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2022-04-24

摘要:近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的很多问题以及弊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渐凸显,因此,应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来科学地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部门利益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瓶颈,它的存在严重阻滞了政府职能转变,破坏法制统一,滋生寻租腐败,使改革与初衷发生偏离,成为建立现代公共行政体制的器质性障碍。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篇1:

试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部门利益”问题

摘要: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部门利益问题是阻碍政府职能转变的器质性障碍。部门利益引发贪污腐败、挑战法制权威,使改革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初衷推进。文章从分析部门利益的含义入手,思考其形成机理,继而提出有效治理部门利益问题的策略,旨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进程,实现真正的“公共行政”。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部门利益

一、部门利益的界定和分析

(一)部门利益性质的界定

1. 部门利益是一种不正当利益的代名词,其偏离了公共利益的轨道,着重属于小团体和个人利益。虽然政府部门包含公务员个体,但是部门利益与单纯的私人利益还是有所不同的。部门利益产生于公共利益与小团体和个人利益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其本质是举着群众利益大旗实际损害群众利益的小团体和个人利益。由此可见,部门利益是肩负着公共职责、掌握着公共权力的政府部门不正当利用自身行政权力和资源控制优势,为本部门成员谋取的群众利益以外的小团体和个人利益。

2. 在当今的法治社会中,私人利益可以通过正当途径与手段获取,由于涉及范围较小,因而并不容易变形或被滥用;即使出现异化并因此侵犯到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时,法律会做出公正审判,弥补受害人的损失。相比之下,政府权力广泛、资源充足,更容易分割社会财富。一旦走入怪圈,缺少了监督制衡,很容易与群众利益背道而驰,沦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如常见的审批权、处罚权、收费权等利用不当很容易滋生寻租腐败,成为一些部门非法谋取利益的手段。

(二)部门利益对于社会的危害

1. 阻碍政府职能的转变,拖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一些部门不愿主动调整、放弃职权,反而变本加厉扩充本部门的管理权力,为的就是获取更多部门利益。例如过分强化部门经济管理权力,不但造成法出多门的混乱局面,侵犯整体利益,而且限制市场公平竞争、交易自由,阻碍政府职能到公共服务的转变。有研究者认为,部门利益是推进大部制改革的最大阻力。

2. 部门利益的存在消耗大量社会资源,导致对群众有益的重大公共政策不能及时出台。行政效率低下,对于责任互踢皮球,部门间信息不能共享,极大阻碍政府职能转变。部门将权力作为创收手段,社会企业除了交纳正常税款之外还要承担高额罚款、摊派,巨大的公共负担增加社会经济运行成本。

3. 部门利益的恶性驱动下使得公共权力成为部门谋取私利的工具,败坏了社会公正廉洁的风气。将权力利益化,成为滋养腐败的温床,损害政府公信力,给党的执政地位与社会健康发展埋下巨大隐患。

二、部门利益的形成机理

(一)部门职责有交叉,界线不清

我国政府部门设置的依据来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在发展过程中,条条管理被持续强化,但块上的整体观念受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我国现有部门数量多、职责交叉,界线不清。我国行政法理论阐明行政部门是具有法人地位的独立行政主体,一些行政部门以为执法只是行使本部门权力,而忽略了政府的名义。

(二)立法体制内容片面,缺乏可操作性

起草法律法规的部门往往着重考虑本部门需求,片面强化部门权力,对于应承担的职责义务规避不谈,让草案成为谋取利益的根据。由于工作人员的私心、专家与群众参与重视程度不够、对于法律的审议过于形式化,导致有利于本部门的律法很容易通过。另一方面,现有的法律法规重视理论原则,对于具体行为缺少指向性,因而缺少可操作性。部门规章的制定空间很大,在部门规章中制定本应在上位法中的条例政策,反而为部门利益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

(三)权力管理模式封闭,分工制约力度不够

在我国,各个职能部门常年来对于工作事项进行决策、执行、监督一套式管理,高度封闭。这种模式有利于强化部门利益,因为利益划分要靠决策实现,而利益的实现要靠执行。自己制定决策,自己监督,就是变相保護部门不受查处,为实现部门利益提供完整链条。权力分工制约力度不够体现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不公开、不规范,群众难以监督,法律难以有效遏制部门利益。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从根本上去除部门利益的手段。目前行使的小部门体制,管辖范围窄、职能交叉多,强力削弱了政府的统筹管理能力,弱化部门责任意识,导致部门利益的产生发展,损害国家整体利益。在这种现状下,只有将深化国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治理部门利益问题同时进行,完善体制建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行政”。

(一)明确部门职责,深化大部制改革

为了切实解决行政部门设置数量过多、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的问题,深化大部制改革是必要手段。秉持着宽职能、少机构、综合管理的基本原则,逐渐完成政府机构重组,建立起大经济、大文化、大农业等部门体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深化大部制的意义在于减少部门过多引起的责任不清、界线不明的问题,有利于加强政府威望,追究具体责任,进而有效防止部门利益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不同层级的政府,要从实际出发避免强调上下对口,改善条条管理的不足。适当削弱部门权力,强化政府的决策力,防止权力部门化、利益化,从而防止部门利益的产生。

(二)进一步完善立法内容,增强实际操作性

从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基本要求出发,完善法律内容,强化立法监督,规范立法程序,防止法律成为部门利益的保护伞。坚决杜绝下位法与上位法不统一的现象,实行主管部门“立法回避”制度,凡是与指定的法律法规内容有直接利益联系的行政部门不得参加法案起草工作,由人大委员会、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接手起草工作。保证立法公开透明性,采取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收集意见。对于带有部门利益的行政法及时制止纠正,定期对法案实施情况调查评估。

(三)优化权力运行体系,加强分工制约力度

同一部门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虽然方便政府掌控社会情况,但容易导致决策片面、执行力度不够、监督形式化,使决策部门受干扰,为部门利益创造基础。因此,应当注重决策、执行、监督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重组权力结构赋予其新的定义,切断部门利益的完整链条,实现英明决策、到位执行、有效监管。考虑设置机构的功能性,将决策权与执行权分散,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弱化上下对口、层级节制理念,实现中央部门决策为主、地方行政执行法令为主、监督机构监管到位。

四、结论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处的关键点是要狠抓部门利益问题,加以解决。政府部门不顾群众利益,追求部门利益是损害政府形象、拖缓改革进程、增加改革难度的一大毒瘤。对于部门利益的含义有明确界定,充分认识其形成机理与社会危害,探讨行之有效的治理办法,是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实现“公共行政”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王亚茹,韩瑞波.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趋势:一个分析框架[J].重庆社会科学,2017(03).

[2]吴书含.行政管理中的部门利益问题探讨[J].武陵学刊,2017(02).

[3]石亚军.当前推进政府职能根本转变亟需解决的若干深层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15(06).

[4]江依妮.我国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弱化问题及其破解——基于部门利益视角的国民收入分配现象与思考[J].理论导刊,2014(02).

[5]单大圣.我国医疗保障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建立健康保障大部门的体制构想[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4(02).

[6]熊文钊.试论大部门制及其改革[J].行政论坛,2013(03).

(作者单位:厦门市同安区大同街道办事处)

作者:叶景升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篇2:

刍议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部门利益”问题

摘 要:近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的很多问题以及弊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渐凸显,因此,应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来科学地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部门利益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瓶颈,它的存在严重阻滞了政府职能转变,破坏法制统一,滋生寻租腐败,使改革与初衷发生偏离,成为建立现代公共行政体制的器质性障碍。基于此,本文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部门利益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产生的社会危害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策,对进一步推进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部门利益

现阶段,政府改革或行政体制改革逐渐成为当代的世界性潮流,并被视为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一个核心主题。公共利益的实现是这一核心主题的核心目标, 它既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体现,也是最终目标。在实现公共利益过程中,对部门利益的寻求和追逐已经成为阻碍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瓶颈所在。透彻分析我国政府部门利益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思考如何通过转变政府职能,重塑从部门利益到公共利益的有效途径实乃当务之急。

一、“部门利益”概述

(一) “部门利益”的性质界定

“部门利益”概念的出现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从理论界当前的观点看,学者们对“部门利益”大致持三类态度:一种是以杨冠琼为代表的“承认说”,即认为政府部门作为一个合法的组织机构,是独立的利益主体,部门利益应当得到认可和尊重;另一种是徐洪武、江涌等人的“否定说”,认为部门利益是一种以追求部门自身局部利益的形式变相实现个人利益的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公共权力的异化,其实质是“权力衙门化”与“衙门权力利益化”,是“以权力揽买卖”(吴敬琏);还有一种是“部分承认说”,该观点认为政府部门利益是一种有别于政府所代表的公共利益的特殊集团利益或行业利益,应当根据利益来源和用途的不同,区分其正当与否。

学界的分歧表明:社会结构的变迁使政府部门的身份面临新的定位,政府部门是在代表公共利益之外是否还有自身独立的合法利益己成为公共行政理论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部门利益是政府行政部门,偏离公共利益导向,变相实现小团体或者少数人的利益。回顾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历程,其核心是切实实“公众本位”和“社会本位”,以公众和社会的需求为中心,而非以部门的管理甚至是部门利益为中心。政府以自我为中心,会使政府的自利特征显性化,从而在制度安排、政策制订、措施选用等方面以实现政府部门的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就会以方便“管理”为转移,造成争权推责成为政府部门和行政人员之间的常态现象。

(二)“部门利益”产生的原因

深究“部门利益”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公共权力市场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致使部门本位主义意识不断增强,相关主管部门与下属企事业单位逐渐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这种“利益觉醒”也使某些政府部门开始运用手中的权力牟取利益,其实质是现行的政治权力的内部分配出现某种程度的脱轨和失序。

2.立法体制不规范。一方面,我国立法机构存在缺陷,立法时相关专家的比例较低,加之人大代表的非职业化,因此不能或难以自主立法,只能委托行政职能部门代为起草。另一方面,对行政部门制定的法律、规范性文件以及行为监督不利,在立法的公正性与执法的便利性方面就难免向部门利益倾斜,政出多门的现象比较突出。

3.部门内部制约力缺失。我国行政部门实行的是“一把手”负责制,容易导致行政监督与制约缺失,使领导个人意志成为部门意志,领导个人利益也就成为部门利益。在公共利益明显缺乏力量维护与衡量标准的情形下,职能部门便会从部门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出发来制定相关方针政策。

4.部门职责划分不清晰。我国现行政府部门设置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并且长期以来,条条管理一直受到强化,以至形成了部门分立、各个部门从中央到地方自成体系的条条格局,块上的整体观念受到忽视,部门中心主义被强化,并产生了行业垄断,这是部门利益产生的体制根源。

二、“部门利益”产生的社会危害

(一)不利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妨碍行政体制改革

由于部门利益的存在,一些部门不愿意调整和放弃自己的职权,而是极力扩充和强化本部门的管理权力,特别是经济管理职能,不仅造成政出多门、法出多门,损害整体利益,而且干预和限制了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和经济自由,人为制造了市场壁垒,不利于实现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转变。

(二) 降低行政效率,增加经济运行成本

部门利益的存在及相互间的冲突,消耗了大量的政治经济资源,使得能够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公共政策不能及时出台,如两税合并、反垄断法立法、燃油税改革等都曾遭遇部门设置的障碍。一些急需发展的弱势部门事业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对国家利益有消极影响的政策却迟迟难以取消。部门间对需要承担责任的事项相互推诿,部门信息不能共享,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极大地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实现。

(三)破坏法制统一,背离法治精神

行政部门利用自己掌握的国家立法资源,在起草法规草案和制定政策文件时,不适当地强调本部门的权力和利益,力图通过立法来维护、巩固和扩大本部门的各种职权,盡可能地减轻和弱化本部门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不仅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协调统一,而且伤害社会公众对建设法治的信念,最终将会演变为立法权的异化——从维护人民意志与公共利益的神圣权力,变为侵犯人民利益和谋取部门利益的手段。

(四)滋生寻租和腐败,败坏社会风气。

在部门利益驱使下,公共权力不是代表人民利益,而是堕落为部门谋取私利的工具,因为诸如特许、配额、许可证、批准等,每一个都代表着资源的稀缺,行政部门利用这些来设租,诱发了大量的寻租行为,造成部门和行业垄断。部门权力利益化,为权钱交易提供了温床,成为腐败的重要根源,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败坏社会风气,最终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给党的执政地位和经济社会发展埋下了巨大政治风险和隐患。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策

综上所述,对部门利益的寻求,不但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更损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实际利益。因此,为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 完善涉及公共利益的法律条款。为了防止公共利益被滥用,就必须在法律上清晰地界定公共利益。对此,可以依据法律界定的特性和标准,采用多种界定方式,抓紧对公共利益完善立法,尽可能缩小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切实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二) 在政府治理中引入“善治”的理念。政治学中的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均有其局限性。正如达尔所说,“在公民参与问题上,两种民主都存在着不可克服的限制”。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社会的合作管理,其强调的是公民直接参与政府治理中的权力。公民必须有足够的政治权力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与政府一道共同形成公共权威和公共秩序。

(三) 及时有效地调整公共利益的支配者。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将会更大幅度的退出公共利益支配体系,在法律与制度上进一步完善政府退出机制。在政府不能立即退出的公共利益领域,要及时有效地调整公共利益的支配者,警惕支配者的小团体利益,尽可能分离决策者和执行者。在政府完全退出的公共利益领域,可以采用公民自治和与社会非政府组织结合的管理方式,把部分公共利益的管理权转交给公民自我管理,使公共利益符合更多人的要求,形成更大的公共利益分享群体。

(四)优化权力运行机制。现行政府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以事权为中心来设置职能部门,同一部门集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并且强调层级节制,上下对口。这种模式便于政府对社会的控制,但容易导致决策不发达、执行不到位、监督流于形式,使决策部门受到执行利益的干扰,问责更加困难,国家利益部门化。因此,应当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对权力结构进行重组和再造,切断部门利益实现链条,以实现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优化权力运行机制的思路,可考虑以功能为核心设置机构,将决策权、执行权分开,将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等方面的執行职能分离出来,设立专门的执行机构,探索综合执法改革。弱化上下对口和层级节制,中央部门以制定政策法规为主,地方部门以执行法律和政令为主,专门监督部门一般实行垂直管理体制。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愈发完善,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健康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对我们国家现阶段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和改革中,需要针对“部门利益”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危害并结合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有效应对措施,促使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芳,田立启.公立医院改革中卫生行政部门利益诉求分析[J].经济师,2017(01):248-249.

[2]马双,李岩.探析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7(01):302.

作者:李翌洁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篇3: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和当前需要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当前,各项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对外开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影响行政管理体制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1982年开始的第一次改革,在大幅度精简政府机构的同时,重点解决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问题。1988年开始的第二次改革,在精简机构和人员的同时。提出了机构改革不是搞简单的撤减、合并,而是按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1993年开始的第三次改革,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作为改革的目标,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并对党政机构职责进行了调整和划分,对各部门的职责、机构、编制进行“三定”,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1998年开始的第四次改革,重点是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大幅削减了国务院机构和人员编制,省和省以下各级政府人员编制也作了较大的精简,推进政企分开,撤销了专业经济部门,实行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和企业脱钩。2003年开始的第五次改革,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机构设置,改进管理方式,主要是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食品药品等市场监管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依法行政。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改革,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是:

(一)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要进展。1988年以来的历次改革,都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关键来抓,在明确职能定位、理顺职责关系、推进政企分开、改进职能实现方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相适应的政府职能框架。一是政府职能的重心转到经济建设和发展上来。二是政府履行职能的方式从单一的行政手段转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三是职责关系初步得到理顺,部门职责交叉重叠,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四是从以转变政府经济职能为主转向全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在继续完善经济调节职能、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加强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加注重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二)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精简是历次机构改革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虽然政府机构改革经历了多次“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但经过不懈的努力,特别是1998年机构改革,政府机构及其人员编制数量大幅精简。国务院机构由最多时100多个减少到66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到28个。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工业经济等部门基本被撤消,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基本适应的政府机构架构。

(三)施政理念和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施政理念从根本上得到了转变,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等新型行政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政府管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及时回应社会诉求,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管理方式上,大幅度减少和规范了行政审批,不少地方建立了政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公,进行更加简单便捷的管理: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有效规范了行政行为;实行政务公开,提高了行政行为的透明度:推行电子政务,重塑工作流程,改进了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政府机关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改进,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四)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颁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建立和完善了公务员制度,确立了“凡进必考”的公务员选录机制。逐步完善了领导干部选拔作用考核机制,形成了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离任审计等一系列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加大了对干部的培训。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得到优化,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明显提高,

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适应计划经济的要求。已经逐步转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受到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以及社会领域一些复杂情况的制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仍然较为滞后,还存在不少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仍管了不少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而一些应该由政府管的事情却没有管好。政府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微观干预依然较多,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直接代替企业招商引资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市场监管还不到位,食品药品等消费安全监管亟需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较为薄弱,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二是政府机构设置不尽合理。机构设置过细,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权责不清、推诿塞责、相互掣肘、协调不力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一些好的决策部署不能及时有效得到落实。上级政府部门出于种种动机往往通过指标考核、项目经费等方式要求下级政府设置与之“对口”的部门。政府层级过多,易于导致信息不畅、政策执行走样、效率低下、行政成本过高等问题。三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在某些方面,既存在中央权威和统一性不够,中央宏观政策在地方难以得到很好执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问题,也存在中央管的过多过死,发挥地方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够的问题。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能缺乏合理定位,存在上下一般粗的问题。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财权缺乏合理明确的划分,权责脱节、事权与财权不相匹配的问题较为普遍。上级政府通过垂直管理等方式上收下级政府权力过多,造成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权限和手段不完整,有责无权,上下级政府关系不顺,也造成垂直管理部门权限过大,缺乏监督。与地方政府难以协调。四是民主科学决策机制还没有真正确立,缺乏监督制约和责任追究。不负责任随意决策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不少地方盲目攀比经济增长速度,不惜牺牲资源和环境,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屡禁不止。五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违法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和纠正。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都明确提出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要求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

革是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我国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行政体制作保障,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合理设置行政机构,理顺职责关系。只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机制,才能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做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模式,与之相适应,政府管理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从计划经济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如果行政管理体制不作出及时相应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难以取得成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求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中不相适应的部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政府组织架构、职能架构和管理方式。当前,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些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都必须深化相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因此,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和行政管理能力,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也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在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协调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更加注重依法行政,以规范、公开、透明的方式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鼓励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监督政府行为:更加注重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反映诉求,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等方面的作用。构建政府、社会、公民互补的和谐关系。所有这些,对行政管理体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既是各国企业和生产力间的竞争,也是各国政府行政能力的竞争。政府提供良好制度、环境、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以及推广一国文化的能力,通常被认为是一国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的软实力。这些能力会促进企业迅速成长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新的水平,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必须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改革我国行政管理体制,采取更加公开、透明、可预见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提升政府的行政能力与效率。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事务和经贸规则制定,建立和完善应对国际贸易争端和国外企业对我国企业的恶意诉讼、恶意并购等方面的处置机制,也必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重点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涉及的内容和方面较多,必须突出重点,着重抓好影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其他改革推进的突出问题。

(一)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和核心,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政府职能范围主要取决于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的关系,切实解决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一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对资源配置和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搞好宏观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和经济发展环境上来,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大范围内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二是要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要通过财税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引导企业行为,真正落实企业自主权,创造不同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三是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管不了也管不好的大量社会事务移交给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更大程度地放权于社会。要将政府目前承担的一些技术性、行业性、服务性职能转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服务性民间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此外,要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调节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加强应急管理;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为社会提供数量更多、品种更为丰富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特别是要确保人民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公共服务,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是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和政府履行职能的载体。机构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继续深化机构改革,一是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合理规模。我国作为单一制国家,国土面积大,人口数量多,经济发展不平衡。法律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自治能力较低,许多在西方发达国家可以交由社会管理的事务,在我国仍需政府承担。另一方面,政府的某些经济社会管理能力还很欠缺,与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因此,简单强调“小政府、大社会”,把精简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目标不适合我国国情。要把机构改革的重点放在设置规模适应、权责明确、结构合理的政府行政机构上,解决目前存在的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职责交叉、权责不清、协调不力、多头管理等问题。二是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政府组成部门实行“大部制”。政府组成部门设置过多、分工过细,不仅不利于决策,甚至还会影响决策,往往使决策陷入重重矛盾之中,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协调,即使能协调好也难以产生高水平的决策。为提高和保证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有必要在组织结构上进行整合,将职能相近的机构进行整合,专注于政策制定。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可减少设置,同时设置若干相对独立的执行机构,专注于政策执行。市、县政府机构设置要侧重于执行。从市、县政府直接面对社会的特点出发,大大精减和整合现行的综合性机构,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不必上下对口,左右看齐,更加灵活地设置以提供公共服务以及市场执法监管为主的各类组织机构,重点整合执法队伍,解决多头执法问题。三是减少行政层级。着眼于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减少行政

层级的具体办法,逐步形成科学的行政层级构架。

(三)合理划分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事权和财权是政府履行职能的基础。不同层级政府之间事权缺乏合理明确的划分,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是影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深层次问题,也制约了诸多问题的解决。一是要合理界定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能定位,解决不同层级政府职能“上下一般粗”的问题。二是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地位和作用,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坚持中央统一领导和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职权,理顺中央和地方在财税、金融、投资、社会保障及工商、质检、国土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分工和职责,合理调整一些领域的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制,解决职权不清、权责不对称的问题,三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赋予地方各级政府与其承担的事权相匹配的财权。对于欠发达地区,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确保其履行职能的相应财力。改革财税体制,合理划分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还有利于解决地方政府通过拼命提高GDP增速来提高财政收入和保障财政支出的问题,以及执法机关收费罚款与利益挂钩或变相挂钩导致的执法行为扭曲问题。

(四)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按科学民主的原则和程序盲目进行决策,不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也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关键是要确立三个目标。一是行政决策的阳光化。要实行信息公开,增强决策过程的透明度,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引入决策机制之中。要为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多种途径,增强有效性、针对性。二是行政程序的制度化。应适时制定我国行政程序法,把经过多年探索并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率的信息公开、社会参与、专家咨询论证、政府听证等多种做法提升到法律层面,以建立规范的、统一的,具有灵活性、科学性的行政程序。三是行政权力的有效制衡。要发挥好行政体系的内部制约和外部制约两个作用,防范滥用行政权力,克服行政决策中个人说了算的现象,消除行政决策的随意性、片面性。

(五)建立科学全面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经济增长速度为主要内容的政绩考核观念和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是导致一些地方盲目攀比GDP增速,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粗放式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实施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政府管理机制的重要举措。要形成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资源环境、保护耕地的政绩考核体系。考核政府和政府官员政绩不能只看GDP增长速度,还要看环境和生态保护好坏、资源利用效率、耕地保护、教育和文化发展水平、医疗卫生状况、社会保障程度、失业率、人均收入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和专利申请数量、法制环境、市场秩序、治安状况、精神文明等。要在总结各地各部门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推行政府绩效评估的指导性意见,逐步建立符合实际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绩效管理,如预算绩效管理,公共服务绩效管理。改进考核评估方法,实行内部考核与外部评估相结合。评估结果与奖惩挂钩。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应体现以下原则: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在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指标之间、显性绩效与潜在绩效之间,以及当前与未来之间的平衡。二要体现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即指标体系要体现政府该做的事,政府越位、错位的职能不能纳入指标体系。三要借鉴参考当代各国绩效管理的成熟经验和技术。四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指标设计要有所区别,逐步推行。

(六)推行行政问责制。权责不清、有权无责、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必然导致失职、渎职、滥用职权、随意决策等问题。建立和全面实行行政问责制,是按照建立责任政府的要求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保证政府及其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目前我国行政机关有权无责或权责不对称问题和遏制盲目决策的一个有效途径。一是赋予行政机关权力的同时必须明确相应的责任,做到权责一致。二是健全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制定落实法定质询、罢免的具体程序,创设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易于实施的责任追究制度。三是明确行政问责的具体内容、形式和程序,如与决策机制、政绩考核、行政监察、内外监督相结合,提高行政问责的可操作性。四是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完善政府行政监督机制,健全经济、法律、社会监督体系,加强政府预算、审计、财务监督,做到权责明确、监督到位、问责有力。

本文系中国高级公务员“行政改革与依法行政”培训班课题论文。课题组组长:刘凡,课题组组员:唐军(执笔)、刘雁飞、史跃梅。

作者:课题组

上一篇:环境教育高中地理教学论文下一篇:有效性教学的小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