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新闻传播

2024-05-02

新媒体与新闻传播(精选十篇)

新媒体与新闻传播 篇1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优劣势分析,互补性探究

长期以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一直占据着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形成了较高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但随着近年来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网络技术与媒体深度融合,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涌现,其传播迅速、操作便捷、传播覆盖面广的特点对社会受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新媒体新闻传播的便捷性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机制,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但在新闻内容、传播效果方面也实现了对传统媒体的有益补充与拓展。

1 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优劣势分析

1.1 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优势

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主体是专业的传媒组织机构,其具有广泛的信息采集渠道、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和专业的机器设备,在多年的新闻传播实践中逐步形成既定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相较于个体或者非专业组织具有较高的受众认可度。特别是在深受争议的公共事件上,主流传统媒体的态度更具权威性,类似“马航失联”等跟踪报道、国际报道方面往往也只能由传统媒体才能实现,充分体现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资源优势地位。传统媒体借助自身专业优势对新闻事件的深度剖析和专业解读不断提升着自身的影响力,在信息生产传播上的严格把关,也使传统媒体在信息引导功能方面更为有效。

1.2 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劣势

单向性是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最主要特点,这样的信息传播方式无法形成信息反馈机制。在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中,传受双方缺乏信息沟通,社会公众只能被动接受传播主体生产加工的新闻信息,对这些信息的意见和看法无法反馈给传播主体。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信息更新速度慢、不及时的问题,例如报刊,从新闻采集、编辑到印刷出版要经过一套严格的流程,信息更新速度方面严重受阻,特别对于一些时效性要求较高的突发性事件的新闻,信息报道必然滞后,电视、广播的信息传播速度相较而言要快一些,但是也会受到播出时间、播放载体的限制,无法及时向公众送达信息。

2 新媒体新闻传播优劣势分析

2.1 新媒体新闻传播优势

新媒体大众化的信息发布平台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变得更为主动和平凡。平民化、自主化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主体,借助网络开放性平台,社会公众可以自主的编辑发布新闻信息,据美国权威机构统计,新媒体环境下,50%的新闻内容是由社会公众所提供的。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源和话语权的垄断,社会受众可以借助网络与新闻传播主体进行双向互动交流,此外还进一步增进受众间的“横向互动”,社会大众可以通过对信息的转发、分享、评论加强交流。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的传播主体和受体可能成为同一群体,他们经常具有相似的价值取向和兴趣偏好,生产出的新闻信息也更能满足社会公众的喜好和需求。新媒体还具有及时高效的特点,4G网络技术、通讯设备的发展让社会公众随时随地采集发布新闻信息,特别是在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上,新媒体避免了人员设备调度带来的延时问题,牢牢把握最佳新闻报道时机。

2.2 新媒体新闻传播劣势

新媒体使得人人都成为新闻报道的信息源,但同时也造成信息平台上海量数据的存在,互联网具有隐蔽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也使得信息传播主体身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新闻信息生产发布的随意性导致了信息的碎片化问题。新媒体因传播主体的个体化导致传播信息的情绪化,缺乏权威性,社会公众易受片面化信息的影响,例如“抢盐风波”事件中,铺天盖地、真假难辨的信息引发了社会民众的恐慌,导致了超市抢购食盐事件。同时,社会公众缺乏必要的新闻专业知识和素养,在新闻传播内容把关上存在一定难度,虚假不实的新闻报道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危害了社会和谐。

3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互补性探究

3.1 传播主体互补

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主体是由编辑、记者等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组成的新闻媒介组织。新媒体的新闻传播主体更多的是社会普通民众,他们往往没有新闻专业知识背景,但其个体数量众多且分部广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主体上形成了互补,普通民众的加入壮大了新闻传播者的队伍,弥补了以往单一结构传播主体带来的信息源不足、视角局限的问题,更多隐匿的新闻信息被社会公众挖掘出来,他们以事件的亲历者或者旁观者的身份还原重塑新闻事件,新闻内容更具真实性,广泛的关注度进一步激发社会民众参与新闻传播的热情,使新闻传播主体更加多元,有利于新闻业的发展。

3.2 内容涵盖面互补

传统媒体传播的新闻内容是由新闻专业从业者采集、编辑、报道出的代表官方意见的信息,更侧重于从宏观角度把握新闻事件的背景、内涵。新媒体传播的新闻内容大多是由非专业人士制作的,更多的夹杂个人情感,代表着个人的意见和观点,从微观的角度阐述事件过程。二者在新闻内容上形成互补,使得新闻事件的展示视角更为全面,同时也进一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3.3 受众群体互补

新闻受众群体对新闻媒介载体的偏好经常会受到其年龄、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年龄较大的人对新兴电子产品的使用方法不熟悉,在了解新闻信息时更愿意通过阅读报纸、收听收看电视广播,而年轻人热衷于新鲜事物、赶潮流,不愿意阅读形式呆板的报纸、杂志,他们更愿意通过互动性较强的微博、微信等来获取新闻信息。媒介载体的多元化让新闻受众群体范围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新闻信息的传播,增强影响力。

3.4 传播效果互补

传统媒体在采编内容上的严格把关使得其在社会公众心中树立了权威,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但单向的传播方式导致互动性的缺乏和活跃度的降低,话语权的缺失引发公众的不满。新媒体刚好有效弥补了这一缺憾,超强的扩散性和互动性给社会公众提供了表达意愿的平台,民众可以更有效的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但个体片面化的信息阐述和意见表达还需要由官方权威意见加以佐证。

4 结束语

新媒体的产生给新闻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其进一步扩大了新闻传播主体的范围,改变了新闻的价值判断,拓宽了新闻报道内容的涵盖面,丰富了新闻信息的传播载体,强化了社会公众的话语权,推动了舆论监督效力的实现,与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形成优劣势互补,有力地促进了媒介对话时代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原琳.自媒体对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影响的研究[J].科技传播,2014(14):54-55.

[2]时宇石.论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9-122.

[3]王晨.竞合——自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之策[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1-22:006.

新媒体新闻传播的文化考量分析论文 篇2

一、新媒体新闻传播的形成与发展趋势分析

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是借助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对社会与技术等多种因素予以有机融合,进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媒介形态。新媒体的诞生有其特定基础,借助数字技术与传播工具其发展更加迅猛。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人们借助虚拟世界与现实的结合,不仅能够将情感予以发泄,而且还能够实现虚拟与真实的相互交织、跨区域的沟通。传统媒体信息传播形式因新媒体的出现而得到改变,信息传播格局、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社会发展等都因新媒体而发生变革。新媒体有效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与形态,进而得到了广泛应用。普通用户不仅能够借助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而且借助互联网获得了多元的信息传播环境,并实现了信息交流与共享。互联网让受众实现了呈现自我、分享自我的夙愿,媒体革命也因此而得到发展与创新。

二、新媒体新闻的传播与当前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分析

传统文化与当前文化借助互联网,实现了有机的补充与渗透。新闻传播借助新媒体,不仅对原有文化介质面貌进行了改变,而且已经成为真实性与参与性相互结合的网络文化。首先,新媒体网络文化实现了互动。新媒体文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文化景观。人们在对各种信息予以寻找、发现及整合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自己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够借助互联网进行歌曲与电影的制作等。在此基础上,互联网内容也因此更加丰富多彩。其次,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虚拟生活伴随着新媒体新闻传播,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借助互联网,人际关系在不断增大,各种信息也变得更加真实可靠。第三,新媒体已经融入人们生活。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新媒体。全球化的经济生活借助新媒体,发展迅猛。人们文化实践已经不再受到区域与时间的限制。在此背景下,新媒体新闻传播文化与本土文化获得了共赢。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借助新媒体不仅突破了时间与区域的限制,而且变得更加有效,文化认同感得到了强化。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传媒与文化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互渗、互补以及互证。新媒体文化借助新媒体得到了繁荣,两者之间得到了共赢。人们借助新媒体传播,不再受到区域与时间限制,现代人类生活因新媒体而发生变化。同时,媒介文化也因新媒体而发生了极大变化。参与性、真实性以及全球性的新网络文化,已经悄然融入人们生活。随着“参与式文化”的兴起,普通公民借助媒介技术,就能够对存档、评论以及再传播等媒介内容予以参与。普通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媒介生产者,以不同方式主动参与新媒体,逐渐由被动者变为主动者。媒介消费因此也不再是独立的过程,人们借助互联网不仅能够实现真正意义的对话,而且不再被动接受所需信息。同时,人们能够依据自己喜好与需求,对信息内容予以整合。人们借助新媒体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借助优酷、土豆等网站实现了视频分享,实现了个人媒体价值的最大化。

三、新媒体新闻传播具有的商业价值分析

在目前经济时代的环境下,不仅企业与商家的经营环境与商业模式在不断改进,而且消费者的行为与心理也在逐渐变化。同时,商机也在伴随着新市场与新模式的诞生而出现。各个商家如果依然实施封闭经营、商品品种依然传统单一,在具有开放性与多元化的今天,其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窄。

(一)市场变化

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电子商务市场已经逐渐走向成熟。新媒体已经成为企业与商家的.必需品。消费者随着新媒体的营销和传播,已经成为网络营销中的主体,在商品信息方面已经取得主动权,自己的需求也随着网络互动等方式而得到实现。在这个过程中,生产企业与商家已经不再受到区域、时间以及人们文化程度与身份的影响,如果其产品具有足够的诱惑力,就能够获得消费者青睐。这样,网络市场逐渐走向全球化。

(二)市场模式

人人网、土豆网等不同网站,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销售目的,都在借助不同销售模式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对赚钱模式不断创新。很多游戏爱好者借助网络,在享受没有费用的网络游戏时,其增值服务却让商家得到了更多利润。很多网络商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户、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借助优惠券、微博等方式,让消费者体验自己的优质服务,消费者在愉快的畅游中,商家获取了盈利。

(三)商家因新媒体传播而获取商机

新媒体有效体现了协作与聚合的力量。企业与商家很多创新性思维与行动,来源于员工、客户以及相关利益者。他们在增加战略资本的同时,也获取了很多商机。很多国家知名品牌在发展中,借助新媒体开放平台,通过集体协作以及其他方式,不仅有效扩大了资源,而且也与相关商家得到了共同发展。在国内,诸如凡客诚品等很多企业与商家,在进行营销与推广产品过程中,有效借助了新媒体网络的力量,实现了自己的发展目标。

四、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诞生,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不仅借助新媒体得到了改观,而且人与人相互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便捷。新媒体服务职能得到了最大化。同时,人们也逐渐感受到新媒体所具有的文化力量与商业价值。同时,人们在对新媒体内涵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借助新媒体对不同事物的发展趋势予以判断。这样,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因新媒体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新媒体自身价值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肖珺.新媒体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脉络[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04):122-128.

新媒体与新闻传播 篇3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新闻摄影;自律

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使人们想参与生产新闻已经不是遥远的梦。随着科技的发展,那些随手即拍的情况已经到处可见,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街上的记者随处可见”,每个人都是“摄影家”。发达的网络,给这个“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提供了成长的土壤,一句话可以把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件传播出去,这种即时性的优势,把抢先发布消息的传统媒体重重的冲击。

1 新媒體语境的简单概述

语境指的是语言的环境,包含着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通过在不同种环境下的应用,语境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历史长河中,科学家和学者们对语境的定义都有着不同的见解与定义,曾有学者提出语境可以大体上分为两种概念:一个是情景中的语境,一个是言语中的语境,还可以理解为之前分析的语言性和非语言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反映出语境的真实存在感,并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了它的特性所在,特别是在生活中,有人说了一句流行语,大家感觉很有意思,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流行语慢慢的就会不流行了。

2 新媒体语境新闻摄影传播的特性

随着新媒体出现到逐渐成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而新闻摄影传播也在新媒体环境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可以分为正面和负面两种表现形式。

2.1 新闻摄影走向大众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可以说和传统新闻摄影有着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传播载体上。在传统新闻传播中,人们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和收音机时,看到的已是旧闻,而传播载体的进步,使得现在的新闻传播的几乎是直播式的——远在纽约发生的枪杀案,子弹刚刚射出,身处中国的我们,就可能在微博上获知了这件事的发生——这对于传统媒体目前而言,显然是难以比拼的。

科技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获得提高,普通人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并不是难事,而打开手机摄影软件,就可以把身边发生的事情及时地拍摄,再通过应用软件传播到网络上,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图片与视频,就可以和全世界的人一起分享。

智能手机走向了普及化的同时,各种网络软件的出现,使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只要连接移动终端,有网络的存在,就会有“新闻爱好者”的存在。例如,在生活中突发状况的出现,人们可以及时把手机新闻信息发表到网络上进行传播,从而获得各界的关注与评论。这种转播载体的进步,使得新闻摄影成为人人都有机会扮演的角色,它并不那么神秘。

当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摄影家”后,对以新闻摄影采集为专业的记者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在以前的新闻采集程序中,都是需要一定的程序的,首先要对新闻进行真实性地收集材料等,需要一定的流程,然后把收集到的新闻进行加工与分析,把原素材进行优化修改,这就很可能改变原来素材的真实性。然而,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传统规则,新媒体环境呈现出了效果,即在具有专业性的摄影图片经传统媒体发布出来前,拍客们就已经先一步把零碎的新闻图片发布到网络上了,使得在时效性上,新闻成为最接近现场的真相。这对晚一步到达现场记者而言,就为其提供了丰富而多样的素材。

2.2 “人人都是摄影家”的困境

“人人都是摄影家”,带来的并不都是好事。

媒体之间为了抢先发布一条消息,可能会在没有把握事实真相时,就播出或刊登出去,这样赢得了口碑和眼球,又赚到了广告,但事实是如此抢发新闻,常常会造成不利后果。如果说媒体之间抢发新闻是存在销量、收视和收听率的竞争关系,那么,“人人都是摄影家”后,这种竞争并没有减少,反而在“人人”之间更愈演愈烈,为了获得最多关注,或许经过一个车祸现场时,你只是开车经过时看见了地上有一丝血迹,但你拿起手机拍下现场一手图片后,发布到微博等新媒体上,发布一条“疑似有人车祸死亡”的消息,并配上你的亲眼所见、亲手所拍,第一时间赚取了网友关注,甚至还可能会有媒体采用你这条消息源,但事实上,那一丝血迹,只是事故当事人手刮破了一点皮留下的而已。

除了抢发造成的失真,新媒体环境下的“人人都是摄影家”,还可能带来伦理上的失误。媒体具有层层专业把关,小到一个细节,大到图片背后的意味,都是慎重把关的结果,但“人人都是摄影家”的新媒体时代,每个人既是当事人,也是把关人,是难以保持客观公正、理性的,甚至由于不同的利益诉求,一张摄影图片背后,也可以传递出来“恶”。

3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困境应对

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摄影得到了发展,但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如何应对冲击和困境,成为新闻摄影记者、媒体管理者以及全行业要思虑的课题。

3.1 专业性仍是新闻摄影记者的武器

新媒体语境下的专业人士一定要守自己的职业道德,摆正自己的态度。以前的新闻摄影,在人们的眼中是一个正式的、庄严的、受人敬仰的一个崇高的职业,因为他们有一定的专业性和行业情操,但是随着新媒体环境带来的冲击,如何使得新闻摄影人和摄影爱好者区分开来?答案就是保持新闻摄影的专业性。

摄影设备的进化,应该成为专业的新闻摄影记者锦上添花的武器,但绝不是最重要的武器。对于专业的新闻摄影记者,最重要的还是如何通过你的作品角度去看这个世界,尽可能还原背后的真相和故事,专业性仍将是新闻摄影记者生存的最有利武器。

3.2 加强新媒体管理与行业自律

新媒体环境越来越复杂,新闻容量也越来越多,网络垃圾信息相继出现,这就给虚假新闻埋下种子,更让人们担忧至极的是严重的违背新闻传播的伦理。诚如媒体记者一样,仅仅靠记者自身自律,没有严格的媒体管理和行业自律,新闻传播伦理势必遭遇大滑坡。

将“人人都是摄影家”带来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也必须依靠新媒体管理者的严格管理,行业加强自律。例如,微博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时,网友争当公民记者,把所见所闻拍下发布到微博上,但随着微博环境变得复杂,便开始出现虚摄影照片、色情照片泛滥等伦理问题,在多方呼吁下,微博管理方加强了内容审核,优化了举报机制以及成立了类似微博委员会的专家学者组织,以加强网友微博内容发布的自律,甚至在国家也将造谣纳入执法,出台相关管理办法。

4 结束语

新媒体给人们带来的变化是两面的,对新闻摄影也产生着多种影响。如何利用它的积极一面,引导消极的一面向积极面转化,正是当前媒体管理者,尤其是新闻摄影记者自身需要考虑的问题。新闻摄影记者想要在“人人都是摄影家”的环境下仍保持优势,提高专业性仍是不二法则,因为应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传播的困境不仅考验着“人人都是摄影家”当事人,还更考验着新媒体管理者的智慧。

参考文献:

[1]管波.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特征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5(17):144-146.

[2]江建华.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特征研究[J].新闻传播,2014(06):136-138.

[3]贺飞.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特征研究[J].艺术科技,2015(06):244-247.

新媒体与新闻传播 篇4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报纸新闻,传播

一、引言

科技的发展进步对传统新闻媒介产生了很大冲击, 诸如报纸新闻的传播方式逐渐和时代发展节奏相脱离。而报纸媒介要想在这一竞争市场中得以更好地发展, 就要积极地进行改革, 和新媒体有机融合、共同发展, 这样才能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 加强对报纸新闻传播的理论研究, 对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环境中的生存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分析

新媒体主要是在移动电视以及网络等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在一定视域范围内, 其存在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让新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播渠道的新主力军, 快速占据了信息传播市场。新媒体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开放性和网络发布的实时性。微信、微博、论坛等大众平台的大力发展让新闻的传播速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这是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速度不能相比的。[1]

另外, 新媒体中网络媒体的信息容量大, 没有空间的限制, 并且还有很强的交互性。网络媒体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能够传播信息, 使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互动沟通比较便捷地进行。新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传统媒体面临的最大挑战, 所以传统媒体要及时地寻求发展道路, 否则会面临迫切的生存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变化与发展策略探究

(一) 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变化分析

1. 组织结构的变化。处在新的媒体发展环境下, 报纸新闻传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在组织结构层面的变化就比较突出。虽然受到了行政管理以及体制等因素的影响, 一些报社还是在结构改革方面有了不少的收获。要能对新技术加以利用, 从而推进报、网两者的有效结合, 在形式上要能进行积极创新和管理创新。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工作流程的变化是在新媒体冲击下, 报纸媒体生存的必要发展道路, 只有实现了“优势互补”才能够进一步发展。

2. 新闻信息源的变化。在传播主体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 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新闻传播时代, 其中的社会团体以及政府机构是重要的信息来源。而新闻工作者则是承担着新闻信息的采集以及制作的职能。即便如此, 在信息的数量上和新媒体的新闻信息量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2]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传播主体由职业的新闻工作者向着职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共同分享的方向发展,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源的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来自普通民众的新闻及言论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就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3. 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在技术进步的背景下, 媒体的融合功能也在不断地增强, 所以在接受以及新闻发布的手段、方法上也呈现出多样化。更多的媒体对多媒体加以应用, 在多种终端介质上进行听、说、读、写, 这样在新闻的传播方式上也呈现出多种化发展。报纸新闻的信息来源以及内容也比较丰富, 这些新的变化对新闻的传播效率和速率都有着积极作用。

(二) 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发展策略探究

1. 传播渠道的整合发展策略。发展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 对全新的发展模式加以应用,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报纸的进一步发展。首先要将传播的渠道进行有效的整合, 并将受众的范围进行扩大。在当前竞争比较激烈的发展环境下, 报纸要通过数字化的转型对新的生存空间进行拓展。同时, 其最大优势就是内容生产能力, 而在信息社会, 传播渠道的单一对新闻的扩散力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所以, 报纸传播要将自身作为基础, 对新的传播平台进行积极整合, 进而有效地拓展传播渠道, 这样新闻传播影响力才能得到扩大。

2. 报纸新闻传播与新媒体的交互策略。报纸媒体跨界传播之后, 除了在社交媒体上有所创新, 在用户行为和轨迹上也产生了新的传播数据。互联网用户每个月通过百度、360等搜索引擎工具搜索报纸的频次达到300多万次, 并且每个月以3%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报纸在跨界传播中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用户的黏合度, 更加凸显报纸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主流地位。截止到2015年3月, 纸媒微博粉丝量持续增长, 党报粉丝量突破5800万。[4]纸媒在微博领域的粉丝数量、传播影响持续增长。390份各类报纸媒体在新浪微博的总粉丝量达到3.34亿, 并且每个月以4.7% 的速度增长。

3. 报纸新闻传播的数字化策略。报纸若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则要进一步地加强传受互动能力, 丰富新闻传播的内容, 嫁接数字技术对传播速度的加快。新媒体是新技术发展的一个体现, 对先进新闻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也有着指导作用。报纸由于受到出版周期的限制, 在到达读者手中时就已经在新闻价值上打了折扣, 传统的报纸媒体就要致力于电子号外的发展, 这在时效性上能够得到显著的彰显。[5]电子号外对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进行了有机融合, 这将对传统纸质报纸的传播模式和形态都带来巨大的变化, 为报纸数字化目标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四、结语

处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 报纸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已经成为趋势, 只有实现在优势上的互补, 才能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此次主要对新媒体的特征进行了简要阐述, 然后对在这一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的变化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究, 希望能有助于报纸传媒在当前社会中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芸.用户黏性视角下报纸新闻客户端的运营对策[J].新闻世界, 2015 (12) :25-26.

[2]王悦.简析报纸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J].新闻知识, 2015 (12) :68-69.

[3]陈洁丹.怎样让报纸新闻“短小鲜活”[J].中国地市报人, 2014 (08) :18-19.

[4]兰元.简论报纸新闻图片的选用标准[J].社会科学战线, 2013 (04) :36-37.

新媒体与新闻传播 篇5

在许多营销人眼里,这是一个“广告太多,用户快不够用了”的时代。新媒体的出现,让内容、渠道和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弄懂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品牌做出有效营销的前提。

内容越来越同质化,渠道越来越失控,用户越来越难以取悦,让传统的营销策略和节奏渐渐失效。新媒体时代和传统媒体时代做营销的最大区别,就是你必须更懂内容传播的规律和技巧,因为这是一个“人人自带渠道”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账号,每个人都能辐射一群人。在新媒体时代,用户的心理诉求和认知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洞察3个趋势,理解4个关键词,才可能做出自带传播力的营销。趋势一 精英思维的溃败:平民的才是可爱的

传统媒体时代,是渠道为王;互联网时代,是内容为王;而现在,是“用户喜欢的内容”为王。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过滤权掌控在少数精英人群(记者、编辑)手里,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用户能看到什么信息,不能看到什么信息。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过滤权开始下沉,人人都是内容的传播者。高冷的内容也许从专业角度拥有很高价值,但那些亲民、有趣的内容更容易获得大众的喜爱,并借助他们的传播收获可观的流量。

传统媒体时代,人脑的认知模式是“线性的、高卷入度的”,新媒体时代,认知却是“非线性的、低卷入度的”。

就像你阅读一本10万字的书,你会抽出沉浸的时间,从头到尾线性地读完,而你在网上阅读一篇1000字的文章,中途可能会通过文中的超链接跳转到其他文章上去,或被弹出的广告分散注意力。在新媒体信息环境下,再优质的营销内容,用户也没有精力去“欣赏”了。他们更喜欢那些与自己关联度高、参与度高的内容。在这个时代,“接地气”内容的历史地位第一次超越了“高大上”的内容。趋势二 人人都是戏精:用户内心戏需要舞台

传统媒体时代,企业对渠道的掌控力较强,用户通常扮演倾听者的角色,信息呈现“单向”传播模式。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人人都自带传播渠道,信息呈现出复杂的“多向”传播模式。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用户自我表达的欲望也愈发茁壮,他们的意志和偏好成为营销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点。

在这个“人人都是戏精”的时代,用户需要的不是“引导”,而是“表达”。营销者更应该考虑的不只是创意有多巧妙、内容有多精良,而是如何为用户的内心戏提供一个舞台,UGC开始成为营销的一个关键词。趋势三 深潜者和快艇手:比起记忆,用户更擅长遗忘

《浅薄》一书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认为,纸媒时代我们获取信息就好像戴着潜水呼吸器,在文字的海洋中缓缓前进,而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就像一个个摩托快艇手,贴着水面呼啸而过。

由于对网络的使用,导致我们在生物记忆中保存信息的难度加大,我们被迫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上那个容量巨大、易于检索的人工记忆,哪怕它把我们变成了肤浅的思考者。

在这样的环境下,用户的大脑不再依赖记忆行为本身。在面对信息过载带来的认知负荷时,用户不会努力去记忆那些他们认为重要的信息,他们更倾向去屏蔽、遗忘那些他们认为不重要的信息。如此一来,营销必须降低用户消化、储存信息的成本,才有机会在用户的心智中扎根。新媒体时代,营销获得传播力的4个关键词 在了解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逻辑,以及用户的认知模式、内容偏好后,营销人还必须避免“叫好不叫座”的情况,毕竟,谁也不希望用户在看完内容后称赞“这个广告真棒”,而不是“这个产品真棒”。在新媒体时代,满足以下4个关键词的内容,更有圈粉的可能:

1、使用强相关的“刺激因素”

自媒体时代,营销人很容易陷入喧哗的眼球争夺战之中,人人都知道,想要吸引用户的眼球,就离不开“刺激因素”。蹭热点、标题党、打擦边球都属于寻找“刺激因素”的行为。

然而,如果刺激因素使用不当,往往只能引起用户对刺激本身的兴趣,而忽视品牌或产品想要传递的信息。

Colortrack牌电视曾在其广告中用了一位漂亮模特,这位模特衣着保守,通过目光跟踪仪发现观众注视这个广告的时间非常长,并且在72小时候仍有36%的观众记住了品牌名字。

另一款同类产品在其广告中使用了一位衣着暴露的性感女郎,目光跟踪仪器显示这则广告也相当引人注意,然而由于刺激因素过强且与品牌关联度低,72小时后只有9%的观众还记得品牌名。

因此,无论品牌想要蹭热点或是尝试脑洞大开的营销新玩法,都必须遵循“刺激因素”与品牌强相关的原则。

当其他品牌还在投放传统的电梯灯箱广告时,网易严选却把北京国贸写字楼里一个3平方米的电梯厢装饰成了一个家居空间,可谓玩出新花样,然而这营销最妙的地方不只是其脑洞,更是它传递出的品牌宗旨:好的生活没那么贵。房子小、没钱、没时间都不应该是生活不精致的理由,即便是狭小的电梯厢,网易严选也能将它变得温馨漂亮。这样的营销,才不会让用户在看完热闹之后只记住热闹本身,而是能清晰地感知品牌的存在。

2、让用户成为“精神股东”

百事旗下休闲零食品牌菲多利(Frito-Lay)在开发一款新型乐事薯片前,并没有咨询众多专家的意见,也没有张罗市场调研收集用户意见,而是上线了一款Facebook应用,让网友填写自己偏爱的薯片产品名字,以及希望的配料,并将这些信息作为成为新产品制作的参考。

社交网络的出现,得以让营销人拆掉阻隔在品牌和用户之间的墙,并且通过交流,获得他们的信任,建立起品牌的号召力和忠诚度,把他们变成企业的“精神股东”。

类似菲多利这样的行为,能够让用户在产品诞生之前就参与“养成”,让用户更容易成为其“精神股东”。

3、发动Meformer的力量 罗格斯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社交网站上的用户一般分为两派,一派Informer,即信息分享者,这类用户偏爱分享社会新闻或干货知识类的信息,他们约占用户总数的20%。

另一派则是Meformer,即自我信息者,他们分享的内容多是与本人或本人生活、情绪、感情关联度高的内容,这部分用户占据了用户总数的80%。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那些“接地气”的内容更容易获得可观的流量。在确保营销诉求清晰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发动Meformer的力量,能给营销带来更好的声量。

比起转发抽象的概念、创意、文章,Meformer更喜欢分享那些日常生活中能给他们带来小惊喜的东西。当你看到一杯粉紫色的星巴克,或者一瓶透明的咖啡时,你会怎么做?

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无疑是拍照发朋友圈。星巴克的“独角兽星冰乐”、无色透明的Clear Coffee,就通过满足用户的少女心或猎奇心,取得刷爆社交网络的效果。

4、后真相时代,缩小情绪颗粒度

“后真相”(post-truth)是《牛津英语词典》2016年的年度词汇,指:客观事实对公众意见的影响,不如情感或个人信念的影响大。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生产、传播内容的权利,那些能够触动用户内心情感按钮的内容,在传播上具有极大优势。

“促使人们产生某种情感,这可以是一种操纵,也可以是一种艺术,或更可能是居于两者之间。”但营销人都必须清楚,在新媒体时代,用户情绪的颗粒度可以很小,不仅是愤怒、悲痛、感动这样宏大、剧烈的情绪可以打动他们,更多时候,抓住用户一些微小的情愫,更容易俘获他们的内心。

新闻工厂官方网址: 家居品牌HOLA特力和乐曾推出一部主题为《千万不要相信想你想得睡不着的人》的短片,上一个镜头是女主抱着男主说“你不在的时候,我想你想得睡不着”,下一个镜头却是女主在铺满HOLA用品的大床上呼呼大睡。

新媒体与新闻传播 篇6

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

5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10周年之际,“央视新闻”客户端正式登陆搜狐新闻客户端订阅平台,登陆当天订阅用户即达到29万,创造了搜狐客户端订阅用户单日最高纪录,至今“央视新闻”客户端订阅户已超过500万。

央视新闻客户端由央视网新媒体派驻人员与央视新闻中心策划部人员一体化策划、一体化制作,共同进行内容运营,借助搜狐新闻客户端1.3亿用户基础,进行产品培养,这是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展的第一步;第二步计划在今年7月份在央视网推出独立的“央视新闻”客户端,该客户端将提供新闻资讯直播、点播、预告、搜索和分享服务,24小时滚动更新,并将作为央视移动互联网内容发布的主平台;第三步是不断升级客户端功能,将其打造为具备内容集成、播控管理、运营管理、服务支撑等功能的一站式在线运营平台。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账号于今年4月1日上线,目前用户70万,每天收到用户回复3000条以上,在微信媒体公众账号的用户数和活跃度名列前茅。面对突发事件和重大新闻,“央视新闻”微信会向受众进行推送,并将最新进展更新在自定义菜单,用户回复关键词可索取新闻的最新进展。微信还会为频道的节目征集线索和评论,并选择用户的精彩回复反哺给屏幕,微信还使用主持人语音的方式推介重点节目,或提出互动话题,邀请用户参与互动。

“央视新闻”新浪微博去年11月1日上线后,40天粉丝过百万,半年来粉丝超过620万。今年3月至今,“央视新闻”在新浪媒体微博影响力排行榜上一直稳居前三,“央视新闻”腾讯微博粉丝目前已超过630万。“央视新闻”在新浪、腾讯和央视网的微博内容和更新频次保持一致。除了“央视新闻”官微,新闻中心还有许多栏目独立开通了微博,官微会对他们的微博内容和账号进行推荐。

官微的表述方式、口径与电视新闻有何不同?央视新闻中心副主任梁建增认为,电视是线性传播,微博是碎片化传播,微博受140个字的限制,要求选取最重要的新闻点进行放大,表述方式上更加生动、活泼,同时微博作为社交媒体,更注重互动性,因此“央视新闻”官微会将有些新闻改造得更有话题性和参与性。

比如,2013年2月7日,“央视新闻”发布了一条长度为2分10秒的视频微博“《新闻联播》未播出版:小屁孩抢镜李克强”,截至7月5日记者截稿时,该微博被转发21090次,评论5964条,并被所有大型网站在首页转载。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到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央视首次以微博方式报道,此后,微博首发时政新闻成为央视时政新闻报道的常态。

“新媒体新闻首发”制度

以微博为先导的新媒体被中央电视台视作在传统电视、国际视通对外发稿平台之外的第三个发稿平台,也是央视重大新闻、突发事件、重点报道的首发平台。“首发新闻”“独家内容”“图像优势”是“央视新闻”新媒体版的核心竞争力。

梁建增认为,网民的微博传播具有“相同的内容不会转第二次”的特点,因此“首发”对于掌握舆论主导权至关重要。

为了保证“首发”,央视将把新媒体发稿纳入新闻采编、制作、评价的全流程,明确要求新闻中心的本部、驻国内31个记者站和各海外分台、中心站的近千名记者“变身”全媒体记者。目前,央视自采的新闻占到“央视新闻”微博内容的70%,这些一手新闻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时效性强,很多重要新闻的发布先于电视,成为网络媒体的主要信息源。

“央视新闻”新媒体的稿件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记者供稿,央视要求重大和突发事件记者要首先向新媒体供稿,保证新媒体先于屏幕首发,主要以文字和图片为主;二是屏幕来源,从屏幕选取内容,以独家视频、热点调查、重点专题节目为主,凸显视频优势;三是热点新闻向记者约稿或核实,对于其他媒体爆出的热点新闻,编辑主动与记者联系核实和发稿,保证信息准确,有独家内容。

新媒体发稿与电视屏幕发稿保持了同一标准:严格遵守报道口径、严格审查消息来源、严格执行发审稿流程。

“央视新闻”新媒体从选题到发稿严格执行三级审稿制度:微信和新闻客户端每天的选题和发稿由值班主任把关;微博日常稿件建立责编初审、制片人定稿和专人校验的三级核发制度;重大新闻、敏感话题由值班主任把关;不能确定的选题报中心值班主任定夺;时政新闻由时政部主任、策划部主任审核并报中心值班主任确认发稿……

央视新闻中心制定实施了《微博、微信、客户端运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所发内容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信源权威、可靠;热点事件不失声、敏感事件不炒作;客观评判、理性引导;有态度、不跟风的“五大原则”。并明确设置了强制性环节——“信息双核实”,即核实发布者身份,核实新闻事实准确,全力保障“央视新闻”微博的安全可靠、事实准确。

“台网一体化”

4月20日8:02,四川雅安蘆山县发生7.0级地震。“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在地震发生7分钟后首发地震消息,“央视新闻”微信平台8:14将地震消息同步推送给用户,并从4月20日下午开始,将央视网的新闻频道直播信号引入微信平台,打通了电视屏幕与移动媒体的间隔。

雅安地震报道中,央视新闻中心联合央视网建立了寻亲救助平台,在央视新闻频道及央视网开辟“寻亲 我们在一起”版块,寻亲成功率高达50%以上。期间,央视网与百度、360网站寻人平台进行合作,打通数据,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寻人信息平台,为寻亲提供更大的数据支持。借助传统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结合网络新媒体的技术信息优势,此次“地震寻亲平台”的打造是央视台网融合的一次全新尝试。

nlc202309031129

4月19日,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网络电视台联合推出“出彩人生:中国梦·我的梦”大型视频征集与展播活动,CNTV开通了视频分享平台、微博、微信、复兴论坛等多种征集平台和通道,并制作了活动专题对作品进行展播,CCTV则从5月起筛选优秀作品进行电视展播。

4月29日起,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推出“中国梦”与劳动系列评论。央视新闻中心策划部与央视网合作,并联合搜狐、腾讯等门户网站,推出“我与中国梦”大型网络调查活动,调查推出以来获得了近万份样本回馈,用调查数据解析方式回答了“中国梦”中关于劳动者和劳动关系的内涵。本次系列评论将“台网联动”从相互宣传的浅层次互动,向共同策划节目、制作节目、共同进行营销、共同节目输出的深层次互动转变,增强了传统电视平台与网络媒体互动平台的良好融合。

4月央视新闻频道推出《探潮亚马孙》直播报道,央视网整合节目相关资料制作了网络专题,并在网络上开设更多栏目和互动版块,与电视播出内容差异化呈现。

……

这些活动、报道都是通过台网一体化策划、一体化制作来完成的,台网从策划阶段就开始共同介入,从各平台不同的传播特点、受众角度出发,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差异化报道,采用更多样的表现形式进行呈现。“比如在荧屏上我们比较注重新闻事实本身的呈现和报道,互联网上一方面利用其互动性强的特点,采用征集、调查、话题等增加事件的互动性;另一方面它有很强的时空延展性,可以补充更多电视上无法体现的信息。”梁建增表示。

央视台长胡占凡在《中央电视台2013年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到,当前,全媒体传播趋势日益明显,能否切实做到台网融合,关系着央视整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今年,要下力气解决台网‘两张皮’的问题,实现电视与新媒体的无缝对接,实现台网深度融合。”

目前,央视新闻中心正在筹建网络新闻编辑部,由新闻中心和网络传播中心对派驻人员进行双向考评。央视网第一批派驻人员已入驻新闻中心工作,参加新闻中心日常Desk会议,参与新闻中心重大报道的策划,参与央视新闻微信、客户端日常内容的制作和发布工作,并结合重点选题,自主策划原创內容,联动央视网同步发布并推广。

通过这样的紧密结合,央视网直接介入到新闻生产的前端,获得了和新闻中心编辑部门同样的采编资源和权限,确保了新闻在新媒体和网络先于频道的首发权,使网络传播成为节目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便在全媒体时代把握住更多先机。

新媒体与新闻传播 篇7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报道内容上的差异

针对社会性危机事件, 不论是301昆明火车站的故意实施, 还是812天津爆炸案的意外, 事件一出都立刻引起了全国的注意, 各大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给予了报道及不同程度的关注度, 各种新闻报道层出不穷, 但是, 在新闻的内容上, 新老媒体表现出了不同的报道倾向。

(一) 传统媒体以硬新闻为主, 新媒体以软新闻居多

就传统媒体而言, 由于传统媒体已经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因此较新媒体而言, 其“政治”观念更加明确, 政治立场更加鲜明。所以, 传统媒体的报道中多以硬新闻为主, 而相比之下, 新媒体则以软新闻为主。

首先, 301事件为例, 传统媒体所报道的大多是事件过程、结果以及国家领导人的态度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态度。《人民日报》在事件前后共发表13篇关于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事件的新闻, 其中与国家领导人或两会挂钩的新闻有4篇, 与国际有关的5篇, 剩下4篇是不涉及两者的昆明现状、新疆地区现状、昆明案件告破以及一篇社评, 政治色彩浓厚。

而相比一下新媒体, 不论是301事件还是812事件, 新媒体的报道都是以软新闻为主, 更注重的是人文关怀, 情感流露的更多, 更能引起人们的感性认识, 触动心里最柔软的弦, 相比之下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情绪, 甚至会给人一种媒介也是受众, 也在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感觉, 更加人性化与人道主义, 这与受众的需求密切联系。

例如, 在天津爆炸案中, 微博与微信上疯狂地转载着一个“我爸就是你爸”的聊天截图, 通过这样的事件报道, 其影响力及传播力远比硬新闻大得多, 而这样的做法是传统媒体无法实行的。

(二) 新媒体报道方面更多元化

传统媒体大多只从事件事实本身以及国家角度进行报道, 而新媒体则是从多元化、多角度进行报道, 丰富了报道内容。

同以301案件中人民日报的微博为例。在微博中, 报道内容并没有仅仅限于报道昆明事件的案发内容, 它发表更多的是温暖人心的新闻。例如, 在微博中发起“微倡议”, 播出昆明固定的献血点和献血车的地址, 献血时候的各种情景, 新疆人民对该事件的态度, 以及许多案发的当事人的故事, 以此让事件中的好人故事温暖着还在为该事件而惊愕的人们。同时, 新媒体也对传统媒体的内容进行扩展, 对传统媒体中简述的内容进行更为详细的报道, 这就如针对美国对该事件的态度, 《人民日报》的报纸只发布了一篇新闻, 但在微信和微博上, 却发表多篇类似新闻, 将这一现象极力推向公众视野, 并引起热议。

(三) 新媒体语言更加犀利

相比传统媒体只播报新闻事实以及适当评论, 新媒体以更强硬的态度批判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值得一提的是, 在昆明案件发生后, 部分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并不属实, 如CNN将恐怖分子打上引号等, 针对这样事件, 新媒体给予了猛烈的回击, 甚至明确指出“美国媒体和政府要深刻反省”。[1]语言的犀利、内容的针对性直戳要害表现出了新媒体在报道上的鲜明态度。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委婉含蓄, 新媒体的义正词严显得难能可贵。

(四) 新媒体态度更加积极

新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 并滚动报道, 在之后几天的新闻报道中, 昆明火车站报道的篇幅占大部分, 各类报道都有, 不论是有关案件进展、国际态度还是人文关怀都有所涉及。

相比之下, 在3月3日即将召开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更加引起传统媒体的兴趣, 在《人民日报》上, 关于两会所占的篇幅要大于对于昆明事件的报道。同样, 在2015年9月12日, 也就是天津爆炸案事发一个月后,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上还以此为节点发相关缅怀新闻, 倡议大家记住逝者的姓名, 用行动来让逝者安息。

当然, 新老媒体在报道内容上的差异是由于两种传媒工具的特点决定的。传统媒体的周期长、报道版面 (时长) 等因素的限制, 使得传统媒体在报道内容上不如新媒体的报道空间大。

二、新媒体较传统媒体在媒介职能上的优势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内容上, 也体现在执行媒介的职能以及媒介的一些特性上。与昆明301例子不同, 2015年8月12日发生的天津爆炸案则属于意外性危机事件。在事件爆发后, 新媒体展现出其在媒介职能上的巨大优势。

(一) 时效性更强, 传递及时

在新闻的发布时间上看, 传统媒体对于该事件的播报远迟于新媒体。在案发后不到半小时, 许多报刊都在自己的微博中第一时间报道了该事件, 而传统媒体并不能这样。

除此之外, 新媒体具有传播周期短的特点, 在天津爆炸案中, 新媒体不论是微博还是微信, 都对该事件进行了滚动式播报, 将这起事件的最新进展播报出来, 但传统媒体却大多只能等到固定的时间利用有限的空间来报道, 而那时候所播报的信息, 往往已经在新媒体中蔓延开来。

(二) 更注重信息的反馈, 互动性强

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接受反馈, 在这一点上, 新媒体具有明显的互动优势。由于科技的进步, 使得及时评论在新媒体上成为了可能, 新媒体前一秒播报的新闻, 受众可以立刻点评。在812的天津爆炸案件中, 媒体在微博上发的一段文字, 便可以引来上千条的评论以及上万次的转发。通过评论, 受众可以发表对该事件的第一看法, 而通过转发, 则更加扩大了新闻本身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而传统媒体的互动性远不及新媒体。目前, 有许多传统媒体都办理了网络版, 但是, 在与受众互动的版块, 评论仍然是寥寥无几, 由此也不难看出, 受众最关注的并不是媒介本身, 而是新闻内容。

(三) 对事件的监督更加到位

所谓监督, 是指监测与督察, 既是对事件本身的监测, 也是对后续处理的督察。[2]正如之前所提, 新媒体在第一时间报道昆明爆炸事件, 有接续地滚动播报道该案件, 对事件本身执行了巨大的监测功能。新媒体的传播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播报, 对爆炸事件的原委进行无死角的监测, 并在第一时间反映给受众。

而当受众将新媒体无数次的评论与转发时, 使昆明事件的关注度提升, 受众都自觉参与到该事件中, 并督促事件的解决。受众对该事件的关注度, 对执法与办案人员造成了无形的精神压力, 进而又完善了新媒体的监督功能。

(四) 引导舆论的能力加强

正因为新媒体的舆论领导能力强, 所以也表现出了很强的引导舆论的能力。例如, 《人民日报》的微博内容, 当微博内容是有关在事件中感人的故事的时候, 受众的评论都向感动倾斜。在301案件中, 当微博内容是“大多数新疆同胞都是好人”的时候, 有同感的受众都将自己身边的友好的新疆同胞写上去, 而据数量显示, 类似内容的微博评论与转发量明显高于事实陈述型的新闻内容。

如果将社会看作是一个公民, 那么所发生的民族事件就像是社会生了一场病, 传统媒体就是主治身体的大夫, 他会告诉你身体发生了什么, 如何去治, 并代表院方领导来慰问你, 更多的是站在医院的角度, 而新媒体则是生病后的心理医生, 他抚慰受伤之后的你, 在关注你病情的同时, 注重慰藉你的心灵。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角色并用

社会性事件不论是人为的还是意外, 大多都是突发性事件, 并且容易引起社会轰动, 产生相应的社会影响。作为社会和谐维护者的媒体, 不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 都有义务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虽然两者在传播中呈现诸多不同, 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是完全竞争, 或者说是替代关系, 相反, 两者是竞合的主体。所谓竞争, 当然是在传播中对新闻源、受众、广告主、媒介资源等多方面的竞争关系, 但在社会事件发生的过程中, 两者更应该凸显“合”的关系。

首先, 在危机事件爆发初期, 新媒体一定要率先具有时效性地将信息报道, 只有及时将相关信息进行透明化, 才能避免受众在无知情况下的担忧。其次, 传统媒体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对事件进行深度报道, 还原事件的原委。与此同时, 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应利用其可以及时沟通的平台特点, 随时与广大受众互动并为其解惑。最后, 传统媒体应对事件进行系统总结, 通过新闻评论等方式引导受众, 展开事件发生后的总结与反思。

在危机事件爆发过程中, 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恐慌与焦虑, 且在这样的氛围中流言最容易散布, 此时的媒体应该充分做好信息的把关工作, 尤其是新媒体, 防止流言进入传播渠道加深社会恐慌。

在对社会性危机事件的报道中, 新旧媒体展现出了很多差异,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 从最初的竞争到逐渐的合作,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应该相互合作, 优势互补。对于社会性危机这一敏感事件的报道, 新老媒体都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报道优势, 选择合作的方式将该类事件危险降到最低, 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摘要:当社会性危机事件爆发,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针对相关内容的报道成为受众获知信息的主要渠道, 但两者在传播过程中却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 我们有必要对社会性危机新闻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角色进行比较, 系统分析两者在报道内容及媒介职能上的差异, 使两者在差异之中得以合作, 将事件所造成的危险降至最低。

关键词:危机新闻,传统媒体,新媒体,角色比较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微博[DB/OL].

新媒体与新闻传播 篇8

1 新闻角度选择的原则

1) 站在全局高度进行角度选择, 新闻角度的选择需要把握全局的形势, 也就是综合社会的内外环境, 其中也包括国家的政策以及民众的生存状态等, 细致划分也就是国家的政治形态, 经济特点以及观念因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综合起来构成社会这个大环境, 这些都是新闻编写需要考虑与重视的因素。

2) 满足民众需求进行角度选择, 新闻报道要贴近群众的心理需求, 迎合大众的关注点。新闻的报道最终的接收者是读者群众, 因此新闻的价值也体现在群众的接受程度上。新闻的角度选择满足群众的阅读心理需求, 关注大众的想法是关键的部分。新闻编写要能够重视读者的兴趣与关注点, 选择的角度要能够吸引读者目光。

3) 角度选取要能够独特创新, 新闻报道的角度切忌大众化、盲目跟风。新闻报道要勇于从独特个性的角度报道别人不敢报道的内容, 使得自己的新闻能够让读者眼前一亮, 形成自己的特色。作为一个称职的新闻报道者, 要能够具备敏锐的职业眼光, 发掘材料中独特的角度, 使新闻的报道具有新的意境与观念, 能够更好的吸引大众兴趣。

2 新闻角度选择的方法

1) 关注了解大政方针。从事新闻工作, 需要对国家政策方针有透彻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在新闻报道的内容能够与党和国家的方针与政策保持一致性。新闻工作者要通过学习深入了解各种政策, 这样能够使我们在角度选择时做到心中有底, 从而保障新闻的安全性与权威性。新闻的内容要符合当时的党和政府的政策与方针, 就需要记者具备对国家政策的细致了解, 使新闻角度的选取与国家大政紧密融合。

2) 角度选取要满足受众需求。新闻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群众, 因此新闻的角度选择要能够满足群众的需求, 聆听群众的心声, 使得报道的内容能够很好的接地气。报道的角度要能够很好的反映大众的想法, 积极的了解大众的需求与现状, 关注读者的哀与愁, 喜和乐。新闻报道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去的原则, 满足大众的渴望与期盼。只有这样, 报道的新闻才能够被认可, 被接受, 角度的选取才算有效果, 才能成功的夺取大众的眼球。

3) 具备敏感新闻捕捉能力。新闻贵在新赢在独特, 因此在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基础上, 要能够及时捕捉独家有价值的新闻。这就需要记者能够具备一定的敏感性, 这要求记者在时间发生后, 能够及时获取有价值的素材与信息, 并从中选择较为独特且具备一定报道价值的角度进行新闻的编写。这些都会对新闻的质量与传播效果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记者要培养自身的职业敏感性, 选择好角度从而提高新闻水平。

4) 要选择真实可靠的新闻角度。新闻的最低要求就是保障其真实性。新闻即使再新颖独特, 缺乏了真实性便很难有什么价值。因此在新闻的编写以及角度的选择时要能够坚持真实原则, 根据客观事实, 保障报道的素材有理有据, 向广大群众报道真实信息。在进行事件报道之前, 要能够了解事件的真相, 选取可靠真实的角度进行新闻编写。新闻工作者要具备辨别真伪信息的能力, 能够筛选素材中真实且有价值角度。

3 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原因与对策

1) 语言因素的影响。语言是构成新闻的关键部分, 因此新闻对语言也是有较高的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对素材进行整理编写时要尽量使用浅显易懂、平实生动的语言表达。这样能够更好的使新闻内容被更多的人接受, 避免晦涩难懂的状况。其次, 还要注重语言的运用要能够生动形象、情感丰富。这样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与认可, 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在新闻文字上花费心思, 使得每个句子都有存在的必要, 每个字都是不可或缺存在, 恰当的使用文字语言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2) 兴趣因素的影响。读者的兴趣取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闻的传播效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兴趣的新闻类型, 新闻是否能满足大众的兴趣十分关键。很多人都是在闲暇时光里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新闻的阅读, 了解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因此在进行新闻内容以及角度的选择时, 在符合群众兴趣要求的基础上恰当的保存素材本质的新闻价值。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激起读者阅读欲望也能保障新闻的价值内涵, 达到很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3) 环境因素的影响。大众生活的社会环境对新闻的传播效果也有着很大的作用, 以讹传讹、流言蜚语的现象普遍的存在。这些都会对新闻的传播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由于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 新闻信息的传播也十分的快捷便利, 也导致了很多虚假不实的新闻充斥在新闻环境中。针对这种状况, 新闻工作者要能够保障新闻内容的高质量与真实可靠。通过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再对信息内容进行加工与优化, 从而保障新闻质量, 最终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4 结束语

新闻的角度选择能够结合大政方针, 满足群众的需求。新闻工作者要具备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 选择新颖独特的角度进行新闻编写。最佳的角度选择能够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除此之外, 还要重视新闻语言文字的运用、群众的兴趣取向等方面因素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 新闻的角度选择能够符合广大群众实际需求, 能够透射事件本质并且见解独特新颖便是新闻的最佳角度。新闻的传播效果取决于传播的方式、传播的素材以及角度的选择, 所以在进行新闻编辑时要重视角度的选择, 以此来保障新闻的质量。

关键词:新闻,角度选择,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化云.新闻的角度选择与传播效果浅探[J].新闻理论研讨专题, 2013.

新媒体与新闻传播 篇9

近年来, 以网络和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速, 改变着传统国际传播格局。这种改变首先体现在传播主体的变迁。在新媒体环境下, 国际新闻传播不再以传统新闻媒体为单一主体, 公众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等多种新媒体平台以个人或组织的形式进行信息的发布和接收, 公民记者大量涌现, 国际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态势。这种多元化主体结合新媒体带来的多元化传播路径, 削弱传统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作用, 势必会给国际传播带来更多不可控因素, 同时给传统国际传播媒体带来颠覆性的挑战。传统国际传播媒体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公民新闻带来的挑战, 常见的应对方式是延伸传统媒体内容提供的媒介形态到网站、手机终端等, 但忽视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新媒体用户体验与心理满足。新媒体之所以发展迅猛, 除了符合公众对信息基本的时效性期待外, 更为重要的胜出原因在于新媒体 (特别是社交网站) 用户通过参与式体验能获得从传统媒体中得不到的心理满足。如能将这种参与式体验引入到传统媒体中, 将大大增强传统媒体的竞争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传统媒体的专业化为公民新闻把关, 降低其不可控因素。从另一个角度看, 国际传播媒体在新闻采集的过程中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新闻发生地距离远, 分散面积大, 容易有媒体覆盖不到的“新闻盲点”, 引入公民记者, 将扩大消息源,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新闻盲点”, 提高传统媒体的报道能力。

本文正是在这种思路下, 以CNN i Report为例, 分析该栏目介入公民新闻的模式, 探索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介入公民新闻, 从而将公民新闻带来的挑战转化为可利用资源的可行性。

一、国际传播介入公民新闻的可能与必要

(一) 可能性: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公民记者

随着公民意识的加强和科技的不断发展, 公民记者从主观能愿和客观实施条件上都成为可能。从国际传播角度来看, 包括网络媒体、移动终端、SNS等在内的新媒体正在取代传统媒体成为跨国界间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和形态、功能的飞速发展给国际传播中的公民记者提供了更低的参与门槛和更多的参与可能——任何时间、地点, 只要手中有一部能拍照记录的手机, 就可以记录见闻并发布。“全民记者时代”的说法虽值得商榷, 但的确能反映出公民新闻作为信息传播模式的重要发展趋势的不可逆转性。

(二) 必要性

1. 公民新闻势不可挡, 冲击原有传统媒体话语权

一直以来国际新闻信息传播都被BBC、CNN等几大传统媒体所垄断, 新媒体的兴盛带来的公民新闻的高涨, 溶解着传统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CNN等不再是唯一了解全球热点话题的渠道;twitter上往往有更及时、更直接的信息。

2. 国际传播中更需要公民记者减少“新闻盲点”

国际传播在很多方面都有区别于其他传播形态的特点, 其中一点就是信源地极其广泛, 且更具复杂性, 这就造成国际媒体在报道国际新闻 (特别是突发新闻) 时常常遭遇到“新闻盲点”。例如, 非阿拉伯地区媒体对阿拉伯国家新闻事件的报道从时效性和适应性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阿拉伯地区媒体半岛电视台的崛起。

为减少新闻盲点, 及时准确深入地报道国际新闻, 媒体必须尽可能多地在世界各地建立报道站, 招募培养深谙当地语言文化背景的新闻人才, 而这往往挑战媒体实力财力的极限。因此, 有必要试着探索其他更可行的替代方法。公民记者便是一个最理想的解决方法。

(1) 公民记者分布范围广, 只要积极调动, 完全可能实现对全球新闻事件的无缝覆盖;

(2) 很多公民记者生活居住于新闻发生地, 熟悉当地文化背景, 无语言障碍, 更易快速到达新闻内核, 做出准确、深入地报道;

(3) 低成本, 免除了媒体扩大报道面时沉重的财务负担。此外, 公民记者提供的新闻由于更具“原汁原味”, 对普通受众来说可信度更高。

3. 参与式体验满足受众期待, 增强媒体竞争力

当今的国际传播格局中, 媒体间竞争愈演愈烈, CNN、BBC垄断国际新闻传播的局面已成为历史。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俄罗斯RT电视台、日本NHK以及我国CCTV News和新华英文电视网等都正在成为或即将成为激烈的国际媒体竞争中的参与者。与此同时, 新媒体迅猛发展带来的传播渠道和传播主体的多样化也在溶解着国际传播竞争的参与者。因此, 正面竞争, 寻求新的突破点以提升竞争力, 就成了每个国际传播媒体必须理性思考的问题。

媒体的竞争力, 很大程度体现在受众数量上。如何留住尽可能多的优质受众?除了传统思路下优化新闻产品的努力之外, 还应该在媒体和受众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系, 即通过使用大量用户提供内容 (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 强化用户对该媒体的归属感。

二、传统媒体必须对公民新闻进行修正

(一) 公民新闻的天生短板要求专业媒体的修正

公民新闻近几年收获了过多的赞誉与追捧, 但其天生短板不容忽视——个人化和非专业化。由于缺乏新闻专业训练和媒体约束, 公民记者往往容易从个人喜好的角度去进行新闻采集与整理;这种个人喜好会严重影响一则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同时, 非专业的拍摄、写作, 也会降低报道的可读性, 严重的甚至会彻底浪费一个新闻素材。这些问题无疑需要专业媒体的修正。

(二) 传统媒体保持自己的报道风格需要在介入公民新闻的同时对其进行修正

公民新闻的个人化特征汇总在一起, 便成了五花八门杂乱无章。这种杂乱无章如果充斥传统媒体报道之中, 就会消融该媒体的固有报道风格, 降低其在媒体竞争中的可辨识度。正如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 永远只能被视为“一种模式”, 而不是“一家媒体”。因此, 传统媒体在介入公民新闻时, 需要对其进行引导修正, 以维持自己的报道风格。

三、CNN i Report态势分析

CNN i Re port作为全球第一个主流传统媒体介入公民新闻的成功尝试, 在运作机制和发展趋势上很值得国际传播学者关注研究。笔者在本文仅尝试做初步探索。

(一) 基本情况

CNN i Re port发端于2005年, 彼时正当卡特丽娜飓风肆虐美国多个州。在对受灾情况的报道中, CNN首次尝试介入公民新闻, 在其网站上卡特里娜飓风专题之下开辟一个叫“公民记者” (citizen journalist) 的栏目, 鼓励公众将自己所经历的飓风故事上传到CNN网站, 并说明公众所上传的多媒体素材将可能被用于CNN的常规新闻报道中。这一尝试反响极好, 公众踊跃参与, CNN也从中获取了不少其他媒体上看不到的珍贵的新闻素材。

一年之后的2006年8月, CNN正式推出CNN i Report, 用户被称为i Reporter。此栏目提供一个平台供用户以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上传、分享自己的见闻和意见, 其中突出的作品会经CNN核实编辑后用于常规新闻报道。此外, 在CNN International还专门开设一档名为“i Report for CNN”的月播栏目, 每期节目时长30分钟, 专门播放本月通过CNN i Report发布的高质量公民新闻作品。

几年来, CNN i Report吸引了大量的公民记者, 也为CNN带来了很多珍贵的新闻线索。如2007年4月,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中, 一名该校学生将他用手机拍的校园枪击案的视频上传到了i Report, 成为当年点击量最高的视频, 也使得CNN在激烈的媒体报道竞争中占尽先机。

此后, CNN i Report发展势不可挡。CNN也将该栏目充实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网站。 (http://ireport.cnn.com/)

据统计, 截止2011年3月, CNN i Report有75万活跃用户[1], 共上传报道近80万条。平均每月就有1万4千条i Re port上传。

2011年3月开始, CNN i Re port有了新的形式:Ope n Story。由CNN设定一个主题, 世界各地的公民记者可以报道此主题下的不同角度。CNN网站上对一个open story的表现形式也有了突破, 用一幅地图标出。将同一主题下的各种报道、评论通过地图标识、时间排序等综合在一个大的框架下, 甚至将公民记者的稿件和CNN正式稿件放在一起, 试图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整合主题报道。

Ope n Story的初次尝试是围绕日本“3·11”大地震主题。在该主题下, 截止5月14日, 共有约80名身处日本福岛、横滨、横须贺等地的i Reporter上传共1606条i Reports。其中一位名为Ryan Mc Donald的用户在地震发生时拍下了当时的场景并上传到i Report, 随后, CNN和这名用户取得了联系, 并在CNN新闻节目对地震的专题直播报道中连线采访该用户。随后的几天, 又有多位i Report用户登上CNN屏幕, 作为地震亲历者讲述见闻。这些生动的一手素材也为CNN在此次大地震报道中的表现加分不少, 国内收视率统计有显著提升。

再以此次美国东南部飓风灾害报道为例, 截止5月14日, 共38位i Reporter从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阿肯色州、肯塔基州、印第安纳州等地向CNN i Report网站上传200多条报道。

英国威廉王子大婚报道中, 更是有来自欧洲各国和加拿大、美国、新西兰、巴基斯坦、印度、中国香港等地的i Reporter积极向CNN i Report网站上传自己所在地关于这场皇室婚礼的庆祝活动。

CNN i Re port已经成为传统媒体介入公民新闻的典范。

(二) 修正机制

CNN i Re port的负责人Lila King曾表示, i Re port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CNN对公民记者上传报道的认真负责的把关审核机制。[2]

在CNN i Report网站上, 审核通过和未经审核的报道有明显的区分:标有红底“CNN i Report”的新闻是经CNN审查过的;而未审查的视频上都加有“未经CNN核实” (Not vette d by CNN) ”的字样。 (如下图所示)

笔者观察了5月13日到5月14日24小时内报道上传总量和审核通过报道量的比例, 331条包括视频、音频、图片、文本各种形式在内的信息, 审查过的有31条, 即基本按照上传i Report总量的10%的比例进行审查。这个审核比例并不大, 但审核工作量却非常大。据Lila King介绍, CNN i Report团队共九人, 每位编辑对每条报道的审核都非常细致, 要多次和该报道上传者通话询问相关细节。

这种严格、明晰的审查机制为公民新闻的天生短板提供了良好的修正, 最大限度地避免公民新闻的非专业性可能带来的虚假报道或片面报道等问题。

此外,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修正手段体现在网站上有大量对公民记者的新闻专业指导, 如“如何做专业的新闻”, “如何拍新闻照片”, “如何进行新闻现场录音”等内容。这些指导为用户提供了实质的事前修正, 使“非专业”的公民记者在CNN i Re port变为“半专业”的新闻人才,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传报道的较高质量。

(三) 鼓励机制

用户参与度与鼓励机制有直接关联。CNN i Report意识到这一点, 并正在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鼓励机制。

首先, CNN传统媒介形态对公民新闻的介入 (即大量引用好的i Report) 本身就是对参与者的极大鼓励。多数用户以“为CNN发报道”为荣。

其次, CNN i Report对用户实行评级机制, 直接与用户上传报道数量和质量挂钩。例如该用户有5条报道被CNN审核通过并使用, 他的主页就会出现一个勋章。

此外, 从今年开始, CNN为了更好地鼓励公民新闻参与者, 首创i Report Awards奖项设置。首届i Report Awards包括突发新闻、原创报道、视觉影像、评论、访谈等奖项类别, 共奖励了24位用户的报道。

这些做法一方面鼓励公民记者的创作热情, 另一方面, 通过表彰、宣传好的公民新闻作品, 也为公民新闻的约束规范提供了参考范本。

当然, 在电视上播出的i Report也会激励观众拿起手中的手机、相机、电脑, 成为新一批公民记者。

四、CNN i Report用户使用情况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CNN i Report的使用体验, 笔者在CNN i Re port成熟用户[3]中随机抽取50名i Re porte r, 对他们使用i Re port的动机、使用过程中的感受等问题进行了在线调查, 共得22名受访者的有效反馈。反馈结果综合如下:

(一) i Report用户基本情况

1. 国籍:

以美国为主。笔者调查的用户中, 70%为美国国籍 (或暂居美国) , 30%来自美国以外地区, 包括加拿大、德国和印度等。

2. 年龄:

部分受访者拒绝透露自己的具体年龄。但从职业信息、家庭信息等可以看出, 受访者年龄大致范围在30岁到55岁之间。

3. 职业:

所有受访者均非专业新闻媒体从业人员, 但整体教育程度较高, 有稳定的工作。笔者调查的22名用户中, 除一人拒绝透露具体工作外, 其他21人分别从事市场销售类、教育、媒体、设计类、管理类等工作。

(二) 用户使用动机

1. 认同感

在被问到“为什么乐于做一名i Reporter”这个问题时, 90%的受访者提到了认同感。这种认同感首先体现在他们对CNN的认同。所有受访者都表示他们认为CNN是主流媒体的代表, 也是好新闻 (good stories) 的代表。有受访者在表达这种认同时用了“忠诚” (loyalty) 一词, 体现出对CNN的高度肯定和认同。

其次, 当一条i Report得到了CNN的核实并在CNN新闻节目中署名播出时, 用户体验到肯定和认可, 产生“直接参与CNN新闻制作”的高度自我评价, 收获正向心理满足。有受访者表示对CNN i Report这种模式充满感激, 因为这种模式给普通公众提供了宝贵的展示自己的平台, 给自己带来极大的信心与鼓舞。

第三点认同感体现在对CNN i Report用户群体的认同感。多数受访者提到在i Report虽然每条视频的点击率不会很大, 但这里的用户都素质普遍较高, 视频质量也较高, 因此愿意成为这里的一员。

2. 新闻理想

虽然受访者大多是非新闻媒体从业人员, 但多表示自己对新闻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一点也体现在更多的用户在自我介绍时更愿意称自己为自由记者或摄影师 (freelance journalis t/photographe r) 。

多数受访者认为CNN i Report不仅提供了自己一圆记者梦的平台, 还在具体写作、拍摄制作新闻的技巧上给予用户很多指导, 对用户的新闻理想和热情是很有力的鼓舞。

(三) i Report对用户媒介接触习惯和公民记者意识的影响

所有受访者均表示i Report的参与模式对他们原有媒介接触习惯有一定影响。有位来自印度的用户表示, 在使用i Re port前他习惯通过m s n等进行在线聊天以及浏览雅虎等门户网站;而成为i Report用户之后, 他开始更多地关注线下身边的社会, 并随时准备进行新闻拍摄采写。换言之, i Report用户在参与过程中, 公民记者意识不断得到肯定和强化。

同时, CNN的内容筛选、新闻技巧指导等也将公民新闻推向更理性更专业的发展方向。

(四) 小结

通过对CNN i Report用户调查分析可见, 该栏目用户质量比较稳定, 以教育程度较高、收入稳定的中年用户为主。他们对该栏目的使用动机主要出自满足认同感和实现新闻理想等情感诉求。这一点恰恰是CNN i Report栏目的核心特色。栏目特色和优质、稳定的用户的需求良好契合, 这是任何一个新闻产品成功的关键。

五、总结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国际传播媒体必须充分认清这种新的生存环境带来的挑战和变革, 在新媒体视角之下寻找新的竞争力。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大趋势便是传统媒体介入公民新闻。CNN i Report就是这种尝试的一个成功典范。继CNN试水介入公民新闻之后, 又有美国广播公司ABC、福克斯 (Fox) 、全美广播公司 (NBC) 和半岛电视台 (Al Jazeera) 等多家传统新闻媒体推出类似栏目。

中国的国际传播媒体在全球新闻媒体竞争的浪潮中竞争力表现较弱, 更需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开发新的竞争点。CNN i Re port这种介入公民新闻的方式于我们不失为一个思考方向。尤其值得指出的是, 目前中国的国际传播媒体海外报道能力较弱, 更需要有公民记者协助加强报道能力;中国媒体的海外受众数量也不乐观, 媒体的全球影响力还较弱, 有必要以公民新闻的形式吸引用户, 逐步建立起受众基础。

在介入公民新闻的过程中, 传统媒体应当注意把握好对公民新闻的指导与修正, 尽可能消除公民新闻的不专业性给本媒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只要借力得当,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专业记者和公民记者, 就能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 和谐共生, 构建一种更加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格局。

参考文献

[1]CNN iReport Awards[EB/OL]. (2011-03-15) [2011-05-28].http://ireport.cnn.com/blogs/ireport-blog/2011/03/15/cnn-ireport-awards-winners-announced-at-130-pm-et.[1]CNN iReport Awards[EB/OL]. (2011-03-15) [2011-05-28].http://ireport.cnn.com/blogs/ireport-blog/2011/03/15/cnn-ireport-awards-winners-announced-at-130-pm-et.

[2]Nieman Journalism Lab对Lila King的专访[EB/OL]. (2011-03-22) [2011-05-28].http://www.niemanlab.org/2011/03/how-cnns-ireport-enhanced-the-networks-coverage-of-the-japan-earthquake-and-its-aftermath/.[2]Nieman Journalism Lab对Lila King的专访[EB/OL]. (2011-03-22) [2011-05-28].http://www.niemanlab.org/2011/03/how-cnns-ireport-enhanced-the-networks-coverage-of-the-japan-earthquake-and-its-aftermath/.

新媒体下新闻传播的创新 篇10

新媒体的出现使许多产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其中新闻传播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如何在新媒体下发挥新闻传播的优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1 新媒体新闻传播的优势特点

新媒体的出现是革命性的转变,它迅速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所在信息传播中的迅捷性;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信息存量的丰富性;是许多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此外,随着社会信息化趋势的迅猛进展,人们对新闻信息需求剧增,不再是单一地被给予,而是有了更多的范围去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从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时代来看,新媒体新闻传播方面与传统媒体相比,有更多创新的表现形式。

1.1 多媒体传播

多媒体是多种媒体的综合,包括声音、视频、文本和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使传播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受众的生活更加便利,如以前受众是在电视机、广播里接受信息或者拿着报纸书籍阅读材料,现在更多的是通过手机和电脑等获取信息。可以说,多媒体技术推动了新闻的多元化发展使之区别于传统媒体单一,让新闻传播的形式更加独具创新,让受众在视听等方面感受到新闻创新优势,更实现了新闻多媒体化的信息发展。

1.2 传播速度的迅捷性

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捷,信息来源广泛,人们在网上能接受到最新资讯并更新实时动态得到第一时间发布。尤其是在报道突发性事件和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时,网络媒体信息发布与更新速度比传统媒体中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滚动播出”更胜一筹。

1.3 传播的互动性

传统媒体是将新闻信息单一地传播给受众,而在新媒体上,受众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筛选自己的所需要的信息,让新闻传播更具互动体验的趣味性。从新媒体先进的信息技术上讲,能够做到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人人都可以浏览信息。网络媒体的受众一般可以浏览不同风格和内容的网页,达到与其他人的沟通。

1.4 信息交融与开放性

新媒体的出现让信息得到了交互相融,受众可以发布或接受信息,将新闻引发的社会内容做得完整而且深入,最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不同的国家、地域民族、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自由的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和交流。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地与你想要交流的人进行交流,如微信、微博、QQ的出现可以让人们更便捷地进行聊天通话、看视频、获取新闻资讯,与人交流等,非常开放。新媒体因不受时间的限制,受众也可以成为传播者随时发布信息。

1.5 内容个性化

从新闻传播的内容上看,新媒体更注重个人独立化的发展,从最早的大众媒体由“一对多”模式正向“多对多”模式和“一对一”的模式发展,这也是新媒体发展下新闻内容的一大创新。新媒体可以实现向特定的一个人发布特定的新闻信息,重视单一个体的个性和心理需求。受众有广泛的参与和诉求表达的欲望,受众可以利用新媒体来形成专属于自己的传播内容,这一内容具有原创性。

2 新媒体下新闻创新的必要性

我们正处于一个新媒体时代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模式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我们只有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地进行新闻传播模式创新,使新闻传播模式能够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和人们的新闻接受习惯相符合,才能够使新闻获得高效和优质传播。尤其新媒体在目前受欢迎和参与互动的程度上,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且意见和情感表达也更为公开直接透明。例如,如果对所关注的问题有一定的认知,就可以利用借助于网络媒介进行意见表达和情感表露。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媒体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大,如报纸版面有限且时间周期长,广播电视有空间和时间限制等,只有新媒体没有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第一时间的发布。这也就让新闻传播更加具有时效性并实现社会公众开放式的参与。

新媒体时代给人们带来更加丰富、快捷的新闻信息,同时使传统的新闻传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对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要跟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摘要:对新闻传播进行创新是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在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迅速的今天,创新代表着时代的进步。无论是新媒体带来极速的传播速度还是网络新媒体越来越主导着人们的生活,它并将持续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同时在新媒体下新闻传播的创新,又是紧跟社会潮流的必要选择。

上一篇:三维投影下一篇: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