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监督体制管理论文

2022-04-19

随着现代石油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石油工程监督体制管理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对石油工程的质量、成本效能比规划实行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作为现代石油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提升石油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行政监督体制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行政监督体制管理论文 篇1:

浅论现行行政监督体制的改革

摘 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进程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建设也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行政监督是行政管理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约束和监督,是促进依法治国和法制建设的有力保障。如何保证行政权力能够执政为民,切实建立高效和廉洁的行政权力机构,是目前行政监督体制改革与创新的目的。基于此,本文简单分析了我国现行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并且提出了对现行行政监督体制改革的措施,为促进和加强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改革的完善,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行政监督;体制;分析现状;方法建议

1.引言

目前,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可分类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大体系,主要意义在于依法合理监督国家行政权力机关和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政。行政监督体制是行政管理的重要职能,是保证规范行使权力和完善创新监督约束权力的重要保障。现阶段,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和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政监督体制,其正常的运行保证了党和国家的方针及政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都能够依法依规执行。但是在现行行政监督体制发挥重要的行政管理职责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给我国推进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对行政监督体制的继续改革和完善,显得更为重要。

2.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分析

2.1监督体系不健全

全面、完善的行政监督体制是一个体系完整、法律法规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由外及内的监督系统是相铺相成的,监督职责分工明确。但是,目前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在监督主体之间职能和责任分配不清、相互交叉,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脱、各自为政。一般情况下,外部监督行政体系中,分离的监督主体和监督客体会使监督系统失去监督作用;在内部监督行政体系中,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或所属行政机关的监督常常出现形式化、“走过场”等现象,却反有效地监督和行政管理,同时,下级对上级行政机关地监督更是一种形式,无任何作用。由于行政监督体制法律法规的立法还不够完善,制度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导致现今行政监督体制法律中缺乏明确的监督范围和程度,有些部分监督领域甚至是没有相应的法律和法规,这就造成了行政监督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实际操作中也会发生监督不力,越权监督、滥用权力等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损害了行政监督体制中行使权力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2监督主体不独立

如何使行政监督权能够贯彻实施,有效完成对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行政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主要还是要依靠行政监督主体所拥有的监督地位和监督权力。监督主体的独立性是行政监督权力的主要本质属性和必要条件。目前,我国现行的《行政监察法》等相关法律都明确规定和表明行政监督主体拥有独立的监督权,不被其他行政机关干涉和影响,其法律和法规保证了行政监督权力执行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但是,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往往被侵蚀,造成监督主体执行行政监督权缺乏一定的独立性、权威性。例如,大多行政监督主体处于行政机关的附属地位,没有独立进行行政监督的权力;同时,司法行政机关的单位财政需依靠同级政府的财政拨款,这样的方式使得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权力受到一些行政部门的制约,难以独立地开展行政监督工作,行政监督权力缺少力度。如何使行政监督主体能够真正地独立于行政机关,不受其编制、财政等地约束,能够完全独立地开展监督监察工作,实施有力、有效的权力监督,是今后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2.3监督法制不完善

通常地理解下,行政监督体制也是一种法制监督体制,行政监督权力的执行需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来依法进行,一方面是规定了行政监督权力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也是保障了监督权力的有效性和明确性。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保障行政监督体制执法的基础力量,虽然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很多,立法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行政监督体制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例如,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的监督标准和执行规定,这给行政监督权力的运行中带来了一些执法的不确定性,无法客观和依法执行对监督客体的违法行为,执法行为往往有无法可循的困境;再如对某些监督主体缺少相应的法律保护规定,往往行政监督主体在对违法行为行使监督权力时,无法有效的保护和维护主体的合法权益,也使得行政监督主体在执行权力时不能够彻底完全的贯彻实施监督权力,有后顾之忧。其次,在对于行政监督权力的执行中,也缺乏相关法律规定的权力运行的透明性和开放性,当前的法律体系中没有明確规定监督权力的政务公开,这样不利于监督权力的正常运行,也损害了公民对参与社会监督和政务知情的合法权力,更会影响行政监督权力的发挥效果。

3.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改革的方法建议

3.1健全行政监督体制的协调体系

建立行政监督体制的协调体系,就是要加强行政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明确行政监督主体之间的权限职责,构建合理、及时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使全体监督主体之间能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发挥最大的监督效力。一方面,行政监督的主体有独立的地位,不受被监督机构的制约,保证监督权力的有效性。监督主体可建立从上而下且独立的监督机制,明确每部分机构的权限职责,提高监督部门的行政地位,不被实行双重领导的行政方式而制约,让行政监督权力发挥应有的真正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建立监督部门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内部也建立严格统一的监督体系,预防和防止行政监督权力的滥用,使行政监督工作能够公平、公正、高效的运行。

3.2完善行政监督体制的法律体系

任何权力的运行都离不开法律权力的规定和保障,行政监督权力的法制建设是行使行政监督权力的前提条件。首先,要不断加强和完善行政监督立法体制的建设,只有全面监督法制体系才是行政监督权力执行的有力基础和保障,让执行的权力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另外,建立对监督主体权力的制约和保障机制,不断通过法制建设开展对监督主体的管理、考核、责任等制度,不仅可以提高监督主体行使监督权力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避免监督权力的随意和滥用,而且也为行使的监督权力提供了规范和保障,使监督体制能够长效运行。健全和完善现行行政监督法制体系是我国行政监督机制改革的重点,需不断进行和建设。

3.3建立行政监督体制的公开体系

行政监督体制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是行政监督权力公平、公正的重要基础。当前,由于我国行政监督的特殊性质,所以部分行政监督工作无法向社会公众公开。加强行政监督体制的建设,应该使行政权力行为做到公开和透明,让其接收社会和人民的监督。首先,应该加强建设行政政务公开的信息制度,自觉接收社会和公民的监督;其次,建立构建公开、平等的行政监督参与机制,让社会民众也可以参与到行政监督体制之中,创新行政监督体制的公开性和主动性。

4.结语

行政监督体制是我国法制社会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促进行政机关权力正常运行和提高政府机关行政效率的基础保障。加强和完善我国现行行政监督体制改革的建设,是促进国家稳定、政府廉洁、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必要保证。

作者:张港辉 赵宁 俞鑫

行政监督体制管理论文 篇2:

基于石油工程监督体制管理

随着现代石油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石油工程监督体制管理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对石油工程的质量、成本效能比规划实行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作为现代石油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提升石油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石油企业工程监督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该文旨在说明石油工程监督体制的发展与应用,并分析工程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法,促进石油工程监督体制的不断完善。

新时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石油工程监督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石油工程质量作为衡量石油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企业的安全发展和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在保证石油工程的质量、避免特大工程事故的发生、保障国家的财产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上石油工程质量监督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时期,石油工程监督工作的重要目标已经转化为如何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以及环境不受污染。这里,针对石油工程监督体制在实践中的应用,对新时期石油工程监督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石油工程监督体制的形成发展与应用

从发展的角度看,一种体制的形成往往是伴随着解决问题措施的不断完善以及系统化,石油工程监督也是这样的道理,监督实际上其实来源于监理,16~18世纪这个时间段内,随着工业化生产的不断扩大,工程项目也相应的急速膨胀,快速的发展必将导致大量的漏洞的产生,在建筑行业内,除了能够看见并且测量出来的量,还存在很多不知道的量,并且在材料供应市场也是各种材料规格琳琅满目,所以对建筑的质量存在的隐患以及未知也就越来越多,这段时期,为早期的监理提供了大量的市场。到19世纪,经过前一段时期的尝试以及积累,监理工程师也就应运而生了,同时英国政府最早以法律的形式宣布总承包合同制,在欧洲就逐渐出现了监理工程师、业主、承包商相互制约的三足鼎立的情形。而正是这种监理被我国的建设方引进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化,在石油工程领域逐步变为了石油监督,其实监理与监督的含义不尽相同,监理行为一般都是靠第三方,但是监督行为无论是业主本人还是第三方都是可以的,实际上监督的范围远比监理大,监理就是受到了委托了根据相关的文件以一定的标准对工程项目进行检查测试,确保工程的质量,但是监督的话就相对比较广泛了,监督作为现场的业主代表或者是业主本人,其对现场的各方面的事项都存在检查的权力并且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善。石油工程监督是具有全程监督作用的体制,对于石油工程的正常进行有着至观重要的作用。

石油工程监督体制在实践中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发展的不断深入,如何规范我国现有的经济形势,使其上轨道实际上是市场经济给企业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给企业带来的挑战,企业必须要在原先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升级,并且需要相关制度的配套,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工程监督体制是与国际社会接轨、强化现场管理的必要手段。在工程监督管理中,以往的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促进现在石油企业的高度发展,而要保证石油产业的不断发展,就需要更多的资本投入与运作,这样就需要进行融资,为了吸引足够的资金,就不得不把视野放到国外,吸引外部的资金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当然现代化的技术非常的重要,但是有利的监督体系同样是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必要保证,盲目的进行生产规模的扩大但是却不能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以及管理手段,将会延缓企业的发展速度,给股东的效益带来巨大的影响。这时候就需要工程监督体制了,工程监督体制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和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必要的监督来优化工程的工序、保证工程实施的质量、确保工程的进度,从而达到通过管理来节约成本,缩短时间、保证质量等效果。因此无论是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更好的与国际接轨,还是在实际的现场管理当中,工程监督体制都起着重要作用。

石油工程监督体制,能够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石油工程监督体制在发达国家都相对比较完善了,但我国基础薄弱,虽然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形势还是比较粗犷,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还很不成熟,我国建立管理科学、权力与责任明确的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的要求非常迫切。由于我国以前的开发方式没有科学的规划,所以导致了现代的石油工程施工队伍远远大于石油开发实际需要,因此对于这种状况合理的解决就非常重要。对石油工程的进度管理、现场施工质量等方面正是石油工程监督的重要方面。石油公司应该建立相对独立的石油工程监督部门,把决策、执行与监督能够有效的分开,这样才能够达到公司的运行有效率、公司管理规范化的目标,真正做到现在企业权力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特点。

石油工程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虽然已经引进了相关的监督制度,但是由于技术保护等因素,我国的工程技术还不能完全适应石油工程监督体制的正常运行,比较典型的就是在勘探开发方面。另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由于长时间自我摸索,监督体制始终不能成形,所以在市场上就没有一个相对规范的监督管理的模式。

管理体制不顺,监督人才短缺。目前石油企业对各个工程质量监督分站实行“双重领导”模式,即由质量监督总站(代表总部)负责监督分站业务的管理,对分站的其他管理则由所在地政府负责。这种模式在过去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下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现在已无法满足石油监督工作的要求,监督工作具有更强独立性、发挥更大作用的需要。没有正确合理的管理模式导致了我国的监督管理方面的机构相对较少,大部分都是靠引进外来的人才,人才的短缺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率和施工质量,对施工规模的判断不足,相关技术不过关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以及不合理开发等,可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这种无序的状态还在进行,也将对石油工程监督体制造成一定的拖延和影响。同时,不存在规范统一的价格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定价准则没有起到作用。

监督部门建设力度不够,市场主体思想不明确。石油工程监督存在机构设置不合理,监督系统内人、财、物无法合理有序地调配,难以真正地满足对石油行业工程质量监督的需要。大多数石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虽按照国家要求完成了独立事业单位法人的登记工作,然而实际上,有一些分站仍属于企业内的组成部分,运行模式仍然受到企业的束缚。石油工程的质量监督还没有真正覆盖整个石油行业的建设过程,不能完全适应石油工程质量形成的客观规律的要求。石油工程质量形成过程包括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竣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等,但石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当前主要还以工程施工阶段为主,其他阶段介入不深,对参建责任主体的监督也绝大多数集中在施工单位、总承包单位等承包商,对建设单位的监督力度不大。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使得一些主要的参建单位和人员、重要的建设阶段和实施过程常常游离于监督管理之外,给工程质量的形成、控制和管理带来一些问题,留下一些隐患。由于在石油领域,我国的市场孕育并不是十分的充分,这就导致了对于监督价格的把握没有一定的标准,这实际上就会造成漫天要价,违背市场的发展规律。而相对于团队的不足,企业内部并没有加大对企业内部监督部门的建设力度,所以在企业内部员工的相关方面的素质也长时间未有所提高。市场的主体不很明确,因为没有主管部门以及市场监管的介入,市场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状态。

缺乏监督方法和手段,不能满足工程建设质量监督需要。近年来,石油工程质量监督系统依据建设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和借鉴国内其他行业工程质量监督系统的一些经验,不断完善和创新监督方法和手段,先后颁布一些工程质量监督的规定,但总体上还是拘泥于传统的监督手段和方法,监督工作的理念和手段没有及时更新、提炼和推广,已从一定程度上制约或限制了质量监督效能的充分释放。如何加强相互间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如何优化总站对各分站工作的量化考核并建立起激励和约束机制,如何发挥石油工程质量监督系统的整体优势等,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应尽快建立起总站与分站之间顺畅的信息沟通机制,紧密的人力物力协调机制,分站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支持机制等,这些都需要改革和理顺总站与各分站的关系,分站与其所在公司的关系,总站与分站所在公司的关系等等。

石油工程监督工作中相关问题的应对措施

虽然各个石油企业都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且正在进行积极的调整和完善,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模式。这里,我们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石油工程监督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做好石油工程监督工作中的过程监督。因为我国已经取消了工程质量的等级核定制度,这就增加了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的要求。因此,要严格准确的对工程质量进行审查备案,加强对关键点的监督检查。为了有效实现质量监督工作中的过程控制,工程开工以后,要严格按照计划书的要求对各个关键点的施工质量跟踪检查,并不定时进行抽查。要对重点部位以及关键点的工程进行严格控制,对不合格的施工发现后要进行坚决的整改,甚至进行返工,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最优效果。

从严要求,实行监督责任制。在工程项目开工前,要求监理人员审查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许可证,以及相互间的安全协议;对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数量与资格进行审查;检查施工单位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承包单位报送的安全施工组织设计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是否制定应急预案等进行审查,并组织专家论证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结合施工现场实际,组织对进场施工单位的安全监理工作交底,交底不仅交技术,还要交安全,确保交底的内容切合实际并具有针对性,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施工人员身上,并认真做好有关交底会议纪要。

严格审查,抓好安全防范工作。首先,严格审查其他方资料,同时组织监理部编制安全监理实施细则。对各项危险性较大工程,项目监理部还应单独编制相对应的安全监理实施细则。其次,对监理人员进行岗前安全教育,并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并在在第一次工地会议上重点介绍安全监理目标、工作要求及安全监理人员等。第三,审查承包单位投入工程项目的主要施工机械的安全性能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由监理工程师提出审查意见,填写“主要施工机械进场报验表”中的审核意见。包括:审查进场使用的主要施工机械生产(制造)许可证或产品合格证;现场安装、拆卸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

制度管理,确保监理有效控制。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由总监定期主持召开安全生产管理例会,并就会议有关工作布置、计划要求,以及检查施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的整改情况及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监控措施的处理意见进行积极协调,检查、督促落实。建立并实施“监理工作月报”制度,针对当月施工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以及监理工作实施开展情况进行相关评述和报告。

提高石油工程监督工作人员的素质。石油工程监督是接受政府部门的委托,而对工程质量进行的强制性监督。而监督工作人员的素质对工程质量监督的科学性和公正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要求加强对监督人员监督工程师的资格考核认证。并定时组织监督人员进行培训和审核,从而保证监督人员专业知识的完善和个人素质的提高,从而保证石油工程质量监督过程的合理合法。

品质素质,规范施监工作。品质是从事建设监理的思想基础,监理人员一定要对业主认真负责,把业主的重托时刻记在心上,替业主把好质量关。再者作为第三方的监理人员应按委托监理合同规定的范围,对建设工程的各方应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严格按规范来实施监理工作。总之,监理工作的人员应以工程质量为核心,绝不能以感情代替政策,给所监理的建设工程项目留下质量隐患。

知识素质,强化业务能力。知识是承担监理工作的必备条件,要有较高的学历和多学科专业知识。因为现代工程建设,施工工艺越来越新颖,且工程规模较大,需要组织多专业、多工种人员共同工作。同时,对建设监理工作人员的知识更新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设工程现场检查验收工作中检测设备的不断更新、检查验收工作中新规定、新标准不断提出,都要求监理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技能素质,突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的主要业务是管理和检查、检测。其工作的实践性很强,所以,首先要求监理人员一定要“嘴勤”,就是要经常进行技术交底,经常询问材料准备情况及施工队伍的安排。其次是“手勤”,就是记好施工监理笔记,把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该发监理通知的,及时写好发送。第三是“脑勤”,只有勤动脑,才能“瞻前顾后”,才能有预见性,减少质量问题的发生,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多思考,才能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问题,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能力素质,对建设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工程建设监理活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它要求监理人员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监理人员不仅要具有沟通自己与各建筑单位、自己与业主以及建筑单位与业主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妥善而恰当处理工程建设监理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快速而准确地描述所监理工程建设状况的能力以及对建设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

抓好石油工程监督程序及控制。执行和落实监督程序是保证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证。工程质量监督程序主要包括办理监督手续、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提交质量监督报告、监督档案归档等五个主要阶段。在具体实际工作中,对长期、稳定的各建设责任主体单位办理监督手续采取一次审核,逐一申报的办法。

质量控制,做好事前事中事后三控制。质量是衡量工程建设是否符合标准的关键因素,工程监理员在参与监督工程建设过程中务必要对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对施工工艺、材料选取等进行全面监理。总的来说,质量控制包括对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

事前控制是指对工程准备阶段的控制,它在整个质量控制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其主要工作内容是严格控制对测量成果的复核、对试验数据的审批和对施工工艺的选择;事中控制主要包括对施工过程的巡视、平行检验和旁站。施工单位在完成每道工序后,会先进行自检,合格后填报工程报验申请表给专业监理工程师,尔后监理工程师对资料进行核查,在经监理单位检验合格后建设单位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事后控制是在抽检合格、各项质量控制资料完成的基础上对工程进行分批、分项进行验收。

进度控制,科学调整工程进度计划。施工进度作为整个项目进度控制的关键,在三大控制中充当龙头的角色,其关系到项目是否能在合同工期内进行完工。为达到工期要求,首先要明确进度目标,然后进行分级预控,对目标进行自上而下的分解,把好进度控制关,才能使计划目标切实可行。进度控制作为施工项目的重要过程,应加以确实抓紧。一方面,监理人员应确实做好各项工作,时刻把握主要影响因素,了解、分析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提供正确意见,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监理人员应做好施工进度监理记录,收集相关资料,对施工调整做好监控,并综合分析收集到的资料,找出影响工程进度的主要原因,进而在不影响前面工程计划的前提下科学调整工程进度计划;最后通报各阶段的工程进度,对之前影响工程进度的原因进行总结,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加强工程原材料的质量审核。原材料是工程基础,原材料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工程建设责任主体的资质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内在要求。在实际监督工作中,坚持对工程原材料实施入场检验、实验室复检、随机抽检的监督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工程质量监督的依据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质量监督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建设工程使用安全和环境质量,依法对石油工程质量实施强制性监督是工程质量监督的执法性的具体体现。随着石油石化系统重组改制的实施和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上市,各项管理工作逐渐与国际接轨,因此积极转变观念,加大质量监督工作力度、提高执法意识和能力、完善监督手段,确保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是非常必要的。

混凝土结构工程审核重点。审核产品质量证明书复印件必须有保存原件单位的公章、责任人签名、送货日期及联系方式;审核产品表面标志、产品标牌及质量证明书上应有生产许可证编号;审核截取的热轧带肋钢筋样品应当带有表面标志。检测单位出具的热轧带肋钢筋检测报告中应标明被检产品的表面标志。应出具有效“成型(半成型)钢筋出厂合格证”,明示钢筋生产企业名称,《生产许可证》编号、生产企业出厂质量指标及加工企业的机械性能和焊接复验数据:审核出厂合格证中还应包括钢筋规格、数量、质量保证书编号;审核级接头抗拉强度不小与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的1.10倍;级接头抗拉强度不小于钢筋屈服强度标准值的1.45倍。主体结构的产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试报告必备3d和28d报告。

复验焊接材料的重要钢结构。需要复验焊接材料的重要钢结构是: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的一、二级焊缝;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的一级焊缝;大跨度结构中一级焊缝;重级工作制品车梁结构中一级焊缝设计要求;焊条不能生锈、药皮脱落;焊剂不能结块;焊丝不能生锈、受潮。板厚等于或大于40mm且设计有z向性能要求的厚板;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大跨度钢结构中主要受力构件所采用的钢材;设计有复验要求的钢材,对质量有疑义的钢材。

完善与改革石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根据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中国石油工程建设管理改革的需要,应对石油工程质量监督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理顺其组织机构,明确监管职责,延伸监督范围,完善监督措施。对石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设置相对独立,职能相对独立,才能使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能够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使政府的执法监督活动体现其权威性和严肃性,形成质量监督的威摄力,也可为石化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提供监管保障。

应从程序化监督向立体型监督转变。传统型的工程质量监督是程序化的被动监督,施工到哪一段就检查到哪一段。监督时间从测量放线、地基开挖到竣工验收。质量监督虽是贯穿了工程全过程,但却是被动的程序化的检查。而随着相关十四套施工验收规范的出台,传统的监督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规范的要求,石油工程监督应尽快调整工作方式,把以往的被动的程序化的监督改为主动的立体型的监督,即对施工图质量监督,工程各方责任主体行为监督,工程实体监督,质量检测监督和竣工验收监督等。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式监督,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并制定质量预控方案,消除被动性和片面性。

应从技术性监督向多元化监督转变。传统的监督是贯彻“监、帮、促”的原则,是纯粹的技术性监督加指导检查,检查依据是设计图纸,施工验收规范、规程、质量验评标准等,可以说都是面上的工作,而忽略了作为技术控制者的人和其它责任主体的行为。这样的监督方式,治标不治本,而且还使工作做的很累,下一次照样效果很小。因此,石油工程监督应改变监督方式,进行多元化的监督,把监督范围和内容扩大,标本兼治,重视人员和各方责任主体行为。从施工图设计文件行政性审查着手,对参与工程的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各方的质量行为进行监督。对施工企业的企业规程,创优方案进行监督,对工程实体质量,工程检测质量进行监督,对各方违规行为和施工单位履约情况进行监督,对执行验收规范和强制性标准进行监督,对上岗人员持证情况进行监督等。使监督工作充分发挥到最大实效。

加强体制改革,合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方案。加强体制改革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石油企业工程监督的要求。监督方式、监督内容的根本改变需要建立一套适应立体型、多元化监督的内部体制。因此,现有的监督体制和机构需要改革和完善。一个外业监督员远不能胜任这种立体型、多元化的监督模式。应理顺人员分工,完善内部档案,对施工现场监督人员分为行政性监督人员和技术性监督人员。行政性监督人员监督施工图审查情况,各方责任主体质量行为,履约情况,人员持证上岗情况及违反程序性违规行为的调查核实记录等。技术性监督人员监督工程实体质量,工程检测质量,施工验收规范、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及违反技术性违规行为的调查核实记录等。内部档案需要针对监督工作的增强而增加较多内容,为对工程项目的监督采取主动,应在工程报监后,由监督员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方案,并针对工程项目的规模和特点制定针对性强的预检措施,使监督工作做到准备充分、考虑周全、工作起来效率也会提高。监督方案中应明确监督重点和基本监督方式,尤其对增加了的见证取样检测、监督检测等内容应明确范围和重点。加强对施工技术资料、监理资料以及检测报告等文件和资料的监督检查,以保证做到资料完整、真实、有效。而做为内业档案资料,应记录人员持证上岗及各方责任主体质量行为履行情况,违规处罚等相关档案,以落实质量责任制,并督促和提高施工现场的监督工作

石油工程监管体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提高企业效率,进行国际市场必要的前提条件,石油工程质量作为衡量石油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至关重要。石油工程质量监督体制在保证石油工程的质量、避免特大工程事故的发生和保障国家的财产安全、人民生命安全上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新时期石油工程监督工作的研究和创新,将石油工程监督体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这对我国人民财产的安全和企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天智

行政监督体制管理论文 篇3: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构建

【摘要】目前中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这要求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从转变政府职能、科学定位政府服务角色;优化政府结构、有效整合行政机构;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活动等方面出发,建立健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概要

一直以来,我国就比较重视进行全面改革,更是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全面改革工作中的重要位置,行政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着我国政治体制是否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仍存在许多不足。

目前,在十八大背景下,中央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更是这次全面改革的重中之重,应从两方面逐步向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这个总目标而迈进。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指导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构建和完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国各项事业的指导思想,具有中国特色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体现了马列主义的精华,是马列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步体现。随着十八大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带领下,正在逐渐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自我完善和调整,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是我国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总体战略目标的重要的、关键的一步,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曾经,我国照搬苏联模式及其一切国家机器运行方式,最后却以失败而告终,世界上没有国情完全相同的国家,也不存在完全适应于几个或者多个国家的具体制度和体制,所以,我们要结合国情,创新适合自己的体制,而不是去套用他国模式。我国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不仅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也有实践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多次改革实践,并在此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立足国情,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取得可喜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价值取向。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必然性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过程,关系着我国现代化转型的成败。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一代代领导集体和不断的实践探索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不断进步,思路也逐步清晰,越来越符合当前中国发展要求。

第一,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正是我们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特征之一,是我国特有的阶段,这就说明我国开展的任何改革都是基于这个国情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我国而言,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①在这个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够健全,法治的治国理念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在民主和法治方面仍然存在空白和真空状态,甚至出现形式主义等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相悖的现象。“总的来说,我国的基本国情仍然是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②

所以,我们必须搞好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各方面发展都不完善的背景下,要想完成这个根本任务,唯一有效的出路就是改革,“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改革是全面改革,也是配套改革,不仅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解决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还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保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国家法制,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③

第二,它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进步的步伐,使我国落后于他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最终,我国领导人远见卓识,用智慧和勇气做出了一项伟大而正确的决定—进行改革开放,对外开放国门,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之后,经过不断摸索进步,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打破了“市场经济姓资,计划经济姓社”的谬论。随着不断实践、总结、再实践等,最终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这一实践过程是我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体现,这条路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步,必然要求中国的政治体制有所改变,也就要求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得到完善,否则就会违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同时,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修养都得到了提升,也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提高了人们政治参与积极性,促进民主实践得到进步发展,从而加快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进程,实行民主、法治。

此外,经济的发展催生了第三部门,它的兴起及发展,促使政府不断转变职能和角色,从全能政府转向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因此,要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

第三,它是我国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从我国进行初次行政机构改革起,我国已经进行了多次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收获和成绩,但也存在不足,在一次次经验和教训中,我国立足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也是一次次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体制僵化、部门职责分工不明、行政人员墨守陈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足和缺陷,亟需得到改善和祛除。

随着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号角的吹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刻不容缓,而且这种改革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国家的现代化转型也起着关键作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体现了马列主义的精华,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步体现,与伟大的共产主义价值取向一致,而且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一切要求,所以,它是我国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这一改革目标,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而确定的,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而与之适应的,是伴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而相辅相成的。这一目标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也符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规律。实践证明,离开了这个目标,改革就会偏离方向;坚持这个目标,改革就会取得胜利。”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构建路径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这一目标是否能够实现,这关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乃至整个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成败,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目标的主要途径,进而也对我国现代化转型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切实有效地推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着实真正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目前,根据时代发展趋势、我国发展现状及之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本文认为我国应从以下方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构建进程。

转变政府职能,科学定位政府服务角色。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要求打破传统官僚制下政府部门僵化、低效的运行模式,对政府的职能内容和范围进行重新的定位。它要求引入市场、社会的非公共组织,融入竞争机制,实现各性质组织在管理公共事物时的有效分工合作,达到效益最大化,并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坚持服务核心定位,把传统的由政府承担的大量事务交给市场和非政府组织,委以他们一些权力和职责。同时,政府也要转变角色,变公共服务唯一提供者为引导者和规范者,从而使政府从全能主义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并逐步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把我国行政定义为服务行政,这正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它们的运行要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确立亲民意识和责任意识;转变自身角色,进行正确定位,使其成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人民为主体,摆脱官僚主义的传统作风,切忌政绩工程、豆腐渣工程、形式主义等。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一系列要求无一不推动服务型政府、有限政府的建设。

此外,制定具体的部门及岗位职责条例,明确职责和分工,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进行科学系统的设置,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坚决杜绝“养闲人”、“花瓶部门”和“摆设机构”等一系列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要求和价值取向的现象,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责。同时,也应提高行政人员的责任意识,增强公仆服务意识,从而全面到位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优化政府结构,有效整合行政机构。要想有效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早日实现改革目标,优化政府结构、有效整合行政机构是关键的一步,这就必须进一步深化进行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的重要特点,即按照政府综合管理职能而非专业管理职能设置机构,把原来的职能相似、任务交叉的部门整合到一个大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这种统一管理而缩短了行政部门层级,有效缓解了官员腐败现象,也提高了行政部门的办事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减轻了财政负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我国机构当中存在一些“摆设部门”,这些部门的设置可有可无,没有承担实际职能,但其运行和人员编制是一大笔开支,大部制改革在一定范围内撤除了这些部门,无疑会节约财政支出,同时也为其他部门树立威严,彻底斩除“一杯茶、一张报纸”的极其不负责任的思想。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活动。十八大关于限制权力的呼声,如“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牢笼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等日益高涨,对政府行政权力的制约和对政府行为活动的规范也愈来愈迫切,要想实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将政府一切活动置于法律之下。

在具体的实施操作过程中,必须优化政府权力结构,完善政府运行机制,确保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同时,更应在每个大部门内部进行分权,在民主科学的大前提下,最终决策由领导颁布,然后由专门的执行人员进行执行。同时又建立了相应的监督小组,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对决策的正确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指出并提出修改方案,从而确保决策和执行的高效务实,促进行政运行机制的健全,有效推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顺利进行,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这一目标。

与此同时,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行政官员一切权力的行使均处于阳光下,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进一步规范政府活动行为,强化政府人员依法执政的观念,也增强政府官员自身守法、清正廉洁的意识,加快法治政府的建设,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而提供依法行政的铺垫。

深化民主观念,提高公民参与热情。在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所有者,全心全意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宗旨,根本目的是坚持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人民群众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根基,要想促进我国的发展进步,维持政府的有效运行,就必须稳住民心,促使民众积极参与,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在进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进而加快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与此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公民理性教育,如座谈会、讨论会、实践活动等等,从而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公民积极地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有效构建中去。随着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的出现,我国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方式灵活多样,这就要求我国对公民进行网络应用基本知识的普及,使公民可以进行简单而顺利的计算机操作,解决民众网上操作的技术问题,为实现民众与政府间的互动奠定基础,从而公民可在这些平台上发帖子、写评论、进行交流互动等,也可直接与政府官员进行电子互动,以全面、充分地了解公务人员的权力运行,从而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步伐。

结语

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现有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目标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全民的有效参与,更需要领导者拥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

因此,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和精神,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共产主义价值取向,实行渐进式稳步前进的方式,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有效促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中州大学)

【注释】

①刘剑明:“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行政与法》,2013年第2期。

②唐铁汉,李军鹏:“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③④唐铁汉:“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0期。

责编/丰家卫(实习)

作者:雷荣

上一篇:行政执法形态分析论文下一篇:行政诉讼举证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