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好课堂教学的前奏曲

2024-04-28

弹好课堂教学的前奏曲(通用8篇)

篇1:弹好课堂教学的前奏曲

如何弹好钢琴的论文

一、弹奏好音阶是钢琴演奏的基础

首先是大拇指的训练,相较于其他四个指头,大拇指比较的短粗,并且只有两个关节,不对称于其他指头的关节,控制起来难度较大,但是却具有一定的弹奏功能,如上下垂直运动、左右水平运动等。正确的弹奏方法是这样的,左右手分别弹下行音阶和上行音阶,拇指弹下后,呈现倾斜状的手型,指尖的外侧肉垫触键,从三指和四指下面穿过大指,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手腕带动拇指传过去,轻轻落下,不能用太大的力,手指与键独立接触。其次是二指的训练,二指的独立性和灵活性较好,在五指当中有着较大的优势,但是人们却往往不注意训练二指,在弹奏过程中,二指也遭到了忽略,经常会有一些不自觉的.惰性存在,特别是演奏的音阶比较的快速和流畅,那么就会暴露出来二指的弱点,因此,就需要大力训练二指。然后是三指的训练,在五指中,最长的手指就是三指,有着较好的爆发能力,但是因为其较长,灵敏性不够,会有较为迟钝的反映,特别是容易凹陷第一关节,无法有效的传递力量。在配合一二指的时候,比较的灵活,但是在配合四五指的时候,迟钝、软弱特性就凸显了出来,那么为了对三指的问题进行解决,让其充满力量感,就可以借助于哈农练习来实现。二是手指快速跑动训练的重要性:手指的独立性和灵活性符合相关要求之后,就可以进行手指快速跑动训练,在基础训练中,这个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手指快速跑动训练中,我们主要是研究怎样用力,用快速用力形式来转换原来的一个手指用力形式,很多学生会难以转换,这是因为学生以前的弹奏是慢慢的,在各个方面都没有做好准备,如速度、肌肉、心理状态等,因此,在具体训练过程中,就可以由两个音一拍发展到四个音一拍,然后逐渐发展到8个音一拍。

二、音阶弹奏在不同风格作品中的表现作用

演奏在音乐上显现出来的内心感受,就被称之为音乐表现,只有掌握了相应的演奏技术,方可以将音乐给良好的而表现出来。如果技术不够,那么演奏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如果音乐内容没有明确,那么技术训练就会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只有完美结合了音乐目标和技术手段,方可以有良好的音乐表现。因此,在对具有音阶性片段的音乐作品进行演奏之前,我们就需要深入正确的把握钢琴作品的音乐风格。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按照四个时期来划分钢琴艺术发展史,如巴洛克风格、维也纳古典风格、浪漫主义风格以及印象主义风格等,这种划分是从历史角度上进行的;还有其他的划分方式,如从民族角度、个体角度等,都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在不同的时期,作家会呈现出差异化的美学观念、追求目标和作曲技法等,在对带有音阶性片段的音乐作品进行演奏时,需要采取差异化的速度、力度、声音、踏板等,因此,我们就需要结合作家的具体风格和作品具体内容,来对作品的音乐特性进行分析,只有有机的结合技术手段和音乐特性,生动的体现出来音乐感觉,方可以将钢琴作品给更好的表现出来。比如,研究发现,有很多音阶式的跑句存在于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作品中,很多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都将这种跑句作为基本的音阶,但是,其实有较为丰富的音乐语言和节奏韵律存在于莫扎特的钢琴作品中,同时,在演奏过程中,还需要对其古典风格进行把握,对声音和音色变化进行控制。虽然贝多芬的钢琴音乐不具备典雅风格,但是却更加的粗犷,力度对比更加明显,因此,就需要结实有力的弹奏,将宏伟雄壮的气势给表现出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钢琴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音阶训练,不能够孤立音乐训练,而是将其融入到音乐表现中,要从音乐内容的角度出发,对学生音阶技术训练科学指导,有效结合音乐目标和技术手段,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奏技巧,还可以将音乐内容给有效的表现出来。

作者:李歆 单位:湖南娄底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系

篇2:用心弹好习作教学的前奏

一、唤醒内隐的素材积累意识

(一) 积累要从“新”开始

学生的习作意识应该尽早开始培养。从孩子能看能听能说开始, 我们就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心理水平、理解能力, 引领他们触摸自然、参与生活, 有意识地指导他们学会观察, 引导他们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发现及看法, 鼓励孩子质疑别人的观点, 发展自己的看法, 赞赏孩子的奇思妙想和独特见解。当然,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工作家长已经做得很好。习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 从认识“新”的生活开始。因为能说话, 就是最好的习作启蒙。教师有了这样的认知, 便会随时随地地引导学生在生活的海洋中关注一些有意思的情节, 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对那些有意思的情节进行思考, 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 积累要从“心”开始

教师更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帮助学生无意识地拾取生活镜头, 有意识地积累生活语言。体验是一种心智活动, 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教师要经常设计各种体验活动, 引导孩子把眼睛盯向生活、盯向身边、盯向自己, 让孩子们尽情地关注生活、积累生活、提炼生活、表达生活, 让习作的意识在生活中萌芽。

感悟是人们对某一事物心领神会的一种境界。它是孩子们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智慧发展的必经心理过程。感悟的过程需要老师用“心”引领。老师在引导学生学生观察生活的时候不应只停留表面, 可以经常问孩子你看到的东西怎么样?你能看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吗?这样引导, 学生就会想办法细致观察, 努力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事物, 长此以往, 学生的观察视角就会与众不同, 思考的深度也会提高。

清代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和悟性。自十五以前, 物欲未染、知识未开, 则多记性少悟性。”厚积才能薄发, 积累是培养孩子们习作能力的有效手段。而唤醒孩子的积累意识则是习作教学中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 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教师一定要站在习作指导的意识高度从日常抓起, 从生活抓起。

二、激发萌动的习作表达欲望

小学习作教学实践中以习作表达欲望的培养为契点, 致力于思维拓展、心智发展、精神内涵的丰富, 着力于习作欲望的激发与表述技巧的习得, 以人的不断发展来实现儿童习作水平的稳步提高。

(一) 从“情”起步

情感是习作水平提高的动力因素。“情动而辞发”说的就是这个理。体验、感悟、积累能发展孩子们积极健康的情感。

尊重情感的多样性, 让丰富的情感体验为生命着色, 为个性的习作奠基。孩子们的生活体验与情感是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 没有体验不可能产生情感, 良好的情感又能促使孩子们深刻积极地体验。比如关于“台风”, 孩子们的体验各不相同:有人感觉恐怖, 有人认为好玩, 有人说有利有弊, 必须客观看待。孩子们之所以有不同的体验, 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 教师不能轻易地加以否定, 而应引导他们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赢得别人的认可, 把他们的体验引向思考的深处, 从而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当然, 孩子们情感世界的丰富程度也直接影响感悟的方向与深浅。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 去领悟, 相信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明白很多作品的意义, 从而在内心生发出很多的感悟。正如我在指导学生读《草房子》的时候, 经常坐下来与他们一起交流读书的感受, 以及对文中人物的看法。我们的交流是带着感情的, 他们会因为喜欢或讨厌去品评那些人那些事。能品评书中的人和事, 慢慢地对生活的人或事也就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脑海中储存的各种人物形象就多了, 以后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总之, 拨动学生的“情”弦, 学生就会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

(二) 与“思”同行

美国教育专家西奥多·W.海伯说:“要想写清楚, 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 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富有想象力, 必须在思想上想的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所以培养学生写作欲望的整个过程应该与“思”相伴。

习作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孩子们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生活中涵泳感受, 并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见闻、体会, 这本身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一个善于分析、观察、推理、比较的人往往能从琐碎的小事中捕捉到闪亮的东西并进行深入的思考, 萌发出入木三分的感悟, 写出一鸣惊人的文章, 让人耳目一新。学生刚开始写作的时候, 总喜欢把积累的好词语好句子一股脑儿地用出来, 完全不知道怎样梳理自己手中的材料。在这个关键的时候, 思考尤为重要。老师应该在这个关键时候伸出有力的援助之手, 帮助学生掌握梳理材料的方法。指导读好书, 习得书中文章的表达的精华所在, 是提高学生驾驭梳理素材能力的最佳途径。比如, 我在指导学生读书的时候, 先让学生把写作的顺序理清楚, 然后问:作者为了把自己的思想有条理地表达出来选取了什么材料?你觉得这些内容对于表达作者的思想合适吗?在作者表达的时候用了哪些语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语句, 体会它们表达的效果。这样的训练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整理材料能力。

荀子说:“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当孩子们的积累达到了一定量的时候, 必然觉得有话要说却苦于无法表达, 在这个时候思维能帮助孩子们将积累的东西系统地分类, 合理组织, 有序地堆放。

(三) 与“语”作伴

语言是文章的建筑材料, 也是一种表达形式。语言的积累与规范表达是习作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而语言的习得离不开具体的语言实践, 在我们身边语言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体验、积累、感悟的过程就是以语言的形式加以完成的, 我们的每一次体验活动的结果是需要与人交流, 语言是必需的中介。所以, 对于孩子们的任何发现、任何体验、任何感悟, 教师都要引导他们用语言来表达, 让孩子们的生活、思想与规范的语言表达相伴。

有积累丰富的素材, 有“蠢蠢欲动”的写作欲望, 是万事俱备的一种状态, 是整装待发的一种状态, 是未雨绸缪的一个过程, 我们一定要踏实地完成这个过程, 为学生的习作水平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益群.默会知识与语文感悟能力.北京:语文建设, 2006.4:4-5.

[2]王栋生.作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人民教育, 2008, (5) .

[3]周一贯.作文教学中的儿童精神.小学语文教学, 2007, (8) .

[4]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6.

篇3:弹好单元教学的“前奏曲”

【关键词】初中英语 Comic strip 教学策略

最新版牛津译林英语教材,每一册书都以学生所喜爱的卡通动漫对话而开篇,风趣的对话,简洁的对话,带领学生轻松进入一个新单元的学习,welcome to the unit导入部分是一组组鲜艳夺目的图片,一段段简短的对话,激活一个一单元的学习。而实际教学中,多数英语教师把重点放在单词的教学上,卡通对话读读背背也就万事大吉。这样的教学没能真正发挥这部分的功能,与新课程标准相差万里。本文以牛津英语初中英语的教学案例,谈谈初中英语Comic strip的有效教学,突显这部分的功能,弹奏好单元教学的前奏曲,为奏响整个华丽的乐章而定下基调。

一、围绕主题Free talk

众所周知,卡通对话是一个单元的总起,对话内容于一个单元所学的主要内容密切联系,如7AUnit4 Comic strip,以Eddie和Hobo的对话内容Eddies day而引起一个单元的中心话题My day.因此,教学时,不应该仅仅读读对话,表演一下,而应该以此为中心进行有效的口语训练。如Does Eddie like sleeping?Do you want to be like Eddie?What do you think of Eddie and Hobo?等,同学们相互问和答,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

再以What kind of day Eddie has?引导学生说出Eddie的一天生活,吃早饭have breakfast,睡觉go to sleep;have lunch吃午饭,吃晚饭have dinner,上床睡觉go to sleep.由Eddie的一天生活的剪影吃-睡-吃-睡,可以看出Eddie是个lazy dog引发学生思考:Do you want to live like Eddie?What day do you have等让学生描述出自己的一天。

从谈论卡通图片,到讨论对话内容,到谈论Eddie的一天,再到学生的自己的一天,无不围绕单元话题My Day而展开。尤其是最后的谈论自己的一天,为本单元的task写作奠定了基础。

二、巧妙引入语法知识

一般情况下,在Comic strip&welcome to the unit中,渗透新的单元的语法项目。而在实际教学时,对开篇的导入部分的学习往往忽略了语法的渗透和点拨,认为语法不是这个部分的重点,到Grammar集中学习者作为普遍,这也会块块教学的最明显的方式。因此,渗透语法教学于单元的开篇,有重要意义。如7A Unit4的语法知识是时间介词in、at、on的用法,而在Welcome to the unit中,Millie六点半起床,七点整吃早饭,七点二十去学校,八点做早操,八点十五开始上课等等,这些句子的表达都有具体的时间,那么和时间连用的介词in、at、on恰是本单元的要点之一。如PartB,I usually go to school at7:20.I am never late for it.以及What time do you start lessons?At a quarter past eight.等句子中,7:20和8:15都是具体的时间,具体时间前用介词at,那么引导学生回顾在早上、在下午、在晚上、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个季节、哪个星期等都要用介词in。而提到具体的一天,应该用on。如果在单元的开篇就渗透语法教学,使Grammar教学时难度降低了许多,为语法教学做了渲染。

三、巧借单元话题,预知单元主要学习内容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巧借单元话题,培养学生预知单元学习内容,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预习学习内容,预测学习内容,从而实现学习的有效性。尤其是七年级学生,让学生根据单元话题,预知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单元体系,对学习进行有效预知更见其必要性。如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通过学习,教师可以和学生们一起分析单元所学和话题This is me的关系:从话题上看是自我介绍,关键是学会介绍自己。在导入部分学习的是大家相互见面,彼此问好的方式;阅读课文是“欢迎来到七年级一班”,主要介绍这个班级里的几个学生,包括自我介绍,也有介绍他人;这个单元的语法是与介绍自己和他人有关的方式中的重要的句型,以及所使用的句式中be的用法;在综合技能的听说读写训练中,仍然是“认识我的新朋友”为主要内容;毋容置疑,Task的英语书面是自我介绍Introuduce myself.帮助学生分析单元知识与话题的密切关系外,引导学生以后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根据单元的题目也就是单元的话题学习,而对单元内容进行预测,这一过程既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大方式之一。

总之,单元的开篇是话题的谈论、卡通动漫对话的学习和导入部分的学习,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巧借话题主题而对单元学习知识和目标的预测,借助于卡通对话和导入部分,激活单元所要学习的内容和已有经验,利于学生“温故而知新”,利于学生通过体验、探究与合作,在这方沃土上开出一个开放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换血红色多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收获的快乐,然学生演奏好这一“前奏曲”,为“主题曲”的演奏打下基础,从而奏响英语学习的动人乐章。

参考文献:

[1]蒋英南.活用教材有效实施——例谈“Welcome to the unit and comic strip”板块教学[J].林区教学,2011(4).

篇4:弹好课堂教学的前奏曲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时常感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较为被动,一节课上下来,一部分学生反应也没有,就像老师在唱独角戏。课堂效率很低。通过“跟踪观察”,细究其原因,农村小学一半是外地学生,由于缺乏完善的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习惯养成较差。再由于父母忙着加班,缺乏家长的监督,总是把书面作业草草了事,书包一扔就急着看电视或去外面玩耍,课前叫他们预习,有些学生根本没把预习当回事,好多学生根本没有进行课前预习,好像只有让他们动笔写了,才算是作业似的。于是教师布置的预习、阅读作业最终形同虚设。有的虽然预习了,但由于方法不得当,或预习不到位,结果也不理想。由此可见,不进行课前预习或预习方法不得法,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这引起了我对课前预习问题的重视,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效教学从有效的预习开始。那么如何让预习有效,且被学生乐于接受,不流于形式呢?

一、教师布置“参考性预习任务”

根据教学目标,首先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布置“参考性预习任务”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预习。所谓“参考性预习任务”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文本内容并结合学生学习水平拟定的一些“预习目标”。任务的难易程度应有明显的区分,从而可以在最大限度内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能力提升。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课时,我就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一份选择性课前预习作业单:1. 把课文读通顺,并把课文生字注上拼音。2. 读了课文后,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然后尝试通过可行的办法弄懂,例如理解“囫囵吞枣”这词语的意思,可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请教周围的人等等。3. 了解课文内容,试着抓主要事件概括小标题。4. 运用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5. 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别人写的有关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等等。推荐学生们阅读《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全集》《故乡》《回忆鲁迅先生》等。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更多相关的信息,还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从而更能激起学生酷爱读课外书的热情。真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6. 想一想:通过文本,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们最想对鲁迅说什么?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赞美鲁迅,可以是一首小诗,一段感悟,一首歌曲,……这样使学生逐步掌握了预习的方法,掌握了预习的流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明理,让有不同风格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二、学生选择“自主性预习”模式

“自主性预习”学习模式主要是由学生自主安排来确定的,但让学生进行“自主性预习”,绝不是一种没有教师指导的学习。相反,教师在引导帮助学生“自主性预习”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期伊始,教师教给学生主要的读书方法,做好预习方法的指导并让学生掌握预习“五步法”。一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二标(标出自然段);三勾(勾画生词、重点词);四查(使用工具书查阅词语的意思,借助文章背景资料了解课文内容);五问(提出不懂的问题,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尝试在书上做好批注笔记)。并让学生知道课的类型结构不同,文章体裁的不同,因此预习的重点也不一样,预习时不能用统一的模式。如:内容浅显,语言优美,预习重点可放在朗诵上。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时预习时要求学生针对课后问题多读;内容深奥,不易理解的课文,可将预习的重点放在提出问题,解决问答上;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多,预习的重点可以放在理解词语上。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习惯,注重培养会读书的本领,如读书时要让自己投入到课文中去,要善于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等。平时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选择“预习模式”。针对每一位学生,给予了他们能够促进其个人全面发展的最佳学习模式。

三、巧设“预习作业卡”, 提高预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平时我尝试改变了往常的提纲式预习模式,以“表格式”“便条式预习卡”“图标式”“自测试”等等的形式出现,灵活多样、实效有用的预习卡能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预习卡内容更集中,形式更灵活多样,使得学生的自主预习更加有价值。多样的“预习卡”使学生在课堂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使预习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用武之地,并最终促进其自主发展,更加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热情,收获的东西就更有价值了,唤起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变“要我预习”为“我要预习”。提高了学生的预习兴趣,使预习的任务更加明确,更有针对性,收效更为显著。

四、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教师应该把预习指导活动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起来。在平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时勤翻工具书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阅读中遇到问题首先自己解决的习惯;边阅读边画圈的习惯和阅读时勤做笔记等习惯。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预习也是如此,当学生拿到一篇课文时,应先把课文读通、读顺,并圈圈重点词语。画出自己觉得难读的句子,反复读一读,自己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写上批注,写写文章的大概内容。同时想想作者的思路,找到它的写作特点,做一些摘记等。以后在自己写作时,运用一些已经学过的表达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正如叶圣陶先生讲的那样,所教的文章不过是个例子,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预习指导,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所教课文的知识重点外,更要帮助他们“学得其法”,使学生语文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就能更快、更正确地完成预习任务,于是就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

五、检查评价,激发积极性

有意识地形成评价体系,不仅可以使教师更为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也得以让每一位学生及时而准确地把握自我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的检测,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在预习工作开展之前,每个学生都会领到一张“自我评价表”和“小组评价表”,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在实际预习过程中,即时检查自我是否达到预习目标以及对其他组员的学习进行监督与评价,从而发现自己与他人的优缺点,进而取长补短,同时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到了学习重点,提高了预习的效率。例如:每周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总结,做个总结性的评价;让上课表现突出的、预习作业完成得好的学生介绍自己的预习情况和办法。在总结时,主要通过老师的评价、组长的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这三种形式,从此通过评价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无论是老师的评价还是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都必须具有针对性。评价的结果和班级中的“小红花”挂钩,用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设计评价表格时,强调与自评为主,强调自我意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调动评价对象发自内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自主发展。

六、课堂交流、反馈促预习能力

学生查到的资料,在课堂上得到了反馈,得到了展示,他们就会非常高兴,会非常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这完全不同于教师直接出示资料。

在课堂里,应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教研室领导在会议上反复强调学生在课堂上朗读不少于10分钟,动笔不少于10分钟。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角”,由于课前的认真预习,在课堂中指名朗读课文,提问:从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学生都会声情并茂、滔滔不绝地说。我想:只有学生有准备,谁都不会面面相觑,尤其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胆小,不敢上课发言的学生来说。学生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来读、老师我来说……”学生们个个在课上兴趣盎然,我想这个变化与课前精心的预习准备是分不开的。教师和学生普遍感到一种学习的热情始终充溢着课堂,彼此似乎都感受到了教学相长的真谛,教学效果很好。同时学生从准备到展示,任务得到了肯定,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兴趣自然提高了,大家相互指正,相互切磋,相互提高,而在这过程中,更是锻炼了每位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强化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品质。

篇5:调音定调弹好前奏夯实基础

关键词:第一课时;阅读教学;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长期存在着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对文本进行分课时教学?很多老师感到茫然。那么如何确定分课时的教学内容呢?有人认为,第一课时应该上好基础性的内容,比如,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达到浅尝辄止即可。有的观点认为,第一课时就是要精读,深入作者情感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

一堂课扎扎实实地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读,发现那些对学生真正有用的“核心知识”。第一课时所出现的问题往往是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引领,设置多元的课时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扫除预习过程中的障碍。再通过课件,让全班学生学习,解决余下的问题。最后将教学目标归结为几个大问题,使第二课时的教学能更加顺畅。在学习课文时能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

二、新课的导入要简约

简约的导入要“牵一发动全身”,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文本情境,接触到文本的精神内核。如,教学《学会查“无字词典”》,教师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问学生:“这个课题中藏着两个谜,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思考了一会儿,说:“词典怎么会无字呢?无字词典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教师接着说:“是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揭开这个谜底吧!”这样简约的导入,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直接切入了文章的核心。

三、初读要讲求实效

初读并不只局限于要学生“读准确、读通顺”,也不应该只局限于教学生认读生字词,而是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发现其核心价值的精妙之处,从而引导学生纵观全篇,潜心会文。还可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少走弯路。

1.从课题拓展开去,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找出题眼:“脱险”,再围绕“脱险”,说说课文告诉了我们哪些问题。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归纳为:(1)小稻秧遇到什么危险;(2)小稻秧怎样脱险。然后,教师让学生再读全文,边读边思考,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连贯地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并说说课文的哪些部分讲的是“遇险”,哪些部分讲的是“脱险”。这样,以课题为契机进行挖掘,既引导学生在初读中抓住了课文结构及要点,又激发了学生对初读课文的兴趣。

2.从关键句、关键词拓展开去

引导学生感知全文。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初读:“同学们都很爱读书,但爱读书更要会读书。有位专家说‘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你们想不想成为会读书的人?下面请轻声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能用文中的哪句话概括出来。”学生找到中心句后,教师进一步诱导:“还有一句话说,‘读书的更高境界是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从这句话(中心句)里你能读出哪个词?”这样引导学生从提炼中心句到提炼关键词,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文章的主旨,又教给了他们高效的读书方法。

3.填表,理清文章脉络

初读时,让学生边读文边填表,是帮助他们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的好方法。如《北大荒的秋天》,可让学生在初读中完成填表。

图表的最大优势是一目了然,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一课时的教学贵在简洁,贵在朴实。我们要“学会有选择地放弃,追求深刻的简单”,让第一课时也精彩。

篇6:弹好课堂教学的前奏曲

1、在备课阶段的反思。

就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看, 主要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通过教师参考书, 盲目照搬他人的模式, 举例也不符合社区现实, 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 不考虑学生实际;二是有些老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 不注重收集新的数学事例和信息, 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在于老师的“懒”, 认为备课花的时间太多, 我可以借“专家”现存的东西移花接木或者“克隆”。要克服这些问题, 教师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 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 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 对现在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 对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进行反思, 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反思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时, 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 “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 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初中数学教师一般对小学数学不是很了解, 有些知识可以通过询问学生、查阅小学教材来获悉现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掌握情况。反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 而是“我、你、我们”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 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的, 只不过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 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 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 没有互动, 那就是唱独角戏。教学中进行反思, 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 备课时, 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惯, 但在实际教学中, 有时候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 简单的题目学生不会做, 或者你没有预料到的其他情形。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 这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 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 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 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 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的有效性提高。

2、在教学过程中反思。

一是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 还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 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和合作是否充分。课堂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有的教师设计活动一个接一个, 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 课堂上热闹非凡, 一派繁荣景象。但要问每个活动景象的用意, 每个活动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时, 有的教师竟说不出个所以然, 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在数学课堂上, 老师在讲课时, 学生一听就懂, 一做就错, 根本没有搞清楚其中的数学原理或思想。因此, 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 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 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 怎样把数学理论、原理蕴藏在丰富的生活事例中。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思维活跃, 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 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 从而保持课堂张力。三是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特别在导入新课时, 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了思考, 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同时, 教师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提倡教学民主不等于不要教学秩序。有时, 在课堂上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 个个争先恐后发言, 课堂气氛热烈, 教师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不敢进行有效管理, 课堂的有效时间被白白地浪费掉了。因此, 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 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 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 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3、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

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概括, 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 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是否完成学习任务?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掌握了数学原理?因为“教会”不只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方法,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去借鉴, 而且应设法让学生多体会和感悟, 引导学生总结对他们自己适宜的学习方法, 去总结适合自己的破题方法、解题方式。学习数学的根本方法就是要善于总结、善于归纳, 经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的。教师一定要在课后通过作业, 通过与学生谈话了解教学效果, 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采取补救措施。

篇7:弹好课堂教学的前奏曲

关键词:减负;预习;母语教育;网络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66-1

一、预习是课堂的延续

课前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课前通过阅读、查字典、网络等扫除障碍,了解课文内容;以合作探究等形式了解课文的重难点。比如:在学习《蚕姑娘》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蚕,我让他们查阅这方面的资料,学生不仅查了资料,咨询了村里有经验的人,有的还把蚕养到了教室里来。于是,课堂上的学习由传授知识变成了展示会、研讨会。气氛活跃而愉快,课前准备得好的学生激动不已;没有准备好的在懊悔,为下次出色的准备而下决心。这样学生不仅解决重难点,通过动手动脑还增强了记忆力。反之,课前不预习,课文读不通,大量词语不理解……这让教师如何进行生动的课堂教学,即使教师讲的精彩绝伦,学生也难以产生共鸣。

二、网络是课堂的延续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搜集、筛选、传播等处理信息的能力成为社会成员的基本能力。培养这种能力,语文教育责无旁贷。能运用工具书,借助现代媒体获取信息,具有选择的眼光,储存有用的信息,是语文课外延伸经常要用到的方法。学完了二年级《识字5》,我提出要求:任选下列一题或几题,搜集有关资料。(1)其他动物过冬的方式。(2)知道“岁寒三友”吗?能背诵相关的诗歌吗?(3)你能说出几个表示冬天寒冷的词语吗?活动中,引导和鼓励学生以“冬”为中心,大量搜集、处理信息,广开学习渠道的做法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阅读是课堂的延续

在课堂上,我们很难看到学生读着读着就手舞足蹈起来的,那活泼生动的情景在课下却能经常看到。这到底是为什么——现在的课堂已被合作、探究、引导给大量的占用,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去精读,教师的指导也不尽如人意,有的教师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这种不从接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造成了主体错位。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意义在于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而决不是读文字本身。然而,读者对文本意义的把握,是基于自己的“前理解”,在对文本的叩问、质疑、充实、延伸过程中,在与作者之心的沟通、交流、碰撞过程中生成的。阅读中,作者求之以知音,读者求之以会意,双方同时臻于一个新的境界,即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者与作者进行对话,在对话过程中,通过与作者精神世界的对照,构建和丰富起自己的精神王国。

鼓励、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培养积极的对话意识,让学生创设对话情境。像“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指导朗读时,更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与作者对话,用心感受体验,进行开创性阅读。这样,仅靠课堂上的时间读书是不够的,必须在课外时间加强阅读。

四、课后练习是课堂的延续

思维空间不随时间的结束而封闭,使学生余兴未尽。教师可以布置弹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地做练习,这是巩固高效语文课堂的保证,是课堂的“绕梁余音”。一个好的课后作业,可以使学生把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创新意识有效地延续到课外。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创新欲望去观察、去寻找、去体验、去思考,这不仅可以保持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他们在参与生活中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得以长足发展,进而语文创新的火花便在生活中迸射。

五、课外活动是课堂的延续和补充

1.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本。

在学习《分类》时,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学生在校园里观察。用自己明亮的小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如给鞋子、袜子、花草树木、楼房等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能力。

2.让学生带着道德认识,走向社会。

学生道德情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铸造成。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如:“珍惜劳动成果”宣传活动;“勤俭章”雏鹰争章活动。活动还可以延伸到家庭、社区,使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养成品质,塑造心灵。

3.从热点出发,关爱自然。

众所周知,“环保”是当今时代的热点问题之一。学习《鸟的天堂》后,作者优美的语言和鸟的可爱使孩子的心中充满浓浓的爱。我深深知道只有来自于学生兴趣的探究问题,才能使他们积极地投入,热情地参与。在课外活动时间,我组织他们讨论从何处着手开展探究活动。学生踊跃献技献策,有的说,要去动物园与鸟来个“亲密接触”;有的说,要多看看有关鸟类知识的科普文章,了解他们的习性,以便更好地保护他们;有的提出,要为小鸟做一个新家……

篇8:语文课堂教学的“前奏曲”

我曾经就语文课前预习情况对班上同学进行调查和了解, 结果让我大吃一惊, 多数学生认为课前预习没多大必要, 反正老师上课时都要讲, 到时候专心听讲就行了, 何必事先多费脑筋, 还浪费时间。显然, 学生并没有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事实上, 许多学生在学习上花费了不少时间, 但学习效果始终不理想。究其原因, 不能不提到学生忽略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古语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早在上个世纪, 叶圣陶先生就反复倡议在语文学习中落实学生的预习, 并明确指出:“预习是训练阅读的最主要的阶段”。可见, 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预习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根据学优生的反馈, 预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预习本身就是一种自学。预习时, 学生要独立阅读、思考, 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独立接受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2. 预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通过预习可对即将要学习的课文做到心中有数, 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这样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了, 学生也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了。

3. 预习可以提高课堂笔记的水平

如果课前不预习, 学生在上课时就会是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 盲目地记笔记而顾不上听课。经过预习, 学生记笔记时就有了针对性, 有选择地记, 这样可以空出更多时间用于思考听课中的问题。

4. 预习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预习时, 无论看得懂还是看不懂的知识, 学生都经过了独立思考, 有了初步印象, 再加上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分析和自己的进一步学习, 理解会更为深刻。理解了的知识很容易记住, 特别是经过努力而攻克的知识更容易记牢。

二、教师如何指导预习

预习对学生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那么, 语文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1. 指导细化, 易于操作

在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通过预习来培养学生在自读中察疑、质疑、搜集、整理、积累的意识。预习指导要细致, 方便操作, 主要通过搜集整理积累、分步朗读课文、处理文中字词、思考分析问题等几个步骤来完成。

(1) 了解背景, 搜集整理积累

有些课文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 甚至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为此, 学生在课前就应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 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相关信息, 并进行细致整理, 初步掌握。等到课上时, 学生就可以凭借搜集整理到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例如, 在教学《梦想的力量》时, 我布置的预习作业其中有一道是“上网或到校图书馆查找非洲孩子的生活状况, 了解非洲缺水的现状”。学生们不仅找到许多文字资料, 还收集了不少相关图片,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对非洲人民的生活情况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上课时也就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情感预设了。又如, 在教学《山雨》之前, 我让学生去搜集各种描写“雨”的名句佳段, 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积累, 又增加了学习课文的趣味, 可谓一举两得。

(2) 三步朗读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学生来说, 它既是语文能力也是学习方法。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一定要朗读, 而且应该放声朗读。朗读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发音, 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布置朗读课文预习时, 我的要求是必读三遍。那么, 怎么读呢?可以分三步来进行。第一步为初读, 对课文内容进行一个整体了解, 读准生字、新词;第二步加上感情再读,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则是精读, 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 理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自学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 标注文章段落层次预习一篇课文, 字词句篇是基础, 课前的预习可以从圈、查、划、抄、注入手, 循序渐进。

(1) 圈。课前预习课文时, 学生应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 并用醒目的圆圈符号圈出来, 好在老师讲课时注意听、仔细记, 做到难点心中有数。

(2) 查。预习课文时, 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 或以前学过现已回生的字词。面对这种情况, 学生应通过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弄清圈出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 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 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 加深印象。

(3) 划。在预习过程中, 学生应用横线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 做到重点突出。

(4) 抄。对于课文要求掌握的新词或者优美的语句等, 学生应抄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巩固记忆。抄写的数量学生可以自己决定。

(5) 注。预习时, 学生应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这样便于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

(4) 自己质疑问难, 尝试解决课后思考习题

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就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时, 可以带着问题 (课后练习题) 进行阅读, 当看到课文中出现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做法。实践证明, 做读书标记, 对自学的情况进行整理, 对语文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此, 学生在读文时, 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 或是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词语, 或认为有疑问的地方, 即可在课文边上把自己思考的问题写下来或是注上标记, 如, 不懂之处用“?”, 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这样, 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 学生也就容易心领神会了。

2. 检查落实, 课堂反馈

我觉得之所以有的学生会应付预习作业, 是因为老师的检查预习办法不得力, 所以让学生养成了懒散、应付预习的习惯。根据调查, 我发现班级里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这种现象存在, 只不过程度不同。所以预习作业一定要检查落实, 课堂上要有反馈的环节。

(1) 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现在的高年级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往往把字词忽略了, 觉得让学生预习时自学识记就可以了, 不需要在课堂上花时间。其实, 字词教学应是语文教师不断追求完善的一个教学环节。每次学新课之前, 我都会检查学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询问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觉得哪些字比较难, 需要提出来全班学习的, 然后让学生来当小老师, 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忆生字的以及对词语的理解掌握情况。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对本课的生字、新词有进一步的识记和巩固。

(2) 检查朗读课文

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时, 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力量。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上抽五分钟的时间, 让一个优等生检查两个中等生和后进生的读文情况, 检查时每人轮流读一段或两段。如果问题超过两处就算不流畅, 需要由检查人督促加强朗读, 直到读顺畅为止。另外, 教师还可以在课文内容讲解过程中, 就学生理解课文句子的朗读情况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朗读。课文学习结束后汇报结果, 每组交错检查, 组和组评比, 每月选出朗读小冠军十名, 并给予表扬或奖励。

(3) 检查问题思考

检查预习时的质疑问难是关键的一环, 学生大胆的质疑, 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也可使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学习。对于一般性的问题, 教师可直接解答或由学生解答。对于有价值的问题可暂时存疑, 并提醒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动脑思考, 问题自会解决。另外, 教师还要注意及时沟通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之间产生理解的互动效应。如当一个学生提出某一问题后, 教师可问其他学生:“谁能帮他解决?”当学生回答得比较准确或具有独到见解时, 教师不妨再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谈出自己的理由, 展示其思维过程, 使其认识更加条理化, 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 同时也能使其他学生受到启发, 获得正确的思维方法。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小学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任, 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就是自能读书的起点。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 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 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 每位教师都应重视预习指导, 完善阅读教学。

摘要: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 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 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布置预习时要细化指导, 落实各项需要做到的内容, 课堂上要有检查反馈环节。如此常抓不懈, 学生将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就是自能读书的起点。最终, 学生将学会自主学习, 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预习,作用,指导细化,检查反馈

参考文献

[1]丁安廉、和学新, 《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策略探索》, 社会学院出版社, 2000

上一篇:《筷子中的文化》阅读答案下一篇:防非宝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