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名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2024-04-27

【今日名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通用7篇)

篇1:【今日名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摘 要]拉赫玛尼诺夫是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创作涉及各种体裁,丰富多彩,在世界音乐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钢琴协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拉赫玛尼诺夫曾写过四部钢琴协奏曲,其中以第二部(C小调)最为著名。这部作品的成功,不仅确立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地位,而且也标志着他生活上的一个转折点。这部作品是一部结合传统的音乐形式和当代的作曲技法,并融合俄罗斯传统音乐语言为一体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 第二钢琴协奏曲 钢琴演奏 作曲家主题

一、拉赫玛尼诺夫简介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是一位出生于俄罗斯的作曲家、指挥家及钢琴演奏家,1943年临终前入美国籍;他的作品甚富有俄国色彩,充满激情,且旋律优美,其钢琴作品更是以难度见称,纳入于不少钢琴演奏家的表演曲目中;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倡导者。

二、《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与风格特征

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开始于1899年,这一年刚好是拉赫玛尼诺夫从英国回国之后,在这一段时间里,拉赫玛尼诺夫开始构思并创作《第二钢琴协奏曲》,并在1899年到1901年这三年时间里完成了这部宏篇巨著的写作。这是作者经历过若干年艰难的创作危机之后又聚起新的创作力量的开始,同时也是作者个人生活中因结婚而来的幸福转机之前的产物,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很可能影响了这首作品的总的特点。一般说来,这里的基调是明朗的,充满着欢乐的情绪和温柔、恳挚的抒情诗色彩;在这里,很明显地又可以感觉得到“大风景”前夕的那种情绪,作为日益高涨的革命浪潮的反映,这是对光明和革新的追求,是乐观的英雄性表现,因此抒情的音流特别饱满、强壮而有力。

在他的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中,拉赫玛尼诺夫一方面以深沉的音调抒发他内心的忧郁与悲伤,另一方面也通过气势磅礴的高潮来表达他满腔的激愤,这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拉赫玛尼诺夫在这一创作阶段作品的主要风格和创作特征上总结了“协奏曲”所暗含的精神气质;另有一些文论中将全曲的风格定位于“浪漫俄罗斯经典忧伤风格 ”。还可以认为这是作曲家一种心理上的苦闷、悲哀的宣泄,因为音乐毕竟有暗淡、有起伏、有高潮,同时,这些有关音乐表现力上的形容词或者说用于音乐分析上的某些词汇在这里变为了一种对于音乐风格特征、音乐情绪特征的概括;同时,作曲是一个非常主观意义上的行为动作,在今天我们分析这部作品当然应当站在一个历史、宏观综合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并试图从分析中获取作曲家的创作思维与意图。

三、《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分析

《第二钢琴协奏曲》的艺术形象特别丰富,它兼备严峻的戏剧性和明朗而奋激的抒情性,这种对比用两组不同的音乐形象来体现:其中一个是充满意志力的主题,它的节奏明晰,但饰有阴暗而严厉的色调,另一个则是情绪激昂、宽广自由地流转的歌曲性旋律。

第一乐章中板,c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开头,主奏钢琴弹出八小节像是钟声一样灰暗而沉重的和弦。之后,出现管弦乐的充满力量的c小调第一主题。在中提琴的引导之下,出现了由钢琴主奏的降E大调第二主题,这一主题充满了甜美的伤感,被认为是“最有拉赫玛尼诺夫特色”的旋律之一。从一段简短的引子开始。这段引子相当特别,它尽是一些和弦,由钢琴独奏奏出,它的音响从倍弱一直发展到倍强,像喑哑沉闷的钟声一般,缓慢均匀而庄严,具有号召性的力量,这段引子为乐章第一主题的出现充分做好了准备。现在,钢琴以其沸腾般的波浪音型充作背景,这时候出现的第一主题,旋律进行从容不迫,从中可以感到傲然的欢呼、史诗般刚毅的性格、不可战胜的力量和奋激的热潮:它有时带有严峻的气质,有时又像抑郁的沉思一般。这支旋律气息宽广,开头的音调有着充足而丰富的发展,但在这里歌唱性的发挥又完全服从于坚定、权威的节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颂歌和进行曲的色彩,它那巨大的步伐几乎全部交由乐队加以体现。

这个主题虽然不是俄罗斯民歌曲直接引用,但它却深具民族特点,其旋律与和声同俄罗斯典礼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久音乐的色彩逐渐地转趋明朗,节奏重音也减弱了,随后充溢着光辉、明朗的抒情性的第二主题也呈现了。同前一主题一样,这第二主题也是歌唱性的,其中同样可以感觉得到俄罗斯的平原之辽阔,但是性格却有所不同:这里有抒情的温柔,有奋激的热情,也有淡淡的幻想和倦怠之态,略具东方的色彩。这个主题开始时单独由钢琴奏出,接着乐队才用轻淡柔和的乐句伴随着它。第二主题的这一抒情形象在这一乐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甚至统御着整个乐章的发展。呈乐部近结束时,第一主题开头的动机重又出现,但这时显得平静而安详,它同钢琴声部的一些典雅的音型诙谐地相对置。乐章的发展部比较简短,它的力度不停顿地径直发展着。这里出现一个新的主题,它的音调显然是从第二主题派生出来的,而它那清晰明快的节奏又迹近于第一主题,这个主题同样具有独立的作用,也可以叫做第三主题,它成为发展部的基础。

在这发展部中,钢琴声部特别丰富;这里还常可看到一些衬腔的交织、作为旋律进行背景的喁喁私语的音型、高音区中尖刺般的音响以及沉重的和弦。音乐从稍带不安的情绪逐渐转化为悲壮的激情,并在进入再现部前形成高潮。这时,钢琴声部上的第三主题同乐队演奏的第一主题交织在一起,音乐具有胜利狂欢的进行曲特点。但是这力度的高潮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这胜利行列的匀整而有力的步调停息下来了,最后只有钢琴以其柔和的音响结束第一主题的咏唱。乐章的第二主题再现时也有很大变化,它的节奏放宽,并改由法国号轻声奏出,它的音调委婉、感情温暖。乐章的尾声相当扩展,它从第二主题(在乐队)的简洁陈述开始,随后是第三主题(在独奏钢琴上),这两个主题的进行速度放慢,节奏流畅,情调平和,很像一幅带有淡淡的哀愁色调的风景画。只是在乐章结束时,第一主题开头的动机突然爆发出新的力量,才使人又记起那傲然决断的形象。

第二乐章以其明净的沉思同前一乐章的抒情、激昂和英勇精神相对照,这一乐章在听者的想象中展示出一幅俄罗斯大自然的画面,同时也深刻地揭示出人的感情世界。乐章开始时出现一些悠缓、流畅的和弦,由带弱音器的弦乐器奏出,这些和弦同随后钢琴的一些从容不迫的音型,奠定了这一乐章的凝神的气氛。乐章的基本主题就在这一背景上由长笛奏出,它的音响柔和,气息十分宽广。不难看出,这个主题开头的旋律进行在音调上同前一乐章第二主题有点相近。不过,在这里,它更流畅、更从容,在迷人的温柔之间融合着幻想、希望和生活的欢乐。

逐渐地音乐的性格发生了变化。明朗的幻想被热切、欢乐的激情所代替,在乐章中段,乐队只出现基本主题的一些回声,独奏钢琴的一些活跃的音型跃居第一位,像是首轻快诙谐的钢琴练习曲,然后就以光辉有力的华彩乐段作为结束。在乐章的最后一段基本主题的再现有所压缩,它又唤回了听者对那沉思的回忆,这种情绪即使在乐章的简短结尾中仍然没有减失。

最后乐章是一首快速度的情绪欢腾的终曲,从一段长引子开始,在它那明快的节奏中只有第一主题的个别因素露面,但其中一段华彩性钢琴乐句却很有特色。这一乐章以两个主题的对置为基础:第一主题充满着热力、生机和欢乐,它以其简洁有力的音调、丰富的节奏、不可遏制的进行和钢琴明亮清脆的音响而征服听众——这一主题的轮廓是在引子中逐渐形成的,它的完整的形貌最初在钢琴上呈现,没有乐队的撑持。

乐章第二主题的旋律进行柔和、流畅,富于宽广如歌等抒情特点。这个主题同前一主题构成鲜明的对比,但它那炽热而激奋的抒情咏唱,却是由第一主题的急速和欢快的形象为它做好准备的。

乐章的发展部以第一主题为基础,拉赫玛尼诺夫广泛揭示这个主题的丰富内涵,包括勇武的毅力、舞蹈的典雅以及诙谐的轻快等等方面,而且几乎又是“一气呵成”。它那罕见的力度,则靠始终不减的快速进行、决断有力的音调和清晰坚定的节奏形成。《第二钢琴协奏曲》在乐思的交响发展方面运用得相当广泛和出色,但在这发展部中显得更加突出。

在乐章的再现部中,作者只让第一主题稍一露面,便由连接段带入第二主题。像呈示部一样,这第二主题开头先由乐队奏出然后转递给钢琴声部,它依然保持住那抒情和狂喜的特性。乐章的尾声十分扩展:在这里,第一主题重又出现,它由乐队奏出,进行逐渐加快,力度不断增涨。钢琴这时虽处于伴奏地位,但它以其华彩、八度音、和弦等钢琴技巧组成的音流而使听者眩惑,并以一段华彩乐句作结。在一个令人引起警觉的小休止之后,乐队和钢琴好像全都鼓足了力量,整个乐队全力奏出第二主题,而在钢琴提供的强有力的和弦背景中,还不难听到第一主题开头动机的音调;这时候,第二主题已经不再具有原来的抒情色调,成为庄严的颂赞或宏伟的颂歌,它有力地肯定了这首协奏曲基本的乐观主义思想。整个作品以音响饱满的和弦乐句构成的排山倒海的狂潮作为结束。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2]沈旋等.西方音乐简编.[3]郭平.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山西财经大报(高等教育版),2007,(10).[4]刘一心.论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格特性.艺术百家,2002,(1).[5]周奇迅.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前奏曲〉结构演奏解析.艺术探索, 2006,(5).

篇2:【今日名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中板,c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开头,主奏钢琴弹出八小节像是钟声一样灰暗而沉重的和弦。之后,出现管弦乐的充满力量的c小调第一主题。在中提琴的引导之下,出现了由钢琴主奏的降E大调第二主题,这一主题充满了甜美的伤感,被认为是“最有拉赫玛尼诺夫特色”的旋律之一。从一段简短的引子开始。这段引子相当特别,它尽是一些和弦,由钢琴独奏奏出,它的音响从倍弱一直发展到倍强,像喑哑沉闷的钟声一般,缓慢均匀而庄严,具有号召性的力量,这段引子为乐章第一主题的出现充分做好了准备。现在,钢琴以其沸腾般的波浪音型充作背景,这时候出现的第一主题,旋律进行从容不迫,从中可以感到傲然的`欢呼、史诗般刚毅的性格、不可战胜的力量和奋激的热潮:它有时带有严峻的气质,有时又像抑郁的沉思一般。这支旋律气息宽广,开头的音调有着充足而丰富的发展,但在这里歌唱性的发挥又完全服从于坚定、权威的节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颂歌和进行曲的色彩,它那巨大的步伐几乎全部交由乐队加以体现。

这个主题虽然不是俄罗斯民歌曲直接引用,但它却深具民族特点,其旋律与和声同俄罗斯典礼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久音乐的色彩逐渐地转趋明朗,节奏重音也减弱了,随后充溢着光辉、明朗的抒情性的第二主题也呈现了。同前一主题一样,这第二主题也是歌唱性的,其中同样可以感觉得到俄罗斯的平原之辽阔,但是性格却有所不同:这里有抒情的温柔,有奋激的热情,也有淡淡的幻想和倦怠之态,略具东方的色彩。这个主题开始时单独由钢琴奏出,接着乐队才用轻淡柔和的乐句伴随着它。第二主题的这一抒情形象在这一乐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甚至统御着整个乐章的发展。呈乐部近结束时,第一主题开头的动机重又出现,但这时显得平静而安详,它同钢琴声部的一些典雅的音型诙谐地相对置。乐章的发展部比较简短,它的力度不停顿地径直发展着。这里出现一个新的主题,它的音调显然是从第二主题派生出来的,而它那清晰明快的节奏又迹近于第一主题,这个主题同样具有独立的作用,也可以叫做第三主题,它成为发展部的基础。

在这发展部中,钢琴声部特别丰富;这里还常可看到一些衬腔的交织、作为旋律进行背景的喁喁私语的音型、高音区中尖刺般的音响以及沉重的和弦。音乐从稍带不安的情绪逐渐转化为悲壮的激情,并在进入再现部前形成高潮。这时,钢琴声部上的第三主题同乐队演奏的第一主题交织在一起,音乐具有胜利狂欢的进行曲特点。但是这力度的高潮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这胜利行列的匀整而有力的步调停息下来了,最后只有钢琴以其柔和的音响结束第一主题的咏唱。乐章的第二主题再现时也有很大变化,它的节奏放宽,并改由法国号轻声奏出,它的音调委婉、感情温暖。乐章的尾声相当扩展,它从第二主题(在乐队)的简洁陈述开始,随后是第三主题(在独奏钢琴上),这两个主题的进行速度放慢,节奏流畅,情调平和,很像一幅带有淡淡的哀愁色调的风景画。只是在乐章结束时,第一主题开头的动机突然爆发出新的力量,才使人又记起那傲然决断的形象。

第二乐章以其明净的沉思同前一乐章的抒情、激昂和英勇精神相对照,这一乐章在听者的想象中展示出一幅俄罗斯大自然的画面,同时也深刻地揭示出人的感情世界。乐章开始时出现一些悠缓、流畅的和弦,由带弱音器的弦乐器奏出,这些和弦同随后钢琴的一些从容不迫的音型,奠定了这一乐章的凝神的气氛。乐章的基本主题就在这一背景上由长笛奏出,它的音响柔和,气息十分宽广。不难看出,这个主题开头的旋律进行在音调上同前一乐章第二主题有点相近。不过,在这里,它更流畅、更从容,在迷人的温柔之间融合着幻想、希望和生活的欢乐。

逐渐地音乐的性格发生了变化。明朗的幻想被热切、欢乐的激情所代替,在乐章中段,乐队只出现基本主题的一些回声,独奏钢琴的一些活跃的音型跃居第一位,像是首轻快诙谐的钢琴练习曲,然后就以光辉有力的华彩乐段作为结束。在乐章的最后一段基本主题的再现有所压缩,它又唤回了听者对那沉思的回忆,这种情绪即使在乐章的简短结尾中仍然没有减失。

最后乐章是一首快速度的情绪欢腾的终曲,从一段长引子开始,在它那明快的节奏中只有第一主题的个别因素露面,但其中一段华彩性钢琴乐句却很有特色。这一乐章以两个主题的对置为基础:第一主题充满着热力、生机和欢乐,它以其简洁有力的音调、丰富的节奏、不可遏制的进行和钢琴明亮清脆的音响而征服听众——这一主题的轮廓是在引子中逐渐形成的,它的完整的形貌最初在钢琴上呈现,没有乐队的撑持。

乐章第二主题的旋律进行柔和、流畅,富于宽广如歌等抒情特点。这个主题同前一主题构成鲜明的对比,但它那炽热而激奋的抒情咏唱,却是由第一主题的急速和欢快的形象为它做好准备的。

乐章的发展部以第一主题为基础,拉赫玛尼诺夫广泛揭示这个主题的丰富内涵,包括勇武的毅力、舞蹈的典雅以及诙谐的轻快等等方面,而且几乎又是“一气呵成”。它那罕见的力度,则靠始终不减的快速进行、决断有力的音调和清晰坚定的节奏形成。《第二钢琴协奏曲》在乐思的交响发展方面运用得相当广泛和出色,但在这发展部中显得更加突出。

在乐章的再现部中,作者只让第一主题稍一露面,便由连接段带入第二主题。像呈示部一样,这第二主题开头先由乐队奏出然后转递给钢琴声部,它依然保持住那抒情和狂喜的特性。乐章的尾声十分扩展:在这里,第一主题重又出现,它由乐队奏出,进行逐渐加快,力度不断增涨。钢琴这时虽处于伴奏地位,但它以其华彩、八度音、和弦等钢琴技巧组成的音流而使听者眩惑,并以一段华彩乐句作结。在一个令人引起警觉的小休止之后,乐队和钢琴好像全都鼓足了力量,整个乐队全力奏出第二主题,而在钢琴提供的强有力的和弦背景中,还不难听到第一主题开头动机的音调;这时候,第二主题已经不再具有原来的抒情色调,成为庄严的颂赞或宏伟的颂歌,它有力地肯定了这首协奏曲基本的乐观主义思想。整个作品以音响饱满的和弦乐句构成的排山倒海的狂潮作为结束。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沈旋等.西方音乐简编.

[3]郭平.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山西财经大报(高等教育版),,(10).

[4]刘一心.论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格特性.艺术百家,,(1).

篇3:【今日名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形式写成。这一乐章是三个乐章中戏剧性变化最大的乐章。第一乐章的整个音乐情绪时而是明朗、活泼的, 时而是深情地歌唱的, 时而是热情澎湃、充满激情的, 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3—26在短小的管弦乐序奏中, 引出了主部主题。在d小调上演奏的第一主题是一个大段落的级进优美的旋律进行, 由一个具有古俄罗斯韵味的典礼歌曲引出。这个歌唱性的主题成为拉赫玛尼诺夫最迷人的旋律。演奏者在演奏这个主题时要弹好乐句, 做好语气, 在不太强的力度层次中做出音色上的变化和感情上细腻的处理, 让这个回味无穷的乐段使人永远难忘。

27—37优美如歌的第一主题第二次转由乐队奏出, 钢琴用简单的古典式的分解和弦音型担任伴奏声部, 须弹得连贯而均匀。演奏这一段还必须注意一点:钢琴处于伴奏的地位, 演奏者须很好地倾听乐队, 并与乐队一起做好强弱变化、音乐上的呼吸、乐句的处理, 以此来共同塑造音乐形象。

38—51钢琴上方声部二度下行模进的旋律音, 犹如声声叹息, 与乐队演奏的第一主题相呼应。

52—68这个连接部的音乐有一种焦急的期待, 像是在表达一个在苦难斗争中寻找出路, 企望光明的音乐形象。这里一共有四个声部, 演奏者要像演奏巴赫的作品一样来演奏这段。十六分音符处尽量少用踏板, 而为了使旋律连贯, 可用较浅的踏板。

69—106这里的音值要控制得很平均, 要弹得非常连贯、均匀, 在轻的层次里演奏, 要演奏得轻而不虚。93小节后在单簧管、圆号音乐后转到bB大调, 这段的音乐像是乐队和钢琴在进行对话。

107—110在bB大调上出现的副部主题同样是一首优美的歌曲, 富有柔美、抒情、冥想的特点, 是一种诚挚的倾心的诉说, 宛如娓娓私语一般。音色要求剔透、明亮、圆润。

111-123这一段钢琴的音色要有变化。首先乐队加入了大管奏出另一旋律声部, 与钢琴声部形成复调旋律。这时的钢琴音色必须柔和一些, 才能与大管的音色融为一体。随后, 这一旋律声部先后转为圆号和双簧管演奏, 那么钢琴的音乐也要随之慢慢变得明亮起来。

124—136这段音乐非常激动人心, 持续的b E音犹如敲响的大钟, 右手的和弦二度进行的旋律像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感慨, 充满热情。

137—142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既连贯又轻巧, 是紧缩的旋律线条。左右手的上下动作须协调好, 弹出没有缝隙的连奏, 要感觉像是一只手弹奏出来的。

143—150这段的钢琴声部的十六分音符要平稳地弹出。手指的力度要集中在指尖上, 强调出每个音的音头, 突出颗粒性, 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盘”。

151—158副部主题在这里以八度和弦再一次陈述, 速度加快, 更加流动, 充满激情。右手八度和弦一定要做好小指的连接, 要尽量突出小指的旋律音, 手腕要非常放松而有弹性;左手手腕也要放松, 要有上下动作, 非常贴键、连贯地演奏。

159—166这个结束部的主旋律在乐队, 由双簧管和单簧管先后奏出。音乐具有一种愉悦的情绪, 好像是对幸福、美好童年的回忆。左右手的手腕要非常柔软地、平顺地横向移动, 连线内的音以一个力量弹出。

167从这里开始是展开部。它以主部主题的发展为基础, 把乐曲从较为平和的情绪带入紧张激烈的戏剧性之中。

169—180主部主题依然以其原有的特点叙述, 悠缓的速度、清淡的音色仿佛是一种对过去生活的追忆, 自由自在的十分浪漫, 充满诗意。

181—202主题先在乐队低声部出现, 以模进的手法陈述, 并与钢琴左手的旋律构成一个三度关系。音乐表现出了内心的痛楚、哀伤;而左手的旋律不断级进上行, 似一种紧张的期待。

203—218音乐具有紧张度, 是焦急的、失意的、痛苦的。在左手带休止符的六连音的背景上, 钢琴右手以两小节一次进行上行旋律的模进, 使情绪逐渐起伏不安, 最后发展为以八度来陈述, 继而引出高潮段。音响不断加厚, 音量不断加强, 表达了人们在努力摆脱沉重的枷锁。

219—234坚定有力的乐队协奏在这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不安的因素不断增强, 乐队严峻强烈的和弦与钢琴声部振奋、激昂、带反抗性的和弦激烈对峙, 把乐曲引入第一个悲剧性的高潮。演奏者要调动好上臂、肘部及腕部乃至整个腰部、背部的力量, 垂直地往下落, 使力度集中在指尖上, 弹出磅礴的震撼人心的气概。

235—242这时乐队的低音声部昏暗紧张地匀整进行, 同时在背景上传出铜管乐器尖利的呼叫, 使乐队部分显现出了巨大的力量, 而钢琴声部在此已不是抗争或是不安, 而完全是绝望的情绪。演奏时下键速度要快, 声音要非常集中, 赋予钢琴打击化的音响。

243—302音乐在此突然变得平静、泰然。旋律像悲悼的“叹息”一般, 首先出现在这段的乐队中。钢琴声部左右手的反向旋律进行需要既连贯又清晰, 因此踏板要用浅踏板。随后“叹息”一般的旋律出现在了钢琴声部和乐队中, 两者相互呼应, 仿佛是两个人在悲伤地对话。最后“叹息”在呼应中浮沉。乐曲的戏剧性至此并未终结, 而是在接下来的钢琴华彩乐段中再次掀起另一个新的高潮。

303—357在d小调上呈现出的这个华彩乐段 (Cadenza) 十分激动人心, 它的出现让乐曲脱离此前不安、惊惶和悲悼的气氛, 出现典雅、清新且略带神秘的诙谐性穿插。这个华彩还可以遵循另一种演奏方案 (Ossia) , 这个华彩乐段的技巧性就比较强, 音乐发展较戏剧化, 感觉又是蕴藏了斗争的力量, 在不断地向外膨胀, 想要爆发出来。

358—373音乐是庄严响亮的呼叫, 力度不断地增强, 体现出人们勇士般的力量和无尽的意志力。至此, 充满蓬勃生机的高昂情绪完全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 表现了人们追求光明的胜利。

374—377音乐又进入了一个明朗的高潮, 带着一点想象的意味。演奏时要特别注意靠踏板来保持住左手的低音, 以增强厚度。

378—390这是非常优美的乐段, 长笛和双簧管奏出的旋律仿佛是作者故乡的芦笛声在贝加尔湖的上空飘荡。而钢琴部分奏出的琶音犹如贝加尔湖的海鸥在飞翔, 湖光在闪烁, 让人不禁感叹:“作者的故乡多么美好啊!”左手的旋律是音乐的支柱和灵魂, 右手随着左手节奏和旋律律动, 好像透过缥缈的雾一般。右手密集的音群要弹得有一定的紧张度, 使音乐在平静中增加动感。这里整个钢琴部分起的是一个为乐队伴奏的作用。

391—402华彩乐段还把第二主题也就是副部主题的旋律加以变奏, 并保持了它原有的抒情的特点。演奏时要特别注意rubato节奏处理, 这样表现出的音乐更具浪漫情调。

403—410此华彩段音乐非常富于幽默的色彩, 非常精巧。演奏时要运用手腕灵活、柔软地带动手指, 抓住4、5指旋律走向, 抓住弹性速度。在 (cresc.) 处用碎踏板, 使快速跑动音既连贯又清晰。随后音乐在宁静的思索中慢慢消失, 预示着整个戏剧性展开部的结束。

441—454“真正的再现部”。由于华彩段再现过乐章的两个主题, 实际上起到了再现部的作用。因此, 乐曲结构中真正的再现部在这里只起到了类似尾声的作用。它在钢琴声部再现了第一主题的旋律, 而第二主题则是极其简略地露面, 事实上几乎是不存在的。最后音乐肯定了顽强意志力的胜利。

第二乐章是由一个抒情主题的自由变奏组成的基本框架, 音乐具有风景画般的色调, 但在乐章中段引入了一个具有幻想风格的谐谑乐段, 这与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有些相似, 但在这里表现得更为复杂, 也更为精致。

1—30由A旋律大调开始。这是由弦乐与木管奏出的一段十分深情的动人乐段。在弦乐的暗示下, 双簧管奏出悠长、沉思的主题旋律, 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俄罗斯夏日乡村的傍晚等大自然的景象。这段旋律成为后来几次变奏的基础。

31—37在这里进入了#f小调。钢琴中声部以三连音下行半音进行构成狂想曲式导入, 展示了一派俄罗斯辽阔大地的景象, 像是对俄罗斯大地、宽阔草原的赞颂。音色要自然, 节奏适度而不过于激烈。

38—46这段是在bD大调上进行的主题的第一次变奏。音乐具有田园诗般的色彩, 非常深情、如泣如诉。演奏时, 声部层次要区分开, 注意左手中声部的旋律线条也要突出。

47—54可以踩下弱音踏板, 以突出级进上行的旋律音。第一句的旋律音在左手, 第二句的旋律音是左右手交替进行的。

55—64这段是主题的第二次变奏, 调性转为f小调, 音乐在这变得悲壮起来, 使人感到一种刚毅的内在力量。所有的声部进行是独立的, 而每个声部的音色是不同的, 色彩是丰富的。

65—70调性在这转到bb小调, 音乐变得惆怅起来, 节奏依然要有往前的趋动感并抓住中声部级进上行的旋律音。在手指需要伸张演奏时, 须注意尽可能迅速让手指接近其正确位置, 手的重量及位置都必须提前送到所需的地方。

71—76音乐变得热情、振奋而明朗。乐队的旋律是把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旋律进行了缩减来演奏, 音乐还是保持了优美如歌的特点。钢琴和乐队的低音都是在持续的F音上, 演奏时, 要做出富于戏剧性的处理。

77—84音乐好像是娓娓私语般的在陈述自己伤感的情绪。在第二拍时, 踏板可以稍稍抬起更换, 不要放完换, 这可称为“四分之一踏板”, 这样右手可以很清晰, 而低音可以按照要求延续。

85—100这里是主题的第三次变奏, 回到bD大调上。音乐更加热情, 像诚挚的对白, 旋律绵长、气息宽广, 洋溢着深沉的情感倾诉。右手的旋律要演奏得像是从心里涌现出来的, 而左手的低音要突出, 使音响浓厚一些。

101—110强度要顶住, 右手和弦要弹得非常深, 并极富动感, 音乐如暴风雨般的效果, 对比要强烈。

111—125这里是主题的第四次变奏。音乐非常雄伟有气魄, 达到最高潮。

126小节开始是本乐章的中段, 主题的变奏到此结束。这里的中段是一个非常具有幻想风格的诙谐乐段。钢琴声部快速的跑动音要演奏得像是海鸥在俄罗斯辽阔江河的天空上自由自在地翱翔。这一中段尽量少用踏板。

126—129这一串的音群具有活跃、热烈的情调。钢琴声部左右手的旋律要突出并相互呼应。钢琴声部右手奏出的旋律音又和乐队的旋律音相同, 但节奏是错开的, 特别富有情趣。

130—167音乐是有力的。指尖要细致, 转移指尖的重心。左手突出2指级进下行的旋律音, 指尖结实集中, 尽量贴键演奏。

168—183在钢琴晶莹般跑动的乐句背景上, 乐队奏出了一支典雅的圆舞曲旋律。由单簧管和低音管先后奏出的这一圆舞曲旋律衍生自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旋律, 音乐非常欢快、生动。

184—189音乐在轻快、灵巧后转变成强而有力的形象, 仿佛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热切的渴望。这里须突出左手半音下行有保留音的和弦。

190—209乐队又奏出基本主题, 音乐又被带回田园诗的色彩中去。

210—217这一段要安排好力度、速度的变化。突然闯入的钢琴以坚定的和弦带来了一种强烈、有力的新的音乐性格。随着速度不断的加快、力度不断的增强, 不安和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爆发。在双手八度和弦级进下行时, 音乐带有一种庄严、宏伟的气势, 非常具有英雄性, 戏剧性地结束了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一个带插部的奏鸣曲式, 可以说是所有为钢琴和管弦乐而创作的作品中最华丽、最激动人心的音乐之一, 也是钢琴技巧发挥到极致, 令人眼花缭乱, 精湛绝伦的, 最困难、最宏伟的篇章。它展现出了宏伟的俄罗斯民族盛大节日的各种场面。拉赫玛尼诺夫在这个乐章中以两个主题的交织对峙作为乐曲发展的基础, 并通过反复交织出现, 不断推动乐曲的发展。最后第二主题变成一支热情沸腾的庄严颂歌, 以无比巨大的力量掀起音乐的最高潮, 辉煌地结束全曲。

1—26一开始管弦乐以d小调的主和弦音果断而有力的合奏引出了一个进行曲主题, 钢琴奏出带有号角音调的欢快的主题, 揭开了狂欢节的序幕, 节奏明快, 严峻有力, 描绘出了俄罗斯民间节日的欢腾景象。演奏时要掌握好进行曲富有动力节奏的正确的拍子感, 把握住音乐的气势, 用 (staccato) 和 (non legato) 来演奏。

27—38音乐像是远处传来的欢快的跳舞声。虽然是弱奏, 但还是要弹出节奏点, 使音乐有棱角。手腕须放松, 有弹性。

39—71进行曲风格, 就像游行的队伍在前进, 节日的热闹场面展现在我们面前一样。演奏时指尖须牢固地抓住琴键, 并在内心抓住节奏的重音。

72—102在C大调上的这一连接段的主题可以说是本乐章的重心所在, 充满着令人屏息的兴奋之情。和弦音要弹得深而饱满。

103—151在G大调上的副部主题是一个热情的歌唱性旋律, 气息非常宽广。虽然音乐是歌唱的, 但各个不同的声部感觉又在相互追逐, 因此有紧张的戏剧性在里面。

152—170这个乐段像是描绘在狂欢节中小丑表演的杂耍, 灵活、诙谐而神秘。这个插部并未发展本乐章的主题, 而是采用了第一乐章第二主题的音乐形象, 首先在bE大调上以幻想性的诙谐曲色彩出现。

171—177音乐像是八音盒奏出的动人的旋律, 旋律非常典雅。音乐要求是轻柔的、纯净的、透明的。

178—187这是一段快速技巧的展示。

188—193通过把主题旋律拉宽, 使音乐变成了忧伤的怨诉, 旋律气息越来越宽广、饱满。要注意各声部力度和音色的层次。

194—200此段的钢琴声部与乐队形成对比。钢琴声部的音乐是连贯的、从容不迫的, 而这一幻想性的诙谐曲在这由乐队演奏, 形成了鲜明的性格对比。

201—208这段的乐队和钢琴声部都是在bE音上持续进行, 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乐队的旋律是把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旋律缩减演奏。

209—221深情而安静的旋律。这里的音乐素材来自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 不过在这转为E大调, 并且从幻想性的诙谐曲转为如歌的咏唱, 把乐曲重新带回到第一乐章的抒情气氛, 类似回忆、怀念的情绪。

222—231这里转回bE大调。这段也是一段快速技巧的展示。手指须提前处于要弹奏音的上方, 以解决快速触键时的准确性, 要弹出光彩夺目的效果。

232—237音乐非常亲切、甜美, 要把琶音弹出像竖琴一样的声音, 因此左手的速度、音质、音值要完全一致。左手的低音要用手臂重量来演奏。

238—242音乐像是回味、感慨什么似的。以全终止结束, 十分惆怅。

243—318主部主题再现, 从坚定的进行曲节奏和铜管乐器合奏中远远传来, 热烈的气氛越来越强烈。303小节开始转为d小调, 音乐非常的辉煌、雄伟, 表现了节日狂欢的盛会场面。

319—349连接部转为bB大调。音乐愈趋壮丽、宏伟。演奏时和声不能混浊不清, 低音要清晰地弹奏出来。

350—380在F大调上的副部主题的咏唱依然像在呈示部那样流畅, 但更加热情。

381—437这里可以看成是在d小调上的一个属持续的连接段。乐队以其有力的音响引出了一个力度起伏如浪头一样的钢琴声部。音乐紧张而沉重。演奏时触键要有力、敏捷。

438—488热情的颂歌, 概括全曲的精神。音乐在这进入尾声。音乐的情绪辉煌, 好似在热情地赞颂俄罗斯。随后副部主题变成了一支热情沸腾的庄严颂歌, 并以无比巨大的力量掀起了辉煌的最高潮。

489—508急速而力强的八度和弦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前迈进, 最后以欢腾的气氛, 辉煌地在D大调上结束全曲。

总之, 在这部作品中, 复杂多变的钢琴技法难度非常大, 不仅如此, 还需要钢琴演奏者准确表达其中的复杂情感。它的演奏, 既是对钢琴演奏者技巧和体力的考验, 也是对情感与心理承受力的挑战。

希望通过本文给演奏者研究《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名望.世界名曲欣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1.

[2]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3.

篇4:【今日名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演奏风格;演奏技巧

0 引言

在西方音乐领域的发展过程中,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是西方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音乐实现融合与交接的过程。对于俄罗斯而言,这个时期内该国的音乐领域也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印象派以及现代音乐流派成为音乐领域中的主流,而拉赫玛尼诺夫就是俄罗斯音乐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坚持浪漫主义风格的创作,被认为是坚持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后一位旗手。他的音乐创作大多继承了俄罗斯传统古典音乐的风格,在旋律上吸取了俄罗斯民歌的特点,与印象派和现代音乐流派之间有很一定的区别。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创作十分丰富,不仅有歌曲、钢琴,还有歌剧、交响乐等,但最著名的还是他的钢琴创作,其钢琴创作融合了多位著名音乐家和钢琴家的特点,如柴科夫斯基音乐中的抒情性、塔涅耶夫等人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肖邦钢琴作品中的诗意、李斯特音乐中的炫技,都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与统一,给人一种不一样的音乐体验。《24首钢琴前奏曲》是他钢琴作品的代表,很好地体现出了他的钢琴创作风格,其中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创作理念和艺术观念,这部作品也奠定了他后期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地位。在当前的钢琴艺术研究领域中,《24首钢琴前奏曲》依旧是研究的重点,是很多学者对钢琴艺术中浪漫主义风格进行分析的载体。

1 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的创作背景

1.1 前奏曲的发展

前奏曲是钢琴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置于某一乐章、数个乐章或一部大型作品之前的器乐乐章。前奏曲也常常应用在歌剧中代替序曲,前奏曲的曲式一般都很自由,是从剧中取材得到的音乐。前奏曲的创作应该追溯到15世纪和16世纪,当时是用柳特琴或键盘即兴演奏的开始曲,主要是用来活动手指以及对乐器进行调试,为后面的弹奏做准备的,因此具有即兴、短小的特点。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到17世纪和18世纪时期,前奏曲的形式和风格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常作为组曲的第一乐章或赋格的引曲,音乐奇才巴赫对前奏曲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他在前奏曲发展的基础上,将前奏曲与赋格这种形式的音乐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到巴洛克时期,前奏曲还没有形成独立演奏的曲目,只是作为曲子的前奏存在,但事实上,巴赫创作的前奏曲已经不再是引子,而是超出了引子这个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发展到19世纪上,前奏曲这种形式的音乐渐渐淡出了钢琴和音乐创作领域中,直到肖邦的《24首钢琴前奏曲》的诞生,才将前奏曲这种曲式重新拉回到人们的视野中,而且肖邦的前奏曲创作让前奏曲成为一种独立的钢琴曲题材。

1.2 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的创作背景

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钢琴创作对于俄罗斯的钢琴艺术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19世纪末,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了24首钢琴前奏曲,对肖邦的24首钢琴前奏曲进行了继承,但是在调性上并没有呈现出规律的特征,其作品不是即兴的,有一种沉闷苍凉的感觉。从内容的角度来讲,这些曲子容易让人思绪飞扬,随着音乐的变化让人感觉进入到了草原、雪景中,同时,还可以听到心灵倾诉的声音,听到凯旋的声乐,听到命运抒情的声音。从音域的角度来讲,拉赫玛尼诺夫在进行24首前奏曲创作的时候,对钢琴的音域特点进行了充分地利用,呈现出一种宽广的音域特点。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前奏曲的创作契合了俄罗斯的社会现状。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之时,俄国的社会状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革命,他们的音乐创作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而言是比较落后的,当时是西欧地区音乐创作的鼎盛时期,浪漫主义在西欧国家盛行,但是俄罗斯的音乐创作刚刚起步。所幸的是,此时俄罗斯实行了开放政策,西欧的文化开始进入俄罗斯,一些优秀的钢琴音乐家的作品也开始在俄罗斯广泛流传,在这一时期,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了很多钢琴曲,其中#c小调前奏曲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24首前奏曲中的第一首。《钢琴前奏曲》Op.23和Op.32是拉赫玛尼诺夫在19世纪初创作的作品,这段时间他的音乐创作很顺利,而且他还与萨婷完成了婚礼。这个时期成为他音乐创作的一个转折点,当时他正好结束了在美国的表演,回到俄罗斯定居生活,在俄罗斯安心进行创作,24首钢琴前奏曲的创作一共经历了十八年的时间,而这十八年正好是他人生中音乐创作的高峰时期,因此可以说这24首前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生涯的缩影。

2 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的演奏技巧

2.1 旋律特点

旋律是音乐艺术的关键与核心,西方音乐带有一定的立体性,拉赫玛尼诺夫认为旋律是音乐的“首要因素”,对音乐作品的质量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对于24首钢琴演奏曲而言,其主要旋律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大和弦式旋律,拉赫玛尼诺夫在进行钢琴创作的时候很喜欢使用厚实、丰满的大和弦来奏出音乐的旋律。这种创作方式可以给人带来一种完全不同的音乐体验,有的时候是气势磅礴的,有的时候是抒情动人的。第二类则是螺旋式旋律,顾名思义这种旋律是一种以某一个音为中心扩散开来的一种音乐形式,在一个音域内反复萦绕。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前奏曲的旋律呈现出一个规律,即从低音开始,不断往上盘旋、上升,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又返回来,形成了一种螺旋形,好像在起伏和波动,给人一种惆怅、紧张、萦绕的感觉和氛围。

2.2 节奏特点

节奏在音乐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乐曲的风格形成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人们往往能够从节奏中分辨出音乐的风格。节奏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参数,一首音乐作品的节奏可以反映出很多问题,在钢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节奏的改变会影响曲风。不同国家的音乐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往往都会与本国的民族音乐特征进行结合,从而使钢琴作品体现出丰富的民族感,在节奏上融入了民族或区域性的节奏,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不同民族的特色。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前奏曲也体现出强烈的而民族感,因为在节奏的创作上他采用了民间舞蹈的节奏,想要给人呈现一种欢快、热闹的感觉。俄罗斯民间舞蹈本身就是一种热情的舞蹈,在音乐创作中应用这种民族元素,可以很好地將人带入到一个热烈的氛围中。比如《g小调前奏曲》就是融合了民间舞蹈与俄罗斯的歌唱旋律于一体的作品,在作品开头有一种积极亢奋的感觉,气势磅礴,让人感到十分激动。这正是因为拉赫玛尼诺夫采用了俄罗斯民间舞蹈节奏的原因,他将密集的节奏与大量的跳音融合在一起,一开始就形成了一种热烈的气氛,同时到中间的时候又回到一种优美、抒情的旋律上,节奏比较舒缓,与前面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带来十分美好的听觉享受。

与《g小调前奏曲》相对的是《d小调前奏曲》Op23-3,这段曲子带有明显的民间舞蹈风格与古典风格,有一种明显的古风气质,在中间部分其速度比较缓慢,有很明显的仿古倾向,同时也融入了一点民间舞蹈的感觉,将民间舞蹈的那种跳跃性体现在节奏上。另外,在运用跳音的时候也增加了乐曲的幽默感,使得作品表现得更加轻巧和精致。拉赫玛尼诺夫并没有一味地去追求高雅的风格,相反,他在进行钢琴创作的时候,积极融合了仿古与民间舞蹈的因素,使得作品显得与众不同。从整体上来看,拉赫玛尼诺夫在进行钢琴艺术创作的时候很喜欢使用短句累积的方式,而构成长句是一种比较独特的音乐句法,使音乐作品带有一种动感的感觉。

2.3 和声

和声是西方音乐作品中的关键,拉赫玛尼诺夫在钢琴创作的过程中采用了浪漫主义风格,仍以传统的三度叠置和弦为最基本的和声材料。同时,他还很好地继承了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很多作曲家采用的“变音体系”的技法。更重要的是,拉赫玛尼诺夫在这种技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编,使用了各种丰富多彩的色彩性技法,对于传统的浪漫主义形式进行了突破,在前奏曲中出现了很多色彩性的装饰和弦,同时,他还会使用一些不同级的和弦来营造一种变幻的感觉。拉赫玛尼诺夫在前奏曲的创作过程中所采用的近现代和声技法是有限的,前奏曲Op.32是他在访美之后创作的作品,这部作品体现出了他探索传统和弦与现代和弦之间的关系,《降b小调前奏曲》Op.32-2中段第25小节起是全曲的高潮,这里对强拍进行了强调,而且根音连续出现了三度下行,第四拍是小三和弦,与前后的色彩形成了強烈的对比。Op.32的《f小调前奏曲》和《B大调前奏曲》则使用了平行和弦,而且出现了多层次结构。

3 拉赫玛尼诺夫24首前奏曲的内涵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创作过程中,其整体的风格往往体现在意境上,意境与情感有很大关系。音乐与生活是分不开的,音乐就来源于生活,生活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很多丰富的素材,音乐作品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变得更加有韵味。音乐体现出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是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载体,只有投入了情感的音乐才是动人的音乐,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4首前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对于他的音乐创作风格是一种很好的浓缩和体现,在这些作品中,很好地体现出了浪漫主义风格,也彰显出他作为浪漫主义最后“守夜人”的特征。拉赫玛尼诺夫有很强烈的民族情怀,这种带有俄罗斯风格的浪漫主义成为他创作的情感支柱,因为俄罗斯本身就是横跨亚洲与欧洲的,因此这个国家的艺术和文化受到了西方和东方的双重影响,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过程中,使东方的意境美与西方的悲剧美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意境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个重点,这种意境往往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音乐作品的语言是体现意境的很好的载体,对于乐曲而言,旋律能够给人带来一种节奏感,语言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语言是歌曲的重点,只有歌词与旋律的结合,才会使得乐曲的意义更加明显。钢琴音乐是一种纯器乐形式的音乐,是比较抽象的音乐,但是其中的意境又是十分丰富的,钢琴音乐中的意境也就油然而生。

拉赫玛尼诺夫所处的时期正好的俄罗斯的半封建时期,与我国古代的很多艺术家的处境有些相似,他的精神世界也十分丰富,但是由于社会限制并不敢大胆地表达出来,反而有一种含蓄、委婉的情绪在里面,所以在聆听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恍惚好像在梦境中的感觉。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前奏曲中,大多数作品的主旋律都有一种萦绕不散的感觉,而且在不同的织体的“陪伴”下,这种萦绕的感觉更加明显,给人带来幻想的空间,在这种优美的音乐的搭配下,我们好像看到了辽阔的草原,看到了广袤的雪景,看到了雪的融化,看到了雪水融合在一起,汇成小溪向远方流去的感觉,这种意境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需要从音乐中聆听,从音乐中感悟。

4 结语

音乐是净化心灵的载体,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不仅强调精神内涵,同时还强调音乐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音乐领域中的浪漫主义代表人物,也是浪漫主义的守护人,钢琴创作是他音乐创作的主要方向,在钢琴创作过程中,体现出了十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俄罗斯民间特色。24首前奏曲是他创作成熟期的作品,这些作品很好地反映出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创作风格,其中的演奏技巧和内涵都是值得研究的。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很纯粹的东西,音乐创作就是融合自然、情感之后产生的一种载体,从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中体现出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美学特征。

参考文献:

[1]焦奕博.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孟静.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的解析与演绎[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时江月.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创作与演奏的相互作用[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9).

[4]易川洋.对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OP.23和声分析[J].黄河之声,2008(10).

[5]周昌印.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的演奏分析[J].音乐时空,2014(24).

[6]车新春.俄罗斯的浪漫情怀——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钢琴前奏曲[J].音乐生活,2011(12).

篇5:【今日名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一、作品的创作背景

《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开始于1899年,这一年刚好是拉氏从英国回国之后,在英国期间,他被邀请演奏了自己的作品并亲自指挥演奏了他的管弦乐幻想曲《悬崖》,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拉氏开始构思并创作《第二钢琴协奏曲》,在1899年到1901年这三年时间里完成了这部宏篇巨著的写作。十九世纪末期,沙皇残酷的专制统治与人民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而《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正处在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大革命爆发的前期,由此可见,此曲的创作是俄罗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反映了拉赫玛尼诺夫对现实生活状况的不满和希望寻求心灵上的依托。

这部作品使得拉赫玛尼诺夫确立了他在音乐界的影响和地位,并于1905年获得格林卡奖。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可以说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是作曲家经过十多年意志消沉和创作危机后重新燃起的创作力量。

二、作品展示了浓郁的俄罗斯“民族性”与忧伤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通常是与传统的俄罗斯音乐文化发展一脉相传的,使得他的音乐具备了鲜明的“民族性”。拉赫玛尼诺夫属于俄罗斯、属于发展了几百年的俄罗斯音乐文化,同时,拉氏将俄罗斯音乐的风范、俄罗斯音乐的精神引向了今天,并且,由于他和许多俄罗斯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使俄罗斯音乐深入人心。

在第一乐章中,用于将主声部庄重雄伟的主题同副声部明亮又充满幻想的慵懒进行对比,体现典型的“俄罗斯东方”风格(类似的旋律在博洛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其他俄罗斯作曲家的音乐中经常能听到),结尾副声部的抒情短歌也符合这一旋律的东方色彩,这与奋进有力的主题形成了对照。协奏曲的抒情中心点在第二乐章,这一乐章基本上是作者真情流露出的非同一般的旋律,体现了旋律大师拉赫玛尼诺夫无比的才能。也可以说,是俄罗斯民歌的风格特点决定了《第二钢琴协奏曲》的音调发展类型和作曲形成原则。

从创作个性上来看,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常常引用来自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中《末日经,最后的审判》的旋律。这个音调在西方音乐中通常被认为是象征“死亡”的形象。虽然不少作曲家都曾使用此音调,但拉赫玛尼诺夫要比其他作曲家更偏爱此旋律。即使在他晚期的一些作品,如《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三交响曲》及《交响舞曲》中仍然可以看到。在《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的中部(第112小节)乐队声部中亦悄然奏出“死亡音调”。它向我们表明了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中悲剧性因素的一个侧面。

对于音乐历史上不可忽视和不可遗忘的作曲家与作品,人们的评价也一直在持续。“拉赫玛尼诺夫综合了李斯特的强烈的钢琴风格传统以及格林卡以来的俄罗斯传统音乐中具有广泛咏唱性和质朴的情绪表现力……”,这段文字从音乐风格角度概括了这部协奏曲的总体风格特征,并且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拉氏在音乐上的“继承性”特征;又如“……此时正值俄国革命前夕,整个俄国正处于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之下,好似一座监狱,许多知识分子对现实深感不满和苦闷。在《第二钢琴协奏曲》中,拉赫玛尼诺夫一方面以深沉的音调抒发他内心的忧郁与悲伤,另一方面也通过气势磅礴的高潮来表达他满腔的激愤”,这段文字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拉氏在这一创作阶段作品的主要风格和创作特征上总结了“协奏曲”所暗含的精神气质;另有一些文论中将全曲的风格定位于“浪漫俄罗斯经典忧伤风格”。我的理解是,除了上述对于此曲的概括之外,还可以认为这是作曲家一种心理上的苦闷、悲哀的宣泄,因为音乐毕竟有暗淡、有起伏、有高潮,同时,这些有关音乐表现力上的形容词或者说用于音乐分析上的某些词汇在这里变为了一种对于音乐风格特征、音乐情绪特征的概括。

三、作品独特的创作手法

1. 独特的创作过程

《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过程很特别,他并没有按照常规的先后顺序写作,而是先从第三乐章写起,原因是接受达尔医生的有效治疗后的拉氏思如泉涌,他深怕这珍贵的创作灵感会很快地又消失掉,便立即动笔写下了协奏曲的第三乐章(并且迸发出的第一个创作火花就是第三乐章前奏的华彩段),拉赫玛尼诺夫把最精彩的创作构思放在最关键的第三乐章可能也是此协奏曲的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紧接着是柔美宽广的第二乐章,二、二乐章完成之后,拉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公众的反映,就率领莫斯科爱乐乐团在一次慈善募捐音乐会上上演了这两个部分,他本人亲自担任钢琴独奏,演出获得成功之后才接着把第一乐章完成。

2. 独特的开篇方式

乐曲的一开头,拉赫玛尼诺夫便打破协奏曲通常是由乐队的某一乐器把主奏钢琴逐渐带入或是由整个乐队辉煌的和冗长的演奏开始,而是由钢琴奏出的八个似悠远钟声的和弦,仿佛倒叙一般,把听众缓缓地带入作曲家的童年回忆中,既具有震撼力又自然简洁。

3. 交响性的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既能表现钢琴高超的演奏技巧,又注重与交响乐队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被称为“钢琴交响乐”。比如第一乐章开始部分打破了乐队演奏呈示部引子的惯例,改由钢琴独自缓缓地奏出,极具特色。在这里没有刻意的炫技和华丽的修饰,却又恰如其分地突出独奏乐器,可见,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都是以感情表达和独特构思为基准进行创作,他的协奏曲风格偏重于交响性;又如第二乐章的再现部是通过弦乐以庄严肃穆的进行曲风格再现主部的第一主题,钢琴则以八度和弦构成的发展部核心动机进行交相辉映,“交响化的钢琴协奏曲”在这里做了充分的体现。

4. 注重旋律

研究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协奏曲的创作风格特点,旋律高调、形象特点是理解该作品的必要条件。在拉赫玛尼诺夫看来,旋律是音乐的“首要因素”,无论他的哪一部作品,最先深入人心并打动听众的都是他的旋律。人们常用“抒情性”或“歌唱性”来形容他的音乐,他继承了俄罗斯音乐的传统,是继柴可夫斯基之后俄罗斯最伟大的旋律大师,他的旋律真诚、质朴,具有很强的音乐感染力。拉赫玛尼诺夫还很重视复调旋律的写作,他在乐曲中多次采用了两条以上旋律线相结合,或者钢琴与乐队把各自不同的旋律相结合的形式,经常在高低声部或钢琴与乐队中清晰可见,这种形式能够更深层地表现作曲家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精密的立体性思维,这正是他的钢琴织体的鲜明特色,各个声部共同构成完美的结合。

拉赫玛尼诺夫作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之一,以他对音乐的执着、勤奋和天赋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音乐作品,为俄罗斯乃至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首经久不衰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经过岁月的洗礼,并没有被人们所遗忘,而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各地的音乐舞台上,成为世界音乐宝库中不朽的典藏。

参考文献

[1]杨儒怀.音乐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2]卢格霖.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演绎民族风格特色[J].音乐研究, 2009, (4) .

[3]朱军, 靳涛.从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看其创作风格[J].人民音乐, 2002, (8) .

篇6: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

拉赫玛尼诺夫从事钢琴演奏、作曲和指挥,1899-1909年期间曾赴欧美演出,奠定了作为一个钢琴家的国际声誉。1917年俄国10月革命彻底改变了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生活,全部家产被当局没收,他无所选择,只有出国,从此一去不返。一个40多岁的人还要到国外四处闯荡,他的心情是忧郁的,前景是渺茫的。在此后的26年中,为了生活,他不得不放弃作曲家的名声而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钢琴演奏家之一。

他对当时整肃异己的强权深恶痛绝,招致其音乐作品在前苏禁演,他被列入另册,成为“不受苏联欢迎的人”。他爱祖国,祖国不爱他。为了音乐,为了自由,他牺牲太多了,只好把全部精力投入钢琴演奏,而不愿多说一句话。其实,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音乐家,苏联卫国期间,他经常开音乐会募捐献给祖国,表达一份赤子之心。他也曾表示过回归祖国之愿望,可惜逝于他乡。

1920年起,拉赫玛尼诺夫加盟RCA,录制了大量的唱片,RCA1992年推出的《拉赫玛尼诺夫钢琴演奏全集》(RCA 09026612652 10CD),几乎收入了他所有的演奏录音,极为珍贵。生不逢时却又生逢其时的拉赫玛尼诺夫,生前世人忽视了他的音乐作品,死后世人遗忘了他的钢琴演奏,这是音乐史上的一大遗憾。

这款《拉赫玛诺尼夫钢琴演奏集》(BMG/RCA 74321-95089-2 日本版)是根据1925-1942年78rpm唱片采用24BIT/96KHz录音技术翻制而成,虽仍有“针音”,但尚能辨听出拉赫玛尼诺夫演奏的音乐魅力。CD内容全是拉赫玛尼诺夫最喜爱演奏的钢琴曲目,有巴赫《萨拉班德》(第四帕蒂塔第三章)、亨德尔《咏叹调与变奏曲》(第五羽管键琴组曲)、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肖邦《少女的祈祷》、舒伯特《流浪》《小夜曲》《降A大调即兴曲》、李斯特《第二波兰舞曲》《侏儒》、门德尔松《纺车之歌》《F大调练习曲》《a小调练习曲》、格鲁克《旋律》、舒曼《走私者》、帕德雷夫斯基《G大调小步舞曲》、施特劳斯《人仅活一次》(圆舞曲)等。

篇7:【今日名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一、创作背景及音乐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对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现实是不满的。拉氏一生创作了各种体裁的大量作品, 从他的很多作品中, 都可以看出反叛的倾向:《升c小调前奏曲》和他的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有着阴森的背景、沉重的低音, 是一种彷徨、苦闷心情的写照;《春潮》则充满青春气息, 活泼向上, 表现出对即将到来的“春天”的渴望。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风格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 他一贯沿着俄罗斯音乐传统及音乐史上的莫斯科乐派前进。柔美的旋律、深邃的内涵贯通于俄罗斯独特的音乐语言, 悠长宽广、气宇轩昂, 处处映射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精神。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音乐特性, 他的音乐才会让人们为之感动和折服。他的创作虽然实质上仍是浪漫主义的, 却经受了20世纪气息的熏陶, 形成了拉赫玛尼诺夫独特的创作风格。与肖邦和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相比,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显得更加短小、精练, 织体也较朴素单一, 他所反映的是内在精神生活中的瞬间感受。与肖邦等人的“即兴性”特点比较而言, 拉氏更注重思想内涵上的思考。

拉氏为钢琴创作的《前奏曲》包括OP.23 (1903——1904) 的10首、OP.32 (1910) 的13首及OP.3的1首, 共24首。OP.23, NO.5作于1901年。

二、曲式结构

本曲采用复三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戏剧性和动力性较强, 以左右手同步短促的音调和坚定的节奏为特点, 是典型的进行曲风格。

尽管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也如肖邦时代的《前奏曲》那样追求短小精干的宗旨, 但篇幅上仍然有所增长, 同样, 其组织结构也更为复杂。他的作品中, 曲式结构经常是连绵不断地展开, 在听觉上连接自然、层层推进, 对音乐的阐述淋漓尽致, 能让人感觉到他驾驭作品结构的能力和魄力。因为在他的《前奏曲》中除了像肖邦一样是对当时瞬间心情的表达, 很多作品都是具有画面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

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前奏曲》中, 共有13首为单三部曲式;2首复三部曲式;5首乐段性重复或集结;1首模糊曲式;2首单二部曲式和1首复二部曲式。此曲乐曲结构图如下:

此曲中部的音乐情绪转向抒情, 由平行乐句组成此乐段, 是典型的拉氏旋律。在左手快速流动的琶音织体伴奏音型陪衬下, 右手弹奏出和弦式的八度装饰化旋律, 以主调的同名大调呈示出抒情的主题, 洋溢出幻想般的激情, 不禁使人联想到俄罗斯风景画的无限魅力。在最后用三小节主题材料的动力节奏作连接, 自然过渡到了再现。这个小连接具有不稳定意义, 一直到再现部为止, 音乐中开始使用呈示部音型。

再现部出现与乐曲开始相同的“命运化”节奏, 并且其调性回到g小调, 并伴随了丰富的调性变化, 将全曲推向了高潮。与呈示部相比较, 这里的音响变得更加抒情和明朗, 钢琴右手声部在高音区奏出饱满明亮的和弦, 这也是拉赫玛尼诺夫最喜欢的音乐表现手法之一。通过图示可看出再现部的乐句与呈示部相比较下, 缩减了a的长度。尾声综合了A部分的节奏和B部分的旋律化特点, 具有总结全曲的性质。他的钢琴音乐作品中蕴涵了贝多芬式的沉思, 也有柴科夫斯基的悲壮和肖邦的优美。

三、和声与调性安排

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大多都阴郁苍凉, 总体来看, 小调多于大调。这24首《前奏曲》虽分别创作于不同时期, 但是却严格遵循了巴赫的传统, 它们平均分布在24个不同的大小调上。不论是从调式的意义上或是心理刻画的意义上来说, 拉赫玛尼诺夫都特别倾向于小调, 倾向于小调性的主题以及悲歌性或悲剧性的形象领域。拉赫玛尼诺夫几乎从来不用特殊调式及人工调式, 包括大小调之外的其他4个自然七声调式 (多利亚、弗里几亚、利底亚、混合利底亚调式) 也很少用。从这点来看, 他的风格与欧洲当时许多著名作曲家为了摆脱传统大小调体系和声的束缚, 竭尽全力开发利用大小调之外的自然七声调式以及其他特殊调式、人工调式的做法, 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拉氏的作品中, 他并不是先写好旋律再配和声的, 而是两者互相交融生长。在钢琴作品中也是同样, 和声并非处于单纯陪衬旋律的被动地位, 它自身的进行和发展已经形成一种强大力量, 这种和声推动了旋律的发展, 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整个乐曲的步伐。

本曲为g小调, 乐曲的中间部转至同名大调G大调上, 再现部分又回到主调。在现代作曲家的创作中, 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声节奏属于较缓慢的, 乐曲中的一个和声往往延续很长, 却在细微之处发生变化, 有时候一两个音符的变动就造成了不同的色彩感。拉氏作品的和声语言具有十分丰满的色彩性, 总体来说, 其和声进行都是遵循传统的和弦结构并且以功能性和声为基础, 和弦的叠置也以三度关系为主, 同结构或同类和弦经常连续进行。例如乐曲的再现部高潮部分, 连续强调了属和弦与主和弦的重要地位, 可以看做是色彩性很强的三度和弦连续进行, 具体如下图中所示:

尽管如此, 他在扩大和声语言色彩方面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例如他在内声部采用的多层次对位和特殊转调, 两个外声部都五变化音的出现, 只在和弦内声部填充调式特征音, 过渡自然, 这种传统的和声处理方法体现出其和声技法的核心。如下图所示:

一些色彩性的装饰和弦运用也可以在乐曲中看到。在调内和弦基础上加入了和弦外音, 作为一种经过装饰性的叠置和弦, 在听觉上造成一种特殊效果。如下图所示:

此外还有在低音声部运用减五度、不同级的和弦替代、经过式的半音技法、和声上造成乐曲双重调性叠置等, 都使看似传统的和声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的近现代和声技法还是极为有限的, 他的这些近现代技法都建立在传统技法基础上加以发展, 在和弦方面也考虑到了符合自然音响规律, 避免像现代音乐那样大量应用高度不协和和弦, 因此是十分具有可听性的。

四、节奏动力特色

拉赫玛尼诺夫在生活中给人的印象是性情忧郁的, 但是在这一层灰暗的薄膜下隐藏的是另一个真实的他:一个善良开朗、坚强勇敢的人。这种矛盾会互不相容地贯穿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同一件作品里。拉赫玛尼诺夫是柴科夫斯基“命运”形象的直接继承者, 他对命运总有一种不可言喻的恐惧感。在他的这首《前奏曲》中同样充斥着命运的脚步声。

g小调《前奏曲》集民间舞蹈与俄罗斯歌唱性旋律为一体, 展现了拉赫玛尼诺夫现实主义的鲜明语言, 火热的力度, 富有生命信念的坚定节奏, 战胜了标题中“来世”的命意。使听众感受到的并不是恐惧而是一种坚定的力量。从民间音乐中吸取养分, 是所有民族派作曲家的共同特点, 而拉赫玛尼诺夫可以说是俄罗斯作曲家中的佼佼者。在整套《前奏曲》中共有几首采用了民间舞蹈节奏, 例如Op.32 No.3、No.7等, 当然, 本曲也是其中代表作之一。

乐曲为进行曲速度, 中间速度转慢。第一部分开始气势磅礴、主要节奏庄重而有力, 此段主要运用了民间舞蹈节奏, 密集的音型与跳音结合造成十分热烈的气氛。中段的抒情与两端形成对比, 低音旋律出现在和弦的切分音中。随后, 钢琴又用较强的力度动力化再现开始部分的主要主题, 饱满而坚定的音响处理使乐曲显得更为庄重。从音乐表现手段来看, 本曲对比明显的速度因素是改变音乐效果的较好方式, 也是为乐曲划分段落最容易有效的手段。通常情况下, 一段音乐的速度改变, 就意味着新的发展阶段或是新的曲式部分的开始。如下图所示:

乐曲最后用渐弱的方式表现钟声随风飘去, 渐行渐远, 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全曲。演奏此段时应注意把握节奏的弹性又不失动力性, 抒发内心对生命真正的热情。整体来讲, 乐曲的节奏是规整的音乐进行。

五、演奏技法的运用

拉氏的这套《前奏曲》音乐风格丰富、织体变化多样,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非常有利于教学和学习训练的。在演奏过程中,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乐曲的风格特点及创作时期, 对于主题材料、音乐的基本模式和音型要仔细地分析, 这些在前面已作过详细介绍。除此之外, 他又发展和推动了《前奏曲》新的创作特点和技巧。

1. 连续琶音的演奏

作品OP.23, NO.5开始时演奏速度为进行曲速度, 但不宜过快。由于音乐起于低音区, 因此演奏时需使音调下沉, 手指最好垂直重沉, 才能得到音乐深沉、宽厚、广阔的音响效果, 同时和弦需要弹奏整齐。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钢琴作品没有明确的速度限制, 在指法变换上可丰富流畅。乐谱中主题材料的特点决定用适当的奏法表现, 此曲的中部为较抒情乐段, 速度与开始部分相比转为渐慢, 以左手连续跑动的琶音为特点。演奏本段时需要提高手指的快速运动能力, 同时要尽量保持音型的连贯, 这种织体是掌握快速连续演奏技巧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手腕的灵活运用能对手部的伸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通过手腕的灵活运动使那些大幅度的琶音弹奏更为流动连贯, 同时大拇指的内侧移动也需要手腕的配合把手指引导到正确的键上。此外, 手较小的演奏者还可以通过手腕的横向运动和圆形运动来扩张运动范围, 用来演奏大跨度的琶音。手指技术是完全要靠手腕灵活来决定的。

2. 踏板和力度的运用

演奏中段时可适当使用踏板, 合理使用踏板在任何作品里都是需要的, 然而演奏家要根据音乐情绪分别对待、适当处理。由于古钢琴的结构缺陷, 巴洛克时代的作品如不用踏板弹奏出各个声部, 在听觉上旋律和音色都会变得非常单调, 但声部清晰。19世纪后的钢琴教学中提倡适当运用踏板, 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尤其是“点点式”用踏板法。拉氏的创作中大胆地使用了踏板, 更好地显示出了其作品的浪漫宏大。

乐曲的力度变化幅度很大, 从pp到ff都有所涉及。拉赫玛尼诺夫本人极力推崇夸张、极端的力度变化。他善用宽广的力度节奏、强烈的力度对比、整体的力度阶梯式上升并推向高潮等典型的浪漫主义钢琴音乐力度的手法。这一特点是浪漫主义风格在他《前奏曲》创作上的一个具体表现。他在《前奏曲》中标记的力度记号比肖邦还有他同时代的斯克里亚宾密集了很多, 可见他对力度表现音乐的重视。这些力度标记是为表现音乐内容所必须的, 是作曲家感情变化的体现。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中这些力度记号是其作品最富有特色的地方, 在技巧上也是最有难度的地方。我们在演奏《前奏曲》中的强音时应多使用大臂的力量, 触键要深厚, 高潮部分那些连续不断的和弦需要相当的体力演奏。强弱的对比也需要手臂乃至全身的调动与控制。

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钢琴《前奏曲》不管在音乐理论上或在演奏技巧上对钢琴教学都起着极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拉氏钢琴作品的研究具有实质的难度、深度, 是我们所有钢琴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必修内容。

拉赫玛尼诺夫是19世纪后期俄罗斯音乐大师中最后一位晚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影响的音乐作品, 为俄罗斯和世界音乐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他作品中充实的和声、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精致的织体始终涌动着响亮坚定且热爱生活的声音。他曾说过:“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应该表现他所出生的那个国家的精神, 他的爱情信仰及他所喜爱的书籍和绘画的内容, 音乐应该是他生活经历的总和……我是位俄罗斯作曲家, 祖国确定了我的气质和处世态度。”

摘要: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中, 24首钢琴《前奏曲》是他最为重要的一组作品之一。他的作品富有俄罗斯色彩, 充满激情且旋律优美, 其钢琴作品更是以难度见称。本文以其《前奏曲》中作于1901年的OP.23, NO.5为例, 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其钢琴作品的独特魅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今日名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相关文章:

名曲简介04-17

古琴名曲简介04-10

古琴名曲简介范文05-26

名曲伴随的课堂04-13

名曲课教学设计04-27

名家名曲音乐会范文06-14

今日吉化09-10

今日新闻简讯04-18

今日说法案例04-29

今日药学论文范文05-10

上一篇:稳压电源下一篇:我国土壤现状及改良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