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策略艺术

2024-05-17

音乐教学中的策略艺术(共6篇)

篇1:音乐教学中的策略艺术

幼儿园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策略-艺术领域论文

-----曹妮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艺术领域要求“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可见简单的“教+学”的静态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幼儿园音乐教学了,一种教师与幼儿在同一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的互动型模式已经成为现代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主流。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应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幼儿园指导纲要》在音乐教学中,互动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和学生共同欣赏,赞赏音乐的美,就会变得亲近起来。”通过教师与幼儿的交往,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为幼儿提供表达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体验音乐学习带来的快乐,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如果说师幼互动是引导型互动,那么幼儿之间的互动就是合作型互动。与师幼互动相比,幼儿之间的互动多是由解决问题的需要所引起的,这种活动更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更有效地拨动“幼幼”互动的“和弦”,奏出和谐愉悦的乐章。

互动式教学策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方法灵活多样,我们以两位老师具体实施的两个歌唱活动为例,比较他们不同的教学策略和取得的不同教学效益.针对幼儿的主体地位缺失,师幼互动模式单一的问题,教师调整角色定位,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都是互动行为的主体,无论在互动行为的发起和行为的反馈方面都应具有主动权。但是,在现实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控制着互动行为的发起和互动过程,而幼儿在互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甲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缺乏与幼儿的交流,孩子们也只是一味跟从教师一步一步地“过环节”,自然就看不到在教师乙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孩子们享受音乐带来快乐的场面了。

教师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角色将自己定位为环境的创设者、积极互动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为幼儿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乙不仅采用师幼对唱,而且提出幼儿之间对唱,并把如何开展对唱的问题抛给幼儿,让他们自己商量解决,学唱新歌这个问题就在教师乙和幼儿之间“一抛一接”的互动过程中很自然地解决了。

针对教师教育机制缺乏的问题,优化教师教育行为,提高幼儿之间互动策略的有效性,促进幼儿探索与创造.在开展音乐活动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幼儿,从幼儿的各种反馈中(包括语言、行为、情绪、神态等各种表现形式的反馈信息),了解幼儿的所思所虑和心理需要、自觉分析自身教育行为的适宜程度,抓住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教育措施,发挥幼儿之间互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最终目的。

对音乐教学而言,互动意味着交流,意味着理解,意味着分享,意味着欣赏。在幼儿园音乐教学过程中实施互动策略,为幼儿个性化发展创造了空间,为教师探索创新提供了机会,是实现幼儿与教师共同进步的“双赢”载体。

篇2:音乐教学中的策略艺术

摘 要: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对于幼儿来说,从小接受一种艺术教育的熏陶是非常有帮助的。本文主要与大家探讨戏剧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希望各位幼儿教育工作者能够发现戏剧的重要作用,并且帮助孩子们从小体会戏剧的无限魅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戏剧艺术;重要性;教学方法。

一、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1.丰富幼儿的审美情感。

自古以来,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以生动的表现形式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同时又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能够对最普遍的受众产生影响。因此,一定要重视戏剧的教育作用。新?n标明确提出,戏剧教学要从经典戏剧作品中汲取教学营养,丰富幼儿的审美情感,提高幼儿的文学修养。幼儿戏剧资源十分丰富,包括话剧、歌舞剧和皮影戏等,任一剧种都有其独特之处。例如,歌舞剧采取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话剧以人物对话、肢体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皮影戏则是以驴皮制作、雕刻形象生动艺术性强的人物,利用灯光将影像投射到屏幕上。丰富的内容不仅拓展了幼儿的视野,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审美情感,引领他们走进戏剧世界,体验戏剧的无限魅力。

2.培养幼儿的审美鉴赏力。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利用声音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舞蹈是形象艺术,是以人的身体动作来抒情和表现的;文学是语言艺术,是用文字语言(词语)来创造形象的。而在戏剧艺术中,音乐通过具体的唱腔和伴奏,舞蹈通过程式化的身段,美术通过具体道具,如此一来,不同艺术形式的独立性就受到了削弱,利用它们有价值的艺术元素,让它们成为戏剧艺术的有机构成。戏剧艺术这种强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鲜艳的绘画等,都很容易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利用这些直观形象和趣味活动来引导幼儿,培养幼儿的审美鉴赏力。

3.激发幼儿的审美创造力。

在幼儿园戏剧艺术教学中,戏剧排演是教学核心内容。幼儿根据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戏剧排演,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们认真分析角色、揣摩语言、即兴发挥,通过直观感受、自我理解和大胆想象,将文字变为舞台上血肉饱满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灵活运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演绎剧本内容。这一活动不仅是对剧本的二次创作,而且深化了幼儿的学习体验,这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可见,戏剧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而且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通过寓教于乐的戏剧排演,既有效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又激发了幼儿的审美创造力。

二、当前幼儿园有效实施戏剧艺术教育的教学对策

1.巧妙构思,提高幼儿戏剧艺术学习主动性。

我们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以幼儿为根本出发点,挖掘设计符合幼儿认知规律和审美习惯的戏剧艺术活动内容,激发幼儿戏剧艺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幼儿思考、认识自我并加强对客观世界的了解与认识,培养幼儿戏剧艺术的审美力与鉴赏力,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所以,幼儿教师在开展戏剧艺术教育活动时,一定要强调围绕幼儿兴趣去发展的特点,为幼儿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戏剧活动,采用生动形象、吸引力强的语言和动作,全面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戏剧教育活动中,强化主动学习意识。当幼儿具备一定的戏剧知识基础时,教师就要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获取丰富的戏剧体验。等幼儿具有一定的戏剧审美能力后,教师要注重创设一个立体化、全面化的感受情境,并配以音乐、舞蹈和美术等艺术种类,开放性、包容性、创造性地对幼儿进行美感熏陶,拓展他们主动参与戏剧艺术教育活动的想象空间,提高他们的戏剧艺术创造力。因此,幼儿教师要巧妙构思,全面考虑幼儿的认知实际,挖掘设计符合幼儿实际需求的戏剧艺术活动,以提高幼儿对戏剧的艺术学习主动性,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2.加强互动,为幼儿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

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是顺利开展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的重要前提。我们营造的戏剧艺术氛围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服务于幼儿园实际教育活动,一种是幼儿自发地进行艺术欣赏。两者共同构成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的整体氛围。具体而言,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让幼儿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获取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让幼儿在戏剧艺术教育的互动中培养艺术感知能力,加深情感体验与感受,实现与戏剧艺术教育的有效互动,让他们充分领略到戏剧艺术的巨大魅力,强化他们的戏剧艺术认同感。由此可见,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浓厚艺术氛围的营造,所有的戏剧艺术教育活动都需要经过幼儿多种感官的参与来体验和感受,因此,我们要结合戏剧艺术规律和幼儿认知实际,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和自由的戏剧艺术氛围,以提高戏剧艺术教育的实际效果,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影响,让幼儿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实现健康发展,激活幼儿思维,挖掘幼儿潜能,提高幼儿素养。

3.加强拓展,将戏剧艺术融入幼儿生活。

生活是幼儿实现成长的重要途径,生活中的许多真实情景,会让幼儿调动并运用已学知识和已有经验,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现有知识体系。而所有幼儿都有追求美的天性和学习艺术的潜能,因此我们要有计划、有针对地为幼儿创设生活化戏剧情景,将戏剧艺术教育与日常生活进行完美融合,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相关戏剧知识与技能。戏剧艺术教育与幼儿生活的融合,让幼儿学会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和美化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在戏剧艺术学习中加深生活感悟,丰富人生经验,感受生活乐趣。

在当前的幼儿园戏剧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的融合,加强戏剧艺术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融合,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中掌握戏剧艺术知识与技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艺术审美力、创造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3:音乐教学中的策略艺术

一、资源共享实现高校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现实中, 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凸显出实践教学的活跃度和时效性相对不足的缺点, 所以如果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与教师能够突破原有的实践模式, 与媒体平台强强联合达到高校与媒体的互利双赢, 优势互补, 那么, 双方的联合对于高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会产生许多有利影响 (1) 。

(一) 对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由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对教师技能的要求较高, 而且大部分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一定的教学和实践工作的经验, 这就使得教学模式过于死板, 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观念的教授, 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得学生在以后进入工作中很难尽快投入到工作中, 而且学生的实践往往以模仿为主, 这就使学生的个性无法得以施展, 可以通过聘请有经验和阅历的资深媒体人到学校, 深入到教学的课堂中去, 把第一手信息传递给学生和老师, 这就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时效性, 这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就是资深媒体人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 无法解决每个学生的实际困难, 但是如果让学校的专业老师通过与资深媒体人定期做业务技术上的研讨, 深入媒体的一线去实践学习, 再将得到的经验传授给学生, 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对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

(二) 增强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在一些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设施不够健全, 要想与媒体平台取得共赢, 首先应与媒体的发展速度保持一致, 但是资金和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等都是面临的问题。其次, 为了给学生更好的实践机会, 高校经过多方联络各大媒体, 但是由于各大媒体出于资金和管理上的考虑不愿意接受太多的实习生。首先学校应该积极面对问题, 通过各种渠道谋求与媒体平台的合作, 高校可以以院系的名义在媒体挂牌, 依托高校的教学资源, 与媒体合作挂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二、共享平台实现媒体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一) 及时地规避日常工作的风险

在新闻事件日益多发的今天, 媒体总会出现一些错报甚至漏报的情况出现, 而且出现后没有专业理论的指导, 分析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 从而避免以后的出现;部分的媒体人重实践轻理论的提高, 往往在专业理论上有所欠缺, 看问题的逻辑推理能力不够强, 很难宏观地把握事件报道的核心。因此媒体应该借助高校的专业条件对媒体的在岗人员进行定期的职业理论培训, 或者通过交流的形式和高校进行交流座谈。

(二) 践行深入基层的媒体作风

与高校的深入合作, 可以积极响应国家对媒体“走转改”的需求, 要求媒体的报道脱离高高在上的模式, 积极地关注民生, 多报道一些与百姓相关的问题, 但是媒体由于自身人力和财力的缺乏导致了“走转改”难以顺利推进, 所以媒体积极与高校结合可以解决自身人力上的缺乏, 媒体可以通过对大学生一段时间的培训, 让他们去基层采访历练, 充分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而且还可以有力推进媒体“走转改”得以实现, 从而也解决了媒体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问题。

(三) 共享增强媒体的人才队伍建构

媒体可以与优秀的高校的实习生建立合作机制, 如果实习期表现优秀可以在其毕业后长期签订就业协议, 而且还可以与优秀的教师签订协议, 更好地与媒体人协作新的媒体产品的策划工作, 而且媒体还可以通过高校的平台获得政策上的提升;还有媒体可以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给学生, 让他们在刚刚走出校门就可以得到锻炼和实习的机会, 从而媒体也解决了自身发展上的人力和财力上的瓶颈 (2) 。

结语

在未来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积极与媒体联合, 充分发挥高校的理论水平, 指导媒体人更好地克服自己的弱点;媒体平台也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充分地帮助高校的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 提高他们的媒体教学实践能力, 可见, 我们应该打破媒体与高校对立的局面, 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才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3) 。

注释

11徐曼, 孙亚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与媒体的实践平台共建策略[J].理论观察, 2013, 02:78-79.

22蔡昕蕴.全媒体趋势下播音主持教学环节适配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2.

篇4:音乐教学中的策略艺术

关键词: 音乐教学 策略 艺术

在幼儿园教育中,音乐是一门充满灵性色彩和智慧光芒的艺术学科,也是向幼儿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幼儿学习音乐的动机并非为主动实现教师预定的教育目标,而是服从于自身兴趣和需要。因为音乐本身的特点——节奏和动感旋律会让幼儿感受到最强烈的审美享受,使他们对音乐活动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但这种兴趣往往是带有明显情绪色彩的浅层兴趣,极易转移和波动。如果教师的教育策略偏离了幼儿学习音乐的特点和规律,无视幼儿的兴趣需要,一旦幼儿的兴趣点不再集中于音乐活动中,教师便很难控制幼儿行为,致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或过于兴奋,不听指挥,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或制造出与音乐活动无关的新的兴奋中心,招致同伴争相模仿;或反应冷漠,表情麻木,被动应付教师要求。无论哪种情况发生,都会让教师失望、沮丧、烦躁甚至恼怒,进而丧失继续组织教学活动的热情而草草收场。长此以往,不但会使幼儿厌恶、惧怕音乐学习,还会使教师在心灵深处逐渐积累起对音乐教学活动甚至对幼儿的消极情绪,严重阻碍师生成长。如果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准确把握幼儿学习音乐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将幼儿原有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导向内化,将浅层的兴趣和热情转化为幼儿主动学习音乐的内驱力,并逐步引向自我欣赏和获得满足感上,延展到对新的音乐活动需求和期待上,就会使幼儿真正成为音乐活动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一、从激发儿童兴趣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培养兴趣是各学段的共同目标。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讲,教师只能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利用多种形式,突出一个“活”字进行音乐教学,才能激发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在每一次音乐活动开始,我都会用不同方式方法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比如在欣赏《赶花会》时,我根据音乐的变化特点创编了这样一个简短的故事:清晨,人们梳妆打扮后去赶花会,他们一路上边欣赏着美丽的风景边快乐地走呀走、走呀走……花会上的鲜花多姿多彩,有高有矮,有红有绿,让人目不暇接……欣赏完了美丽的鲜花,人们尽兴地回家了,一路上边回忆着花会上热闹的情景边快乐地走呀走、走呀走……整个故事简单明了,三个突出的情节与音乐三段式的结构特点相吻合。在故事的帮助启发下,轻松地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在兴趣的引领下,轻松地听辨出音乐ABA的结构特点及A段音乐欢快、跳跃,B段音乐悠扬、舒缓的风格特点。

二、从激发儿童的创造欲出发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这说明了音乐可以激发人的灵感、启迪智慧,促进思维的发展。在当今学前教育的实践中,教育者已经更多地注意到了在音乐活动中为儿童提供参与、探索、迁移、表现和实践的环境,使他们有更多机会独创、实验自己的艺术想象,进而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创造潜能,鼓励求异思维。

在音乐表演上,新课程打破以往老套沉闷的教学方法,改变“老师怎样做,我就怎样学”的模式,鼓励幼儿大胆创造,随着音乐和节奏做自己喜欢的动作。孩子的表现欲和创造力很强,在教授时,我常让幼儿随音乐创编自己喜欢的主角形象,随形象让幼儿自己在声音中模仿动作,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如在音乐活动《熊爸爸减肥记》中鼓励幼儿大胆参与,勇于表现:你知道的运动项目?你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听着音乐帮助熊爸爸编一套减肥操。又如在音乐活动《我是一只小青蛙》中,我放了一段音乐,提问幼儿小青蛙在地里会做什么事情呢?引导幼儿创编小青蛙的各种形态,有的蹲着或跳来跳去,有的在呱呱唱歌,有的在吃害虫。

三、从学习方式的转变出发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转向多样,让幼儿在读中学、唱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让幼儿了解和掌握更多学习方式,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依据这个理念,我在音乐教学中会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的情况设计教学环节,让幼儿通过多种方式学习,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音乐活动《功夫熊猫》,在这一活动中,我首先采用激趣导入法,活动一开始以《功夫熊猫》的动画片的片段激发孩子们想学功夫的学习兴趣。接着以“猜一猜有哪些功夫大师来和我们一起练功夫?”的问题,引领孩子们完整地欣赏音乐。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轻松地感受了音乐中ABC三段不同的音乐风格。在学习功夫操的过程中,我也采取了示范演示、自主探究、集体分享、分组创编等多种方式,在整个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自主权,而我只在恰当的时间给予合适的指导和配合。

篇5:音乐教学中的策略艺术

2010年的新作《婚纱》讲述了一位身患绝症的单身母亲在有限的时间内和小女儿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宋允儿饰演的女主角高芸是一位设计师。当初因不顾家人反对,毅然选择了自己的爱情。由于身患绝症,作为母亲的她深感愧对自己的女儿晓珞,于是为年纪尚小的女儿制作一件独一无二的婚纱„„剧情里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大起大落的事件,更没有凌乱纷争的矛盾冲突。韩剧比较注霞刻画人物,笔触细腻,以通过对一个个细节的精妙把握、细腻表现。来完成对观众一次又一次的征服。《婚纱》这部电影同样都是一些生活当中平淡尤奇的小细节,但是却时时处处洋溢着看似淡淡实际却浓浓的紫隋在单面。

一、影片《婚纱》的修辞策略

l、象征——影片名字的错觉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奉艺术手法之一。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使艺术欣赏者产牛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初看到《婚纱》这个名字。以为又是一部或温馨或悲情的韩困爱情影片,看过之后才知道.温馨有之。悲情有之,爱有之,情有之,不过不是爱情,而是母女之情。这部影片始终以婚纱作为线索,电影在轻快地音乐声中拉开序幕,舒缓的节奏、适时出现的音乐给人以空山灵雨的意境,镜头没有切换到屋外,但是淅淅沥沥的雨声同样也勾勒出一幅唯美的画面,让人不自觉地融入亦真亦幻的故事情节。坐在窗前的高芸在设计着一件美丽的婚纱,在她抬头的一瞬间,嘴角上扬的笑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她在憧憬自己的浪漫美丽的爱情。或许影片的名字一直在误导着我们,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知道这件婚纱是一种母爱的延续,一种温馨的记忆。影片虽然悲伤,但是母亲给晓珞留下了成长的记忆是允满温情的。整部《婚纱》几乎都是母女两个的对手戏,这里的婚纱已具有了一种象征意义,她象征了母爱的温馨与永恒,当影片最后一幕晓珞穿上妈妈做的婚纱微笑地出现在镜头面前时。我们知道,这件婚纱延续着—个母亲对女儿的爱。韩剧中的导演和生活似乎都更偏爱那些舍己为人式的情感付出。妈妈是这样,孩子也是这样,她们故意隐藏的默契却在看的人心中激起一波又一波的涟漪。一方在努力的付出,一方在默默的长大,一件婚纱联系着她们对彼此的爱。

2、反复——影片内容的前后呼应反复用在影片中,指—个场景连续出现,它可以突出主题思想,强调人物的感情,从而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婚纱》这部影片恰当地运用了反复的策略。雨是在这部影片中经常出现的镜头,或许电影一开始的雨声就在提示我们这几场雨的含义。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晓珞放学后,外面下着雨的场景。第一次是在影片开头的部分,妈妈正在为婚纱店的事情忙的焦头烂额的时候,晓珞打来电话让妈妈去接她。当看到妈妈驾着飞车漂移而来时,晓珞脸上流露出笑意。面对着诗意的画面,美妙的沙沙声和着片中人物的心绪响起、回旋,观众的情绪一下子也会被调动起来。中间一次晓珞已经得知妈妈生重病,她站在学校楼前,犹豫不决,当教学楼前只有她自己时,她似乎感觉妈

妈不会再来接她,当她把手举过头顶试探着迈出脚步时,妈妈突然从后面出现,为她撑起黄色的雨伞,然后母女会心的笑着漫步于雨中。虽然只是一处小小的细节描写,但是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心底的那丝丝感动突然在霎那间泛滥起来。影片结尾部分,妈妈已经逝世了,当我们还在猜想又会是谁来接她的时候,小女孩从容地从书包里拿出那把小黄伞,撑开,走进雨中。然后抬头看看天空,似乎在告诉天边的妈妈:我记得带伞了,妈妈放心。晓珞微笑的向前迈着步,慢慢地,走远了,只剩下那个打着黄伞的小背影。

雨中的场景,反复三次的进行描述,在充满诗意的画面中,使剧情与观众的感情融合在一起,让观众深刻的体会到了这种母女之间的血脉亲情,导演的良苦用心也得到了回报。

3、对比——突出主题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个完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褶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婚纱》的主题不是韩剧中一贯的爱情主线,而是凄美和感人的亲情。像所有韩国影片一样很细腻,不是大片,所讲述的感情却像涓涓溪流一样流进我们心里,温暖的一幕幕展现在我们眼前。影片采用了大鼍的母女亲情戏,来衬托那最后离别的悲情。影片的内容也充分运用了对比的策略,让人们从中收获心灵上的感动。晓珞是一个有洁癖的女孩,因为好朋友用她的水杯喝水,而与其大吵一架,从此没有朋友,几乎形影单只。为了躲避同学,背着妈妈不去学习芭蕾舞。当她得知妈妈的心愿之后,努力学习芭蕾,从一无所知到和同工的细致人微、交错的悲喜段落、流畅的动作和灵动的人物形象都体现了导演的匠心独具。也使它成为韩国动画史上最接近完美的一部作品。

有人说,旋律足感情的速写,就是说只有渗透着纯朴真挚的感隋,并使之升华为“情语”,音乐才能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五岁庵》一片巾的音乐给动画增添不少天堂般纯净的意境;轻柔舒缓的旋律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人物角色内心世界的种种感受,嬉戏追逐玩耍时的烂漫天真,对母亲深沉的思念,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曲作者以音乐为媒介创造出一种意境和气氛,将音乐思想蕴藏于深刻的感情内容之中,激起欣赏者的情感共鸣。插曲、片尾曲不仅感人至深,且都与影片配合得天衣尤缝,恰剑好处地突出了主角的内心,与观众产生强烈共鸣„„以传情为日的,音乐与嘶面巧妙结合在一起渲染了主题思想,增加厂影片的抒情性,画而、色彩、音乐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影片充满诗的意境、诗的节奏。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和其他艺术相比,音乐对人的心灵更具有感染力,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鼍,能浸人人心灵的最深处。音乐可以强烈地感染人的心灵,《五岁庵》一片中,曲作者运用钢琴与管弦乐结合的表现手法,音乐旋律轻柔委婉。富有让人遐想的宅问,给观众营造出一种抑或温馨,充满童真,抑或思念忧伤的气氛。它与主人公心灵的意向、气质是相通的。细腻的心理刻画以及于作品中抒发的主观强烈的思想情感,使空灵的音乐颇具东方情调,于万籁俱寂巾感受悦耳的旋律,使人们获得暂时的恬静。音乐与画面的统一所形成的感性美,无论是诉诸于视觉还是听觉,当与人的心灵相契合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韩国动漫发展过程中曾长期作为日本的代工基地,在动画创作上带有日本动画的影子,新世

纪以来韩国动画在借鉴他国动画电影成功经验的同时,开始积极探寻掩藏在本民族文化表层下的精神内核。正是这两个向度的齐头并进,加之政府对动画产业的大力扶持,韩国动画异军突起,并最终确立起本土动画的民族特色和风格。《五岁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成功的韩国式动画。

参考文献:

1.大连艺林摄影

2.西楚博客

篇6:音乐教学中的策略艺术

【摘要】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同时计算教学也担负着数学课程所承担的其他任务。新教材追求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感。计算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四则运算,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恰当的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选择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使计算简便。在这样的计算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灵活性。同时计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计算仔细,书写工整和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

一、计算教学中必须厘清的几个问题

(一)计算教学需要情境吗?

计算教学需要情境吗?这是困扰许多老师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

计算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不容易掌握。以前的教材对四则运算的处理是步步为营,内容比较有条理。学生只要照本宣科的练习和熟练就是了。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计算应是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改革。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它把计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可以顺理成章的呈现四则运算的顺序原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计算知识抽象,但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学起来又有路子可走。因为它不存在理解的问题,可以毫不费力的的去诠释计算的顺序。如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例1 《加和减》当中就包含了对运算顺序的教学。笔记本每本5元,书包单价,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要多少元?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列算式为20+3×5,学生结合这一情境,很自然的就能理解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了。从学生来说旧教材枯燥的计算算理是他们所不喜欢和厌倦的,而实验教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熟悉的生活情境,是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

有了情境,计算式题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才会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只有在情境中,才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提出数学问题。

然而,计算教学的情境不是随便乱用,只有创设相当合适的教学情境,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果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或者情境的数学价值不大,学生便有可能毫无目的的发散出去。如一位教师教学“8加几”,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先出示一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标上她8岁,再出示一位穿绿裙子的小女孩,出示她6岁。然后让学生根据画面提问题。很明显,教师想让学生提出两个女孩一共多少岁,可是学生却五花八门的提出了好多毫不相干的问题。最后老师只好自己提出了加法计算的问题。仔细推想,学生即使提出两个女孩一共多少岁?又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呢?所以计算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是有现实意义的,是有生活价值的。否则,它与传统的纯粹的计算教学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一个好的计算情境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也并非所有的计算教学都要创设情境。

(二)计算教学中要强化估算吗? 1.计算教学要加强估算。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估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例如,西瓜和钢笔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却有一部分学生将它们的重量和长度分别标成100千克和14 米;应用题“酱油每千克1.2元,小明买3千克,付出5元钱,还能找回多少?”五年级学生有算成“还能找还24元”的;还有100克的“袖珍”猪……如此错误,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或者说学生计算粗枝大叶,还不如说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薄弱更为确切。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错误,在于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把估算放到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所以,在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进行有意识的估算教学。

在当前,估算对学生的正确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在计算之前,通过估算,能推断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二是在计算之后,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手段,对结果进行估算。例如,计算376+480,通过估算能知道其结果必然大于700而小于900,不然,计算有误;计算39×69,先估算,把39看成40,把69看成70,40×70=2800,那么39×69的结果接近2800而小于2800,如大于2800必定错误。同时,估算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估算需要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估算过程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估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加强估算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

首先,教师本身要有较强的估算意识,并在教学中做出示范。当前,苏教版教材已经把估算教学内容列为必学内容,课本中估算教学内容,是编者精心选编的,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具有发展智力和激活思维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把学生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估算能力的提高,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体现在日常教学中。例如,学过长度、重量单位后,可要求学生通过估算来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粉笔长7(),教学楼高20(),鸡蛋重50(),西瓜重()等等。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首先引入实例:某商店运来啤酒36箱,每箱里装有24瓶,一共有多少瓶?不用直接让学生去笔算,而是让他们先猜测一下有多少瓶,并说说是怎么猜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变活了,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也不必“牵挂”学生估算的答案是多少,我们看到的是在浓厚的兴趣中学生思维火花的绽放。教学经常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提高了计算的正确性,同时还增强了例题的功能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一举数得。课本中的估算题材是很丰富的,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掘。

同时,教师要精心设计估算练习,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各种估算方法,以便更好地开阔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开展丰富多样的估算练习是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估算训练在各年级都可以进行。因此,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估算内容,便于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估算能力的培养。

例如,请你估算,找出下面计算正确的题。(1)62.7×0.45=440.86(2)483×0.64=309.12(3)0.04×68=0.17(4)0.84×7.5=0.705

第(1)题从积的小数位数来判断就已是错误的;第(2)题积的小数位数是对的,再者500×0.6=300,说明积的值比300稍大些,显然这题是对的;第(4)题由于两个因数相乘末尾有0,第(4)题明显是错误的,而第(3)题,0.04×70=2.8,而0.17显然是太小了,那么这题也是错误的。另外,在培养学生估算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估算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估算能力,而且对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也大有益处。

估算虽然不需要求出精确的数值,只要能估计出结果的范围,而且所用方法仍然是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及有关知识。但是在准确计算之前的估计,必须经过充分的观察和分析,才能估算出虽不精确却较合乎实际的结果。这样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促进估算能力的提高。

总之,估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意义重要,它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当我们从事某些工作时,应对所从事的工作预先作估计或事后评估、检测,以便采用较好的办法把事情办好,即使出了偏差也能自己发现而加以补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估算教学,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实现估算在数学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三)计算教学中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吗?

所谓的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在一个班级中,就会出现不同的算法。这就叫算法多样化。有了算法多样化,才有了讨论交流的必要,从而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所以,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

1.尊重学生的不同算法

一位教师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教材首先出现的是“9加4”。学生一的算法是:从4里拿出1放进9里边凑成10,10+3得13;学生二的算法是:以9为基数加上4,即9,10,11,12,13一共有13,学生三的算法是:从9里拿出6到4里边凑成10,10+3得13。接下来老师用了近5分钟的时间启发学生说出数数的方法(因为教材里边有介绍),可学生都没有回应。等到学生做练习时,又硬性规定必须用“凑十法”。理由是数数的方法教材上出现了,而“凑十法”计算起来最简便。算法多样化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但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一定掌握书中介绍的多种方法。《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基础比较好的班级,由于学生受幼儿园数学学习的影响,课堂上学生说不出数数的方法,是非常正常的。我们何必非要把学生教“傻”呢?再说,数数是最直接、最原始的方法,学生已经学会了间接的思考,何必强求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呢?

应该说,算法多样化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但“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并不是一回事。“一题多解”追求的是学生个体方法的多样化,要求学生个体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算法多样化”追求的是学生群体方法的多样化,对某一个体学生而言,方法可能只有一种,但对众多学生而言,方法就呈现出多样化。如“凑十法”并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绝对好的方法。只要是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创造”出的方法,都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教师应提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对学生本人来讲就是最优的方法,从这一角度看,优化的方法不一定是统一的一种算法。如学生算“9+5”时,学生一的算法是:9+1+4=14;学生二的算法是:5+5+4=14;学生三的算法是:(9+1)+(5-1)=10+4=14;学生四的算法是:9+4+1=13+1=14。因为学生知道9+4=13,9+5比9+4多1,为什么一定要凑成10呢?

2.算法最优化

缘于对“算法多样化”的热衷,“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成为很多课堂常常出现的一句话。在多数课堂上教师花费大部分时间引导各种算法,然后一律称好,新课标不急于优化,有些教师干脆不优化了。的确,算法多样化满足了课堂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着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使命。但是,我们必须在“算法多样化”的背后做理性的思考。算法多样化的效用关键在于呈现后,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认识各种算法的特点和价值,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的选择恰当的方法。但是,有些教师却把提倡算法多样化当成让学生“你想怎么算就怎么算”,以为只要是学生提出的算法就是合理的,只要是学生的算法就要“尊重”,认为这样就是“自主”。

我以为,提倡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是为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但多样化不等于不优化,特别是对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索得出的学习方法,就需要具体的指导。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比较,找出多种方法的区别,选择出比较好而且又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可以这样引导:“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的算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等,在这样适时适当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了解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流中知己知彼,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碰撞,这样的学生交流才会有实效。这样的计算教学才会有实效。

二、计算教学过程应注重的几个特性

1、计算教学应注重情境创设的巧妙性。

数学情境创设是指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探索,将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

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还是需要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激起对数学的兴趣。主题图要紧扣学生情况与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处理。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把整堂课自然的串成一个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景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而近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创设问题情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可见,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2、计算教学应注重多样化与最优化的灵活性。计算方法既然存在着多样化,那么学生找出了自己的方法后,并认为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就应允许他使用。一种算法不是上完一节课就被搁置,对于自己找到的方法,学生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喜欢用自己的算法,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不断的反思,发现原来的方法又不适合自己,对自己的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找到最好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发展能力的过程。所以,在呈现算法多样化时,教师不必急于硬性给学生灌输最优化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过程中得出最优化的方法。也符合认知的规律。比如101×45,有的学生是这样做的:101×45=(100+1)×45=100×45+1×45;而有的同学是:101×45=101×(40+5)=101×40+101×5让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去进行计算。当然,计算方法多样化也要遵循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当学生只能想出一种计算方法而且这种计算方法也是比较合理的方法时,教师不必为了追求多样化而生硬地要求学生继续思考还可以怎么计算。

3、计算教学应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性。

数学计算教学的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有力措施.,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的兴趣,并且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提高练习的效果。传统的计算教学只追求量不考虑形式,学生在枯燥的练习中熟练计算技能。而在课改初期重探究轻练习的教学模式务必造成学生计算不扎实的不良趋向。计算教学的理性回归需要巩固练习,而且需要考虑学生个体的不同形式的练习。计算课与应用题课、几何课比较相对枯燥,练习的设计既要顾及知识的积淀,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授课之后,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算法的运用。通过练习、比较,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在教学中安排不同的练习形式,如学生独立算、同桌对口令、开小火车、抢答、学生自己编题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计算教学的 “三字诀”策略

(一):“实”。

1、贴近生活实际。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学,我们更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能激起学生兴趣的计算教学场景和氛围,以及将所学计算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机会,“算”“用”结合,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计算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

2、计算过程扎实。当我们在谈到传统的计算教学机械操练过多时,是否就是说技能训练就不再需要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抛弃的是机械式的操练,并不反对一定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有关计算方面的所有知识,比如数的认识、运算定律和运算的质的正确理解、计算法则的正确掌握和运算顺序的正确掌握等等,这些都是为学生能够提高计算能力做准备的。所以学生感兴趣的、多样的、扎实的计算技能训练仍然应该伴随在我们教学的始终。

(二)、“巧”。

1、教学中教师“巧设”。计算技能是学生解决问题必备的素质,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仍然要予以重视,只不过在训练形式上要动脑筋、想办法,注意多样性和趣味性,“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同时计算练习与其他内容结合起来,加强整合性,拓展教学目标。

一般来说,教材上计算题的呈现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大家都觉得比较枯燥乏味,这时我们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设计教学。(1)、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学习。用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呈现例题,使学生在期待中开始并进行计算的教学;(2)、在活动中进行学习。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完成练习,让学生在游戏、比赛中享受计算的快乐;(3)、带着研究的态度进行学习。用提高学生能力的有层次、有坡度开放题进行拓展,让学生在跳跃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4)、在错误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错题”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一种提升学生能力的财富,在教学中适当引入错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发现中提高计算能力,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2、计算中学生“巧算”。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随时注意发掘数值计算内在的趣味性指导学生巧用运算定律,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不管是一年级、二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只要在计算中遇到能简算的,都要求教师或参于、或提醒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巧算。可以说运算定律的巧妙运用应贯穿于整个小学六年的所有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运算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优”。

1、计算方法的优化。算法多样化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它为沉寂的计算教学带来了新的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对算法进行优化,那就谈不上算法多样化,似乎多样化与优化之间存在矛盾。其实不然,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的是借助动作思维、有的是借助形象思维,还有的是借助符号与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水平其实并不在同一层次上。因此,在允许有些学生保留自己算法的同时,适时、适当地进行优化是完全必要的。算法的优化是让学生在群体比较的过程中优化,在个体感悟的前提下实施优化。因为优化是学生对知识结构的再构建过程,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行为和自主的活动。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不是群体或教师的优化。对于个体而言,是个体对原有的计算方法进行优化的过程,是个体学习、容纳他人计算方法的过程,是个体思维发展、提高的过程。如果不对算法进行优化,那么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收获、没有提高。

2、传承优秀教学文化。

中国优秀教学文化非常丰富,乘法口诀就是最好的说明。我们的计算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我们在三年级进行了“巧算24点”的数学游戏介绍,计算中的技巧方法讲解;五年级进行了两个两位数相乘的巧算:十位数互补,尾数相同,其计算方法是:头乘头后加尾数为前积,尾自乘为后积。如48×68=3264。计算程序是4×6=24 24+8=32 32为前积,8×8=64为后积,两积相连就得3264。还有两个头相同,尾互补数相乘的巧算;两个十几的数相乘的巧算等。让学生在发现探索中学习掌握,事实证明,这些优秀的教学文化不但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对于培养我们快捷的心算能力和反应能力都很有帮助。

四、计算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1使学生理解和牢固掌握有关基础知识。

学生的计算离不开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内容。对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计算法则,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帮助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突破口,分散、突破难点。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首先要让学生领会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而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减,懂得了这个道理,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的知识,化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了。

2理解算理和算法优化至关重要

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筭理是计算的前提,而算法优化则是计算的关键。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常常是算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理解到位。在计算教学中根据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可以在迁移中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积累了以下的两点认识:计算时就按整数除法的方法算出结果;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些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数是小数除法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复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如:“38.4÷24”,在学生明确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后,把复习题改成“3.84÷2.4”,在学生尝试计算中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怎样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试一试”的教学:

0.12÷3=

0.12÷0.03=

学生在两组题目的练习比较中发现:先运用商不变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方法来计算。如果教师直接通过例题的教学就让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将缺少再次理解算理的机会。所以“试一试”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迁移的机会,对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算理是十分必要的;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传统的计算着眼于算法的单一化和最优化,学生是在教师亦步亦趋牵引状态下无条件地吸收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新课程倡导算法多样化,所以在现今的课堂中每当探索计算方法时,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算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思维方法的多样化。但往往一节课下来,方法是“多样化”了,但学困生连基本的方法都没掌握好。所以应该将学生自主探索多样化与教师引领算法优化巧妙结合起来,在诸多算法的基础上突出最优的算法,在学生理解这种算法的算理基础上,以这种算法为主进行训练,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两位数乘整十数探索“24×10”的口算方法时,有的学生联系情境图,先算9箱有多少瓶:24×9=216,再加1箱的24瓶:216+24=240;先算5箱有多少瓶:24×5=120再算10箱有多少瓶:120×2=240;把每箱中的24瓶分成20瓶和4瓶,先算10个20瓶是200瓶,再算4个10瓶是40瓶,再用200+40=240;还有利用24×1=24迁移出24×10=240。在发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最后一种算法“24乘1个十得24个十就是240”,在比较中引领学生进行算法的优化,在练习中重点运用这种算法,从而让学生掌握这种基本的算法。

在计算中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会算”,还应重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再创造”。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发现或创造出来。特别是在高年级的计算中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再创造”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计算“2.1÷0.25”,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思考探究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发现还可以根据“商不变规律”把2.1和0.25同时乘4转化成“8.4÷1”来口算,或者把0.25化成最简分数后转化成“2.1×4”来口算,从而实现了使学生能综合应用知识进行“再创造”。算法的优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实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3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教师设计练习时最好分层进行,形式多样。特别是练习的内容要注意有针对性,有层次,有坡度,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学生在进行计算练习时才不会觉得枯燥,才会觉得有兴趣。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注意围绕重点与难点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尽量让学生能够练习有所收获。比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就可以设计根据除数的小数位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和为商的小数点定位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项的训练。还可以将一些容易出错的习题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对比的练习中得到提高,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水平。在计算练习中,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一步。比如在分数四则计算教学中,常常有一些学生计算正确但计算结果却错误的情况,出错的原因在约分、通分或互化等基本技能上,反映了学生在基本计算技能方面存在不足。在练习中,就有必要采取措施,有的放矢,加强训练。另外,在计算练习中,要帮助学生小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他们熟练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计算,不断提高计算能力。还有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但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要有个度,不能只要量不讲质,搞题海战术,就会适得其反。部分学生本身缺乏勤奋学习的精神,再加上计算本身又枯燥乏味,缺乏情节,学生遇到题量较多时,易产生抵触情绪,不愿计算,严重的可影响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对题量的控制,其次计算形式要多样,除了计算题,可适当增加一些判断、选择题,趣味题,如:()+()-()+()=0。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任何一道四则混合运算题都是由若干道口算题综合而成的,口算的正确、迅速与否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提高,设计口算练习时,要有针对性,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包括一些简便运算题,经常进行口算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加强基本口算,扎实口算基础。第一学段主要以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为基础。(2)、讲究训练形式,激发口算兴趣。如游戏、竞赛、抢答等方式;用卡片、小黑板或扑克牌等形式;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

(3)、注意探索规律,提高口算速度。在第二学段中,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已较多,这时应注重探索规律,提高对数据特征的观察力,或对式题的变形能力以及数学推理能力等方面加强训练,提高学生口算速度。在训练中,要注意循序渐进,讲究教师的指导和示范,扎扎实实,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4)、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加强综合性训练。口算能力的培养,重在平时,贵在坚持。无论是小数目还是具有某些特征的数组成的算式,凡能用口算或部分能用口算的尽量用口算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判断能力、训练反应速度,同时可以熟练和巩固口算方法,并进一步转化为技能。

5、增强计算技巧.为了计算简便,解题中要训练学生合理运用运算定律,灵活解题,如计算3.4×0.125 +4.6×0.125,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出(3.4+4.6)×0.125。教学时,教师不应就此满足,可进一步深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如依次出示:1.25× 0.34 + 4.6 × 0.125

3.4 ÷8+ 4.6 × 0.125 这样,学生也就不会一遇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就不会解,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教学中要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认真审题是计算正确、方法合理的前提保证。比如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就应该要注意让学生做到:

1、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

2、根据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看能不能进行简算等等。

3、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正确的计算。

4、还应该要学会认真的检查。学生计算上出现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出于对计算方法、算理等方面知识的不掌握,而是出现将式子中的数字看丢、计算符号看错,错误判断运算顺序等。如:99 +1÷99+1学生容易将99+1放在一起进行运算。结果与(99+1)÷(99+1)相混淆。基于以上诸多方面造成学生计算存在问题的原因,教师必须能够分析病因,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品质,教给学生简算、巧算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细心准确地进行计算,善于发现数字的规律。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洁净,即使是草稿,也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计算时要让学生养成自我验算的习惯。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就能养成一种较好的学习习惯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

上一篇:初中相似多边形教案下一篇:精神文明建设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