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体制分析

2024-05-02

行政管理体制分析(精选十篇)

行政管理体制分析 篇1

企业行政管理是一个企业的神经中枢, 企业行政管理对一个企业的管理工作进行全局把控, 能够对整个企业的计划生产以及营销等工作进行有效地推动, 并实现各个工作环节之间的有效对接。总的来说企业行政管理指的是通过企业的组织行政管理对企业行政工作进行全局管理。企业行政管理手段主要包含了行政命令、规定、工作指示以及奖惩等, 可以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起着服务管理以及协调等功能, 从而保障企业在考虑公司全局情况之下实现顺利运作。企业行政管理可以再服务上为企业各个部门提供全面的后勤服务, 在企业的协调管理上实现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良性沟通, 即实现企业不同层次以及不同职能之间的良性沟通, 实现企业的科学化管理和行政效率的最大提升。

具体来说企业行政管理作为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企业管理手段, 其主要工作内容包含了如下几点:一是对企业进行科学的计划工作, 即根据企业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管理目标以及工作内容等, 并决定通过怎样的工作确定相应的目标计划, 现代行政管理必须具有长远的计划性, 能够对企业未来的工作进行预期管理, 对行政工作有所预期指导, 这是实现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科学化和成功的关键所在。二是对企业进行组织化的工作管理, 企业组织机构是企业健康运行的关键所在, 企业各个层级的行政管理人员需要明确自己的任务是什么, 应该如何去完成任务, 如何将任务进行合理的分配等, 对此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权责关系, 保障行政管理工作能够顺畅地完成,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可以通过行政组织机构的设定为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机制性保障。三是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可以提供指挥性工作, 即企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确定不同层级员工的分工协作, 明确各自的职责所在, 有效协调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和工作积极性。四是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可以提供控制性工作, 企业行政管理可以为企业的各项工作进行监控调节, 确保各项激励措施以及奖惩制度的落实到位, 并在实际调控过程中不断优化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企业行政管理在实际运行中主要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企业行政管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主要构建在企业权利和权威的基础之上, 在企业上级机构没有一定权利的前提之下是不能发送相关工作指示的,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科学有效性需要保障上级权力的合理运用和下级的服从。二是企业行政管理具有一定的及时性, 由于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在通过指示和命令等进行工作调配的时候, 需要通过更为直接和针对性的方式来执行, 同时配以相应的惩罚措施以此保障工作的顺利执行和完成。三是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纵向性,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主要通过组织内部的相关关系来进行工作协调指挥, 也往往是上级对下级的纵向性指挥工作。

二、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及要求分析

1.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对企业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性作用:

(1)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可以有效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也得到了大力提升, 如何实现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是关键, 如何实现企业的战略性发展是一大难题, 而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可以很大程度上推进企业的战略性发展, 促进我国企业更好地实现高速发展形势。

(2)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除了依靠经济实力之外, 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增强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的管理能力体现在对时代超前经济的学习能力, 在企业行政管理可以在此发挥很大的作用。

(3)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可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很容易碰到一个难题, 企业职工也容易在思想实践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对我国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政企不分的现象对企业的发展不利, 在这种背景之下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是通过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为企业构建良好的运行环境, 同时为企业内部职工在工作中的问题提供帮助, 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总而言之, 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有效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可以有效保障我国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提供计划工作、组织工作、指挥工作等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工作计划表, 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企业内部员工的分工协作, 从而有效保障企业综合目标的实现。

2.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要求分析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终极目标在于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后备支持,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求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能够对经济活动提供相应的组织计划, 包含了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沟通、劳资关系以及企业的公关活动等进行计划协调。因此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需要达到如下几个方面要求:

一是现代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实现行政首长负责制, 实行企业行政首长负责制可以构建相应的指挥系统为科学的行政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这就要求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明确领导的职责权限, 保障行政领导有合理的权力和权威实现企业的科学行政管理调控, 同时也需要考虑周全避免行政领导权力过度而产生负面影响。二是现代行政管理工作要求合理设计行政组织机构,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行政机构来落地执行的, 因此构建合理的行政组织机构是关键前提, 并在此基础之上选择优秀的管理人才, 培养管理人员具备与时代并进的综合知识结构、技术能力以及专业素养等, 从而保障企业行政管理能够有一支强大的管理团队作为后备调控,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战略决策建议。三是现代行政管理工作要求确定与企业相适应的奖惩制度,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最优化是如何实现管理层与执行层之间的配合工作, 因此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归根结底是对企业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 因此确定与企业相适应的奖惩制度是实现人性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四是现代行政管理工作要求讲究艺术性管理, 在企业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时候, 如何下达命令、如何传达理念等都是一项非常高深的艺术工作,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艺术化处理。

三、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主观性太强, 缺乏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

由于企业行政管理在实际工作实践过程中, 往往存在着主观意愿过强的管理措施, 一些主观上的规章制度也会开始风起云涌, 并在这种主观意愿工作制度之下开展工作, 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作用。企业并没有一个完善的行政规章制度可以遵循, 企业职工之间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等, 导致工作混乱和责任不明晰, 这就容易造成企业整体运作陷入混乱的局面, 导致企业综合工作效率低下和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当前企业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重点还处于档案管理、后勤管理以及办公室管理等一些琐事上, 这些工作内容的执行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除此之外, 企业为了实现与政府之间的良性沟通, 往往会设立相应的部门进行政府工作对接, 但是由于企业行政工作还集中在一些事务性活动导致企业缺乏一个完善的行政管理机制体系, 难以发挥企业行政管理的最大化价值。

2. 缺乏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 且行政管理模式固化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带有一定的官僚思想, 对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行政管理工作的要点视而不见, 往往会通过官僚主义和形象工程将行政管理工作独立出来, 从而造成了企业行政管理资源的浪费和工作效率低下, 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人员也只是按照企业个人的意愿进行决策, 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落地行, 这种主观性管理模式导致各个行政管理人员责任形同虚设, 不利于促进员工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其次, 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在受到计划经济思维方式影响之下, 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往往也会带有一定的官僚思维, 忽视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需求, 往往通过按部就班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工作, 从而导致企业资源和时间的大量浪费, 权力的过度集中不利于民主决策的提出和执行。除此之外, 由于我国多数企业还处于较为新兴的发展时期, 往往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是非常重视的, 因此对企业部门忽视了,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对全公司设立相应的管理体系, 缺乏全局管控性, 给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3. 脱离实际的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给企业带来潜在危机

当前存在着多数的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具体业务不够了解和熟悉, 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往往都是在脱离实际的情况之下开展的, 并没有任何依据的制定一些企业行政规章制度, 忽视了行政决策的落地性和可行性, 从而导致其他部门产生情绪反感和工作排斥,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往往都是被其他部门嫌弃碍手碍脚, 干扰了他们的工作, 其他部门如果没有什么非要和行政管理部门来往的事情, 总是希望行政部门能够与自己老死不相往来, 在这种情况之下容易导致企业管理体制陷入恶性循环, 一方面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对相关工作部门的了解越来越少, 管理也就开始脱离实际,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难以制定科学落地行的政策和管理制度, 不合理的管理制度最终将给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潜在危机。

四、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改革思路分析

针对当前我国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要求以及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实现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

1. 实现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制度的优化革新

企业行政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所在, 企业的一切行政管理工作都是在制度基础之上进行的, 同时企业行政管理制度也是实践工作过程中的矛盾焦点, 因此如何在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之下制定与企业相适应行政管理制度是首先需要研究的问题。由于当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整体效率低下, 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而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企业在制定相应的行政管理制度的时候需要保障制度的科学性、可行性, 如何让员工所接受也是非常关键的, 考虑到企业行政制度对企业每一个职工都有一定的利益相关性, 因此在制定企业行政管理制度的时候需要考虑企业各个层级员工的意向, 制定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制度。同时由于制定行政管理制度的人员并没有参与到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就容易导致行政管理制度缺乏落地性和可行性, 因此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需要认真分析企业各个部门人员的工作习惯制定合理的行政管理制度, 让为企业的健康运作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2. 构建完善的企业行政管理领导体制

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工作时候需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应该将行政首长负责制作为核心, 将咨询机构作为互补机构, 并构建相应的行政管理工作监督部门, 并在实践工作过程中不断改进, 以此增强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其次, 对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业绩进行定期评价, 选择优秀的管理人员, 企业人事部门往往都是通过业绩评价作为员工晋升的标准, 但是这种方法缺乏一定的准确性, 由于一般企业的老总都是急功近利的, 因此他们往往都是带有主观色彩地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晋升选择。对此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应该从体制上保障领导之间职责分明, 同时加强企业内部之间的分工协作和良性协调, 充分发挥员工的最大价值和潜力, 真正提升企业的行政管理效率和综合服务价值。

3. 充分重视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构建全新的、与企业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

现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上级与下级部门之间都有一定较为完善的流程, 这就流程需要健全和明确, 主要涉及到部门之间的权责明晰和隶属关系, 这样就可以防止企业不同领导之间的一言堂问题出现, 避免企业管理混乱问题的出现。与此同时在企业管理工作明确责任之后, 可以构建相应的问责制度, 使得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运行过程中进行问责。

4.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需要时刻与实际相联系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始终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 反对形式主义, 需要从经济实效出发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需要提倡节俭为企业长期利益考虑。总而言之企业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情况采取灵活变通的方法, 以企业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制定合理的行政管理策略。与此同时需要与企业的文化建设相联系, 深入企业各个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为企业提供操作性强、落地性强的行政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林碧卿.关于提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 2014, (01) :153-154.

[2]任跃敏.大王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03) :158-159.

[3]黄平.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 2012.

[4]王楠.电力企业行政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及完善对策[J].今日中国论坛, 2013, (09) :46-48.

[5]李冷, 许飞.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职业圈, 2007, (01) :96-97.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分析论文 篇2

我国乡镇刑侦管理体制建国之后几经变迁,形成了目前的行政管理模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病不断凸显,并给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背景值之下,经济发达镇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与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需要其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做到先行先试,通过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来释放出来更多的市场活力。

一、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原则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这一工作推进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做到循序渐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然会遭遇到各个方面的阻力,这些阻力既包括利益层面的阻力,也包括观念层面的阻力,对于经济发达镇来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要客观评估各种阻力,在明确阻力的情况下来进行的改革方案的制定,避免改革方案过于冒进可能出现欲速则不达情况出现。

2.依法推进原则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无视法律,依法推进这是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依法推进要求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之下来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措施不能够过于激进,更不能够与我国的法律法规相违背。

3.不断调整原则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做到不断的调整,因为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因此各项改革措施是否比较合适,难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试错,需要根据实际效果以及环境要求变化来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保证改革方向的正确与改革措施的有效。

二、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诸多突出的问题,例如权责失衡、职能扭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损害到了行政管理体制的有效性,同时更是给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

1.权责关系不够对等

从目前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情况来看,权责关系不对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权责关系的不对等充分的体现出来了目前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问题,一方面是经济发达镇在权力层面比较小,另外一方面则是承担了比较多的职责,二者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权责失衡导致经济发达镇在发展方面左右制肘,难以释放发展活力以及动力,从而拖累了地区发展的步伐。

2.政府职能转变落后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在不断的推进,但是依然存在职能转变落后的突出问题,即政府职能没有做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乡镇发展的需要做到不断调整,具体来说,经济发达镇依然存在的职能缺位、错位以及越位的具体问题,本来政府承担的职能政府没有承担,同时不需要政府做的事情,政府有干预太多。经济发达镇依然没有构建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府,全能型的乡镇管理理念依然根深蒂固,这大大损害到乡镇行政管理的有效性。

3.监督评价没有到位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缺少监督评价,在乡镇行政机构工作开展中因为没有监督机构而容易走向一条不受约束的道路,这也是目前基层乡镇机构公信力不断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经济发达镇乡镇管理方面监督评价的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本级政府部门中没有专门监督机构,对于乡镇不同机构工作的开展没有监督评价;另外一方面就是来自于公众、媒体的监督缺失,这导致了对于政府机构的工作不能做到客观评价。

三、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有一些基本性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良好地解决,导致乡镇管理体制目前弊病四现,针对这种问题,需要重点做好一些几个方面的问题,解决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完善权责对应关系

权责对应关系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有多大的权力,就要给予多大的责任,经济发达镇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授予更多的权利,另外就是要将本该上级政府承担的职责交给上级。通过理顺权责关系,才能够让乡镇政府去集中人力、物力做好份内的工作,推动乡镇的更好发展。当然完善权责对应关系方面,也需要注意度的一个把握,在加大经济发达镇权力的同时,也要注意相应监督机制调整,确保权力不会失控。

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这是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全能政府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有着内在的冲突,因此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必须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合理既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界限,政府将职能集中在市场解决不好的问题方面,专注于公共产品的提供、市场秩序的维护,同时还要将职能重心从单纯的经济发展方面,向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层面进行转变。

3.加强监督评价建设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要重点做好监督评价工作,监督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约束政府机构工作人员的行为,让其在监督下能够严格按照岗位职责、法律法规来开展工作,用好手中的权力来为人民服务。监督评价方面,一方面要注意本级政府内部建立完善的监督机构,同时主动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评价,另一方面接受群众、媒体的监督评价。对于监督评价反馈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的解决,确保各项工作的更好开展。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管理体制分析及对策 篇3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体制经济研究

0引言

当前,电力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出来。由于传统体制的长期影响,历史形成的诸多问题,相当一部分电力企业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这不仅关系到电力企业本身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本文运用管理学相关理论对于电力企业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富有成效的改革建议。

1我国电力企业管理体制概述

电力企业是从事电力生产经营活动的工业企业,它通过由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等子系统构成的电力系统,进行电能的生产和销售,它实行独立经济核算,是独立的工商合一的经济单位。电力企业管理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企业特点对满足社会需要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

我国原电力企业管理体制具有以下特点。①行政性管理,由于计划体制的影响,电力企业一直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为了适应政府对企业的计划管理,电力企业在组织结构、部门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与政府行政部门层层对应;②垄断性经营,电力企业一直作为我国自然垄断企业,其主要依据认为:电力网络不可分割,一个地区只能有一个网才是全程全网:③一元化领导,由于电力企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更是影响到国家安全的政治问题。因此政府对电力企业的生产、销售、分配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控制。

2我国电力企业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分析

2.1产权制度问题在我国电力企业现行产权制度下,企业资产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实际上从投资环节来看,有国家投资,有地方投资,也有企业自筹资金投资,而这些不同渠道来源的资产混杂在一起,并受利益驱动,地方和企业投资者都在挖国家直接投资的那一块,而国家投资形成的这部分资产实际上在严重流失。这主要是因为政府远在企业之外行使所有者职能,企业内并全民无所有者代表。同时,政府作为全民所有者的代表,拥有对电力企业的财产所有权,这种所有权与企业的经营权应当是分离的,然而,在现行电力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政府为加强对企业的控制,便从决策到经营采取包办政策,政府将所有权与经营权一把抓,这样一来,其余投资主体的利益就被忽视,他们的经营积极性受到打击,于是企业不思进取,躺在政府的怀抱里,过着“特保儿”的生活。

2.2政企不分问题我国当前的电力企业,其经营自主权也更多的是写在纸上,停留在口头上。近几年虽然电力企业也加大了改革力度,但政府部门仍以所有者身份,对企业的微观管理活动进行干预。我国电力企业的价格秩序相当混乱,中央政府难控制,企业又无权,地方政府自行其是,实际上使电力企业仍未摆脱政府“附属物”的地位。既然电力企业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就无法面对多元化的经济社会,就必然显得木呐和茫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政企不分已经造成了电力企业的大锅饭和低效率,使企业严重缺乏活力,内部管理也十分松懈,既缺乏激励机制也缺乏约束机制。同时,政企不分也窒息了电力企业发展。

2.3生产经营单一问题由于电力企业的特殊性,电力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一直处于垄断地位,从而造成了电力企业凭借其优势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因此,电力企业无须从事多种生产经营,只要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与供给就可以了。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单一已经危及着一部分电力企业在我国实行“厂网分离”下的生存空间。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电力企业毫无例外的将必然分步进入市场并成为竞争的主体。如果还停留在单一生产经营电能的方式上,企业就必然难以生存下去。其最佳方式应由单一电力产品生产,适时、适度地转向多角化经营的轨道。

2.4人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说明电力企业管理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文化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管理干部中仍有一部分的人员学历在初中以下,不能适应管理现代化需要。从年龄结构上看,现在管理人员年龄明显老化,在未来十几年间,将存在老化断层现象,随着这批管理人员的退休,可能会出现后继乏人的局面。生产人员是电力企业生产的主力军,生产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2.5监督体制的问题由于企业的监督系统在企业处于特殊的地位,具有特殊的职能,因此,双重领导体制较之过去能更好地调动上级和企业两个积极性,既有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对基层企业监督系统的支持和保护,又有利于发挥基层企业的监督作用,但在实践中这一体制也日益暴露出一些弊端。比如一是监督关系还有些不顺;二是监督系统缺乏权威;现在电力部门监督难以实现的实质,是监督体制不顺等深层原因造成的。企业内部的平行监督,实际上还是一种自我监督,这种监督的有效性,不是由一种制度性的机制决定的,而是建立在某种“自律”性要求之上。

3我国电力企业改革思路分析

3.1从产权上分清权责关系,对电力企业实施公司制改造。电力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目的在于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从产权上分清权责关系,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其具体做法可适度对现有电力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在原电力企业基础上,建立起真正的国家控股公司。理顺电力企业产权关系,要从产权上明确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要顺利实现体制模式转换,就必须循着产权明晰和公司制改造的思路进行改革。

3.2实行政企分开,确保电力企业经营自主权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电力企业来说,国家对其宏观调控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还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基础作用的前提下进行的,决不是过去那种政企不分的做法。此外,政府的宏观调控严格限制在宏观经济领域,不要干预电力企业的微观活动。各级政府要依法行政,确保电力企业经营自主权。电力企业由于其经营有广泛影响,决定了其微观经营活动的自主权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扰,从而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电力企业必须服从国家宏观调控。

3.3综合利用资源,走多元化经营之路。国家在逐步放开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权限,电力企业的自主权有了某些扩大。如何把握好电力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依靠行业优势,大力发展支柱型产业:积极开辟商业、农业、居民用热市场;依靠现代化科技,生产高科技产品,实现科技增效:加强横向联营,强化投资功能借鸡下蛋。加强横向联营即在企业之间开展联合开发、生产和经营,这样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

3.4改革人事制度,优化人员结构。首先要掀掉干部聘任年限和级别的“护身符”,实行无任期,无级别聘任,真正建立能者及时上,庸者及时让的优胜劣汰用人机制。再次,要冲破“内部子女就业优先”的封闭模式,逐步推行面向社会择优聘用的开放模式。最后,要打破职工“一次分配定终身”的格局,形成内部二次就业市场。

3.5改革监督体制,增强监督力度。加强干部监督,反对腐败现象,关键在领导,难点在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目前的状况是,同级监督易掌握情况,但监督的权威不够,上级监督有权威,但又难于掌握情况。首先应该改各企业监督体制,还应该增强电力职工监督意识,加强群众监督,落实国家有关防腐措施,加强对干部的监督。

4结语

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分析 篇4

一、目前煤矿安全管理现状

(一) 安全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目前, 我国煤矿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其中相对比较严重的便是安全管理观念落后的问题。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 安全管理体制并不够完善, 并且对安全管理体制也不够重视, 从而使安全管理体制发挥不出真正的价值, 不能有效地处理生产、安全以及效益的关系。对于煤矿企业的领导人来说, 如果不重视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这会对煤矿产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目前, 我国大多数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观念都比较落后, 并且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也不够完善, 这就严重地导致煤矿安全管理机制满足不了实际生产过程, 两者严重的脱节, 从而阻碍了煤矿产业的发展。

(二) 煤矿安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 在我国煤矿生产中还存在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首先, 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在日常生产的过程中, 依然采用传统的安全检查办法, 只根据管理和监督工作人员自身经验进行工作, 对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依据自身经验对其进行分析和解决。如果一个煤矿企业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安全检查方法, 那对于煤矿工作人员的生命以及财产都是很大的威胁。其次, 从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角度来说, 如果缺少比较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 监督管理工作人员就不会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工作, 并且也没有标准可依照, 再加上管理力度的不够, 这就不能有效地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 在国家采取重要措施之前, 煤矿必须意识到安全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要加强落实和实施安全管理体制,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保证我国煤矿企业能够稳定、长久地发展下去。

二、煤矿安全管理体制

(一) 煤矿安全监察化。

对煤矿安全生产建设过程进行系统的监察便是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在煤矿安全监察过程中, 必须要考虑煤矿产业的特殊性, 同时还要考虑环境以及生产条件的变化情况。煤矿生产过程中, 工作地点具有移动性, 并且作业情况也不一样, 因此在煤矿安全监察中, 一定要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安全监察工作方式。监察工作方式包括很多种, 例如日常监察、定期监察以及重点监察等。煤矿安全监察内容也有很多, 其中包括检查制度、检查安全设施、检查思想等, 同时还要对该煤矿企业进行调查, 查看其企业资质以及生产程序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 安全管理法律化。

目前, 我国非常重视法律运用, 这也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的评价标准。煤矿安全管理法律化包括很多内容, 如法律、法规以及标准等。近几年我国对煤矿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标准进行了改进和调整, 从而让其更好地为我国依法治矿提供依据, 严格控制煤矿企业工作程序。虽然我国一些煤矿企业还没有完全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是我国煤矿企业仍有明显的改善, 之所以还没有完全取得成效, 其主要就是因为执法力度不够, 并且煤矿守法意识不强。

(三) 煤矿保险责任化。

首先, 根据保险公司的相应保险条款, 要设计好相关投保企业以及承包保险公司的责任, 同时要激发煤矿生产企业的积极性, 并且当煤矿安全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的时候, 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惩罚, 从而高效、安全地完成工作;其次, 煤矿生产企业不要因为进行了保险, 就不重视安全状况, 只在乎企业获取的经济效益, 这会严重威胁到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综上所述, 整个过程就是煤矿保险责任化的内容和宗旨。我国要引用不同种的保险形式, 单一的社会强制保险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对于煤矿企业来说, 仅仅引入社会强制保险是不够的, 必须要增加一些和税收相似的支出。从收取保险费用机构的角度来说, 在加强煤矿生产企业安全监督以及技术改进的过程中, 并没有很强的经济动力。

三、建立煤矿安全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以及设备的安全是需要管理人员关注的问题。煤矿产业是我国一次能源核心, 要想促进我国煤矿产业的发展, 就必须保障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同时煤矿安全生产形式会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以及社会的稳定。当煤矿发生安全事故的时候, 不仅会威胁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还会影响到煤矿企业的形象, 甚至会降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因此我国非常重视煤矿产业的安全性。近几年, 由于工作的不到位, 煤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尽管我国的煤产量相对于其他国家高出很多, 但是因事故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占世界煤矿安全事故死亡总人数的60%, 所以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受到世界的关注。煤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不仅会影响到我国整体形象, 还会阻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图1)

建立完善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是解决煤矿安全事故的重要措施和手段。首先, 完善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能够规范煤矿企业工作人员的生产行为, 同时还能控制监管行为, 最主要的是完善煤炭安全管理体制, 能够提高煤矿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安全生产的意识, 并且能够有效地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 完善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不仅能够规范煤炭企业的经营行为以及工作流程, 还能帮助煤矿企业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意识, 加强他们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 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煤矿企业的自身发展, 还能提高我国煤矿产业在国际上的形象。

四、结束语

在煤矿生产管理大系统中, 安全管理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 因此在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体制的时候, 一定要根据生产管理体系进行, 要使两者能够相互融合、协调, 只有这样才能让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发挥出真正的价值。煤矿安全管理体制不仅能够有效地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还能促进煤矿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最主要的是能够提高煤矿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学睦, 闫淑军, 姚庆国.基于DEMATEL方法和I SM模型的煤矿安全管理评价体系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 2011.6.

[2]杨宇虹.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学习贯彻《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的通知[J].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公告, 2011.9.

[3]虎维岳.新时期煤矿水害防治技术所面临的基本问题[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0.

[4]葛兆林.煤矿运输事故多发原因分析及对策[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下) , 2013.

[5]尹亚云.煤矿生产视频监控网络系统在现代化矿井中的应用[A].煤矿机电一体化新技术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

县级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分析 篇5

摘要:纵观20多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县级政府行政体制还存在大量问题,如县级政府机构角色定位失当、政府职能不适宜市场经济下的要求、机构膨胀,人员分流难、现行市管县体制不利于县级政府的发展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重塑中国县级政府的角色、实行省直管县体制、加快转变现有县级政府职能、优化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等对策。

关键词:县级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县级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1 县级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自身建设的需要

县级政府作为中国现代行政构架中的一个重要层级,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遇到了职能转变的困境和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的挑战,构成了县政改革的根本动因。伴随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由“吃饭财政”引起的对县级政府规模增长的关注,重心集中在机构改革方面,而二十多年机构改革的种种努力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行县级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仍比较薄弱,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和效率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县级政府机构设置不尽合理,行政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县级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1.2 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县级政府作为我国农村基本的区域性政权设置,是国家机构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同时,县级政府担负着许多繁重的任务,面临的困难和矛盾最为集中,职能转变的任务最为艰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县级政府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而政府管理与服务的能力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密不可分的。县级政府要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全面加强政府管理的观念更新、职能转变和行为规范。

县级政府应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加大县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推动县级政府职能不断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转变。县级政府要努力实现从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为主的转变,政府职能要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要求,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形成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框架,建立市场监管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1.3 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县级政府除了要担负必要的政治、社会、文化等职能外,经济职能是极其重要的乃至核心的职能。县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发展经济,实现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并尽量减少市场力量的负面效应。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大系统中处于基本层次,是宏观经济层次中最基本的调控单位,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区域基础和基本支柱。县域经济贴近物质资料生产的实际,处于行政管理和政策落实的前沿,始终发挥着承上启下、连接城乡的作用。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直接解决绝大多数人口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且直

接从基础层面影响人地矛盾运动的性质、规模和方向。县级政府的体制改革是运作县域经济的必要条件。县域经济是一个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是由多种所有制形式、多部门结构、多层次隶属关系和多级生产力水平构成的地域性生产综合体。如何根据发展县域经济的需要,相应的进行县级政府的体制改革,就成为在当前形势下需要思考并解决得当务之急。当前县级政府行政体制存在的弊端

2.1 县级政府机构角色定位失当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仍处于转型过程中,县级政府机构角色失当现象仍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1)县级政府自恃为“权威型”的领导者。出现新体制下的角色与旧体制下的角色错位。县级政府习惯于沿用传统体制下的政治、行政命令方式,靠行政强制力行使职能,重视行政干预,忽视协调指导。(2)县级政府充当了“全能型”的管理者,造成职责内角色与职责外角色错位。县级政府大包大揽,把对经济的管制和社会的管理都纳入了自己的职能范围,造成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之间的职能错位。(3)县级政府担当了“忠实的”持家者,导致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错位。县级领导干部轮换调动频繁,造成县级干部的短期行为,县属企业发展缓慢,财税资源枯竭,从而使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难以为继。

2.2 政府职能不适宜市场经济下的要求

县级政府作为中国现代行政构架中的一个重要层级,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遇到了职能转变的困境和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的挑战,构成了县政改革的根本动因。伴随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由“吃饭财政”引起的对县级政府规模增长的关注,重心集中在机构改革方面。县级政府并没有从根本上按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基本上还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体制和框架内运转。县级政府的权力关系没有走上规范化的道路;政府过多地干预了县域的具体经济行为,“政企分开”并不彻底;“政事分开”仅仅流于形式,致使政府威信降低、动员能力低下;最突出、最根本的问题是财政制度、机制和程序的缺失,降低了县级政府的能力、扭曲了县政的基本功能。

2.3 现行市管县体制不利于县级政府的发展

我国现行县级行政区划和设置的基本框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是在当时生产力十分落后、交通和通讯能力极其低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得以强化的历史背景下而确定的。通过近半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大规模建设和高速度发展,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现行县级行政区划和设置与当今时代不相适应的矛盾已日见显露。现有的县级行政区划和设置的基本格局,与当今我国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客观条件已经难以适应。县级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对策

3.1 重塑中国县级政府的角色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县级政府角色的转换势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缓。县级政府角色的转换是发展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它必须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换,从行政管制向依法行政转换,从制定计划的政府向引导、培育市场的政府转换,从以权力为运转轴心的政府向以社会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政府的转换,从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的转换。换言之,县级政府的角色应该由“权力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县级政府必须对其性质、职能、权力界限、功能范围、行为方式和活动领域严格界定,履行好自身应该承担的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县级政府必须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政府、小社会的旧格局。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机构臃肿、职能交叉重叠、运转效率低下的状况,实现人员精干,高效运转,以最少的行政成本,实现最优化的行政管理。

3.2 实行省直管县体制

通过推行省直管县,可以改革目前我国行政区划中不合理因素,特别是参考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情况下划小省区,划清边界,有利于改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加强中央的领导,有利于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区划体制环境。在经济上实施强县扩权,在财政上实行省管县,可以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自主权,把一些原本属于地市级政府的行为审批权里直接下放到县。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在我国目前虽然只是在试点阶段,但从目前的情况至少可以窥见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第一,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县的发展环境得到了优化,使之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形成一批经济活力强、发展速度快、综合素质高、带动作用大的县。从而有利于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二,实行“县财省管”体制可以绕过市这一级周转和盘剥,提高了财政资金运转效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县的财政困难,强化了县主观上的努力程度,调动了县发展的积极性;第三,促进了市级政府工作职能由领导型向自我发展型的转变,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同时,为下一步行政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3.3 优化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对于我国来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农村经济体制,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根本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出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县级政府的重要作用尤其值得关注和重视。对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机制的对策,有利于提高县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需求,进而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在公共服务机制改革过程中,既要注重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也要注重社会公平,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既要注重发挥政府作用,也要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一个有效的公共服务机制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在新的发展时期,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必须坚持以公众为导向,提高公众的认同和支持的程度。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必须从政府本位、官本位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转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应深入了解公众的意愿,广泛集中公众的智慧,应完善有关了解民意、公众参与和公众评价的机制,切实提高公众的认同和支持的程度,从而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性。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政府转型。由于政府转型不到位,不仅造成了投资过度、无序竞争、重复建设等问题,而且影响了政府正确履行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导致政府某些经济管理职能的扭曲。由于财税体制改革不到位,分税制尚不完善,地方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造成一些地方政府产生强烈的投资冲动,争上大项目、盲目铺摊子。因此,要根本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尽快取得政府转型的实质性突破。

2、把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作为“十一五”时期政府转型的重点。目前,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长与公共产品供给的短缺、公共服务的不到位,已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还相当薄弱,对扩大和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缺乏足够的估计,紧迫感不强。为此,要建立中央、地方的公共服务分工体制,启动和规范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问责制。我国自1993年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基本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财力向上集中的同时,职能和责任并未相应调整。目前,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十一五”时期,从建立公共服务体制的需求出发,需要重新界定中央与地方的职权范围,并为减少行政层级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一是要明显提高公共服务支出的比重;二是要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区间公共支出的基本均等化;三是要逐步实现财政预算和管理的透明化、制度化。

文物博物馆管理体制创新分析 篇6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管理体制创新

从整体着眼,我国70%都是包括民营博物馆在内的小型博物馆,这种类型的博物馆,由于管理水平低下,方式不当,不能发挥出博物馆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而且,我国博物馆虽数量较多,但比较分散,文物集中程度不高,就比如我国国家级博物馆故宫的收藏和陈列数量就不及美国一私人博物馆的文物数量多,这种疏散不利于文物的保护,也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博物馆的价值意义。

1 托管方式创新,整合社会文物资源

托管是博物馆三大功能之一。目前有文物托管及博物馆托管较为前沿的两种托管方式。

文物托管是国家增加博物馆藏品的有效举措,博物馆根据文物所有者的诉求,双方签订协议,以一种无偿提供的方式将文物交由博物馆管理,而文物所有者的所有权不改变。很多私人收藏家因为个人爱好,花大价钱买回家收藏和把玩,同时有些考古机构成立,考古挖掘的文物列为私有,这样就减少了博物馆藏品的数量,降低了博物馆藏品的质量。当今博物馆的现状,资金短缺,管理不善,博物馆区域面积小,博物馆馆内文物少,却无力购买文物。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允许社会上的有志之士加盟博物馆,以私人的名义将自己的文物奉献出来,博物馆代为管理和保护,使文物的教育意义和研究价值得以维系。

博物馆托管可以说是一种将中小博物馆与大博物馆联合起来的一种模式,不过这种主要是因为民营及中小博物馆资源不足,没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因此有偿的将管理权交由大型博物馆打理。这种模式有利于壮大我国博物馆的规模,小型博物馆因为资金缺乏,规模小,管理能力低,没有承担风险和摆脱风险的能力,而大型博物馆有较大的影响,较高的声望,在人力、财力、物力上都能带动中小型博物馆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博物馆的管理和文物的保护。

撇开托管方式,国家要允许私人博物馆的存在。有一些文物收藏家和文物研究所的文物收藏数量蔚为壮观,这也是一种社会资源,只要文物属于正品,来源合法,程序到位,应该得到允许为社会创造一种文化价值。而且这样也可以促进博物馆托管的整合,壮大我国博物馆的数量和质量。

文物托管和博物馆托管的意义和作用在于:一是文物托管和博物馆托管触及了本行业的敏感区域。在文物管理領域,一般都不忌讳将私人文物或自己博物馆的文物以及管理权交给他人,一方面这向外界暴露了本博物馆的藏品数量以及博物馆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私人文物一般是个人重金所得,或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或是某些研究人员的成果,文物所有者会担心这些文物收到损害,毕竟文物造成了伤害,即使再发达的科技或是再多的金钱也无法换回。但是文物托管和博物馆托管两种管理模式开创了博物馆管理方式的先河,它打破了这些敏感的话题,融化了这些僵硬的局面,有利于文物的共享和文物的研究,使更多的人了解文物的过去,以及过去的历史,让文物发挥它本身的价值,造福于更多人。二是文物托管是对社会文物资源的一种整合,使分散的文物高度的聚集起来,形成一种文化群,这也是文物的价值所在,此外,这样有利于文物的保护和管理;而博物馆托管是这种博物馆之间的联合,类似于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这种方式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管理的质量。民间有大量的收藏家收藏了超出中小型博物馆数量的文物,而这些文物需要大量的大方来放置,也需要谨慎细心的打理,从博物馆角度来看,由于民间收藏家的收藏爱好,博物馆这种专门收藏文物让人参观的地方却不能聚集更多的文物来供人欣赏和进行文物研究。因此博物馆托管的方式的出现让那些私营博物馆和中小型博物馆可以减少自己的烦恼和因管理不当带来的损失,减小文物的危险,此外可以增加博物馆的综合数量,将更多有价值的文物带给大家,为更多从事文物研究或学术研究的从业人员提供利用和研究的资源,最大程度上带来双赢。三是这两种托管形式的开创可以加强管理方式的多样化,使博物馆管理体制得到优化,促进我国博物馆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2 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博物馆管理的标准化建设

博物馆虽然作为非营利组织,但是因为到对国家负责,对文物负责,因此也应该有科学的管理体系为维持博物馆的正常工作。科学的管理体系不仅要有创新的管理方式,正如上文所说的文物托管和博物馆托管,也要有完善的管理章程,以及权责分明。博物馆不同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虽然都需要管理,但是因为各自的性质、任务、服务对象的不同,所以管理的制度和编制也有所不同,如设置的机构,职责的分工,以及要安排的计划。博物馆要将文物征集、保管、陈列、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做到位。博物馆负责的主要是这几个方面的任务,在陈列时我们注意它的宣传教育工作,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陈列时要提示参观者不要触摸文物以及在博物馆打闹,以免对现存的古物造成伤害。保管不仅体现在保护文物,更要对文物进行护理,这是对文物保护的有效方式。文物征集是博物馆壮大规模和提高知名度的重大举措,它可以结合文物托管的方式,从全局出发,以人文思想贯穿文物征集始终。明确了管理的任务和责任,就要形成相应的机构,各机构之间要相互配合,保证博物馆工作有秩序的进行,实现博物馆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博物馆在聘用工作人员时更要慎重,我们必须时刻记住,这些文物是独一无二的,是无法修复的,因此我们要聘用有责任心、态度温和的人和懂得维护文物的专业知识的人才,不要因为博物馆工作的轻松而放松去采用“就近关系”。

在博物馆的工作中有一项文物征集,文物征集看似简单,其中涉及了很多程序和步骤,既然是创新管理,就要提供标准化的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程序是科学管理的必经之路。根据博物馆工作的特殊性,笔者根据博物馆多年总结的经验对文物做出了以下标准化的建议:一是文物的鉴定,根据划分等级的标准,进行等级接收的程序,安排入馆事宜;二是文物要根据其性质和价值入库或收藏;三是为其文物定名,必须根据其外部特征、文物的背景给予法定的名字;四是根据文物的属性分类入库;五是文物入库时要进行编目,这样有利于文物的管理;六是要进行标准的档案记录,这样有利于参考文献;七是根据文物的安全指数安排库房,并对文物进行安全管理;八是为该文物搭配合适的管理人员。这种标准化模式对博物馆的管理来说是科学、规范的。

3 总结

博物馆藏品的收集能力既反映了博物馆的经营水平,更标志着这个国家、城市、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实力。今天的中国在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力求去国际接轨,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因此,博物馆也要创新其管理体制,增强我国博物馆的整体实力,展现我国博物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国博物馆学会社教委员会.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2] 杨玲,潘守永.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3] 沈佳萍.优化博物馆教育职能分析[J].中国博物馆,2008(1).

中美环境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篇7

美国的环境管理体制是随着上个世纪中期以来国家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逐步重视和政策倾斜, 而相应建立起来的。其有关环境管理的相关法律、管理机构、管理机构的职权运行方式都较成熟完善。

环境法律作为环境管理体制的载体, 对一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美国的环境立法工作早在十九世纪末就已经开展起来了, 随着环境立法速度的加快, 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逐步形成了涵盖环境保护所有领域的、相对完善的环境法律体系格局。美国现行主要的环境保护立法有《国家环境政策法》、《全面环境对策补偿与责任法》、《清洁水法》、《安全饮用水法》、《应急计划及社区知情法》、《有毒物质控制法》、《资源保护与回收法案》、《联邦杀虫剂、杀菌剂和杀鼠剂修正法》等。此外各管理机构的职能除了由环境法律加以规定之外, 还遵循以往相关判例的裁判。

美国的环境管理机构主要包括联邦环境管理机构和各州环境管理机构。在美国联邦层面, 最重要的环境管理机构莫过于1970年成立的联邦环境保护局 (EPA) , 它是联邦政府执行部门的独立机构, 直接向总统负责。此外, 根据《美国环境政策法》设置的国家环境质量委员会以及联邦内政部、农业部、劳工部、商务司法部等都建有环境管理的职能。在各州环境管理层面, 各州的环境保护事务由各州来管辖, 美国各州都设有州一级的环境保护局和环境质量委员会来负责州级环境管理工作, 但是州级的环境管理机构并不受联邦环境保护局的领导和管理。

美国环境管理机构的职权运行中引入市场机制等经济协调手段、金融手段, 采用非强制性的执法手段鼓励被管理者遵守环境法规, 同时还采用信息公开等促进公众参与环境立法和执法。总结来说, 美国环境管理运行机制已经形成较完备的合作、协调、执行、监督机制。

目前, 我国的环境状况并不乐观, 由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基数大, 人均资源少, 对环境的压力大;我国的农业、工业生产中主要以煤为主, 势必会对环境产生污染。所以, 加强政府的环境管理是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我国制定的与环境资源保护有关的立法中, 都基本涉及到有关环境管理体制的规定, 像《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这些法律的规定对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构建创新、规范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促进各环境行政管理机关的协调与配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七条的规定奠定了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 明确了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是环境保护的行政主管部门, 统一领导国务院的各个环境监督管理部门和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管理工作。我国目前的国家环保部就是原来的环境保护总局改来的, 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来负责环境管理工作。

一、我国与美国环境管理体制的比较

(一) 管理机构管辖权明确化程度不同

我国跟美国都实行环保局统一管理、其他相应部门分别管理的统分管理模式, 但是所达到的效果却有所不同, 美国通过立法加以规范明确了各管理机构的职权范围, 管理起来更加明确细化, 防止了交叉管辖, 提高效率避免相互推诿。而我国由于缺乏法律的规范, 经常出现管辖权争议。

(二) 各环保机构的独立程度不同

美国各州级环保机构保持各自独立, 不受联邦环保机构的领导和管理, 享有独立的管理权。与此形成对比, 我国的环境管理更趋向于中央主导型, 各地方环境管理机构缺少自主行为, 缺少积极主动性, 而中央环境管理权力集中, 导致负担重, 管理成本较高。

(三) 具体环境管理方法不同

美国现行的环境管理的具体措施是多层次的, 主要以五种形式呈现:直接的行政管制、资源管制、责任赔偿制、污染税制、津贴制。我国政府环境管理的具体方法是源头控制和总量控制。源头控制, 顾名思义, 就是从决策的“源头”和生产的“源头”来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 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在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时综合考虑环境与发展的协调问题。总量控制就是从排污总量上进行控制, 解决了以前单纯实行污染物浓度控制所带来的污染总量可能增加的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环境与发展的协调问题是急促解决的一大难题, 因此,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必须通过不断完善规范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国实际国情, 借鉴美国环境管理体制的有益经验,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完善。

1. 完善环境管理体制立法

与美国环境管理体制相比, 由于我国没有一部综合性的关于环境管理体制方面的法律, 各相关规定都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中, 所以容易导致内容的冲突, 不利于立法功能的发挥。制定一部综合性的环境管理体制方面的法律, 明确管理部门的法律地位及管理职能, 使个部门的职能不超出法律规定的界限。

2. 扩大环保机构的的职权, 明确规范管理机构的职能

美国的环境管理机构联邦环保局直接对总统负责, 作为联邦政府执行部门的独立机构, 不受制于任何机构, 其拥有较大职权, 而我国的环保管理机构的职权范围较美国而言要小的多, 对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政策就增加了难度, 所以政府应通过立法的手段扩大环保管理机构的职权范围, 明确规范各级地方政府环保机构的职能自主权, 保持机构的稳定发展。

3. 继续坚持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 科学界定环境管理职能

环保工作的广泛性、复杂性、综合性和跨地域性就决定了环境管理工作的统分管理模式, 虽然我国与美国实行的都是环保局统一管理、其他各部门分别管理的模式, 但效果却有不同。美国各环保管理机构的职权明确规范, 各司其职, 相互配合, 分工协作, 既注重统管部门的建设, 又不忽视各分管部门的建设。而我国并没有通过立法加以明确和细化各管理部门的职权, 所以经常出现管辖权的争议。所以, 我国今后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在坚持统分管理模式的基础上, 更重要的是通过立法明确规范各管理部门的职责, 相互协调, 互相协作, 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环境保护措施的效率。

4. 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实现公众参与式的环境管理

环保工作需要社会大众每个人的参与, 普及环保教育, 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中来。改变一直以来单一的政府管理模式, 实现公众参与式的环境管理。

摘要:环境管理体制的发展与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现行环境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 分析两国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别, 结合我国国情借鉴美国的有益经验,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

关键词:管理体制,中美环境管理体制比较,完善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曦.美国环境法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2]张哲, 石磊.中美环境管理体制比较与启示[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2008 (6) .

[3]许卫娟, 张健美.我国环境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J].环境科学导论, 2010, 29 (6) .

[4]张戈跃.美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启示[J].长沙大学学报, 2009, 23 (4) .

创新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分析 篇8

1 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意义及主要因素

1.1 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意义

海洋经济的管理体制,是指对于涉及海洋的人群和组织具有行为制约的一系列规则制度,这些制度具有正规性、非正规性的海洋运行管理体制的区分。正规性的规则制度是由国家或者相关组织来制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来保证实施,包括海洋管理战略、海洋管理政策及海洋规划管理法规等;非正规性的规则制度主要是由社会约定和涉海成员自发遵守而长期形成的规章制度,包括各种海洋意识、海洋价值观及海洋的相关风俗等。

1.2 影响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主要因素

海洋经济的管理体制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即体制的制定、体制的经济投资及科学技术。海洋经济管理的体制保障可以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海洋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够不断地推动海洋经济向前发展,在体制的应用和发展中保障了经济的发展,这也是经济发展的规律。

除了管理体制的保障,还需要经济资金的不断投入来带来经济的流动。海洋经济正在快速的发展,这需要先进的海洋管理体制和模式,也应遵守经济管理的规律,需要经济投资来实现发展目的,各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可以加快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依靠培养科技人才、创新科学技术来发展经济是经济管理体制中重要的一部分。

2 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海洋经济管理体制还存在很多问题,与海洋事业的实际发展具有不小的差距。首先中央的海洋管理部门对于管理体制缺乏重视,很多领导忽视了建设和完善海洋经济管理体制,部分从业人员也并不具备海洋经济管理的职业素质。其次,国家也缺乏相应的宏观调控能力,相关的部门没有相应的监管力度,不能够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甚至也没有派遣出监管人员来管理控制海洋经济,使海洋经济的管理形成不规范的现象。并且在一些城市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很容易出现各个开发区地区只能交叉管理造成执法不统一的情况,使责任不能落实,管理出现混乱。最后一些政府部门对于海洋经济开发也缺乏约束和规范,对于污染物入海、污染点控制等方面缺乏审议控制,使一些地区的海洋资源、土地资源造成浪费,被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对于重大海洋污损及突发性的海洋灾难也缺乏应急处理体系。

2.2 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 我国海洋经济相应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的海岸线比较长,在海洋管理方面难免出现不足和疏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问题的发生具有多种原因,而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了一系列详细的法律法规在各个细节来进行规范,造成国家海洋经济在发展中存在多种问题,没有稳定性的发展。

2.2.2 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存在各种利益群体冲突

在改革开放之后,海洋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文化、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都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于是各种相关的利益群体也更多地关注海洋经济,展开各种竞争也就引发了一些利益较量,使海洋管理也存在了一定的矛盾和困难。

2.2.3 缺少科技支持,目标定位不明确

海洋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使海洋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不明确的目标定位往往只将实现经济效益作为海洋管理体制的唯一目的,这也致使发展海洋经济常常以牺牲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并且,缺少了科技的支持和投入,不能够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来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很大程度了制约了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

3 创新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方法

3.1 制定科学合理的海洋管理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海洋经济的管理制度需要海洋的管理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准则,并且这些准则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和目标性。随着社会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的经济体系,要使海洋经济体制得到创新,则需要在制度的制定上进行大胆改革,使管理制度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和权威性,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新的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可以符合时代经济的需要。

在一些港口城市实行经济管理的“I+N”体制,港口是经济支柱,相应的经济管理体制也应完善健全,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城市的变化,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实行“I+N”体制是非常有必要的。“I+N”体制是组建以市委市政府领导为主要负责人的港口经济协调小组,负责统筹各类开发区、乡镇政府及大型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关系协调,优化整合各类优惠政策,协调解决各个开发区在招商引资、规划建设、产业布局方面的出现的问题,推动本城市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合作交流,引导传统的海洋经济向高科技、生态型的产业升级,为港口经济增添新的活力。

另外对于海洋经济的保护性开发体制需要能够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真正解决多头开发、多方管理、难以保护等几方面的矛盾,以体制促成保护性的开发格局。在行政管理方面也构建相对统一的架构,使行政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相结合。

3.2 树立海洋价值观,创新海洋管理理念

海洋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发展,需要建立人与海洋平等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海洋价值观,使人们懂得尊重和爱护海洋生物和海洋资源,建立全新的可持续发展观、海洋生态观、海洋资源观等。在新的海洋管理理念下,实现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更是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效果。

3.3 加大科技的投入,发展海洋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提高管理体制的有效工具。发展海洋经济离不开海洋高新技术的投入和支持,海洋经济的管理体制也需要高科技设备来保障实施。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管理者利用高科技来进行管理掌控,创新管理体制,使高科技应用于海洋经济的大环境中,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促进科技体制的发展,提高竞争力。相关的政府部门可以探索建立完善的海洋科技人才体制,依托于本地的高校和开发区,整合海洋科技的研究力量,推动国际科技人才的交流,为本地区打造出国内先进的海洋科技研究基地。

4 结语

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海洋经济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海洋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革可以有效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利用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提高海洋管理水平,加大科技的投入和支持,树立正确的海洋价值观,改变海洋战略,以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丽娜,郑叶.关于创新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3(18).

环境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篇9

环境管理体制是一个复杂综合的概念,因为这一概念涉及到各个方面。一般来说环境管理体制应该包括相应的法律、惩罚措施、一定的经费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参与。但是从实际来看这些方面的因素恰恰都对环境管理体制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得环境管理体制不能正常的运行,而使环境进一步变得恶化。

2 环境管理体制的整体现状

我国当今的环境管理体制表现出的一种突出面貌是无法在环境保护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各方面的污染现象依旧层出不穷。如果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就会发现环境管理体制运行处于一种形式化的的状态,不少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无法得到遏制,即使一些群众进行了举报,这些行为在短暂的停止后又会重新出现。进行破换环境的企业没有收到任何的处罚往往会使他们变本加厉[1]。环境管理体制的整体现状都是有深层的因素导致,只有对这些深层的因素进行分析,才能找到正确的应对措施。

3 环境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要认清当前环境管理体制中依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环保管理体制内的相关工作人员缺乏对环境保护工作应有的重视,环保意识的淡漠使得环境管理工作无法正常有效合理地进行。问题的出现,首先必须意识到这个问题在真实存在着,才会真正放平心态地解决问题,如果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问题很难得以解决,可见意识的重要性。环境保护问题也是如此,而当前相关的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导致环境管理工作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阻碍,而影响了工作地进行与经济地发展。

(2)现今的环境管理体制出现了各部门责任不明确、法律法规不完善与执行不力的问题,更有甚者出现有关人员忽视环保法律的权威性的情况,造成部门执法不严和民众有法不依的不正常现象。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及环保法的缺陷使各部门在环境管理体制中出现责任不明确的现象,造成了诸多问题的出现。环保部门在执行权力时,往往会受到地方政府的掣肘,特别是经济和环境有冲突时,地方政府往往会以环境为代价换取地方经济的发展。作为地方政府的直管部门的环保部门,经常会放弃其保护环境的权力而为地方政府寻找各种法律空子,甚至直接无视环保法律,为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打开方便之门。

(3)在政策制定上出现不当,首先是政策的制定严重地缺乏科学性,环境目标的制定不切合实际。治理环境问题要制定相应的环境目标,对于提出的环境目标,经常出现不切合实际的情况;在制定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没有对经济发展有一个整体地考虑,在政策制定上没有把公众考虑进去,缺乏公众对政策的参与。另外,各职能部门之间在政策制定上缺乏协调机制,这样可能导致在其他政策地制定与执行过程中与环境保护的政策之间产生矛盾与冲突,不利于环境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阻力增加[2]。

(4)环境管理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中出现了监督管理者缺位或者即使补位了,该岗位形同虚设,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缺乏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缺乏同级之间的监督。此外,缺乏社会组织与公众的监督等会导致环保工作缺乏长期有效的监督与纠错能力,这样也不利于环境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4 关于完善环境管理体制的措施及建议

针对在环保管理体制内的相关工作人员缺乏对环境保护工作应有的重视,环保意识淡漠问题,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只有认清这一现实,他们的态度才能转变过来,才能认真地对待环境管理这一项工作,才能真正认清楚环境管理工作的艰巨与他们肩负的责任。

(1)针对我国法律法规不完善和各部门职责范围不清晰的问题,要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使各部门之间的责任明确。立足于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要以如今的环境保护法为主干,建立和完善建设项目环评、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等专项的法律法规,最终形成法律体系。在完善法律的同时,必须把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划分清楚,让各部门各司其职,各施其责,使环保工作得以有序合理和有效地展开,使环保工作的各个环节得以实施。环保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各部门的责任明确,有利于环保工作更顺利地进行。

(2)中央与地方要负起各自应有的责任,中央要负责跨行政区域环境污染的管治工作,地方要做好地方政府内的环境污染管治工作,同时针对于地方所做的环境保护工作,中央要进行有力的监管。

(3)针对在政策制定上出现不当,环境目标的制定不切合实际等问题以及各职能部门之间在政策制定上缺乏协调机制,要建立完善的决策机制,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在政策制定上的协调机制;要推进政策制定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制定环境目标时要切合当地的实际状况,要注意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在政策制定中,要充分地把握好各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政策之间可能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矛盾。如果制定的政策可能涉及到经济发展的全局,可以通过公示与听政的制度方式让广大民众参与进来,以听取公众的意见,慎重做决定。

(4)此外对于制定政策涉及到比较专业性与技术性的问题,要让相关技术人员参与进来,比如可以用专家论证或者技术咨询与决策评估等的方式;还要建立健全考核体系,让决策权力与后果相联系,实行相应地奖惩制度,如果运用决策权力有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则对其进行相应的奖励措施,如果不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则要对其造成的后果追究责任,还要健全纠错改正的机制。如果按照上述的做法,会有利于环境目标的实现,而环境目标的实现会与整个经济系统之间紧密相连,所以环境目标的合理有效制定,必须要认清事实,要认真考虑好各个方面的情况,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一步步循序渐进,这样有利于环境目标的制定,有利于环境管理工作合理有效地展开,进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5)针对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缺乏监督力度这一问题,要完善监督体制,要充分地意识到有效的监督是有利于整个管理流程的运行,管理效果的监督是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各个环节运行的基础。如果没有长期有效的监督,就会使得环境保护工作在无压的环境下进行,没有了压力环保也就没有了动力,这样由于松懈而造成的诸多问题就会产生。这就需要有关职能部门建立一个强大的监督系统,这一监督体制必须建立在环境行政系统内部,并且要囊括人大、司法机关以及环境监察部门,也要有社会公众的监督,这样的监督体制具有统一性、严密性、多层次性。不仅有利于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还有利于加强对各职能部门的有效监督。只有建立多方面统一有效的监督体制,才能使环保真正得以重视并提上日程,才能使环境保护工作顺利有效地展开。在有效的监督体制下,要注意环境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垂直领导,取消环保局。

当前的环境保护体系中,环境管理各部门之间不是垂直的领导关系,上下级之间的环保局也不存在隶属关系,只存在业务方面的指导关系。如果地方级的环保局不受上下级的隶属关系,这样就会造成管理没有权威性,各自成一个管理系统,会导致职责与分工的不明确[3]。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成立完全直属于本城市的环境局,强化对各区县的监督,要注意环境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垂直领导。

5 结语

面对当今环境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客观全面地去分析,认识到问题的根本所在。完善的法律缺失和相应惩罚制度的缺少使得环境管理体制没有运行的方向和规则,各部门的缺乏合作和经费的不足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缺少使得环境管理体制运行力度不够。因此,要对症下药,从以上4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改革,以保证环境管理体制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从而使得我国的环境能够得到改善。这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一种体现,因此这些改革有着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洛忠.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6):70~72.

[2]侯佳儒.论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行政法学研究,2013(2):29~34,41.

关于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体制创新分析 篇10

一、传统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的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 其中包括人员的管理、资金的管理、人力资源的管理等等。但是目前企业的管理模式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 我们必须要对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一些创新, 首先我们要了解企业管理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

其一、人员培训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目前, 我国企业对员工的培训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比如说: (1) 培训的方式过于死板。缺少让员工走出去的步骤; (2) 培训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只是注重培训员工的工作能力; (3) 培训管理工作结束之后, 不能及时的考核员工, 评估培训效果。

其二、企业资金管理上面遇到的问题 (1) 筹资过于盲目, 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增加; (2) 盲目投资风险较高的项目和企业对资金的监控力度不强; (3) 盲目的投资高风险的业务, 最终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 (4) 财务人员的能力不足、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其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不足。 (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过低; (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用人不当; (3)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缺少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 (4) 岗位设置滞后于形势发展, 人力资源配备不充足; (5) 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获取渠道不畅、学历结构、知识结构、性别比率不合理等等。

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途径

1.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一定要做到人文与科技相结合

所谓的人文与科技相结合, 就是要改进我们的工作手段, 在改进的同时还要运用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企业在过去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 我们太过于依赖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科学技术, 而忽视了人本的工作精神, 造成了我们的服务质量低下。因此, 在以后的工作中, 我们要非常注意人文与科技相结合, 倡导以人为本的先进工作观念, 以满足各个层次工作人员的需要。加强对现任管理者的培训, 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 以增强管理者的整体素质。不过, 除了要加强培训现任管理者以外, 还要加强对人才的招聘力度、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奖惩机制。从上述方式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应该加强知识的管理

我们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 其一:必须抛弃那种“管理人员不需要有很高的知识水平, 谁都可以来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传统观念。其二:在企业中传统的组织结构已经非常的落后了, 这种落后的组织结构导致企业人力资源信息交替速度过慢, 企业缺乏活力以及创造力。其三: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目的是实现企业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创新能力的最佳组合, 体现以人为本的企业人力资源服务特性。

三、企业人员培训管理的策略

1.做好培训、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之前, 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就好比做好培训前的启蒙工作一样, 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必须要让员工明确企业的基本规章制度, 例如:招聘、考核、薪酬、升职、奖惩等等, 让员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对员工灌输企业文化以及特色, 对企业员工进行分阶段的、终身制的培训工作。最后要让每一个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知道自己的任务、理清工作的重点, 防止今后在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

2.制定一套科学的培训体系。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以及管理一定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不能一概而论。在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和管理工作时, 一定要给他们灌输“工作的效率会和工资挂钩”的理念,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以及有效性。其次要让员工在企业当中找到归属感, 也就是说要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家庭来对待, 教会他们对内处理好与上级、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对外处理好与客户或服务对象的关系等。

3.确定培训的目标以及管理的目标。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以及管理工作的时候, 一定要明确好培训和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明确好在培训管理结束之后应该达到怎样的效果。我认为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和管理的目标就是要让员工在企业找到归属感, 让员工有一种家的感觉、教会员工怎样在工作中消除紧张的情绪、缓解工作压力、教会员工怎样在工作中发挥出最好的能力、教会员工制定好自己的发展目标, 让他们明确自己五年甚至十年之后要成为怎样的员工、教会员工怎样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

4.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点策略, 我认为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管理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好培训管理的内容。比如说培训员工的职业能力、培训员工的道德素质, 或者是要教会员工使用计算机技术。根据不同岗位、不同职级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2) 选择培训管理的方式。比如说组织员工进行课堂式的培训、组织员工去各地考察实习, 或者是组织员工与其他的企业进行互动交流学习。 (3) 评估培训管理的效果。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管理之后, 一定要对员工进行考核, 就像是期末考试一样, 测试一下员工在培训完毕之后有了哪些进步, 或者是没有任何的进步。

四、加强企业资金管理能力的方式方法

1.合理分析企业的资本结构, 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

一个企业要想更好的进行发展, 就必须在筹资的方面多下功夫, 现代企业在筹资的过程中主要应注意以下的几点: (1) 确定正确的筹资方式。在确定筹资方式时, 企业不仅仅要考虑到如何降低生产的成本, 而应该从企业的资本结构、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考虑筹资的方式。如果, 一个企业在筹资时考虑问题过于单一, 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可谓是后患无穷。 (2) 确定正确的筹资规模。确定正确的筹资规模是在确定了正确的筹资方式时进行的一项工作。在确定筹资的规模时, 要注意筹资规模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如果太大就会导致在筹资时浪费掉大量的资金;反之, 如果太小则会导致企业不能筹到足够的资金, 企业最终将会因资金匮乏而阻碍到运营中的投资和今后的发展。

2.强化企业对资金的监管意识, 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

在企业的发展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性、流通性以及收益性。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强化企业对资金的监管意识, 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对于这一点, 企业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资金管理部门, 对资金进行统一的调度, 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该部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职业素养, 确定员工不会因为一些疏忽导致资金的流失或者是利用职权挪用公款。最后, 企业还要建立完善的资金分配制度。

3.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确定科学的投资范围

实事求是是我们一直提倡的一种思想理念, 在企业的发展中也是一样的。当今的市场虽然有很多的机遇, 但也不缺乏诸多的挑战, 有些时候如果不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投资的话, 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 在企业投资的时候必须认清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 选择好合理的投资范围, 切忌不可盲目投资, 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营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发展步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企业之间的竞争的不断加剧, 这就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对企业各方面管理模式的创新。今天我们分别从传统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途径、企业人员培训管理的策略、加强企业资金管理能力的方式方法四个方面对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途径做了一个简要的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的管理模式涉及到方方面面, 包括员工的管理、资金的管理、人力资源的管理等等。只有全方位的做好这一系列的工作, 才可以使企业有一个长远的发展, 一个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顾娟, 马军民, 史象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模式探究[J].社会科学家, 2006, (S2) :158-159.

[2]王彩虹.论中小服装企业经营模式创新——基于“海澜之家”运营模式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 2007, (4) :50-52.

[3]费士良.探析电信运营企业的管理创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 :384-387.

[4]孙敬平.基于核心能力提升的企业虚拟经营模式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119-121.

上一篇:幼儿武术教学下一篇:班主任对优秀生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