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理论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建筑理论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革新,建筑在资本市场中活跃的表现,使建筑业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然而急速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大量的无节制建设,给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促使人们开始关注居住的健康性,关注人类、自然环境与建筑三者之间的关系。生态建筑设计这一话题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建筑设计中对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第一篇:建筑理论论文范文

基于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分析

【摘要】当前,随着各类能源的紧缺,对建筑的生态化建设逐渐引起重视。生态建筑理论是当代建筑设计的重点。通过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建筑理论,加强再生资源使用,促进建筑生态化水平,从而减低建筑能源消耗。本文对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生态建筑;生态理论;建筑设计;绿色生态;建筑节能

一.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概述

生态建筑是在建筑中结合生态学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也就是将生态学中的整体、循环再生、反馈平衡及自我调节等原则融入建筑当中,使得建筑学以生态学基本理论为依据。通常人们将生态建筑也认为是生态化建筑,是以自然界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生态学为理论,融入到建筑学中。生态建筑是将建筑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建筑内外所有物态因素,使得建筑系统成为一个高效低耗、无污染可再利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系统。

1.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意义

(1)满足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是我国当代社会前进的主导方向,而生态环境的建设也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设计和建造生态型住宅建筑,能优化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和谐的工作氛围,并能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由于传统房地产项目存在占地面积大、消耗资源多等弊端,同时缺乏特殊和竞争优势,因此,生态化住宅概念的提出后,使得生态化住宅小区项目的竞争优势远高于传统房地产项目。

(3)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当代社会,经济物质水平不断高速发展,我国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了,相应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2.生态建筑理论建筑设计要点

1. 注重对能源消耗的控制

(1)生产运输过程中能源消耗的控制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生产和运输过程中能源消耗的控制。以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安全结构建设为前提,尽可能的选择生产中产生污染和能源消耗较少的建筑材料,或者是回收利用价值比较高的建筑材料,例如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钢铁、铝材等,保证建筑的整体是绿色生态的、可持续的。同时,为了防止在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应尽可能选择本地的材料,这样大大的减少了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

(2)建筑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的控制

建筑设计应重点控制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从建筑设计的本身来节省能源,防止污染。例如,房间朝向、屋内结构与布局的设计时,应尽量采用节能设计。在设计墙面、门窗、阳台、围栏等结构的时候,要增强室内的保温隔热的功能,这样能使能源消耗降至最低,并且对建筑的节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2. 充分认识到生态的和谐与统一

生态建筑的目标就是做到生态的和谐与统一,所以建筑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严格的贯彻这一核心理念。在建筑周围的环境中要研究人与植物、人与动物、以及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微妙关系,要设计出一种共荣的和谐关系。通过周围生物的多样性和环境的多样性来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建筑环境。

二.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设计

生态建筑的主要部分就在于外围护结构的能耗部分,对于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是保证生态建筑节能的重要措施。这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建筑的隔热保温作用,对于保温隔热材料的选用我们也要多加考虑。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与地势来选用不同种类的保温隔热材料。具体来说,我们常常将保温能力高的材料用于一些在北方气候寒冷地区的建筑,这些建筑的结构中我们通常都是采用具有隔热功能的保温材料,大大减少了外界的冷空气对建筑内的影响。同时,国内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引进并采用了很多国外先进的技术,复合墙体就是其中一个较好的突破,建筑师创新性的将保温材料融入到墙体之中,一方面增强了墙体的承重能力,更在最大限度上让建筑的保温效果变得更加明显。

2.空间布局的节能化

生态建筑应强调降低能耗,注重在空间布局与物质能源消耗上的节约,即建筑物限高、小体量、结构简单、功能多样、低能耗、低维护费用等模式。外墙保温技术日趋成熟,外保温采用挤塑板、聚苯板或涂刷保温材料等,内保温采用复合墙体或加厚的废渣做成的轻质砌块等单一材料;保温门窗主要采用铝合金或塑钢。单框双层玻璃、一层玻璃、中空玻璃等气密性门窗;屋内采用倒置式,以聚苯板、水泥聚苯板等为主要保温隔热材料,既保温又延长了防水层的使用年限;在节水方面,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如节水的水龙头等,成规摸小区推广使用中水系统,使废水再生利用;供暖系统开发利用太阳能供热系统供热,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转化风能、水能等天然的清洁能源实现供冷;利用生态工程建设沼气池处理生活污水,既净化了环境,又实现了能源的重新利用;节地方面,通过对规划设计的控制、积极推广低层高密度、高层高密度、集约式住宅等设计方案,同时减少甚至停止粘土实心砖使用的规定也是节地的重要措施之一。

2.建筑通风、遮阳、日照与采光

首先对于建筑的通风来说,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环境调节手段是自然通风。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将这一手段有效的应用到住宅建筑当中,所以这就要求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和三维空间布置等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和谐一致,来有效地解决住宅中通风不顺畅,空气质量差等问题。其次对于夏日阳光的直射和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用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建筑最初的设计当中应该充分利用建筑的外形设计、悬挑和凹凸变化形成建筑围护结构来进行遮阳同时减少阳光的直射、紫外线的辐射和辐射的热量。同时也应根据当地地理与气候条件,经过对建筑群日照、遮阳及自然采光等一系列条件进行分析与计算,来检验建筑的设计是否满足日照和遮阳的要求。

3. 合理的运用水资源

众所周知,水资源作为最重要的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合理而又谨慎。这里的水资源包括了很多个方面,首先就是污水的处理,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很多的生活污水,在设计中要设置污水的回收系统,让水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第二点就是要重视对雨水的收集,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于灌溉或者水景的使用,当然,生活中很多地方也可以用到雨水。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系统加上雨水的收集系统可以再安全稳定的环境下长期的使用,低成本,高回报。而且可以让生态建筑的用水变得更加的人性化,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三.结束语

生态建筑理论应用于建筑设计中,有利于提升建筑生态化水平,通过减低建筑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而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生态建筑理论设计处于初步发展时期,需要通过结合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合理采取生态理论设计策略,逐步提升建筑生态化水平,从而营造轻松、和谐的建筑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灵芝.生态建筑理论应用于建筑设计中的分析[J].城市建筑,2012,(15):15

[2]李昊.生态建筑理论应用于建筑设计中的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4).

[3]徐文明.生态建筑理论应用于建筑设计的分析[J].科技与生活,2012,(21):190-190,199.

[4]翁莹,周焘.生态建筑理论应用于建筑设计中的分析[J].新材料新装饰,2014,(5):481-481.

[5]李灵芝.生态建筑理论应用于建筑设计中的分析[J].城市建筑,2012,(22):15.

[6]李煜瑾.生态建筑的再认识[J].建筑节能,2008,36(2):46-48.

作者:史亚娟

第二篇: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

【摘要】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革新,建筑在资本市场中活跃的表现,使建筑业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然而急速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大量的无节制建设,给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促使人们开始关注居住的健康性,关注人类、自然环境与建筑三者之间的关系。生态建筑设计这一话题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建筑设计中对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理论;应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行绿色发展成为重中之重。目前越来越多的相关理论被学界提出,其中生态建筑理论逐漸成为行业新的理论指导。本文将从生态建筑的概念入手,分析生态建筑理论的设计要求,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将生态建筑理论更好地应用于设计当中,以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建筑理论概述

我国为保护生态环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为响应国家号召,建筑领域也提出了新的科学理论:生态建筑理论。

生态建筑理论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以生态学、建筑学、环境学等多门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并基于建筑实际情况及所处环境,通过将科学技术充分融入自然因素,设计营造良好的建筑生态结构,将自然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满足人们对建筑健康性、舒适性和环保性等方面的需求。

2、生态建筑理论特点

2.1采用先进的建筑学技术

我国的建筑行业从设计到施工,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现象不断上演,完全违背了绿色发展理念。面对这一现象,现代建筑采用生态建筑设计,其先进的建筑学技术,如开发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等,有效地避免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从而真正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2.2注重使用可再生资源

生态建筑理论最重要的特征是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其中对可再生资源的应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可再生资源的循环使用不仅大大降低了建筑成本,实现了建筑资金的合理利用,而且使建筑材料得到充分利用,把能源浪费压缩到了最低程度,如此,有效地控制了建筑垃圾的产生,生态环境的压力也会随之减少。

2.3对排放物的无害化处理

生态建筑是创造绿色健康、环境友好型空间,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对建筑排放物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其利用生态技术对建筑排放物如建筑废水、建筑废料、建筑排放的一些挥发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既能保障建筑外部环境不被破坏,又能确保建筑内部环境安全稳定,为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3、当前生态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3.1生态设计理解上的偏差

生态建筑设计是基于生态学、建筑学与环境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而许多设计师没有全面的学科知识背景,导致在对生态设计的理解上出现偏差,造成生态学甚至是建筑设计理念本身的歪曲,从而使该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没能发挥最大价值。例如,认为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生态就是简单的进行绿化装饰,或者认为建筑物节能就是生态设计,这些想法都太过片面,没有理解生态建筑理论的关键内涵。

3.2生态建筑缺乏广泛实践

我国生态建筑理论提出时间较晚,虽然已经有很多的建筑学专家发表过相关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但对其的应用实践仍十分缺乏,真正将其付诸实践的案例少之又少。从而导致设计模式单一,很多设计师缺乏经验,在设计过程中不够大胆,没有实现设计类型的多样化。

3.3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缺乏

生态建筑设计应该是促使建筑发挥出节能环保、舒适健康、艺术美观等特点的,但有些设计师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一味地追求设计理念的传达,在选择材料时忽略了其综合性能,导致在整个工程项目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大都是不可再生类且对环境有着严重污染,完全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方针

4.1避免单一的设计模式

生态建筑理论是将生态环境因素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在设计中需要考察建筑周围的诸多影响因素,因此,单一的设计模式是行不通的。设计师要严格考察所在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根据特定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资源,并基于地域气候特征提出针对性地的建筑设计方案,同时从地域文化出发对生态建筑进行考量,实现建筑、环境与人的自然和谐相处。

4.2高效利用地理优势

建筑生长于环境之中,建筑师在考虑自然环境因素时,除了要遵守环境保护原则,也要学会发现所在地区的地理优势,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要充分合理的应用于建筑设计当中,实现建筑的最优处理并转化为设计特色。例如,在海边的建筑设计就可以将海边特有的风能及太阳能优势融入设计中,不仅为建筑提供了更为舒适的环境,而且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避免了能源的浪费。

4.3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材料是建筑设计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而目前建筑行业对材料和资源的严重浪费现象十分普遍,成为环境污染的一大主导因素,所以生态建筑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要根据所在地区选择适合的建材,最大限度地使用当地材料,所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不污染环境、不浪费能源的情况下开展建筑设计,发挥生态建筑理论的最大魅力。

4.4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

社会各界都在积极采用措施争取实现全行业的绿色发展新形势。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也应时刻秉持这一理论,在建筑工程整个生命周期内,把能源浪费损失压缩到最低程度,尽量选择无污染、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设计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建筑性能,争取实现建筑的最优设计,真正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

结语:

生态建筑从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成为一种新的建筑设计原则,这对于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此,建筑企业及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现存问题的严重性,完善相关管理条例,不断加强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强化设计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另外,对于建筑设计人员来说,要积极响应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以应对行业的发展变化,确保建筑设计的优化升级,促进建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金英.刍议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问题[J].地产,2019(19).

[2]李奕池.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研究论述[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3).

[3]刘晓华.我国的生态建筑实践与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08).

作者:张濛

第三篇:探析现代建筑理论

摘要: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不承认建筑的艺术性,而过分夸大它的功能性,实质上是掩盖了它的完整性。然而,承认建筑的艺术性和技术性仍然没有度盖建筑性质的全部,建筑的文化性是建筑更深层的属性,即建筑的灵魂。建筑文化作为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在落铸民族或地城性格的过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 文化 技术

1、建筑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文明中对民族和地域的凝聚力起正面或负面作用的因素,如哲学和政治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艺术和建筑等。而文明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建筑文化是文化范畴中有关建筑领域所体现和表达的民族或地域的特征。

2、建筑文化的四个主要方面

(1)建筑反映和表达了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包括哲学、经济和美学等范畴,反过来,它也巩固、强化或削弱了这些价值观。

建筑不仅可以体现各个时代的先进技术和人们所欣赏的形式美特征,更可以说明一种文化观念。举西方的教堂为例:中世纪欧洲教堂内部幽深阴暗,人们在那里寻求脱离罪恶的尘世,实现与天国交际;巴西利亚的国家大教堂阳光透过侧窗投人大堂,在上空,悬挂着天使的雕像,象征天使降临人间;洛杉矶的玻璃教堂,全用玻璃筑建,表达天国与人间已经没有界限,天堂就在人间。

建筑的艺术美有它的规律可循,例如,黄金比例(近似3:5)总认为是最完美的比例分割。许多历史上出现过的建筑风格,尽管已不再适合当前的社会需要,但仍以一种艺术力量感动着我们。然而,人们的审美观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当时当地的文化观念的制约和影响。例如“玻璃盒子”在20世纪中期大受欢迎,它符合了当时许多企业家要显示自己高效益的经营形象;在60--70年代它成为“俗套”,被企业家批评朝笑为“皮鞋盒子”,近年来它又以节能生态的面貌出现,试图体现信息时代“非物质性”和虚拟空间的存在而产生美感。说明“美”是受文化观念的制约和影响的。

建筑是时代的缩影,然而,它并不只是消极地反映时代,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价值观的变革。从希腊的神庙可以想象它们当年如何起到巩固城邦制度的;从罗马的角斗场可以看到它的存在又如何与一个帝国的消亡相关联。

(2)建筑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模式。

丘吉尔有句名言:“人创造建筑,建筑创造了人。”人总是以自己的理想模式来建造房子,并改造其周围的环境。然而,一旦建成,它就反过来制约着人。例如: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家庭“儿世同堂”理想的产物,它反过来肯定和强化那种“忠孝”的伦理思想。洛杉矶那无节制扩散的独户住宅,正是那种以小企业为单位的“无中心即多中心”的布朗分子运动式经济关系的典范。

(3)建筑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开拓了一条人际对话的重要渠道。

和其他语言一样,掌握建立在索绪尔现代语言学基础之上的建筑语言(词汇、句法、修辞、诗意、比喻、隐喻、语境(文脉)、深层结构等概念)可以极大地帮助我们通过对城市和建筑的阅读加深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整体化的了解。如阿拉伯的拱券、印度的奢堵波、中国的曲线屋顶、法国的芒萨屋顶等都产生于本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并且和口语、文字一起构成了本民族或地域的独特的表述和交互手段。在美国建筑师D里布斯金设计的犹太人博物馆中,他运用解构主义作了一个折线形的平面。他的理论是:既然犹太人本来是混居在柏林各地,与其他德国人成为一个整体,而希特勒偏要“解构地”把他们挑出来予以消灭,那么,现在兴造的犹太人博物馆,也就如实用解构手法来表现这一段极端反理性的历史。

(4)建筑的营造方式和职业特点,构成了社会运行中的一种有特殊规律的经营文化,也在一定范围内制约了社会的人际关系。

建筑业是社会的重要支撑经济,它涉及多个社会职业和科学学科,有着独特的运行方式和经营模式。封建社会中的师徒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合同制以及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分工合作制等,都构成了一种隶属于社会运行方式的经营文化和人际关系。

在古希腊,人们把“建筑”称为architecture,也就是“最高’(arch-)的“技术”(tec-)意思。现在我们都还能知道希腊古老建筑遗迹的设计师的名字,而在世界上有最秀美建筑的中国,它们的设计者或营造师,除了个别的鲁班、喻皓之外,就像《红楼梦》中写到大观园的营造时,说到“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之野者,一一筹划起造”一样,被埋没在荒野之中。自今,我国的建筑师还没有充分地被社会和公众所理解。我们应当更多地宣传建筑师使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的、人造的和文化的环境)的设计师。社会应当更关怀建筑师的创造性劳动,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创作环境。

3、结语

以上四个方面:价值观、生活方式、语言系统和运作关系,是我们领会建筑文化,理解城市形态和性格的主要内容。

头脑中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些问题: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包括建筑传统在内,有没有多元化的脉络?在这些多元脉络中,又有没有一种主流脉络呢?如果有,又如何在旧城更新和保护中将城市的主流脉络更完整地保留下来,达到开发新城和保护旧城之间的平衡呢?

民族传统的多元化在50年代的中国是不被认可的,但随着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开始逐渐地被打破。目前人们较为广泛地公认:历史上本来就存在着艺术风格的多元并存,如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中的写实和抽象等。而在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多元文化传统中,又是否存在一种主流脉络呢?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诸多文化传统中,至少有一种(或几种)在形成民族(和地域)性格和凝聚力时起主导(或重要)作用,恰是这一传统成为了我们在阅读一个城市时所要探索的主题。以中国而言,我们有宫廷建筑的传统(如北京故宫、天坛),也有民居建筑的传统和庙宇建筑的传统。建筑群体的比例、尺度和节奏之间的和谐感以及平衡的总体等所带来的肃穆和宁静同建筑和园林之间相互渗透的亲密让无数人赞叹中国建筑之美。

作者:屈兰梅

上一篇:资料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创业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