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笛协奏曲

2024-05-01

长笛协奏曲(精选三篇)

长笛协奏曲 篇1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一个音乐气息浓厚的音乐世家。莫扎特的天赋不仅表现在娴熟的演奏技巧,更惊现在其创作才能上,他四岁学习键盘,五岁练习作曲,八岁发表了他的头六首奏鸣曲,六岁开始随父亲周游德奥法英意等欧洲各国,期间广泛接触各国作曲家和演奏家,从他们作品中吸收新的作曲风格和各种音乐形式并加以整合,逐渐形成个人风格。成年后的莫扎特精通音乐艺术的所有形式.与他同时代的知名作曲家有格鲁克和博凯里尼,但是真正能和他相提并论的作曲家却只有以弦乐四重奏、交响乐曲、钢琴奏鸣曲著称的古典音乐大师海顿一人。

莫扎特留给世人六百多首音乐杰作,二十余部歌剧涉猎各种体裁类型.在他的推动下喜歌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德国民族歌剧树立了不朽的丰碑;综合当时音乐风格和成就的四十一部交响曲具有的感情深度与内在的戏剧性,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力,远远超越同时期的作曲家,走到了18世纪音乐的最前列;莫扎特成熟的协奏曲不受传统模式的约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内涵,是贝多芬、勃拉姆斯严肃的交响性协奏曲的先声。莫扎特在其短暂的人生中创造出数量宏伟且令人难以置信、结构简洁、严谨的作品,其博大无人能及:所有的乐器,所有的体裁,在他三十五年的生命中几乎都涉及了,作品涵盖至少41首交响乐,26首弦乐四重奏,1 0首器乐五重奏,1 7首钢琴奏鸣曲,42首小提琴奏鸣曲,27首钢琴协奏曲,4 0首嬉游曲和小夜曲.1 9首弥撒曲,4 2首咏叹调,还有大量歌曲、歌剧等。1 777~1778年旅居曼海姆的莫扎特在当地乐团长笛演奏家温德林的影响下创作了D大调长笛和弦乐四重奏(K.2 8 5)、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99)、G大调长笛协奏曲(K.313)、D大调长笛协奏曲(K.314)、C大调长笛行板(K.315)、A大调长笛和弦乐四重奏(K.2 98)、C大调长笛和弦乐四重奏(K.1 7 1)等长笛独奏和重奏作品。

二、莫扎特的协奏曲作品风格

莫扎特曾为当时除大提琴以外的所有的主奏乐器写过协奏曲,一首双簧管协奏曲、一首单簧管协奏曲、一首大管协奏曲、两首长笛协奏曲和一首长笛与竖琴协奏曲,四首法国号协奏曲、六首小提琴协奏曲、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继承延袭了维瓦尔第确立的快一一慢——快三乐章速度传统,吸收了C.P.E.巴赫和J.C.巴赫等人协奏曲创作的成就,通过他的实践确立了古典协奏曲的结构原则:

1)第一乐章为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结构。仅由乐队提示出的第一呈示部,两个主题均建立在主调上;独奏乐器进入与乐队共同演奏的第二呈示部再次奏出两个主题,才有主调与属调的对比,有时还出现新主题。这种突出独奏与乐队之间对比的双呈示部格局,是巴洛克协奏曲"利都奈洛(ritornello)"形式的遗迹。在展开部和再现部里,都可以看到协奏风格的特点。

2)第一乐章的尾声之前,乐队停留在半终止和弦的延长音上,随即开始独奏乐器炫技性的"华彩段",独奏家在这里显示他高超的演奏技巧和联系乐章主题即兴发挥的能力。有时在第二、三乐章中也加入华彩段。

3)第二乐章像一首抒情的咏叹调,可听到歌唱般的悠长旋律。

4)终乐章一般为回旋曲或奏鸣回旋曲式,采用民歌风格的主题,既带炫技性,又散发出明朗乐观的生活气息。

三、莫扎特《G大调长笛协奏曲》分析与诠释

莫扎特谱有三首长笛协奏曲: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 99)、G大调长笛协奏曲(K.313)和D大调长笛协奏曲(K.314)另有一首C大调行板(K.31 5)。

莫扎特《G大调长笛协奏曲》第一乐章为宏伟、庄严的快板,G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莫扎特当时很少运用"宏伟的快板"标记——它是尊严和力量的表白。长笛独奏前几个主要主题由乐队全奏陈述,以一个加强的八小节利都奈罗结束。第一个主题尤为重要,尽管这首协奏曲整体风格轻盈优美,开始的主题却带有某种程度的洛可可式的庄严与宏伟,这就是莫扎特在选用"庄严"来说明速度时心目中的主题。接下来首次进入的独奏长笛在八小节利都奈罗中选用了两小节,按照典型的莫扎特的创作手法,穿过e小调关系调领域,用一个似怨似慕,如泣如诉的短句来丰富该乐章。这一短句迄今犹为长笛专有的主题瑰宝。在e小调上创作的新旋律,随后转成属调。在长笛重复陈述了第二主题后又再次被稍作变化的利都奈罗打断很快又以一些漂亮的经过句和十度音程的模进恢复了它的主线,然后在扩大了的管弦乐开头的重复句后导向长笛,而出现一个出色的新旋律,有一个重要的音型a作先导(见谱例1)

这个d小调的陈述被另一次加强利都奈罗的插入而切断,以后又在e小调中得到重复。发展部中的转调既紧凑又大胆,谱例1中的a音型在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长笛在这里展示了它的活跃音程,以致上升到一个双八度。在这样的轮廓内,多种多样的附属主题会被略去。呈示部一个跳跃的小小的终止音型结束,这个音型毫无显眼夺目之处,莫扎特充分发挥了其想象力丰富的特长,在一长段展开部中为我们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旋律。几个基本主题在再现部由长笛与乐队共同演奏,直到华彩乐段。

第二乐章是极富浪漫派惆怅之感的变化奏鸣曲式,适度的柔板,被誉为全曲之冠.D大调.4/4拍子。乐曲的开头很不寻常,夜曲色彩的法国号与带有弱音器的小提琴、中提琴齐声在属音上宣告了一个上升的琶音,时而加入低音提琴的拨弦,一个肃穆的空八度动机式音型引入主旋律,先由单簧管唱出,然后是长笛在呢喃的小提琴伴奏下独奏,随着第一主题绵延曲折的旋律或升或降,音乐在到达第二主题时已充满自信,作为对比的第二主题是一个具有思慕之情的上行旋律,这一切为乐曲的色彩染上一层诗意和一种朦胧感。最后长笛以弱奏重述主要主题的前三小节,在弦乐器组伴奏下独奏乐器进入结束前的自由华彩。该乐章充分发展了交响奏鸣曲式,标志了一个全新的顶点,从表现力的角度来看,其高度甚至超过了莫扎特的《G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的柔板。

精美的洛可可风味的末乐章采用法国回旋曲式,小步舞曲速度,G大调,3/4拍子,乐曲从容优雅的风格蕴含着丰富的想象细节和巧妙的曲式设计,正如给独奏旋律线条的多种装饰予人无穷的乐趣,在乐曲重复时细微的延长处理也同样为乐曲增添了意想不到的魅力。乐曲要求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但这只是安排均衡、规划完美的整体的一部分。第一主题由独奏长笛率先奏出,该主题反复三次,每次均略施装饰,插段都以晶光璀璨的炫技开始,在音乐内容上逐渐丰富,这支回旋曲美好的音乐结构的最典型部分,按法国习惯主要采用浪漫的e小调插段,以及从先前的全奏到此插段之间的过渡段。在重复了几个短小动听的下行音阶后,莫扎特给予它们正好在独奏长笛进入前返回上行音阶。长笛将新旋律很快转给了双簧管组,全乐团给予陪衬烘托,而此时长笛又以清澈的音阶乐段作应答(谱例2)——这是人们所能指望获得的最为欢快的协奏风格的一例。

从调性处理来说,这首回旋曲不像第一乐章那样果敢大胆,但他暗中仍然藏有形式上惊人的一笔。正当乐章似乎要结束时,随着一开始的全奏的第四次再现,他既高兴又相当拘谨地在半路将它切断,插进二十小节新的激动人心的独奏插段,从而使这难忘的协奏曲的结束部充满了生气。最后的插段结束在自由华彩乐段上,然后转入回旋曲基本主题叠句的最后一次回复,乐曲结尾最后几个小节仿佛在温柔地抚爱。

莫扎特的长笛作品是长笛文献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亦被公认为是最难演奏的曲目,很多演奏家在吹奏他的作品时都会有些紧张,总是很难吹出第一个音,更多是凭直觉,而非理性去诠释。在多数音乐作品中,旋律和经过句是很不同的,而莫扎特的音乐即使经过句都是旋律,莫扎特的慢板乐章几乎每一乐句都很美,但悲伤的情绪贯穿其中,如果演奏时过于强调悲伤、速度过慢就会显得很腻,音乐很难往前走,所以演奏这个协奏曲时速度的掌握是关键。莫扎特写了不少歌剧,在他的器乐作品中旋律常常带有角色感,比如他的华彩乐段,技巧较高的乐段就像是花腔女高音。随着莫扎特的作品被大量演奏、录制,其音乐大大丰富了演奏者和听众的生活。莫扎特作品中清晰的乐句、开始—变化—发展—结束,脉络清楚的起承转合.已成为专业教学中的骨干教材和掌握西方音乐语言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上帝派来的音乐使者:莫扎特》秦子超,白楠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8

[2]《莫扎特:管乐与弦乐协奏曲》[英]Alec Hyatt King著,国明译,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

[3]《音乐圣经》(下)林逸聪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4]《流动的经典》陈子善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莫扎特画传》[德]斯特丹·西格尔特著,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6]《西方音乐史简编》沈旋,谷文娴,陶幸著,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7]《名人传记莫扎特》[德]胡赫著,高中甫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8]《莫扎特之魂》赵鑫珊,周玉明著,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9]《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传记丛书莫扎特》[英]佩基·伍德福特著,程秋尧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0]《古典音乐巨匠莫扎特》吕昕著,北京:西苑出版社1999

[11]《四大乐圣莫扎特》伊安·麦克林著,黄靖晖译,中华书局

长笛协奏曲 篇2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一七五六年生于奥地利,是欧洲著名的古典音乐作曲家,早期莫扎特对音乐有天生的兴趣,并且随着水平的提升曾多次随父亲参加欧洲的艺术表演,在一七八一年留在维也纳进行长达十年之久的创作,同时也是维也纳古典音乐的著名代表人物,年终三五岁。莫扎特一生创作出几百部音乐作品,其中包括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协奏曲、等等众多曲调。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之一,其大量作品涉及各种体裁,其音乐博采德、奥、意、法诸国精华,风格典雅,感情真挚,朝气明快。后期的作品,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他的长笛协奏曲美妙动听、晶莹剔透、充满幽默感。

二、《D大调长笛协奏曲》简析

《D大调长笛协奏曲》是莫扎特作品中著名的长笛协奏曲之一,因此解读该部作品中的演奏技巧和艺术欣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该协奏曲整片曲目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以欢乐的快板为主,D大调,该章里带有浓重的意大利的风格,乐曲里充斥着欢乐的轻松的节奏。第二章以慢拍为主,3/4拍。本章节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该接中以长笛的装饰音为主,强调长笛旋律的特点,当我们去聆听的时候给予的感觉是一种缠绵的、悠长的感觉,同时把意大利的诗情画意都赋予在本章节中。第三乐章中以快板的形式,采用回旋曲式,4/4拍.本章节是《D大调长笛协奏曲》的核心章节,乐曲中开头以明亮的快节奏为主,回应了第一章的旋律,同时在不断的加速中形成一种特殊的韵律,给人以欢快自然、明朗特殊的情感。该作品中充满了作者对于音乐的热爱,同时在曲式结构中以古典的形式为主,结构紧密,细致和谐,充分的代表了莫扎特的艺术风格,该作品中既有意大利的古典特点同时还带有莫扎特的个人情感。以此《D大调长笛协奏曲》该作品也是莫扎特个人比较喜欢的作品之一。

三、《D大调长笛协奏曲》演奏技巧分析

《D大调长笛协奏曲》作为莫扎特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很强的技巧性与艺术性,首先该作品中具有意大利风格的优美旋律,同时在演奏中需要表演者具有很强的技巧能力,在气息、颤音、装饰音、力度等几方面进行不断的练习。以此《D大调长笛协奏曲》中,长笛各种不同的演奏技术与充满活力的音乐语言正是这部作品的特点。

(一)气息音准的把握

《D大调长笛协奏曲》作品中气息与音准是表演者需要重点掌握的部分,这部分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吹奏的基本,在第一乐章中,快板悠长的意大利风格正是需要强有力的气息进行辅助吹奏的,首先起于后半拍,经过了D大调的上行音阶后落在主音d上,而这个主音d的时值就达到了十六拍半。这部分属于音节的变化,但是却具有很强的气息惯性,该句中有5个小节,20拍,所以要想完美的吹出来就必须有很强的功底,如果表演者本身气息不足、音准不平衡,就会直接导致演奏该部分的失衡。因此要想表演好这部分,就需要表演者具有很强的气息训练和准确的音准技巧,在平时的训练中要不断的练习气息的悠长和音准的训练,还需要认真的演奏不同的气息与音准在长笛技巧方面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音准准确、气息悠长。

(二)颤音与装饰音

1.颤音。《D大调长笛协奏曲》中运用了许多颤音的技巧,几乎每个长颤音之后都会有一个下波音一样的装饰音,而这个装饰音所占时值也很长,要占半拍,使音乐在优雅中不乏轻灵。短时值的颤音在这首作品中也非常重要,这个协奏曲的主题就是开始时的短颤音。在第三乐章中,颤音用在4个十六分音符上,这样的运用,使乐曲的难度与歌唱性都有所提高。2.装饰音。《D大调长笛协奏曲》的装饰音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长装饰音,时值可以达到所装饰音的一半;另一种就是莫扎特和他的《D大调长笛协奏曲》现在这些普通意义的装饰音,不占装饰音的时值。有一个很典型的长装饰音的例子,在第二乐章的77、78小节和第153、154小节。在这里,乐队停止,只有一支笛子,一个长音之后,是一个长的装饰音与被装饰的音,紧接着是一个短装饰音与被装饰音,音乐听觉像是流动的水进入了闸口突然的断开,而乐队在这里进来就像开闸一般,使乐曲流动性更强。

(三)力度

《D大调长笛协奏曲》在力度上具有很强的变化性,尤其是在音乐的快板中,不断的强弱变化形成音乐中音节的对比,例如在第二章中,有明显的重复性的演奏,但是有时候第一句乐谱中并没有标注力度的强弱,但是在第二局中却出现一个强的标记,这就需要演奏者一定要保证好基础力度的技巧,不断的变化吹奏的力度。例如在第三章中出现的fp的力度标记,主要的作用是在强奏过一个音头之后迅速变弱,再渐强,使乐曲充满了跳跃、灵动的感觉。

摘要:莫扎特是古典音乐家同时也是古典音乐时期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以其独特的曲调和动人的乐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他的乐曲以古典主义为主同时强调主观情感的表达。本文以研究莫扎特《D大调长笛协奏曲》的演奏技巧为主,分析该作品的艺术风格、演奏特点、演奏方法等,通过该作品的研究为现代人们了解莫扎特做出微薄的贡献。

关键词:古典主义,莫扎特,长笛,演奏技巧

参考文献

[1]音乐故事.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EB/OL].中国广播网.

[2]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EB/OL].百度百科.

[3]陈建华.一个深不可测、论述不完的话题——莫扎特管乐作品创作背景与音乐风格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03.

长笛协奏曲 篇3

一、古典主义时期协奏曲的重要特点——“竞奏”

竞奏是协奏曲的一大重要特点, 也是古典主义时期协奏曲这一演奏体裁的灵魂要素。只有在乐曲中独奏乐器与乐队在演奏中具有同等地位时, 两者之间有如竞赛似的你追我赶、一唱一和、协同演奏才能实现协奏曲的真正意义。在这首长笛协奏曲中, 莫扎特成功创作出了长笛与乐队之间的唯美竞奏效果, 使音乐情感的表达更为生动、形象, 即使是今天的演奏家在演奏此曲时也常常被其感化。

本曲的竞奏特点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 在协奏曲性奏鸣曲式结构中的“双呈示部”就体现了竞奏的特点:第一呈示部由乐队演奏后, 再由独奏乐器长笛演奏另一主题的第二呈示部内容, 从演奏形式上就能看出独奏乐器与乐队形成了对比并置的演奏关系, 这一点在本曲第一乐章当中有明显体现。其次, 竞奏元素还体现在作品宏观角度来看, 第一乐章代表着独奏乐器的炫技性的“华彩段”与展开部之前 (第二呈示部中副部主题后半段) 乐队演奏部分的大段落抗衡也体现了竞奏特点。再次, 相同材料和不同材料在乐队与独奏乐器之间反复交替出现等方面。

(一) 第一乐章第二呈示部中连接部第50小节的长笛演奏与第52小节的乐队演奏是相呼应并交替出现的 (图1) 。

(二) 第三乐章的开始由长笛演奏出轻松、愉快的主题 (1-12小节) , 随后再由乐队将此主题反复 (12-24小节) 。

像这种写法就充分体现了协奏曲中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前后错落出现、具有多层次性配合的“竞奏”特点 (图2) 。

(三) 乐队与长笛的“竞奏”还体现在两者在同时进行时, 乐队的演奏作为长笛的陪衬起到的扶植作用。

在第三乐章中 (78-89小节) , 长笛的演奏欢快、热情。不间断地演奏, 旋律起伏跌宕, 积极地上行旋律走向增强了戏剧性的发展效果。而乐队负责隐藏在长笛音色的下面为之助奏, 使音乐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图3) 。

(四) 在这一乐章当中“竞奏”还体现在乐队内部。

这里是通过复调的密接手法实现的 (37-44小节) 。这种乐队之间相互交替的演奏, 不断循环、变换着主要动机。从这一点可看出作曲家的创作技艺是相当的精湛, 在没有主人公长笛的情况下, 让还在进行中的音乐不显得呆板而单调, 充满了戏剧性的色彩 (图4) 。

二、莫扎特音乐语言——戏剧性

莫扎特的音乐语言正如古典主义音乐风格中强调形式的均衡与清晰, 听起来优美、欢快。在节奏、旋律、和声、织体内部蕴含着丰富的戏剧性色彩。相比较,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变化可能需要大幅度乐段体现, 而古典主义时期渐强、减弱等力度表情记号的运用使作品情绪的变化更为突出。可以说, 这一音乐特点大概是源于莫扎特对“歌剧”的无比热爱。在幼年环游欧洲的音乐旅途中, 他听到意大利歌剧时, 早已令年少的莫扎特感到神奇而有趣。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歌剧的喜爱竟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费加罗的婚礼》1 (1786年) 、《唐·璜》2 (1787年) 、《魔笛》3 (1791年) 等19部经典歌剧将莫扎特的音乐创作推向了巅峰, 在他的歌剧中我们感受到音乐旋律加入了诗歌叙述性的情感, 再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表演揉捏在一起, 从而使歌剧的思想通过音乐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莫扎特注重音乐在歌剧中的主导地位, 并擅长运用音乐语言独特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对于这首长笛协奏曲的创作也颇具有创新意义, 莫扎特巧妙地将他对歌剧的喜爱和感受通过多种戏剧化的表现手法渗透在器乐作品当中。

(一) 例如, 《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第一呈示部的旋律有如歌剧中的序曲, 开始八分音符连续不断的在低音演奏, 如同战鼓在敲击, 同时弦乐在上方奏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节奏、旋律, 好像一群欢乐的人们, 打着鼓吹着号登上了舞台, 他们向观众展示了活泼、欢快的第一主题 (图5) 。

(二) 在乐队把两个不同性格的主题初步展示给观众后, 长笛作为协奏曲的主角, 在第32小节闪亮登场。

为了让这位主角委婉有序的登上舞台, 作曲家让它躲过了强拍。在休息半拍后, 做了一个短暂的颤音, 接着一个向上进行的音阶拔地而起, 它稳定的停留在主音上, 又把这个音延长至16拍半。以长笛高雅而甜美的音色向人们展示了这位主角是那样的温文尔雅, 从容不迫。长音演奏的同时, 下方乐队声部再一次演奏出欢快而愉悦的第一主题, 这两个不同旋律的声部交织在一起, 使音乐具有独特的张力性, 更富有戏剧化色彩, 耐人寻味 (图6) 。

具有对心灵召唤感的旋律与随后出现的动机相呼应一起将副部主题逐步呈现出来。随后音乐通过对第80、81小节的变化重复演奏方式戏剧性地转变了情绪 (图7) 。

(三) 为了更好地展现这首乐曲的戏剧性特点, 作曲家还在呈示部副部的扩充部分运用器乐的连吐音演奏出向上的分解和弦, 像是歌剧“咏叹调”4的效果, 使音乐赋予丰富的色彩。一个乐段的结束部分, 实际上只是一个要终止但未终止的片段, 像是中国曲艺评书中的“请听下回分解”的意思, 紧接着变化反复前面的内容以崭新的形式出现 (图8) 。

三、音乐语言——抒情叙述性

(一) 本曲第二乐章是运用抒情叙述性音乐手法较多的乐章。

作曲家为了渲染和烘托一种深沉而炙热的气氛, 一开始在乐队中用弦乐中低音区缓慢地连续三个四分音符的演奏拉开乐章帷幕。浓郁而深沉的音符, 将听众带入一个诗意的世界 (图9) 。

(二) 深沉的慢板旋律一开始演奏出主和弦的分散和弦, 通过升sou-la-xi这组经过音具有倾向性地进行到la, 然后再变化重复它直至xi。再由分散和弦上行mi-sou-dou-mi到达dou, 最终慢慢下行到sou。莫扎特在这段音乐中运用长笛音色柔美以及乐音平稳的进行给人以安静、协和的感受, 装饰性经过音将旋律细致地进行刻画, 整体效果惟妙惟肖, 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图1 0) 。

(三) 莫扎特在进行着深邃的的思考和陈述, 按照一定逻辑思维, 沿着音符的上下、长短有序的进行, 有时似攀登者不断沿着崎岖的悬崖峭壁直攀而上, 有时又似淙淙流水, 最终将畅快而舒缓地流淌下来又奔向远方。长笛张弛有度, 错落有致的音乐表述, 将人们带入幻境。 (图11)

四、对器乐作品声乐化特点的把握

莫扎特创作的声乐作品追求器乐化的运用手法, 听起来唯美、多变、富有戏剧性, 这种艺术效果需要歌唱者的演唱达到器乐般灵活自如的运用。莫扎特的器乐作品同样音乐形象丰富、生动, 富有歌唱性, 需要演奏者的演奏模仿声乐演唱状态, 如叙如歌式的表达音乐。这实际上是将声乐与器乐音色转换自如、融会贯通的好方法。例如, 在莫扎特的声乐作品《魔笛》——夜后的“咏叹调”中, 它要求演唱者发音清晰、嗓音宽厚、声音饱满并富有穿透力, 音准好、灵活自如的转换音高, 并在极高音区进行强弱处理。这些技巧的的运用正如对精良的乐器被卓越的演奏家所演奏的效果是一致的, 将人体本身看作是乐器的发声体进行极高难度的灵活运用来实现唯美的艺术效果, 于是听者会自然地产生遐想:“这天籁般的音色, 是人声演唱的吗?更像是某类乐器的音响效果!”

同样, 莫扎特的“器乐作品声乐化”, 即器乐演奏追求歌唱式的表现手法, 这首长笛协奏曲就是最好的例子。第一乐章旋律明快、流畅, 首先, 需要演奏者运用甜美、有朝气的长笛音色吹奏出阳光般的感受, 正如演唱一般悠扬如歌, 这对演奏者演奏时的精神状态以及音色的控制都有很高的要求。其次, 很多主题展开的旋律需要运用抒情叙述性的口吻进行吹奏。例如, 第二乐章 (不太慢的慢板) 当中, 主题运用器乐作品的分散和弦歌唱式的表现出来, 与第一、第三乐章的戏剧性色彩形成鲜明对比、像是在欢快、热情之间寻求一种心灵的慰藉, 这种亲切、温暖的歌唱性的吹奏令听者沉醉。莫扎特带有沉思、自省式的创作使长笛抒情、朦胧美的音质得以全面展现。

以上我们概括这部作品的基本音乐语言是无与伦比的天才创作, 但却也是所有演奏者望而却步的高难度挑战。因为在莫扎特的音乐语言层次丰富, 轻松、愉悦的外表之下, 蕴含着细腻、深刻的内涵, 所以想成功演绎他的音乐还需要掌握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莫扎特以及对当时古典主义时期的一些独特的创作手法具有更深入研究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赵鑫珊, 周玉明著.《莫扎特之魂》[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

[2]张国壮著《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一个用音乐播撒爱的使者》.[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3][奥]曼弗雷德·瓦格纳著.付天海、傅琪译.《莫扎特—作品和生平》.[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

[4]张洪岛主编.《欧洲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

[5]许丽雯编著.《你不可不知道的莫扎特100首经典创作及其故事》[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6]韩鸿鹰编著.《莫扎特》[M].东方出版社, 1997.

[7][德]多罗瑅娅·雷昂哈特著, 董连明译.《莫扎特》.[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

[8][美]克雷格·莱特著.余志刚, 李秀军译.余志刚统校.《聆听音乐》.[M].三联书店, 2012.04.

上一篇:成语误用类型分析下一篇:管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