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的课堂教学艺术

2024-05-09

音乐课的课堂教学艺术(精选十篇)

音乐课的课堂教学艺术 篇1

一、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1.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而其情感直接影响着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因此, 作为音乐教师, 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动向,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音乐的丰富内容以及其人文性、艺术性和情感因素来促使学生联想、想象、感知等, 让学生的心态保持和谐状态, 推动学生的个性特征向着健全的方向发展, 优化其性格特点。

2. 情感因素是音乐的核心、灵魂。

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音乐情感的培养, 发展音乐的审美能力,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丰富情感体验, 陶冶情操等, 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 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从而更好地把握音乐的真谛。

3. 情感教育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在的初中生无论是情感, 还是思维方面都处于敏感时期。传统教育中, 教师只是将音乐教学作为学生娱乐活动的途径和阵地, 没有真正意义上重视起音乐教学的审美观念和情感因素的培养。因此, 教师应用音乐的魅力帮助学生克服其不良情绪, 引导其健康成长,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音乐教育的价值所在。由此可知, 情感教育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师情感的充分投入是实现情感培养的前提

情感培养的主导方面在教师, 学生的情感是靠教师激发、调动的,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一个很有情感, 甚至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人, 这是实现情感培养的前提。

1. 教师需要职业情感。

教师要有对学生强烈的爱心和对音乐教学的责任心, 对教书育人的执着追求, 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所产生的一种自觉真挚的职业感情。这是音乐教学在课堂上实现情感效应的基础。音乐教师还应对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这是音乐教师重要的业务素质和心理品质之一。教师在授课之前, 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 教师既要成为音乐作品的欣赏者, 又要做音乐作品艺术情感的传播者。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见解和阅历, 把握作品的情感脉络, 并首先引起自己感情上的共鸣, 然后再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

2. 教师要善于运用调动学生情感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善于把情感寓于音乐教学之中, 用真实、真挚的情感去启发、感染学生。要做到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感染力为学生示范 (演唱、演奏、表演、创作等) , 要善于组织学生投入、参与音乐实践, 在丰富多彩的音乐中体验、感受和表现音乐的情感和魅力。教师在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情感时, 要富有激情和艺术感染力, 在语调、语速上做到恰到好处, 力求准确、生动、清晰地塑造音乐形象。教师要努力通过自身情感的投入, 紧紧地吸引住每一位学生, 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活动之中, 用音乐艺术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使他们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三、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状态, 优选设计最能激发调动学生情感的教学方法, 以确保最佳的情感教育效应。

1. 在欣赏中渗透情感教育。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扩大视野的重要途径。描述音乐是以不同的声音表达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由此可见, 音乐是心灵相交融的产物, 作为教师可以抓住欣赏音乐的时机渗透情感教育, 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通过欣赏表演者的表情、肢体语言、歌唱等领悟其音乐的情感价值, 深入了解创作者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人生经历等, 使得自我的情感在质量上得到一个升华, 更好地把握音乐文本的情感。

2. 运用设境激情法。

设境就是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景。恰当地设境可以营造与音乐作品相适应的气氛, 对学生的心理及情感产生深刻影响, 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理解音乐作品。

3. 以情诱情。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周晓燕总是这样要求自己:“我的仪态、我的感情、我的语调、我的精神, 都以唤起他的自信而作用于他, 要让学生歌中有情, 老师就得用情去教学。”同时, 音乐本身的语言美、韵律美、节奏美等也会让学生产生想象, 达到以情诱情的教学目的。

小学音乐课堂的导入艺术 篇2

【关键词】导入的艺术性;情景艺术;语言艺术;表演艺术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授课时对每个环节都经过周密的设计和精心的安排,确保教师上课时水到渠成,得心应手,学生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一节完整的音乐课一般分为组织、导入、讲授、实践、小结等几个步骤,导入是其中最小的的环节,但是导入则是取决一节音乐课成败的关键环节,因此,音乐授课中对于导入的驾驭将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要想让导入真正的在课堂上起到它的重要作用,教师必须要把握导入环节设计的艺术性。

一、设计导入的情景艺术

小学音乐针对的是6至12岁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以感性为主,因此在上课时教师要多以视觉、听觉等感官直接导入设立情景,让小学生主动进入教师设立情景当中,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安排。

比如在教一年级课程《两只小羊》一课中,我们可直接采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喜羊羊,懒羊羊和灰太狼相遇的情景导入,从视觉上留给孩子们对接下来将要发生的故事的渴求。

学习歌曲完成之后,我们再次导入到《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情境之中,让孩子们知道故事的结局,让课堂流程和孩子的思绪跟随你的`设计,完成教学目标。

当我们上《小青蛙找家》一课时教师设计的导入情景不一定是小青蛙,而我们可以设计小蝌蚪长成小青蛙的这一过程,既了解青蛙的成长:小蝌蚪长出后退——长出前腿——脱掉尾巴——小青蛙,既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又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除了视觉情境导入,教师还可用听觉情景导入。

比如我们在欣赏《赛马》时,首先让孩子聆听《万马奔腾》的二胡曲片断,塑造出群马奔腾,万马嘶鸣的激动场面,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描绘音乐所表达的壮观情景,再自然地引入视觉上赛马场面和主题音乐《赛马》。

结合视觉和听觉设立情景进行导入是最受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能艺术化的设立情景更是孩子们急需的导入方式,因此,设立艺术情景必将要从孩子们最喜欢、最感兴趣、最直观的方式去创新、去探究,灵活地应用一切情景素材。

二、设计导入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的应用好坏直接影响孩子们理解音乐的效果。

善于把握语言的教师,课堂气氛热烈、活泼,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教学高效;不善言谈,不求语言艺术,只注重专业技术的教师,往往让课堂沉闷,效果不佳。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在导入时要学会语言的导入艺术:

(一)平易近人,浅显易懂。

说出的话要能让全体学生理解,知其大意,不用生僻、绕口的词语,不用非正常语序的句子,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导入主题。

(二)诙谐幽默,风趣横生。

适当的风趣和幽默是一个成功的音乐教师具备的要素之一,也是成功导入新课的方式之一,从组织到新课如果在此期间教师能使学生心情愉悦,情绪高涨,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的风趣和适当的幽默。

比如,在教《两只小羊》时,我们没有应用情景导入法,而是用了语言导入,设计时教师也可采用红太狼很饿,在家等灰太狼抓喜羊羊回来,可是灰太狼空手而归,教师设问:同学们,等待灰太狼的将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平——底——锅!”课堂马上进入到活跃、情不自禁的气氛当中。

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效果完全不同,最主要的是说话的人对语言艺术的理解和使用策略的差异。

(三)惟妙惟肖,动人心弦。

故事导入法是常见的导入策略,但讲故事也是讲艺术性的,尤其是对语言的要求。

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故事语言,低年级多用形象描绘故事情节,高年级多用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来吸引学生。

在讲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时,语气变化丰富多彩,展现人物形象的个性化,描绘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直接采用名人的故事录音,视频片断,能更准确的让孩子们进入我们设计的新课环节中去。

比如《小红帽》一课中,我们就直接用《鞠萍讲故事》中的录音,既减轻教师的工作,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三、设计导入的表演艺术

音乐课的表演导入策略分为声乐、器乐和舞蹈表演等。

根据课程的安排需求,可以是单独的表演,也可师生合作表演,方式多种多样,其最终的目的就是更好的将音乐课进行下去,有效的达到音乐教学的目标。

(一)声乐表演是通过人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表演欲望,同时可以“自由”地塑造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的表演要准确、细致、艺术性强,而学生的表演活跃、自由,不加约束地展现自我,树立对音乐,性格的培养。

如果是师生合作表演,教师的导起到关键的作用,了解了学生的音乐水平,合理安排演唱策略,师生之间达成一种默契。

(二)器乐表演的导入形式应用比较少,但在导入时偶尔使用,但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尤其在欣赏乐曲时,针对孩子的年龄,所处的环境和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要求器乐的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山区孩子可能会表演叶笛、竹笛、葫芦丝等民族乐器,城区孩子可能表演小提琴、电子琴、萨克斯管等西洋乐器,因此教师在导入这一环节使用乐器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顺其自然,不能勉强。

(三)舞蹈表演导入是常见的导入策略,往往教师在新旧课之间通过一个短小的舞蹈片断将孩子的思绪从一种情景引入另一种情景,这样的导入与过渡,让音乐课流畅,无有修饰的痕迹。

所以,这种导入法是孩子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

比如在教湘版五年级第七课《在葡萄架下》时,由于这首歌曲有明显的新疆民歌的特点,教师在导入时采用大家熟悉的舞蹈《大阪城的姑娘》,带学生进入到新疆美丽的地方,让这样的想象进入到《在葡萄架下》。

小学音乐课的导入策略多种多样,只有创新和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就会有更多的策略随着授课理念的转变应用而生,也会随着孩子们对音乐的了解和学习不断更新。

音乐课堂的导入艺术 篇3

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学习音乐。因此,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就尤其重要了。课堂导入要力求新颖多样,富有诱导性和情感投入,实际教学中灵活选择,恰当导入,就会给整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平淡乏味的课堂导入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产生厌学情绪。导入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不管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式:

一、故事导入,启发心智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利用故事导入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最佳的方法。讲一些精而短的故事,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如在教授《大鹿》这首歌曲时,我就对他们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这天清晨,有一只小兔吃完早饭正在树林里散步呢。突然远处出现了一只大灰狼,小兔连忙撒腿就跑。不远处是大鹿的家,大鹿正打开窗户享受着清晨的新鲜空气,小兔就连忙向大鹿求救:“鹿呀鹿呀快开门,林中老狼追来了。”大鹿也很热心地请小兔进门:“兔儿兔儿快进来,咱们手把手挽牢。”接着大鹿和小兔就在一起挽起手跳起了快乐的舞蹈,大灰狼知道没有办法抓住小兔了,就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歌曲的欲望,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歌词、记住歌词,一举两得。

二、谜语导入,激发想象

猜谜语也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孩子不仅好动,而且好奇。以此为契机,在教授某些歌曲时,我运用谜语引导学生积极的动脑思考,在寻求谜底中愉悦性情、激发情感。在教授《钟》一课中,我用生动的语言讲了一个谜面: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他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从他们闪闪发亮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思维的火花,产生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种类不断丰富。它替代了传统教学录音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教学情景,让教学形象变得更形象,更生动。要想使先进的教学手段更好地运用并服务于教学,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掌握操作相关技能与使用方法,还应该掌握或初步掌握一些音乐软件的使用和音乐课件制作的常识。教师在选择使用录音带、光盘、电脑软件时,应该精心挑选,细心操作,将最优质的声音效果与完美的画面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美妙、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例如我在教《大树妈妈》一课导入新课时,伴随着《大树妈妈》音乐的响起,在投影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大树妈妈的一个手臂像摇篮一样,轻轻地摇着沉睡的小鸟。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大树妈妈对小鸟的爱,从而联想到妈妈对自己的爱,思绪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从而顺利地将学生带入了《大树妈妈》一课的意境,在新课开始就为深情的唱好这首歌曲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四、情境导入,引起共鸣

这种方法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主题。它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情境导入法是一种非常能引人入胜的方法。比如:在学习《过新年》一课时,我通过在中国传统的春节中常见形式,在教室里挂上了红灯笼、中国结,贴起了对联等,通过创设这种与课题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感官的刺激,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教学,并调动起了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随后我及时地抛出课题,引入新课。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能成功运用情境导入法的,要视教学内容而论。

五、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音乐学习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戏”。游戏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教授《钻山洞》一课中,我设计了游戏“钻山洞”,两个同学充当山洞,一组同学充当火车,伴随着《钻山洞》的音乐,这列火车要跟上音乐有节奏地钻过山洞,等到音乐停止的时候,还在山洞里的同学就要表演节目,并且要与充当山洞的同学交换。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在一遍又一遍的听赏过程中,熟悉了歌曲旋律,达到了教学目的。

音乐课堂应该是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天地,是学生流连忘返的美的乐园,是最充满魅力的地方。就像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按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那就是美的。”导之有法,导无定法,让我们共同努力,积极开拓,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引领学生走进音乐殿堂,体验生活、感悟精神、激发力量,点燃每个孩子生命中的激情。

音乐课的课堂教学艺术 篇4

一、趣味导入, 引导学生欣赏美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经过教师精心设置的导入环节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欲望, 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状态中。

在这里, 我采用“师生对歌”的形式作为导入, 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可以唱课本上的歌曲, 也可以唱课外会唱的歌曲, 即使唱相同的歌曲, 也可以对歌曲的感情作不同的处理, 丰富自己的欣赏水平。在“对歌”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参与范唱新歌, 引出新课的学习目标。这种有趣的导入不仅复习了学过的歌曲, 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新歌的欲望, 同时又使学生在愉快的“对歌”活动中建立相互合作关系。

二、设疑激思, 探求新知, 在自唱教学中让学生感受音乐美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歌唱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自主式”音乐课堂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 教师只充当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 适时向学生提出适量问题, 制造悬念。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相互讨论、交流。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达到初步会唱, 唱准歌曲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可通过录音、弹奏、范唱或VCD等来让学生学习歌曲, 中、高年级的同学可以在老师琴音的引导下, 进行看谱唱词的试唱练习, 教师适时巡视, 和学生交流, 在反馈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难点, 自己克服困难。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 采取“对唱”“群唱”的方法, 达到“一帮一”“多帮一”的效果。将歌谱和歌词的学习同时进行, 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准确地把握词曲结合所带来的丰满的艺术形象。

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评唱过程中让学生表现美

在自唱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大胆发言, 积极讨论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歌曲的体裁风格, 流传区域等, 有助于学生在评唱过程中提高演唱水平, 做到唱准、唱美歌曲, 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如《国歌》是爱国主义歌曲, 应用进行曲速度演唱, 同时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来培养自己健康的情绪, 并使这种情绪体验得到巩固、升华、深化, 从而形成稳定而深厚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可以通过对父母、老师、学校的热爱, 真正理解和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情感实质和深刻含义。

四、留有空间, 自由创造, 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让学生创造美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三至六年级学生要能够主动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 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 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 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因此, 在音乐课上, 鼓励学生通过积极联想和想象, 去感受、去把握, 在课堂表演过程中打造一个属于他们的美好音乐世界, 孩子们就会再次感受到音乐课的魅力了。

(一) 表演过程中让学生创造美

奥尔夫曾说:“让孩子自己去实践, 自己去创造音乐, 是最重要的。”在“自主式”音乐课堂中通过表演唱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如我在教五年级教材“渔夫与金鱼的故事”这一课时, 让学生为后面的场景设计台词并根据剧情发展所创造的台词来进行表演。然后在以组为单位的表演中, 要求学生全员参与, 能用自己创编的对白, 自己设计的肢体动作加上演唱、表演出童话剧的内容, 并根据表演的情况举行颁奖典礼, 由师生共同投票选出最佳导演、最佳男女演员、最佳服装设计、最具团队精神奖项, 让学生在表演愉悦的同时,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 自编动作来表现音乐美

如学习《哈达献给解放军》一歌时, 教材中只是一个简单的律动, 但歌词是易用动作来表现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表示自己对歌词的理解, 学生对自己的想出的动作特别有感情, 因此也练习得认真。这样, 学生通过自己的创编, 动作的协调能力得到了培养, 也使学生从自然中得到创造的源泉, 从而感受音乐之美。

(三) 自编歌词表现音乐美

如《对花》歌曲中唱了春季和夏季开的花, 没有编写秋季和冬季的, 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 分组编写出。学生写得很妙, 编写出秋季开的是菊花, 冬季开的是雪花, 对于学生这种奇异的个性想象力, 我在吃惊之余, 再有的就是赞赏了。

(四) 利用体育活动让学生自由创造

体育活动是一项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和体力能耐的活动, 当音乐与其结合时, 就另有一番雅趣了。如在教唱《理发师》后, 设计了这样一项活动, 让学生根据歌曲的节奏, 分组自编一曲橡皮筋舞, 边唱边随音乐节奏优美地跳, 学生的思维在沸腾的教室里飞扬。

总之, 在“自主参与”式音乐课中学生自主学习, 自由创编表演, 将知识、创造和表演等融为一体, 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使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达到了体验美、创造美的艺术境界。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我相信在新课标的带领下, 在“自主式”音乐教学模式的实施中, 我们师生定会在音乐课中收获快乐, 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

浅议初中音乐教学中的音乐艺术挖掘 篇5

摘要:音乐教材是教师对学生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而教材的内容又是教材的依据,是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的编写思想和意图,学会分析和利用教材,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文化、知识等艺术特点,学会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表现能力、学科综合能力以及对音乐文化的理解,积极地融入到音乐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形成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就如何挖掘初中音乐教材中音乐艺术的特点提出自己的几点见解。

关键词:音乐教材;初中;音乐艺术;特点

一、挖掘音乐的感受性和直观性

音乐的表现具有多样性和抽象性,我们不能用一句话把它描述清楚。初中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对音乐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听、唱、看、动、划等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置身于音乐的意境当中,体验音乐所表达和描绘的各种情感。

如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欣赏《长江之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那雄壮的旋律、感受长江那宏伟的气势,我找来歌唱家万山红演唱的《长江之歌》MTV放给他们欣赏,然后再让学生把这首歌的旋律线划出来。

1=F4/4 4| 5315|6― ―23| 45 54 ? 3|3 ― ― ― ||

通过旋律线的走向,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歌曲《长江之歌》高亢雄壮的旋律,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方法能奇妙的把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获得了音乐的审美体验。

二、挖掘音乐的人文因素和审美因素

基础音乐教育作为广义的音乐教育的基础部分,有其特定的涵义和界定。这首先表现为:它比任何一种形式的音乐教育都更能体现音乐教育的本质。它坚定不移地把自己的目标投向对“人”的塑造方面,“育人”而不是单纯“育才”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了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明确的提出,基础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但尊重每个孩子都有成为音乐家的这种可能),它的基本目标是育人。这种教育思想,不仅揭示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本质,同时也间接地阐明了基础音乐教育与其他形式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基础音乐教育要实现“育人”的目的,需要解决一个重要的观念问题:真正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美育的方式实现的,因此,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这样,在长期的、多次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了人格发展。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所以我们说,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挖掘音乐的表现性和活动性

一首好的作品能打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是因为它优美的旋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去强调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训练,要提供学生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提高他们创造音乐享受音乐的兴趣。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抓住教材中着眼点,让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激发他们音乐表现的欲望和兴趣。

四、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情趣性

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情趣性,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动力。简谱教学是每一个音乐教师最头疼的教学内容,学生对学习简谱很乏味,不积极参与。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简谱学习变得生动有情趣。

首先,我采用“轮唱”的形式,把学生分成两组,我教第一组唱第二组在轻声的学,唱一句学一句然后再交换,这样学生就学了四遍,然后一组唱曲谱一组加歌词,再互相交换。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始终处于引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导地位,学习热情很高,学习起来也不感觉乏味,简谱也容易掌握了。最后,为了巩固歌曲还可以一组创编节奏为另一组伴奏,这样学习起来就很轻松了。

以上是本人的几点感受,我想,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如何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多思考、多动脑、多挖掘,挖掘音乐教材中的音乐艺术特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浅析音乐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6

关键词:音乐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38-01

音乐课堂语言的艺术性。语言要准确、简练;语言要富有节奏和韵律美;语言要做到声音语言和态势语言的和谐运用;语言要亲切自然,富有激情;音乐速度有快、慢之分,音乐力度有强弱之别,音乐的表情有优美抒情与愤怒和悲伤。因为有了这些,音乐才富有魅力。我们的课堂语言也如此,因此,研究好它,运用好它,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增色不少。

一、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文学美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和富于感染力的。我们知道,音乐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也相应地要生动形象,精确凝练,把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富于感染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相象力,使学生能真正地融入音种,接受艺术的感染与熏陶,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达到美育的目的。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该是组织有序的。课堂教学的组织,除了完整有序的教学环节外,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课堂语言的组织。因此,课堂语言组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带领学生邀游于音乐的海洋,应该环环相扣,富于逻辑,引人入胜。一堂没有语言组织,东拉西扯、废话连篇、语无伦次、信马由缰的音乐课,是难以吸引学生、难以激发起学生兴趣的。没有语言组织的音乐课堂教学,也将破坏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削弱其魅力。

音乐教师虽然并不是专业的朗诵艺术家,但应朝这个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口头表达水平,语速、语调的均衡在讲课过程中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做到缓急一致、高低一致、轻重一致,使语言氛围和音乐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二、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韵律美

音乐的流动是富有韵律的。如何用语言为这韵律增光添彩,也是音乐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对音乐作品的韵律感把握的好,应用的恰如其分,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对学生理解作品内涵,表达作品思想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用眷恋、古典、舒适并充满依恋之情的声音朗读李叔同的《送别》,用坚定、昂扬、自信的声音朗读光未然的《保卫黄河》。让学生们理解“音乐有韵则生、无韵则死”的深刻道理。

三、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幽默美

幽默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润滑剂,师生在课堂上的沟通更是如此。教师恰当运用幽默的语言,像一只魔法师的妙手,可以春风化雨,点石成金。课堂上的笑声会制造积极的气氛,使教与学变得轻松而有效。

例如在讲授完单纯音符及休止符后,可为学生们出一则谜语“此时无声胜有声”(打一音符名称),同学们对猜谜很感兴趣,总想猜得又快又准。教师可利用他们的这种好胜心理,编一些谜面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唱歌教学时,有的学生情绪急躁,在自己不熟练的情况下,张口乱唱,破坏秩序,与其他同学的声音不同步、不和谐,出现了“先现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粗暴制止,用希望每一位学生的声音都是和谐的、优美的来暗示他们,用幽默的语言以褒代贬。

另外,板书上的文字、图表等都能创造出幽默的效果。如课前在纸上画出“反常”图画和形象,把字故意写得怪诞可笑等。在教唱“地球你好吗”时,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变形的流着眼泪的地球,旁边又画了一个脱光了毛的小鸟,让学生为这幅漫画取名字。学生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取了“流泪的地球妈妈”、“救救我吧”、“我要家园、我要飞翔”等题目,并讨论了“地球为何流泪”之后,学唱歌曲便自然而然地情真意切了。

四、音乐教师的形体语言艺术

要上好音乐课,音乐教师除了要有美的文学语言,还应有恰到好处的形体语言,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肢体动作以及丰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形体语言使用恰当,会给音乐课带来锦上添花的良好效果。

1、肢体动作语言。音乐课上教师的肢体动作是必不可少的。合唱时的指挥就是显而易见的肢体语言。除此之外,在教唱一首歌或是欣赏一部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都不可避免地需要用手势或身体的动作来传达作品的情感,以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例如在学习歌曲《我爱雪莲花》时,教师几个简单的新疆动作,就能使学生很快随教师走进欢快活泼的歌唱氛围,并准确掌握新疆音乐的主要节奏型;如果音乐课上教师只说不动。那么这样的音乐就可能显得死气沉沉,失去音乐课本身必须具有的特点。肢体动作的运用一定要得当,若是过于夸张或不够准确,就会导致喧宾夺主甚至是、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利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是音乐教师应该学会的一项本领。当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深刻时,这部音乐作品的情绪应该可以从教师的眼神中流露出来。当音乐响起时,或欢喜,或忧伤,或激昂,或悲愤,教师的眼神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作品起到一种辅助作用。在控制课堂气氛方面,眼神更有其重要作用,对学生走神、唱歌走调等不利课堂因素,语言往往会打断教学环节甚至破坏课堂气氛,而一个恰到好处的眼神既能提醒学生,又能保持学生的愉快心情,保证课堂气氛的延续性。因此,眼神是音乐课上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

3、口型与面部表情。口型与面部表情是形体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音乐教师应该象一个演员,用自己精湛的技艺牢牢地吸引住每一个学生。而口型与面部表情就是表演中很重要的一环。唱歌过程中,在力度、速度等方面需做出对比时,教师若用有声语言就很可能破坏了歌声的优美,而用无声的口型加以提示则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若时时加以解说,有可能会破坏学生欣赏音乐的注意力,这时,丰富的面部表情加以事先准备的解说投影就能避免这种情况了。

音乐课堂中语言的运用艺术 篇7

关键词:音乐教学,语言运用,切入角度,启发性,艺术美

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以说语言是音乐艺术的基础与核心。如果在音乐教学中失去优美、生动的语言, 就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失去艺术魅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 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和心灵的。”

一、导语的设计须选择切入的角度, 营造良好氛围

好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身心如沐春风, 学习倍感轻松、愉悦。作为一节课的开场白在做到简洁明了的基础上还应讲究点准确性和新颖性, 应从教学实际出发, 选取合适的切入角度, 使导语更有益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更有益于开启学生的思维。精妙的语言导入是引人入胜的引子, 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快地进入音乐的特定情境中, 牢牢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 使之产生新奇感。例如:曾经听过一节课:《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师首先出示课件, 创设“竹林”的情境, 接着, 教师问:我们走进了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从学生的回答中, 足以说明教师创设的情境已将学生带入一种美好的意境与氛围之中,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很自然的过渡到:让我们共同分享“竹”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吧!———教师配以多媒体出现的图片分别介绍有关竹子的知识、以及画家诗人所描绘的竹子的作品。介绍过后, 教师说: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我国著名的竹乡———云南的西双版纳, 走进这片如海的竹林, 你听到了什么? (播放葫芦丝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片段)

整个导入过程, 教师语言简洁、生动, 语气亲切, 设计内容联系紧密, 环环相扣, 引人入胜,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 也营造了一种有着浓浓人文色彩的课堂氛围。

二、提问的语言设计要新颖, 富有启发性

作为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问是一种智慧的发掘、灵感的启示。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和神秘感, 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 唤起学生的兴趣, 勾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对音乐的好奇心。有时, 语言的神秘和具有暗示性的提问设计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设计《渔舟唱晚》这一课中, 在导入部分我提问:音乐可以描绘心情、抒发情感, 那么音乐还有怎样的作用呢? (学生回答还可以描绘景色) 目的是发散学生的思维,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指向音乐本身, 为教学埋下伏笔。再有:在初步听赏《渔舟唱晚》之后, 我针对古筝的音色提出问题:听了这首乐曲你对古筝的音色有怎样的印象?这样问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针对古筝的音色说出自己的感受,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来总结古筝的音色, 这样更具说服力, 印象更为深刻。在对乐曲初步感受之后, 我提出这样问题:它的名字叫《渔舟唱晚》,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名字的呢?通过这样的问题, 使学生把对乐曲的初步感受与想象, 引入到对《渔舟唱晚》这首乐曲的感知与想象上来, 使我们想象有了具体的情境。同时, 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过渡语的设计要自然、流畅, 富有艺术美

过渡语犹如桥梁, 在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就像“线索”使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联系紧密。在音乐教学中, 过渡语首先要做到目的明确, 思路清晰, 同时语言自然、流畅。应该说过渡语的方式有很多, 通过提问的方式, 在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的同时, 还要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作为音乐教学的过渡语还应讲究一定的艺术性, 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例如《月光下的凤尾竹》这一课, 在初步感受乐曲的基础上, 再次欣赏, 教师是这样说的: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风情的乐曲,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月光溶溶的夜晚, 微风轻拂凤尾竹, 少女坐在竹楼望着窗外的明月, 竹楼外的葫芦丝声在宁静的夜晚宛如玉珠落盘…… (耳畔响起《月光下的凤尾竹》优美的音乐) “教师没有枯燥地说: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而是用富有诗意的话语将学生带入了乐曲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 学生仿佛也已醉在这情景之中。通过这样富有艺术美的过渡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同时对乐曲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感知。

四、评价语言的设计要亲切、生动, 富有感染力

评价, 是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评价的目的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长, 所以, 我认为我们在作评价时应多采用积极、正面、鼓励的话语。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也就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去发现学生的点滴闪光之处。发挥自身教学机智并抓住时机, 给学生们恰当及时又带有激励性的评价。评价时应用富有个性的语言, 使学生感到他的与众不同。例如:你的想法真有创意, 可见你的想象力很丰富。你回答问题的声音比上一次响亮多了, 等等。一句富有创意的评价足以树立起学生的信心, 甚至是心花怒放。

教学语言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音乐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 就像美妙的音乐作品一样, 会给学生带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 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充满情感, 使语言美和音乐美达到完美的统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很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力求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美与音乐美完美和谐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郁正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奇等.音体美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

谈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 篇8

关键词:音乐教师,语言艺术,简洁,准确,生动,形象

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课堂教学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成功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也就是说课堂语言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 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它是知识、心理和情感互相交织, 互相促进的一种综合交流。语言的本身魅力是无穷的, 形式也是多样话的, 它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造核心。而广大的中小学生, 由于生理年龄的特点, 爱听老师清晰明快的语言, 从中获得快乐;爱听老师亲切温和的话语, 丛中得到温馨, 留下回味;更乐意见到老师优美、和谐、有动感的肢体语言, 从中得到启发。所以语言的这种优越性是任何教学媒体不能取代的, 而音乐教师语言的美则更突出了音乐学科的美。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我一直追求着能用美妙、贴切的课堂语言, 带领学生步入音乐的神圣殿堂, 并从中积累了一些点滴体会。

一、把握课堂语言的简洁性、准确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能否把握课堂教学语言组织的简练、准确, 不仅能直接反映其个人的教学能力, 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和自身的学习效果。所以, 我们广大的音乐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 应力求语言简明扼要、准确贴切, 从而把学生引入自己所创设的意境当中。例如, 在学习《欢乐颂》这一首歌曲时, 教师应先用简练的语言对作品进行准确的介绍:《欢乐颂》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大师贝多芬创作的第九交响乐大合唱乐章, 乐曲雄伟壮阔、热情激越, 表达了作曲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崇高理想和渴望理想生活的精神追求。也可以直接借用歌词来阐述作品的精神主旨: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怀着同样的热情, 来到你的圣殿里……同样在学习歌曲《茉莉花》时, 教师可以这样来描述:茉莉花, 它虽然没有玫瑰花的美, 没有牡丹花的高贵, 没有杜鹃的艳姿, 但它含苞欲放, 清香宜人。该曲是一首流传较广的汉族民歌, 是一首深受全国人们喜爱的民间小调, 她清丽、柔婉, 曲调优美流畅, 体现江南人文风情的温柔细腻的特色, 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极强的生命力。学生从老师的介绍或诵读中, 就能比较容易地了解作品的一些相关内容和内在的蕴意, 感受到作品的激情!使师生对音乐作品的内涵有了一致的情境, 学生也可以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拥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在学习、演唱这首歌曲时, 就会自然地把握歌曲的表现意图。

二、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课堂语言, 是进入情境的动力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 应该是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因为音乐本身作为一种艺术, 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要学生进入所设的情境之中, 需要教师的语言也要相应的生动形象。把音乐作品所蕴涵的艺术形象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真正融入到音乐作品中, 接受音乐旋律的感染, 提高他们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例如, 在欣赏作品《长江之歌》时, 教师可以在乐曲进行前奏时进行一段朗诵“美妙的诗, 感人的歌, 像是从高原雪山倾泻而下的河。时间、空间挡不住它奔向大海的冲动, 岁月留给我们的只是对它永恒的热恋”。此举会紧紧扣住听者 (学生) 的心弦, 把他们的思绪带到蓝天、白云、雪山、江河。这种能够释解作品的课堂语言的穿插, 不仅始终把握教学内容, 而且会更大程度的让学生带着一种美妙的心情, 欣赏完这首动听的乐曲。同样, 在欣赏民乐作品《春江花月夜》时, 教师也可先有感情地朗诵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并言简意赅地介绍作品描写的内容:夕阳西下、月上东山时分, 春江的月夜幽静而安详, 水面碧波荡漾, 落日的余辉洒在江面上, 恬静、醉人, 从远处的一叶轻舟上隐约传来在船上演奏箫鼓的声音, 飘渺、悠长, 使人沉湎于这诗情画意之中……在这种由教师语言组织的优美意境下, 学生理解作品也就简单的多了。

三、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中的又一重要手段

教师是人类的“工程师”, 但更是一名优秀的“演员”。一堂课的成功和失败, 与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中的一个眼神, 一个手势都会给学生以很多的启示和遐想, 这一切都是教师肢体语言的作用。如果能恰当、适度的运用, 一定会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的精彩!例如:在欣赏作品《黄河大合唱》时, 乐曲有明快、抒情的一面, 也有激烈、壮大的一面。教师此时如果运用多余的言语解说很可能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 但如果使用自己丰富的面部表情, 再偶尔配以适度的手势语言 (配合旋律进行指挥动作) , 则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也会成为学生在欣赏中出现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手段。同样在讲解中国民族音乐作品时, 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民乐作品的音乐旋律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如琵琶独奏曲《大浪淘沙》:旋律第一段深沉苍劲、柔中带刚;时起时伏的音浪, 抒发了压在作者心底的无限感慨之情。而第三段铿锵有力的旋律和坚定地节奏, 表现出坚强不屈的气质。在欣赏这部作品时, 教师任何的表情和动作都会给学生带来提示和启发, 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一些掌握舞蹈技巧的老师, 在教授学生学习带有舞韵风格的音乐作品时, 适时地展示一些舞蹈动作不仅会给学生带来美的遐想, 也会使他们更容易地理解作品的特点。所以音乐教师若能在课堂上通过恰当的肢体语言来诠释音乐作品, 相信课堂的气氛与效果会更加的精彩!

音乐课堂引入戏曲艺术教学的探究 篇9

一、将戏曲艺术引入课堂可以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

艺术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舞蹈、音乐、美术、视觉, 还包括戏曲, 将戏曲艺术引入课堂, 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戏曲艺术与学校的美术教学、音乐教学要求是相通的

在教学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戏曲教学通过对传统戏曲直观的品味和理解, 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操作活动, 自觉地将美德作为人生追求的崇高目标。

2. 戏曲艺术擅长表现人物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戏曲教学使学生意识到传承文化的重任, 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能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3. 戏曲艺术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及艺术素养的提高

戏曲教学要求学生在戏曲活动区内通过手脑并用, 完成绘画脸谱、制作服装、表演动作等活动, 在对传统文化继承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将戏曲艺术引入课堂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 形成了三百多个剧种、二百多个曲种, 这些剧种、曲种, 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语言环境的不同均独具风格、各有特色。如此众多的剧种、曲种汇合起来, 就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我们老师如何从这浩瀚的海洋中选取素材, 既能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遵循现代教学理论, 又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呢?

1. 树立戏曲欣赏教学意识, 转变教学观念

戏曲教学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基本素质发展服务的。它能为全体学生所享受, 且是一种融德、智、美为一体的教育, 以知识传授、形体、情感态度和自然表现培养为一体的素质教育。教师要转变纯艺术教育观念, 充分认识到戏曲教学具有开发学生潜能和促进现代化素质发展的功用。

2. 提高教师自身对戏曲欣赏教学技能

深化教学改革, 渗透戏曲文化的责任在于教师, 若是教师对我国的传统戏曲了解甚少, 是不可能担负得起戏曲教学重任的。了解和学唱戏曲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首当其冲要解决的任务。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措施是:让部分有一技之长的教师拜戏曲艺术家为师, 感受外界戏曲艺术的魅力, 开阔眼界, 提高认知, 增强戏曲欣赏教学的技能。

3. 引入戏曲艺术重在教学质量提升

教师要处理好戏曲欣赏教学的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既强调过程也要重视结果, 因此, 戏曲教学是一项需要有成果支撑的艺术活动。

三、戏曲艺术引入课堂教学的实施

1. 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受兴趣的影响较多, 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决定了兴趣在戏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音乐课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全方位传递信息, 提高教学效率, 以语言表述揭示作品的个性及特色, 吸引学生注意力。

(1) 认识脸谱与服饰

学生初次接触脸谱与服装时, 教师可提出诸如“为什么脸谱有不同颜色?”等问题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之后再告诉学生:脸谱颜色代表人物性格。这种颜色表现性格的手法,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促使他们进行构思、创造新奇的艺术形象。

戏装是表现角色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风俗, 可从具体的“官衣”“褶子”“茶衣”等戏服介绍服装的意义, 也可让学生衣着戏服, 戴上脸谱, 尽展标志性服饰所能表现的人物神情和动作。教学的具体化、游戏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果。

(2) 欣赏曲段与动作

把以讲台为舞台, 变成以课堂为舞台, 切实做到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如欣赏京剧片段———“绝活”表演, 学生惊叹于那些演员舞台上精湛的演技和真实的功夫, 感受着传统京剧艺术之美, 学生一下子拉近了与京剧艺术的距离, 更迫切想要了解京剧不同角色 (行当) :呈现各行当剧照, 学生讨论各行细分门类。

2. 促使学生热爱戏曲, 培养良好的情感

在教学中使学生目睹其情、耳闻其声, 心感其情, 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

(1) 注重情感体验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知戏曲的历史以及其地位。教师首要注重剧情人物介绍, 渗透思想内容, 激起学生对正面人物的热爱;其次, 在认知基础上, 让学生能听懂戏曲的唱段。将“剧情”通过“师情”来唤起“生情”, 使“三情”统一, 激发学生对剧情人物及戏曲思想的热爱之情, 提高其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

(2) 注重创设环境

环境对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作用, 可以设立专门的戏曲活动区域, 并在其中设立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操作。

(3) 注重动手实践

在戏曲欣赏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如让学生在音乐伴奏中画脸谱、找脸谱, 充分展现学生的课外知识, 让学生展开想象, 按照自己的意愿涂抹脸谱。

(4) 注重模仿体验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 选择一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模仿。真正置身于不同的戏曲艺术熏陶之中, 以不断提高艺术鉴赏力。

浅谈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10

一、利用多媒体音像画面导入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教学, 已经成为当今音乐教师的标志。的确, 多媒体画面色彩艳丽, 形象逼真。与音响浑然一体, 能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官, 使学生耳目一新, 获得准确生动的艺术形象。例如, 我在上人教版《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这一单元课时, 课前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上课时我说:“同学们, 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到辽阔的草原上游览观光, 看看草原人民是怎样生活的?”这时教室里静了下来, 每个同学拭目以待, 我立即播放课件, 映入同学们眼帘的是蒙古族、哈萨克族、藏族草原美丽的景色和草原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同学们看得入神, 听得仔细, 不时为精湛的乐器演奏、优美的舞蹈表演而赞叹。一开始已遨游在草原音乐世界里,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营造了氛围。有时, 因制作课件受时间、内容的限制, 且课程内容题材单一, 相对具有独立性时, 也可直接播放光盘、录像、磁带, 只要能起到引情入意, 烘托气氛的效果即可。

二、以扣人心弦, 引人入胜的故事导入

中学生对叙述性内容的艺术作品较为关注, 对剧中人物情感变化也甚感兴趣。课前精选一段与课题相关的故事题材作为开场, 能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尤其是大型艺术作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作为顺利欣赏作品的过渡。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 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 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 叙事性很强, 所以一开场我就为同学们讲述了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梁祝相识———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欣赏完整个乐曲后, 有的同学为梁祝美好纯真的情感不禁黯然泪下, 有的为两位当时年轻的曲作家能创作如此动人的民族交响音乐而感到骄傲。

三、用卡拉OK形式导入

卡拉OK这种演唱形式, 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尤其是教师或学生的范唱, 更是同学们所关注的。通过范唱, 能使学生对音乐获得整体感性认识, 并留下深刻印象, 有助于进一步教学。如在教唱歌曲《东方之珠》时, 请一位同学用卡拉OK形式演唱《我想有个家》, 因此歌属流行歌曲, 多数同学较为熟悉, 并十分喜爱, 台上同学的演唱牵动着台下同学的心, 有的跟着旋律模唱, 有的挥起双臂互动, 整个课堂非常激情, 接下来我便说:“刚才我们演唱的这首歌曲诉说了流浪在外的孩子期盼拥有一个温暖家的渴望心情, 今天我们同样学习一首流行歌曲, 表达炎黄子孙对祖国香港的深沉眷恋和亲切关爱。”运用卡拉OK形式演唱与主题密切相连的歌曲内容开场, 显得自然贴切, 不仅丰富了主题内容, 而且增大了知识容量, 不乏是一种很好的开场形式。

四、精湛的语言艺术

语言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音乐教师是艺术教师, 尤其要讲究语言艺术, 用精湛的语言艺术导入, 让音乐课更具有艺术性。具体运用时可考虑以下几方面:首先要讲好普通话, 发音要规范, 注重音色甜美、刚柔相济。其次语言、语调要随情感的变化抑扬顿挫, 具有感染力。再次要借助表情、形体使语言生动形象。最后阐述要简洁, 分寸适度, 少说闲话、废话。

上一篇:诚信驿站下一篇:图书馆与全民阅读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