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艺术体操论文

2022-04-20

摘要:体育审美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进缓慢的原因包括高校体育教师观念落后、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不高、高校体育教师仍在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等。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审美教育的对策包括:将体育形体美与教学语言美相结合,将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灵塑造相结合,将教学环境的创设与获得美的感受相结合,将审美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相结合,将体育教学实践与体育美学研究相结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学中艺术体操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音乐教学中艺术体操论文 篇1:

高校艺术体操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摘要:艺术体操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由于其本身的艺术性以及技术性、专业性运动特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对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發展与综合素质提升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本文在对高校艺术体操教学现状分析基础上,结合当前高校艺术体操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其有效教学方法及策略进行研究,以促进高校艺术体操教学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艺术体操;有效教学;方法;策略

艺术体操因为其本身的艺术性特征,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相比,具有相对突出的艺术美感效果,运动训练过程中,不仅能够对运动员形体力量的美感进行很好的呈现,同时也展现出人体的柔韧性以及曲线美,是一项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体育运动项目。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的不断提升,艺术体操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训练项目,其要求也越来越高,艺术体操训练中逐渐由最初简单的进行一些特定动作的完成,逐渐转向更加复杂、高难度动作的完成训练上,并且训练过程中所包含的技巧性与技术性越来越高,使得艺术体操的观赏价值与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视觉冲击不断提升的同时,对于运动员的训练要求也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也面临新的变化与形势,需要在对艺术体操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探索下,促进教学的提升与创新发展,以实现高校学生身体素质与身心健康的全面培养与发展提升。

一、艺术体操的技术形成与教学要求分析

高校教学开展中,艺术体操的教学训练,首先需要对艺术体操的技术形成进行了解掌握,从而能够结合艺术体操的技术形成规律,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实现对学生艺术体操的教学与训练,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了解和认识艺术体操的技术形成,实际上也是对人体运动的规律进行把握,进而才能够结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开展阶段性的教学与运动训练,达到相应的训练目的,提高训练人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巧性。

一般情况下,在艺术体操教学的初期阶段,由于学生缺乏艺术体操运动与训练的基础,为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就需要老师针对艺术体操的动作规范开展相应的讲解指导与示范,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对于艺术体操的一种整体性认识,从而才能够开展不同阶段的运动训练。

此外,在艺术体操教学的分化阶段,由于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艺术体操动作已有掌握和认识,就需要老师通过逐步调整和提高训练动作的难度,来促使学生向更高阶段的锻炼和方向前进,进而达到教学训练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老师在结合学生对艺术体操动作及内容掌握情况开展更高难度的动作训练与教学中,还需要就学生掌握的动作及内容,对其细节表现进行规范,注意纠正学生掌握动作中错误或者不规范的动作,通过整体示范或者是动作分解示范方式,指导学生开展正确与规范的动作训练,达到相应的教学锻炼目的。

最后,在艺术体操教学的动力定型阶段,主要以大量动作练习达到动作定型以及错误或不规范动作纠正示范教学为主,通过大量的动作训练帮助学生对已掌握和学习动作完成定型,并注意学生动作中的错误或者不规范细节,通过示范纠正或者是观摩引导等方式,来规范和准确学生的艺术体操训练动作,从而促进艺术体操教学与训练目的实现,使学生在运动训练中掌握艺术体操动作技巧同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身体素质提升发展。

二、高校艺术体操教学及存在问题分析

艺术体操作为一种具有较强艺术美感与专业性、技巧性训练项目,一般是在音乐背景衬托下,由于体操表演人员通过手持器械进行训练动作表演展示的一种运动项目,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相比,艺术体操是以自然性为基础,能够实现训练人员身体素质以及气质修养的同步提升。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艺术体操作为一项集专业化、技术化与艺术性特征的运动项目,高校体育教学开展中,对其重要性认识越来越全面,一部分高校体育教学中已经能够将艺术体操作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开展,以此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但是,仍然有一部分高校体育教学中缺乏对艺术体操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对其教学课程的设置与开展应用不够重视,导致高校艺术体操教学在教学课程设置中比例减少,不能够充分发挥艺术体操作为一项运动项目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对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相对不利。而开展艺术体操教学的高校,其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艺术体操教学缺乏因材施教教学

艺术体操本身是一项具有较高专业性与技巧性的运动项目,随着人们对于美的要求的提升,艺术体操动作训练中的技巧性与专业性更加复杂、突出,对于训练人员的要求更高。而高效艺术体操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素质不同,再加上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身体条件情况也各不相同,为达到相应的教学与训练目的,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特点,开展针对性与个性化教学训练,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动作技巧,通过训练实现学生身体素质与气质修养的综合提升,达到教学训练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与训练中,多数高校艺术体操教学由于受到师资等各种资源因素的限制,以统一的整体化教学为主,在因材施教式教学方面还相对缺乏,对高校艺术体操教学及发展十分不利。

(二)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技巧相对滞后

随着艺术体操动作复杂程度以及高难度动作的增加,专业艺术体操训练中,为帮助训练人员快速掌握艺术体操动作技巧,对其他领域的动作训练与技巧在艺术体操训练中都有应用实现,像瑜伽训练中针对人身体柔韧性的训练技巧、舞蹈锻炼具有感染力的动作运用等。但是,纵观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仍然以传统教学的技巧训练为主,缺乏突破性与创新性进展,对其教学提升与发展存在不利影响。

(三)高校艺术体操的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学改革与提升的关键。当前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多数高校针对艺术体操教学的评价,仍然以最终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模式,针对学生动作完成以及训练过程中的努力程度等的评价相对缺乏,此外,还缺少从审美角度的艺术体操教学训练评价,导致其评价模式不够完善,相对单一,对高校艺术体操教学发展相对不利。

三、高校艺术体操有效教学的方法分析

根据上述对高校艺术体操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其有效教学开展的主要方法包括分部教学以及情景教学、节奏教学三种主要方法。

其中,分部教学作为高校艺术体操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学与训练应用中,主要是通过对人体部位的分解,在艺术体操动作教学与训练中,结合不同部位对其动作训练与教学的计划进行制定,然后按照计划展开教学与训练,加强对重点部位及分区动作的教学锻炼,从而促进整体教学与锻炼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分部教学的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多以肩、腹背部以及臀部作为动作训练的重点,在针对人体每个部位的动作进行教学训练与指导中,会结合重点部位的教学动作与训练计划,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与锻炼,在促进重点部位艺术体操动作以及技巧锻炼提升的情况下,通过其他部位的综合教学与锻炼,促进教学的提升。一般情况下,人身体中的各个部位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在分部教学中,就是根据这种身体部位联系进行部位划分,从而开展教学训练,在确保训练中肢体动作准确性同时,提升其艺术美感效果,达到整体协调效果。总之,这种突出重点又注意把握整体的艺术体操教学方法,能够促进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和价值意义。

其次,情景教学法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艺术体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主要借助艺术体操动作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内涵,通过音乐渲染等方式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对艺术体操动作内涵把握与理解基础上,更好的开展动作的训练,掌握动作训练中的技巧,在提高艺术体操教学中动作训练技巧性掌握同时,提高其动作的艺术美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情景教学也是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由景激情、由情入境的教学方法,在帮助学生掌握艺术体操动作、提高艺术体操教学训练教学上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和效果。

最后,节奏教学法也是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它主要是结合艺术体操动作表演本身就是在不同的音乐节奏下完成的这一特点,根据音乐节奏与艺术体操动作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通过击掌或者是口令等方式形成与艺术体操动作表演中音乐一致的节奏模式,帮助学生进行动作训练,使学生能够通过节奏变化掌握相应的动作内容与技巧,通过这种轻松的具有节奏感的环境模式,提高艺术体操教学训练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节奏教学方法下的艺术体操教学中,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以及器械,根据不同动作的特定节奏,把握好动作与节奏之间的衔接转换,促进教学的开展与提升。

四、高校艺术体操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优化高校艺术体操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

促进高校艺术体操教学的提升与发展,首先应注意从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上,促进学生在艺术体操教学与训练中身体素质与气质修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实现高校艺术体操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需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个性化特征,从实现学生身体素质锻炼提升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制定适合不同情况的高校艺术体操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从而促进教学的提升与发展,实现高校艺术体操教学的目的。此外,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在设计完善合理的教学内容基础上,还应注意通过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有效结合,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通过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高校艺术体操教学提升与发展。

(二)创新高校艺术体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训练积极性

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措施。因此,要想促进高校艺术体操教学的提升与发展,就需要在教学中引进并应用先进、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教学的关注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學中,通过有效的训练,实现学生身体素质与气质修养的综合提升,促进教学发展与提升。尤其是在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发展环境下,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能够更应注意对一些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的引进应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三)转变教学理念,促进高校艺术体操教学现代化发展

现代化教学发展中,高校艺术体操教学所面临的环境与形势特征也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高校教学开展中,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技术设备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开展,促进高校艺术体操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创新发展的同时,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的需求,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提升的同时,推动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与体育教学的整体发展与提升。

五、结语

高校艺术体操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有利于提升高校艺术体操教学创新理念,推进艺术体操课程教学在高校的实施与开展,进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彦旎.花样跳绳融入高校艺术体操绳操教学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2):189.

[2]谢琳.功能与方法: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形体训练[J].中外企业家,2016(33):204-205.

[3]张洋,李贵森.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学生平衡能力的研究[J].林区教学,2015(01):87-88.

[4]周小菁,王海燕.试论普通高校艺术体操课中的核心力量训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05):420-422+435.

[5]孟慧丽.花样跳绳融入高校艺术体操绳操教学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2(04):126-128.

(作者单位:长沙学院)

作者:谭实

音乐教学中艺术体操论文 篇2: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思考

摘 要:体育审美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进缓慢的原因包括高校体育教师观念落后、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不高、高校体育教师仍在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等。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审美教育的对策包括:将体育形体美与教学语言美相结合,将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灵塑造相结合,将教学环境的创设与获得美的感受相结合,将审美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相结合,将体育教学实践与体育美学研究相结合。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审美教育;渗透;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体育教学应以育人为宗旨,将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结合,这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体育教师既要担负起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增强体质的任务,还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塑造美的人格。应该说,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审美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因此,作为教学主导者的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竞技体育水平,而且还必须要具有较高的个人审美能力,这样才能适应高校体育教学的新要求。

一、高校体育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既是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审美教育的功能”这一问题,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有所涉及,他把美育与体育、智育、德育一起,列为教育的四大内容之一,强调德、智、体、美四育并重。他说:“游戏,美育也。”这说明体育与美育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把对美的意愿的追求有目的地融入到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实现身体美、技能美和人格美[1]。

1.以美兴体——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锻炼身体,培养终身体育的观念。如果体育活动缺乏乐趣,则难以吸引大学生参加,即使参加了也难以持久。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大多会在体能训练项目之中增加游戏的色彩,或通过各种竞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体育舞蹈、健美操、健美比赛之类的活动,更是直接以美的旗帜召唤着学生。所有这些都是借审美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大学生可以快速高效地掌握运动要领,提高竞技水平,而且这种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享受。同时,这种兴趣还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对体育的持久爱好,有助于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为此,应将体育审美教育寓于体育教学之中,使教师在课堂上不再采取单纯的理论讲解的方式,而是通过人体的形象美、音乐的旋律美、动作的节奏美影响、感染学生,使学生乐于受教,在审美中享受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许多活动项目如唱歌游戏、集体操、体育舞蹈等都是在有节奏的乐曲配合下进行的,这其中充满了韵律美。有些活动如体操、武术、游泳、球类活动等,虽无明显的韵律,但均具有内在的、强烈的节奏感,这些往往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些都是人体美的展示,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2.以美助健——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与完善

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的体质。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美的形式来激起学生对运动的渴望,让学生在运动中得到审美愉悦,进而减轻锻炼的疲劳感和枯燥感。现代生理学和精神医学的研究表明,人通过审美活动所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会使人的血液中分泌出一种有益于健康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能调节人体的节律,引起中枢神经的兴奋。心理学的试验也同样证明,人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其视觉、味觉、嗅觉和听觉会更加灵敏,整个身体组织都会进人一种更积极的状态。总之,体育审美可以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运动的过程中,不仅应强调动作的规范化,而且还要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应追求动作的舒展、连贯、协调与优美,使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感受美,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合乎标准和规范的运动形式表现为身体结构的对称、比例的均衡以及动作的灵活、优雅等,这种身体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和谐、一致是身体运动目的与身体运动规律相统一的结果,必将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与完善。

3.以美怡心——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蔡元培先生对美育的陶冶作用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明确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者也”。就是说,美育是通过美好的事物来打动人的,使之与美的事物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享受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某种意义上,应通过体育审美教育,促进人格的完善,重新恢复人性的完整性。在参加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吸收丰富的精神营养,感受到坚定刚毅、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不畏艰难、勇于吃苦、团结友爱、服从大局等品德之美,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撼,实现思想的升华。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不要把眼光停留在某一个固定点上,要用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倦地追求新的希望。可以说,通过体育课学生不但在身体上得到了锻炼,在精神上也得到了历练。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在体育实践中渗透审美教育。在古希腊雅典,音乐与体操占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偏重文艺。芬兰学校对体育教育的目的是这样描述的:体育为开展美学教学提供了可能性,使学生在身体运动时,获得自我展示的机会。日本体育美学家小林信次认为,实现体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感受性、丰富创造性、增强思维能力和活动能力,完善人的品性[2]。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符合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塑造学生的灵魂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体育审美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进缓慢的原因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有着独特的、无法替代的作用,但目前该项工作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体育审美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进缓慢。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高校体育教师观念落后

高校体育教师对美育与体育的关系认识尚不够深刻,认为体育不是什么重要的科目,不具有明显的育人功能,因而认为个人没有必要在教学改革和育人效果上投入过多的精力。这种思想观念致使一些教师不重视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严重影响了高校优秀体育教学成果的产出,也使得非体育专业类高校的体育教学水平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2.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体育教师的成长过程影响着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大部分体育教师在基础教育阶段将主要精力投入在技能、体能训练中,或忙于参加各类比赛,对于文化知识,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不够全面和深入,导致教师个人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较弱。有些体育教师虽然认识到了体育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受个人表达、知识匮乏等因素的影响,不能较好地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个别体育教师甚至以“潮”为美,颠覆了传统的审美标准,过分张扬所谓个性,妨碍了体育教学中美育功能的发挥。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在更高层次上展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体育教学所具有的美育功能。

3.高校体育教师仍在沿用传统教学模式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体育美育理论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如胡小明(1987年)、金大陆(1990年)、刘慕梧(1992年)、曾宪刚(2000年)等研究者先后出版了有关体育美学的著作。这些专著对体育审美教育的性质、功能、地位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快乐教学”“情境教学”方式的运用,正力图在体育教育中渗透体育审美教育。体育教学设施的不断改善也为实施体育审美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在取得了上述成绩的同时,有许多高校体育教师仍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平时的教学中仍按照教师个人的兴趣和能力来安排课堂内容,使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的权利,被教师牵引着走进已经设定好的情景之中,处于消极接受知识的状态,难以唤起学生美的情感体验。久而久之,使体育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美育功能。

三、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审美教育的对策

高校体育教师要把体育审美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为此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

1.将体育形体美与教学语言美相结合

语言美是心灵美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不能少的,因而体育教师应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教学中应遵循语言规范,不断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教师简明扼要、声情并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讲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相反,如果教师的讲解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平淡枯燥或不得要领,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运用得体,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因为积极的语言能使人精神振奋,表现出昂扬的情绪,有助于渲染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是密不可分的。示范是人的身体语言,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将准确、舒展、优美的体态语言直观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师利用健美的身姿、庄重大方的仪表以及准确优美、熟练协调的示范动作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获得清晰的动作表象时体验到一种美的享受,使他们产生掌握动作的强烈欲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将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灵塑造相结合

体育教师应具有敬业精神,这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要以热爱祖国、勇于进取、吃苦耐劳、严于律己的高尚品德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在精神上追求优胜、追求祖国荣誉的理想美,使学生形成勇敢顽强、坚毅果断、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不屈不挠、戒骄戒躁的意志美以及体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情感美,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3]。还可以通过观看比赛,提高学生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这里所说的比赛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校内部的比赛,如广播操比赛、健美操比赛、武术比赛等;二是指国内、国际的重大体育赛事,可组织体育爱好者及在体育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观看相关的电视、录像节目,欣赏优秀运动员的精湛表演,如花样滑冰、艺术体操等,优美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定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他们的情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3.将教学环境的创设与获得美的感受相结合

优美的教学环境会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他们对体育思想的贯彻及对教材、教法的运用等均属于教学环境建设的内容[4]。另外,整洁宽敞的场地、清晰的标线、器材的合理布置等,有利于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置身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快速掌握体育技术技巧,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而且还可以陶冶他们情操,让他们获得美的享受。此外,教学过程的组织应该多样化,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掌握运动技能,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享受由体育运动带来的美感,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在提高他们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将审美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相结合

高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高校体育教学要从增强学生体质的角度出发,将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美,使他们能够被美好的感受所激励,被美好的精神所感染,从而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5]。体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使学生能够选择一两项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长期坚持锻炼,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真正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体育教育宗旨。

5.将体育教学实践与体育美学研究相结合

体育美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对体育美学重要性的认识,从体育运动实践中存在的大量的、生动的美的现象出发,对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总结经验,找出规律,形成理论,用以指导自身的体育教学,将理论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技能训练来发展学生的体能,引导学生通过欣赏高水平的体育比赛,提高自身的体育审美素质,达到优化体育技术、战术的目的,从而丰富体育的艺术表现力。运用体育美学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让学生了解当代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直接把运动中的美展现在他们的面前,使他们能够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通过对体育美学的认识与理解,增强他们的体质,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使他们达到主动发现美、创造美的境界[6]。

总之,高校体育教师应对体育教学的美育功能给予充分重视,树立全面的体育教育观,不断提高自身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能力,把美育融入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并结合学生行为规范,对体育教学改革进行有效的探索,使体育审美教育成为增强学生体质、陶冶学生情操、磨炼学生意志、净化学生灵魂、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发挥体育教育的美育功能与文化功能,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祁平. 加强大学生体育美育教育的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 2006(5):72-73.

[2]吴庆华. 体育的美育功能[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1): 22-23.

[3]贾小平. 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的构建[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7(12):67-68.

[4]吴中南. 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议[J]. 教学与管理,2002 (27):61-62.

[5]胡用岗.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 南昌教育学院学 报,2010(4):183-184.

[6]张若谷. 试论体育美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 湖北经济 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221-222.

〔责任编辑:张 华〕

收稿日期:2012-12-25

作者简介:孟凡会(1976-),男,黑龙江绥化人,讲师,硕士,从事高校体育教学研究;张锐(1979-),男,哈尔滨人,讲师,硕士,从事高校体育教育与教学研究。

作者:孟凡会 张锐

音乐教学中艺术体操论文 篇3:

“带动唱”教学方法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

摘 要:在新课标与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当今初中音乐教学越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有效性。而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却普遍存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被动性学习的情况。故要想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应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故本文则主要阐述“带动唱”教学方法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带动唱”教学;初中;音乐;学习兴趣

“带动唱”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教学法,将其应用于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可有效转变学生学习地位,并营造良好、浓厚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激发学习热情。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借助“带动唱”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把握音乐节奏,提高音乐表演技巧与学科素养,为高效音乐课堂奠定良好基础。

一、在把控音乐节奏中融入“带动唱”教学模式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准确的把控歌曲节奏,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音乐表演技能。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将教学曲目中的节奏进行分析,并从中进行设计与编排,提升学生对歌曲的认知。而音乐节奏主要以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依据,教师在对歌曲曲目节奏进行设计时,需侧重学生对音乐节奏的理解与体会,继而深入音乐情感。例如,在学习《运动的旋律》这一内容时,为能让学生感悟到音乐对运动的重要性,教师便可将欣赏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欣赏不同运动项目的不同音乐风格,并随着音乐的节奏感动起来。故教师可让学生先观看几种不同运动项目的图片,如太极拳、艺术体操、健美操、花样滑冰等,并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学生便会在欣赏中感受到不同的音乐节奏,有的节奏感很强、且富有青春活力;有的则缓慢、且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有的则具有较强的舞蹈性,且节奏感较强。在节奏的带动过程中,学生便会跟着音乐动起来。故在这种“带动唱”的方式中便可让学生把握不同音乐曲目的节奏,并提高对音乐学科的认知。

二、以外在表现形式发挥“带动唱”教学效果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带动唱”教学模式的作用,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等特征,通过外在表现的形式带动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敢于表现、敢于实践,继而提高教学质量。而外在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手势、表情与表演的带动。故教师可根据教学曲目的内容及节奏等,通过手势的直接性传达,让学生把握曲目的节奏与情感。例如,在学习《感恩的心》这一曲目时,为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整首歌曲的节奏,教师在歌曲高潮部分则可将双手打开并高举,带动学生的演唱情绪。在借助表情带动时,为了有效转移学生注意力,教师便可在示范演唱时,将面部表情稍稍夸大。如在学习《在灿烂的阳光下》这首曲目时,教师便可以微笑、喜悦的神情与表情来表达;在学习如《悲壮的散场》等曲目时,教师便可以悲伤的表情带动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借助表演形式带动学生时,教师则需将曲目与樂器等有效结合,让学生把握不同音乐作品的不同音乐风格。如在学习如《向奥林匹克出发》等曲目时,教师便可适当的加入表演姿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主编排演唱的方式,自行编创演唱表演的姿势或手语等,继而构建良好的表演情境。在编排结束后,教师便可让小组分别上台表演,这样不仅能有效调动学习学习积极性,还可显著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带动唱”教学质量

将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运用于初中音乐“带动唱”教学中,可使不同音乐曲目得到更好的展现,继而使学生更能直观的了解与感悟音乐曲目蕴含的情感价值。例如,在学习《渔舟唱晚》这首曲目时,教师便可借助多媒体,以播放图片、音频、视频的方式,带动学生学习该曲目的节奏。为此,教师可先让学生听一段音乐(《天气预报》音乐),并让学生说出这是哪个节目的背景音乐。待学生回答是《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后,教师便可单独将整首《渔舟唱晚》播放,并让学生再次欣赏,提出:“你们能听出这首曲目是由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吗?”等等,随后出示我国传统乐曲“古筝”的图片。同时,教师还可将事先下载好的不同版本的《渔舟唱晚》播放给学生听。如管弦乐合奏或小提琴独奏的版本,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提高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在多媒体的借助下,带动学生从我国传统曲目的特征进行赏析。因《渔舟唱晚》这首曲目主要表现为一种空旷悠远、平稳清淡的意境,故教师便可在播放曲目的同时,展示这样的一幅画面: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满了整个湖面,泛起一片金光。远处却依稀可见朦胧的远山,渔夫怀着丰收的喜悦……最后,教师便可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诗句“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引出,在音乐的感染下,带动学生欣赏整首曲目的意境,体会与感悟整首曲目的风格与节奏。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运用“带动唱”教学方法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继而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掌握不同音乐曲目的不同节奏与风格。故教师应不断探究“带动唱”教学方式的教学手段,通过节奏带动、外在形式带动、多媒体带动等方式,达到高效音乐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雪飞.“带动唱”教学方法在初中音乐课堂上的应用研究[J].赢未来,2017(12):0147-0147.

[2]朱尤军.试论“带动唱”教学方法在初中音乐课堂上的应用[J].都市家教月刊,2017(10):72-72.

[3]刘洁.“带动唱”教学方法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J].教书育人,2017(22):66-66.

[4]刘丰青.“带动唱”教学方法在初中音乐课堂上的应用[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6(23):210-210.

作者:张琪

上一篇:环境设计与造型设计论文下一篇:钢琴艺术与钢琴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