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确保安全的粮食供求紧平衡研究

摘要: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质,粮食安全是世界各国都高度关注的问题,2006年以来发生的全球粮食危机更凸显各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而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作为经济安全的三大内容之一的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紧密结合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粮食国际化、市场化的实际,及中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而国内粮食增产缓慢、国际粮食市场紧张的背景,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等文件精神为指导,综合运用统计学、国际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从界定粮食供求紧平衡概念入手,围绕粮食供求紧平衡问题,对粮食供求基本特征、粮食供求紧平衡模型建立及指数测算、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调控原理和思路、供求紧平衡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 1.粮食供求紧平衡概念及现实意义。(1)提出了粮食供求动态紧平衡的新内涵。既要确保粮食安全,又要使政府为粮食安全付出的成本最小,农民获得粮食价格的收益最大;既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充分地间接引进国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既要考虑粮食需求增长的刚性,又要考虑粮食生产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而引起的波动性,并最大限度地消除这种刚性和波动性所带来的不平衡。(2)结合中国粮食市场实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粮食的刚性需求特征、波动供给特征、生产弱质特征及价格波动特征。(3)分析国内外粮食市场形势,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指出,实现粮食供求紧平衡是缩小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需要、提高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差距的需要、降低政府确保粮食安全成本的需要、有效利用国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需要。尤为重要的是,由于我国加入WTO承诺对农业黄箱补贴不超过农业生产总值8.5%,因此降低粮食调控政策成本,对于避免与美国等国产生贸易摩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粮食供求紧平衡模型与调控原理。(1)实现粮食紧平衡既要平衡短期粮食市场的波动,又要从长期来看增加粮食供给能力。这要求合理发挥市场与政府的调节作用,对于短期及小幅市场波动,应由市场来调节;政府要结合粮食国内外粮食市场实际,科学进行规划,预先对粮食供给、需求及价格进行调节,同时对于短期粮食市场波动进行调节。(2)在综述国内外各种粮食安全预警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分层动态的原则,借鉴FAO粮食安全的标准,建立了粮食安全动态紧平衡模型。即满足公式:LCt-1+LKt-1+△LJt+gt-1×Z-LXt=17%-18%,粮食处于安全的供求紧平衡状态。其中,LCt-1为上年度粮食产量增长率,LKt-1为上年度粮食储备率,LXt为本年度粮食消费增长率,△LJt为本年度粮食净进口率增量,Z为粮食价格指数,gt-1为粮食供给价格弹性指数。(3)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供求状况及调控政策的比较分析发现,虽然中国2005年以前国家还没有提出供求紧平衡的调控思路,但是事实上供求紧平衡规律一直在发挥作用。(4)对粮食供求指标的调控原理。实现安全的粮食供求紧平衡,需要对粮食产量增长率、需求增长率、净进口率增量等进行调节。而对指标的调节方式分为三种,分别是事后调节、预先调节、长期调节。而对各指标如粮食供给增长率、需求增长率及净进口率的调节,要求我们根据各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调节。 3.粮食安全动态紧平衡指数测算及调节。(1)分析了影响粮食供给增长率的各种因素,建立计量模型定量分析各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运用历史数据测算得出,为实现安全的粮食供求紧平衡,粮食产量增长率均值应取1.50%。(2)分析了影响粮食需求增长率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增长率、城镇人口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石油价格指数等等;根据1986-2008年的历史数据测算,为实现安全的粮食供求紧平衡,粮食需求增长率均值取1.86%。(3)分析了我国粮食净进口率不断增加的趋势,提出了衡量各粮食品种对粮食净进口率影响的公式,进而分析指出,大豆是造成我国粮食净进口率不断增加的重要因素。运用历史数据测算得出,粮食净进口增长率增量均值为0.32%。分析指出,提高进口能力应是确保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4)分析了影响粮食供给价格弹性的诸多因素,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测算粮食供给价格弹性指数为0.1221。(5)分析了粮食储备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根据紧平衡模型及指数值,测算出了粮食总储备率均值为(16~17)%。 4.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调控思路与政策建议。(1)建立粮食供求紧平衡调控机制。建立粮食供求紧平衡调控机制要求,短期内粮食生产量并非多多亦善。要采取措施,对粮食供给、需求、消费、储备、贸易进行综合调节,实现政策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的统一。(2)建立粮食供求紧平衡调控机构。分析指出当前粮食行政管理体制存在多部门调控和多级政府调控措施不协调的缺陷,为此应建立统筹调控管理机构、完善政府经济服务职能和调控能力。(3)建立粮食供求紧平衡预警体系。根据动态平衡预警模型,建立包括信息源系统、信息分析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在内的粮食供求紧平衡预警体系。(4)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要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通过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开发来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农业组织创新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夯实粮食生产能力、粮食主生产区建设来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生产资料供给来挖掘粮食生产能力、农业自然灾害防御来保护粮食生产能力、非粮食物资源开发来补充粮食生产能力。(5)增强国际资源利用能力。要增强国际资源利用能力,应构建资本利用平台,促进粮食产业发展;构建技术利用平台,推进粮食科技进步;构建资源利用平台,有效利用国际资源;构建风险管理平台,有效化解粮食安全风险。(6)增强粮食市场平衡能力。要建立粮食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系统管理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方面的风险;要建立多元化粮食储备体系,提高储备粮的调控能力,降低储备调节的成本;要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北粮南运”的物流效率;要建立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体系,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责任分工。(7)增强宏观政策调控能力。要通过加强横向与纵向一体化联合,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并反对市场垄断以促进公平与效率;要提高农业财政投入比重,完善财政投入的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要建立目标价格和反周期补贴制度为核心的新型价格补贴体系,完善粮食价格调控;要根据粮食生产外部性理论,建立外部效应内部化的粮食主销区利用补偿机制;要引导社会公众调整膳食结构,控制粮食加工业的过快发展,加大措施减少粮食浪费,建立完善粮食节约机制。(8)增强特殊群体粮食保障能力。增强特殊群体粮食保障能力,增强其粮食可得性,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为此,必须要建立农村贫困人口粮食安全援助机制、城市贫困人口粮食安全援助机制、受灾群体粮食安全援助机制及社会弱势群体粮食安全援助机制。

关键词:粮食安全;供求紧平衡;刚性需求;波动供给

学科专业:应用经济学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粮食供求紧平衡概念和供求特征研究

1.2.2 关于粮食供求紧平衡模型与调控原理研究

1.2.3 关于粮食安全紧平衡指数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1.2.4 关于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政策建议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重要观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框架与主要创新

1.5.1 研究框架

1.5.2 主要创新

第2章 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概念及供求特征

2.1 粮食供求紧平衡概念

2.1.1 关于粮食供求紧平衡概念的两种理解

2.1.2 粮食供求紧平衡内涵

2.2 粮食供求的基本特征

2.2.1 刚性需求特征

2.2.2 粮食的波动供给特征

2.2.3 粮食的生产弱质特征

2.2.4 粮食的供求价格特征

2.3 实现粮食供求紧平衡的现实意义

2.3.1 缩小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需要

2.3.2 提高农民收入及缩小城乡差距的需要

2.3.3 降低政府确保粮食安全成本的需要

2.3.4 有效利用国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需要

第3章 粮食供求紧平衡模型与调控原理

3.1 粮食供求紧平衡的基本原理

3.1.1 政府对粮食供求进行主动调节

3.1.2 给予市场机制合理的运行空间

3.1.3 提高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

3.2 粮食供求紧平衡模型

3.2.1 粮食动态平衡预警模型

3.2.2 粮食供求紧平衡模型

3.3 供求紧平衡模型的实证分析

3.4 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调控原理

3.4.1 中短期供求紧平衡调控原理

3.4.2 长期供求紧平衡调控原理

3.4.3 加强紧平衡保障能力建设

第4章 粮食供求紧平衡指数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粮食供给增长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4.1.1 粮食供给增长率测算

4.1.2 粮食供给增长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2 粮食需求增长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4.2.1 粮食需求增长率测算

4.2.2 粮食需求增长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粮食净进口率增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4.3.1 中国粮食净进口率测算

4.3.2 粮食净进口率的分品种分析特征

4.3.3 粮食净进口率及其增量测算

4.3.4 粮食净进口率及其增量影响因素分析

4.4 粮食供给价格弹性指数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4.4.1 粮食供给价格弹性测算

4.4.2 粮食供给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粮食总储备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4.5.1 粮食储备的作用

4.5.2 粮食储备的影响因素分析

4.5.3 粮食储备率测算

第5章 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调控思路及政策建议

5.1 转变思想观念,建立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调控机制

5.1.1 建立中短期紧平衡调控机制

5.1.2 建立长期紧平衡调控机制

5.2 调整行政体制,建立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调控机构

5.2.1 建立统筹调控管理机构

5.2.2 提高调控机构的管理能力

5.3 加强基础建设,建立粮食供求紧平衡预警体系

5.3.1 短期供求紧平衡预警体系

5.3.2 建立中期供求紧平衡预警体系

5.3.3 建立长期警迹预警体系

5.4 稳定供给能力,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5.4.1 耕地保护开发与稳定粮食生产能力

5.4.2 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稳定粮食生产能力

5.4.3 农业组织创新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5.4.4 基础设施建设与夯实粮食生产能力

5.4.5 主生产区建设与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5.4.6 生产资料供给与挖掘粮食生产能力

5.4.7 农业自然灾害防御与保护粮食生产能力

5.4.8 非粮食物资源开发与补充粮食生产能力

5.5 加强国际贸易,增强国际资源利用能力

5.5.1 构建资本利用平台,促进粮食产业发展

5.5.2 构建技术利用平台,推动粮食科技进步

5.5.3 构建资源利用平台,有效利用国外资源

5.5.4 构建风险管理平台,有效化解国际化风险

5.6 加强市场建设,增强粮食市场平衡能力

5.6.1 粮食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5.6.2 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及其调控能力

5.6.3 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流通能力

5.6.4 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体系研究

5.7 强化政府责任,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5.7.1 粮食产业政策与完善产业管理机制

5.7.2 粮食补贴政策与完善财政投入机制

5.7.3 粮食价格政策与完善市场调控机制

5.7.4 地方政府责任与完善利益补偿机制

5.7.5 科学节约用粮与完善粮食节约机制

5.8 加强社会救济,增强特殊群体粮食保障能力

5.8.1 农村贫困人口粮食安全援助机制

5.8.2 城市贫困人口粮食安全援助机制

5.8.3 受灾特殊群体粮食安全援助机制

5.8.4 社会弱势群体粮食安全救助机制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粮食供求紧平衡概念及供求特征

6.1.2 粮食供求动态紧平衡模型与调控原理

6.1.3 粮食安全动态紧平衡指数测算及调节

6.1.4 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调控思路与政策建议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测绘硕士论文提纲下一篇:社会实习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