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

2024-05-02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精选八篇)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 篇1

就业形势严峻与城乡差距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因为城乡存在差距, 农村学子很难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各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 因而在就业市场处于弱势。反过来, 如果农村学生在就业上步履维艰, 教育投资与回报不相匹配, 也就失去了改变家庭和农村现状的能力, 这势必将进一步加大城乡差距。

事实上, 不仅就业, 在整个教育阶段, 农村学生相比城市学生都明显处于劣势。调研数据显示, 我国重点大学里农村学生比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下滑, 北京大学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降至一成多, 有人因此发出“寒门难出贵子”的感叹。即便冲破了这层障碍, 农村学生还将遭遇“拼爹”现象, 他们大多没关系、没门路, 除了一纸学历没有其他东西可拼, 失业率高达30.5%并不奇怪。

“拼爹式”就业对农村学生不公平, 对权贵子弟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调查显示, “拼爹”有助于进入体制内, 他们因此走上早已被安排好的人生之路, 安于稳定, 不思进取, 这对个人来说是一种浪费, 对社会和国家来说也是一种损失。年轻人有憧憬、有奋斗精神国家才有希望, 当“死也要死在体制内”成为一种倾向时, 我们应该对此有足够的担忧。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在哪里 篇2

有些学生和家长抱怨近几年毕业生就业难与艺术类专业的扩招有关,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是否真的是扩招惹的“祸”呢?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艺术院校的师生,就当前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一番了解和调查。

扩招让就业压力加大

不少学生和教师认为近几年的就业难与高校的扩招有关,因为高校扩招始于1999年,而大学生就业难也恰好始于2002年。对此,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范迪安认为,尽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于以往更加严峻了,但艺术院校扩大招生本身也是社会需求增长的反应。范迪安说,10年前的中央美院7个系每年只有百余位毕业生,现在,学科专业扩大了,每年有500多名本科和硕士、博士毕业生,而且今后还会继续增加。

近10年来,全国的许多综合性大学都纷纷设立了艺术学院,或增设了艺术学科。如清华大学设立了艺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了徐悲鸿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艺术与传媒学院等,艺术类毕业

生人数正在成倍增长。中央戏剧学院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今后中戏还将搬迁至北京郊区,届时还会扩建校舍,进而扩大招生。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说,学院现正在筹建新校舍,新校舍建成后,也会扩大一定的招生名额。

专家们表示,近年来,我国的大城市出现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但并不表明我国艺术类毕业生已经绝对过剩了。在美国和日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35%和23%,在我国仅仅5%,而在这5%的人群中,能有机会接受艺术教育的人群比例就更加少了。因此,艺术类毕业生就总体毕业生人数来说还只是少数。但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难度。

大城市容量有限

通过调查,记者发现,就业难并不能真实地概括出当前的就业现状。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真正的“难”,是难在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优越的大城市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在中小城市、西部地区还有着大量的职位空缺,所以所谓大学生就业难的提法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

许多艺术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往往都不愿意离开其所在的大城市,都觉得只有留在大城市才是最好的选择。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认为,以北京为例,首都的艺术类毕业生基本上都想留京,其实,北京也是有一定“容量”的。北京的文化团体虽然多,但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来自祖国各地的艺术人才的就业需求。而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还非常需要各类艺术人才,尤其是我国的边远地区、西北部地区十分缺乏艺术类的师资。金铁霖说,如果把这些地方都考虑进去,我们的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仅能达到100%,甚至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其实在小城市里,大学生更能发挥作用,也更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首都师范大学的王老师说,在学院老师的鼓励下,去年毕业的学生中,有一批学生选择了到甘肃、青海等西部边远地区就业。从他们工作情况的反馈来看,这些学生在这些所谓的小地方,都有了大发挥。当地的相关部门也非常器重这些大学生,不到一年,有的已经成为了所在单位的骨干人员。王次炤说,以前的毕业生都想留在首都,近年来,在学院领导的引导下,学生有了更为开放、多元的就业观念,一些毕业生开始走向中西部等较为边远的地区去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而事实证明这些从大城市走出去的毕业生往往都能受到“重用”,个人艺术专长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转变观念才有出路

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学生不能较好或及时地获取就业信息,盲目地投递个人简历;有的是因为毕业生眼高手低,不能给自己设定一个客观、恰当的就业目标。

首都师范大学一位正在一家杂志社实习的学生告诉记者,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帮助下,他根据所学专业给自己确定了几个就业方向,要么当老师,要么从事美编工作,或者从事与艺术设计相关的工作。如今,在有的放矢的情况下,他所投递的简历有了回音。

为了能给毕业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如今许多艺术院校都开辟了就业信息网,及时地把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发放在网页上。中央音乐学院甚至把招聘会办成了音乐会,精彩的音乐会既展示了学生的才艺,也客观地展示了学院的教学水平。这种音乐会代替了招聘会的形式吸引了毕业生的积极参与,参与招聘活动的用人单位也对这种招聘形式颇感兴趣。

另外,也有一些艺术类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去年毕业的几位学生一起合开了一家琴行,一边卖乐器,一边教学生,既取得了经济效益,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中央美院的一位毕业生说,他的5个师哥、师姐毕业后合办了一个工作室,如今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北京服装学院的几个毕业生说,他们也打算毕业后开个服装坊。这些自主经营的小老板们都认为,虽然自主经营

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因为是为自己打工,所以大家也就会格外地卖力,工作起来自然也就干劲十足。

针对这些就业新群体,专家们认为,毕业生不论是走上工作岗位还是自主创业,只要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就能既实现自我价值,又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 篇3

从智联招聘应届生招聘数据库的数据显示来看,高校毕业生仍然扎堆财务、人力、贸易、高级管理等看上去“轻松”且“高大上”的职位,而忽视需求不断增加的服务类、销售类岗位。原因在于,一是对服务类、销售类岗位的误解,认为此类职位门槛低、工作压力大、职责不规范。二是对职位的发展前景缺乏了解。职能性岗位往往上升通道窄,有一定职位“天花板”。其实看似低端的业务类、销售类岗位能够提供较高的绩效提成,增加收入,职位发展通道也相对宽广。

朝阳产业竞争力暴增,传统行业受冷落

从智联招聘数据来看,毕业生简历扎堆在IT、环保、能源、信息产业等朝阳产业,传统医药、制造、加工行业遇冷。从百度指数2013年12月毕业生搜索最热门公司来看,TOP20大多集中在互联网、金融两大行业。腾讯、华为、百度等成为校园招聘最受关注的公司。而招聘上升最快的企业当中,汽车、科技、制造成为校园招聘潜力行业。

信息缺乏信心缺失,毕业生或选择逃避就业

智联招聘调查普遍发现,校园招聘活动中常见的宣讲会、介绍会、就业指导等很难让毕业生深入了解企业制度、文化、职位定位和自我职场规划。毕业生对职场信息的缺乏,导致自我职业道路迷茫。加上来自社会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毕业生在受到求职打击、四处碰壁的情况下,很容易陷入迷茫、焦灼的状态,掉落悲观的情绪中失去方向。

价值观、需求偏离,企业与毕业生产生代沟

随着企业人力发展不断趋向成熟,在人才成本管理上更精细,招聘“性价比”高的毕业生并培养成为企业后备力量已成为趋势。然而对于“90后”自由、独立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了解欠缺,未能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仍然沿用对于“70后”、“80后”传统的集体管理模式,忽视个性化管理。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 篇4

从计划经济的“统包统配”到市场经济的“双向选择”, 显然后者更符合市场规律, 更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而且, 从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 高学历的普及显然也是发展的必然, 大学扩招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个正确的举措看起来好像始终难逃大学生就业难的巨大阴影。

造成这种尴尬的原因一是从官方到媒体, 都似乎对“就业难”这个问题太过紧张了。市场背景下, 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一部分大学生在几年之内不能确定一个稳定的工作方向是正常的。但媒体的大肆渲染, 会对政策的制定和大众的心态产生影响, 导致政府制定各种政策来安排就业。但事实上社会是有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的, 在到处要求“工作经验”的职场中, 初出校门的大学生们肯定要经过一个自我检验的过程, 太多的政策干预往往会适得其反。心态是吓出来的。

另外也是基于传统观念:对扩招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可, 导致很多家长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花在了子女的教育上。“投资教育”这一新型家庭教育观, 深刻地影响着当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择业取向, 很多毕业生, 在传统择业观和现代就业形势面前无所适从, 他们认为只有在城市里有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体面职业, 才叫作就业。事实上, 在一切都被卷入现代化浪潮的如今, 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的文化素养。

很显然, 人们观念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 而且这个过程要比政策的制定到执行还要稍微漫长一些。

前两天苏州吴江的一个富家子弟, 一刀砍断自己的四根手指。他用这种极端的方式, 来抗议家长让他“继承家业”。这个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东西:一方面是教育的失败;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子女意志的强加。

两代人之间观念的转变, 衬托出年轻人在就业、未来等问题上表现得更加自我和多元。而年轻人最令人羡慕的地方就在于朝气蓬勃和观念永新。“就业—择业—创业”已经成了青年普遍遵循的职业模式, “80后财富新贵”、“最帅气的交警”即使不具有完全的代表性, 但见微知著, 可以预见, 他们在对待就业的心态和行动, 将会越来越轻松和合理。

创新难在哪里 篇5

难在思想认识

创新(Innovation) 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更新,就是对原有的东西就行替换;其二是创造新的东西;其三是改变,即对原有的东西进行发展和改造。

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是经济学名词,正确的理解是借助技术和其他手段而实现的经济行为,其成败绩效的评判指标必须是经济指标。

创新概念源于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他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是在新的体系里引入“新的组合”,是“生产函数的变动”。“这种组合或变动包括: (1) 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者一种产品的新的特性; (2)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3)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 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 (5) 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

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创新是企业家首次向经济领域引入的新事物,这种事物以前没有从商业的意义上被引入经济之中。丰田生产方式就是一种采用新的生产方式的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是“生产函数的变动,更主要是经济效益的产生。”

比如福特汽车的油标尺,90多年前,老福特经过市场调查,认为造价200多美元的汽车最适合当时市场需求,于是按照这个标准分解成本。那个时候的油标尺是一根有刻度的细木棍,现在尽管油压传感器普遍使用,但一般轿车上还是传统的油标尺,不过由木棍改成细金属条而已。按照熊彼特的说法,木棍改成金属条,采用了它的新特性——省钱!

熊彼特对创新定义的重要性,是将技术产品和组织机构变革与市场结合起来研究,这是创新的最大特点。

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在把“创新”的概念发展为“技术创新”以后,另一位学者伊诺思明确地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林恩则从商业化角度概括技术创新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任何技术创新都应该从研究开发开始,研究开发就是研究满足市场需求所需要的技术,没有研究开发就谈不上技术创新,即使通过技术引进,技术上新意不大,通过消化吸收变成自己能实现的商品,也需要做开发工作,也是一种创新。检验技术创新成败的根本标准是市场实现程度而不是技术先进程度。所以创新是从市场需求开始,到满足市场需求为一个循环。

迈尔斯和马奎斯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有人认为既然是技术创新就要追求技术的卓越与先进;技术越先进,技术创新的力度才越大,一些主管部门也往往以产品的技术性能来衡量技术创新的成效,评判其优劣。集装箱的事例说明,仅仅把运输容器标准化,就能够引起整个世界物流业格局的变革,运输工具也随之发生变化,新近兴起的托盘运输的方式,也源于集装箱的思路。这个变革并没有多少科技含量,但是创造了惊人的效益。

学者弗里曼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认为,技术创新在经济学上的意义是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

创新有外部性概念, 就是指非创新者从创新中获得收益而不需支付相应的报酬。技术创新的外部性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的扩散造成的,由于创新拓展了市场, 剩余市场需求容量的存在, 使非创新者节省了市场开发成本, 减少了风险, 缩短了开发的周期。中国自主汽车企业常常采用“逆向开发”也是用的这个思路,被一些技术原创国企业指为抄袭和模仿。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 S F) 关于技术创新的定义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明确地将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知识的改进作为最终层次上的两类创新而划入技术创新定义范围中。这个定义为集成创新开辟新的通道——集成创新是把已经有的技术重新组合,在汽车业最典型的例子是S U V和M P V,前者是把越野车和轿车技术相结合,后者是把厢式车技术和轿车技术相结合,这些技术并不是新出现的,是已有的技术,但是通过重新组合也可以产生新的产品,本质上是开辟了新的市场。

弗里曼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技术的、工艺的和商业化的全过程,其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他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

这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发展了熊彼特的学说,明确区别了创新同科技发明的不同,发明创造是科技创造行为,而技术创新则主要是经济行为,新的技术实现了商业运作,商品化(产业化)才能称之为创新。因此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行为,是借助技术和其他手段而实现了经济效益,创新的成败和绩效的最终评判指标不应该是技术指标,而应该是经济指标。

所以发明家爱迪生说:“我不打算发明任何卖不出去的东西,因为不能卖出去的东西都没有达到成功的顶点。能销售出去就证明了它的实用性,而实用性就是成功。”

难在现有体制下创新动力不足

在中国实现创新的主体基本都是企业,在汽车行业,大体上由国有独资、国有合资、民营独资、民营合资汽车企业组成,其中国有独资与合资企业具有政策、技术、资金等优势,但是没有配套的软环境支撑创新思维的拓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国有企业的领导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和市场经济国家界定的企业家相比,仅仅是个领导者,或者说是个“管家”。他的顶头上司不是市场而是国资委。

国家赋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任务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企业国有资产流失;指导和促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管理现代化;尊重、维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自主权,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指导和协调解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这些任务中,对于企业负责人而言,国有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是最重要的。而创新所需要的允许失败的环境和机制很难形成,这样就扼杀了创新的积极性。民营汽车企业无论在政策、技术、资金方面都无法与国有大型汽车企业相比,虽然不必受国资委监管,但市场竞争的残酷也使得民营汽车企业明知不创新会死,但是创新可能会快死。因为评判创新的标准是经济指标,是市场认可。一项新技术或管理体制的变革能够使年产过百万的汽车企业摊薄成本而获利,却会让本小利微的车企陷于灭顶之灾。这就是目前汽车企业乐于仿冒抄袭,大搞逆向开发的根本原因。

创新的环境除了政策、体制约束要打破,软环境也非常重要,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风险投资商以及深谙知识产权的律师组合成相互密切合作并积极互动的网络平台。创新企业和企业家需要更多的风险投资来实施,需要风险承受力更强的I P O投资者。中国政府需要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国有企业进行更多的技术革新,并且允许科学家分享基于国家资金支持的研究成果而创立的新创企业的利润。一旦这些条件成熟,创新就会纷至沓来。

因此国家组织有关机构对汽车还有产业作集成创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势在必行。

难在资金投入支持创新

由于对创新的理解不同,中国的汽车企业除了在研发具体产品上增加投入以外,常常选择价格竞争手段,通过压低价格占领市场。而这种低价格不是通过管理创新来实现,如精益化生产、模块化、平台化、价值工程、全球采购等,而是压低工人收入,挤压供应商甚至降低技术标准。

目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建设创新型经济比生产型经济要困难得多。特别是中国高科技产业正逐渐被外国公司主导,政府虽然加大研发费用的支出,并向一些自主汽车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方面的补贴。但是创新并不是简单地花钱就能买到,国外企业进行创新的资金大多来自风险投资,而非公共资金。政府一般只在基础研发突破方面提供资金上的帮助,而这些基础研发通常是在进行产品创新的15-25年前进行。

中国有句名言——不能谋万世者不能谋一时,不能谋全局者不足一域。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模式基本采用新技术或新产品,而且互不通气、各自为战。考量国际科技创新的经验,应该组织大型企业,或者新兴科技企业,集中在一个技术密集的企业群中,便于相互沟通并共享知识技术,把一系列互补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甚至由于同时开展很多项目,减少研发耗费的时间。这种集约化的创新不是用钱直接购买,但这个企业群里的技术公司、新创企业、风险投资者以及科研机构都通过巨大的资金流联系在一起。

这个资金流的产生和实现必须有政府的倡导、引导和指导。因为政府用公共资金投入,最大的风险是没有风险。当年通用的凯特林在发明汽车起动机的时候,用自己的房产、债券和通用汽车公司购买起动机的合同,向银行抵押贷款作研发经费。开发成功以后通用在凯迪拉克轿车上安装新产品,从此起动机成为豪华轿车的标准配置,而凯特林当年就获得12000台的订单,赚个满坑满谷。这是一个典型的科技创新案例,不仅有经济效益的元素,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资本多元化的元素,这就比安迪生的故事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医保基金监管难在哪里 篇6

一是实施现场检查难。医保中心为杜绝冒名顶替、挂床住院、开大处方、虚开发票等违规行为, 每周定期或不定期对定点医院进行现场检查, 尽管对查处骗保行为有效, 但检查起来非常难。

二是对骗保者的处罚缺乏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对骗取医保基金者施行制裁的法律法规几乎是空白。医保中心查处骗保定点医疗机构后, 只是依据医保中心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的“医疗服务协议”中的条款, 拒付相关医疗费用、扣发每月的保证金, 最严厉的也不过是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

三是取消骗保医疗机构“定点”难。《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 对违反规定的定点医疗机构, 可视不同情况, 责令其限期改正, 或通报卫生行政部门给予批评, 或取消定点资格。这一规定在一些县市医保统筹地区执行中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县级城市, 综合性医院就一两家, 参保人员住院大多集中在此, 医院如发生了骗保行为, 劳动保障部门就很难取消其定点资格。

麦秸秆禁烧难在哪里 篇7

但在麦收时段, 省和中央电视台报道了国家环保卫星遥感监测的省内与安徽、湖北等省农村焚烧麦秸秆的画面, 导致不少地方“烟锁城市”不仅污染环境, 造成黄烟蔽日的雾霾天, 而且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近几年来各地政府每年此季节都会投入大量财物力用于秸秆禁烧工作, 但是收效还不太明显。秸秆禁烧要让农民真正从被动执行到主动不烧, 笔者经调研后研究发现现阶段秸秆禁烧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难点:

1 农民思想认识未到位, 秸秆收集的主动性不够

受传统粗放式耕作方式和落后观念意识的影响, 我国农作物秸秆历来都被废弃或焚烧还田。广大农民及基层组织还没有认识到秸秆本身蕴含的经济价值, 农民出售秸秆的意识不强, 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因秸秆收购价格往往达不到农民的期望价格, 加上农作物秸秆收购集中在农忙季节, 农忙忙于抢收、抢种, 多把秸秆作为垃圾随意丢弃在田间或焚烧。在调查中发现, 多数农民对秸秆能源化开发利用的认识严重缺乏, 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秸秆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的局面。

2 秸秆在农村用处不大, 不烧反增加支出还麻烦

随着社会的进步, 农村户户用上了煤气包, 不再用作烧柴的秸秆变成了农民的负担。运回家要人力物力, 而在田块里粉碎做肥料, 到插秧时期, 秸秆不能完全安全腐化, 将会影响秧苗成长。以前秸秆除了用来烧饭做菜, 给猪牛养铺圈, 还可以喂牲口, 现在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了, 也就没几户用秸秆铺猪圈喂牲口了。现在杜绝秸秆焚烧的最大出路是“机还田”。那么秸秆机械化还田还存在什么障碍呢?从农户来说, 成本增高, 比较效益低, 是秸秆机还田的最大阻力。每年夏收夏种季节仅有10d左右过渡, 如果秸秆切碎还田, 夏秋两季每亩要增加成本40~50元, 每10元/667m2的秸秆还田补贴, 远远不够机还田成本。因此, 不少农民还是选择“一烧了之”, 这些是农村人秸秆“点火”的原因。

3 零散农田禁烧难度大, 秸秆重要出路在于“转化”, 而转化成本较高农民不划算

今年麦收期间, 南京市农委、市环保局等组成的禁烧秸秆督查组前往郊县督查时, 发现不是那些种粮大户的成片农田, 而在于分散的小块农田。零散农田的秸秆, 焚烧难防, 回收成本高是个问题。南京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 在宁规模化种植的种田大户, 基本上都能做到秸秆还田及回收。就是这些散落的小块农田, 分属不同的种植户, 焚烧秸秆工作管理难, 虽然每家面积不大, 但在同一时间段集中焚烧起来, 南京的环境就吃不消了。一位区县农委工作人员说对于种植规模较小的农户来说, 他们不愿意参与秸秆回收, 认为还不如一把火烧了来的方便。他算了一笔帐, 国家给农户秸秆回收的补贴是8元/667m2, 加上区县、街镇的补贴, 也不过十几元, 但是如请专门的可以粉碎打包秸秆的机械来操作, 成本约30元/667m2。在溧水县晶桥镇邵村一位农民也说“农忙季节就半个月时间左右, 收完了油菜小麦, 接着就要插秧, 如果秸秆堆在田里, 我们下面的秧插不下去”。如果堆放秸秆等着相关部门来回收, 不但自己要交运费还会耽误夏种。

秸秆的重要出路在于“转化”, 而转化成本较高农民不上算。而眼下一家一户农民如何将秸秆转化, 转化成什么, 这些不仅在技术上存问题, 在经济上也是个问题——秸秆转化是否合算?农户转化中能否增收?秸秆收集出售, 一是要增加劳动力, 二是增加运输成本, 按当前的秸秆收购价位, 农民算了帐以后“觉得不划算”。

4 农作物秸秆加工企业运作成本高, 成为秸秆转化利用的致命伤

秸秆收储运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由于收储运实体建设一次性投入较大;秸秆的物理性使得运输成本很高、储存场地要求面积较大, 消防安全设施投入大;激励措施的激励力度不够;运输车辆罚款严重;农村道路等基本设施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各县收储加工实体分布不均, 布局不合理, 不能及时全部消化农户秸秆。目前各个县的草场分布不均、分散, 大多数出于经济成本的考虑, 只能集中分布在靠近国道、省道等交通便利的主干道两侧, 边远镇区、村组草场稀少, 部分乡镇难以覆盖。

据业内人士介绍说:近几年物流成本不断提高, 但秸秆体积大, 质量轻, 一辆中型货车一次只能载800kg, 每天只能收回3t秸秆。以去年泰州行情为例, 除一辆卡车之外, 要请8个工人捆扎搬运, 每人每天80元工资;汽油费加汽车折旧费每天600元, 回收3t秸秆成本是1240元, 而最终生产出来的生物质燃料的卖价却不足千元, 由于没有产生经济效益影响了企业回收、生产的积极性。

5 优惠补贴政策落实不到位, 也挫伤种粮大户及合作社禁烧的主动性

据建湖县恒济镇种粮大户肖昭勤告诉记者“如果有利可图, 叫他烧也不会愿意的”。“我种了20hm2麦子, 现在麦子收上来了, 就一把火烧掉了所有秸秆——这样最省事, 最简单, 也最合算”为什么要焚烧麦秸秆?“因本地的收割机没有切草装置, 不烧掉, 怎么翻种呢”?他说, 去年有村干部上门做工作, 劝他不要焚烧秸秆, 每667m2有10来元补贴的。因此, 他没有烧秸秆, 雇请了本地农民和车辆, 花了几千元, “可是最后一分钱也没拿到, 不知被那个环节截走了。今年干脆烧掉它, 好歹还能落点草木灰肥肥田”。抢收麦子后, 接着就要插秧, 农民为了抢季节, 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些堆在田里的秸秆, 焚烧就成了农村首要选择。

溧阳市渚镇梅山村种粮大户汤芳伢说, “让农民在秸秆还田中得利, 还需政策的配套和完善”。他除了种粮, 还是一家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去年他所在的农机合作社为周边1333.33hm2麦子秸秆还田, 今年更多, 达1666.67hm2。其实农民都知道, 秸秆还田后, 肥料可以少用, 土质也能改良。可是成本也确实不低。他算了笔帐:一亩麦子从收割、切草到秸秆还田, 一共需要110元, 其中收割费用是60元, 切草10元, 还田50元, 而秸秆还田每667m2补贴只有10来元, 农民觉得“明摆着是赔本的”, 因此不少农民还是选择了烧掉。所以还需政府加大每亩补贴费用, 让农民得到实惠, 积极行动起来自觉成为秸秆禁烧与利用的主人。

综上可以看出, 当前秸秆的综合利用涉及到国家政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机具、经济发展现状、农民思想认识等多方面因素, 要想较好解决秸秆焚烧, 需要合理充分调动涉及各主体的积极性, 以政府政策为基础, 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杠杆, 以市场为导向, 引导多方面经济参与, 这样才会有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否则, 依笔者看, 像当前的政府一头热, 农民不在意, 市场没兴趣, 焚烧屡禁不止的局面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禁烧将成为不可完成的任务。

摘要:本文归纳总结了现阶段秸秆禁烧所存在着几大方面的难点, 并针对这几方面的难点。

温岭鞋企招工难难在哪里 篇8

“上几年担心没有订单养不活人, 现在有了订单却人没生产。办鞋厂真是越来越难了!”牧屿一家中型鞋企的蔡老板这阶段日子忧心如焚。蔡老板的企业今年计划用工800名, 目前却只招到了450名, 用工缺口在56%左右。为了保证手中的订单如期完工, 蔡老板使出了浑身招数, 并派出几支小分队赴四川、湖南等地招兵买马, 但收效不大。

在温岭6000多家鞋企中 (目前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为4832家, 但加上无照经营的大约有6000多家) , 象蔡先生这样拿着厚厚的订单却找不到工人的企业占到80%以上。按照2009年温岭鞋业总用工量19万人推算, 今年, 温岭鞋企用工缺口大约为6万人, 其中普工和针车工缺口最大, 约占总量的80%以上。

民工荒再袭温岭, 企业四处“抢人”, 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工人工资大幅上升。今年, 鞋业普工最低保底为1300~1600元/月, 技工则为1500~1800元/月, 同比去年上升了10%~15%。

招工难难在大环境决定小气候

民工荒目前席卷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分析其原因, 主要有:一是经济形势持续回暖, 导致企业用工需求迅速上升, 劳动力的供给步伐还没有跟上需求的变化;二是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二、三产业的发展, 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三是一些地方的农民工工资待遇偏低, 农民工也不愿意到这些企业工作, 特别是一些新生代的农民工, 要求更多、更高;四是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还比较滞后, 比如信息服务等等。用工企业与农民工的信息交流不畅通, 使得农民工找不到工作, 企业也找不到工人;五是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吸引农民工在家务农创业, 或者发展其他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 由于中国人口生育率的降低, 人口老年化加剧, 壮年劳动力逐渐减少, 民工荒将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大环境决定小气候。温岭鞋业招工难, 除了以上原因外, 还因为近些日子天气阴冷, 工人外出时间推迟, 再加小工厂因为开工在即, 故意提高工价, 抢夺工人。如牧屿的一些小厂, 开了普工保底价1800元/月的“天价”。不过, 这根本就脱离了鞋业所能承受的水平。

招工难考量着企业用工环境

在大部分鞋厂为招工发愁时, 却有一部分企业早早开足马力热热闹闹地开工了。民工荒, 是资本与劳动力进行博弈的信号, 更是企业与企业角逐的实力体现。正如一家招工情况较好的企业老板所说:“衡量一家企业去年做得好不好, 看他开春的招工情况就大致知道了。”招工难, 考量着企业的用工环境和市场竞争力。只有给得起待遇, 用心留人的企业才能招得起工人。

温岭城北街道的新足鞋业是一家中生代鞋企, 自从前年迁入新厂后, 企业发展较快, 2009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今年计划招工600人, 正月十二就有近500人, 其中老员工返还率占80%。对于100多人用工缺口, 该企业年轻的总经理显得一脸轻松, “如果不是为了挑选更好的工人, 正月初十我的企业就满员了。”

谈起鞋业的招工难问题, 这位年轻的总经理认为:从人力管理的成本而言, 留住老员工比招聘新人的成本要低得多。现在招工较好的企业大多是老员工返还率较高的企业。但如何留住老员工, 是需要企业用心用情的。第一、工资待遇要好。去年“新足”的员工平均工资为2000元左右, 居于同行的平均水平之上。第二、生产生活环境要好。搬入新厂房后, 厂内设有宿舍、食堂;员工宿舍设有空调、热水, 每个员工享受宾馆式待遇。第三、企业文化理念要好。要为员工营造一个能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自我的重要平台。今年就有几个福建的高层管理冲着他与众不同的招聘信息而来的。这家企业的招聘信息时这样写的:“这里有公平、公正的竞争舞台, 健全的激励机制和丰厚回报, 为优秀者而准备。同时, 我们用严格的考评制度来拒绝一切平庸。”

针对于招工中的老大难问题———针车工的紧缺。“新足”总经理也琢磨出了应对的一招。把针车整帮分解成针车流水线操作。一只鞋帮分割成如鞋舌、脚帮、中段、后段, 里布等十多个工种。降低新招工人的操作难度, 从而提高产量和质量。

招工难深层折射鞋业产业结构的欠缺

近几年来, 生产材料上涨, 人民币升值, 尤其是用工成本的大幅上升, 严重冲击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处于鞋业市场最低端的温岭鞋业来说, 没有自主品牌, 就靠加工费过日子, 利润越来越微薄, 日子是越来越难过。

招工难, 深层折射出温岭鞋业产业结构的欠缺。这种单单是倚重“比较优势”的劳动力成本, 以走量和价低来占领市场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将成为温岭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障碍。企业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细分专业市场来增加市场竞争力, 扩大利润空间, 进行生产、工艺及设备的升级, 减少对人的依赖性。

上一篇:新媒体与新闻传播下一篇:项目成本分析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