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提问及设计策略的认识

2024-05-17

对课堂教学提问及设计策略的认识(通用10篇)

篇1:对课堂教学提问及设计策略的认识

对课堂教学提问及设计策略的认识

当今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休息时间较短、上课的时候容易犯困、因此、课堂提问是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有效途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在地理教学中,正确认识地理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策略,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这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运用好问答的技能,可以有效地控制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必须要知道和了解设计策略。

通过学习专家的讲座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对课堂提问设计策略,有了更深刻地了解:

第一,课堂提问要因人施问。成绩好的同学深问、成绩一般的同学浅问,让学生有种成就感。

第二,创造良好的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将提问 和对话相结合,教学气氛更自然,更和谐。

第三,把握提问的时机。

第四,提问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如:正问,反问,讨论,预设问题提问,现场随机提问,等等。

第五、确保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侧重引导和纠正。课堂提问就是教与学之间的一种互动,师生之间互动得越好,教学效果就越好,我们要掌握好这种互动,实现教学成绩的飞跃。

一、地理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

1.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强,提问的范围过大,学生无从下手,学生回答往往是照本宣读,以偏概全,不利于学生的思考。

2.教师设计的问题太随意,未经精心设计的粗放型问题满场飞,没有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而设计,使教学重难点偏离,避重就轻,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没有帮助。

3.教师设计的问题没有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问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过程的正常实施,甚至会出现课堂冷场。

二、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策略

1.课堂提问要提前预设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能为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服务,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在备课时应缜密地设计问题。如课堂提问问什么,在哪一个环节进行?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一个环节的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要先后有序、环环相扣,有主有次、联结一贯且具有内在联系,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思维,在积极思维中解决问题。问题设计的题意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如教学《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时,教师提问:“今天是10月6日,太阳直射点与赤道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因不明确意思,无从着手。后来教师直问:“今天是10月6

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南还是以北?”学生则异口同声回答:“在赤道以南。”可见,问题的设计若题意不明,就会影响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质量。地理教学提问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联系来达到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目的。但教师的提问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更不能追求庸俗来活跃课堂气氛。2.课堂提问要因人施问

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及学生解答,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及技能,但要注意提问时问题的难易要与提问对象的水平相适应,避免学生能力有限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以免影响后续学习的积极性;或者因问题过易(学生能力过强)而失去提问所欲达到的预期目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因人而问,通过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学生进行回答。如容易的问题,可以提问中差生,问题较难,可以提问优等生。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进步,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于消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也有很好的效果。3.课堂提问要因时施问

地理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把问题问在教学当问处,问在难易适当处。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启迪学生智慧,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在学生“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教师及时提问,问题经过学生思考得到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教师也可以在讲解后,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也可以在知识点之间选择提问进行过渡

篇2:对课堂教学提问及设计策略的认识

新课程非常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学习。可以说,善教者必善问。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误解了问题教学的真实内涵,在问题设计上存在不少问题:问题设计数量偏多,课堂从过去的“满堂灌走向满堂问,;问题设计难度把握不当:要么过难,远离学生的认知世界和生活世界,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要么过浅,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有口无心,随声应和,流于形式;问题形式过于单一,如定向性地提问,即经常只面向一定范围的学生,让其他学生难以涉足;问题设计过死,不够灵活,没有充分展开和发散的余地,缺乏开放性。对课堂提问的设计,既能体现作为地理课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理念,也是一节课能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要真正设计出有效的问题,需要我们的长期实践的积累,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我认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起码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创设有效情景,找准问题设计的支撑点观点和材料(情景)是地理课的两大基本要素设计问题的目的无非是想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自然生成教材中相应的观点和原理,因此,必须用鲜活的生活素材创设情景并与问题自然衔接,让学生水到渠成地感悟出教材中的观点,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大力提倡的探究性教学方式。例如,在我讲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这一框题时,对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都知道,有的时候太阳辐射强,有的时候太阳辐射弱,那么,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提起太阳辐射,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有话可说。

篇3:对课堂教学提问及设计策略的认识

一抓住提问点

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使课堂教学中每一次提问都成为有效提问, 使其既激发学生的兴趣, 沟通师生信息的传递, 又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探究知识,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要实现上述目的, 就要准确地抓住以下五个提问点进行提问。

1. 抓住兴趣点提问

抓住兴趣点提问,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应用问题”时, 可以结合“涨价少卖、降价多卖”的销售问题设计如下提问: (1) 以原销售价格, 可以获得多少利润? (2) 如果你是老板, 销售的价格会一成不变吗?那么, 你会采取什么方式进行销售? (3) 若涨价1元少卖10件, 降价1元多卖20件, 试着判断一下, 怎样销售获得的利润可能最多? (4) 动手算一算, 交流一下, 验证你的想法。 (5) 你是怎样计算的?

激发兴趣, 通过交流评价可以让学生在顺其自然的情况下了解到运用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值的方法。

2. 抓住疑难点提问

抓住疑难点提问, 既可以化难为易, 又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在进行提问设计时, 整个问题链的层次分明, 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飞跃, 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同时, 通过经历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还能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3. 抓住发散点提问

抓住教材中最能引起学生发散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本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十分有利。如在教学“实际问题最值”一课时, 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矩形的周长为60, 其中一边长为10, 求这个矩形的面积。”学生回答后逐一出示问题链:若其中一边长为15/20/25, 矩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边长还可以取其他值吗?什么时候面积最大?若设面积为S, 其中一边长为X, S如何求?通过列出的式子, 你发现了什么?画出函数的图像, 你有什么发现?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 由浅入深, 由已知探求未知, 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思考和交流, 教学效果明显。

4. 抓住矛盾点、模糊点提问

抓住数学学习中的矛盾来提问, 使讨论的中心向新课方向逼近, 讨论时, 可以加以试验或举反例来打开学生的思路, 使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 准确捕捉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 并针对这些模糊点进行提问, 引发思考或讨论, 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数学本质, 理解数学的内涵。

二有效提问策略

1. 有效提问要求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提问应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技能结构, 以及认知能力出发, 有的放矢, 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 因此提问要有创意, 要有一定的思维负荷及生成思维的驱动;提问要符合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 给学生提供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性。

2. 有效提问要求提问要适时、适人

课堂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 又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提出的问题, 一定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要与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相一致, 努力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 进行提问。提出问题的最佳时机往往是生成性的。如新课前提问——明确学习目标;课中提问——弄清研究重点, 培养创造性思维;新课后提问——深化思维, 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3. 有效提问要求提问要适量、适度

提问的数量要具体分析、周密计划, 教师既不能满堂问, 也不能满堂灌, 提问难度大小对课堂学习效率影响很大, 问题过难, 学生容易产生畏惧感;问题过易, 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倦怠, 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处于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 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问要切中要害, 少而精, 应抓住关键性和本质性进行提问。

4. 课堂提问要有的放矢

备课时, 教师必须反复推敲、精心设计。提问时, 必须语言精简, 目标明确, 指向性清晰。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 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参与探索和创造的过程。

5. 课堂提问要灵活多变

提供每一位学生表达想法的机会, 教师可采取追问、反问来试图理解学生的回答, 灵活创设提问情境, 引导学生说出想法的理由和依据。如对学生的回答不准确, 特别是由于缺乏知识或理解不深、不透、不细造成的失误, 应采取提供线索、放大错误等方式进行矫正性、承启性追问, 以便让学生自己发现答问中的疏漏, 自纠其错, 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自识庐山真面目。

6. 课堂提问要合理点评

教师点评提问时, 不能强求答案统一, 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 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适时的教学停顿是增强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它可以使学生反应思考时间增加, 回答时间延长, 答题正确率提高,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创造性思维活动更加活跃, 思维结果更为完善。

三结束语

总之, 要使提问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中更有效, 仅设置有效的提问是不够的, 对于提哪些问题, 在何时提出, 提问哪些同学, 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 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和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有效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勇于探索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与作用, 从而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此外, 增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 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4:对课堂教学提问及设计策略的认识

一、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基本类型

依据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法,笔者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分为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此三类问题的思维层次大体与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复杂性六个层次两两相配,提问者对三类问题答案的预知程度和作答者回答三类问题时对文章的依赖程度是不一样的。(见表1)

1. 展示型问题

展示型问题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文章信息的识记和理解而设计的问题。教师预先知道学生作答的内容,学生作答时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文章信息。在文章阅读的初始阶段,教师通常就文章中的词句、细节信息或篇章结构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识记或理解程度。这些问题主要是展示型问题,其答案一般是唯一的,学生凭借表层理解、短时记忆或快速查找文章便能找出答案。如,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以下所提到的教材都为江苏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故下文不再标注)8A Unit 5 Birdwatchers中的“Zhalong A special place”一课时,设计的问题“Where is Zhalong Nature Reserve? What kinds of animals live there?”便是展示型问题,学生可直接在文章中找到答案。

2. 参阅型问题

参阅型问题是在学生理解并获取文章的事实性信息之后,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教师围绕文章中有价值的、可以生发进一步思考的关键点进行提问。这类问题在文章中一般没有现成答案,教师也没有标准参考,学生作答时需在一定程度上参阅文章内容,同时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经历,对文章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应用。如,在教学“Zhalong A special place”一课时,设计问题“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if people change the wetlands to make space for farms and buildings? Why?”学生需要基于文章信息,并从个人生活经验出发作出合理解答。

3. 评估型问题

在文章处理的最后阶段,为了增进学生对文章话题的熟悉程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教师通常需要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对文章话题进行拓展。这类问题基本上在文章中找不到答案,学生通常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结合逻辑和情感得出综合性的评价和结论,因此笔者称之为评估型问题。如,在教学“Zhalong A special place”一课时,设计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Birdwatching Club?”这类问题一般可以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语言表达独立看法的机会,因此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其深层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探寻不同问题之间的合适比例,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问题的类型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语言水平、教学进程等多种因素来确定。就教学目的和内容而言,对于要求掌握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的内容,宜多使用偏重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展示型问题;对于要求掌握概念、模式和抽象理论的内容,宜多使用偏重于应用和分析层次的参阅型问题。就学生的语言水平来说,对于初一学生,使用认知复杂性较低的展示型问题更能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教学进程来说,能力提升比基础训练需要更高级的思维活动,所以综合和评价等认知复杂性较高的评估型问题在能力提升阶段,尤其是在初三中考专项复习阶段,应该设计得相对多一些。因此,在设问之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提问的目的和问题的认知复杂程度,然后设计适切的问题,并选择最佳的序列组合来达到提问的目的。

二、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策略

在完整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展示型问题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必需环节,在三类问题中通常占有较大的比重;参阅型问题能促进学生对文章信息进一步处理、吸收和内化,应该占有一定的比例;评估型问题是围绕文章话题的拓展延伸,对语言和思维要求较高,在数量上应该适当控制。

1. 展示型问题的设计要“精”而“活”

为了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需要根据“基于文字的语言因素和与文字相关的图片、表格以及通过图片所展现的人物特征、行为、动作、表情等非语言因素”[1]设计展示型问题,对文章进行多形式、多角度的分析和梳理。

所谓“精”,即提纲挈领,切中要害,能较容易地勾勒出一个框架来。例如,针对9A Unit 2 Colour 中的“Colours and moods”一文,教师可以设计“How many kinds of colours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 What are they?”这一问题,梳理出“Calm colours / Warm colours / Energetic colours / Strong colours”,从而使文章框架清晰可辨。

所谓“活”,即要拓宽文章信息转换的角度,增加文章信息轉换的维度,提高思维含量。教师需有效挖掘文章中的主干线索并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而不是“肢解课文,零敲碎打”,使学生“见木不见林”。要帮助学生有效梳理文章信息、把握文章的框架结构、概括主旨等,使学生较高层次的阅读微技能得到有效渗透和训练。

2. 参阅型问题的设计要“足”而“真”

在充分展示文章内容之后,教师需设计足量的基于文章又高于文章的参阅型问题,供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训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增加参阅型问题的数量,促使学生提供句子更长、句法更复杂的答案,从而促进其语言习得。

Nunan的研究表明,当教师使用参阅型问题时,学生使用的语言会更复杂,更接近自然环境中的话语。[2]因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以学生的真情实感为基点,将文章内容和学生的已有认知相结合,实现文章信息的吸收和内化。

在回答参阅型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基于已获取的文章信息,通过参与、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主动积极地进行较高层次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教学“Colours and moods”,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并理解“what colours can do and what characteristics they represent”之后,可以设计:(1)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see orange? (2)What are your characteristics? (3)What is the best colour for you? Why? 此类问题将文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地回归文章,参阅文章,经过分析、比较、归纳、推理和反思,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中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 评估型问题的设计要“实”而“准”

评估型问题大都是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拓展性问题,要求学生就文章的某个事件或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通过对主题的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形成正确认识,培养积极情感,因此评估型问题是培养学生深层思维能力和正确情感态度的有效途径。

评估型问题的设计要避免大而空,如“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passage?”“What comments do you have on the topic?”等,而是要选准切入点,小而实在,使学生在参与讨论时的思维更加严密,语言表达更加精准。此外,评估型问题的设计不能偏离文章作者的真实意图,否则就失去了主题拓展的意义。

评估型问题一般须围绕文章话题展开讨论,增加学生对话题的熟悉程度,教师不作语言输出形式和内容上的明确限定和要求,学生自由表达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如,教学“Colours and moods”,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之后设计:“What are the colours of our school? How do you feel?”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则较为适宜。此类问题设计不宜过多,否则,课堂中基于文章的阅读活动就会减少,从而使阅读重心偏移、本末倒置。

4. 三类问题的设计比例呈“金字塔”结构

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语言水平、教学进程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问题设计,使其在类型和数量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就总体而言,文章处理阶段设计的三类问题的理想比例应呈金字塔形结构。

基于信息获取和一般理解的展示型问题是文章处理的基础,置于金字塔形结构的底部,构成金字塔形结构的坚实根基;基于信息筛选和分析判断的参阅型问题是文章处理的深化,置于金字塔形结构的中部,起着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综合推理和评价判断的评估型问题是文章主题的拓展升华,构成金字塔形结构的顶端。三类问题对促进学生的文章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连续递进的完整过程,三者呈序列发展,缺一不可。三类问题所固有的复杂程度对学生的認知水平和语言能力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经过更加复杂的思维和语言加工过程,才能保证语言输出的质量,因此在问题的数量上是逐渐减少的,其大致的比例为6∶3∶1。

参考文献:

[1] GRELLET F.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篇5:如何设计课堂提问的策略

摘要:课堂提问的策略是“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设计提问的策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课堂提问的时候要在设计问题方面、面对所有学生方面和导向性方面做好功夫,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打造好高效课堂。

关键词:课堂提问 策略 面向全体 问题引导、当堂训练

一、引言

自2002年以来我校着手研究课堂教学改革,至2005年我校科研课题结题,我校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问题引导,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对于我们私立学校普遍存在的教师流动性大的特点,为了使这一教学模式推广到每一个新老教师的教学课堂,而课堂提问又是这一模式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据我所了解的学校教学的现状是:许多老师在课堂中的提问还存在有以下几个不足的问题:①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不合理;②提问对象只对优生;③问题引导出现偏差。课堂上许多学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启而不发,呼而不答,或是教师提问学生齐声应答。这给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普及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课堂提问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我们教师能恰当有效的提问,就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探究气氛。对此,我们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问题教学,营造教与学的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是“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精髓。

二、对课堂提问的一些思考

本人理解的“课堂提问”:就是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紧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设计出的一系列的问题。它是我们教师与学生以问题为中介进行正常沟通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也是我校“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精髓。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知识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有效的提问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也是我们教师科学地处理好:何处提问、提什么问题、怎样呈现问题等环节,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把握重点与化解难点,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如果能够创造一个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那才是问题引导教学的最高境界。

三、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问题

(一)问题的设置

1.要合理的设计问题

我们必须要改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这样比较沉闷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就是要在课堂提问时的问题设置上恰当的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不能偏离教学主题,课堂上要紧扣主题目标提出问题,不能问一些支离破碎漫无目的而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问题指向要明确,那就是要问一些能理解课堂知识重点的问题,问一些能分解难点的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师生间的问与答,应该是一些学生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也就是要求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仅能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并且能培养学生自觉探究的习惯。而高效率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提问作为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从根本上是要促进学生这一主体的真正发展,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必须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

3.设计一些难易适中的问题

我们的数学课堂提问应当是从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实际出发,即要求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我们所设计的内容不能只看优等生的表演,更不能只是让少数优等生“吃得饱”,而中等生和后进生却“撑不了”。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问题之间要有过渡。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机会的多少是直接关联的。我们提问题时应该确保所有学生有同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老师应该面向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提问,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学习。

(1)同一个问题我们对于不同的层次学生要区别来对待。积极鼓励和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提问可以将问题分类来分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都能有所作为,而不能只设计成让学习好的学生代替其他学生分析,否则将严重影响学困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只能是让学困生更加“雪上加霜”。

(2)在问与答之间,要有充分的时间空间,以便于学生深思,也就是说当老师提出问题之后不急于找学生回答,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不同的时间考虑。还要下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有必要时就加以点拨,降低问题的难度,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在上课时提问后并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问题出来没有几秒钟老师就喋喋不休的说答案说过程,说提示等等。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问题形同虚设,等于没问。对于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时间要依据学生的反应和问题的难易情况适当地延长。要有意识的请那些容易出现问题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回答,只有发现了问题,我们的课堂才有了契机,才能利用课堂及时解决问题。切忌不要请优生能回答正确就过了,其实对于那些优等生,你不问他们已经会的了。或者为了赶进度而故意请一些优等生回答问题,使我们的课堂顺利进行下去就觉得可以了,其实这只是我们老师的一种“掩耳盗铃”的行为罢了。

4、设计一些能看出学生思维过程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学习

在课堂上很多老师只关注学生的答案,练习时为了节省思考问题的时间赶教学进度,于是只要学生的答案而不要学生的思考过程,以为只要学生的答案正确,就代表学生已经掌握问题了。这样做根本无法看出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否恰当或者思考问题是不是全面,得出的答案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我们经常还可以发现:对学生不妥当的回答,老师没有做出明确的判断,或在问题卡壳的时候,没有及时给学生提出补充、点拨思路等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直接给出一个答案让学生记住。这样学生的理解仍处于模糊的状态,没有理解,课后学生自然就会忘记了。老师没有给出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学生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学会学习的;同时也约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还有许多老师上课在巡视学生解答情况时,只喜欢找一些尖子学生的答案做所有的学生答案的代表,这样课堂虽然看起来很顺,但是中等学生和中等偏下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这样以优秀学生代表所有的学生的做法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最后只能使班级的成绩越来越差。

(二)提问的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经常可以在听课中发现,许多教师提问的对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所提的问题难度或灵活性太大,能回答问题的也只是少数的优生,这样的提问使我们的课堂变成了优生表演的舞台,后进生变成了观众,或者变成了听众、配角。(2)提问过于简单,学生能够不加思考就能呼出答案的问题,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3)问题不分层次,学生回答完不知其所以然;(4)提问不给学生思考时间,总是让学生仓促上阵,这样使问题变成了摆设,没有达到提问的目的;(5)课前准备不充分,老师问题指向不明,教师表述不清楚,一个问题教师喋喋不休不断补充,学生最后也不知道老师问了什么。所以要做好课前备课,加强我们教师的语言的修养,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力求问题精炼,不说废话;(6)提问对象老是选择固定的几个同学回答问题,或是以自己的情绪喜好来决定某个学生回答问题,不能选择那些能代表大多数水平的学生发言。我觉得,提问的对象应该是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

提问的技巧要按不同的课型精心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问题,这些问题要使学生在课堂中产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应该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当然这样的提问最好是由其他学生提出来更好。这样的课堂充分发挥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学生要认真思考如何解答其他同学或教师的提问,其他的学生要认真的听,认真的理解,又要想自己该提个什么样的问题能难住回答问题的同学,还要对同学回答问题的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每一个学生经历一次获得结论的过程,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即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度的澄清、综合处理、扩展、修改、提升并且评价。我们要避免直接让学生说出答案或者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同一个问题,我们要强化学生的参与和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强调答案的正确性。对回答问题错误的学生教师先要听一听其理由,希望学生能够自圆其说。知道学生在解题时错误出在哪里,然后适当地请其他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最后老师必须给出正确的解题思路,使学生知道知识的迁移以及融会贯通,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三)、问题导向要明确

1、首先要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问题设计的导向。

①明确提问的目的,教师要全面分析每一节课的各项任务,针对每项任务从方法、技能等多方面的培养入手,要设计一些较高水平的问题。

②我们在备课时,要精心地把问题导向教学的重点处、思考的转折点上、理解的难点上。

2、以学生的特点为基础。

①要根据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或回答情况,灵活地调节问题的范围,使我们的教学问题在学生易于感受到的生活情境之中,使之适合学生智力与能力,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②我们要能够准确找到学生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要恰到好处地触及学生的“大脑中知识的最近发展区”。问题一定要准确、精炼,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才能真正使问题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火花。

四、结论

总之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要做好及时、客观、正确的评价。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应及时给予肯定,再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当学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确,教师要肯定正确的部分,而后探问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或建议”;当学生的回答错误时,教师可用婉转的语言采取探问、转向或重新设问等教学处理策略,也能让回答错误的学生“体面”地坐下;当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接纳学生的新观点,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尽情绽放。

参考文献:

1.肖建彬主编:《中国教育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研究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 北京大学出版社;

3.斐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4.黄爱华.课堂教学需要“大问题”.《小学教学设计》2013.1总第386期(4)

篇6:我对中国股市的认识及投资策略

近二十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已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总体上看,市场基础依然薄弱,市场内在基础与市场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股票市场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中国股票市场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依然是“新兴加转轨”的市场。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资本市场改革一直处在我国各项改革的前沿,也确实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但我国资本市场从建立至今仅20多年,在发展起点上面临着与成熟市场迥然不同的初始条件和外部环境,资本约束不到位,市场约束机制不健全,法律制度、信用体系和监管模式不完善。新兴市场意味着不成熟,其本质是高波动率;转轨意味着股市今后向成熟市场发展。在股市变革过程中,大部分投资者都将为之付出代价,一部分将成为先驱,也会造就一批富豪,能够在腥风血雨中幸存下来的投资者必定成为最大的赢家。我们必须立足于“新兴加转轨”的阶段性特征,研究现阶段中国股市的特色。

特色一:为国企解困,股市成提款机

股市交易成本费用超越上市公司分红总额,大量IPO和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从整体上意味着投资A股就是“零和戏”,市场的全体参与者必定赔钱。在成熟股票市场,股市成长的原动力是上市公司的分红,而中国上市公司能够大方分红者寥寥无几。上市公司分红不透明、无诚信、随意性强,许多上市公司更是长期一毛不拔。上市公司的股东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淡漠。股民错将股市当赌场,没有投资者或股东的到位监督,上市公司把股市当成提款机。在众多上市公司中,不乏一些困难的、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这些公司靠上市圈到钱后来维持企业的生存。可是大多数这样的企业,因为本身缺乏适应市场的竞争力,圈钱补充也只是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一世。于是就有了改善上市公司质量,搞配股、搞增发,搞可转债。

特色二:信息不对称,监管需规范

在中国股市,往往上市公司出利好之前大涨,利好出来后又大跌。而早知道此方案的先知先觉者们逃之夭夭,无数小散被套其中。

特色三:涨过头跌过头,猴市特征明显

回顾中国股市,年平均波动率接近60%,成为世界上最猴的市场之一。从上证指数看,从2005年6月6日998点起步,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猛涨到07年10月16日的6124点,又在1年时间内跌到2008年10月28日的1664点,很多股票在基本面没有发生多大变化的前提下,股价下跌70--80%。在高波动率背后是股市高换手率,中国股市换手率是香港市场的10倍,是新加坡市场的十余倍,如果把大盘看成一只股票的话,就可以理解中国股市的高波动性了。反观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波动性近几十年来很少超过20%,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更是经常保持在10%以下,通常股市下跌20%称为熊市,下跌30%就称为股灾了,股价总是围绕价值波动,比较好地的揭示了经济学的概念。

我国股市一贯被称为政策市,股市的涨跌是受到政策推动,只要在股市里面待过一段时间的股民,对此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认同感,也能体会到政策对股市走向的那种难以言喻的影响力。其实政策会影响股市,国内外皆然,只不过中国走的有点过头了,用我的体会来说就是政策是中国股市存在的价值,说的直白一点,股市还不能被称为是市场,跟房地产一样,是一个半行政半市场的怪物。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政策对中国股市的要求。在90年代的股市意义非常明确,就是帮国企脱困,当然这个任务在2001年也就完成了,由于后来没有明确的政策目的,中国股市陷入了5年的熊市;从05年开始的大牛市,我们直观的理解是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但背后影藏着的主题却是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那么这个任务也完成得非常漂亮,05年以前由于股权分裂,国有部分没有市场价值,如果合理评估只能根据会计报表的账面资产来,现在不但有了而且也能自由变现了,绝大部分的股价还是远远高于账面净资产的,这不是保值增值是什么呢?那么目前政策对中国股市的要求是什么呢?这个跟我们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有关,现在中国正在做的一件大事就是经济转型,需要大力扶持服务型产业,而银行由于过去过度投资被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困住,没有多余资金来为民营的中小型企业服务,而转型的关键就是要大力发展服务型民营企业,因为国企来搞搞不好的,所以我们就会看到目前新股发行速度为什么会如此快了?为什么股民抱怨声不断依然不停发了,这是政策的要求,政策只管最后大量的上市公司中能否出现一些上市公司成长为大企业,残酷过程和股民的奉献那是必须的。很多人理解的通过新股发行来解决流动性过剩只能算是表象,本质我个人的理解还是为了经济转型。当然这个过程什么时候会终结,我觉得什么时候经济真正转型了,什么时候也就会结束这个过程了,当然所谓的牛市也会开启。

接下来分析一下中国股市的运行机理,因为只有很好的理解了这个,才能明白中国股市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前面说过股市一个半行政半市场的怪物,因为真正的市场,供应和需求是完全放开自由竞争的,而我们供应是人为控制的,需求自由度相对高一些,但也受到影响。真是这种运行机制,政策才真正支配了股市的涨跌,不然就跟国外一样,政策只能影响股市,但不能控制股市。说起来房地产也是同样的运行机制,正是这种机制培养了一批既得利益者,也是目前中国改革最大的障碍。那么这种机制未来有破除的可能,暂时不太可能。

篇7: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原动力。

在教学实践当中,发现只有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激发出来,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认为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件如此轻松快乐的事情。

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突出问题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所需要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这样问学生:“平行的定义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呢?”很多学生都觉得加不加这个条件没有关系,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但学生通过讨论后就发现了这个条件是必须加的。

可见,提问时,适当的让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很有必要。

二、提问要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不仅严谨,知识之间更存在着很多共同的要素,相近的问题情境以及相似的思维方式,教学时,教师只要找到具有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将各知识进行迁移。

提问时,还要遵循着由浅入深以及以旧引新的提问原则,提高问题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内容时,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一些长、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用割补的方法来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策略,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以及自主探索或者是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

1.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

2.用两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是否能够拼成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图形呢?如何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呢?

3.学生可以动手测量数据,然后再填写实验操作的报告,最后找出求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教师在使用迁移法进行提问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渗透,为接下来的迁移类推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内容。

三、提问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在提问时,要使得所提出来的问题“大气”,不能太小,对于一些显而易见的答案,一问一答的问题等要尽量减少。

“大问题”必须要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时必须是指向明确的,问题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问题;“周末的时候,只要爸爸休息或者是妈妈休息,他们就会带着小红出去玩,这不12月份到了……”的教学情境,情境教学呈现之后学生的情绪也随之高涨起来。

这个时候,数学教师提出“小红会想些什么呢?”的问题,这一问题一经提出立刻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讨论。

一方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小问题的大问题,这个大问题需要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者是数学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来解决,故此,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另一方面,这个问题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在学生间引起共鸣,问题直指要寻找共同的休息日这一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四、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既要在每节课上为学生创造一些质疑的机会,还要让学生真正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自己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是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课堂提问的时间真正利用起来,真正地将提问的价值发挥出来。

为了让学生会提问题且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训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节内容时,对于教材中什么是角,角各部分的名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这些内容,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知道了。

这个时候,我就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吗?”很多学生都答道“没问题。”

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提出一些问题来考验学生:“角的大小为什么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呢?”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角的边主要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因此,角的大小是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

可见,教师在提问时,要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出问题,这样就能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有效提高数学堂教学学质量,教师加强提问环节的设计,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的效果,这样才能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发挥出数学课堂提问的价值。

篇8: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的认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问题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困惑、焦虑、探索的状态, 引发学生想追根问底的积极探究思维。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提问艺术水平影响到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气氛, 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该如何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有教学调查发现, 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提问多是低效或无效的, 问题比较封闭, 不善于激发学生思考。教师提的几个问题多是有记忆知识点的, 用于课堂监控的, 只有个别是能引起学生探究思维活动的。这种问等于是没问, 只有有效的教学提问才能发挥教学作用。有效课堂提问的研究在国外已步入成熟阶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我们要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 从有效课堂提问的功能、策略、评价标准以及有效课堂提问与教学效果的关系等等认识教学提问。对于广大小学教师来说, 课堂提问从侧面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各方面的技能水准。教师追求课堂提问的有效, 并不局限于技术层面, 还包括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语言等方面, 因此, 对课堂提问策略有效性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一) 整体性原则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调动所有学生的思维活动, 不能只是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有的教师是点面提问, 让其它学生袖手旁观, 认为提问不到自己就懒于思考。有的教师喜欢提问优秀学生, 对差生不关注, 甚至对差生的学习不予理会, 或者给学生难堪, 进行惩罚性提问。这些都不利于大面积从整体上提高班级学习成绩, 导致教学的两极分化。所以, 整体性提问要求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 根据教学目的, 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 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来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让每一个学生都用心思考。

(二) 鼓励性原则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 发现思维的闪光点, 指出不足, 提出改正意见。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回答全盘否定, 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就给白眼、讽刺等, 这样让学生有失败感, 以后对教师的提问就没有了思考的积极性。教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学习的信心。当然, 也不能无原则的赞美。另外, 教师要鼓励全体学生参与, 对沉默寡言、表情困惑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尝试回答。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 相互鼓励。

(三) 层次性原则

教师提问要有层次。学生回答不要局限于机械的回忆课本知识的范围, 这适合学习一般的学生。对优等生要加强提问的深度。让学生的思维进行高层次的活动, 比如对比知识点的前后联系、总结、应用等。

(四) 启发性原则

教师提问要能促进学生的思考, 启发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要考虑到问题是否有价值, 不能用“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提问, 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 不会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因此, 我们在设计问题时, 要有启发性, 能问而生思, 发展学生思维。教师要做足功课, 这样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提问的作用

(一) 教学反馈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可使教师及时获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教学反馈信息, 为教师调节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和衡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依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 发现学习的弱项。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及时转变教学策略, 做到教学灵活, 有的放矢。

(二) 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

1. 督促学生学习

小学生课上注意力不集中, 喜欢搞小动作, 教师提问学生, 提醒了学生注意听讲, 督促他们认真学习。让学生在多人面前回答, 会有潜在的心理压力, 回答不出来, 学生会感到不好意思, 学习不敢松懈。

2.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单一的教师讲, 学生听, 时间长了, 学生会感到疲倦, 没有了听课的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的地位, 思维变得迟钝。采用提问学生的问答教学, 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促使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增加了学习积极性, 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 强化知识的记忆

小学生的认知有限, 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记住, 只有被关注的问题才记忆深刻。教师通过提问针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展开, 帮助学生提高了记忆的效率。

四、课堂提问的特点

(一) 循序渐进的特点

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 不能直接提问有深度的问题, 妨碍学生的智力发展。课堂提问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维, 我们的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 使学生完整地掌握知识, 否则, 学生的学习会感到吃力, 或者生吞活剥, 教学上欲速则不达。

(二) 难易适度的特点

教师的提问要与学生的接受水平相同, 设计的问题要掌握难易程度, 要使学生跳一跳摸得着。问题不能太浅, 学生没有思考的必要, 表面上学生顺畅回答, 实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问题不能太难, 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生望“问”兴叹, 找不到思维的切入点, 不知从何下手, 产生学习的困惑。

(三) 目的性的特点

教师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问题要做到少而精, 不能杂乱无章, 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 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 趣味性的特点

小学生好奇心强, 教师设计问题要符合他们的性格特征, 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提问语言要生动、形象、简练。对熟悉的知识, 从新的角度提问, 让学生有新鲜感。教师在提问时, 也可以培养表情、语气、手势等提起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对问题没有乏味感, 提高了注意力。

篇9:对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认识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思考

课堂提问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有计划的教学手段。数学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其目的在于:

1.激发学生根据提问进行积极思考,为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条件。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具体要求,给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方向,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

2.通过问题的反馈功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对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很多学生因为知识网络的不全和思维的局限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考虑问题不全面或者解决问题受阻等情况。通过学生对问题解决情况的反馈,及时优化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进行到底。

3.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的学生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只带嘴和手,缺乏动手操作意识。因而在学习当中,很容易出现听课的疲软。适当地设置问题,将课堂的教学过程设置得丰富多彩,跌宕起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智慧,使学生学会良好的构思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述能力要在不断的训练当中加以培养。不断地让学生在问题当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表达,才是提问的真正目的所在。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必须注意优化课堂教学提问这一环,使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问的方法和艺术可以说也是因人而异,变化繁多。笔者下面将以两种常见类型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1.对于数学新知识、数学概念的学习,应突出重点,围绕难点设置问题。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为了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有计划地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是围绕重点问题提出的,因此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能力。

例如在双曲线概念的教学中,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的点的轨迹f叫做双曲线”以后,再通过演示实验,对学生进行启发、引申:①动点f的轨迹是双曲线,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当学生得出||pf1|-|pf2||=常数〈|f1f2|后,可以将条件进行如下改变让学生思考。②将小于改为等于或大于,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③将绝对值去掉,其结果又如何呢?④令常数为0,其余不变,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⑤将括号中的小于|f1f2|去掉,应如何讨论点的轨迹?通过上述从不同角度,或同一角度中相似问题(②问)的讨论,学生对于双曲线定义中的“绝对值”、“常数(小于|f1f2|)”以至整个概念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深化了认识。

2.对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设置的题目也应将问题加以分解,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回答把握数学题的目的。另外,将一道数学题的问题进行分解,所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可以获取新知识,因此,达到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克服了数学问题的难点、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对问题的实质和转化加以掌握。

例如高二教材上的一道例题:一炮弹在某处爆炸,在a处听到爆炸声的时间比在b处听到爆炸的时间晚两秒,爆炸点应在什么样的曲线上?(此题教材上的解答还存在漏洞)解决此题,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①在a处听到爆炸声的时间比b处晚,能说明什么?②若设爆炸点为p,声音传播的速度为v,你能否用一个式子来加以描述?学生容易得出式子|pa|-|pb|=2v。在学生得出这个式子后,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③这个式子是否满足双曲线的定义,如果不满足,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双曲线的定义。加以比较后,可由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解答,然后回答第四个问题。④这个解答过程与你的想法是否吻合?如果不是,应该如何解答?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将学生引入到对此题的思考中来,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另外,通过对教材上解答过程的漏洞的发现,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一种质疑的学习习惯。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又可以提出新的问题:①若已知|ab|=800米,此时声速为340米/秒,如何求出点p的轨迹方程?②我们求出了爆炸点所在的曲线,能否确定爆炸点的具体位置呢?应如何解决此问题?③若a、b两处同时听到爆炸声,则爆炸点应在什么曲线上?

篇10:对课堂教学提问及设计策略的认识

【摘要】 课堂提问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艺术,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它在班级授课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的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此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课堂提问 提问现状

解决策略

【正文】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英语教学中,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思维,丰富情感,促进创新, 提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参与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也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最终实现预期目标。在英语课堂讲习中,教师提问策略运用得是否得体,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序进展,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最终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本文首先探讨了现如今课堂提问的现状,然后就如何围绕着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设计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提出一些具体的提问策略与方法。

当前,许多英语教师对课堂提问不够重视,缺乏研究与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大部分的问题肤浅、平庸、缺少信息沟,提问方法单调。在很多英语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问之后,原本期待学生能够积极响应的课堂却出现尴尬的沉默,或者发言者寥寥,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归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提问缺乏目的性,问题不清晰,不明确。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向,既要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又要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中心,为课堂教学服务。然而,很多时候由于教师备课不充分,教学目标不明确,当一堂英语课结束以后,不仅学生一头雾水,不知道这节课究竟学到了什么,就连教师自己也讲不清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究竟是什么,因此课堂上教师提问的问题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明确重点,甚至个别问题会引领学生偏离所学的重要知识点,远远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二)、课堂提问的机械性和单调性

多数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并不会认真思考需要提什么问题,应该提出什么问题以及怎样提出问题,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提出的是一些机械性或单调性的问题,例如有些教师提问的问题往往只需学生在“Yes”,或“No”, “Right”,或“Wrong”, “True”或“False”等肯定或否定的两极范围内选择。这类问题只需死记硬背知识,而不需要推理分析,流于表面,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触及深层的智力活动。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有些学生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是这些问题并没有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应有的迁移,或者强化其已有的知识运用,更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另外,教师提问方式的单调性也会使部分学生觉得毫无新趣,索然无味。例如有些教师课堂上只是提问优等生或者是为了节约时间,只让学生集体回答问题等等。

(三)、课堂提问的问题过易或过难

大多数老师抓不住问题的切入点,盲目的提问问题。而有些所谓的“问题”,是完全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或能力水平实际的。比如不给任何铺垫和台阶就要求学生讨论某个不可能说清的问题,表达某些复杂的观点,等等。问题的难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些问题给学生造成了认知的困难。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滞教学进程,破坏教学氛围,不利后续教学。还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对于培养学生宽广的视野、创造性的思维,发散性的思维极为不利。同时这些简单的问题对于优等生而言,没有什么挑战性,也会致使他们失去回答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师课堂提问期望值过高

有些教师提问的问题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他们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只按自己所期望的目标来判定学生的答案。然而,学生的词汇量和心理认知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有时候不能很好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这很正常。期望值过高导致老师过多地否定学生,而且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感受欠缺充分的考虑。例如我们对学生不准确的回答不能简单的以对错来总结学生的答案,甚至有些教师会说出:“你怎么会得出这种答案呢?”。这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且这也会使其他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退缩,望而止步。还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并不做出任何反馈。这样一是使回答问题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或观点是否正确或者可取。二是也打消了其他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提问的效用。

(五)、课堂提问对象的选择不合理

有不少教师往往喜欢提问少数“尖子生”,而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总是怕他们答不出或答不正确而避开他们,“尖子生”成了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常客”。这就致使其他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积极思考,不主动参与,而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导致他们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每况愈下,所有这些都是与“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在有些课堂上,有些教师会挑优等生来回答展示性问题,而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者是拓展思维题却选择中等生或后进生来回答。这就出现了学优生回答的问题难度不够,后进生和中等生学生又对回答的问题力不从心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应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区别地设计和提问所问问题。

(六)、课堂提问具有惩罚性

有些教师用提问问题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要求学生如若回答不上来,就要进行相应的惩罚。这就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学生时刻处于紧张状态,就无法积极的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怕老师提问问题,更别说是去与老师配合了。另外,课堂上对于上课开小差、走神的学生,提问问题有时候就成了惩罚他们的一种手段。有些教师会对这些学生冷不丁抛过去一个问题,要是还可以凑合回答,就刻意地加大问题的难度。不可否认,有时候这种做法对学生有一点点的警示作用。可是时间一长,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实际效果反而更糟糕。

二、课堂提问的策略

教师所提问题的质量及其采用的提问策略直接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够做到一问百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并且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呢?以下是我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出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一)、课堂提问要具有目的性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明确。在设计提问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问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为引出新课?为前后联系?为突出重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促进学生思维?等等。教师要尽可能剔除目标模糊的提问,使每个问题都成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提问设计为教学服务。如果教师提问缺乏目的性,无的放矢,必然会分散学生精力,影响教学效果。

(二)、课堂提问要具有层次性

一是提问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学生的思维遵循由浅入深,由未知到已知的迁移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切合学生的思维流程,铺设阶梯,逐步深入,认真挖掘教材,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有层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问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一步步受到启发。二是提问的学生也要有层次性。初中阶段英语课堂中主要以展示性问题为主。这类问题一般针对所学内容进行提问,一般都比较简短,有学习资料可以参考,因此比较容易回答。对于这些展示性问题教师可以着重提问后进生或者是中等生。对于那些需要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个人经历、意见、观点,思想等的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提问优等生,给优等生表现的机会,并且中等生和后进生根据优等生的回答也可以学到相应的知识或者是受到启发。只有课堂提问具有了层次性,才能让全体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互动中,这也是是课堂教学提问的关键。

(三)、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趣味性的提问能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积极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尽量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 巧妙地利用教材, 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或者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精巧的问题,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振奋感情、提高兴致,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

(四)、课堂提问方法要体现多样性

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驾驭学生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提问的方法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单个回答——由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某个问题;教师为了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程度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通过个别学生的回答可使全体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小组讨论——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全班讨论——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同一问题,各抒己见,相互鼓励,相互补充,开阔思路,各种新颖、独特甚至创新的见解就会在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中产生出来。另外,教师还可灵活运用竞赛回答法,例如可采用男女生竞赛回答,游戏类竞答,表演类竞赛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五)、课堂提问要有等待性

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果所留的时间很短,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甚至简单的问题也会发生“舌尖反应”——形成的想法到了嘴边又忘得无影无踪。如果等待学生仍然没有回答出问题,教师可以选用以下技巧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

1、适当给其鼓励,这个鼓励可以是一个手势,也可以是语言暗示,或鼓励的话语。

2、给其补充:进一步的补充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原问题,给出更综合的回答。

3、提供补充信息源: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正确的回答是因为学生缺少某些关键的信息,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提供一些造成学生回答困难的缺失信息。通过提供补充信息来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答案前行,此种帮助学生的方式要比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答案好的多。

4、转变方向:一个学生在鼓励、帮助后仍然感到问题困难,这时应该召唤另一个学生或者全班同学来帮助其回答。不能让这位答不上来的学生感到难堪,挫败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他听课的心情。

(六)、要注重课堂提问的积极反馈与激励性评价

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正确的加以赞赏,错误的也可以从其它方面例如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对学生的回答要热情鼓励,不要吝啬鼓励的语言。给学生的回答以积极回应,这种回应的效果是给学生一种成功感,一种他们正在自我实现的情感。此外,肯定学生的回答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鼓励学生踊跃参与的方式,一般而言,给学生以积极表扬这种技巧主要表现为语言表扬和非语言的表扬,教师在语言上的表扬不要总限于good, very good。这样的表扬体验不出针对性,不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应根据学生表现程度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使用如: Try it again.Don’t give up.That is right.Your pronunciation is quite good.I agree with you.Good!Wonderful!Great!Perfect!Well done.Congratulations.等进行反馈评价。非语言的评价包括表情上的暗示,手势上的赞扬,物质上的奖励等。积极反馈学生的答案并采用激励式的课堂用语能拉近师生关系,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课堂提问要注重互换性

在多数课堂教学中,很少有学生向教师提问,提问似乎成了教师的专利,这是不正常的。南宋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疑。”著名科学家李正道也指出:“什么是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答”,更要重视指导学生“学问”。既可以教师向学生提问,也可以学生向教师提问或学生向学生提问。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师生互动。教师要积极转换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以学习同伴者的角色进入学生内心世界,与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八)、课堂提问要注意把握“度”

时机上的度:课堂提问要注意疏密相间,恰到好处。在设置问题时,我们要注意时机。不同的目的的提问在教学中的安排有所不同。如:提示性提问多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展示性问题多在学习新内容中,检测性或者是拓展性提问一般安排在学习结束之后。难易上的度:问题的难易要适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教材内容的要求,提问要紧扣学情,恰到其分。

上一篇:高中英语高频词汇以及记忆方法总结下一篇:中小学班主任家访记录