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乐课堂教学艺术》有感

2024-04-27

读《音乐课堂教学艺术》有感(精选6篇)

篇1:读《音乐课堂教学艺术》有感

读《音乐课堂教学艺术》有感700字

常傲

读《音乐课堂教学艺术》这本书,我的感悟很深刻。

音乐是陶冶人的情操,带给人享受的一种艺术,它作为一门课走进课堂后,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要想让学生享受音乐课堂,老师要在遵循音乐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放宽眼界,立足学情,重视常态课,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常态表现,打造一个智慧平台和魅力舞台。

一、音乐要回归本质,强化审美魅力

谈到艺术,不管是语言还是音乐都离不开“美”.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要想使音乐课堂有魅力,必须在声音上狠下功夫。首先要感受音乐的美,音乐是一种语言,一种通过音响表达的语言,有它独特的表达方式。要想听得懂,学生要投入,要用心,即使细小的声音也要能明辨。为了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多种感情,让他们听,让他们说,让他们演。

老师不妨把音乐课堂看成一个特定的舞台,让学生们带着充分的自信表现自己!

二、音乐课要关注学生,“托”出学生。

这里说到了“托”而不是凸,是因为我感觉在情感上要真正地爱学生,托起明天的太阳,用心地陪他们成长。课堂上应该加强人文关怀,重视情感,否则单调的教学模式,机械的教学过程,陈旧的教学手段,苍白的教学语言,会导致了不少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教学时要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主,设计多种活动,组织、引导学生聆听、体验、表演、创编,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课堂要呈现多元,注重课堂生成。

教学目标有两类:一类是预设的,一类是课堂生成的。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目标描述中,重点描述了过程性目标,因为过程性目标具有多元价值。有了过程,就有了能力生成,有了过程,就有了情感态度。在情感目标方面,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全身心热爱音乐,引领学生用心触摸音乐。课堂没有规定模式,我们可以任意探究,大胆实践,创新教学方法,给学生打造一个魅力舞台。

篇2:读《音乐课堂教学艺术》有感

琼山三小 廖小英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与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所以,我们在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催化”作用。

本学期我拜读了由郑莉老师编写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一书,受益匪浅。此书的灵魂之处是:基础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小学生增强情感体验、提升艺术修养;弘扬民族精神、拓展多元视野;追求教育民主、促进交流合作;完善健康人格、注重个性发展。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最大限度的发展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的终极目标。

音乐教育的价值长期以来被人们低估,在许多人看来,音乐能力只是对少数将来要专门从事音乐工作人才是必需的。对一般学生来说只是点缀,音乐课被视为副课,在要“强调基础”压缩课时往往首当其中。但是,在非智力理论看来,音乐活动对调动非智力因素有十分积极的贡献。下面结合小学音乐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非智力因素的几个策略。

首先,分层次,循序渐进安排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是不同阶段的。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教师全面、细致地观察各阶段学生兴趣的倾向性,采用充实丰富的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一种既和谐又生机的教学气氛和情景,用生动的形式将所要学的知识技能装扮起来,制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教学,以培训初步的音乐感知力为主要目标,以唱游律动为突破口。强调简单活泼的节奏,自发形象的动作,激发热情的冲动和心灵感应,在歌唱游戏中产生学习兴趣。小学中年级教学以培养学生音乐艺术表现能力为突破口。强调结合器乐吹奏训练培养学生体验音乐的能力,在人人参与的直观教学中解决音准、节奏、吐音、气息等问题,引导他们准确辨别音与音之间的差异,磨炼他们对学习、工作一丝不苟的意志,在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激发、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另外,小学高年级教学以培养学生音乐艺术表现能力为主要目标,强调师生讨论研究,把握乐曲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处理方法,教师以高水平的范唱、范奏,唤起学生追求艺术美的热情,引导他们憧憬理想和未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

其次,运用音乐语言的情感诱导功能,创造良好的心理情境。情绪与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们普遍地存在于一切审美活动之中。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不仅尤为突出,而且还有特殊的表现内容。从音乐美的本质来说,音乐的进行过程实质上都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虽无语义性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常言说:“语言的尽头是语言的开始。”就艺术形式来说,音乐的表情力量远远胜过其他所有艺术门类,其特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撞击。所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培养模式和改变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是当务之急。

所以全书从宏观到微观,全面、科学、系统的分析与介绍了音乐教学策略的概念、价值、意义,以及音乐课堂中所涉及不同领域的实际操作细节等。给我们的音乐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教育方向,我也将把我所学习的理论结合到实际教学中去,以更好的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篇3:读《音乐课堂教学艺术》有感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德育的主阵地,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音乐艺术的美感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 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它不同于空洞的说教, 也有别于生硬的灌输, 而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结合在一起, 来开启学生美好的心灵, 使学生得到教育。正如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能让学生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 领会作品所表现的内容, 掌握丰富的音乐常识, 进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 使学生受到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同时, 教师也可通过指导、启发, 使学生的思想情感融进于音乐艺术之中, 与音乐作品内涵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使学生的思想精神方面也得以美的享受。

在歌曲欣赏中, 《我的中国心》《我爱你中国》等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对游子回归祖国的牵挂。每当唱起这些歌, 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 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了。如儿童歌曲《卖报歌》中的小报童是真人真事, 当教师首先问学生:“你们知道他的故事吗?”学生们的气氛很活跃。在学生们的好奇中, 教师进一步介绍了作者聂耳在霞飞路遇到小毛头卖报而创作了这首歌曲, 强调了旧社会像小毛头这样小小年龄在大风大雨中卖报的儿童还有许多。接着, 教师让学生们欣赏了曲目之后, 再问:“要是现在小毛头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他要不要去卖报呢?”最后, 在学生们热烈的讨论中, 进行了新旧社会的对比, 学生油然而产生了对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对美好新生活的热爱, 对优越的学习环境的珍惜。

又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的教学中, 教师先介绍了冼星海的生平及这部作品的背景, 让学生首先在作曲家的伟大情操和强烈的爱国激情中受到震撼, 然后再结合每个乐章, 请学生欣赏。学生在紧张激烈的《黄河船夫曲》中感受到船夫们团结拼搏的力量, 在气势磅礴的《黄河颂》中领略到伟大祖国的雄伟壮阔, 在哀怨凄凉的《黄河怨》中体会到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人民所受到的蹂躏……八个乐章, 生动再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在这样的引导下, 学生的欣赏十分投入。在多变的音乐声中, 学生所受到的思想教育远胜于空洞的说教。课后, 教师布置学生写听后感, 许多同学有感而发, 立意深远。有的同学赞颂危难时刻, 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有的同学通过对作品的赞美, 歌颂作者崇高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更有同学抒发内心的激情, 立志为中华的强大繁荣奋发进取, 为祖国的明天贡献一切力量!

在器乐作品欣赏中, 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 作品以故事情节为线索, 描述了梁祝二人真挚的爱情, 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 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当欣赏到“长亭惜别”“楼台会”二段时, 学生被大提琴与小提琴动人的旋律所倾倒, 被主人公真挚的情感所感动———真;“呈示部主部主题”柔美、深情, “副部主题”旋律清新、活跃, 使学生体会一种淳朴、善良———善;“化蝶”充满了浪漫与幻想, “一双彩蝶, 翩翩起舞, 飞向远天……”, 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这样,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情感的体验, 从而使学生在音乐中获得了真善美。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聆听者的思想感情。音乐美感的强烈艺术感染力, 浸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后, 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 能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 因此,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佳方式之一。

柏拉图说过:“音乐有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 如果教育方式合适, 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 使它因此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 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从这句话中, 我们更加能够深刻感受到, 恰当的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篇4:读《音乐课堂教学艺术》有感

对蒙古族英雄史诗研究始于19世纪初,现已硕果累累。但作为口头表演艺术形式的史诗音乐一直以来“文学——音乐”剥离开研究似乎是该领域的一种习惯。直到《蒙古族英雄史诗音乐研究》(下文简称为史诗音乐研究)的出版,填补了该领域的缺憾,并且对蒙古族说唱音乐及传统音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它是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从以往的研究史来看,蒙古族英雄史诗的研究多属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领域,音乐学者很少涉猎此课题。早在1805年,德国旅行家别尔格曼将卡尔梅克英雄史诗《江格尔》中的两章内容翻译成德文出版,开启了英雄史诗研究的先河。此后,欧洲众多学者,如彼得堡大学教授弗·科特维奇、诺木图·奥奇洛夫、尼古拉·鲍培,俄罗斯学者阿·沙·科契可夫、弗拉基米尔佐夫、谢·尤·涅克柳多夫,蒙古国学者T·杜格尔苏伦、哲·朝劳等诸多学者较系统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了蒙古族英雄史诗。国内以仁钦道尔吉为代表的老一代学者和近现代的朝戈金、萨仁格日勒等中青年学者们对蒙古族英雄史诗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音乐学领域,史诗音乐的研究始于上世纪末,除了少有的几篇文章外,门德巴雅尔主编的《蒙古族民间说唱音乐套曲选》(蒙文)和包玉林主编的《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内蒙古卷》中搜集记载了英雄史诗音乐的曲谱。此外,散见于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呼格吉勒图的《蒙古族音乐史》(蒙文)、田联韬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博特乐图的《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等著作中均有简单记述。因此,史诗音乐研究的出版不仅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而且对蒙古族史诗音乐研究史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该著作由序、引言、正文、参考文献、后记五个部分组成。正文分为上、中、下三篇,共有9章内容。在上篇历史和形态部分,作者介绍史诗音乐的历史变迁特征和区域风格特征(第1章)。第2、3章中运用“口头史学理论”解析了史诗音乐的生成规律和创作特点。第4章以“表演”为切入点,将史诗音乐置入文化“语境”(民俗表演过程)中进一步阐释了史诗音乐的生成规律。中篇比较部分,作者将史诗音乐与萨满教音乐、藏传佛教音乐、呼麦和抄儿、科尔沁叙事音乐等其他传统音乐之间进行比较,证实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第6章)。第7章,从“跨界”比较的角度分析了内蒙古史诗音乐与蒙古国史诗音乐的共性和个性特点。下篇现状与保护部分,较全面解读了史诗音乐在现当代环境中所面临的问题(第8章),并提出了较有力的保护措施和重建的意见。综览该著作,上篇部分较详细地分析了史诗音乐形成的“内在结构规律”;中篇部分较全面地解说了“外在文化因素”对史诗音乐风格特征的影响;下篇部分在对史诗音乐现存状态的“内一外”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保护措施,上、中、下三篇内容之间紧密衔接,充分体现了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

二、它是部理论性较强的著作

该书除了具有拓荒性的历史价值以外,也是部理论性较强的著作,主要表现在较为新颖的研究视角和深入的音乐文化分析方法方面。

首先,以“表演”为切入点的研究视角。该著作与以往的研究范式不同、不拘泥于英雄史诗的文本研究,而是抓住了其主要特点——口传性。著名口头诗学学者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曾提出:“对于口头史诗,我们所要研究的是一个很特别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口头学习、口头创作、口头传递几乎都是重合在一起的i它们看上去是同一个过程中的不同侧面。”口传音乐不像书写文本,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着变化,时刻处在一种流动和动态的过程中,所以史诗音乐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其结构,更应该关注其生成过程和规律特点。在该著作中,作者创造性地把英雄史诗还原到它的发生环境——“口头表演”中去观察和解说,真正地解释了史诗音乐是怎样创作和生成的?

作者关注史诗音乐生成规律的研究思路源于“帕里一洛德口头诗学”理论。“口头诗学”理论起始于上世纪初,由美国口头诗学家米尔曼·帕里和艾伯特·洛德师徒二人创立。二人在分析史诗文本和活态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该理论。他们将篇幅浩大的史诗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单元概念:“程式、主题或典型场景、故事型式或故事类型。凭借着这几个概念和相关的分析模型,帕里一洛德理论很好地解释了那些杰出的口头诗人何以能够表演成千上万的诗行,何以具有流畅的现场创作能力的问题。”著作的第2、3章中,作者运用“口头诗学理论”详细分析了史诗文本的“程式”、“主题”及“故事典范”(第58页),从而解析了史诗音乐生成规律和创作特点。美国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创始人约翰·迈尔斯·弗里学者讲到:“口头传统的艺术既不是书本上的,也不局限于单一的文本,而是生死攸关地依托于由单独表演汇集成的传统之中。”在著作中,作者以“表演”为切入点,将史诗音乐置入其文化“语境”(民俗活动)中,详细分析了史诗音乐是史诗艺人在运用自己已有的传统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每一次的“表演”来创作传统。作者在借鉴和运用西方口头诗学理论时,并非照搬硬套,而是灵活地将理论观点与自己的研究对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较清晰地解释了史诗音乐文化的生成规律和创作特点。

其次,深层次的音乐分析。音乐事象与文化背景的关系一直是民族音乐学者们所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该著作中作者以表演为切入点,运用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梅里亚姆“概念、行为、音声”的三重认知模式理论提出了“曲调框架、具体的曲调”等概念。endprint

梅里亚姆提到:“没有相关的概念,行为就无从发生;没有行为,音乐声音也就不可能产生。”他将史诗音乐置入表演的语境中,通过表演而生成演述文本,过程为“故事——表演——文本”的一个完整的系统。故事为表演的前提和目的、表演是过程、文本是结果,这与梅里亚姆的“三重认知模式”有着相似之处,“故事”与梅氏的“概念”相似,它指向文本,却不是具体的文本本身,而是一套关于故事的结构因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等记忆因素及故事表演时的观念、规则、习俗和建构文本的技艺等,是一套抽象的意义和技艺结构,它是以概念化的形式存在于艺人的头脑中。“表演”为音乐“行为”,是以故事为目的和方向的实践过程,抽象的故事与艺人长期积累的口头因素相结合,具体为文本;“文本”是“声音”,是以声音的形式物化了的形态,是表演的产品。

作者将上述三重认知理论有效的结合在音乐形态形成过程中,认为每次表演过程中艺人所掌握的不是曲调本身而是曲调框架,它是表演者以故事和唱词为基础,并运用头脑中的“曲调框架”来衍化出非常丰富的“具体曲调”。梅氏的三重认知模式、文本和曲调生成特点三者关系如下图:

三、它是应用价值较高的著作

该著作为全国艺术科学2005年度课题“蒙古族英雄史诗音乐的抢救、保护及研究”(05BD029)成果,由内蒙古大学文科学术创新团队资助。该项目的主持人是本著作的主笔博特乐图。自课题立项之日起,课题组成员从东部的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到中西部的锡林郭勒盟、临河市(巴彦淖尔盟)、鄂尔多斯等内蒙古大部分地区进行了广泛而扎实的田野调查,对史诗音乐的现状有了较全面的掌握。在下篇中,作者在对现状及以往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中的得与失进行客观评估后提出了从“自身”及“外在环境”两方面重建的设想。该建议对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重建工作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和启示意义。

综览该著作,作者揭示了蒙古族英雄史诗音乐是如何产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又发生了哪些变迁,导致这些变迁的原因又是什么,并在对这些因素客观分析后提出了传承和保护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作为首部专题性研究蒙古族英雄史诗音乐的著作,在理论方面和实际应用方面对蒙古族曲艺音乐和传统音乐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楚高娃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

篇5:音乐课堂教学艺术有感

甘肃平凉华亭三中

李惠

(744100)

音乐课堂教学是展示音乐老师教学艺术的舞台.音乐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喜欢音乐,尤其是喜欢音乐课,并在师生水乳交融中完成音乐课堂教学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任务的预定,音乐课堂教学如果围绕: “实”.“情”.“活”.“境”,来设置,教学效果定会事半功倍。

一、实

1、结合农村教学实际,制作土乐乐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仅凭老师的讲解和书本上的图片不会让学生直观认识到那些是打击乐器,哪些是管乐器。因此,教师在上有关这些乐器知识课时,必须提前准备好乐器实物,供学生观察,以便有直观印象。而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如碰铃,三角铁等,教师最好准备好,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

2、严格纪律:

{1}课前歌唱,烘托气氛.{2}分小组合作,小组长负责管理.{3}有专门的音乐理论本.二、情

在音乐课上,如果教师心情不好或者教师的要求过于严格,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影响到学生,使学生的心情过于紧张,就会大大地影响演唱效果。音乐要以情代声,以声感人。首先,在上课前,教师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其次,仅教师一人的情绪到位了还没用,教师还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情绪。学习一首较为活泼的歌曲,可以先让学生听一段轻快的音乐或做一个小游戏;学习《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较严肃的歌曲时,一般是通过让学生静坐一分钟,想一些革命英雄来营造一种较严肃的氛围,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体会歌曲的内涵,对学生有感请的演唱歌曲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活

“活”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有创造性的进行教学。音乐课程的特殊性,使音乐教学具有极大的创作空间。(1)位置活,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学习内容来排位置,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合作伙伴组成一组,每个小组的组员坐在一起,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调整.(2)教学内容活a 创造性教学,在学<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时,由于这首歌在之前已经被当作欣赏去欣赏过了,学生们对这首歌的旋律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教师只要在个别比较难唱的地方适当的指导一下就行了。所花时间不多,学生们已经能较有感情的演唱这首歌了,在这些空余的时间里,笔者就让学生在歌曲上进行改编,把自己最喜欢的人物融入到歌曲中去.这样,把歌曲中的人物具体化,学生唱起来就更有感觉了,不仅如此,还巩固复习了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知识。为了使学生对一首歌有系统的理解,我有时就把相关的内容挪到同一节课,供学生欣赏,以便有个完整的印象,并比较感受同一类歌曲的不同特点。例如:上第六册的第三课《我们美丽的祖国》,这首歌蕴涵了“爱国”的主题,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在学生学会这首歌后,请学生说说你还会唱或还知道哪些体现爱国主题的歌曲。学生回答后,我们可以请学生来唱唱或听听,对课堂进行有效拓展。

(3)主体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外,每学期一次的期末测验。笔者改变了评分方式。每位学生都是评委,都有打分的权利,教师学生的分数各占50%。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全激发出来了,发挥每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评分的主人,体现评价的自主化。这种考试方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经常会为了一个同学的正确评分,进行激烈的争辩。争辩产生不同,不同才能创新。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四、境

1.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对一首歌曲,教师介绍背景后,让学生进行情境预设.例如,学习《水手》时,先让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的水手的形象,然后再听,结合学生自己的体验,情绪一下子就把握准确了.2.师生表演,创设情境.歌曲中的内容和境界,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亲身经历的,有些学生似曾相识,但了解的并不是十分真切.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师可以和学生合作,也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表演.模拟再现歌曲情境.如《黄河船夫歌》,教师如果精心设计,反复演练,学生就会理解的更透切.3.利用乐器,创设情境.教师通过乐器,调动再现学生生活中似曾相识的境界,如《龙的传人》《兰花草》,根据不同的歌曲,创设不同的境界.事实证明,音乐课上如能切实的做好“实”,“情”,“活”,“境”这四个字,音乐课肯定是多姿多彩的,学生将会在你的引导下快乐的探索音乐天地的奥秘,尽情享受音乐带给同学们的七彩人生。

和谐:现代人永远的精神坐标——试析陶渊明其人存在的哲学意义

(一)(2006-10-21 09:11:50)

转载▼

分类: 论文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其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人格堪称魏晋风度的杰出代表。综观陶渊明的田园人生、官宦人生和艺术人生,他存在的思想价值和哲学意义,往往被常人所忽视。本文依据陶渊明的人生经历、文本阐释及其逸闻传说,试从文学以外的角度探讨陶渊明的存在对于现代人的哲学意义。【关键词】:

陶渊明

和谐

主体性

宇宙性

社会性

八百里皖江自江西湖口、彭泽浩浩而来,进入安徽境内顿折而东,是为东流。晋时东流属江西彭泽,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八十余天。相传陶渊明辞官后,为避州、郡官吏的纠缠,曾乘舟下东流,隐居种菊。因此,东流留下了不少关于陶渊明种菊的传说,东流又雅称“菊邑”,流经东流的长江谓之“菊江”。为缅怀陶公高风亮节,东流人建陶公祠以示纪念,经过明清时代数次重修和搬迁,1981年6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陶渊明虽然生在江西九江,但与我们皖江区域旅游开发紧密关联,他是皖江南岸第一个文化名人,这个第一有两重含义,一是从地理上说,他是皖江南岸上游的第一人,二是从历史上说,他是皖江南岸重量级的历史文化名人。他现存的130多篇诗文作品所显示的文学、思想、哲学价值,对于现代人的生存发展和自我完善将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县)人。曾祖父陶侃以武功著名,为东晋王朝列为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陶渊明一族非陶侃的嫡嗣子孙。祖父陶茂不曾袭公爵之位,官至太守。父亲陶敏也只做过姿城太守。陶渊明八岁那年父亲故去,家道渐趋中落。

陶渊明的作品,在他生前流传不广,以至在他死后100年内两部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都对他忽略了,刘勰的《文心雕龙》没有提及陶渊明,钟嵘的《诗品》也只是把他的诗列为“中品”。究其原因,一方面陶渊明的个性与那个时代不甚合拍,另一方面与那时的文学崇尚有关,文人士大夫深受赋体影响,辞藻华丽,极尽铺张奢侈之能事,而陶渊明诗文一反常态,语言朴实,平白如话,文约意丰,“修辞立其诚”。可以想见,其诗其文,很不入时人眼。“(梁)萧统加以搜集整理,编了《陶渊明集》,并为之写序、作传。萧统所编陶集虽然已经佚失,但此后的陶集,如已佚的北齐阳休之本、北宋宋庠本、北宋僧思悦本,以及今存的一些宋代刻本:如汲古阁藏十卷本、曾集刻本,都是在此基础上重编而成的。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121首,赋、文、赞、述等12篇,另有一些作品的真伪还不能肯定”⑴。“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学。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并获得了世界的声誉。”⑵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钟嵘称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实,从陶渊明整个作品来看,他既是出世的,更是入世的。他与后来的山水田园诗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写山水田园,以躬耕者的身份,既能做田园,又能写田园,其诗文作品完全属于自主自觉的体验,而不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故作姿态,作旁观者欣赏,而陶渊明之后的田园诗人,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为写诗而写诗,呈现出有距离的欣赏,诗歌内容多存在于诗人的想象世界,形式上虚饰的成分较浓,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并无多大干系,他们或以官员或以隐士的身份,没有衣食之忧,也没有躬耕困顿之苦。在身份和态度上,陶渊明的确是例外。

陶渊明作为东晋士人的后裔,他身上既有魏晋名士的风骨,更有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品性。因为“乐道”,所以能够“安贫”和“固穷”,没有在长期困顿中丧失自己;因为崇尚自然,他能够求得身心的和谐,以及心灵的安顿,他是矛盾的,他又是统一的。几次出仕并没有丧失做人品格,追求做官与做人的统一,他善于思考,又能够将思考的结果付诸实践。对于创作,他是任真的写实者,不为创作而创作;对于人生,他是热情的歌唱者,能执著又能淡泊;对于生死,他是旷达的超脱者,不贪生怕死,一切顺其自然。

可以这样说,陶渊明的出现,为后代士大夫们构筑了一个精神的巢穴,当他们仕途失意、精神萎靡或生活困顿时,陶渊明的存在会增添他们生活的勇气和心灵的安慰。即使在今天,对于我们现代人也有着丰富的哲学意义。特别在今天这个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享受多元的时代,陶渊明将给我们带来许多有意的启示,他那种追求自由和谐的精神,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对于挽救现代人的心灵危机和信仰缺失,对于做官做人所追求的职业与事业的和谐统一,对于现代人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的确立,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陶渊明时代离今天虽然已经1640多年了,但这个人物并不过时,他的存在依然值得探究,他身上的思想价值和哲学价值将历久弥新。

陶渊明的现实意义

(2007-05-25 10:03:59)转载▼

分类: 花满衣

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对后世文人如: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给中国的士大夫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归宿,铸造了一个精神世界的堡垒。他的归隐实际上符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条。当许多士大夫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中感到迷茫时,可以回到他这儿找寻人生价值以自我安慰。

但陶渊明的影响也仅止于此,他的归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基于对现实责任的逃避。而在当今社会中作为一个现代人,现实给予的禁锢是人无法回避无法逃脱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商品经济的社会,古人便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每个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起码是要保证个人生存。其次要保证家人温饱,若都如陶渊明般不洞悉世态人情只从心所欲,其先苦了自己而后又连累了家人。

每个人活在当今社会都是要实现自身价值的,若你的价值长久不被发现或者根本就是自己动辄愤世嫉俗游离世情之外,长此以往,你的父母或许还是会以你为子女,但有多少人会愿意以你为友,有多少信男痴女会愿意以你为夫(妻)?就连陶渊明自己在归隐田间后的晚年岁月都是衣不蔽体靠乞食过活,这样一个对自己不负责对家庭不负责的人怎么可能还会在当今有人效法?

如果有人硬要说陶渊明对当今社会还有意义,那么其意义也仅仅止于他所勾勒的世外桃源田园风光,可今人在这汲汲营营高度紧张的现实生活中提供了一个短暂的放松,让人遐想原来有一种生活是可以这样的。但这样的放松就像飞行过程中的转机站,无论停留多久始终还要起飞。

篇6: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做为一名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每天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也一直在摸索中前行。时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有时也有精彩,有时也有遗憾!

有幸读到蕾铃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书中介绍了刘可钦、潘小明、华应龙、徐斌、林良富、钱守旺、夏青峰、田立莉、八位小学数学大师的教学艺术,包括对其课堂教学艺术的解读、对其经典课例的评析、他们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感悟以及他们的成长经历等。看了之后感触颇深,爱不释手,给我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了范例。

细细品读每一位专家的观点都让我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他们都是站在生命成长的角度,以平等的地位,用无私的爱去浇灌每一位学生。注重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如:刘可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双基”,使之扎实到位;用居家过日子的心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与学生共度分分秒秒,让课堂生活回归常态;用自己的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鼓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感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激励;用积极的行动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树立自信;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已经选择的这份工作,不断丰富自我,适应变化,追求变化;不一定去追求每一节课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尊重和耐性、充分地让学生去说、去想、去讨论、去对话、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探索和获取新知……。

要笑着做老师,把阳光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蹲着看学生,学生会 1

回报你每天的惊喜;乐着做同事,尽享工作带来的友情,不断吸收有助于自己成长的因素;走向研究。事受成长的快乐。

每次读到这些文字都触动着我的心灵,感动的同时,暗自下决心也要做一名这样的教师,为了学生的成长,给予他们最有价值的东西。

上一篇:新春上班第一天祝福语下一篇:珍惜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