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课中的课堂艺术

2023-03-10

第一篇:谈音乐课中的课堂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留白”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留白”艺术

简阳市周家乡桂花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曾康泽

电话:15182171492邮箱:397797943@qq.com

凡喜爱中国画的人都知道,中国画特别讲究章法。留白就是其中一种。留下空白,让人浮想,引人回味,便是中国画的妙处。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讲求章法的艺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讲求点留白,不仅能使教师生动地完成所授课程,也能使学生驾驭思想的野马。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阐释、去演绎、去“补白”。

一、抛砖引玉,抓重难点补“留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教材特点及学生需要,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关键处,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逐步深入,分层次、有梯度,让学生慢慢进入角色,激活他们的想象力,进行艺术的补白和艺术的再创造,使文章在更高意义上充实、升华。

例如《出师表》这篇课文有一个重点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学生朗读后问学生怎样翻译。学生不假思索:“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那里显扬自己。”我追问:“从中能看出诸葛亮原本是怎样的一个人?”“默默无闻,不愿表露自己”、“不满现状,退隐田园”、“不喜欢卖弄自己的才华”„„学生纵说纷纭。也有学生眼露疑惑,不作回答。我继续追问:“也就是说,诸葛亮像古代隐士那样,归隐田园,不愿出来做官喽?”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更多的学生仍在思索。我顺势出示探究题:诸葛亮“退隐”、“不求闻达”辩。引导学生看人物、事物不能一叶障目,尽可能多角度、多方位地看。对所学的有关诸葛亮的课文来个大检索,最后锁定《隆中对》围攻。经过寻觅,学生很快得

出结论:诸葛亮不是消极避世、不求闻达的“隐士”,而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志向远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其理由有三:

1、好为梁父吟。

2、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诸葛亮和刘备的应答,有意让刘备三顾茅庐,就是借机“闻达于诸侯”。还有学生把诸葛亮自称“卧龙”也用上了,说服力之强,大出所料。而我并不满足于此,仍抓住这个难点不放:作者诸葛亮为何这样写呢?我又让学生联系《杨修之死》中的“曹操梦中杀人”情节来考虑,有的学生马上就心领神会了,原来是伴君如伴虎,雄才大略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诸葛亮这样写是避免刘禅的不信任,实属用心良苦。当然学生反应不一,有的学生若有所思,还有的不认同,不过都积极地投入思考。“留白”之石让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千层浪”。

二、驰骋想象,利用插图想“留白”

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开拓读者的想象。”现行语文教材图文并茂,配有大量插图,这些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依据课文插图,巧妙地设置留白,领悟教材内容所蕴含的内涵,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创新能力的重要凭借。

如我在教《杨修之死》一文时,先出示文中的一段文字“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然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图文对照,认真阅读,用心揣摩杨修、曹操当时正在想什么。这样化静为动,恰似此处无声胜有声,以此揣摩杨修恃才放旷、君子坦荡荡的个性。

三、联想回味,利用标点填“留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

会使人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一个个静止的省略号变成一朵朵思维的火花。

如《故乡》一文,当我见到阔别二十多年的闰土时,“我”说了一句话“啊!闰土哥,——你来了?„„”这短短的一句话,运用了五种标点,每个标点值得学生去深究,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时可创设留白:“我”当时心里会怎么想,请在标点处各加一句话,反映“我”当时的心情。通过填补空白,使学生从中领会“我”从兴奋——欢喜——生分——疑问——急切了解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这样的教学才会蕴含着鲜活灵动的生命力。

四、余音绕梁,利用结尾悟“留白”

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教师可以在课尾设置留白,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心理。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这样写道: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在遇见他。针对这个结尾可设留白:如果菲力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从而让学生感悟到不合理的制度下,亲情被金钱奴役,人际关系异化的现实,激发同情、憎恨之情。课后再留下一篇习作《于勒来到我们身边》来对比迁移,使这种情感得到延续和升华。

一篇课文上完后,有时还要把课堂上的“留白”延伸到课后。如《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学完后可留白: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看看曹操除了阴险狡诈、心狠手辣的一面还有怎样的个性特征,再联系所读的《龟虽寿》等诗作,体会他的文学创作风格。学完《范进中举》可让学生给范进写100字左右的评语,或写一篇读后感《范进中举的启示》,或画几张配有说明的《范进中举》连环画。

一堂好课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应该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省略号,这样的结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更广阔的创造空间留给了课外。

第二篇:浅谈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的艺术

【摘要】:小学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情感、音准、节奏、寓意等内容,都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构成要素,其中基本的原则之一就是情感培养,它是衡量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情感培养

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形式,通过音乐可以起到宣泄情感,疏导情绪的作用,在音乐欣赏、演唱、演奏过程中,通过引起学生的共鸣,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受到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渗透,从而达到情感培养的目的。

小学生尚处于蒙昧之时,基本上没有什么生活阅历和经验,他们的审美情感、思想情感、道德情感都处于形成阶段,由于小学缺乏产生特定情感的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音乐教学活动,采用各种适合的手段,从各方面来培养和促进小学生丰富而健康、积极而向上的情感。怎样更好的发挥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呢?

一、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任何艺术都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同时,也可以反所用于生活。“当语言无法表达的时候请让音乐响起来吧。”这句话形象的告诉我们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可以通过特定的形式,更集中、更强烈也更容易地表现人们在生活中的情感,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使人

心境平和、舒缓,激烈、快速和强劲的音乐使人心情激动、兴奋,而下行的旋律又会让人忧伤。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小学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打动学生的情感,给他们一种熏陶,一种滋养,让他们在愉快欢乐的氛围中的不断地受到情感的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音乐则是最善于、也最适合于表现感情的艺术。

二、情感培养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一)、培养审美情感。

在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首先,要充分挖掘小学音乐教材中歌曲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等,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直观形象的教具的使用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启发学生对音乐中美的因素的鉴赏力及表现力。如在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时,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审美情感的调动,“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在悠扬的演唱结束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这些美丽的景色,老师轻轻的朗诵:舞动的船桨、粼粼的波浪、白塔、绿树、红墙、还有树上的夕阳,然后再让学生谈谈对这首歌的感受,在重新演唱中,要求学生把歌声唱的更加悠扬、更加优美,(如果有条件,也可以把这首歌的MTV在多媒体上播放一下)从而达到对学生审美情感的调动,让学

生逐渐懂得欣赏美、发现美,并体会到生活中的美的存在。

其次,几乎在所有的小学音乐歌曲中都有美的元素,老师应该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歌曲的不同美,如时代美、地域美、风格美、性格美、民族美等等。学生在欣赏、学唱及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美的熏陶,提高了审美能力,为学生艺术素质的不断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培养思想情感。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培养,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开发,学会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前提条件,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理想途径。如:在欣赏《歌唱祖国》的过程中,“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启发学生从那雄壮的旋律、有力的节奏,铿锵的演唱中,联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面貌,感受新中国广大人民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老师还要结合着历史的讲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们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奋发图强。

(三)、培养道德情感。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情感包括品德修养、理想及传统观念等内容,它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音乐教学中教学生学唱、欣赏歌曲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充分挖掘教材的育人内涵,因地制宜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如在学习《摘

草莓》、《小红帽》、《小乌鸦爱妈妈》等歌曲时,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轻快、活泼的抒情歌曲中树立尊老爱幼的优秀品德,以及在流畅的曲调当中,在善良可爱的主人公形象下,激发孩子对美好情操、善良品德的追求。在进行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与起伏,并从中得到心理上的艺术满足。心灵的陶冶正是在多次这样的情感体验中来完成的。“动之以情”是一般的教育手段,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

审美风格的刚柔相济。这两首歌曲,《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气势雄壮,铿锵有力,演唱起来犹如万马奔腾,排山倒海一般,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豪迈气概、力量和信心。而《我的中国心》则一往情深、真挚热忱,充满着深切的赤字情怀,饱含着浓烈的爱国情感。这样,两首歌曲一为阳刚之美,如气壮山河一般;一为阴柔优美,情深如海一样,加上适当的编排处理,使得整个演唱具有一种刚柔相济、阴阳协调的复调式美感。

三 结论

通过这次歌咏活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丰富了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实现了“寓教于乐”和美化人生的崇高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君英.关于音乐鉴赏教学的一点美学思考[J].中国音乐教

育.2010(01)

[2]盛霞.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2006(05)

第三篇:浅谈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艺术

——城郊中心校 朱金辉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必须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才能实现控制与调节,教学中的评价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得以实现。它虽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评价对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激发学生产生内在的动力,使学生有意识地克服自身的不足,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实现超越。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和同伴们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使得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那么,怎样的评价才适应新课程所提出的评价要求呢?本人从教学实践出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评价是一种由衷的真情流露——“不要让‘好’字变成口头禅。”

教师对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而言是一次终生难忘的鼓励。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需要教师及同伴的赞赏与激励,

1 那么,怎样让孩子感受到你是发自内心而不是敷衍式的评价呢?

(一)及时。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说明他是带着一种积极、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这种需要正是精神上特别强烈要求的。教师及时性的评价更易让学生觉得他得到了重视,从而能够更好地保护其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及时的评价对其他学生的思考角度也起着很好的引导作用,使知识层面更深更广。

(二)客观。笔者也听过不少新课程改革的教研课,诚然,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否定孩子,“严师出高徒”使孩子缺乏足够的自信心。所以,新课程改革提倡多鼓励孩子,以帮助孩子享受成功的愉悦,于是,时下流行回答问题后频频使用“你回答得真好!”“你真棒!”“真聪明!”“掌声鼓励!”即便是最简单的问题也大加赞赏,对回答中的模糊之处,不当之处也不予以纠正,使学生形成模糊的知识概念。这表面看来,是在表扬肯定学生,实则是在误导学生,有些学生可能会想,“这么简单的问题也值得老师这样惊喜,在平时老师的眼中,我是不是特差劲啊?”“他的对,她的也不错,我该听谁的?”所以,教师要挖掘孩子思维的闪光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引导功能,就一定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启迪思维,拓展思维,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思考。笔者尝试着举些例子,如:“你已经把这段话的大概意思说出来了,能不能抓住重点词句,概括得更简练些?”意

2 在他还可以有更精确的说法;又如,“你能说出自己的答案,果断、肯动脑筋,但离正确答案还有一段距离”,意在他回答错了,但又从另一方面鼓励了他„„

(三)适当参与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在课堂中的运用比其他教学手段更具发展空间,研究资料表明,在信息的传达中,说一句话,词语只表达了百分之七的内容,声音占百分之三十八,余下的百分之五十五则来自说话者的姿态、表情和动作等这些肢体语言。所以肢体语言显得非常重要。当学生回答问题时,你那伸出双手“请”的手势,你那倾听的专注神情,你那善于变化的眼神等等,对于学生而言,这无异于比说更多的赞美都显得生动、真实。

总而言之,激励性的评价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赞赏,绝不能流于形势,流于言表,更不能频频的让“好”字呼之即出,变成了教师的“口头禅”,只有让你的学生感受到你是真正的欣赏、鼓舞他时,你的评价才能起到更好的激励与引导作用。

二、评价要因人而异——“让每个孩子都看到自己的进步!” 评价学生要因人而异,而不能对所有学生采用同一个尺度。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应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后进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与鼓励。对他们抱以微笑与赞许往往成为他们心灵的甘露。在我的课堂上,我会把更多的关注投向那些学生,遇到他们举手要求发言、主动参与,我总会给他们机会,即使表现得不尽人意,我也会适当地加以激励性评价,让他们带

3 着成就感坐下。记得教读八年级语文《陋室铭》时,一个平时很皮也不好好听讲的男生要求举手范读,我叫了他同时期望今天有意想不到的表现,结果他在一脸自信的表情中把课文读得磕磕巴巴,学生有偷笑的,有漠然的,见此,我一本正经地鼓励道:“短短一节课的时间,你就能把《陋室铭》不读错音,真不简单!老师希望你回到家能多读几遍,这样肯定会读得更流利,是不是?”他显然很吃惊,然后重重地点了点头,之后的几天里他上课更专心了,而且其他方面也表现积极了。所以我想说,面对学困生,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师不要急躁,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要有耐心地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只有消除了他们内心的自卑与局促,在课堂中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他们才会变得越来越自信。

当然,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当他们的学习表现的确有水平或见解独特时,同样要给予热情的肯定,以激发他们更大的向上动力,彰显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简而言之,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心怀每一个学生,把爱心、耐心、信心,贯穿于每一节课,“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与活力。

三、 评价时要注重纵向评价——“别让孩子泄气,要坚持不懈!”

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就会激起无数次追求

4 成功的努力,对于学生们来说也是如此。但是大部分学生在思维上客观地存在着惰性,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必须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学习意志,使之坚持不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分层教学,要创设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减少学习中的挫折感,更重要的是,在衡量学生的进步时,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允许他们出现反复,充分相信他们的智力与能力。教师评价的尺度,也要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而提高,让他们感到既有压力、也有动力。

四、 课堂中的评价与课后的评价相辅相成——“看吧,生活中的孩子更可爱!”

常常听到老师们有这样一些感慨:“唉,这孩子如果除开学习,样样都行!”“这孩子长得乖巧,又懂礼貌,‘老师’前‘老师’后地叫,可就是成绩差劲啊!”其实不必如此悲观,每个人的个性特长都是不一样的,作为老师应该有这样一个观点,要把每个孩子看成是正在雕琢中的玉胚,要对他们的特长、个性予以充分的肯定,哪怕是一句赞赏,一个微笑,都会让孩子觉得他是受人看重的。“亲其师,信其道”,这样会激励孩子在课堂学习中更加奋进。

有这样一件事,一位老师在批阅学生的生字练习本时,发现有一个学生满纸都是歪歪斜斜缺胳膊少腿的字,忽然,她又发现在左上方第二行第一个字写得较好,这位老师高兴地把这位学

5 生叫到跟前,用赞许的口气说:“你看这个字写得多好!能赶上大书法家柳宗元的笔风了!”而后,又指着标注的错字说:“可人家柳宗元不会写错字哟!”这个学生涨红了脸,眼睛亮亮的,拿过本子,急切地说:“老师我拿回去重新写。”后来写出的字自然好看多了。之后,只要是到黑板上默写的机会,他每次都把手举得高高的,可见课堂之外的评价对于学生自信的提高也是立竿见影的。

有这样一个调查,如果问孩子最听谁的话,那么家长们肯定会异口同声回答——“老师”。诚然,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还是挺高的,但应该强调的是,这样的老师应该是爱他们的老师,同时也被他们认可的老师。如果课堂上老师注视的目光多一点温柔、言语交谈中多一点亲切,平日生活中多一点体贴,这样就更容易激起他们爱老师的情感,学生就会因为爱老师而乐意听老师的教导,当然也会喜欢这位老师的课。

总之,课堂评价是新理念的化身,智慧的结晶,精彩的语文课堂评价,犹如一杯香茗,清新,香醇,会催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中的我们更应该多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多给孩子们一些人文关怀,让评价不断生成、不断完善,以变得真切,并最终促进孩子们心灵的放飞。

第四篇: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摘 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而言,教师善于运用提问艺术,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加深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但是,许多语文教师未能在教学中有效设置提问问题,甚至并未意识到有效提问的重要性,降低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效果。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本文主要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提问艺术的重要性,并提出几方面有效的课堂提问艺术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9-004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9.022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但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未能积极运用提问艺术,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问题进行深入的归纳总结和分析,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入开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提问艺术的重要性

从课堂提问的本质看,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的互动参与和相互促进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正确认识课堂提问和掌握提问艺术是尤为重要的。提问艺术的运用可发挥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语文教学中提问艺术的运用,可对学生发挥激励性作用,给予学生思维启迪和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从而促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其次,语文教学中提问艺术的运用,可发挥对学生督促引导性作用。众所周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而在提问过程中,学生可以紧随教师的授课思路。最后,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以获得有效的教学反馈[1]。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一)巧设障碍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巧设障碍性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语文教材看,尤其高段的语文课程,其篇幅较长,图片较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较高要求,所以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把握机会,设置矛盾问题,逐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从而促使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提问感兴趣,达到促进语文教学活动深入开展的教学目的。例如,学习《捞铁牛》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谁将铁牛捞出来的”“为什么需要复杂的工序而捞出铁牛”等问题。还可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为学生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即“如果你在场,你会有比怀丙更好的捞铁牛方法吗”。教师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维之门纷纷开启,并积极发表自我见解。如此,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主动性得以调动,可提高教学成效[2]。

(二)提问要循序渐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提问艺术不可或缺。首先,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对于小学语文的重难点教学内容,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教学知识,需要教师提出一系列的教学问题,或者追问学生的回答。所以,教师有必要为学生设置由浅入深的教学问题,将难题分成若干简单的、趣味的问题,逐一为学生的回答做铺垫,进而使学生对教学重难点问题有全面的掌握。其次,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先易后难,并且在提问中,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例如,学习《月光曲》时,为增强学生对“陶醉”一词的理解和学会造句,可为学生设置三个问题:①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弹奏的乐曲之后,有什么感受;②兄妹俩被什么所陶醉;③“陶醉”一词除在课文中的应用之外,还可以用在哪些方面?如此,在循序渐进的提问中,学生可以加深对“陶醉”一词的理解与认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增??教学效果[3]。

(三)设置新颖的提问

对于小学语文的课堂提问环节而言,教师可设置较为新颖的提问,如此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发散其思维,提高课堂提问的教学效率。首先,在汉字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正确的笔画,可以通过猜谜语的形式而提问。在猜谜语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法,融入课堂提问环节,通过提问,将主要教学内容呈现,从而为学生建构有效的学习框架结构。最后,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写作主题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践,从而提问与之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写作教学活动的深入创造有利条件。

(四)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从而引导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联系教学内容而发散学生的思维。首先,教师从学生的心理视角着手,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兴趣爱好广泛,心智尚未成熟,因而教师如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则可以借助课堂提问环节而迅速走进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反应。其次,教师创设提问情境时,应把握住时机,发挥课堂提问的最佳效果。例如,学习《秋天的怀念》教学中,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看到题目,猜想一下,作者怀念的到底是什么呢?”基于该提问,学生纷纷踊跃回答问题,而教师不应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出正文,使学生在学习中,对自我的回答进行验证,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公布答案和总结课文主题思想。最后,教师在创设提问情境时,应经常地变换提问形式或方法,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思维迸发的教育目的[4]。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具有较强的艺术感,而教师如若能够巧用课堂提问艺术,则可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的深入。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提问艺术是重要的,但要有效运用提问艺术,教师可采取如下的提问策略:一是巧设障碍问题;二是提问要循序渐进;三是设置新颖的提问,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四是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如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瑞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与提问技巧[J].科普童话,2017(24):80.

[2] 荣佑玲.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12):193.

[3] 吴华俭.提问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亚太教育,2016(16):22.

[4] 刘朝瑞.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9):90.

[责任编辑 万淑蕊]

第五篇: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

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之法,其空白处,或烟蔼,或流水,或远方,使画面境界高远,空灵无限;书法中有“飞白”之法,其笔画似断实连,肋骨凸陷,别有意趣;音乐中有休止之法,瞬间的停顿能突出节奏,张扬情绪,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同样也需要“空白”之美,讲究布白艺术。它是教师课堂教学精华之所在,是教学智慧的艺术表现,也是含蓄蕴藉,引而不发。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适时巧妙地留给学生一些空间,让学生回味、思考,以开启学生的想象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给学生,不该讲得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

二、课堂教学中运用布白艺术的作用

1、布白艺术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不少教师的讲授中,教师往往独霸“三尺讲台”,大讲特讲,把学生当作填装知识的袋子,学生很少有时间去动脑、动口、动手。结果是累了先生,困了学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布白艺术,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自由想像、咀嚼感悟、阐述个人观点。这样,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布白艺术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本质要求。让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留出“空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灵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3、布白艺术的运用有利于调谐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艺术化地课堂教学应该是张与驰的完美结合,动与静的有机统一,疏密有度,富有节奏。就像一幅山水画,总有“疏可走马”的空间布白;一首动人的乐曲,总有骤然“休止”的时间空白。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实际上也是一种“合理的连接”,“有序的变化”。既有利于调谐教学节奏,又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

三、艺布白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1、布白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导入,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把布白艺术运用于导课环节,则能起到这种作用。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曲折动人的故事,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巧设问题,布白导入。如我在导入“可爱的祖国”这部分内容时,就巧设这样的问题: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可爱的祖国。让学生创造空白,发散思维。有的学生用美妙的词汇,曲折动人的爱国故事、爱国歌曲、图画等表达对祖国的赞美;有的学生从地理、历史、文化等角度赞美祖国;还有的学生从过去与现实的对比中赞美祖国。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布白讲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知识原野的窗口。”《教育艺术》上也曾写到:“聪明的教育者,时常不是把道理讲满,而是给教育对象留有思维空间,诱发教育对象以自己的灵气去补白。”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把课讲得天衣无缝并不一定好。相反,让教育内容有一定的弹性,留出一些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研究,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我在讲“西部大开发”这一内容时,就没有照本宣科,一讲到底,而是有意设置几处空白:其一,进行西部大开发,肯定是相对于东部而言。那么,东西部为什么会有差距?其二,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与西部大开发有什么联系?其三,通过实施这一战略能达到什么目的?其四,实施西部大开发应注意什么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空白,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结果,西部大开发的原因、意义、目的、措施等问题迎刃而解。这比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教学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因此,教师决不能搞“讲授垄断”,而应适时地创造一些空白,给学生一些想象的空间。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3、布白组织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艺术地组织教学,能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布白艺术组织教学,则能收到“以静制动”的良好效果。如上课以始,学生的心理情绪仍然处于兴奋和不稳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有经验的老师会冷静地走上讲台,先不讲话,而只是用目光扫视一下全班学生。顿时,同学们会从老师的目光中意识到马上要上课了,应该安静了。于是,他们很快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还有在讲课过程中,也可能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或者出现个别学生对老师的某些话或什么方面感到新奇,而在底下窃窃私语等情况。此时,教师且忌大声呵斥学生。恰恰相反,而是使讲课突然停下来,造成片刻的“空白”,使个别思想开小差、精力不够集中的学生意识到,老师讲课突然停下来可能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从而赶紧集中精力,停止做小动作,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4、布白课堂小节。一堂课不应是教学的结束,而应是衔接前后内容,联系课外活动的纽带。艺术性的课堂小节是课已止而思未尽,言虽断而意无穷。因此,教师在结课时巧妙布白,增设悬念,给学生留出较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让结尾再次成为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着火点。进一步升华主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延伸。

四、运用布白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1、布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布白不能处处都用、滥用,要提高布白艺术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首先、要确定可以布白得环节和知识点,设计好布白的方法和措施,给学生思维留出空白,做好运用布白的各种准备。其次、布白得时间不宜过长,布白次数不宜过多。第

三、布白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2、布白要注意多样化和灵活性。布白得多样性是指布白得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时间上的空白,又要有空间上的空白。使学与思、快与慢、动与静能有机地统一。灵活性是指运用布白艺术既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做到该讲则讲,该空则空。

3、布白要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运用好布白艺术,教师要努力营造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合作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意见的欲望。允许学生出现差错。教师要有高度的包容性,使课堂氛围宽松和谐。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是课堂教学中美的升华。它的运用很好地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确实能增添思想品德的神韵,使课堂更具魅力。

在教学艺术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今天,关于教学的语言艺术、非语言艺术、启发艺术、板书艺术等,已有许多研究者进行了生动的阐述,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教学艺术研究的内容来看,教学中布白艺术的研究还没有引起研究者和广大教师的重视。笔者认为,教学布白艺术应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布白艺术的研究应当予以重视,从而使教学艺术论的研究逐步趋于完善。本文试就教学布白艺术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布白艺术的含义

(一)布白布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从“空白”与物象的关系看,“空白”是虚,物象是实,虚与实辩证地统一于艺术品中。从“空白”的价值意义来看,“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是在于求其空灵,不是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艺术品中的“空白”体现一种“虚灵”的“空间感型”,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形式中,历来都讲究布白的艺术,并将它作为艺术家造诣深厚的重要标志。如在绘画中,十分重视追求“妙在空白”“难得空白”“空白是画”,“尝见一幅八大山人画鱼,在一张白纸的中心勾点寥寥数笔,一条极生动的鱼,别无所有,然而顿觉满纸江湖,烟波无颈。〔1〕整张纸的“空白”使人觉得是水,鱼以“实”出,水以“虚”生。所以黄宾虹说:“作画如下棋,要善于做活眼……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2〕又如在书法艺术中,笔画和空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笔墨处仅存迹象,那空白的无笔墨处,才是高妙的神韵所在。老子所谓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相生,计白当黑”就是这个道理。再如,在文学创作中,留有适当的空白能使读者展开充分的想像,对文学形象、意境等进行积极的再创造。如司图空《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戏鱼《中国画论神韵说》中的“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强调的都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的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等等。可见,在艺术创造和表现中“空白”与有形的物像等内容都是艺术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是艺术创作意境中的规律和宝贵经验。

(二)教学布白艺术的含义

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教学也应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布白的艺术,追求那种“虚灵”的“空间感型”的“妙境”。所谓教学布白的艺术乃是指将布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布白,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时留有余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教师所布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

教学中教师运用布白艺术提高教学效果,有其心理学依据。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完形理论的解释,人们在面对一种不完美即有缺陷或有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完满的趋向,从而倾向于知觉到、经验到完美的格式塔整体,即完形整体。在这个改造、补充为完形的知觉过程中,实际上是激起了大脑的冲动力,提高了知觉的兴奋程度,从而引起一种进娶追求的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在这种内驱力的驱动下,人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所知觉到的不完美刺激。这种对“完形”结构的追求一旦实现,便给人极为愉悦的感受。教学所布“空白”及空掉的知识,易于激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使教学完善、完满为一个整体。因此,教学中正确而巧妙地运用布白艺术是很必要也是很重要的。

二、教学布白艺术的功能

对教学布白艺术功能的全面认识,有助于教师富有成效地在实践中运用教学布白手段,并逐步达到教学艺术的境地。我们认为,教学布白艺术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教学布白正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直接有利于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等兴趣的手段。从上面谈到的教学布白艺术的心理机制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并使之完整、完善的欲望。教学过程中由于“空白”造成的断裂要靠学生的思维和想像焊接合缝,“空白”前后的教学环节要靠学生的思维和想像联系起来。

(二)控制调节功能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以及表达什么,关键在于教师怎样进行引导。瑞士的艾米尔认为:“教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教学应通过突破时空限制的布白,在“有限中求无限”,调节教学节奏的张弛,营造出好的教学气氛,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意境。教学中的布白,可以让学生咀嚼、回味已讲内容;可以形成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强烈对比,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可以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使其注意力集中指向讲课内容。

(三)陶冶功能

原苏联当代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经指出:“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3〕教学布白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必然带有审美性特点。这使得教师的教学布白艺术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如教学布白的突破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美,“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疏密相间、布局合理的结构美等。教学布白有效地淡化了教育的痕迹,以审美的形式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始终贯穿着紧张、活跃而又愉快的智力活动。教学布白艺术的陶冶功能在于以审美的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无形的教育,体会到思维劳动这种“智慧的体操”的乐趣。

三、教学布白艺术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中的布白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地运用,不能为布白而布白。如果教师布的“白”太多,或竟是一片毫无意义的空白,让学生无从捉摸,则不能取得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只有所布之“白”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生出“实”来,才是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布白艺术。教学实践中掌握一定的布白技巧与方法,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教学更富有成效。

(一)保留教学内容,创造知识上的“空白”

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4〕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的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如果教师将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过于注重教学的“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只有化实为虚,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意味。当然,在这里,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这样就起到了“吊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的作用。

(二)借助语言技巧,创造语言上的“空白”

一是注意利用语言的停顿。教学语言不应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讲个不停,而应讲究变化和节奏。其中,教学停顿是语言的技巧之一,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它所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空白”,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便于进一步“教”和“学”的顺利进行。二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创造某种意境,引起学生的联想,结合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创设“大音希声”的美学境界。《扬州画舫录》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清朝扬州一个说书艺人,说到张飞一声怒吼,喝断长坂桥时,只是张口怒目,以手佐势,不出一声,而听众便觉得满室中如雷霆于耳。如果这个说书艺人真地喊出声来,那么,不管他声音如何洪亮,听众都不会觉得这喊声能喝断长坂桥。这种不出一声的“空白”,正是寓有喝断长坂桥之声。在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教师难以充分表达的意境,不妨以“空白”来代替,便于学生充分地展开想像,用想像填补“空白”。

(三)通过质疑问难,创造心理状态上的“空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四)利用板书设计,创造板面上的“空白”

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使有的内容必须在板书中体现出来,而有的内容则可通过省略号或丢空的办法使之隐去,形成板面上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凭借教师的讲述去领会、去思考、去联想,这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都大有裨益。如有位教师精心设计的《地质之光》一课的板书:〔5〕 李四光 光 明的召唤(祖国解放)--仪巴旧光 地质之光

上一篇:体育学期教学计划表格下一篇:体育教师业务提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