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2023-01-24

1 贝多芬简介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L u d w i gv a n Beethoven) ,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 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7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祖籍荷兰 (亦说波兰) , 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 母亲是一个女仆, 心地善良、性情温柔。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 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 成为他的摇钱树。他不惜打骂, 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7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 获得巨大的成功, 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 开始学习作曲。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 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

2 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 D大调, OP.61, 作于1806年。这部作品是贝多芬专为当时维也纳剧院的第一小提琴手克莱门特创作。并由克莱门特于1806年12月23日在维也纳首演。本曲作于1806年, 是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 自古以来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这首乐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 颇具王者风范。然而, 本曲在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前, 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验。本曲初演以后, 几乎没有人再对它回顾, 本曲的华彩乐段, 并不像钢琴协奏曲那样由贝多芬亲自谱写, 而是留给各式各样的演奏者谱曲, 其中较常采用的有约阿西姆、奥尔和克莱斯勒等的手笔。当年贝多芬作曲时, 正值他与他的学生, 匈牙利的伯爵小姐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 并在她家的庄园度过了快乐的夏天。他一生中这“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便渗透在贝多芬这部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中。

这首协奏曲, 特别是它的第一和第二乐章, 具有田园诗般的性质, 它描绘了贝多芬对大自然的热爱, 和大自然所具有的振奋人类情操的能力。为了这个目的, 贝多芬使用了几乎是音阶这样的原材料:正是由于小提琴家对这些乐句所具有的纯朴美的热爱, 也就是通过均匀的水平的运弓动作和富于表情的左手的手指动作, 演奏出连贯的旋律, 并赋予他们以巨大的神秘性和人类的热情。

演奏这首协奏曲的基本要求是在古典主义的框架中容纳进浪漫主义的精神, 也就是表达出贝多芬的神秘性而又不破坏它的古典主义的“形象”。这是靠把乐句结束前的一两个音符用几乎使人察觉不出的“伸展”一下来做到的, 也就是说在按原速继续演奏下去之前, 手指的动作稍稍犹豫一下, 而又不破坏乐句节奏的框架。

在这首协奏曲中, 我们非常清楚地感受到这样一种演奏的现实:即我们只有致力于“物质”的东西, 才能取得“精神”方面的东西。在准备一首作品的过程中, 我们只能关心那些客观的演奏手段, 也就是认识那些如果不加以补偿的话就会损坏演奏的左右手的固有弱点。这样不仅没有被我们所喜爱的音乐所“吞没”掉, 相反我们会获得更加自如地表现音乐的自由。

3 演奏技术问题

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 D大调, OP.61, 供分三个乐章。

3.1 不太快的快板

从定音鼓的5次敲击开头, 这个乐章中弥漫的安详情绪, 令人想起莫扎特, 主部主题一直在奇妙的宁静中曲折的游动。很长一段乐队导奏是一如既往的贝多芬气概。小提琴的出现孤傲而昂扬。开始的这个乐句, 有一种得意洋洋的感觉, 一种精神上的“提高”, 就像初升的太阳照射在听众的身上一样。这种得意洋洋的情绪是靠控制上弓来表达的。使用全弓来表达一种平静的感觉, 但不要太深。在演奏八度乐句渐强时要控制好运弓的长度, 前两弓所用的运弓长度应当相同。然后一弓比一弓长, 更接近弓根。装饰音要非常短, 弓速要快, 手腕应保持不动, 每个八度的高音上部要有重音, 以便能演奏出连贯的旋律。到最高音时一定要将G音站稳。接下来的三连音要把第二个音的时值拉足, 左手指的动作要更深, 更富于表情。在整个这个乐章中, 右手的作用就是使用平静的运弓动作来演奏出连贯的线条, 而热情和表现力是左手中。从126小节起, 乐曲进入另一个平面, 16分音符一定要拉的很准确渐强应做的很自然, 发音要非常的清楚, 到143小节要将情绪平静下来, 尽量拉得优美。151小节乐队重新回到主题, 而小提琴的变奏尤其要注意节奏, 三连音与16分音符的分别要表现地很清楚, 右手不应该太过于紧张。170小节渐强尽量做得大一点, 173小节的回旋音不要拖的太长, 不然会影响整个乐句的节奏, 181小节开始, 要保持一个很稳定的情绪, 从低音到高音要有层次感。190小节尤为重要, 要将这个小节拉的很调皮, 很活泼那样, 接下去将音乐推向一个新的高潮。217小节, 三连音, 四连音, 五连音不停地交织, 要稳住情绪, 千万不能赶。第284小节, 乐曲重新进入主题, 表现和前面差不多, 只是变了个调而已。从304小节开始, 乐曲以不断的三连音的琶音来突出这一乐句, 以一种渐强然后渐弱, 不停用这种演奏方式来表现一种思想起伏。从331小节开始进入一个安静的环境, 体现了贝多芬音乐的一种宁静美, 一直到356小节。357小节开始贝多芬再次以琶音的三连音形式, 不过这次是由弱到强, 将听众从宁静之中再次唤醒。此段应拉地坚定, 严谨。从386小节开始, 乐句从新进入一个比较平稳的环境中, 不过当到了425小节时, 乐队再次奏响气势磅礴的主题, 小提琴的协奏与此交相辉映, 在这里一定要将音乐表现地更加出色。之后从456小节一大段的16分音符一定要将节奏稳定, 特别注意最后一个音不要抢拍子。491小节开始同样与前面那段相同, 要将三连音, 四连音, 五连音分的很清晰。本乐章的结束段是从一个特别安静, 让人感觉暖洋洋的环境中引出, 所以右手要控制的很好, 弓速要很稳定, 前面的情绪一定要保持稳定, 到531小节情绪根据渐强而体现的更激烈, 最后的一个ff的D音站稳, 之后的那个和弦将弓放好了再拉, 一定要拉的饱满, 这样才能体现出贝多芬的大气, 最后将乐句结束在一个平稳的D音上。

3.2 小广板

这个慢乐章开头小提琴加了弱音器, 圆号和单簧管呼应后, 小提琴在装饰音的花环后有一系列美好的变奏, 它又变得缠绵, 温柔, 回应着乐队奏出的主题, 作出沉吟般的装饰。第11小节起, 用连弓演奏的16分音符应该有一种向前运行的感觉, 第二组则比较平稳松弛。演奏第一个音符要“偷偷地进来”。这个小节结束时应该是安静的, 但要使用热情的揉弦。每个手指都是从容的, 使用弓段和力度要多注意, 音质要几乎象天鹅绒一样柔软。

45小节开始, 歌唱性的体现更加明显, 运弓一定要很好的把握力度与速度, 16分音符音与音之间不要太粘连, 要有一点间断, 体现出颗粒性。第65小节, 要使用左手有表情的动作演奏这个乐句, 运弓的动作是慢而连贯的。第83小节开始, 要不带感情不使用揉音很均匀地演奏16分音符。第88小节应该具有更加安静的感情。这个乐章总体来说是让乐句一句一句平缓地流淌, 更加体现贝多芬田园般的诗意。整个乐章的情绪是冥想、平静的。

3.3 快板回旋曲

末乐章是一首轻松而又辉煌的回旋曲, 令人心情无比爽朗, 一段g小调的小提琴旋律如同游丝一般滑爽, 优美而舒畅。小提琴一开始就在四弦上奏出主题, 这个跳跃的主题充满欢乐的情绪。随后, 乐队重复。这个主题在小提琴的各弦上都有表现, 最高到一弦高把位的泛音演奏, 音域跨度极大, 充分表现出欢乐和高昂的情绪。这个乐章的高潮也是整个乐曲的高潮。乐段刚开始由两组高低不同的主题重新将听众从安静的二乐章带回到一种温暖而活泼的环境中来, 右手运弓应该轻盈而不失稳重, 要将每个音表现的有跳跃性, 但是发音一定不能“虚”。第45小节演奏下弓的D音时, 运弓要快, 并把它断开, 然后很快的放到弓根去准备下一个音。第58小节, 要使用有力的分弓, 并十分坚定地演奏这个小节的后一半。从68小节起, 要慢慢渐强, 而使得把乐队带出来, 要强调上半弓的运弓。123小节起, 要将D音拉得越来越优美, 以便为接下来那段优美的旋律做铺垫, 126小节的渐弱要做的非常的好。从127小节开始, 贝多芬用一段非常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听众完全进入他的意境, 美好的憧憬, 充满希望的田园生活, 一直到167小节, 然后重新回到主题中来。从293小节开始, 音乐开始慢慢走向最后的高潮, 297小节, 注意弓的运用。325小节开始的渐强, 要体现的非常明显, 330小节要有像海浪般的情绪, 一波一波地扑上来。最后的结束要非常的坚决, 千万不能有一点犹豫的感觉。华彩乐段推荐克莱斯勒版本。

4 结语

贝多芬对于创作态度极其认真, 对于乐句、配器的推敲竭尽所能, 所以他和他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 能有编号的 (就是他生前认可出版的) 是显得少的 (当然还是比一些现代的作曲家的多得多) 。他的老师海顿, 光交响曲就104首, 而贝多芬的编号作品, 到一百三十多号即止。正因为这个情况, 贝多芬的一些作品才被称为划时代的——其作品形式、内涵都有着同时代令人惊讶的深度。贝多芬写这首作品的时候, 据信是和一位女子陷入的爱河。所以这首作品除了贝多芬一贯的刚毅特点外, 就是初次听的听众也会感受到里面带有的温柔的一面。在一般看法里, 旋律有时会破坏思想的深刻性 (看看现在的无调性作品的主张就知道了) 。但是贝多芬却做到了旋律与思想的高度统一, 这一点不论是以前还是现代, 他所做到的都是不可小看的。所以说此小协在旋律和思想上都可以说是一个经典。

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大体说来, 应该表现地更加广阔。始终富有一些神秘感, 足以让人发以深思。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充分地体现在他的音乐当中。小提琴与乐队的相互辉映使得这首协奏曲更像是首交响曲。

摘要: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 是跨两个世纪, 连接古典和浪漫两种乐派的音乐巨匠。其创作牢牢扎根于古典传统, 具有音乐逻辑性, 结构均匀感和他自已特有的宏伟音乐的气概。由于社会变革的要求和自身的才能, 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 成为浪漫乐派的源头。可以说没有贝多芬, 浪漫乐派不会那么快显露在大家的眼前。

关键词: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