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与肠内营养

2024-05-15

机械通气与肠内营养(精选八篇)

机械通气与肠内营养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科2012 年5 月—2015 年4 月实施机械通气并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215 例, 其中男137 例, 女78 例, 年龄35 岁~90 岁, 平均年龄67.5 岁。颈髓损伤并四肢瘫患者5 例, 脓毒症患者15 例, 肾功能不全患者19 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8 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患者16 例, 呼吸衰竭患者38 例, 脑梗塞患者23 例, 脑创伤患者15 例, 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9 例, 重症肌无力患者4 例, 重症胰腺炎患者6 例, 其他患者37 例。

1.2 方法173 例患者行经鼻胃管, 42 例患者行经鼻空肠管;均使用复尔凯营养泵及复尔凯肠内营养泵管持续泵入肠内营养液, 速度由20 m L/h开始逐渐加量至80 m L/h, 每4 h回抽胃内潴留并用温开水20~30 m L冲洗鼻饲管, 防止堵塞。

2 临床护理措施

2.1 鼻饲管的护理 ①置管深度:我们置入经鼻胃管深度为从患者发际到剑突长度再加5 cm~10 cm, 有利于胃管头端充分进入胃内。经鼻空肠管深度经X线确认在空肠内, 用导管固定贴妥善固定, 在鼻孔外做好标志, 以便及时发现有无移位, 班班交接。②预防导管堵塞:鼻饲营养管堵塞常见的原因有扭曲、打折、营养液堵塞等, 我们要求每次给患者翻身前后, 都要认真查看患者身上所有管道, 胃管要查看深度、外露部分放置是否合理, 防止扭曲、打折或压在患者身下;并每4 h用温开水冲洗1 次, 防止营养液沉淀引起的堵塞。肠内营养泵管每天更换1 次, 经鼻饲管注入药物前后用20~30 m L温开水冲洗管道, 以免药物颗粒或药物与营养液不相溶发生凝结而导致鼻饲管堵塞。本组曾有4 例胃管堵塞, 2 例空肠管堵塞, 经温开水反复冲洗后3 例胃管通畅, 另1 例胃管和2 例空肠管给予更换。

2.2肠内营养的实施①开始输注肠内营养液时速度20 m L/h, 观察1 d, 患者无不良反应, 可逐渐加量至40 m L/h, 持续2 d, 如患者无不良反应, 逐渐加量至80 m L/h维持。随着肠内营养液量的增加逐渐减少静脉液体量的输入量, 维持患者出入量平衡及营养供应。②每4 h冲管前回抽胃内潴留, 观察抽出液的性质、颜色、量以及有无出血。胃内潴留超过150 m L或抽出液异常时, 及时通知主管医生, 以对症处理。③翻身前暂停肠内营养液泵入, 操作完毕, 患者无异常且体位舒适后再继续肠内营养液泵入。无禁忌证的患者抬高床头30°, 防止肠内营养液反流、误吸。④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 每日评估肠道功能, 防止腹泻、腹胀等并发症。

2.3 人工气道的护理经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的患者, 在肠内营养过程中, 预防患者鼻饲液反流和误吸是护理重点。没有禁忌证的患者必须抬高床头30°~45°, 吸痰前暂停肠内营养液泵入, 吸痰时观察痰液性质, 吸痰刺激呛咳明显的患者要注意观察, 平稳后再继续肠内营养液泵入。保持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气囊压力25~30 cm H2O, 及时清除声门下积聚物。

2.4 口腔护理口腔内病原微生物容易繁殖, 加之患者行人工气道后会厌的保护功能丧失, 为鼻饲肠内营养的患者做好口腔护理, 不仅可使患者生理舒适和保持口腔健康, 同时可以有效减少口咽部细菌的定植和咽喉及声门下分泌物渗漏[2], 亦为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重要保证。对机械通气患者, 我们每天常规4 h~6 h做1 次口腔护理, 常用口腔护理液是益口漱口液;口腔护理时评估患者的口腔卫生及黏膜情况, 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对症处理。

3 结果

实施机械通气并进行肠内营养的215 例患者, 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16 例。

4 讨论

肠内营养具有可行、安全、易操作、经济等特点, 合理应用有助于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维持机体代谢和康复所需要的能量, 增强免疫力。在机械通气治疗中实施有效的肠内营养, 能降低重症患者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3]。同时良好的肠内营养护理措施能保证肠内营养效果, 促进患者早日脱机和康复。

参考文献

[1]黄涛阳, 张应辉, 黄和.肠内营养剂的临床合理应用[J].医药导报, 2011, 30 (10) :1369-1372.

[2]吴娟宁, 冯思芳.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 2013, 21 (10) :137-139.

机械通气与肠内营养 篇2

【关键词】 机械通气;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8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78-02

机械通气(machinery ventilation,MV)是我科治疗呼吸衰竭、解除喉梗阻所致呼吸困难、改善患者通气功能的重要手段.行机械通气患者均病情危重,多伴有意识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等,全身营养状况差,机体处于高代谢、高分解的负氮平衡状态,加之呼吸衰竭患者因热量摄入不足,呼吸肌耗能增加,常合并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又可使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诱发肺部感染,同时加重呼吸肌疲劳,导致呼吸衰竭,使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困难.因此,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患者营养支持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科对机械通气患者给予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用机时间进行比较,得出给予肠内营养患者撤机时间较肠外营养患者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4月至2012年4月在我科行机械通气治疗的40位患者,随机、均衡的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名。其中最大年龄为81岁,最小年龄为34岁,平均年龄为56岁,基础疾病均为呼吸系统疾病。

1.2 方法 将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肠外营养,静脉营养液由制剂室配置,经由静脉滴注以提供营养支持;一组予留置鼻饲管给予肠内营养,营养液我科常用瑞素,它含身体所需要的电解质、矿物质、葡萄糖、碳水化合物、生物素、烟酸、叶酸、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较均衡,其他肠内营养液如鸡汤、鱼汤、牛奶、果汁等均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在鼻饲时准备。两组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2 结 果

各项功能恢复及撤机时间比较,详细结果,见下表:

3 讨 论

由上表可见机械通气患者选择肠内营养较选择肠外营养者撤机早。我科重症病人的营养难点:分解代谢>合成代谢,能量消耗大,代谢紊乱,内稳态失常,持续高分解代谢导致肌肉群功能下降,内脏蛋白功能下降,器官功能下降,免疫反应功能下降最终导致感染、严重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所以及时足量的补充营养成为机体恢复及撤机的关键。而我科呼吸衰竭患者大多都伴有心功能不全,导致肠外营养给予有一定限制,不能及时的补充机体的需要,在营养液配置及输注过程中又易发生感染加重病情遭成撤机困难。

随着近年来对胃肠道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深入,逐步认识到胃肠道不单纯是消化吸收器官,同时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所以当前选择营养支持的口号是“当肠道有功能,且能安全应用时,应用它”。肠内营养支持并不是单纯地提供营养,更重要的是使细胞获得所需的营养底物进行正常或近似正常的代谢,以维持其基本功能,从而保持或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及结构,改善包括免疫功能在内的各种生理功能,达到有利于病人康复的目的。EN与PN相比具有以下优点:①EN可改善和维持肠道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维持肠道机械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免疫屏障的功能,防止细菌易位的发生;②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使代谢更加符合生理要求,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调节;参与机体生理功能;③刺激消化液和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胆囊收缩、胃肠蠕动,减少肝、胆并发症的发生;④在同样热量和氮水平的治疗下,应用EN病人体质量的增长和氮潴留均优于TPN;⑤促进肠蠕动的恢复;⑥技术操作与监测简单,并发症少,费用低。我科在机械通气置管后24h-48h内实施EN,能改善营养摄取,EEN降低危重病人死亡率,降低感染发生率,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能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故机械通气患者在肠道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尽早的选用肠内营养支持促进机体恢复从而达到早撤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Schirmer-Mikalsen K,Vik A,Gisvold SE,et al.Severe head injury:control of physiological variables,organ failure and complication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7,51(9):1194-1201.

[2] Krakau K,Hansson A,Olin AO,et al.Resources and routines for nutritional assess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Scand J Caring Sci,2010,24(1):3-13.

[3] 劉长文,徐淑秀.危重症脏器支持与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9-181.

[4] 蒋朱明,吴蔚然.肠内营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6-197,199-212.

[5] 召继智,顾景范,张思源.经肠营养.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9:333-334.

机械通气与肠内营养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至2011年收住胸外科术后监护室100例需机械通气的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 (50例) 和对照组 (50例) 。实验组男35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 (57.25±9.17) 岁;其中开胸术后急性呼吸衰竭35例, 重症肌无力4例, 胸部外伤3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例。其中气管插管42例, 气管切开8例。对照组男30例, 女20例平均年龄 (57.28±9.74) 岁, 其中开胸术后急性呼吸衰竭37例, 重症肌无力2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 胸部外伤1例。其中气管插管44例, 气管切开6例。两组在性别, 年龄, 病种及人工气道等方面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扬州市长丰卫生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14号硅胶鼻胃管, 由胸外科监护室专科医师经鼻插入胃管。肠内营养液选用无锡纽迪希亚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能全力, 营养液连接输液管 (去除前端过滤器) , 输液管前端连接胃管输入营养液。两组均使用输液泵输入, 两组输入时均使用鼻饲加温器, 温度控制在38~40℃。对开胸术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在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时应评估肠蠕动恢复情况, 手术后1~2d或肠蠕动未恢复给予胃肠减压。推迟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 (50例) :采用传统方法根据医嘱给予肠内营养输入2次/日, 每次500~1000mL。每小时输入100~200mL。对患者体位无要求。实验组 (50例) :通过对机械通气并需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评估其胃排空能力:每次在鼻饲肠内营养液前及鼻饲肠内营养过程中每4h进行抽吸胃残留量, 如果≥150mL应暂停肠内营养的输入。进行鼻饲肠内营养时给予患者30°~45°卧位.在肠内营养液输入结束后仍给予30°~45°卧位30~60min。在给予患者吸痰前给予暂停鼻饲肠内营养5~10min。输入速度和剂量:第1天予肠内营养总量1/4, 20mL/h泵入。第2天予肠内营养总量1/2, 40mL/h泵入。第3~4天逐渐增加到肠内营养的总量。第2天和第3天泵入速度可适当增加, 但不超过120mL/h泵入[4]。

1.3 观察指标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营养期间有无腹泻, 腹胀, 消化道出血, 误吸, 吸入性肺炎, 堵管等。并常规监测血糖, 血脂, 血气分析及肝, 肾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间数据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见表1。

3 讨论

3.1 误吸是肠内营养支持中最危险的并发症, 可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 更可加重肺部感染, 加重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情, 带来严重后果。实验组发生误吸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开胸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的患者应推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原因是由于开胸手术后的1~2d, 因麻醉及手术创伤, 胃肠的分泌及蠕动功能陷于停顿, 加之急性呼吸衰竭, 手术后机体应激反应, 均是造成肠蠕动恢复推迟的原因。因而将术后恢复经肛门排气视为终止胃肠减压, 恢复经口饮食的“金标准”[5]。因此在开胸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的患者在未恢复肠蠕动和肛门排气之前, 应给予胃肠减压。

机械通气的患者在恢复肠蠕动和肛门排气后给予肠内营养时应注意输入速度和剂量, 我们给与患者第1天予肠内营养总量1/4, 20mL/h泵入。第2天予肠内营养总量1/2, 40mL/h泵入。第3~4天逐渐增加到肠内营养的总量。第2天和第3天泵入速度可适当增加, 但不超过120mL/h泵入。

由于机械通气患者需适时吸痰, 在机械通气的早期绝大多数患者不能耐受吸痰的刺激, 在吸痰过程中出现剧烈咳嗽进而恶心, 呕吐。因此我们在给患者吸痰前给予暂停鼻饲肠内营养5~10min。减轻患者的恶心, 呕吐症状。降低误吸的发生率。

3.2 实验组和对照组腹泻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腹泻是肠内营养支持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率可高达62%[6], 发生原因可能是营养液含热量相对较高, 其在胃肠道内渗透压较高, 若灌注较快, 极易引起腹泻。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和营养液细菌污染也是腹泻的重要原因。应用持续肠内营养滴注发, 能减少传统鼻饲时高浓度营养液短时间内进入肠道内, 营养液经胃肠道内消化液稀释后浓度会进一步降低, 渗透压降低, 有利于消化吸收, 并发腹泻减少。在维持合适的营养液浓度的情况下, 适当调整输入速度后, 腹泻很快消失。通过小型加温器将营养液加温至38~40℃, 如环境温度过低时, 应注意将加温器要靠近胃管末端, 避免因管道过长影响鼻饲营养液温度, 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而降低腹泻的发生。

3.3 两组腹胀发生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腹胀的发生原因主要与胃肠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有关。鼻饲前先抽吸, 每次输入前如果胃残留量≥100mL, 应酌情减量或暂停2~3h, 排空后再缓慢匀速输注, 在患者未适应前暂不加量, 当胃储留<100mL且无消化道出血时方可循序渐进地加量。

3.4 持续营养泵营养输注营养也对胰腺的胰岛素分泌有稳定的刺激作用, 维持稳定的高水平的血浆胰岛素可阻碍脂肪的作用, 利于能量的蓄积, 避免发生低血糖。分次注如对于处于应激状态的胰腺不能发生稳定的刺激作用, 可因注入的量, 速度, 时间及浓度而发生变化, 因而使血糖水平不稳定, 增加发生低血糖的概率[7]。

3.5 鼻饲营养液使用前应摇匀, 使用过程中如各种原因需暂停输注, 需用温开水冲管防止营养液长时间留存于导管内变质凝固阻塞导管。采用营养输注泵以稳定匀速输入稳定浓度的营养液可大大降低胃管堵管的发生率。

4 小结

机械通气的患者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 耗能量增加20%~30%[8], 大都存在负氮平衡, 早期鼻饲富含高蛋白质营养液, 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提供足够的热量和氮源, 促进机体内总蛋白和应激蛋白的合成, 纠正体内负氮平衡, 促进肺修复过程, 从而有利于顺利撤离呼吸机。

经试验证实, 改良的鼻饲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护理, 保证了鼻饲营养液稳定的浓度, 温度, 速度及渗透压, 降低了误吸, 腹泻, 吸入性肺炎, 低血糖, 胃管堵塞等并发症的发病率。促进患者机体尽快恢复, 并早日脱机。改良鼻饲方法对临床护理实践有很强指导作用。也减少了护士的工作误区。

摘要: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通过改良鼻饲方法对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将10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50例) 和对照组 (50例) 。实验组通过改良鼻饲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鼻饲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护理。比较两组发生恶心、腹胀、腹泻、误吸、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实验组发生恶心、腹胀、腹泻、误吸、吸入性肺炎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应用改良过的鼻饲方法护理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 能明显降低肠内营养并发症, 使机械通气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更为安全有效。

关键词:改良鼻饲法,机械通气,肠内营养,并发症,护理

参考文献

[1]韩春茂.国内外近10年烧伤营养支持进展[A].中国.上海.2009全国肠外肠内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 5:32.

[2]刘维, 陈萌.肠内营养管在营养治疗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1 (2) :136-137.

[3]郝春艳, 孙谨.鼻饲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及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8 (16) 1454-1455.

[4]刘培莹.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输注速度的研究[A].中国.上海.2009全国肠外肠内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 5:100.

[5]吴玉琴.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8 (18) :763

[6]张菊, 张小红.循证护理在ICU预防鼻饲并发症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护理杂志, 2008, 1 (1) :19-22

[7]陈秋莲, 陈明慧, 杨敏.改善营养膳食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鼻饲后腹泻的护理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3 (3) :306-307.

机械通气与肠内营养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3月~2008年12月我院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32例, 随机分为高脂低糖配方的治疗组 (n=18) 和常规配方的对照组 (n=14) 。其中, 男性24例, 女性8例, 平均年龄 (68.5±14.3)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营养方案

治疗组采用高脂低糖肠内营养液 (瑞高, 华瑞公司) , 供能比例为脂肪35%、碳水化合物45%, 蛋白质20%。对照组采用常规配方 (立适康匀浆膳, 西安力邦公司) , 供能比例为脂肪25%、碳水化合物58%, 蛋白质17%。两组患者每天供给热能104~125 k J (25~30 kcal) /kg, 蛋白质0.8~1.0 g/kg, 热氮比值为523 k J∶1 g。均采用鼻胃管持续重力输注。输注剂量由500~750 ml/d逐渐增至1 500~2 000 ml/d;滴速由20~40 ml/h逐渐增至80~125 ml/h;营养液温度控制在38~40℃为宜。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营养治疗前1 d及治疗后第7天测定患者的p H值、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氧分压 (Pa O2) 、呼吸商 (RQ) 、每分钟通气量 (VE) 、二氧化碳生成量 (VCO2) 、氧耗量 (VO2) 。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相近, 治疗7 d后治疗组患者的VE、VCO2、VO2、RQ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5) 。对照组治疗前后VE、VCO2、VO2、RQ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均有不同改善, 治疗组的Pa CO2较对照组降低, Pa O2增高, 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内营养治疗7 d后, 两组血气分析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治疗组患者的血气分析、VE、VCO2、VO2、RQ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见表1。

RQ:呼吸商;VO2:氧耗量;VCO2:二氧化碳生成量;VE:每分钟通气量;PaCO2:二氧化碳分压;PaO2:氧分压

3 讨论

据报道, 住院患者中高达40%~50%有营养耗竭的证据, 而COPD合并呼吸衰竭, 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中营养不良则更为普遍[1]。营养支持疗法能减少患者体内的脂肪、蛋白质的消耗, 增加能量的供给, 改善呼吸机的结构和功能, 恢复正常的呼吸中枢的驱动力。

不适当的营养治疗能显著影响患者的成功撤机。许多学者发现, 呼吸机依赖患者在营养治疗过程中若出现高碳酸血症, 并有撤机困难, 则应归因于营养治疗时供给过多的碳水化合物, 致体内CO2产生过多。这些患者在CO2增高的情况下, 又由于肺功能低下, 肺泡通气量增加受限, 难以排除过多的CO2, 使呼吸肌疲劳加重, 易再次出现或加重高碳酸血症。营养不良者存在的呼吸机力量不足, 可限制分钟通气量及损害其排除体内过多CO2的能力[2]。因此, 对依赖机械辅助呼吸的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时应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采用较低脂肪比配方的肠内营养比较合适, 易于达到成功撤机的目的[3]。

瑞高热氮比为523 kJ∶1 g, 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为20∶35∶45, 可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比例, 明显改善呼吸衰竭患者的氮平衡, 减少CO2的产生, 利于COPD患者肺功能的恢复, 降低死亡率, 提高撤机成功率[4]。因此, 高脂低糖配方的肠内营养制剂用于COPD机械辅助呼吸患者的营养支持是有明显疗效的。

参考文献

[1]冯彦平, 郭力红, 何志红, 等.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研究[J].河北医药, 2007, 29 (10) :1123-1124.

[2]吴肇光, 吴肇汉, 吴国豪, 等.实用临床营养治疗学[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416-421.

[3]张懿韵, 秦德英, 倪小毅.高能低糖肠内营养液改善机械通气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6, 14 (1) :33-36.

机械通气与肠内营养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是(AECOPD)急性期重症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无,肝、肾功能障碍,无代谢性疾病及炎性肠道病史,机械通气期间无消化道出血生命体征平稳,低氧血症初步纠正,排除脑疝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血气分析证实为呼吸功能衰竭并进行机械通气,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30~78岁,平均54.6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抗感染,解痉,机械通气,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祛痰等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具体方法参考Pitsiou等的方法进行[3],略有改动。采用合成的营养配方营养粉(安素、能全力等)及我院营养室配制的高热、清流、高蛋白匀浆流质饮食,胃鼻管饲营养液,由清流质开始,每隔2h匀速注入100~200ml,温度38℃~40℃。肠内营养的同时评估患者胃肠内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低血糖、反流、误吸等营养并发症发生情况,反流及腹泻、腹胀者停止营养,好转后再次鼻饲。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具体方法参考Warren的方法进行,略有改动[4]。由5%~50%葡萄糖和20%中长链脂肪乳剂,糖脂比例为2:1,供给非蛋白质热量(104.5~125)kJ/kg·d;由氨基酸提供氮量为0.2g/kg·d。另外还供给微量元素、水溶性复合维生素、10%氯化钾及胰岛素,所有制剂均按“合一鞍”的要求配制“全营养混合液”于3L袋中,配制完后充分混合均匀营养液,采用中心静脉置管(PICC)输液,24h持续均匀输注,输注过程中,每隔2h用袋中营养液轻轻晃动袋壁,防止胰岛素或其他药物吸附在袋上。

1.3 观察方法

每周记录一次血液生化检查情况,包括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胆固醇等。观察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变化见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各营养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胆固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营养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伴营养不良,可导致呼吸肌强度减弱,通气能力改变及免疫功能损害,引起肺功能下降[5]。机械通气患者气管插管改变上呼吸道正常生理结构,降低上呼吸道防御功能使肺部感染率增高,加之患者胃肠功能降低导致胃液中细菌增多,可随胃液反流进入呼吸道,易造成肠黏膜萎缩,增加肺部感染的几率及肠源性败血症的发生率。

合理补充营养,增加能量供给,对改善呼吸肌结构及功能,恢复呼吸中枢意义非凡。目前常用的营养支持治疗有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究竟哪种营养支持治疗方式更好目前仍存争议。

既往,多采用静脉营养即肠外营养支持。近年来,随着对肠内营养克维护胃肠道功能,维持内脏血流稳定剂胃黏膜完整,减轻机体分解代谢,维持机体正氮平衡,促进蛋白质很成等的认识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COPD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适用于体温低于38.5℃,平均动脉压高于70mmHg,心率低于120次/分,动脉血氧分压PaO2高于60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高于90%,呼吸频率低于30次/min,未见明显消化道应激性溃疡,未见肠梗阻、肠道缺血、肠坏死、肠穿孔等肠内营养禁忌证的机械通气患者。与肠外营养相比,经济实用,方便简单,只需掌握合适的浓度、速度及温度即可顺利开展。本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患者营养状况好,不良反应少,可能与:(1)营养物质直接经门静脉入肝脏,利于内在的蛋白质合成及分解。(2)肠内营养经肠道吸收,对心功能影响小,可有效保护心脏。(3)并发症少。肠外营养者多伴深静脉置管并发症,电解质紊乱、糖代谢紊乱、肠黏膜屏障功能减退等并发症。肠内营养方法不仅提供人体全部的营养素,补充自然饮食及肠外营养支持的不足。还能有效地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可提高免疫力,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在常规抗感染,解痉,机械通气,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祛痰等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比较两组营养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胆固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营养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发现,肠内营养方法不仅提供人体全部的营养素,补充自然饮食及肠外营养支持的不足,还能有效地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可提高免疫力,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早期肠内营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机械通气指南(2007)[J].中国危机重病急救医学,2007;19(9):513-514

[2]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M].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54-261

[3] Pitsiou G,Kyriazis G,Hatzizisi O,et al.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serum level,weight loss and tissue ocygenationgnin chronic obstryctibe pulmonary disease[J].Respie Med,2002;96(8):594-598

[4] Warren RS.The acute metabolic effect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administration in humans[J].Arch surg,1987;122:1396

机械通气与肠内营养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危重症患者108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54例, 试验组中男31例, 女23例, 年龄25~81 (45.46±7.37) 岁;对照组中男29例, 女25例, 年龄27~83 (46.37±6.49) 岁。其中, 22例患者为颅脑外伤, 13例患者多发伤, 32例患者为脑血管意外, 34例患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全部患者符合危重症疾病诊断标准, 经患者家属同意, 为108例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1.2 方法

给予试验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 给予对照组患者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通过鼻胃管给予患者肠内营养乳剂, 注入速度应缓慢, 少量多次[2]注入为宜, 根据危重症患者实际情况, 适量补充葡萄糖注射液。肠外营养支持:将中心静脉导管通过锁骨下静脉置入, 通过导管为患者输注全营养混合液, 输注量逐渐增加, 根据危重症患者实际情况, 适量补充葡萄糖注射液和脂肪乳。

1.3 疗效对比

从血红蛋白 (Hb) 、血清总蛋白 (TP) 、白蛋白 (ALB) 、前清蛋白 (PA) 4项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营养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1.5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差异t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营养支持结束后, 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组患者的营养情况更好, 其Hb、TP、ALB、PA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附表。

3 讨论

危重症患者的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 其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免疫功能较低[3], 因此, 危重症患者的体重一般呈下降趋势, 为危重症患者进行营养支持, 可为其补充营养物质,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改善器官结构与组织结构。为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 可保证患者需求的热量, 但该支持方法会破坏肠黏膜屏障功能, 使患者肠胃功能衰退, 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出现全身性炎症反应。与肠外营养支持相比, 肠内营养能维持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 防止其肠内菌群失调, 临床效果较显著。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与治疗前相比, P<0.05

本文对比了采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两种方式治疗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给予试验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 给予对照组患者肠外营养支持, 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组患者的营养情况更好, 其Hb、TP、ALB、PA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为危重症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能提高患者免疫力,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值得将该营养支持方式进一步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袁园, 李建伟, 吴桂深.危重症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效果对比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6 (1) :12-13.

[2]王传湄, 徐丽丹, 江美芳, 等.危重症病人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对比观察[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9, 3 (3) :157-159.

机械通气与肠内营养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10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其中男性患者24例, 女性患者26例, 年龄在41~69岁, 平均年龄 (56.7±11.69) 岁, 其中胃癌26例, 结肠癌24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 年龄在41~68岁, 平均年龄 (57.5±12.15) 岁, 其中胃癌28例, 结肠癌22例。

1.2 方法

术前:两组患者在手术前需要泻药导泻, 然后预留胃管。术中:观察组患者将鼻肠管置于胃内, 肠内营养选用全力营养液, 全力营养液中含有蛋白质20 g、脂肪19.5 g、碳水化合物61.5 g、矿物质3.0 g等, 热量均为2 100 KJ[3]。术后:观察组患者经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 1~2 d给500 m L, 3d给1 000 m L, 4 d开始给全量, 1 750 m L/d, 其余液体从静脉适量补给;对照组患者给予由葡萄糖、0.9%氯化钠溶液及胰岛素、维生素等[1]按比例配制成营养袋中心静脉滴入, 术后1 d给1/2量, 术后2 d开始给全量, 速度为24 h缓慢静点[4]。两组患者在术后均采用肠胃减压, 术后5 d可尝试少量进流食, 如无不良反应, 即可拔出胃管。

1.3 观察指标

①术前1 d测定:患者体重、白蛋白 (ALB) 、前白蛋白 (PA) 、淋巴细胞总数;②术后3d测定:淋巴细胞总数、;③术后7d测定:患者体重、白蛋白 (ALB) 、前白蛋白 (PA) 、淋巴细胞总数以及术后的发热时间, 出现并发症情况和住院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 使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术前1 d、术后7d体重、前白蛋白、白蛋白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1 d体重、前白蛋白、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经过不同的营养支持后7 d, 观察组患者的体重、前白蛋白、白蛋白要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发热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

观察组术后的发热时间 (3.8±1.6) d、住院时间 (17.2±6.9) d、并发症发病率2例 (4%) ;对照组术后的发热时间 (7.2±3.3) d、住院时间 (28.5±5.6) d、并发症发病率7例 (14%) 。根据以上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发热时间、并发症发病率、住院时间都要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的淋巴细胞总数及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据观察, 观察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在术前1 d与术后7 d相比, 均有所升高, 对照组术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也有所升高, 但是没有对照组显著。根据以上数据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淋巴细胞总数及T淋巴细胞亚群在术后均有所下降, 在后3 d和7 d观察组的恢复程度要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患者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后, 早期要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 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5]。以往患者术后常规的使用肠外营养支持, 这是因为肠外营养具有安全、吸收快、利用率高等优点[10], 但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和对临床病例的观察, 显示肠外营养虽然有着诸多优点, 但是容易产生并发症的情况[6], 而且患者长期进行肠外营养支持, 极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或者再次感染。肠外营养的价格很高, 这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而肠内营养的费用相对价格比较低, 在这方面肠内营养也具有明显的优势[7]。该研究中观察组的体重下降程度要低于对照组, 而观察组的白蛋白、前白蛋白提成程度却高于对照组, 这与付红兵, 朱振新等人论述的《早期肠内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8], 由此可知营养支持方面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观察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在术前1 d与术后7 d相比, 均有所升高而淋巴细胞总数变化不明显, 对照组术前1 d与术后7 d相比除淋巴细胞总数外, 均有不同程度下降[9], 这也与诸多临床研究结果一致[10]。由此可见术后肠内营养对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作用更加显著[11]。

综上所述, 在围手术期间, 给予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的患者肠内营养, 能够有效降低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 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12], 改善营养状态, 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身体恢复、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10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 对照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 检测两组患者术前体重、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等营养状况,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发热时间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体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白蛋白 (27.15±8.24) g/L、淋巴细胞总数 (1.48±0.86) ×109/L、住院时间 (17.2±6.9) d、并发症发生率4%、发热时间 (3.8±1.6) d均优于对照组在术后白蛋白 (23.65±5.45) g/L、淋巴细胞总数 (1.13±0.42) ×109/L、住院时间 (7.2±3.3) d、并发症发生率14%、发热时间 (28.5±5.6)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临床效果更显著, 能够有效降低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 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

关键词:胃肠道恶性肿瘤,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参考文献

[1]尹勇.消化道肿瘤病人的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新进展[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2011, 30 (5) :287-290.

[2]陈玉民.肠内营养在术后早期的应用[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9, 31 (3) :216-218.

[3]刘静, 刘青, 金子源.生态免疫营养剂应用于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理论[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11, 9 (4) :251-254.

[4]林桦, 李永辉.食道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12, 10 (2) :122.

[5]付红兵, 朱振新, 许超, 等.早期肠内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2, 6 (17) :5079.

[6]朱万坤, 姜一真.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2, 22 (1) :68.

[7]蔡青山.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支持效果的比较[J].宁夏医科大学, 2011, 24 (3) :96.

[8]张海平.早期肠内营养在食管贲门癌术后的临床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 2012, 47 (9) :69-70.

[9]Bengmark S, Andersson R, Mangiante G.Uninterrupted perioperative enteral nuteition[J].Clin Nutr, 2011, 20 (8) :11.

[10]张碧娟, 张瑛, 陈少贤, 等.援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人的生命质量分析与保健建议[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 14 (10) :51.

[11]RONALD D.Lymphatic absorption of interperitoneal endotoxin in zhe dog[J].Surg, 2005, 67 (3) :483.

机械通气与肠内营养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总病例96例,为2009年1月~2011年1月笔者所在科行根治性手术的食管贲门癌患者。其中男51例,女45例,年龄44~72岁,平均(57.5±6.4)岁。全部病例均经钡餐、纤维食管镜、胃镜等相关检查确诊为食管或贲门癌,术前均无明显心、肺、肝功能及代谢性疾病。依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各4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种类、临床体征及手术方法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营养供给方法

1.2.1 PN组营养方案

本次研究48例PN组患者均按照全营养混合液(TNA)的形式配营养液,每位患者实际供给能量为125 kJ/(kg·d),其中非蛋白质热量供给为105 kJ/(kg·d),在非蛋白质热量供给中脂肪供给占热量40%,其余热量由糖类提供,糖脂比为6:4,氮量提供0.2 g/(kg·d)。氮以8.5%平衡型氨基酸注射液供给,非蛋白质热量由葡萄糖和脂肪乳供给,并及时补充患者所需的电解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将各种营养液混合于3 L袋中经外周或中心静脉输注。所需TNA均右华瑞制药公司提供。

1.2.2 EN组营养方案

本组研究EN组患者均在行食管或贲门癌切除吻合术后,经鼻插入胃管和空肠营养管。选用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肠内营养乳剂(瑞素,每100 ml瑞素含热量420 kJ,蛋白质3.8 g,脂肪3.4 g,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在患者术后24 h,即可开始使用输液泵用准备好的营养管匀速滴入肠内营养乳剂500 ml,滴速控制在30 ml/h为宜,营养乳剂的温度控制在35℃~38℃为宜,若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可每24 min增加500 ml,增至足量即可,即非蛋白质热量105 kJ/(kg·d),若在此期间EN的热量和氮量不足,可由静脉补充,并及时补充患者体内所需的电解质、维生素。待患者能自主进食后,由管饲逐渐改为口服,并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1.3 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住院肠蠕动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情况,并在术前和术后第8 d测量血清学指标,主要为: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P)。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经SPSS 1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t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体重及血清学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手术前两组患者体重、ALB、PA、GGT、TBI、GPT、GOP等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8 d后EN组体重较PN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PA水平高于PN组;EN组TBIL、GGT均低于PN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肠蠕动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EN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为(53.83±7.74) h,明显短于PN组(72.67±8.28)h(P<0.05);EN住院时间(28.6±6.5) d,明显短于PN组(33.6±12.2)(P<0.05);EN组营养支持费用(0.21±0.04)万元,明显少于PN组(0.45±0.08)(P<0.05)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EN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42%,明显低于PN组的29.1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N组有9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腹胀,通过稀释EN液的浓度和减慢营养液输注速度,症状得到缓解。

3 讨论

近年研究证明,胃功能在术后1~2 d可恢复正常,大肠功能在术后3~5 d可恢复正常,而小肠的蠕动消化及吸收功能在术后几小时即恢复正常[2]。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很多学者已经认识到了EN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只要肠道功能存在,就尽量用EN[3]。EN提供的营养在进入胃肠道后,可激活肠道内分泌系统,促进肠道激素的合成和释放,调节胃液、胆汁和胰液的分泌与排泄,其内的纤维素可促进肠蠕动的恢复[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EN组术后8 d PA水平高于PN组;TBIL、GGT均低于PN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N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提前于PN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PN组,营养支持费用明显少于PN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42%,明显低于PN组的29.1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EN治疗能给机体提供更多蛋白质,从而有助于机体修复,患者能尽早恢复肠胃功能,增加机体免疫力,保持肠道黏膜功能。

总之,对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EN,有助于患者肠胃功能恢复,保持肠道黏膜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一种较佳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宁,黎介寿.肠道营养重要性的再认识.肠外与肠内营养, 1998,5(1):1-2.

[2]SchroederD,Klein S,Kinney J,et al.Effect of immedi - ate postoperative enteval nutrition on boby,compo - sition,muscle function and wound healing.JPEN.1991,15(3):376.

[3]蒋文瑞,胡自苗,常明.全胃切除术后空肠造口行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肠内与肠外营养,2002,9(3):167.

上一篇: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下一篇:地理空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