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

2024-05-15

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精选十篇)

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 篇1

一、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学校管理的现状及原因

新教育理念提倡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 不体罚学生, 九年制义务教育免收学费, 不允许开除学生。这是社会文明进步与教育发展的标志。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面对那些在家里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 有些教师确实遭遇了一些烦恼和尴尬, 甚至有的教师因不能处罚思想行为较为恶劣的学生而对当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政策提出某些质疑。面对不守纪律、目无尊长、不服从管教的学生, 难管又不能不管, 管又管不了, 怎么办?学校的教育与管理, 面临着新的挑战。

1. 校园里出现不遵守纪律、不服从管教的学生, 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生不遵守纪律、不服从管教, 应该不是天生的, 而正是教育的失败。学校是教育人的机构, 是学生教育的主体, 确实应该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如果从低年级开始, 人们就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忽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等他们长大了, 已经逐步被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熏染了, 当然会出现种种不良现象。

2. 学校教育不是孤立的, 它与社会因素和整体国民素质相关联。

旧中国, 劳苦大众没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 新中国成立只有几十年, 所以整体国民素质还不尽人意, 再加上近些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思想文化领域的跟进薄弱, 受经济大潮的冲击, 社会思潮也比较复杂, 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要想提升中国的教育质量, 必须和提升整个国民素质同步进行。而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全民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建设和法治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当今时代, 学校作为教育人的专门机构, 不应该因为面临一些困难而企望用惩罚的制度或方法来管理学校, 学校毕竟不是劳教所。对那些不守纪律、不服管教的品行恶劣的学生的威慑力不应该来自学校的惩罚制度, 而应该来自国家法治的力度。如果学校教育学生遵纪守法, 而学生家长却可以在社会上通过非法的手段或方法谋生和发财, 那么学校的教育显然是虚弱无力的;如果学校惩罚学生却无法使其改正错误, 那么学校的惩罚也就毫无效用了。只要那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存在, 学校教育就会面临困难。只有违法乱纪现象为社会大熔炉中所不容时, 才更有助于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的形成。

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对策

1. 坚持道德教育与各科教学相结合。

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基础教育各科教学中尤其重要。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的课程, 大到世界观、人生观, 小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都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开始, 学校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同时, 要牢牢把握思想道德教育这根弦, 适时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 逐步引导和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结合生活实际, 在面对和处理各种矛盾时, 在是与非的辨识中, 逐步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自我与他人、国家、民族自然环境等, 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与发展, 自觉抵制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应该努力在德育与智育二者之间找到结合点和平衡点, 切实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 使学生汲取知识的过程成为快乐成长的过程, 把学校建设成可供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的乐园。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他们的优良品质自然会得到发展, 恶劣行为就会得到抑制。

2. 坚持道德教育与各种活动相结合。

在各种活动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激发了兴趣,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开展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活动, 把广大学生吸引到组织周围, 提高其整体道德素质。如通过“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元旦”等节日庆祝活动,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增强中小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陶冶情操;组织开展入队、入团、升国旗等活动, 增强中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修养, 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结合社会实践开展活动。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家乡建设的巨大变化, 从而强化他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另一方面, 可组织中小学生到敬老院、烈士军属家向老人们献爱心的活动, 培养中小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尊老爱幼的品质。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活动。现代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学校针对学生实际, 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

3. 坚持道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要家长配合学校教育, 起到帮助和促进学校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 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使家庭教育向着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家庭教育在知识辅导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但是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思想道德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 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世界观、人生观, 那么学校的德育教育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学校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 增强家校沟通与合作, 对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尤其是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摘要:当前的学生思想教育和学校管理工作, 由于各方面因素出现很多问题。学校教育不是孤立的, 它与社会因素和整体国民素质相关联。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职能, 坚持道德教育与各科教学相结合, 坚持道德教育与各种活动相结合, 坚持道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 匡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思想行为, 消除校园内的种种不和谐因素。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还要不断深入研究、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对策和方法, 把学校真正建成培养合格人才的沃土。

市场经济与公民思想道德教育 篇2

市场经济与公民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市场经济竞争性的规律,要加强法制和道德教育;面对市场经济效益性规律,加强奉献精神和宗旨教育;面对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规律,加强爱国主义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思想的教育.

作 者:苏忠先 作者单位:太原市排水管理处泵站管理所刊 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DIRECT BRANCH UNDER THE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年,卷(期):“”(6)分类号:B822.1关键词:市场经济 公民 道德教育

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 篇3

了认真的分析,并对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1、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失序和混乱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由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推动了包括社会、政治、文化方面的深刻变化,西方的人权观念、自由思想、民主意识和主体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社会精神氛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不再去追求那些完美的理想,而是回归常识,回归现实生活世界,而去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和自我实现。在这样的精神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陷于了一个空前荒漠化的困境:一方面,这一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的以儒家为代表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彻底陌生,他们失去了对于以情感本体为基础的神圣事物的敬畏和尊重,失去了以情感的亲疏关系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念,从而也就缺少了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行为的分寸感;另一方面,许多学生把金钱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奋斗目标,对参加集体活动缺乏应有的热情,甚至于有的同学不愿意担任班干部,唯恐影响自己学业。对“大公无私”的观点难以接受,主张在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兼容,索取与奉献并重。否认劳动最光荣,他们不热爱劳动、轻视体力劳动乃至害怕、逃避艰苦劳动,贪图轻松、舒适生活。也有一部分学生盲目追求和祟拜港台歌星、偶像,热衷上网、玩游戏。所以,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缺乏真正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传统,当代中学生这种受到社会影响但是又是出于本能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选择并不能给他们提供完整的精神世界。

2、法律意识薄弱

当前的中学生虽已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基本上具有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的观念。但仍有部分学生遵法守法的自觉性和目的性是不平衡的。尤其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处于矛盾状态时,这种自觉性往往大打折扣,不少学生法律意识还是很薄弱的,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做了违法的事情,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3、应试教育仍占居主导地位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制下,高考、中考成为中学教育唯一的方向标。对初中来说,能有多少人升上重点高中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标准。对高中来说,它的教育水平主要是由它的升学率和重点率来决定的。评价一个中学校长的政绩也是由他在任上对于本校的升学率和重点率的提高程度来决定的,而教师的工资待遇、奖金等等是由他所教的学生的高考分数来决定。这典型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待知识的实用主义态度和长期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一刀切的行为习惯。正是因为这种实用主义态度和一刀切的行为习惯,导致了在现行中学教育中以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也正因为这种对知识的实用主义态度使得国家在制定高考科目时没能把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或者说并不把思想道德课程纳入其中。这就使得学校教育行为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引导遭到忽视。如果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可能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增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中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各种思想道德素质,比如说,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团结友爱的品格,积极向上的气质,如此等等。但是要想开展这样的活动和实践,需要时间。这就与应试教育发生了冲突。

4、父母溺爱、重智轻德、暴力教育充斥家庭教育

随着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加,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从小到大都受到“呵护”和“优待”,使他们从小养成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生活中稍有不如意,便采取各种极端方式进行抵制反抗。另外,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导致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使孩子从小受到心灵创伤。一些父母(特别是再婚家庭)对非亲生子女另眼看待,甚至虐待,迫使孩子离家出走。极少数中学生养成极端自私自利的性格,无法与别人交往,无法与社会沟通,最后走上犯罪道路。

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平等、团结、友爱、互助、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型的人际关系,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把队员组成了有机整体,使学生意识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个人的力量很薄弱,个人的智图像大海中的一滴水那样微小,许多工作都要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大到国家的建设,小到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是在与别人的交流合作中完成,作为学生应懂得尊重他人,团结同学,以谦虚的态度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民主的方式与他人合作,从小养成集体协作精神。

2、要把灌输与自主自律结合起来,力求知情信意行的统一。现代中学生勤于思考而不善于思考,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向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正面的东西不灌输,反面的东西就会侵蚀。

3、改进学校教育工作,讲究科学的德育方法。

(1)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由“大”变“小”。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开始。一是对学生教育的主题要“鲜”,要体现学生的生活化,内容要广泛化,要坚持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理念相结合,比如把市场经济的一些理念(双赢,竞争与合作)贯穿到思想道德中进去进行讲解。二是对学生的行为训练要从“小”处抓起。从学生的着装到抓清洁工具的具体摆放,从“文明学生、文明班级、文明寝室”到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倡导学生从拾起一片纸屑、少说一句脏话、节余一分钱、说一声谢谢做起,夯实做人的基础。

(2)在德育工作中运用暗示教育方法。如对于后进生,少说教,多暗示、多启发,经常关心表扬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后进生克服自卑、自负的心理,促进后进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转化。自我暗示是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随着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有一定针对性的自我暗示能力,但这需要教师、家长的提醒,帮助学生进行解剖分析。如可以要求学生写日记、观后感、读后感,进行自我教育。

(3)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应由单一走向多样化。推行“讲、学、练、评”模式。“讲”即通过升旗讲话、主题班会、宣传专栏等向学生宣传和讲解思想道德知识和要求,也要向学生灌输一些主流的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道德知识和判断能力;“学”我们要通过树立身边的典型,倡导学生向榜样学习;“练”是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践行过程,如开展社团活动,文体和科技活动,既活跃了校园,又增强了集体凝聚力;“评”即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和家长评价等方式,促使学生不断总结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升华自己的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

4、重视校园文化和班级精神文明的创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和文明班级的创建,这也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具有潜在的渗透性。学校可以通过张贴名人名言、悬挂国旗、出好黑板报、开辟爱国主义专栏等,尤其是革命节日或开展活动时,更要精心设计教育环境,突出主题,使同学身临其境,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抓好仪式教育,创造一种庄严、神圣的教育氛围,如每周升旗仪式、十八岁成人教育仪式等。把培养良好的班风作为班级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形成奋发向上的班风,才能让学生在集体的氛围中感染,激发同学的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的思想道德情感;重视班级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形成“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班风。良好的班风是优良校风形成的基础,但优良校风又能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为了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品质素质,那么班级精神文明建设要形成浓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氛围。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育人气氛,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各方面都能受到良好的熏陶。同时要大力宣传学校和班级取得的优良成绩,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暗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所以创建健康高雅、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明,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和奉献精神,实现用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陶冶人、培养人、成就人的目标。

5、重视家庭教育,讲究教育方法。首先,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要改掉过分溺爱、放任自流、家庭暴力等三种毛病,学会以平等的心态和子女进行心灵沟通,增进互相了解,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心理品质的孩子。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做诚实守信的人。再次,家长要强化防范意识,经常掌握孩子的消费来源,留意孩子结交的朋友,警惕孩子的谎言。对出现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应及早加以纠正,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6、言教加身教,充分发挥教师表率作用。实践证明,身教是无声的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说,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打铁先得本身硬”,教师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致于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适应做好本职工作。

7、建立中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学校要积极和当地的派出所、交警队和法院建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逐步推进中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将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纳入对社会各部门的工作评估和考核指标内,进行考核奖惩,切实督促中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积极坚持不懈地开展。

8、建立家庭、社会、学校相结合的教育网络。现在流行着这样一种观念:“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出了事家长找学校,社会上指责学校,然而正是这种学校在教育环节“跳独舞”的现象,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校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缩影,和家庭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的校外活动丰富多彩,娱乐场所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单凭学校的引导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校一天不如社会上一看”,所以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家庭、社会、学校只有携起手来,加大对社会上不良因素的治理监督,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及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才能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

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 篇4

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一直在钻研的一个课题。我个人认为身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教师, 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 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除了学习, 遵守无产阶级的新的道德规范之外, 还可以吸收我们民族有益的传统道德营养。在中学音乐课堂里结合思想道德教育意义重大。以下是笔者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创设情境,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 是人们情感的凝聚。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每一首作品都应以情感为切入口, 这样才符合艺术审美活动规律。感悟音乐作品的情感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 这是“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积累各种类型的素材, 为情感的演绎做好充分的准备。每首作品都有特定的情绪, 特定的图像画面。创设情境, 让学生融身于事, 融情于景, 在联想中产生共振, 情发于其中而产生共鸣。比方说我在教《东西南北茉莉花》这首女声合唱曲的时候, 就把女生分成四组, 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不同的地区, 并按地区准备不同的服装每一组各10套。歌唱时分别要求如下:第一段《茉莉花》音调平稳流畅, 琅琅上口, 和声声部饱满充实, 声音柔美而结实。第二段《茉莉花》音调婉转悠扬, 感人肺腑, 高低声部的轮唱呼应使旋律迂回曲折。第三段《茉莉花》音调抑扬顿挫, 一领众合的合唱使人精神焕发。第四段《茉莉花》音调铿锵有力, 豪放激越, 旋律跳动;衬词高昂的呼应, 使歌声热烈奔放、色彩辉煌。四段《茉莉花》为我们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和特征。结合演唱并加以延伸, 引出民族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这一观点。中国南京民族乐团的音乐家们曾在号称“世界音乐之都”的维也纳举办“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以富有江南丝竹和金石之声的《茉莉花》拉开这场音乐会的序幕。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也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情感真挚地演唱过江苏民歌《茉莉花》, 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通过这首富有民族音乐风格歌曲的学习, 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民族自豪感, 并激发同学们肩负民族希望的强烈使命感。

二、创作校歌,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校歌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意义重大。它可以从思想上激励全体师生团结一心, 共同建设发展学校。

“衡州雁峰之西, 滔滔蒸水岸北, 这里有我美丽的校园, 江山啊江山, 我成长的摇篮。治学有良师, 做人有懿范, 厚德博学, 秉承古训, 求实创新谱写华章;爱国忧民, 实现民族复兴, 我们要成为时代骄子, 我们要成为祖国栋梁, 美好的未来, 我们一起开创”。2012年3月校歌谱曲完成 (邹修仲作词) 并开始在音乐课堂上教唱。从那以后, 同学们每天都要唱这首歌曲, 唱出对学校的热爱, 唱出对理想的追求, 唱出对未来的向往。这首歌鼓舞着江山学子爱学校, 爱自己, 爱生活;有理想, 守纪律, 勤学习, 团结友爱, 团结奋进, 勇往直前。将德育渗透到校歌中, 取得良好的效果。同学们之间团结友爱, 互帮互助, 师生之间和谐一致, 关系融合, 大家都心情舒畅, 校园内充满生机和活力。

“江山学子爱江山, 文明就餐作示范:第一排队不插队, 第二不乱倒饭菜;人人养成好习惯, 不带饭菜出食堂;优良作风常保持, 学习雷锋好榜样;为校争光见行动, 一流校风传三湘”。这是一首食堂文明就餐歌 (邹修仲作词) , 本人谱曲后即在音乐课堂上进行教学, 再结合学校在食堂就餐的具体管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从以前的就餐秩序乱, 浪费粮食严重到现在的就餐秩序井然, 同学们很少有浪费粮食现象。江山的学生开始做到文明就餐, 人人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塑造优良的性格, 优良的性格可以实现精彩的人生。

三、改编歌曲,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中国红色革命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唱过了八路军, 红军, 新四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至今。歌中以铁的革命纪律和优良革命传统美德唱响中国的人民军队。从严要求规范军队作风, 锻造出人民的钢铁之师, 赶走日本侵略者, 解放全中国。而今把这首歌曲进行改编, 在音乐课堂上来进行教学, 歌词 (邹修仲作词) 如下:

江山学子个个要牢记, 三大原则八项注意, 第一学习态度要端正, 上课自习一定要认真;第二生活作风要过硬, 艰苦奋斗时刻记心间, 第三严守校规和纪律, 从严要求将来有出息;

三大原则我们要坚持, 八项注意切莫忘记了, 第一学习精力要集中, 主动探索才能得高分;

第二作业独立思考, 基础知识一定要掌握, 第三做好错题笔记本, 吃苦耐劳才能上名牌;

第四做人培养好作风, 艰苦朴素不要乱花钱, 第五不许打架和上网, 抽烟恋爱赌博害自己;

第六做到热爱班集体, 讲究卫生不乱丢垃圾, 第七做操做到快静齐, 散漫作风坚决要除掉;

第八午休就寝最重要, 抢时休息不许讲小话, 遵守纪律个个要自觉, 互相监督切莫违反了;

原则纪律条条要记清, 江山学子永远爱江山, 拼搏精神鼓舞向前进, 厚德博学人人成栋梁。

这首歌曲从生活学习作风各方面要求同学们, 通过音乐课堂教学, 同学们开始注重品德修养, 同时开始明白这也是创一流校风, 落实校训的需要。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红歌征集中有一首歌曲《走向复兴》, 听起来让人精神抖擞, 鼓舞人心。于是我对这首歌曲进行改编, 歌词如下:

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 走在校园的大路上, 我们是优秀的江山学子, 勤奋努力厚德博学, 我们迎着风雨走向前方, 全校师生团结一心, 我们要把亲爱的母校, 变得更加兴旺辉煌, 前进前进向前进, 挺起胸膛何惧风浪, 前进前进向前进, 肩负民族的希望。

我们迎着灿烂的阳光, 驰骋在知识的海洋, 我们是自豪的江山学子, 立志成为时代骄子, 我们迎着胜利向前方, 振兴中华是我们的理想, 我们迈着坚定的步伐, 江山屹立船山的故乡, 前进前进向前进, 求实创新点亮明天, 前进前进向前进, 走向兴旺创造辉煌, 走向兴旺走向兴旺, 走向兴旺创造辉煌。

音乐课堂上把这首歌曲教同学们唱的时候, 同学个个唱得非常有劲, 铿锵有力的节奏, 激励斗志的旋律, 唱出了每一个江山学子的自豪感。激励全校师生团结一心, 把母校变得更加兴旺辉煌。

总之, 让我们的音乐课更加贴近同学们的学习与生活, 通过生动、优美、直观的音乐形象吸引人、感染人、使受教育者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育化。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音乐教育课程的性质是“音乐与人”的问题。所以音乐教育强调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因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 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音乐教育的本质任务, 坚定不移地把“育人”放在首位, 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 使之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审美实践活动, 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形成审美情操, 完善人格塑造,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邹修仲著, 教师文库丛书《教育的行与思》, 海南出版社出版.

[2]《山东教育》杂志编, 《中外著名教育家小传》, 知识出版社出版.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歌唱》,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中职音乐教育与道德素养论文 篇5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判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艺术形态有密切的联系,音乐具有它独特的功能,即调节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性情、锤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激励人的斗志等。音乐以文化、娱乐方式影响道德建设,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一、中职开设音乐课的必要性

中职生生源大多是文化课基础薄弱,世界观、道德观更趋于社会化,大多数学生过早地接触社会,形成一定的社会习俗,学习上有困难,有的甚至只有小学水平,面对这样参差不齐的群体,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有义务,也有信心为这些学习上有上进的学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之自信其力,成为社会可用之材。因此我们在音乐课上不仅要使学生真正地学起来,更要注重课堂上的反馈,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完善他们的本性,开发每个人的潜能,为满足社会多结构、多层次人才的需要全方面教育,全面地发展个性,完善职高生活。

二、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音乐教育首先是审美教育,音乐文化教育,启发人们对音乐美感的感知,每当《义勇军进行曲》响起,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精神振奋,豪情满怀,随着旋律铿锵有力地进行,进一步激发人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促进爱国主义情感的升华,让学生深深感受音乐的强大凝聚力和号召力。通过每周一的全体师生升旗、唱国歌,让学生明白国家的强盛,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裕是先辈们用鲜血乃至生命

换来的,我们要珍惜好时光,让学生树立爱国情怀,从而加深他们对祖国的热爱,立志学好自己专业,报效社会。

三、情境教学让学生感受音乐魄力,提升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操

一首乐曲之所以源源地流长,一方面是悠扬的旋律,优美的歌声感染着人们,另一方面是好的情境创设即特定的环境下创设出流芳百世的好作品,一个人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心态对学习音乐乃至其他都会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中职生的价值取向正在形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爱议论流行音乐,爱追时尚、明星,如何引导学生是关键,譬如,在歌曲《隐形的翅膀》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故事中主人翁事迹,了解人性的.伟大、坚韧,不要因为命运的不公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让学生在逆境中学会磨炼自己的德、行。其次,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入较大的影像、视频信息,让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更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自强不息,不屈命运的抗争,这样与学生情感交融之后产生共鸣,带上了情感,灵魂深处得到升华,学生才会感受音乐作品的伟大并受到较好的感染。

在音乐欣赏课上,让学生阅读有关古、现代相关的历史知识,如《十面埋伏》《黄河大合唱》等,熟悉古代的楚汉战争,我国近代史的抗战史,伟大的中国人民为了光辉的伟大事业,一代又一代的先辈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光荣事迹,我们学生没有理由去浪费青春,燃烧生命,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个人的道德素养也有所提升。学生的点滴成长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发掘,每个人的差异体现要教育者去发现,加以鼓励,使学生感受关爱、重视、尊重,在中职学校有成就感,才会体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四、通过学习音乐,增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遵规守纪

现在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养尊处优、我行我素,听不得别人规劝,作为教师应在音乐活动中调动主观能动性,如学校组织的合唱练习,要求整齐划一、节奏准确,声音要和谐统一,音高准确,情绪、速度一致,要求所有参与者要绝对地密切配合,而且要统一行动听指挥,要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练习,一小节一小节要求,枯燥而乏味地练习,一首歌要一两月完成,锻炼过程中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凝聚力、约束力,这样学生才会顾全大局,形成整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等,通过大型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如: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更多的是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合作精神,体现和谐大家的温暖。

浅议物理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 篇6

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对于研究物理学科有重要作用。物理教师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掌握方法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辩证的内涵。如在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中,学生可以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刻;在牛顿、奥斯特的偶然发现中,学生可以觉察必然性孕育于偶然性之中;教师在讲述爱因斯坦故事时,顺理成章地指出爱因斯坦质能关系的发现、相对论的建立,让学生懂得不能局限于陈规,代之以创新和挑战的思想,才能揭露更深刻的自然的规律。教师用唯物辩证法指导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每一个物理概念、定律、原理都是对物理事实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总结和升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作为物理教师,不仅要讲清楚物理学的概念、定律和原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如,在上复习课时,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在的统一性,使纷繁复杂的现象、概念、公式、定律、原理等物理知识,在为数不多的几条基本原理的指挥调度下,组成一个井然有序、简单明了的物理体系讲给学生,促进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飞跃。通过正确的讲授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爱国主义感情教育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进行爱国主义感情教育时结合物理学史上一些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插入教学内容。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杠杆,秦朝时期的天平,古代的四大发明,古代对共鸣、水能、风能的研究利用;如在讲物体重心时,可以先介绍六千年前的半坡氏族所用的“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说明当时我国人民对物体的重心已有认识;在讲光学时,不妨先给学生讲一下公元前四世纪的《墨经》记载的关于小孔成像、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成像的观察研究事实。这样,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物理教学的内容涉及到我国的自然环境、能源分布、历史和现代的科学成就、建设新貌等,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好教材,将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讲经典物理学时,结合介绍古代墨翟和沈括在力学和光学方面的贡献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以教材为主线向学生介绍我国科学家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时俱进,适时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同时也要一分为二地把我国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告诉给学生,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三、科学态度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优良品质。例如,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以名人、专家、伟人、学者的事迹为楷模,引导学生自我剖析,净化心灵,优化素质。

实验是物理理论形成的主要方法,新的理论最后检验也离不开实验,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和充分尊重客观事实。研究物理基本方法是:发现现象——提出问题——科学实验——总结升华——揭示规律——回到实践检验——再实践再认识。教学中以此为契机反复引导学生,这对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探索规律的科学态度,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爱因斯坦从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推导出运动方程,进一步揭示了空间——时间、物质、运动之间的统一性,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重大发展,也是爱因斯坦在科学创造活动中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何泽慧在法德留学期间用简陋的仪器设备发现了重核的三分裂填补了核物理空白,回国后,他又在异常简陋的条件下带领学生制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乳核探测器。物理学家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了真理,不辞辛劳长期地从事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以及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敬业奉献精神,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塑造完美人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楷模。

总之,我们进行教学时,不论是讲新课还是复习课,分析实验还是讲解习题,都要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讲到祖国的成就先要有自豪感,处处表现出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的强烈爱国热情。课堂讲授,实验操作时的科学态度,负责精神都是无声的教育。

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 篇7

一、“摩顶放踵, 利天下为之”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派, 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与儒家并立的显学。他初“学儒者之业, 受孔子之术”;后来, 他反对儒家靡费民财, 讲求繁琐的礼, 就背弃了孔子所宗的“周道”而用“夏政”。墨家弟子分布广泛, 以“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 尤重艰苦实践, 服从纪律。当时墨者大多来自社会下层, 平时一律短衣草鞋, “以自苦为极”。他们平时从事生产劳动与发明, 战时作战十分勇敢, “赴火蹈刃, 亡不旋踵”。孟子虽然反对他的思想, 但不得不承认他有“摩顶放踵, 利天下为之”的精神, 是“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的典范。

陶行知是我国“五四”以来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就刻苦兴学的精神而言, 他与墨子是一脉相承的。在晓庄师范艰苦创业时期, 陶行知为乡村教师题写下一副对联:“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这副对联既阐明了乡村教师对人民负有的光荣责任, 又歌颂了乡村教师在低劣的环境里, 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和不求索取的崇高品质。陶行知本人说到做到, 躬行实践。他脱下西装, 穿上布衣, 头戴瓜皮帽, 不怕风吹雨淋, 和师生一起耕田种菜, 一起建设学校, 虽然与“牛大哥同铺”, 却“一闻牛粪诗百篇”。为了表示与农民同甘共苦的决心, 他把老母、夫人和孩子也接来农村, 盖了几间茅屋, 取名“五柳村”。陶行知在实践中碰到的困难、辛劳与苦楚是难以想象的。但他以难为乐, 以贫为乐, 以苦为乐, 百折不挠地去战胜它。这种献身精神贯穿陶行知的一生, 也渗透在他的全部教育思想中。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唯有从这一高度来学习才能得其精髓。

二、“爱满天下”

墨家思想的核心, 是实现“兼相爱, 交相利”的“兼爱”学说。儒家主张“爱有等差, 施由亲始”, 而墨子提出“兼爱”, 主张没有差别地爱。墨子同情庶民因战争而遭受的损失和痛苦, 提出反对侵略战争的“非攻”主张。他认为战争皆起源于不相爱的缘故, 要彻底消灭战争, 只有做到“兼相爱, 交相利”、“兼以易别”。但是在阶段社会里, “兼爱”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陶行知的“爱满天下”思想根源于墨子的“兼爱”学说, 但又高于墨子的思想, 两者不完全相同。墨子的兼爱学说, 是在承认人们有贫富贵贱等级差别的前提下提出来, 并不试图消灭这些差别。而陶行知的博爱精神则充满了阶级性和斗争性。他说:“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因为他爱人类, 所以他爱人类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中华民族;因为他爱中华民族, 所以他爱中华民族最多数而最不幸之农人。”陶行知甘愿抛弃高官厚禄和城市的舒适生活, 立志到农村去与农民同甘共苦。对于国民党反动派则是憎恨无比, 就连蒋介石夫妇亲临晓庄参观也不屑一顾。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恐吓、利诱、通缉以至暗杀的威胁, 最后是在随时准备“迎接第三枪”的情况下, 夜以继日地工作, 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毛泽东同志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周恩来同志称赞他是“一个毫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三、以教人为己任

在教学态度上, 墨子认为“不强说人, 人莫知之”。他反对儒家所主张的“君子若钟, 击之则鸣, 弗击不鸣”, 认为对教师的要求, 也应本着“为义”的精神进行“劝教”、“说教”而不能“怠倦”, 不独要有问必答, 并须“不叩必鸣”。孔子教人是“来者不拒”, 墨子则进一步主张对来学的人固然要教, 对不来学的人还可自己去教, 送教上门。

陶行知继承了墨子这种以教人为己任的积极态度, 他在《自勉并勉同志》的诗中说:“人生天地间, 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 做一大事去。”他的“大事”就是“要使全国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他把教育作为征服自然, 改造社会的重要武器, 制定了普及教育, 改造中国的伟大计划。他说:“我们已经下定决心来筹募一百万元基金, 征集一百万位同志, 提倡一百万所学校, 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要把乡村学校办成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 使乡村教师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使乡村的农民都受到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和改造社会的教育, 成为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的新生活的主人。陶行知在他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中, 都在为实现这一崇高理想、伟大计划而呕心沥血、顽强奋斗。

四、关于知识的来源

墨子在认识论方面, 具有唯物主义因素。他把知识构成的来源, 分为三种类型。他在《经上》中说:“知:闻、说、亲。”闻知是别人传授进来的;说知是自己推想出来的;亲知是自己经验出来的。又说:“名实合, 为。”是说名实相合而成为行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 墨子不同意孔子“述而不作”的保守思想, 主张“述”而且“作”。

陶行知在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时, 提出“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观点。他完全赞同墨子关于知识分类的主张, 说:“我们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的来源, 并不否认闻知和说知, 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和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他把直接知识的间接知识, 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关系, 生动地比喻为“接知”如“接枝”, 一切间接知识 (闻知) 与理性知识 (说知) 都是扎根于亲知中。陶行知反对单纯劳心, 认为它不能算作“做”。只有“手脑并用”, “在劳力上劳心”, 才是真正的“做”。陶行知十分重视这一发现, 他认为“劳力上劳心是真的一元论”、“是一切发明之母”。这样, 陶行知就赋予“做”以新的涵义, 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指出的, 全面发展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 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

五、重视生产知识和应用技术

孔子使用的教材是经他整理加工过的“诗、书、礼、易、春秋”, 他轻视体力劳动, 不重视生产知识和应用技术的传授, 斥骂询问学种田、学种菜的樊迟为“小人”。而墨子则是劳动实践家, 他重视生产, 强调“赖其力者生, 不赖其力者不生”, 初步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认为“官无常贵, 民无终贱”。他主张的教育目的是要对“农与工肆之人”授以实用的知识技能, 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各从事其所能”, 培养成“为义的兼士”。在教育内容方面, 墨子为了实现“为义”的理想, 对弟子所用的教材, 很重视与生产有关的实用科学知识和技能。墨子试图通过“上说下教”的方法改善劳动者、小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使“饥者得食, 寒者得衣, 劳者得息”。重视生产知识和应用技术, 使墨家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独具光彩。

陶行知创办的乡村师范也明显具有墨家这方面的特色。一九二七年三月, 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举行入学考试, 考试科目之一是开荒。劳动完毕, 陶行知兴奋地对他们说:“今天的考试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你们的劳动成绩很好, 足足可以打上一百分。”后来, 他把自己动手建成的圆形大礼堂命名为“犁宫”, 两边挂着一副对联:“与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 向稻粱菽麦黍稷下工夫。”他在《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中, 把文牍、会计、庶务、烹饪、缮写、招待和洒扫整理列为分任院务课程, 这些课程的设置是从乡村生活内容的实际出发的, 所以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就能够成为农村需要的比较全面的教师。陶行知是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 以极大魄力将学生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 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他使得直接经验进入学校课程, 获得正式地位, 与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分庭抗礼。在陶行知的实验学校中, 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学习知识和技能, 开创和形成了教育史上能够与传统的间接经验为主的学科课程相对立、相抗衡的活动课程体系。在今天世界范围的课程实践中, 各种以学生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已经成为现代课程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融入现代课程的主流。

六、从创造实践到创造理论

墨子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十分重视发明创造。他与当时很负盛名的公输班 (鲁班) 齐名, 擅长制造生产工具和守城器械 (据《鲁问》记载, 公输班在楚国九设攻城机械, 墨子九次挫败他的进攻, 公输班技穷智竭, 投械认负) 。墨子设计的滑轮系统与英国的“阿特伍德机”极其相似;在军事器械设计上, 他发明了木鸢、赣车、连弩车、籍车、听瓮、云梯、悬门等攻守器械;尤其难得的是, 墨子和他的弟子做了小孔成像的实验, 第一次解释了小孔成倒影的原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至战国初期, 墨家学派取得了使生产技术向科学理论飞跃的最初成果。《墨经》中具有比较丰富的科技知识内容, 涉及力学、光学、几何学、军事学、逻辑学等方面, 被誉为中国的《几何原本》 (古希腊欧几里得著) , 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于科学启蒙的著作。

陶行知也十分重视教育的创造性, 并逐步把创造实践上升为创造理论, 成为我国创造教育的开辟者。他说:“今日教育家必须具备两种要素:一是‘敢控未发明的新理’, 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他认为:“生活是要勇气探出来, 走出来, 造出来的。”向创造之路迈进的人, “除了大无畏之斧, 还得有智慧之剑, 金刚之信念与意志, 才能开发一条生路”。他在批判了那些视创造为畏途的观点之后大声疾呼道:“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 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他还指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理论, 同我们今天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科学素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面对庞杂的信息, 能够进行有效的筛选, 迅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独立分析和决策, 取得最优效益的能力是完全一致的。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 其中的墨学因素, 是他对墨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今天, 我们遵循胡锦涛同志关于“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 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 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的指示, 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墨家渊源, 就是要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科学体系来, 更好地为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2]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主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

[3][清]孙诒让.墨子闲诂.中华书局, 2001.

[4]谭家健注译.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 2009.

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 篇8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现状

自我国实施课改以来, 对法律基础、思想教育也愈加重视起来, 然而在实际教学应用中, 却遇到了很多问题, 亟待解决。

(一) 认识不足

学校与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认识不足, 从而导致教师以及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忽视。这门课程的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大一, 对学生的发展与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认识的缺失, 对学生与教师均造成极大的影响。

1.教师

备课授课的动力降低, 资料准备不充分, 不能够及时了解最新案例以及国家发生的时事。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态度, 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中的恶性循环。

2.学生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上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 利用上课时间做其他事情等。

(二) 教材存在缺陷

教材内容的重复与单一,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教材的两大方面, 然而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重复了中学课本的内容, 导致教学内容无新意, 尤其是文科学生, 在理解了某部分内容之后, 很容易对这部分内容产生满足感, 从而忽视了后面内容的学习, 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教材印刷排版比较单一, 学生面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常常会产生厌倦感, 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与质量, 不利于发挥这门课程的作用。

(三) 集体课程影响教学质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程, 在我国很多大学采取的的大多是集体教学, 经常进行合班上课, 虽然节省了资源与空间, 然而大大降低了授课的质量。

1.由于班型过大, 学生过多,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便不易对学生的教育基础进行了解, 不能够对每个学生的问题进行解惑。而有些学生逃课、说话也不利于教师管教, 反而还影响了教学的秩序, 降低了教学水平。

2.由于合班上课的缘故, 会对学生造成此门课程不重要的印象, 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 便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

3.合班型教学一般采用阶梯教室教学, 由于空间比较大, 因此学生在进行学习时, 不能够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 有些学生甚至看不清屏幕上的内容, 造成学习过程中的很大不便。

(四) 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从事思想道德修养研究与法律研究的专家教授的人才资源有限, 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 很多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比较传统, 纯粹采用口头讲述的方式进行讲解, 既失去了思修课程的与时俱进价值, 也失去了时事性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 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 不应该采用同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而应该根据所受课程内容的特色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 例如法律基础教育可以采用新近发生的真人真事的案例进行讨论, 采取辩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则可以通过国家评出的“感动中国”的人物进行精神激励, 而不应该照本宣科, 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的规律

(一) 教学规律的把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教学规律具有哲学价值,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 应该实事求是, 按照教学发展的现状以及目的进行, 在教学实践中, 应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并予以改正,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教学发展规律。

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一学生, 因此应该按照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教学计划, 从学生的思考角度以及价值体系进行分析, 采用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方法进行正确引导。学生生活的环境不同, 生活的时代不同, 所产生的价值观也不同, 因此很多大学的教授不应该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教学, 而应该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 社会的变化规律, 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教学的规律与方法, 并且鼓励学生提出教学看法,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教学规律的有效发展。

(二) 特殊规律的把握

1.掌握教学目的

教育目的, 是教学的一种方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其他教学课程相比, 具有特殊的目的性, 授课教师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 也承担着教育育人的重大职责, “教不严, 师之惰”。教师应该对国家的相关文件进行钻研, 对教学目的进行深入思考, 通过对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以及思想道德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实现其自身价值, 培养遵纪守法, 奉公执法的好青年。

通过执行这个教学目的, 从而体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核心与意义。

2.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重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既包含了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又包括了法律基础方面的知识, 两个方面既拥有共同点又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拥有各自的规律与特点。如果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相同的教学方式, 则不能够体现两种教学内容的独特处,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遵从教学发展的规律, 具体问题具体温习, 既保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整体性, 又保证思想教育与法律基础的独立性。

3.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教授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授课过程中, 应该从实际生活中搜集学生感兴趣的新闻与话题, 通过提出论点引发学生的思考, 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一门课程, 并非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及素质, 而是为了通过考试, 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因此授课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使其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又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 从而弥补思想上的缺陷。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 因此应该结合这门课程的相关规律, 找到解决的方法, 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培养有抱负、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青年。在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上, 应该认真钻研教学大纲, 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制定解决方案。

(一) 提高认识

学校应该在国家教育目标的指示下, 进行教学改革, 并提高学生与教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的认识。

学校: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实施小班授课法, 为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资源条件。举办有关思修方面的座谈会以及演讲比赛,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 通过领导者的重视从而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关心国际大事, 重视教学形式, 根据学生特点, 采取有趣的教学形式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 从而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的有效性。

学生:改变自身的学习态度, 通过预习理论知识, 提出问题从而对自身思想意识进行反思, 查看新闻并利用所学法律知识进行解释, 提高对这门课程的重视, 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课程学习的意义。

(二) 充实教材内容

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 避免照本宣科, 而是应该搜集相关文献与资料, 就某一个问题充实教材内容, 打消学生因为预习过相关内容而认为课程没有意义的观念。

道德修养课程理据颇多, 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既可以从古人故事中寻找共鸣, 又可以从现今生活实例中寻找正面教材。

教师通过布置课外任务的形式增强学生名辩是非,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能力, 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理解教学内容, 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习惯成自然, 对学生具有隐性的促进作用。

(三) 改变授课模式

班型过大, 教师不易掌握学生的信息、资料, 因此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的改革中, 应该将集体型授课改为小班型授课。教师既能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也能够发现学生思想意识上的不足, 从而进行因材施教。

(四) 钻研有效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灌输型的教学方法, 采用实践教学法、资料查找法、演讲辩论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一方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自身思想价值与知识学习的不足, 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学习注意力的集中。

采用先进科技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氛围,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体会

(一) 加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 有利于提高生命意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课程的开设, 能够提髙学生的生命意识, 让学生辨别自身所需, 并且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发挥自身潜能。这门课程具有引导性作用, 对于大一学生来说, 能够指引其从生命的角度去关注问题、理解问题以及解释问题, 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珍爱他人的生命, 提高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寻找生命的意义即找到生活的动力, 找到对生命真谛的回答, 很多学生在学习完课程以后, 依然对存在的一些恶劣现象视若无睹, 并没有思考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以及自身所做是否不足, 从而使这门课程的学习没有意义。因此, 教师在授课之初就应该增强学生的思考意识, 对生命的探寻与质疑, 而不是死记硬背理论结果, 教导学生从理论中体会其中的经历与见解。学生遵从教师教导, 对每一堂课进行思考性小结, 从而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进行探寻, 在增长知识的层面上, 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 真正实现这门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二) 加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 有利于回归日常生活

这门课程的出发点源于生活, 也终将回归生活, 教师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案例为学生解释教材中的理论, 从而增强学生现实与书本之间的联系, 提高学生的自我存在感。德育是一门复杂的学问, 其不仅是对生命的探寻, 也是对生活的回答。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遵纪守法意识的形成与其生活习惯、生活经历有着很大的联系, 因此, 教师在教授理论的过程中, 不应该将学生圈在书本这一方天地中, 而是应该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 进行理论的实践, 通过拟题进行实践活动, 从而回归生活, 在生活中培养优秀的品质。只有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关爱他人的人, 才真正实践了专门课程, 提高了思想境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应该将这门课程作为一种负担, 而是应该作为一种生活的历练, 在生活中发挥自身最好的表现, 通过增强自身生活技能、改变生活方式、提高思想意识来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的理论, 成为生活的主人。

(三) 加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 有利于增加心灵美感

心灵美, 才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真正的实践。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学习与心灵美感的增加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 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提高心灵美感, 从而成为探索内心世界的主人, 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 另一方面, 学生通过心灵美的体现, 从而让课堂知识成为实践, 有利于增强社会人文气息以及道德意识, 有利于建设和谐共处的社会。

因此, 教师在倾听学生心灵话语的同时, 也应该规整学生的理论系统, 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使其成为有为青年, 从而体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的价值。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规律, 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方法,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进行教育体会的总结, 从理论上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有效性, 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思想价值。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被提上了教学日程, 作为高校而言, 既应该重视其本身具有的普通课程的一般特质, 也应该重视思想教育与法律基础课程特有的规律性, 这门课程作为大学课程的必修课程, 对学生的思想以及人生价值观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必须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本文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规律, 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方法,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进行教育体会的总结, 从理论上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有效性,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思想价值。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教育,分析

参考文献

[1]杨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20 (11) :329-330.

[2]孙志娟.整合与导向:发挥法律基础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0 (4) :116-118.

[3]居桐.浅析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J].职业时空, 2009, 5 (9) :103-104.

论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关系,大学生

1 高校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在现代社会里, 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狭义是指在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根据公民教育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 把公民教育理解为三个方面:“有关公民的教育”:强调对国家历史、政体结构和政治生活过程的理;“通过公民的教育”: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来获得公民教育;“为了公民的教育”:在知识与理解、技能与态度、价值与性向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 使学生在未来的成人生活中能够真正行使公民的职责。

在本文中, 以高校大学生为切入点, 阐述公民教育。高校公民教育中, 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 培养公民的意识教育。公民意识体现在公民广泛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 蕴含丰富的内涵。然而我国高校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不足, 缺乏实践能力。各高校公民教育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

缺乏专业的公民教育者。在如今各大高校中, 各高校只注重学生的专业课, 专业素养, 因而在高校中只有专业课讲师、教授, 缺乏相应的思想教育的工作者。若有兼职老师, 也只是流于形式, 只是简单的念一下PPT, 无法激起学生的激情, 这就使得学生更加不注重公民教育, 思想素质教育等。

不重视大学生的实践教育。在如今, 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是一味的灌输性的, 不在乎学生是否听得进去。然而, 公民教育必须实践相结合, 理论都不能实施, 那就更遑论实践了。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理解, 各高校对公民教育实践的不重视, 事后也没有总结, 综合各方面来看, 公民教育还处于基础阶段。

忽略高校文化的教育影响。高校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大学生基本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 所以, 若是校园风气差, 校园活动少。还有一些学校基础设备差, 校园建筑布局不合理, 这些都使高校公民教与更加趋于形象化。

2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中, 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党、团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故而, 在高校中, 党、团队大学生的影响就是较高的存在了。在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就是党、团异常重要的任务之一了。由于全球化的加快和媒体的日益发达, 各种思想对大学生的冲击巨大, 故此, 高校应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大学生在此阶段正处于叛逆期, 对于某些问题常比较片面, 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此就担任重要角色, 对大学生加强传统儒家优秀思想教育, 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 完善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理论创新, 即要有新的理论教课方法, 展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 为培养新一代新新人才, 培养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做出巨大贡献。

3 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

在新时代新的社会发展的今天, 思想政治教育应与公民教育两者相互结合, 共同发展。也就是说, 思想政治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 而公民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发展。一方面, 培养具有公共意识、公共美德的公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大学中, 正确理解高校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养, 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具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 高校必须对于大学生的理论教育重视起来, 如今,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故此要加强公民素质培养。事实上,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 而公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应用性分支学科。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较落后, 由于缺乏相应的设施设备、专业性人才, 使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 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出现公民意识缺失的现象, 特别是如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落后的现在, 所以, 大学生应时刻高度警惕, 把持自身的理性。

4 小结

综上所述, 必须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相互引导、相互促进关系, 引导培养出综合素质过硬、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文明社会有着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之一是塑造大学生高素质、优秀的公民人格。只有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中, 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和谐互动, 一个合格大学生的公民人格才能基本而成, 而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宽容态度、法制观念、义务观念、理性精神等公民人格要素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黄军利.浅析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思想教育研究, 2004, (11) .

[2]黄丽娟.公民教育的伦理透视[J].教育评论, 2004, (09) .

[3]张书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合格公民的培育研究[J].理论观察, 2004, (05) .

[4]宁莹莹, 冯建军.应对多远文化挑战的英国公民教育课程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 2014, (06) .

[5]余亚平.思想政治教育学新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58.

浅析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思想道德教育 篇10

大学生消费是指对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的消耗, 主要包括基本生活消费 (衣、食、住、行等) ;学习消费 (学费、书杂费、考证、电脑等) 、闲及娱乐消费 (休闲、旅游、娱乐等) 、人际交往消费 (人情、生日聚会等) 。对于大学生的消费现象, 人们众说纷纭, 从消费来源, 消费心理, 消费结构, 消费伦理等方面来讨论大学生消费及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

一、大学生消费的分类

我们平时说的大学生消费指大学生在校期间经济来源方面为学习深造及生活成长支付的一切费用。这些费用以学生能否自主灵活使用来划分, 大致分必要消费和非必要消费。

必要消费指学生按国家政策和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必须交纳的费用。如学费, 住宿费, 计算机等级考试, 英语等级考试, 技能考试等。这类消费最大特点是政策性强。学生不能讨价还价, 也不能不交。这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必须交纳的费用, 与学生的经济状况无关, 也不会有消费差异。非必要消费指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消费。指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费用。如生活费, 通信费, 上网费, 服装费, 考研费, 参加社会实践等产生的费用。这种消费要依不同学生的经济状况而不同。这种弹性空间很大。使低层消费者生活质量下降, 产生心理压力以及引来不公正待遇。学校必须及时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工作,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非必须消费没有标准, 对大学生来讲, 家庭经济实力制约着消费的额度。个人的理财, 合理适度的消费也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种消费额度。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动机有很大差异, 但不管资金是否充足, 大学生首先要解决学习与生活必需问题, 然后才能谈论其他问题。学校要加强引导, 大学生不能将大量资金用在学生和生活之外。从消费的潜意识看, 大学生消费随大流, 攀比心理, 追逐时尚的现象较普遍。

目前电脑、C A L L机或手机、旅游、恋爱等“特殊”消费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增多。大学生所受的教育、校园的环境以及该年龄的特殊心理特征, 使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势。

二、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环境因素分析

消费心理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消费心理从认识过程经历情感过程直至发展到意志过程, 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消费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购买决策起决定作用的自身特点, 如文化教养、心理素质等。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高校大学生所接受。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贫富差距已成为事实。反映到高校, 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明显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尤其是多数高校实行招生并轨制、学生缴费上学以来, 大学生中的贫困生和高消费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 因为它已经和正在对学生的心理、道德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因素从大的方面划分, 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等。生源地城市化程度越高, 大学生消费支出越高, 其中食品支出差异最大, 表明出生地城市越大, 大学生越注重消费质量;生源地经济发达水平越高, 大学生消费支出越高, 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学生在衣食方面的消费支出差别较小, 而在交际、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差别较大。

在大学校园, 高消费者和低消费者同在, 早熟型消费与不成熟型消费共存.不成熟消费、攀比消费和非理性消费不仅给学生家庭生活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而且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健康.高等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教育的同时, 还必须进行生活能力和消费观念教育, 要在大学生消费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教育方面有所作为, 要建设高品位的大学生消费文化环境和氛围.对大学生消费文化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就是对现代人生活方式变迁的恰当把握。

三、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消费的策略

1. 加强大学生消费心理引导, 提倡理性消费。

当今的多数大学生心理还没完全成熟, 在消费观上部分学生仍处于盲目从众状态, 受周围环境影响, 冲动消费较大。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使其明白, 当时中心任务是学习而不是纯粹的消费。对日常消费开支要合理分配, 加大学习方面的支出, 减少娱乐和交际方面的支出。

2. 加强理财管理。

由于家长一般每月或每几个月给一次生活费, 大学生就要自己独立计划如何消费, 学会一种理财观念, 考虑哪些开支是必须的, 哪些开支是完全不必要的, 哪些开支是可有可无的。钱要花在刀刃上。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进行日常消费。分析自己的基本情况后来确定自己每个月的消费计划, 并尽量按计划执行, 量入为出。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培养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念。

结合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契机, 通过途径建立“节约型校园”, 以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消费文化氛围。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消费风气, 以塑造大学生的良好的消费观念。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特点的分析, 洞察其深层成因。高校要建构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适度、公平、和谐的消费道德, 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消费观念和思想道德教育, 积极探求适合当代大学生消费理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摘要: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等作了分析, 指出了引导学生科学合理消费的策略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消费心理,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骆风:广东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年12期

上一篇:广电机房搬迁方案下一篇:机械通气与肠内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