位GDP能耗的计量方式难以准确度量和真实反映该地区实际的能源消耗情况和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为推动绿色建筑的普及推广,将海淀北部地区建设成“绿色建筑示范区”的工作目标,海淀区政府先后出台了《海淀北部地区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关于推进海淀北部地区绿色建筑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并成立了“北部地区绿色建筑建设领导小组”,提出了海淀北部地区所有新建项目一星级绿色建筑达标率达到100%,科技园区内、外达到二星级评价标准要求的公共建筑和研发项目建筑面积占园区该类新增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60%和40%,其中政府投资项目和标志性项目不分园区内外,均100%通过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

“北部地区目前正处在规划和建设时期,‘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主要体现在建筑物本身是否是节能建筑以及选用的能耗设备是否节能两个方面。”王安生博士表示,有针对性地建立更加科学的能源资源消耗评价体系,对于指导和评价该地区的节能减排工作成效、达到奖惩得当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除少数以户外生产为主的产业外,大部分均可以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建筑物的功能和使用特点作为辅助指标,综合评价能耗等。

“能耗指标达到节能建筑标准是建筑节能的必要条件,供暖系统方案和选择的设备是充分条件。北部地区在规划建设中对建筑节能是重视的,进行了能源规划,设立了绿色招商门槛制度,实施绿色建筑推广工程等,通过调研和现场考察发现,已经完成和正在建设的项目中,要实现建筑节能目标还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

“建筑节能”潜力巨大

将建筑节能列为“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工作重心是时代的要求。建筑能耗与工业能耗、交通能耗并列为我国三个能耗“大户”。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已经占到全社会终端能耗的45%左右,其中约2%建筑物建造能耗,28%使用过程中消耗掉的,15%左右是建筑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

新建建筑中的民用住宅虽然执行了65%节能设计标准,但实际建设中真正能够达到该标准的比例究竟有多少值得考究。而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的高能耗状况几乎没有多少改变,也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我国2万平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面积占城镇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到4%,但是能耗却占到建筑能耗的20%以上,其中单位面积耗电量更是普通民宅的10-15倍,成为我国节能工作中鲜为人知的“能耗黑洞”。这不仅说明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潜力巨大,也为公共建筑建设敲响了警钟。

在建筑物能耗使用技术方面,具有更大的节能潜力。比如,以居民能耗贡献率最大的冬季供暖为例,仅仅是将传统的散热气片供暖形式改成地面辐射供暖末端,供水温度就可以降低15-20℃,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室内设计温度可以降低2℃即16℃,而体感温度仍然可以达到21℃,且舒适性大大增加,仅此一项的节能量就可以达到12-15%甚至更高,如果再配上空气源热泵、毛细管网等高效末端,其节能效果达到35-50%以上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要做的是结合海淀区的资源能源和建筑使用特点,在经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后的选择性推广应用。因此,无论是建造节能建筑还是降低建筑物使用能耗,海淀北部新区可以做的文章很多。”

应率先垂范“绿色建筑”

王安生博士认为,建筑节能是北部新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应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确保北部新区成为建设绿色建筑的典范区域。

首先,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评价、示范、推广、政策支持体系:政府主导、成立行业协会并牵头组织专家制订评价体系相关的地方系列法规,并逐渐上升为北京市或国家法规;在北部新区拿出一块土地,作为包括建筑节能在内的“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新技术的检测、评价场所,对于经过初步筛选的技术进行应用实践检验和评价基础数据的采集场所;对于经过评价认定应该推广应用的技术,建立相应的展示和推广及应用体验中心,并向全国开放,向北京市其他区县乃至全国推广。

其次,在节能建筑方面,强调建筑物节能标准高、建筑材料能耗低,加快住宅产业化进程。海淀北部新区的所有新建建筑应达到绿色建筑园区的试点示范标准,并经得住时间和科学评价体系的检验、验收;下大决心,制訂支持政策,有计划地改造既有建筑,使其达到节能建筑标准,达到供热计量标准,一次性投资,但一劳永逸;除民用住宅外,应该进行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产业化的可行性研究,为彻底堵住建筑高能耗漏洞提供理论依据。

再次,在建筑节能方面,重点强调在建筑能耗最高的供暖上做大文章,提出改革现行供暖体制、提倡推广建立在经过评价体系科学评价、认证基础之上的供暖供冷供热水的成熟技术,在能源使用方面,强调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

最后,重点在冬季供暖能耗上下大工夫,研究、制订并推广应用适合我区能源结构特点,适合不同建筑及使用性能,同时又具有经济效益的不同形式的供暖热解决方案和系统。

“根据北部新区地下水资源稀缺和建筑密度较高的现状,对于既有冬天供热又有夏季供冷需求的建筑,应积极尝试以空气源热泵代替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实施建筑供热供冷的节能措施,以更符合北部新区区情的节能技术,来减少对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的消耗。”王安生博士表示,“海淀北部生态科技新区理应成为建设绿色建筑的典范区域。”

链接:王安生简介

王安生,1959年生于辽宁省鞍山市,祖籍山东。1982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炼制系基本有机化工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至1995年留学日本,获日本国立鸟取大学生物资源学部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合成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日本SOFT 99 公司先后做研究员、中国独资公司总裁。

目前担任北京新宇阳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清华索兰环能技术研究所董事长,兼任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总工程师;住建部“供热计量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中国节能产业委员会专家、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地面供暖委员会电地暖专家等。

作者:马文良

上一篇:医保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艺术赏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